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2024-06-02

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通用6篇)

篇1: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

教师:薛发强

教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诽谤教师、拖欠工资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

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篇2: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缩小办学差距,不分重点校、重点班,非常人性化,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均等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严格执行新法的规定,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体罚学生,创设和谐、宽松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讲究方法尽量提高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确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我的教学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能力,还学会做人。

刘丽琴

2012年4月24号

篇3: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所以, 完全可以这样说:谁深入透彻地领会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谁就占领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制高点;谁主动积极地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中, 谁就在制高点上树起了自己的旗帜。

那么, 如何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本文重点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以期启发大家思考。

一、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原文, 融会贯通

1.读原文, 明原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首要的是潜下心来研读原文, 逐字逐句推敲, 明白文句表达的确切意思, 犹如“种”下一根“定海神针”, 然后思考对自己的教学所带来的影响。这样, 独立思考, 学以致用, 使语文课程标准成为课堂教学和评价考试的“指挥棒”。如果有可能, 应该对照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 读, 用笔标注出增加的、删除的、修改的那“200多处”内容, 琢磨之所以这样变化背后的理据和用心。

2.读“解读”, 通各家之言。用心浏览各家“解读”, 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潜入原文获得“定海神针”, 再来阅读各家“解读”, 听听方家怎么解释。可阅读直接参与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专家学者的文章, 如,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的《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教授的《激发兴趣, 保护天性, 学会学习——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组核心成员王宁教授的《儿童与成人阅读语料的差距催生了字表》以及金波教授的《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1原2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特刊) 。

3.读中做、做中读, 解决实际问题。读原文和“解读”时, 对照教学, 看看他们解决了或试图解决哪些问题;再盘点自己的教学, 看看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是否可以从中获得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如此几个回合, 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就悄悄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就长成“自己的精神”了。

总而言之,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靠自己阅读, 学习所得则看阅读者自己。

二、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深化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一以贯之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变化和直面问题的建议, 它们将给教育教学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 一以贯之的精神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以贯之的精神, 我概括为“三不变”:即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不变;坚持“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型不变;坚持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不变。

1. 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不变。语文课程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毋庸置疑, 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 使之与学科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水乳交融。

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回答: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即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 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此, 所得“道”才坚实有穿透力, 所得“文”才鲜活有生命力。

2. 坚持“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型不变。从实验稿课标提出“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以来, 虽有争议, 但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本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教授给“语文素养”明确定义, 即“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涵盖了“能力”、“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三个方面, 体现了一种新的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其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和“总体目标与内容”中。

就像语文课程曾作为经典范例之于诵读、作为知识之于传授、作为能力之于训练一样, 作为素养, 其习得方式是“养成”。“语文素养——养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模型。“养成”当然包含诵读、传授和训练,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体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感悟和体验, 是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和分享, 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历、探究和建构,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3. 坚持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不变。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提出以来, 广大教师积极尝试、努力实践, 课堂面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 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目标相距甚远。正如杨再隋教授总结的一样:“当前, 在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不放心、不放手的现象。教学中, 牵得太紧, 统得太死。常见的是, 教师根据课文情节发展的脉络, 按部就班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依次回答。答案或在课文中找, 或离开课文自由发挥。期间, 教师或肯定, 或纠正, 以此推动教学过程。表面看来, 课堂上一问一答, 显得很活跃, 甚至也有一两个比较精彩的发言。试问, 这能叫自主学习吗?课堂上表面的活跃并不能代表学生的主动, 在认知的表层徘徊也不能掩盖学生思维的疲惫, 几个尖子学生的精彩回答更不能代替绝大多数学生的无精打采。从深层次看, 这不过是一种巧妙而光鲜的‘被动’。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激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透过字面, 在字里行间, 在词句段的关系和联系中, 在课文叙事情节的曲折交错中,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似乎可以说, 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更为难能可贵, 更需要提倡。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提示、导引、激励, 在关键之处点拨, 在阻塞之处疏导, 在衔接之处穿针引线。可以说, 教师最好的提问是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问, 古人倡导的‘启发式’意在于此, 即把学生的思维点燃, 调整到‘愤悱’状态, 在学生心未通而欲通, 言未达而欲达之时, 略加点醒, 学生豁然开朗, 这是多么美妙的学习境界啊!”学生豁然开朗, 又开始新的质疑问难, 如此循环往复, 求索无止亦无境。唯有如此, 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长成。当然, 这要慢慢来。慢慢来但不停步, 才可能获得切实的成果。

这种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必须要有相应的评价方式来“保驾护航”。有关评价方式在本文第三大点专述。

(二) 与时俱进的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1. 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进步或者说最大的理论突破, 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课程性质”第一句话就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简洁明了, 掷地有声。

这一定义有三个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理解?首先, 语文课程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性的, 是“实践性”的不是纯理论的。尤其是“实践性”, 实验稿课标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确, 并且为广大教师接受, 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2011年版课标还加上一句,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明确了实践的主要途径、过程和量, 即“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和“大量的”。但是, 如果只有“综合性”和“实践性”, 还不足以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诸如数学课程、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科学课程等区别开来, 因为极少有“单一性”的、“纯理论”的课程。因此, 这三个关键词最核心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因为其他课程的核心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样定性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诸如把思想性强的课文上成品德课, 把科普性强的课文 (如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上成科学课, 把剧本或文学性强的课文上成表演课, 避免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语文素养无关 (2011年版课标特别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 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 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等等。其次,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实践性的, 它“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回答完“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之后, 紧接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特点明确界定, 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 我们可以说, 语文教学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 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 也不管教师的特长和风格有多少差异, 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 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都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调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2011年版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在2011年版课标中, “语言文字的运用” (或“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运用”“语文综合运用”) 出现15次之多, 超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一词出现13次) , 成为最热词。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标都表述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或“祖国语文”) , 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什么2011年版课标把“理解”一词删去?这一表述将对语文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1) “运用”涵盖“理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运用”指“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理解”就是“懂;了解”。那么, 语言文字运用, 就是根据语言文字的特性加以利用。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能够根据语言文字的特性加以利用, 就基本能够“懂”或“了解”语言文字的特性了。当然, 由于我们学的汉语言文字, 即我们的母语, 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刻不用, 因此, 也有不一定理解就能运用的情况, 再加上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 有时他没有学过或不理解的书面词汇也能在口语交流中运用, 此其一。其二, 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对能力层次分类看, “理解”能力较“运用”能力低一个层次, “运用”以“理解”为基础, 要“运用”必先“理解”, 能“运用”必已“理解”。 (2) “理解”本身也是运用语言文字。

3. 确立汉字教育的独立地位。2011年版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的重新定位, 将对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给足时间。时间是前提条件, 没有时间保证, 哪来质量。仅就写字练习而言, 2011年版课标明确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我认为, “10分钟”和“教师指导”都是刚性要求, 也是保底要求, 是“每天的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具体地说, 既是阅读教学的任务, 也是习作 (写话) 教学的任务。如, 2011年版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 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等。有教师问, 到高年级没有那么多要求“会写”的生字怎么办?我的回答是:第一, 随着年级的升高, 要求“会写”的生字的确越来越少, 但是要求越来越高, 如做到“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速度”;第二, “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练习, 并不局限于书写“会写”的生字, “好词佳句”的积累、练笔作业、作文书写等都要当做练字的过程;第三, 实践出真知。具体实践还需要一线教师的专业勇气和智慧, 但不管怎样, 引导学生爱写、写对、写好、写快, 功德无量, 不能动摇。 (2) 科学指导。依据汉字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多认少写”的原则, 科学指导, 提高效益。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 绝大多数汉字音形义联系紧密并有规律, 掌握了, 不仅能够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益, 还能获得文化陶冶和审美享受;其次, 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的特点,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要求, 由爱写、写对、写好到写快。 (3) 着眼未来。让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都写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 是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三) 直面问题的建议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十年课改努力解决但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集思广益, 提出解决的策略、建设性的意见和具体措施, 教师们可以“拿来用”。

1. 解决“过深分析”和“过度发挥”的问题。实验稿课标颁布实施十多年来, 阅读教学存在“内容分析”上打转转、串讲串问等问题, 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明确指出, 要尊重教材, 尊重学生, 多一些辩证法。要求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 注重吸收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强调阅读教学要与“教科书编者、文本”对话, 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辩证, 要和谐。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既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既“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又“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强调综合培养阅读能力, 使之协调发展, 避免“割裂”, 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2. 解决“矫情做作”的朗读问题。朗读 (包括默读) 是基本的阅读教学方式,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好的朗读如同说话, 你看《新闻联播》不是朗读稿子吗, 不是说话吗?好的朗读就是理解, 就是表达, 然而, 我们的课堂, 教师教小学生朗读课文, 却像“话剧表演”, 教师要小学生像“话剧演员”, 要么要求学生生硬地读出“字面意思”, 要么要求学生夸张地模仿人物的表情动作, 要么要求学生故作领悟了意思似的紧锁眉头, 似乎非此就没“领会思想感情”, 非此就不是“有感情朗读”。

对此, 语文课程标准态度鲜明:“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评价“有感情地朗读”, 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 防止矫情做作。

3. 解决读与写割裂的问题。正如儿童口头语言的培养和发展要向口头语言学习、要在口语交际实践中成长一样, 儿童书面语言的培养和发展要向书面语言学习, 要在书面交流实践中成长。

同理, 书面语言的学习也应该如此。上小学了, 主要学习书面语言了, 本应该因为需要而自觉自动地向书本学、向同学学、向老师学, 但为什么学得慢、学得累、学得不开心、学得不怎么好?原因是什么?如果从教学上找原因的话, 主要是“三大割裂”: (1) 阅读中, 读与写割裂。比如,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最重要的是积累书面语言, 快速充实儿童书面语言库。积累之法有很多种, 多读书、多认字、多背诵、多复述、多抄写“好词好句”, 并且多将抄写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写话、习作中 (各学段都如此) 。可实际教学并非如此。比如,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最重要的是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在“表达情意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一句话“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可实际教学并非如此, 教师更多地在“教”学生理解、分析“写什么”。 (2) 生活中, 写与用割裂。学生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考试, 而不是为了练习种种思维方式。其实, 写作方式就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就是生活方式。这样, 写作就与生活和生存联系起来。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写作, 是因为生活和生存需要, 因为有用。然而, 现实并非如此, 所以, 学生难以自觉自动去书面表达。 (3) 写作中, 写与读割裂。表现为写读错位, 写前以“读”来指导学生, 实则限制学生思维, 使学生不敢下笔;写后修改需要用“读”时, 读中汲取的营养却不见了。而且,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拔高要求和想当然地让学生成为“写作家”。于是, 教师畏难指导作文, 学生更是恐惧学习作文, 相互埋怨, 恶性循环。

怎么办?语文课程标准用心良多, 综合治理。首先是明确语文课程性质, 调整语文课程核心目标, 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表述上删去“理解”一词, 并不是说, 语文课程不要“理解”, 更不是阅读不要“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应培养的四大能力规定得清清楚楚:“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其次, 提出阅读本身也是“运用语言文字”, 即“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第三, 强调读写互动, 读中学写、写时用读、读写共进。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重视体会课文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各学段的写作目标中都强调“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写读书笔记”;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 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习作教学, 先激发兴趣、打开思路, 让学生易于动笔, 快快成文, 不以“读”来限制学生, 待作品完成后指导修改时强化“用读”——看看什么地方借鉴了阅读中积累的语料或汲取的营养。若有, 好好欣赏一下;若无, 好好用上一招——或好词、或佳句、或修饰、或细描、或议论、或抒情——再比较原来写的, 体会一下这样改变的意味。如此循环, 日积月累, 不断强化读中学写、写时用读的意识, 渐成习惯。这是“读中学写、写时用读, 读写互动”的操作程序, 也是“多读多写”之真意。

4. 解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增加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目标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学段)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是语文课程首创, 也是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语文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为什么要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目标要求?这一目标要求将对教材建设、教学和评价产生什么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巢宗祺教授给“非连续性文本”下了定义:所谓“非连续性文本”, 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 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 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目标要求有其历史原因。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和内容写入语文课程标准当属“亡羊补牢”之举, 今后的教材一定会有相应的内容。

5. 解决“假话、空话、套话”和无“话”可写 (“失语”) 的问题。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但是, “真话、实话、心里话”并不等于“作文”, 换言之, 生活是作文之源。但是, 生活并不等于作文。由“真话、实话、心里话”到作文、由“生活”到作文, 思考是必由之路。不思考、懒于思考或浅尝辄止, 那“话”还是话, 成不了“文”。由话到文、由生活到作文, 其桥梁是“思考”。

小学生要学习思考, 教师要教学生学习思考。第一, 给学生思考的“支点”。阅读是最重要的间接“支点”, 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不读书, 如何思考?读书, 是和作者一起思考, 是学习作者思考。观察和体验是直接“支点”, 所以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鼓励“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要求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第二, 给学生思考的“自由” (心灵自由) 。不自由, 如何思考?当然, 不思考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自由。所以,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自主写作”、“自由表达”, 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改进作文命题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第三, 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多读, 读得多思考的机会就多。多动笔读, 拿起笔随读随批注、随记, 是读而思的绝好机会。多写, 写得多思考机会就多, 包括加强平时练笔和“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和展示交流形式。多改和互改,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自改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 是自我完善;互改是对同伴思考的学习和思考, 是分享思考和彼此完善。而后的教师改, 则是在学生自改和互改的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 使之思考更得法, 更周密, 更深刻。“只有写, 才会写”, “只有改, 才写得好”, 只有在实践中写作才能学会写作, 这是写作的不二法门。

会写作, 就是会思考。写作形式越丰富, 思考方式就越丰富;写作内容越丰富, 思考触角就越丰富;写作灵活多维, 思考就灵活多变。“抄袭”、“套作”不用思考, 所以要“坚决抵制抄袭行为”!

6. 解决语文学习方法偏差的问题。语文学习“少、慢、差、费”,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学习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多读多写, 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 沟通课堂内外, 沟通听说读写,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除提倡“多读多写”和“大量的语文实践”外, 强调要“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怎么理解?

多读多写和大量实践是语言类学科学习的共同特征, 学汉语如此, 学英语等其他语种亦如此。但中国孩子学习汉语言文字应该有适合学习汉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我认为, 这个方法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母语, 一是汉字。从母语方面看, 学习母语有其独特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无处不学、无时不用——不是方法的方法。其独有的现象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常常超过学段目标。如,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来玩球》:“拿着球, /几个好朋友, /赶快来玩球。”教师问:“这个时候, 小朋友的心情怎么样?”学生答:“我都迫不及待想玩球了!”一年级的孩子居然会用“迫不及待”一词!“留心处处皆语文”、用心时时学语文, 即“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应随文学习, 重在运用, 不需“系统”讲授和操练, 也不应追求系统性, 不作为考试内容。

从汉字方面看, 汉字是表意文字, 学习表意文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明白古人造字之用心”。即从字形结构就能明白其“显示出来的直观的意义”——字形义”亦即“本义”, 因为“古人没有词的概念, 他们说的本义是就字而言的”。虽然“字形义和词义是两个概念, 从实际情况看, 一个字的字形结构显示的意义与它表示的词的意义有的是一致的, 重合的, 有的就不一致, 是错综的”, 但是, “字形结构与词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字形结构认识词的本义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勇于破解评价考试难题, 面向未来

评价考试是块“硬骨头”, 是教学改革绕不过的“坎”、难以突破的“瓶颈”, 语文课程标准勇于担当, 破解难题。因此, 教育部明确要求“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提出“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 (教基二[2011]9号) ]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吸收了十年课改的经验教训, 加大了评价考试改革的力度, 大幅增加了“评价建议”的内容 (从实验稿课标的3页半增加到7页半) , 基本与“教学建议”对应, 使之更加充实、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真正肩负起破解难题之重任, 肩负起科学地指挥评价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重任。

(一) 评价建议给教师实施评价考试带来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评价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主体及结果运用等目标要求, 将给教学带来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换言之, 如果不能或不怎么能“促进学生学习”、不能或不怎么能“改善教师教学”就不要或不宜评价考试, 就必须改进评价考试。谁来判断?毫无疑问, 是语文课程标准, 更是一线教师和学生自己, 要还权给教师, 还权给学生。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评价的“三大主体”和“三个辅助”:“三大主体”即教师、学生自我和学生之间;“三个辅助”即学生家长、社区和专业人员。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我反思”。学生自我评价的自觉和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 只有在自我评价的实践中才能培育和形成, 别无他途。

评价考试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做了详尽的阐述, 增强了评价的确定性和针对性。就学生学习而言, 一是评价“学习水平”, 即“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二是评价“学习状况”, 即“关注学习过程”, 如, 兴趣、方法、习惯、体验、感受、创意。

与评价考试内容相对应的是方式方法。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合适的内容, 才有效, 才可信, 才能发挥应有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功能, 最终实现评价考试的根本目的。宏观上, 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重视定性评价;中观上, 提出“四大评价方法”, 即纸笔测试、观察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微观上, 就语文课程的五大方面分别提出评价建议, 大大提高了评价的可操作性, 教师可以照着做。语文课程中适合过程性、质性评价的内容一定要交给过程性、质性评价去做, 不适合纸笔测试的内容, 坚决不用纸笔测试。

(二) 评价考试中的难题还需教师拿出专业勇气和实践智慧破解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 基本上可以照着做, 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还是有一些难题尚待解决。 (1) “被评被考”。相对教学权来说, 教师的评价考试薄弱;相对学习权来说, 学生的自我评价权几乎无。 (2) 评与考割裂。纸笔测试的成绩 (不管用“等级”还是用“分数”记录) 与其他评价方式所得的结果怎样整合成学业总成绩, 避免“一考 (卷) 定终结”。 (3) 考所非考。适合用纸笔测试的内容怎样命题以测出所要的素养, 保证考试效度。 (4) “等级”不“等”不“级”。评价结果的“等级”怎么称说 (优、良、及格抑或A、B、C或其他) 和评定。尽管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明确规定“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 (《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教育部教基[2000]1号) , 十多年过去了, “等级制”实施得如何?这些都需要实践工作者的专业勇气和专业智慧, 并且在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探索。不管怎样,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 不管是一线教师还是管理者抑或教研员, 都要一手研究课堂教学一手研究评价考试, 致力于将课堂教学与评价考试调整到跟语文课程标准一致。只有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科学指挥下, 课堂教学与评价考试形成合力, 才能圆满完成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大业, 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

篇4: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在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由学习调研向分析检查转段的关键时刻,在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梧州市蒙山县召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桂东北片区现场会,具有特殊意义。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进一步推动各地各学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新局面。

今天上午,我们实地参观考察了蒙山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常规管理情况,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真切地感到,桂东北片区的梧州、桂林、贺州3个市,在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中,行动迅速,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尤其是蒙山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优化管理,打造品牌,建设教育强县”为主题,坚持“抓常规、促规范,抓管理、促质量”的治教理念,努力地抓中小学常规管理,不断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蒙山县作为自治区级贫困县,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的前列,并且提出要在全区率先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提供了经验,值得各地各学校认真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 义务教育常规管理年活动总体进展顺利,实现了良好开局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和《广西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三年计划(2008—2010年)》,自治区教育厅先后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于6月2日召开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年启动视频会,正式启动了跨越今明两年的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根据活动的实施步骤,从启动会至12月底,是活动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各义务教育学校对照学校常规管理42条、达标学校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开展自查自评和整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基本完成所属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评估。

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年启动视频会以来,各地各学校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为保证常规管理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参照自治区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了工作人员;研究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任务、工作步骤、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对常规管理年活动做出具体部署。在加强领导、部署工作方面,一些市、县和学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如梧州市的市领导不仅出席专门的工作会议,对常规管理年活动提出要求,而且多次在各种相关会议上做出强调和部署。贺州市各学校都及时将区、市、县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的要求传达到每一位教职工、每一名学生,让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加强常规管理。桂林市想方设法筹措经费,用于学校常规管理建设。北海市制订了常规管理年活动倒排时间表,确保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到位。蒙山县在开展活动的5个月时间里,先后召开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工作推进会、学校常规管理督查工作人员培训会、蒙山县2009年学校常规管理研讨会3个会议,会议形式灵活多样,部署工作特别细致,特别到位。隆林各族自治县以县政府的名义印发了活动方案,加大了对活动的领导和统筹力度。

(二)组织培训,明确要求

今年7月以来,自治区教育厅以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为主要内容,先后组织培训了全区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近1300名,全区市县教育局局长200多名,使参加培训的校长、局长掌握了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规定的内容,明确了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的要求,提高了实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利用暑假,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对学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如桂林市教育局不仅邀请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各学校的校长、书记进行培训,而且还通过校长教教师、教师教教师的方式,使所有教职工在暑假期间都接受了培训。贺州市及各县教育局组织专家到各学校巡回培训,指导校长和教师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柳州市在全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注重案例教学,认真探究江苏省常州市后六中学等各种类型学校抓常规管理的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北海市在培训中举办了以“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为主题的全市中小学校长论坛,广泛交流学校常规管理经验。贵港市、防城港市编印了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规定及评估工作知识问答或学习手册,免费提供给校长和教师培训学习。蒙山、宁明等县还组织中小学校长到区内外管理先进的学校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凤山县将学校常规管理42条作为中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学内容。

(三)开展自评,边查边改

秋季学期开学前后,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所属各学校,根据培训学习的要求,对照学校常规管理42条、达标学校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开展自查自评工作。一些学校对查找到的问题和不足,制订了整改方案和措施,并组织学校师生员工认真进行整改。有的县自查自评工作进展较快,如蒙山县目前已经完成了对所有学校的县级评估,并正在作进一步的整改完善;苍梧、荔浦、灵川、全州、资源、贺州市平桂管理区等县、区基本上完成了学校自评工作,陆续进入了县级评估阶段。在自查自评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梧州市以整治校园环境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今年暑假,全市各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维修校舍,整修操场和校道,开辟或更新墙报、板报和宣传标语,“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环境,“让学校的每处环境都育人,每块墙壁都会说话”,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南宁市要求各县区建立中小学常规管理“对口帮扶”机制,由管理先进学校对口帮助管理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贺州市、来宾市、百色市、防城港市根据学校的地域、层次、类型,各选取一所或几所学校打造常规管理“样板学校”,供辖区内的学校学习和观摩,以点带面推进各学校加强整改,早日达到“样板学校”的管理水平。蒙山县组织汇编了《蒙山教育管理导航》,作为中小学校规范管理、加强整改的工作手册。鹿寨县拉沟乡中心校制定了从校长到教职工的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推进了学校的精细化管理。

(四)督导检查,提高实效

为了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的实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各学校自查自评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力度。自治区教育厅结合秋季学期开学检查,对全区14个市29个县(市、区)的93所中小学校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束后,向全区通报了检查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和要求。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也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了督导检查。钦州市及各县区教育局采取股室包乡镇、局领导包片的“分片包干”负责制,监督和指导各学校开展常规管理自评和整改工作。玉林市则从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督导队伍,采取“分校包干”的方式对各学校进行督查和指导。百色市重视对督查结果的运用,明确提出,督查发现做得好的校长,给予表彰奖励;做得不好的校长,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没有起色的学校,解聘校长职务。崇左市、玉林市建立了活动情况“月报制”,督促各县各学校扎实开展活动。蒙山县组织人员于8月份对全县所有中小学的常规管理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检查。藤县成立了19个工作小组,进驻各乡镇指导学校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派出教育局干部重点指导管理薄弱学校开展工作,指导效果与派出干部、学校校长的绩效考核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学校校长抓常规管理的积极性。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义务教育常规管理年活动中,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给予了支持和关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自治区教育厅在门户网站开辟了专栏,发布文件,报道动态,介绍经验,供各地各学校学习、交流和借鉴。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充分利用报刊、网站、板报、广播等媒体和编印简报、文艺展演、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的看来,通过前一阶段的共同努力,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全区上下逐渐形成了抓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的氛围,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抓常规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常规管理状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开展义务教育常规管理年活动中,工作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局长和校长有畏难情绪,认为基础太差,人力不足,经费不够,很难达到常规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失去了工作信心。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部分县还没有县级评估的工作方案,一些学校的自查自评工作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三是工作措施还有待改善。一些学校的校长在抓工作时,不能很好地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存在“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的现象;还有一些校长不认真查找常规管理中的问题,不认真进行整改,将工作重心放在整理档案材料上。我们问一些校长常规管理工作开展得怎么样,有的回答“档案已经整理好了”,有的回答“就差档案没有整理了”。四是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一些学校,常规管理42条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一些学校的校容校貌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容校貌依然不尽如人意,甚至一些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比如利用休息时间和假期补课、不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等。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下一阶段的活动中认真加以整改。

二、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全力推进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下一阶段,各地各学校要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组织学习学校常规管理42条和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自治区级评估工作时间安排

2010年3月底之前,完成对每个市1个县(市、区)的自治区级评估;6月底之前,完成对每个市30%的县(市、区)的自治区级评估;9月底之前,完成对每个市60%的县(市、区)的自治区级评估;12月底之前,完成所有县(市、区)的自治区级评估。

(二)各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

第一阶段,各学校、县(市、区)继续自评阶段,时间截至2009年12月31日之前。这一阶段,各层面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各学校要完成自评工作,同时根据存在问题制订完成学校整改实施方案和整改时间进程表,并报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各县(市、区)要完成自评工作,同时根据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县级评估情况和市级评估工作进程表,制订完成辖区内所有学校分类指导督促整改方案和整改时间进程表。

各市要完成市级评估办公室和评估专家组的组建工作,对评估专家进行培训。同时,根据辖区内各县(市、区)自评情况和自治区级评估工作时间进程表,制订完成辖区内所有县(市、区)分类指导督促整改方案和整改时间进程表;制订完成市级评估的时间进程表、评估实施方案并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

自治区教育厅要完成自治区评估办公室和评估专家组的组建工作,对评估专家进行培训,并制订完成自治区级评估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各学校、县(市、区)整改,市级和自治区级评估阶段,时间为2010年1月—10月。这一阶段,各层面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各学校要按照前一阶段制订的学校整改实施方案和整改时间进程表,按时按质完成整改任务,确保达到“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学校”标准。

各县(市、区)要按照前一阶段制订的辖区内所有学校分类指导督促整改方案和整改时间进程表,完成对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分类指导、督促整改,要求对薄弱学校予以重点指导和帮助,确保县域内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学校”标准。

各市要按照前一阶段制订的辖区内所有县(市、区)分类指导督促整改方案和整改时间进程表,完成对辖区内所有县(市、区)的分类指导、督促整改,要求对工作薄弱的县(市、区)给予重点指导和帮助,确保辖区内100%的县(市、区)达到“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标准。

自治区教育厅按照自治区评估工作时间进程表按时按质完成本阶段的评估任务,同时对工作进度落后、工作效果欠佳的市、县(市、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督促整改,确保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按计划有效实施。对通过自治区级评估的县(市、区),自治区教育厅将分批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称号。

第三阶段,继续自治区级评估阶段,时间截至2010年12月底之前。这一阶段,各层面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各市、县(市、区)、学校要完成对本地本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年活动的总结,层层评选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年活动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巩固和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自治区教育厅按照自治区评估工作时间进程表按时按质完成所有评估任务,对通过自治区级评估的县(市、区),自治区教育厅将分批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称号。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时间为2011年初。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自治区教育厅完成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年活动情况的总结,并开展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对未通过评估验收的县(市、区)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年活动结束后,自治区教育厅将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和学校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未能达到标准要求的,由自治区教育厅撤销其“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称号,收回牌匾,并向全区通报学校及其校长名单。自治区抽查中发现不合格学校比例达50%以上的(含50%),向全区通报该县(市、区)教育局及局长名单。

(三)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各级各学校的工作重点。学校及县级自查自评和整改,是常规管理年的关键环节。学校和县一级是否真正查找出问题,是否真正进行整改,关系到活动的成效,关系到学校管理状况的改变。因此,下一阶段,县(市、区)和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对照学校常规管理42条和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认认真真进行整改。自治区和各市要强化对这一阶段工作的指导,同时按照计划开展评估工作。

二是关于档案资料问题。原来我们要求检查三年内的档案材料,现在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校没办法达到这个要求,短期内要补充没有意义,所以,自治区考虑与其让大家把精力放在补过去的材料这一没有意义的工作上,还不如放到学校其他更实际的工作上,评估时只检查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的档案资料。

三是关于“两基”复查问题。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将于2009年11月至12月期间,对资源、昭平等10个县(市、区)进行“两基”复查。一些被复查的县提出压力大、任务重,要求推迟常规管理年活动。实际上,这两项工作是不矛盾的,“两基”复查也是对常规管理年活动的一次检验,常规管理年活动开展好了,更加有利于通过“两基”复查。所以,这些县要把两项工作统筹起来抓,做到“两不误”“双促进”。

四是关于评估申报问题。经市级评估确认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标准的县(市、区),可由市教育局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自治区级评估。申报时应按照《评估的时间进程表》合理错开时间申报,避免集中申报,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进度来安排评估工作。申请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申请单位创建工作的基本情况、自评结果以及建立学校常规管理长效机制的考虑等,而且必须附上辖区内中小学校的自评结果和县级评估结果,有条件的应同时提供反映本地区创建工作的图片、视频等其他相关材料。

三、 提高认识,履行职责,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顺利推进

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对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经过新中国60年、自治区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不懈奋斗,我区的义务教育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全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学杂费,义务教育进入了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归根结底需要注重内涵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基本途径就是规范学校管理。从我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现状看,城乡差距比较大,农村学校普遍管理薄弱,还不能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是解决教育事业突出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学校管理现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进一步强化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面对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的繁重任务,必须强化责任,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真抓实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把手”作为常规管理年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不仅要有科学决策的能力,而且要有抓落实的本领;不仅要善于谋划思路,而且要善于推动落实;不仅要自己带头抓落实,而且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抓落实。分管领导要负起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对存在问题和困难及时统筹协调解决,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各地各学校要进一步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并层层落实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三)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

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各地创造了许多很好的工作机制,今后要继续在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工夫,推动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要建立“奖优扶先”机制,“奖优”就是对学校管理基础较好、在管理年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市、县和学校给予奖励;“扶先”就是对学校管理基础较弱,但在管理年活动中工作积极,取得明显进步的市、县和学校给予扶持,对“奖优扶先”对象,我们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要建立“示范引领”机制,自治区重点培育一个或几个示范县,各市重点培育一个或几个示范乡镇,各县重点培育一所或几所示范学校,引领和带动全区各级各学校加强常规管理。要建立“工作进度月报”制度,从2009年11月开始,逐级建立常规管理年活动“工作进度月报”制度,自治区、市、县都要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必要时下发催办通知,抄报当地党委和政府。要在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常规管理整改公示”制度,从2009年11月起,各学校要在学校醒目位置,公示常规管理存在问题以及整改目标、措施、时间进度和责任人,以确保学校主管部门、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督促学校进行认真整改。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各市、县(市、区)要将常规管理年活动经费列入2010年部门预算,各学校要从公用经费中划出相当比例用于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对于推进工作至关重要,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工作格局。

(四)将常规管理年活动与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统筹推进

一要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学习实践活动对开展好常规管理年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将常规管理年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能够显著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各地各学校一定要将常规管理年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常规管理年活动,充分运用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的成果,提升学校常规管理水平。二要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常规管理年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要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相结合。在常规管理年活动的整改中,要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认真做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加强校舍维修和改造,使校园环境更加整洁美观。四要与“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年”相结合,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

(五)进一步加强督导和检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

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是自治区教育厅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各学校要将这一工作列入重点督查范围,确保按照进度完成工作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常规管理年活动的时间节点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督查方案,明确督查时间和重点。要充实督查队伍,加强对督查人员的培训,提高督查水平。要创新督查方式,通过党委和政府行政督查、人大执法检查、政协委员视察、教育督导评估、职能部门专项检查、各级各学校交叉检查等方式,对各级各学校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评估和验收。要重视对督查结果的运用,严格奖惩,强化责任追究,以充分体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和形式全面准确地宣传常规管理年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及时推广各地各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用具体的事例、生动的细节、精彩的画面、鲜活的语言,增强宣传工作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各地各学校要在近期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组织地开展一次集中宣传活动。我们要通过丰富、多样、有效的宣传活动,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同志们,校长们:抓好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让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认真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活动,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篇5: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了,我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新的义务教育法后,我的体会很深,这次新的义务教育法,比以前提高了一个层次,大大地提高了我们教师的地位,也增加了我们教师的难度,这让我更加认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我发现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讲到启发式教育、学生要保持主动性,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本质的内容,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从另一方面来理解,这也是对应试教育的抨击。

新的义务教育法还明确规定了我们教师的各种权利,但是,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经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也有的老师说: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同时我还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经过这次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作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篇6: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第四小学 赵普

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游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长期以来《义务教育法》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诽谤教师、拖欠工资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上一篇:安监所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作文小升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