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牌的三项基本功

2024-06-23

个人品牌的三项基本功(共5篇)

篇1:个人品牌的三项基本功

个人品牌的三项基本功

现在,个人品牌对于很多在职场上打拼的人来说已经不陌生,塑造个人品牌的方法也有不少人在谈,但是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塑造好个人品牌呢?目前,这还是一个较少人触及其核心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在此不谈塑造个人品牌的技巧,只谈在塑造个人品牌的过程中,一个人必须修炼的三项基本功。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任何技巧都是空谈,一个人根本无法真正树立优秀的个人品牌。换句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个人品牌有了“根基”,才能有众人仰望的“高度”。下面逐一阐释。

其一,个人必须切身体会到自己是个人品牌的最大受益者,并全力以赴的塑造个人品牌。当然,自己也有可能是个人品牌的最大受害者,个中差别就在于个人品牌的优劣。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在公司打工,努力做好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因为这样有助于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赢得丰厚的薪水和广阔的职场空间。但是,很多人不会这样想,老是觉得这种观念很空,个人品牌谁会看得见?职场空间在哪?不如寻找机会“偷闲”,轻松轻松,至于工作,则只要混得过去就可以了,而且是能混一天算一天。这就是未能体会个人品牌重要性的一个典型表现。个人品牌是由内而外的,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展现。努力工作,把事情做好,当时有没人看见不是关键,短期内没有人知道也没关系,但是长期坚持下去,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就会渐渐被公司认可,乃至最终被社会认可。很显然,当个人品牌被广泛认可的时候,个人必将是“名利双收”,个人也自然而然的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个观念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认识这个观念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很多人都将在职场的起起落落中,才能慢慢体会到这个观念的真谛。

其二,个人品牌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品牌即人品,这句话在个人品牌上更容易理解,即:一个人的人品,决定一个人的个人品牌。人品有优劣,个人品牌形象也有优劣,但是二者不能轻易划上等号,因为人是一种善于伪装的动物,真假优劣需要认真辨别才能定论。所以,附带提一下,我们在判断个人品牌时,需要记住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个人在树立自己的品牌时,则应该努力除去自己身上的道德污点,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否则,再富有魅力的个人品牌也只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就破,随即“原形毕露”。

其三,个人必须有终生学习的观点和行为。可以说,很多人都在叫嚷着终生学习,很多人都会说自己明白终生学习的道理,但是,仔细观察其行为,却不能不说很遗憾,其只是停留在“明白道理”的层面上,根本就没有将终生学习的理念变成日常行为。时间一长,个人综合素质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良好的个人品牌自然很难树立起来。另外,个人学习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而且计划必须根据个人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个人发展需要。至于个人在每一阶段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则可以根据个人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以及自身财力来确定,必要时可以向相关人员做适当的咨询,以保证学习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

总之,“受益观念、个人道德、持之以恒的学习”,这三项基本功的修炼是成功塑造个人品牌的根基,缺一不可,否则个人品牌必将是空中楼阁。

篇2:个人品牌的三项基本功

德阳市第八中学

许必华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上台阶,不在乎教了多久的书,有多老的资历,而在于长期不辍地苦练内外功夫。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是“三会”。

一、会上课

现状,很多老师是不会上课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怎么教。上了几年几十年的课,离开了教参就茫然,也就是教不来书。这样的教书法,不过是教参的搬运工,一生都没有自己的东西。

怎样才叫会上课?也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且在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更知道怎样教。这样的老师,才是一个成熟的老师。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老师走向成熟。

几种课堂模式简说: 1.前苏联的“组复新巩布”

这是苏联式的教育做法,长期以来,从教材编制,到教学方法,在中国影响至深,教学模式自然也包含其中。课改以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批判,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没有尊重学生,贯穿整个课堂始末的是教师的讲解。于是很多老师弃之不用,结果陷入不可知论——不知道自己一堂课在做什么。以讲授为主要特色的课堂教学虽然老套,但也有自己清晰的教学模式,其中较普遍的是“组复新巩布”。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流程是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所学、布置作业。应当说,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程序,在传统教育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也还可以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并非一无是处。

2.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

“三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综观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三主”实际上体现了我们教学的三个维度:学情、师情、考情。当今的“二主”思想是对教师理想化的误导,任何教师不在考试中取胜是算不得成功的教师。

“四式”:钱先生认为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是较为合理的基本课式。“四式”实际上是四种不同的训练形式,是指四种“课型”。每种课型都有较为固定的模式,比如自读课 :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读法”。①认读。②辨体。③审题。④发问。⑤质疑。⑥评析。

3.杜朗口、洋思、东庐的学案课堂

综观这三所学校的成功,都是采取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案法”课堂,这是一种有效的应试教学课堂策略,善用之,必有裨益。

4.龚如君的“三趣”课堂

特级教师龚如君的“情景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固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有了较大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王义翔的“五环”课堂

贵州教师王义翔的“五环”课堂,即指教学的五个环节:导—疑—探—延—练。“导”就是课堂的导入,“疑”就是质疑,“探”就是探究,“延”就是拓展延伸,“练”就是课堂或课后练习。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的程式化。

二、会读书

一桶水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必须要有源头活水才能常教常新,超越自我。关键是要自己主动去寻找源头。唯一的路,就是终身学习。

至少可以从八个方面引导老师进行学习。

一是要广泛阅读教育理论。从孔子的《论语》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到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到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古今中外的这些教育家的教育著作并不一定要全读,但一定要读几本,读过之后,积累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心中才有底气。

二是要读专家的作品。比如王荣生,读王教授的语文论著,能够开阔眼界,使人理性,如《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钱理群的作品,如《新语文读本》,《名作重读》及其他作品,如有关鲁迅的论著;钱教授的作品犀利而睿智,充满着批判精神,使人清醒。当然也不止这两位,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这些大教授的作品也并不一定要全读,但一定要选一两位有代表性的人物来研读,读出精气神来,让自己信心满满。

三是要听一听一线教师的心声。比如王君的《青春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余映潮的《阅读教学50讲》,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这些教育一线教师的教育论著,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研读,他们就是当今语文教育的佼佼者,读之,触手可及,而不是遥不可及,可以给人很多启示。

四是要经常读几本专业期刊。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随时读读。这里百家争鸣,往往有最前沿的语文教育信息。

五是广泛参与交流。可以在人教论坛、教育在线、中华语文网等专业网站注册,及时与全国各地语文教师交流,一定可以大有裨益。网站上的作品,往往可以互动,每天有选择性地浏览若干和精读一二,说不定你就能遇到几个知音。

六是献课赛课。无论是校级还是区级,一有机会就参加。好老师都是磨出来的,好课都是赛出来的。同时,有人评课指出不足,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七是参加各种教研培训。有机会就参加,没有机会创造机会参加,这样可以认识当今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及教师精英,及时得到语文教育方面的新信息,得到专业的帮助。听高水平的赛课或名师的讲座、培训一定要争取参与,这对于教师视野的拓展及专业成长往往能起到加速质变的作用。

八是加入社团。加入语文专业社团,或和志同道合的语文人结合成跨区域的社团,定期举行活动,交流教育所得。如当地中语会,四川中语QQ群,就是片言只语,说不定就有很大收获。

三、会写作

要将自己的教学发现,用文字的形式沉淀下来,做到一课一得。唯有通过写作,用书面语陶冶课堂语言,语文课堂才能厚重、高雅。

写作的基础在于科研。教学中的点点新发现,实际是一种微科研。教师不做科研,是一种很可怕的惰性。不要怕别人已有研究,但对于自己、在一个小范围内,一定是新发现。

写作的时间从何而来?

我们身在基层,工作在教学一线,平时俗务繁重,时间零碎,这样的事实,决定了我们不太可能有成片的时间做大科研,但我们可以将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偶有突破时,记上几个字,有点滴发现,随意记几笔。稍有时间,缀连成文。这就是微科研的做法。我的很多文章上,都是这样写成的。

主要方式有: 1.教育随笔。

有重点突出的基本事件或现象;有集中而鲜明的观点;有多个角度的分析和说理;能由点及面,增加厚度;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感染力。

2.教学札记。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有点滴突破;或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对别人的研究进行综述;用一点理论增加厚重;散文笔法增加可读性。

3.课例研究。

主题:要有鲜明的主题意识。背景: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价值。

轨迹:要有不断超越的过程。包括判断分析、改进设想、新的教学行为、效果等。

提升:要有理性思考与方法提炼。4.听课札记。

录音笔:重要的课录下来。

听课笔记:在听课时记下闪光点、感动点、存疑点。整理笔记:及时整理。

理性思考:于我有何帮助。还可以有怎样的提高。5.读书笔记。

不动笔不读书,读书必动笔。读有心得,写成文章,是对自己的大陶冶大提升。这提升,是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成绩等多方面的。

当然,你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作,包括文学作品。

关于写作,朱永新教授曾发起成功保险:每天写1000字的随笔,10年后你必定成功!

这三项基本功,都不难,我们都有很好的基础,关键是在于坚持。很多成功的教师,都是在这“三会”上面,内外兼修,下足了功夫,才最终走向成功的。

篇3:浅谈师范院校师生的三项基本功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师生 基本功

1、讲求语言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教师的语言素养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更主要是表现在理解消化专业知识,特别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作家、诗人及其它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语言,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经过消化吸收,使之成为具有教师风格的语言,即教育、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是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的完美结合。无声语言主要有充满爱心的微笑、表情达意的目光和得体适度的手势。有声语言指口头语言。言为心声,精彩的口头语言必须准确、简洁、优美、生动,必须情真意切、悦耳动听。将学生的思想、兴趣、注意力带入到审美境界。

把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进行表达。做到寓理于事,寓情于形。寓情于形是指教师将有声语言所表达的情与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包括坐、立、眼神、手势、身体的动作,步伐的移动等形体的姿态,它与有声语言相互配合,才能构成完美的表达形式。一位心里学家给出如下计算公式:

一个信息的表达=7 0/0语言+380/0的声音+55 0/0脸部表情

可见无声语言对信息的传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讲课没有特殊的情况应采取站立的姿势上课,站立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形象。教师的站立,有时在讲台中心,有时在台下或者学生中间,可以造成严肃郑重、或亲切的印象。正如曲啸所说:“要想从语言、气质、身态、感情、意志、气魄等方面充分地表现出讲演者的特点,也只有站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掌握语言技巧必须刻苦努力,下一番苦功夫,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学好、讲好普通话。普通话是国家的法定语言,更是教师的职业用语,在学生面前,每一位教师都有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责任和义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的最佳听觉工具。有利于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要精心锤炼词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做到简说而不藻饰,深刻而不艰涩,如马克思所说:“力图用最少的字句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

2、讲究板书规范化,提高书写能力

板书,这种有形有色的视觉语言,是口语讲授、教具演示,以及实验、电化教学中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工整、清楚、快捷而符合汉字规范化要求的板书,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扩大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字书写,是教师应有的基本功。其一是文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总是某种信息的载体。所以,文字书写关系着信息传播的效果,对教师来说就关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其二文字又是一种文化艺术,教师的书写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字修养,而且学生对书写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常常投以诚挚的尊敬和爱戴。所以,书写还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提高教师的书写能力,当前要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书写要规范。就是要写的正确。文字结构、笔画、偏旁、部首、笔顺合乎要求,依据国家正式公布的统一字型标准,使用规范简化字,不用异体字,不写错别字。如把“雷同”写成“类同”等等。这些不规范的写法常常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是决不能掉以轻心的。

第二、文字要美观。并不是要求教师人人成为书法家,但必须争取人人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单字结构要得体,板书布局要讲究,简明扼要,醒目易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可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艺术的享受。

第三、讲求速度。书写不仅要求清楚整洁、规范,而且要求流畅快速。这是提高课堂时间效率,增大课堂信息容量的必要条件。

3、加强电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现代科学的发展,带动了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目前,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电化教学”已经显示出了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的直观、形象、生动、容量大、功能多等特点越来越受师生的欢迎。应用电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式。为课堂建立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利用电化教学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电化教学可以将丰富的教学信息有效、准确、迅速地传递给学生,因此,也很受学生的欢迎。电化教学也为现代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整个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国家对教育提出这样高的要求,是因为21世纪是人类智慧大竞赛的世纪,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企业之间全面素质大竟争的世纪。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谁有了高素质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优化教学内容、电化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电化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自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极大提高课堂吸收率,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电化教学,就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电子课件、科教片、电视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等教学资源的辅助教育。利用电化教学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也只有通过电化教学才能够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电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电化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发展上水平、上档次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电化教学。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结合教学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计算机课件、电视教学系统、录像、录音、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大课堂的知识密度,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教学活动。利用电化教学,可以跨越时空展示大跨度的问题,如离我们遥远的天体,微小的分子,我们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化教学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臣,是学生提高素质的导师。

篇4: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三项功能

在我国的社会http://”>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http://”>养老保险制度是最基层的http://”>养老保险,同时也是覆盖范围最广的。预计基本http://”>养老保险制度将覆盖国内一半以上的人口,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要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和实施的主要原因。基本http://”>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让广大劳动者通过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基本http://”>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更替,当老年人年老退休时,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能够顺利就业,这样就可以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基本http://”>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安全,养老金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这样就会让正处于劳动阶段的劳动者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了预期,没有了后顾这忧。这样就能安心地投入生产和工作,心理没有了不稳定因素,整个社会也就稳定了。基本http://”>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在设计http://”>养老保险制度时,都会注重把将公平与效率相挂钩。也就是说劳动者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数额,是与其在职期间的工资收入、缴费数额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激励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积极劳动,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基本http://”>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由于http://”>养老保险涉整个社会,参与的人数也是非常多,这样就可以集累数目巨大的http://”>养老保险金。这部分资金,国家要进行科学的运作,保值增值,这就成了资本市场上难得的资金来源。国家就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对整个经济环境起到引导和调控人作用。基本http://”>养老保险制度利国利民,参加基本http://”>养老保险是我们的权利,http://

篇5:学校管理组织建设的三项基本策略

一、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要求,优化组织配置

现代管理学已经证明:组织结构对实现组织功能和达成组织目标,有着决定性作用,“系统结构,它是决定系统功能的根本因素。因此,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有序,则功能高效;反之亦然”。随着现代组织功能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根据组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要求来优化学校管理组织的配置,主要是要正确处理以下四对关系:

1.基本功能与常设岗位

学校管理组织的基本职能是管理学校,做好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工作,完成立德育人的任务,服务师生,做好后勤安全保障工作。据此,学校管理组织中常设岗位,除校长之外,应该有教育教学管理岗位、后勤安全管理岗位,并设置不同层级。

2.特殊功能与特设岗位

组织的特殊功能产生于自身的特殊需要,如创建特色学校,要成立创建办公室,专门做好学校创建工作,可增设一名副校长或主任来做这项工作。特设岗位如果是长期需要,也会成为管理组织的常设岗位,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如学校的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工作分管副校长,在学校教科研活动成为广大教师的工作常态时,就会成为常设岗位。

3.功能实现与人员选择

人是有特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只有与环境相适,才能尽其才。合适人选对岗位功能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要因岗择人;但有时也可以根据某位成员的特殊才能,特设岗位,充分发挥其特长,为学校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如特色体育学校的创建,就需要特色体育方面的人才。

4.功能变化与结构调整

“当外部环境、技术规模或竞争战略发生变化时,组织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是要懂得如何通过设计组织结构来实现组织目标”。如学校在起始阶段可能目标单一,管理组织只需要一种简单的结构,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张、人员素质的提升、外界要求和支持的提高,学校发展战略会变得更有雄心,目标会调整到更高一层次,目标系统会更加复杂,组织功能要做动态调整,组织的结构必然要随之变革。

二、根据系统内外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组织关系

依据系统内外相互作用原理,要求在学校管理组织建设中,以优化组织发展环境、增强组织总体素质为价值取向,提高对协调组织关系的重要性认识,明确组织关系建设目标,做好组织内外两个方面关系的协调工作,为学校管理组织建设创造外在有利条件,增强内在发展实力。

1.明确组织关系发展目标

优化组织内外关系,要坚持三个重要观点:一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特性”。学校与社会上其他群体、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学校管理组织与学校内部其他组织之间,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与孤立;二是整体性观点,要从整体性观点来看待组织内的每个岗位及每个岗位上的每项具体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都要统整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上来;三是有序性观点,有序是组织工作高效的保证和表现,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是组织形成有序结构、高效工作的重要途径。据此,学校管理组织建设应该以和谐共赢为旨归。

2.优化组织发展的环境

学校管理组织的外部关系主要有三类:一是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代表学校与其他学校或机构之间的关系;三是与校内其他组织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上争取,要做到积极主动、保持特色优势;平行交往,要秉持“平等、合作、交流、共赢”的原则,带着诚意加强信息交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校内沟通,要兼听包容、履职增效,争取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和支持。

协调外部关系,根本目的是为学校管理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而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学校管理组织成员在与校外组织交往时代表学校,要宣传学校的正面形象,为学校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物质资源和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与校内其他组织或群体交往,要宣传学校决策层的正确意图,增强组织集体在教职工中的形象地位,增强校内的凝聚力,带领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一心一意谋发展。

3.增强组织素质

“所谓组织素质,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潜在的品质与能力。潜在的品质主要包括所具有的价值观、凝聚力与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感;潜在的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的智商、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的应变能力”。组织素质是组织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能否获得高绩效、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协调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组织素质。“在要素与联系都变化的情况下,其要素所引起的结构改变也大大少于联系所引起的结构改变,因此可以说,系统的结构主要取决于要素的联系”。管理组织成员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和情感关系,都会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和成员的组织承诺。

协调学校管理组织的内部关系,要合理岗位设置与明确隶属关系,科学分工,规范职责,并建立管理组织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以“尊重与信任、独立与沟通、支持与制约、竞争与共赢”的理念指导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交往行为,形成积极进取、有序高效的工作状态。

三、根据组织适应环境的需要,促进组织发展

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组织进行调整适应,才能“适者生存”。组织在自我调适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方向:消极地避让和积极地进取。积极的调适,有以下三点要求:

1.将学校管理组织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对外在的环境变化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有一个清晰的知觉状态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组织的学习能力是组织智商的重要内容,是组织所具有的潜在的品质与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典型特点是在工作中学习,以学习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习型组织了解并能接受外界的变化,能正确地调整自身发展方向,通过有效学习能掌握应对外界变化的技能,因此学习型组织及其成员努力地思考自己及组织“未来要什么、当前是什么、过去有什么、现在怎么办”的问题,“寻找小而有效的高杠杆解”,学习型组织是学校管理组织建设的最佳追求,同时,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在过程中促进组织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2.建立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内部动态调节机制

首先,根据组织的内外要求进行调整。在组织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成员的成熟度、成员之间关系等都会发生变化,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如组织成员成熟度提高,则管理方式应倾向于民主化。组织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则相对较复杂,如教育政策变化、家庭要求及社会环境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都会给学校管理组织提出新的要求。

其次,明确调整的内容。组织调整的内容主要有学校管理组织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结构组成等。学校管理组织的思想观念,主要指学校管理组织中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办学方向和领导行为。组织内部行为方式影响到组织各成员或要素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组织对外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开放的还是封闭的、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开拓进取还是得过且过等。组织结构改变表现为组织的重组、管理层次与幅度变化、岗位职责内容更新、运行机制的重新设计等,例如,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而增设教科室带来组织运行机制的变化。

最后,选择合适的调整方式。组织调整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越强,其保持和产生新的能力就越强。学校管理组织的自组织行为有:被动“顺应”,当外界和内部有新的变化和要求力量较强时,组织按照要求对自身做出调整变化进行适应;主动“同化”,当组织自身略作调整就能适应外界和内部的新要求时,组织会将这些新要求吸纳到自身结构中,如同耗散结构论的“吞并融合原理”;在“顺应”和“同化”之后组织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新的有序结构,这种新的结构较前有所进步。他组织行为是借助外力进行调整的方式,如学校管理组织接受上级督导评估、校内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评议,借助专家诊断来发现问题,最为典型的形式是通过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对学校管理组织进行人员流动和结构重组。

3.抓住机会,主动组织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现适时的跨越式发展,需要主动地组织变革。组织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组织变革也在不断地发生,所以说变革是组织的现实,组织的发展史,就是组织的变革史。

实现学校管理组织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敏锐地抓住学校发展机遇,在这些重大的活动中提升组织的整体素质,如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队伍建设等。其次,从教育思想、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培训与提高等方面,提升组织成员的个体素养与组织的整体素质,使实施组织变革成为学校管理组织的内在需求和自发行为。再次,要有计划地发起变革行为,学校管理组织的变革应做出充分论证、精心安排,如库乐特·卢因(KurtLewin)提出组织变革的一般理论——三步骤变革过程:解冻——变革——再冻结,对学校管理组织的变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最后,要认识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果因校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切忌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盲目推进,一定要符合组织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方向,过犹不及,跨越不当,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组织崩溃。

影响学校管理组织工作效能的因素非常复杂,建设策略也多种多样,需要广大校长和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交流和分享,才能有效提高办学和治教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上一篇:我的初中那些事作文下一篇:军训感想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