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2024-06-27

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精选7篇)

篇1: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东岳镇中小学校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

女入学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洪雅县义务教育招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学校招生工作,促进学校依法办学,维护随迁子女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学校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

二、成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职责。

1、随迁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焰明

组员: 祝建容 余建洪 祝进春

2、工作职责:

组长全面负责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组员的职责是具体实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工作,检查验收相关材料并做好登记,负责解释相关政策,及时解决入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工作要求:

组员接待随迁子子家长时应着装大方,态度热情,耐心解答学生家长提出的疑问。

三、招收随迁子女办法及条件。

(一)招收原则

坚持依法招生,免试就近入学,不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考试;坚持公平招生,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公开招生,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做到报名时间公开、招生办法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结果公开。

(二)招收政策

1、新生一年级。凡年满6周岁的随迁子女儿童均可入学。

2、七年级。凡在我校六年级读书的学生自动取得我校七年级学生学籍。

3、其他年级:接收转学手续齐备的在我镇务工的外来人员随迁人员子女就读。

(三)招收办法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报名时需准备:户口本、打工单位证明或房产证并在我校规定的时间内报名入学。

四、接收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

(一)接收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做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酌情准予缓缴或减免。

(二)学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

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我校儿童少年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五、本方案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2012年6月18日

篇2: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为切实保障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入学程序,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现制定我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工作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XX市XX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解决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相关困难,并统筹安排入学。

组长:XX区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XX区教育局副局长

XX区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XX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XX区教育局基教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督导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纪检办主任

XX区教育局安稳办主任

XX区教育局人事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电教办主任

各镇中心校校长

直管中小学校长

二、现状分析

我区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生一样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接收随迁子女3055人,占在校生6.17%。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438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生2187人,公办入学率占比为89.7%。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日益增大。每个学期都有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学位,学校建设的相对滞后,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大班额的严格控制,XX区初中学校、主城区小学学校的学位十分紧缺,无法全部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部分学生统筹安排到镇级初中和主城区周边有学位的村级小学。家长接送困难,路途远,花时长,严重影响家长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

三、工作目标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工作情况的通报》(X教通报〔2021〕X号)文件要求,2021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占比要达90%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坚持原则,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程序。

坚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两为主”原则: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坚持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凭户口本、父母其中一方在本区的居住证和工作证明,可在规定的时间内,与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同时进行申请学位手续的办理。由招生工作委员会按照学校学位、申请人数以及房产或居住地等情况,按照免试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对随迁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应入尽入,妥善安排到相关的公办中小学就读。

(二)平等一致,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凡在我区申请学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经审批获得我区学位后,与本地城镇居民子女混合编班,同等享受相关政策待遇,一律不收取任何借读费、杂费。对考核、评价、评优等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权利。确保其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益。

(三)以人为本,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管理。

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档案,加强联系。各中小学校要详细登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父母的基本情况,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迁来地址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方便与家长联系,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师生结对帮扶制度。各中小学校倡议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意愿,把他们同自己喜欢信任的教职员工结为对子,教职员工对随迁子女进行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尽可能及时帮助其解决相关困难。

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情感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设展示自我、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的平台,拉近师生间、学生间的距离,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健康成长。

(四)加快学校建设,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位供给。

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充分利用资源,形成规模化办学,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我区有学上,上好学。

(五)营造氛围,宣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篇3: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现状

农民进城务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农民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61亿,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流动人口。关于流动儿童的数据,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为1409万。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流动儿童规模增至1834万”[1]。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以2.61亿流动人口的基数推算,农民工随迁子女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也随之凸现。针对此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来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前状况仍不容乐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普遍性的入学难问题。

1.入公办学校就读门槛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公办学校的门槛主要有两类:一是费用限制,如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繁多的变相收费。另一类门槛是条件限制,如录取名额限制、家长必须提供各种证明材料等。总之,虽然我国相关法规政策规定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但也正是公办学校成了难入之门。

2.在公办学校就读容易受歧视和排挤。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城市。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往往表现出衣着土气、成绩较差、自卑内向、不大合群等现象,而这些很容易成为部分教师和学生歧视、排挤他们的理由。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歧视和排挤往往会给农民工子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2]。

3.民办学校教学与办学条件较差。民办学校往往存在教学质量差、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教学质量差的关键在于师资条件差,民办学校由于种种不利因素难以形成优秀、稳定的师资队伍。民办学校受资金、政策等条件限制使得办学条件简陋。此外,民办学校往往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学校管理存在诸多漏洞等问题。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根源

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壁垒。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衍生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城乡壁垒。“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市民和农民之间造成了一道无形壁垒”[3],这道壁垒一方面保护着市民的利益,一方面无情地粉碎着农民工的城市梦。这道壁垒也使得众多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利。

2.政府责任的缺失。我国相关法规政策明确规定了政府作为负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主体。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或者出于财政压力、或者担忧给农民工平等待遇会损害市民待遇,或者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上显得态度不够积极。

3.学校不愿或无力接收。对于公办学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或者担忧农民工子女较差的成绩会拉低学校的升学率而不愿接收。对于民办学校,通常无力接收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也是部分学校不愿接收的因素之一。

4.家庭因素与家长观念。一方面,农民工家庭条件普遍困难,多数农民工家庭以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担负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存在“读书无用”等错误观念不愿为子女教育投入过多。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对策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作为农民工问题的衍生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笔者以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关键不在于身份证上户口类型的改变,而在于把居民户口与其背后的附着利益相分离,让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公共福利待遇。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2.落实政府责任,加强监管与协调。首先,应建立由国务院领导的各级政府间有效的监管机制与协调机制,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其次,应加强政府内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最后,政府应出台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建立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奖惩机制。总之,各级政府应提高重视程度,明确自身角色,落实自身责任,协同解决问题。

3.以公办学校为主,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是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主力军。在可能的条件下,公办学校应主动降低各种门槛,彻底取消各种变相收费;公办学校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在校生的关注,合理调整农民工子女的成绩评价体系。民办学校是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补充,在有些地区甚至是主要力量。民办学校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质量差和办学条件差,因此民办学校更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扶持。

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义务教育。从短期来看,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送到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使农村和农民就地城市化,让农民工子女就地享有良好的义务教育则成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让农民工子女就地享有良好的义务教育。

5.全社会共同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是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维度,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孩子是农民工的,但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无独有偶,马克·吐温也曾说过: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当然,我们开学校办教育不只是为了减少犯罪分子,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让每一位孩子,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从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的现状切入,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根源,最后引出笔者的个人观点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

[2]王毅杰,高燕.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篇4: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

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

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权益均等化方向,稳妥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问题。

(二)立足基本省情,充分考虑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现状,按照既要保护陕西籍考生正当权益,又要兼顾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权益的思路,统筹兼顾,平稳过渡,和谐有序。

二、实施方案

方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随迁子女在陕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工作;第二部分为随迁子女在陕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后,参加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

(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阶段。

从2014年起,随迁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持陕西省居住证1年以上,按照国家规定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年以上(含1年),随迁子女本人持有陕西省初中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可在符合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报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在其毕业初中所在县(区)报名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考生可选择升入普通高中、高职5年制大专、中专或职业高中。

(二)普通高校招生階段。

从2016年起,随迁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持陕西省居住证3年以上,按照国家规定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年以上(含3年),随迁子女本人高中阶段在陕连续学籍满3年,参加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持有陕西省高中阶段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可在符合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在其高中毕业学校所在县(区)报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及录取。

2016年之前,继续执行考生本人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连续学籍及户籍均在陕满3年的规定。

此前发布的有关文件与本文件规定不符的,以本文件为准。

三、密切配合,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省招生委员会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配合,并根据方案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把方案规定的资格审查要求落到实处,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一)教育部门要依据在陕参加中考和高考的随迁子女人数,合理调配资源,做好招生计划编制、考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同时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配合,广泛宣传解读随迁子女在陕参加中考、高考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切实加强中等教育阶段学籍管理,严厉打击伪造、虚挂学籍等违规造假行为,严格审查考生学籍和报考资格,有效防堵“高考移民”。

(二)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我省城市资源承载能力。

(三)公安部门要认真落实《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61号),督促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详细办法,把审核外省籍来陕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是否具有稳定居住条件的任务落到实处,并提供给各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作为升学考试资格审查的依据。

(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配合招生考试部门做好报考资格审查工作,制定相关办法,准确提供外省籍来陕务工人员参保缴费情况,并提供给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作为升学考试资格审查的依据。

篇5: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20天津市静海区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工作如下所示:

各乡镇教育办、直属小学:

为贯彻落实《天津市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在本市接受教育实施细则》(津政办发〔〕32号)文件精神,确保静海区年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小学入学工作顺利进行,现将静海区2017年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小学入学登记工作通知如下:

1.登记对象:2017年入小学的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8月31日以前出生)

2.登记时间:9月1日――月31日

3.登记地点:

(1)城区:居住证在静海镇城区的随迁子女,根据居住证所属地相对就近的原则选择到静海六小、静海镇教育办办理登记。静海六小区域为铁路以东津沧高速以西、静文路以南(招生计划200人,报满即止。额满后报名的学生调剂到相应学校入学)。

(2)农村乡镇:居住证在城区以外乡镇的`随迁子女,到居住证所属乡镇教育办指定的学校办理登记。

4.登记所需材料:

(1)在有效期内的居住证原件及复印件。

(2)居住证持有人及其随迁子女的居民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3)居住证持有人及其随迁子女在本市合法居所的证明,包括居住证持有人自有住房不动产权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或者居住证持有人与配偶、父母、子女共有住房不动产权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或者居住证持有人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已签订《天津市商品房买卖合同》或《天津市房产买卖协议》尚未取得不动产权证书的,提供《天津市商品房买卖合同》或《天津市房产买卖协议》原件及复印件、契税完税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4)居住证持有人在本市的务工就业证明,包括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件、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或确立劳动关系存在的有效证明等原件及复印件,并提供居住证持有人在本市的社会保险缴费凭证。在本市灵活就业的居住证持有人需提供工作单位或居住地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就业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并提供在本市的社会保险缴费凭证。

(5)本市或原户籍地卫生部门签发的随迁子女儿童预防接种证原件及复印件。

5.注意事项:

(1)居住证持有人及随迁子女要按照要求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对材料不齐或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登记。对提供虚假材料一经查实将取消其登记和入学资格,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2)随迁子女只能在一所学校进行登记,如因为班容量及其他原因不能满足学生在登记学校入学的,由所在乡镇教育办进行统筹安置。

编辑推荐:

天津市各区后新建小学信息汇总

篇6: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

十堰市各县、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学校:

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事宜,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立了一批定点就读学校,并不断扩大定点学校数量,初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与发展纲要》等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顺利就学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各县区和相关学校要加强宣传,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依法治教,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协调各方力量,尽心竭力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稳定的环境中就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明确职责,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城镇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重点来抓,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要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要畅通入学渠道,降低就学门槛,简化就读手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少年一样就近、方便、免试、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县区力争实现就近入学,外来人员较为集中的县区应努力扩大定点学校,创造条件尽快过渡到就近划片招生,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要求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实现零障碍目标。

三、强化管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制度 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充分挖掘潜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度,提升办学水平,切实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保障水平,使他们与本市居民子女一样能够接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接收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和奖励。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纳入接收学校的经费预算中统筹安排,按各中小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在校生数拨付经费,预以保障。

(二)建立健全流动儿童学籍管理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其建立义务教育学籍。中途转学或借读的,教育部门应为其在流入地或回流出地就学建立绿色通道,及时为其办理有关手续,提供相关学籍证明,安排就读学校。

(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实行“四同待遇”(同进公办学校,同编班级,同一收费标准,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城市儿童少年同样对待。同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施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四)坚持“免试、免费”的原则,严禁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人为设置障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平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统一收费标准,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同时,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当地家庭贫困学生救助范围。

四、加强监督,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的贯彻落实 各县区教育局要逐步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零障碍的体制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对待。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辖区内中小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十堰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接收管理的暂行办法

为解决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事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一、接收范围:来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二、接收条件

(一)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对随迁子女的监护条件,能对随迁子女实施监护。

(二)有相对稳定的住所。

(三)进城务工人员向公安部门申报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取得暂住证。其未满16周岁子女同时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符合管理规定,经辖区派出所出具户口证明证实。

三、接收办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按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就读相对就近的定点学校。县区教育主管部门于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向社会公布,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符合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须在新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县区教育局教育科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登记报名,填写报名表。一般集中登记报名时间为七月份。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1)家长提出申请;(2)户籍证件;(3)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证明及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4)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5)父母及学生在十堰市《居住证》或《暂住证》;在十堰市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十堰市居住的证明。

4、报相关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审定。

篇7: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宜春第六小学校

为了落实国务院、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真正体现为最底层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巩固我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成果,根

家、省、市 有 关 文件

神,结

合我校

际,针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做出以下具体实施办法: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采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要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地按相对就

近的原

则,被 市 教 育 局 分 配 到 我 校 入 学,我 校 无 条 件 接 收。具 体程

序如下:

农民工子女持暂住证户口或暂时居住地证明及原籍户口(身份证)、打工单位证明及市教育局的派遣证到我校申请入学。如我校的生源紧张,我校将上报到教育局主管部门,由教育局视实际情况将其调整到相对就近的学校入学,并与学区内学生同等对待。

二、保障农民工子女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坚持同等待遇,同等权利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有与本地学生同 等的评优、评奖、入队、入团的资格;同等地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对 学习后进 的 学 生,学 校 和

要 同 样 给 与 尊 重,同

样 进 行 帮 助。学 校 将广泛开展“献 爱心”“结 对子”等 活 动。尊 重、关 爱 进 城 农 民 工 子 女,帮 助 他 们 客 服 自 卑 心 理,适

新 的 学习环 境,以 促 进 他 们 健 康成长。

三、加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工作

农民工子女建籍,统一管理,登记在册。坚持定期上报,底数清

晰。做

到 人 在籍

在,人 走

转;籍

随 人 走,跟

底。对 已

完 成 九 年义务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的,按规定办法义务教育证书。确保所有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因父母流动而流失。

四、对家庭特殊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实行救助制度

积极响应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号召。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五、严格规范收费制度

对在我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

收 费 项 目。在 办 理 农 民 工子女 的 入 学、转 学 手 续

上一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求职简历下一篇:梅花小学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