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随迁子女积分入学

2024-06-05

广州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精选5篇)

篇1:广州随迁子女积分入学

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实施细则

(试行)

发布时间2015-12-29 编辑:中国苏州网责编 来源: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管理,切实做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提高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服务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根据《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积分入学是根据流动人口参加积分管理累积的分值和当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的可供学位数,分学校按积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安排适龄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入学管理办法。

第三条

本市市辖区(吴江区除外)流动人口积分入学工作按照“统一领导、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实施。

苏州市教育局负责政策制定、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并组织实施市直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积分入学管理工作。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和相城区依据本细则组织实施本区域的积分入学管理工作。

第二章

入学管理

第四条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于每年1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开放的公办学校和服务区域。

第五条

各区所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于每年1月1日至4月15日(节假日除外)受理流动人口提交的入学申请及各类证明材料,经确认原件属实后,将申请人信息录入“流动人口积分管理信息系统”积分入学一栏,建立积分入学档案,并出具受理回执。已获得起始年级学籍的不予受理。4月30日前,申请人到所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签字确认积分分值。

第六条

各区所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将入学申请信息按学校分类后交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公室。区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公室将全区入学申请信息按镇(街道)、学校汇总后于5月10日前交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户籍人口数量,科学预测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可提供给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的空余学位数,于5月20日前上报区政府(管理委员会)和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由市、区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公室于6月10日前统一向社会公布。各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吸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比例或数量应逐步提高。

第八条

各区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公室分镇(街道)按学校对申请人积分高低进行排名。排名结果经区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由区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公室于6月15日前将符合积分入学分值要求的入学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有异议的,流动人口应于公示期内向区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公室提出,区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公室应于公示期满后的5个工作日内核实并予以答复。

第九条

各区所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于6月30日前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入学准入卡及入学告知书。

第十条

各区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办公室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开放的其他学校的空余学位情况,按积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对未能进入申请学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行统筹调剂,于7月5日前公布统筹调剂的学生名单,并向其发放入学准入卡及入学告知书。不服从的不再安排。

第十一条

在当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一办理入学报名手续前取得住宅房屋所有权证或通过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所有权(商业、办公、工业用房、车库等非居住用房除外)并实际居住,且符合《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工作意见》对房屋相关要求的流动人口不再参加积分管理入学申请,以其合法固定住所为准就近入学。

第十二条

2016年1月1日前已在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就读并取得学籍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同一学段可不凭积分升入高一年级就读。上述对象中的小学毕业生入读公办初中需重新参加积分管理,申请积分入学。

第十三条

归国华侨、外籍华人、现役军人子女及政府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子女来苏接受义务教育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第三章

入学流程

第十四条

每年1月1日至4月15日(节假日除外),参加积分管理的流动人口根据公布的开放公办学校和服务区域,向居住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提出子女入学申请,申请仅限一所学校,且只能申请起始年级,并填写申请表格。申请人在提出申请后,若居住地发生跨镇(街道)变化(以居住证为准)的,应于4月15日前持初次受理回执,至现居住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手续,重新填写申请表。4月30日前,申请人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签字确认积分分值。

第十五条

申请子女就读小学的,申请人需提供下列材料:1.居民身份证、婴儿出生证原件;2.居住证原件;3.户口簿或家庭关系证明;4.原幼儿园(看护点)就读证明或幼儿素质发展报告册;5.预防接种证原件。

第十六条

申请子女就读初中的,申请人需提供下列材料:1.居民身份证原件;2.居住证原件;3.户口簿或家庭关系证明;4.学籍卡或原学校就读证明、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

第十七条

经公示无异议的申请人,于6月30日前到各区所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领取入学准入卡及入学告知书。

第十八条

已列入入学名单(包括统筹调剂的)的流动人口根据各区所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事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发放的入学准入卡和入学告知书,到准入学校办理入学手续。未办理入学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当积分入学工作结束后,市、区两级监察部门会同流动人口管理、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入学情况进行督查。

第二十条

社会各界及流动人口对有关部门执行积分入学相关规定有异议的,可向所在地的监察、流动人口积分管理、教育等部门提出,由受理单位对异议情况进行核实。反映情况属实的,由受理单位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并依法提请职能部门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不得利用积分入学管理工作收受利益,不得违背客观事实评分排名。监察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抽查和综合评定各部门积分入学管理工作,处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国家和江苏省、苏州市对入学工作有新规定的,按照新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苏州市教育局直属义务教育学校的积分入学管理工作依据本细则组织实施。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和吴江区的积分入学管理工作可参照本细则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自2016年1月15日起施行。原有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办法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的相关规定为准。

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由苏州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篇2:广州随迁子女积分入学

入学实施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做好在我市就业、创业、生活、就学的非本市户籍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区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幸福广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来穗人员”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广州市居住、广州市就业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且持有在广州市办理的《广东省居住证》连续满1年的非广州市户籍人员。来穗人员为其非广州市户籍的适龄随迁子女申请我区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公办学校学位或政府实行补贴的民办学校的学位,适用本办法。

凡符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分类一览表》条件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广州市人才绿卡持有人的随迁子女、区政策性照顾借读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按当年市、区中小学招生工作相关规定安排义务教育学位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的实施由区招生考试委员会负责,具体由区教育局、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牵头,区招生考试委员会成员单位协助。

第二章 申请积分制入学的条件

第四条

来穗人员为其随迁子女申请在我区积分制入学时,须持有在广州市办理的有效期内《广东省居住证》连续满1年,在广州市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其中一个险种),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在我区有合法稳定住所;2.在我区有合法稳定职业。

其随迁子女须符合以下条件:申请入读小学一年级的随迁子女:截止当年8月31日(含8月31日)年满6周岁,且尚未入学;申请入读初中一年级的随迁子女:须为当年应届小学毕业生。

已入读小学(或初中)的,不属于本办法规定范围。第五条

关于合法稳定住所是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申请人或其配偶或随迁子女在我市拥有自有住房的,提供房地产证明、购房协议、宅基地证明、集资房证明、拆迁协议等证明材料之一。

(二)申请人在我市租赁住房的,提供在有效期内的房屋租赁协议,并且于当年3月31日前在市(或区)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房屋所在地街道(镇)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及其他授权办理备案机构办理的房屋租赁协议备案登记证明。

(三)在我市服务单位提供的住所居住的,提供服务单位出具的居住证明,以及单位宿舍用房产权、租赁证明或其他相关证明。

第六条

关于合法稳定职业是指:申请人提供在我市范围 内(含在我市登记注册的用人单位和住所地在我市的用人单位等)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土地承包合同、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最近一份须在有效期内)等证明材料之一;或提供在我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领取的营业执照或工商企业登记证(须在有效期内)。

第三章 申请积分制入学的流程

第七条

积分制入学是按照《广州市荔湾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指标及分值体系表》(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表,见附件),对申请积分入学的来穗人员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并赋予一定的分值,按指标体系表计算、排序,按积分由高到低顺序公示积分结果。积分计算结果相同时,按指标体系表中的“指标编号”顺序依次比较积分。

第八条

积分制入学申请流程:

(一)申请人应详细阅读并遵守本办法的相关要求,准备相应的基本材料及积分材料后,在“荔湾教育网”(http://)注册登录“广州市荔湾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网上申请系统”(网址:待定)填报申请资料,上传资料图片,并在系统确认提交。预审通过后,按规定下载打印《广州市荔湾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申请表》,并持相关材料到居住地所属街道政务中心受理窗口递交。

(二)公布招生计划:区教育局根据本区实际于每年4月 15日前在“荔湾教育网”(http://)公布当年招收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和政府实行补贴的本行政区域内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

(三)积分审核: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组织各单位按照指标体系表对申请人积分情况予以审核。

(四)公示及申诉。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将积分计算结果通过荔湾区政府网站、荔湾教育信息网、各街道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等渠道向社会公示,其中分数相同者按指标体系表中的“指标编号”顺序依次进行比较排名,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自然日。

对本人的公示积分有异议的申请人,可于公示期间向原受理街道政务中心申请复查。

第一批公示:统筹安排公办学位。在我区连续稳定居住(即购房或租赁)并在我区办理《广东省居住证》满5年、在我区劳动就业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5年、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来穗人员(申请初中学位的,其随迁子女须具有我区小学完整6年学籍)。

第二批公示:不符合第一批公示条件的来穗人员,按积分高低顺序统筹安排公办学位或政府补贴的民办学位。

(六)填报志愿。取得积分制入学资格的申请人于规定时间通过指定网站填报志愿。逾期未上网填报志愿视为放弃积分制入 学资格。

(七)安排学位。区教育局根据当年招收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和政府实行补贴的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按照来穗人员积分计算结果以及申请人的入学志愿,优先招收第一批公示名单的随迁子女;招收完第一批公示名单的随迁子女后,根据学位具体情况招收第二批公示名单随迁子女。

(八)学位确认。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确认录取结果,逾期不确认视为放弃积分制入学资格。

(九)报到注册。随迁子女须于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学校办理报到注册手续。逾期不办理或不服从安排的,视为自动放弃学位,该申请人本参与积分申请所获得的积分自动失效。

(十)不参加积分制入学、放弃积分制入学资格或因条件限制未达积分制入学资格的来穗人员,可自行选择到合法开办的民办学校为子女申请入学。

(十)以上各流程时间节点以区教育局当年公布的《广州市荔湾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日程表》为准。

第四章 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九条

区教育局和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负责统筹指导开展本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工作。区有关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保障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工作顺利推进。区教育局负责公布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的招生学校,制定招生计划。结合来穗人员的积分、志愿等因素统筹安排学位。

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负责统筹指导各街道开展来穗人员为其随迁子女申请积分制入学的报名受理工作,对各街道初审结果进行复核,并根据本实施办法计算和公示积分结果,将公示无异议的积分制入学名单交至区教育局,配合区教育局分配学位。

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审核房屋房产证等合法稳定住所材料。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审核来穗人员社保医保情况、就业登记凭证等材料。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审核来穗人员在本区商事登记情况。

区公安分局:负责审核来穗人员户籍及身份证材料。

区卫生计生局:负责审核来穗人员的计划生育情况。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受理来穗人员积分制入学申请并进行预审、初审、复查工作。

第十条

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录取到公办学校的,直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录取到政府实行补贴的民办学校的,按《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穗府办函〔2016〕174号)标准扣减学杂费。第十一条

按照本办法获得公办学位的学生,在其小学或初中学段就读期间,区教育局不再受理该生转学至区内其他学校的申请。小学升初中需重新申请初中阶段学校的积分制入学。

第十二条

来穗人员必须保证其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及证件、证书、相片真实有效,如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其申请资格以及相应补贴,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接收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中出现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由纪检、监察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荔湾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监督及举报电话:81376759。荔湾区教育局监督及举报电话:81948211。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区教育局、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原《荔湾区来穗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同时废止。实施期间,若上一级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有关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新政策,则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另行调整。

篇3:广州随迁子女积分入学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现状

农民进城务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农民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61亿,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流动人口。关于流动儿童的数据,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为1409万。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流动儿童规模增至1834万”[1]。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以2.61亿流动人口的基数推算,农民工随迁子女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也随之凸现。针对此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来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前状况仍不容乐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普遍性的入学难问题。

1.入公办学校就读门槛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公办学校的门槛主要有两类:一是费用限制,如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繁多的变相收费。另一类门槛是条件限制,如录取名额限制、家长必须提供各种证明材料等。总之,虽然我国相关法规政策规定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但也正是公办学校成了难入之门。

2.在公办学校就读容易受歧视和排挤。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城市。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往往表现出衣着土气、成绩较差、自卑内向、不大合群等现象,而这些很容易成为部分教师和学生歧视、排挤他们的理由。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歧视和排挤往往会给农民工子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2]。

3.民办学校教学与办学条件较差。民办学校往往存在教学质量差、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教学质量差的关键在于师资条件差,民办学校由于种种不利因素难以形成优秀、稳定的师资队伍。民办学校受资金、政策等条件限制使得办学条件简陋。此外,民办学校往往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学校管理存在诸多漏洞等问题。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根源

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壁垒。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衍生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城乡壁垒。“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市民和农民之间造成了一道无形壁垒”[3],这道壁垒一方面保护着市民的利益,一方面无情地粉碎着农民工的城市梦。这道壁垒也使得众多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利。

2.政府责任的缺失。我国相关法规政策明确规定了政府作为负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主体。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或者出于财政压力、或者担忧给农民工平等待遇会损害市民待遇,或者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上显得态度不够积极。

3.学校不愿或无力接收。对于公办学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或者担忧农民工子女较差的成绩会拉低学校的升学率而不愿接收。对于民办学校,通常无力接收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也是部分学校不愿接收的因素之一。

4.家庭因素与家长观念。一方面,农民工家庭条件普遍困难,多数农民工家庭以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担负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存在“读书无用”等错误观念不愿为子女教育投入过多。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对策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作为农民工问题的衍生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笔者以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关键不在于身份证上户口类型的改变,而在于把居民户口与其背后的附着利益相分离,让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公共福利待遇。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2.落实政府责任,加强监管与协调。首先,应建立由国务院领导的各级政府间有效的监管机制与协调机制,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其次,应加强政府内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最后,政府应出台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建立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奖惩机制。总之,各级政府应提高重视程度,明确自身角色,落实自身责任,协同解决问题。

3.以公办学校为主,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是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主力军。在可能的条件下,公办学校应主动降低各种门槛,彻底取消各种变相收费;公办学校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在校生的关注,合理调整农民工子女的成绩评价体系。民办学校是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补充,在有些地区甚至是主要力量。民办学校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质量差和办学条件差,因此民办学校更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扶持。

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义务教育。从短期来看,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送到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使农村和农民就地城市化,让农民工子女就地享有良好的义务教育则成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让农民工子女就地享有良好的义务教育。

5.全社会共同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是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维度,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孩子是农民工的,但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无独有偶,马克·吐温也曾说过: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当然,我们开学校办教育不只是为了减少犯罪分子,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让每一位孩子,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从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的现状切入,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根源,最后引出笔者的个人观点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

[2]王毅杰,高燕.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篇4: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

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

(一)学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酌情准予缓缴或减免。

(三)学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我区儿童少年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以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学校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在教育附加费中安排一部分经费,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篇5: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流入地,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务工、就业或经商,需接受教育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我校居住地就近入学就读。凡父母或监护人在我村已暂住一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在我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应按流入地规定,依法送其随迁子女至流入地学校入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一、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指导和督促学校就近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不得以如何理由拒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为学生建立学籍。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三、优质服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建立和完善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文体活动、入队入团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实行同等待遇。

四、加强管理,统一建籍、统一管理,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各接收学校要及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按规定颁发毕业证书。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因父母流动而失学。坚持“均衡分班”的原则,杜绝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医院职代会的闭幕词下一篇:推进东北振兴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