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教学反思

2024-06-07

第一次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第一次教学反思

《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反思

王 勇

本节课从教学目标来看,达到了课前预想的效果,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在准备活动部分采用自编的简单的球操来活动身心,继而通过复习原地运球来给予更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准备活动上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和发展创新精神,在复习原地运球中应该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篮球的理解进行自由的活动,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这点做的不够好。在基础部分,我首先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动作观念,如果开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的话难免会有些错误的动作,一旦形成动作定性,如果想再进行纠正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技术动作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第一印象的教学。再次,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在他们掌握基本技术动作以后尝试不同形式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找到自己的不足。

在课堂组织方面采用四小组,组内合作制,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其中,提高自主安排能力。教师作为引导,引导练习什么,练习的编排形式安排给学生,这样学生知道练习什么能够提高自己的技术,又能体现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本次课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技术得到较大的提高。

总之,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足,还需改进,如在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学中要讲究因材施教,女生的篮球技术相对于男生来说会比较差,在教学中注意男女生的配合,让好的带动不好的争取取得共同进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的教学更应该如此,对于一部分学生要有耐心。另外,要将队列的练习潜移默化的贯穿其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八年级的学生自制能力还相对比较弱,这部分需要老师加以强化和组织。

篇2:第一次教学反思

刚开始写教案时,我拿着文章就自己读,读了好几遍,总觉得没什么好教,在参照别人教案的过程中,我还是觉得这篇文章太浅,不知道教给学生什么。带着这样的思想,我写了第一篇教案,想当然地上下了整堂课,这时候问题就显现得非常明显:

第一,板块之间非常模糊;

第二,上下问题之间的连接非常生涩;

第三,抛出的问题难易程度没有把握好,导致有时问题简单,学生热烈发言,而有时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意思;

第四,在时间上没控制住,基本上20几分钟就把课上完了,接下来便不停地拓展拓展,造成本末倒置。

第五,语言不够精炼,没有板书,ppt过于精简……

等等等等的毛病,太多了,一说就有一大把。

《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着重要抓住语句中的字词来品味出作者在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且它的字词相对来说较为浅显,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便能简要说出其涵义。且这篇文章需要注重朗读,在第一次上课的过程中,我忽略了这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其实可以说第一堂课是相当失败的。经过师傅和其他几位老师的指点,在第二次上课的过程中,我便有意识地去纠正第一次的毛病,所以前后两次可以说在结构上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

而事实证明,课堂效果要比第一次好很多。

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够称之为语文的课堂?常听人说,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而我两次上《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时,不经意间就变成了自己在说教。我认为,其实语文和政治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界限还是非常明显的,我想即使我要在语文课堂上说教也应该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领会作者的意思,而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理解。新课标中规定:在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占据主体地位的`。

至于如何去领会,就这篇文章来说,可以用朗读来品味,在朗读中又有个别读,全体自由读,教师范读等等;也可以探究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来品味,在理解关键词语时有比较法,创设情境法,替换法等等。其实语文课的大综合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解读,这许多的方式则需要我们多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获得。

本来,我以为公开课就是要花哨,通过自己的实践我意识到:花哨的课堂学生不一定能有共鸣,而只有真正上出了语文味道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努力达到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给自己制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1.多去听师傅以及其他老师的课;

2.自己在备每堂课时尽量写详案,有时情况不允许,课后备案一份课堂实录。(主要是让自己了解到课堂教学语言是否精炼、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3.课后必须写反思,即便是一句话。

篇3:第一次教学反思

一、教学课题:New Zealand

二、课型:Warming up and Speaking (40 minutes)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新西兰, 具体涉及到新西兰的地理概况、风俗民情等。热身 (Warming up) 部分让学生依照地图讲出中国的邻国中国的海岛以及各海域与中国的位置关系。这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读地图, 复习描述方位与方向的词汇和句型。

口语部分 (Speaking) 提供了介绍方位的常用词汇和词组, 要求学生以双人对话活动形式交流关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和自己的出生地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世界并熟悉中国的地理位置。

3、掌握有关方位的词汇与表达。

陈老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是这样的:

step I、学生看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找出中国的位置, 中国的邻国和中国的海域, 大量运用方位名词及短语lie in/on/to, 然后归纳lie in, lie on以及lie to的区别。

Stop II、看地图练习。给学生若干组地点, 让他们说住位置, 如海南岛——中国, 日本——中国, 北京——广东。

Stop III、不看地图练习。分组竞争, 看哪一组在不看地图的情况下描述的地点多而且准确, 最后教师着重讲述台湾的地理位置, 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如:As a citizen of china, we persist one-China policy and fight against Taiwan independence.教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这句话, 让学生记住这个句子。这样, 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增强了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感。

Stop IV、听Speaking中的对话, 然后回答问题。

Stop V、让学生仿照Speaking中的对话例子, 自己编一段对话。[分析:本堂课是多媒体课, 教师利用了大量的练习让学生领会方位名词并反复练习lie in/on/to的用法。虽然多媒体能容纳更多的内容, 但太多的练习会使学生疲惫不堪。课堂中适当使用情感教育非常好, 这个构想新颖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一位老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前面的老师有所不同, 她是这样设计的:

1、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强调This is a geography class in English, 并使用方位图让学生了解方位名词, 然后温习中国的简介。如:Full name, Location, Area, Language, Population, Capital, Important cities.再带学生看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这个过程为介绍New Zealand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练习使用lie in/on/to时, 增加了一个短语lie off的用法, 并采用了直观的绘图法让学生一看就懂。如:

3、利用填图设问式让学生找中国的邻国和海洋, 这样时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看图上, 若找对了还很有成功感。这个师生互动环节很快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接受知识。[分析:这堂课以geography一词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觉到这堂课不难, 并利用图示轻而易举地把方位名词展示给学生, 这样学生能轻松自如地用方位名词和短语lie in/on/to/off造句.这个设计简单利索并引人入胜, 课堂井然有序但缺乏一点激情。如果教师在上Speaking时再增加一个小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好了。]

结束语:常言说,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从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教学中, 我体会到什么叫“取长补短”, 什么叫“终身学习”, 他们各有所长, 在同一节课中各有创意, 并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4:一次教学小反思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处共生;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66-01

现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部分,在讲述“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时候,对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存在和文化保持多样性的价值进行了一些探讨,同时,对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平等相处、互相促进也有所涉及。不过笔者觉得,课文对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共处”,引导偏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扩展。下面是本人的一点思考,期望抛砖引玉。

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交往在深度、广度和频度上有了极大扩展,文化交流、吸收与融合的速度有了极大扩展,传统文化在面对这种融合的时候,作为文化内在特质的那种彰显自我的个性必然极力抗争以保持自身的特性,多样文化对全球化的抗争由此而生。从本质上看,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语境下被消解、被覆盖的危机,正根源于传统生活方式被破坏、被侵蚀。当年美国的印第安人被驱赶、今天中国的传统农村被掏空,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既是现代化语境下一种特定文化主导下的物质生活方式的消解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本身的被消灭、被替代过程。要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就有必要倡导“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提高现存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尊重。

“和谐”当然可以有多种解读,但笔者认为,“和谐”的基本含义就是“共处共生”,事物和谐的基本形态就是“求同存异”。客观世界告诉我们,只有“求同”事物才能共处,只有“存异”事物才能共生。失去了“求同存异”这一基本形态,强求事物的一致性,无法容忍事物之间的差异,把事物的存在当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消解,结果是事物自身也失去了存续的基础。所以“和谐”的实质就是“求同存异”状态下的“共处共生”。中华文化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在于它既融合了游牧、农耕、渔猎文化的精髓,又能够吸收印度、希腊、罗马文化的优点,既创造了儒家、道家这样包容万千的思想体系,也吸收了佛教、基督教出世、创世的基本理念,对于现代西方文明,更是辩证地汲取了其中的精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察世界文化史,我们不难理解文化本身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因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其实都是地域性的存在。对于文化的起源,有一种“文化趋同论”:即世界古代文化无论多么复杂多样,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无论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它们创造的文化却是相似的。甚至进而得出人类同源论,认为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从非洲大陆迁移而来。不过,考古学家的发现却表明,这样的迁移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仅仅是对中国的古人类遗址的考察,也很难证明相互之间存在迁移性,所以更遑论几十万年前的洲际迁移。由此可见,即使只从文化源头看,文化也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

从文化的功能反观,每一种文化在该文化地域内都会表现出一种凝聚该文化主体人群的力量,即文化是该群体共处共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结果。共有这一文化的人群因为理解和交流的相互可沟通性,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在文化群体内部进行磨合,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达到了文化一致性,以共同的文化凝聚起群体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减小了群体内部的消耗、使该文化群体最终能够克服自然和社会困境而生存下来。可见,文化群体内部必然“和谐”-即经历“求同存异”而实现“共处共生”。与此相对应,由于不同地域和不同经济生活而形成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通过文化的对话、交流、沟通而达到理解、尊重与支持,这其实就是文化内部的“和谐”向外部的延伸。这种由内部和谐而至外部“和谐”的途径,是文化间不断“求同存异”的过程。对于多样性的世界文化而言,文化间的“和谐”,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求同存异”,以实现共处共生。

从哲学的角度看,客观世界本质上的一致性,是“同”,是文化和谐的内在依据,作为客观世界主观化的成果,文化之间的互通性源自于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质上的一致性。客观世界本质一致性条件下的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必然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这是“异”,客观世界早已经“存异”。所以,实现文化和谐的根本途径,是保护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尊重社会个体的选择,尊重人民的选择。

篇5:第一次购物 教学反思

我指导的作文题目是《记一次自己购物的经历》。上完这节课,我真的很兴奋。应该说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主要工作。抓好学生的习作是当前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而能上好作文课,更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我的感悟有二: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要越殂代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低估他们,甚至要有向他们学习的想法。二是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学习中出现了问题时,要凭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学生“引”好路。努力去点燃他们思考的“火把”,切忌将答案一古脑地“灌”给他们,而“贪污”了对他们来说最可贵的思维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问题入手:你们有没有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呀?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很高,因为问题很简单,也是他们所熟悉的问题,他们有话可说,所以给整节课开了个好头,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个问题:有没有哪一次的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和同学们说说吗?这个问题贴近生活,也是他们所经历过的事,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不过,我紧接着给他们提出了说的要求,毕竟他们只是三年级的学生,如果让他们泛泛地说,那肯定毫无边境,给他们明确说的要求可以规范他们的语言,同时也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时,要凭借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为学生“引”好路。

另外,在学生动笔写之前,我给学生们出示了一篇范文。三年级的写作刚入门,主要是以仿写为主,我希望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有话可写。同时,出示范文的另一个目的则是为了点燃学习较好的学生思考的“火把”,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创新或写得更好。能从他们的文章中体现他们可贵的思维过程。

不过上完课后我觉得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作文指导课毕竟不同于口语交际课,讲是为了促写,最后也应落实到写上,本节课侧重于指导如何讲具体,讲清楚,而耽误了不少写的时间和展示作品的机会。

篇6:《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记叙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两个第一次:第一次看到结实累累的釉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小鸟来写。这两个第一次内容简单却写的各有特点,详尽精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详写和体现中心的关系,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文中另外的六个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话加以略写,这既是对前面两个第一次的内容的补充,也使文章内容更加的充实丰满,能更好的体现中心。教学中学生都对这几个略写的第一次印象特别深。因为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记叙的事件常常就是详尽有余而精练不够,所以这几个略写的事件指导对学生启发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心指导学生为什么如此安排,让学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特点明显,所以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例安排的作文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时的教学,对第一次的作文介绍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的修改,注意详略安排和中心关系,要求材料详实,中心突出。由于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修改作文进步较大。

这堂课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没有一个完整训练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住所给文章的特点找准入口进行作文教学,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篇7: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而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以“我是最棒的”作为教学切入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勉励学生在本学期第一次公开课大胆展示自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在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范读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与仿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在研读赏析环节,将研讨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教师组织学生研讨,第二个层次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研讨课文内容,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反思,迁移拓展的环节,激活学生的独特感受,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而在最后的课堂小节,则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书走向实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读本课为了让学生学而有趣、学有所悟、学而得法,在教学方式上,执教者力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积极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力争通过作品的例读和学法感悟,起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之功效。但是,“授人以渔”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带着镣铐亦步亦趋的跳舞,而是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临渊羡鱼”的欲望,水到渠成的点拨,让学生在例子的导引下自觉地悟法,自觉地“退而结网”,自觉地“下水游泳”。本课的教学,只是为学生以后阅读美文打开一条门径,至于登堂入室,洞幽探微,体味美文的灵动与纤巧,则需要学生在多读多悟中去体味。

篇8:第一次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曾经都在哪里读过书啊?有什么感觉?

生:我在家读, 写完作业妈妈就允许我读书。

生:我在学校里自习课上读书, 老师让我们多读课外书。

生:我有时候去图书馆读, 选好自己喜欢的书, 找个位置坐下就能读。

……

师:哦, 你们想在哪儿读就在哪儿读, 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 那可真是随心所欲啊!可是有这样一位女作家, 她小时候读书就没你们那么幸运了, 她就是林海音。了解林海音吗? (出示林海音的照片) 这就是林海音, 她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候那个年代, 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 尽管她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但是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那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 齐读课题———

生:《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想一想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

(生自由读)

师:课文预习了, 又读了一遍, 看看这些字词你是否掌握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生读。)

师:预习得不错, 字音都掌握了, 那这些词义呢?

(出示)

腋下 踮起脚尖 饥肠辘辘

师:腋下, 在哪里?

(生指部位)

师:“踮起脚尖”是什么意思?

生:用脚尖走路。

师:找找这两个词在课文的哪句话里, 读一读。知道林海音在书店里是怎么找书的吗?谁来说说看?

生:林海音是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胳膊底下钻进去找书的。

师:你看多不容易啊, 为了看书还得从腋下钻进去呢!

师:“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饿。

师:饿到什么程度?

生:肚子咕咕叫。

师:“辘辘”就是车轱辘滚动的声音, 所以这个“辘”字是车字旁。猜猜看, “湿漉漉”的“漉”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师:为什么?

生:跟水有关。

师:真聪明!这就是汉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猜测字的读音, 推想词的意思。

师:接下来还有两个字的笔画比较多, 在书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出示)

檐碗

生:我想提醒大家“檐”字的上半部分里面撇捺不要丢了。

师:看清楚, 这两笔是什么?

生:撇、点。

师:和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师生书空)

生:“碗”字我要提醒大家右半部分上面是一个点。

师:看老师写这个字, 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些。打开书, 把这两个字认认真真地各写一个。

(生写字, 师巡视指导。)

师: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左窄右宽, 结构才比较协调。

师:读了课文, 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生: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 而且是悄悄地读, 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窃读记》。那么窃读是怎样一番滋味呢?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出最直接写作者窃读滋味的一句话。

(生读文, 找句子, 批画。)

师:你找的是哪一句?

生: (读) 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把这句话画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板书:快乐惧怕)

三、精读批画, 品味窃读

师:此时此刻, 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作者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但是, 她笔下的文字会告诉我们她当时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1到4自然段, 批画出能表现作者窃读滋味的语句, 在旁边简单写写你的体会。

(生默读批画)

师:建议大家关注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看看能感受到什么。批画好了把相关的句子读读, 再体会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 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

生:“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

师:这时候的她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 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

师:接着交流这一段的内容。

生:从“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 一般情况下, 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

师:为了读书都不顾自己的个人形象了,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读得速度很快。)

师:除了能读出这种急切, 还能读出什么味道?谁来读?

(生读, 读得很平淡。)

(师范读)

师:什么味道?是不是有点不容易, 有点暗暗庆幸啊?自己再读读。

(生读)

师:味道越来越浓了。老师还想提醒你关注这几句话里出现的一些动词, 把这些动词圈画下来, 出声读一读。从这一系列动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跨、踮、钻、挤、寻找, 我感觉作者特别迫切地想早点读到书。

师:看来你读懂了。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就应该抓住重点词细细地品味、咀嚼, 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读。)

师:接着交流。

生:我从“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字一下子就写出了作者的惊喜!

师:你真是慧眼识珠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感叹词让你读出了背后的惊喜, 太棒了!把这种惊喜读出来。

(生读)

师:第3自然段作者就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把自己跨进店门的暗喜和找到书后的惊喜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把第3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体会一下作者的心理变化。

(指名读)

师:1到4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滋味?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读书的快乐。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 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

师:对, 就这样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是狼, 还是一匹饿狼, 想象一下一匹几天几夜没吃到食物的饿狼, 见到食物会有怎样的表现?

生:会猛扑过去, 一下子咬住猎物。

生:会两眼放光, 张开血盆大口, 冲过去, 撕咬食物。

师:林海音见到书时就是这样的迫不及待, 就是这样的贪婪!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齐读!

(生读)

师:这匹“狼”好像对面前的食物不感兴趣, 再来!

(生再读)

四、读中感悟, 再品窃读

师:那么窃读还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缘耀苑自然段, 好好地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

师:把你喜欢的段落再读一遍, 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

师:真投入, 再读一遍, 入情入境地读。

(生再读)

师: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其他同学用心听, 看看他的朗读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感。

(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这画面太生动了, 太清晰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林海音面露难色, 好像在埋怨天气不好, 实际上心里高兴得很。

师:你看, 读书的时候, 一边读一边想画面, 把自己当成主人公, 和她一起去经历, 去体验, 去感受, 你就会快乐着她的快乐, 惧怕着她的惧怕。请大家把第7自然段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 体验窃读的快乐。

(生再读第7自然段)

师:还有喜欢其他段落的吗?

(生读第5自然段, 读得有声有色。)

师:窃读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察言观色。

(生读第6自然段, 读得少些情趣。)

师:哪像一个小妹妹、小女儿啊?就像一个不相干的人, 能把这种故作亲密的感觉读出来吗?“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谁来读?

(一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看隐藏得多巧妙, 多自然。为了读书还要有表演的天赋呢!

师:林海音童年读书的经历是坎坷的, 尽管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或者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窃读, 甚至外面瓢泼大雨却故作为难地读, 但只要看到那本自己喜爱的书, 她就会——— (出示: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生齐读)

五、联系实际, 感悟内涵

师:同学们, 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 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作者窃读完一本又一本书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 找一找。

生:我觉得是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住,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同意吗?把它画出来。像这样短小精悍富有内涵的语言我们应该积累下来。

(生练背)

师:读懂了吗?谁来说说?

生:吃饭长的是身体, 读书让我们开阔了视野。

生:我们的成长既需要吃饭, 更需要读书, 既有身体的成长, 更有思想的发展。

师:说得多好!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读书让你有了哪些成长?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喜欢读校园儿童小说, 因为我觉得它写的都是同龄人的事, 而且特别有趣。它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生:我喜欢读历史故事。从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还知道了历史名人。

……

师:的确, 我们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 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读书, 书能丰富我们的视野, 也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要不忘国文老师的这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生齐读)

师:回去之后继续读课文, 感受作者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 练习本课的生字词, 下节课我们来检测。

【课后反思】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课文语言朴实, 感情真挚, 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淤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于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 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盂受到读书的感染, 激发阅读的兴趣。

第一课时, 我主要是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作者将自己窃读的复杂滋味贯穿在整篇文章中, 如果课堂上任由学生满篇地找、画、悟, 文章就会支离破碎,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漫谈的聊天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1. 品。

抓重点词句, 品出窃读滋味。我引导学生围绕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主线, 让学生默读第1耀4自然段, 画出写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并简单批注。文章的第3自然段作者将跨进店门的暗喜到找到书后的惊喜写得淋漓尽致, 既有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 又有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 我把它作为体会作者窃读滋味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处理。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抓住“跨、踮、挤”“暗喜、啊”这样的关键词句读、悟、品、思, 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 并在读中领悟作者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2. 读。

篇9: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面一些习题时间不够用,留做家庭作业了。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复习的很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这样可以将题目在大屏幕上展示。为了让学生节省复习时间,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我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看了近几年的期末考试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我自认为这样,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知识一定会掌握的很全面,以至于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但是,课后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我布置的习题太多,形式死板,学生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力涣散。刚开始还很有积极性,可由于题量过大,后半节课,学生懒得动笔,动脑。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教师的主体性过大,从习题的设计,到讲解,似乎都是我一手包办,学生只是负责做题,改题。我想如果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期末复习繁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反思这节课,我决定将一次函数复习课重新再上一节,课前我将这章的知识点,如定义,图象及其性质,实际问题等,分几块交给小组,每组汇编一个知识点的习题,然后整合一起。同学们积极的准备,查看参考书,还有同学上网回家查阅,同学们将自己平时不会的掌握不好容易出错的题整理到一起。课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我只是起到了个引导者的作用。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没有像上节课那样感到疲劳,而是很轻松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收获的也更多了。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篇10: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上《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之前,我拿着文章读了好几遍,总觉得没什么好教,在参照别人教案的过程中,我还是觉得这篇文章太浅,不知道教给学生什么。《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着重要抓住语句中的字词来品味出作者在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且它的字词相对来说较为浅显,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便能简要说出其涵义。至于文章的主旨,学生通过朗读也很容易把握。如何来教学这篇文章呢?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语文教学目的的三个维度,我们就不难找到教学本文的方法和重点。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文知识的教学,还有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明的了这一点,这篇文章的教学就不豁然开朗了。所以我就重点设计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训练上,让学生畅谈自己经历的第一次,以及对学生人生中什么第一次是可以尝试的,什么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篇11:第一次课堂教学反思

马德芝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成功地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他们的很多做法,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学习有关杜朗口模式、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改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我逐渐对自主高效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怎样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去年的教学经验,我想,照搬套用恐怕不行,应先静下来思考。课桌的组合方式、课堂教学模式、增加黑板的数量、放手给学生都可以进行尝试,但关键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提高。大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做。这是一种气魄和胆量,更是一种高水平的体现。学生的精彩的背后永远离不开老师的精彩。正如杜郎口中学的学生所说:“给我一片蓝天,我一定能展翅遨翔”,“我参与,我成功,我自信”。

经过一周的教学,反思如下:

1、已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2、精彩、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全“动”起来了,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基本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具体落到实处且行之有效

4、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激励学生,课堂效益进一步提高

杜郎口中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板。学校组织我们学习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的目的,就在于如何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教改之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焕发出课堂的勃勃生机。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全体老师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共同努力,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转变为现实。

我想,既然是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提高我校的成绩,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是要彻底地改变过去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主动地学的做法,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是教改实践告诉我们,教改要有条件,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勇敢的开拓精神。

篇12:第一次上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课的教学反思

讲的第一节课,指导老师就听我的课,他想听听我讲的怎么样,可能是他教的是重点班的原因,所以他比较重视,但是我就特别紧张,因为第一节课他就听,所以有些紧张,但是慢慢地就好了,可能越讲越熟练,所以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下课之后我问老师,我讲的怎么样,老师说,整体上思路还可以,挺清晰的,听到这句话,就感觉放心了好多,但是,老师也提出了好多问题,主要就是技巧上的.问题,毕竟是第一次讲课,肯定是紧张的,再加上没有经验,所以有很多地方还有所欠缺,包括语言上,还有问题的设置上,没有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而且语言上也有不谨慎的地方,同时预习的情况也要做检查,更重要的是,对重点的内容要不断的反复,使学生了解哪是重点,从而重视起来,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也要格外注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又结合我自己的情况,对我第一次的讲课,我做了以上的反思。

篇13:第一次教学反思

(1) 出示6个简单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分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并板书:曲线图形、直线图形。 (2) 师: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 (出示课件) 学生举例说一说 (如果出现说“球是圆形”的时候, 教师出示实物请学生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学生说“球是圆形”时, 教师出示乒乓球, 并问:它是圆形吗?但在数学上圆和球是两个不完不同的概念, 我们要严格地加以区分) 。 (3) 师:有许多物品的面既有圆形的, 也有其他形状的, 如桌子的面, 既有圆桌, 也有方桌、长桌等, 但有些物品却必须做成圆形的。请举例。学生能很快想到轮胎。这时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车子, 并观察其轮胎。教师接着问: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说明之后教师指出:要真正明白它的道理, 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圆。

板书课题:圆。

二、画圆

(1) 师:现在我们要把轮胎的形状画到自己的纸上进行研究, 可以怎样画? (2) 学生尝试画圆。 (3)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圆, 并说说画法。 (4) 统计哪种画法简单。 (5) 师:根据课前预习和实际操作, 你认为用圆规画圆要注意哪些? (6) 学生观看教师画圆视频。 (7) 学生用圆规画2个圆。

三、探究

(1) 师提问: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车轮, 车轮的车轴应该装在哪个位置?生指出车轮车轴的位置。 (2) 师:车轮车轴的位置相当于圆的什么?生回答。然后学生在刚画的2个圆上找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 (3) 师:当车轮在平坦的地面上行驶时, 车轮与地面总有一个点接触, 而且依次接触。 (播放课件) 师:有多少个点? (生答) 如果把这些点依次与圆心连接起来, (课件) 这些线段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答) (4) 师:在第一个圆上画出这样的线段, 如果你不想画, 请坐直, 说一说为什么? (板书:无数条) (5) 师:选几条量一量, 发现了什么? (板书:都相等) 师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 问:半径都相等吗?突出在同圆或等圆里。 (6) 自学例2到例3的内容。然后问:这些线段叫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半径) (生在圆上字母表示) (7) 师: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车轮分别做成长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得动画演示。 (8) 总结:正因为有这个特点, 因此我们的车子在行驶的过程中, 与车轴 (圆心) 与地面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车子就开得很平稳。 (即圆心到地面的距离相等, 因此做成圆形) (9) 师:很早以前的人们就对圆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圆的规律, 如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墨子就对圆进行了研究, 在他的一本著作《墨子·经上》中对圆有这样的描述:“圆, 一中同长也。”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学生解释。 (10) 圆还有什么特征?继续。在第二个圆里画一条最长的线段。 (生画) (交流名称, 字母表示, 生标出来, 另一学生板书) (11) 猜一猜直径有什么特征? (板书直径特征) (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示范, 突出在同圆或等圆里) (12) 在圆里量一条直径和半径, 比比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二者关系并板书) (拿出大小不等的圆, 突出同圆或等圆) (13) 小组合作:将圆片对折然后展开, 再对折再展开, 像这样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组织交流。 (得出上面已学特征;圆心只有一个;轴对称有无数条)

四、练习

(1) 指出下面哪些是直径、半径。 (P94练一练) 选择一两题说说为什么不是? (2) 填表。

(3) 结合数对画两个圆, 用数对分别表示圆心, 说明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分别数数半径各是几格, 说明大小与什么有关? (4) 欣赏生活中的圆。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后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 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五年级学生对于圆已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为生长点预设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体现: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化对圆的认识;注重学法渗透, 形成从生活现象进行数学抽象的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篇14:一次物理中考质检的教学反思

本次考试选择题18题共36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太阳能、电磁铁、电磁波、验电器、声音、熔化、质量与重力、安全用电常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气体对外做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电磁现象、压强之比、电功、滑动摩擦力与二力平衡、滑动变阻器、滑轮组、动态电路。本次考试填空与作图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空、图问各1分,共16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动能、机械能、速度、镜面反射、漫反射、串并联电路、比热容、浮力、平面镜成像、受力分析、力臂的画法。本次考试简答题共4分,考查的知识点有惯性、压强。本次考试计算题有3小题,共20分,考查的知识点有水吸收的热量、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效率、液体的压强、密度、浮力、电学计算。本次考试实验与探究题有5小题,每空、问各1分,共24分,考查的知识点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本次考查的内容覆盖面比较广,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暴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基础知识有较大的漏洞,物理的知识点很多,原因是科目学业较多较重,学生在前期的学习、复习中没有对物理这个科目产生足够的重视导致的。比如选择题,每个选项里都可以考一个到二个知识点,要是知识储备不足,可能就要在两个选项中去猜答案了。2.物理需要用到的一些数学技能准备不足,影响了解物理题的瓶颈,如科学记数法、简单数字的加减乘除、比值计算、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函数等的图像及在图像中截取解题所需要的数据。3.物理实验的技能掌握不足,很多学生对初中物理实验掌握不够透,对整个实验的原理、步骤不太了解,常规的平时有做到的实验题会做,然而一旦试卷换一个考法,学生就不会了,没有形成“考不倒”的能力。4解题规范性欠缺。这里的规范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解题思维规范性。物理是一门科学科目,它主要不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所以我们要对题目中的情景、来龙去脉有一个分析,然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二是指书写的规范性。比如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我们要说明这是在水平地面的时候它们的大小相等;比如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我们要说明,这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再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去求解;比如作图题,一定要用直尺做题。

问题暴露不可怕,而且暴露得越早越好。个人认为接下来的中考复习中,教师对学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针对性指导,以期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冲刺阶段,迅速提高成绩。1.知识点要先完整完善,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初中物理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框架复习,对遗漏的知识点打上补丁,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2数学技能的储备,教师有针对地对学生做以下结合物理题目的训练,主要有科学记数法、比值计算格式、图像的分辨及对图像的关键数据进行拮取及过程分析。3.解题训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认真看题,一定要看清“是”还是“不是”,“正确的是”还是“不正确的是”,“增加到”还是“增加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还是向“右”滑,功是有用功还是总功,功率是总的功率还是单个用电器的功率。做选择题,要每个选项都要做过去,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不看别的选项;作图题一定不要用2B铅笔,要用尺和量角器作图;简答题一般都是两个问题,不要漏答第二个问题;计算题有三个小题,一般是热学第一题,压强和浮力第二题,还有就是电学计算一题;要求对几个公式要理解,不可死记硬背;计算一般有两个以上的方法解,有时候会有除不尽的情况,在中间过程可以保留分式,但最后要除出来并保留一到二位小数;对压强的计算要分清楚是固体还是液体、气体的压强压力;对电学题一定要画出等效电路,辨别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分析电表测的是哪个用电器的电流值、电压值。多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规范描述问题,规范用语,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要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4.训练学生对动态的分析能力。比如光在水面的反射,当水面上升时,光路怎么变化,一定要画图分析,当水面上升时,不变的是入射光的入射角,变的是入射点。比如当烧杯中的水量增大了,那么沸腾图像将怎么变,不变的是沸点,变的是加热时间和吸收的热量多了。再比如在串联电路中的动态电图,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灯泡变暗,电压表读数变大;B.灯泡变亮,电压表读数变大;C.灯泡变亮,电路消耗总功率变大;D.灯泡变暗,电路消耗总功率变大。这个不变的是两个量,分别是总电压和定值电阻的电阻大小,其他都是变量。

上一篇:《法治中国》第6集:《全民守法》解说词下一篇:应急演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