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师教学反思

2024-06-28

《第一次抱母亲》教师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第一次抱母亲》教师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

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篇2:《第一次抱母亲》教师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篇3:《第一次抱母亲》教师教学反思

本课最鲜明的特色是传情的文字、深情的回忆,而这也正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如果能够通过对文字的深情解读,带领学生感悟生动的母亲形象,深入文本的深层,就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情感的升华。以下基于对文本的解读,谈谈本课的教法。

一、提领而顿,聚焦一次意外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这是亲情里常常无人关注的一次意外,也是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情景。有多少人知道母亲到底有多重?有多少人忽略了母亲这一生所付出的辛劳?而“我”面对病重的母亲,也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没想到她最重的时候也只有89斤。到底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这次意外,提供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慢慢梳理关于母爱的故事,慢慢盘点那些看不见的伟大的付出,而这何尝不是作为孩子的必修功课?

由此可知,我们与其说这是一次意外,不如说是一次发现,正是这次意外的发现,让我们读到母亲的坚忍,领悟到母亲那无声的爱。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聚焦这次“意外”,让学生关注这段细节,梳理故事的起因。可以这样导入:“我”在医院照顾病重的母亲,却发生了一个意外。那是什么意外?请快速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针对这段细节,教师可追问学生:“我”为什么要使那么大劲儿?母亲到底有多重?这样的一路追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很快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并勾连起下面的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情,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二、激发想象,勾起一段回忆

回忆一: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

回忆二: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这两段回忆,以时间作为经纬,编织出了一幅母爱的地图。很小的时候,母亲重担在身,既要挑着100多斤的担子,手里还要拉着“我”,背上还背着妹妹。长大了,她依然重担一肩挑,不让孩子受一点苦,不让孩子多受一点儿累。仔细品味这样两段回忆,禁不住让人流泪。一个身体羸弱的女人,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重负?可是母亲做到了。年复一年,她都是这样过来的,直到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而她也白发苍苍,身体佝偻,重病在身,甚至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

在这两段传情的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母亲坚忍的形象,正向着我们走来。因为我们对她太熟悉了。那个人不在书本里,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那就是自己的母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文中的动词,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语言的渲染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人也曾经这样为你做了很多事情,不管多累多苦,都毫无怨言?从翻山越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品读着这动情的文字,学生会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不知不觉地感受着这深情涌动的母爱。

三、融情于景,凝视一幅画面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伟大的母亲,在孩子一路成长的历程中,从来都无怨无悔地做着能做的一切:从小时候抱着孩子,哄孩子入睡,直到胳膊被压得又酸又困,再到一路陪伴孩子。而孩子,何时想过要回报给母亲一点儿爱,就像小时候被母亲抱着的那样,轻轻摇晃着,哄着她直到她入睡?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动,“我”突发奇想,想要给母亲一个这样的怀抱。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充满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恩。字字句句都富有张力,课文为此还配了一幅图画。教师可以将这幅温暖的爱的图画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凝视这幅画面,可以看到母亲安详的面容,还有和孩子那紧紧相握的手。在这文字和图画和谐统一的演绎之下,温暖的情感正在悄悄流淌,母爱的深情也正在回望中变成一条爱的河流。正如诗中所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怎能报答得了那大海一般深邃的母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情感入手,融情于景,引导学生品读这幅爱的图画:读了这段文字,你关注到什么?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想说些什么?将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前面部分,慢慢从传情的文字中整理出一幅幅画面,逐渐获得自己的感悟和感动。此时教师可以再进行引导:回忆生活中的某个片段,聚焦你生活中母爱的某一个画面,将自己所想到的都写下来。

篇4:《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片段品评

师:此处的“重担”还是指扁担和两头挑着的东西吗?(生沉默)想一想:生活中,母亲还要做哪些事?

生:烧饭、洗衣、织毛衣、打扫卫生。

师:想一想,农村的母亲还要做什么?

生:挑水、喂猪、种田、割稻子……

师:是呀,这所有的生活重担都靠母亲一个人来承受。这儿的“担子”指什么?

生:生活负担。

师:母亲的担子重不重啊?(板书:担子重)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的方式,激活了学生前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不仅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重担”一词的意思,还充分地体悟到了“重担”一词的情感意味和语言意象。

【片段二】

师:(板书:泪水)生活中,你流过泪吗?因什么而流泪?

生:我伤心时流泪,我激动时会流泪,幸福时也会流泪……

师:联系实际,读读课文,文中的母亲此时是什么样的泪水呢?

生:这是激动的泪水。

生:这是幸福的泪水。

生:这是感动的泪水。

师:为什么激动、幸福、感动呢?

生:因为母亲觉得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生:母亲发现儿子特别孝顺,竟然抱着自己入睡。

师:是呀,母亲激动、幸福地流泪了。(板书:激动、幸福)

【评析】教师凭借教材中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品味“泪水”的内涵,让学生和母亲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满怀和“我”同样的感情读懂文本,从而走出文本,得到了良好的人格熏陶。“泪水”,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立足于文本,链接生活,解读才会无限精彩!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文中的这对母子情深打动了,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老母亲。于是,我学着作者的样子(屏显第2自然段关键句子),写下了我记忆中的母亲。你们想听吗?

生:想听。

师:(屏显文字,师读)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一大早就起床,很晚很晚才睡觉。早晨,母亲总是先煮早饭,然后帮我穿衣、梳头,即使是寒冬,也常常忙得十分疲惫。中午,我回家时,母亲还是在厨房辛苦地忙碌着,而屋外,早已晾出了一家人的衣服。看看母亲的手,不是因泡在水里太久发红,就是肿胀粗糙得令人心疼。晚上,收拾好碗筷之后,母亲总会坐在我的身旁,一边缝缝补补,一边提醒我认真写作业,不要发呆。夜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灯下忙碌着,因为她爱给我变着花样织毛衣。我一直以为母亲的家务活做得很轻松,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母亲一定也是很累很累的。她只是怕儿女担忧,没有说出口而已。以后,我一定像文中的“我”一样好好孝顺母亲,让母亲安康、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和母亲相处,母亲每天都做些什么,你总能看到吧。下面,就请大家也以“在我记忆中”开头,写写自己的母亲,好吗?(生写后交流)

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每天早晨会给我做鸡蛋饼。在我上学时,母亲帮我扎上红领巾,理齐衣服,系上鞋带,看着我走上台阶,才把门轻轻关上。有时,我的东西忘带了,母亲不顾风雨,不在乎烈日,把我需要的东西送到学校。晚上,母亲很晚才回来。回来后,她第一件事就是看我作业,然后要把我们一家三人的衣服洗掉,做我喜欢吃的面包。以前,我觉得母亲很轻松,但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我想对母亲说一声:“妈妈,谢谢您!”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的母亲和文中的母亲一样,也是那样辛苦,也在为家庭、为儿女无数次地付出着。

【评析】片段中,教师让自己走进学生,让自己的母亲走进学生的心里,教师的下水文语言朴实,情真意切,这样有助于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而教师让学生通过回忆练说、练写,将学生的生活积淀在此倾吐,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予以表达,语言表达与对母亲的真情在这里得到紧密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篇5:《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目前为止,学生都读过好多篇关于写母亲的文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母亲,享受母爱都有着自己的体会。 怎么教这课呢?在教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实录。他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使我深受启发。于是,在设计这一课时,我选择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在这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导入课文后,我出示了两个自学提示:1.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文中描写“我”抱母亲的关键性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2.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为什么“我”不知道母亲竟然这么轻?画出相关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提醒学生:不要放过一个词、一个句子。如果你对其他词句有自己的理解也把它写下来。学生开始了自学批注,然后二人小组交流。大约十分钟开始了全班交流。学生纷纷举手,有的以小组形式汇报,有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在思考着、感悟着、体会着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我主要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担子”和“翻山越岭”的意思,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这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你又为母亲做过些什么?你打算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即使是没发言的学生也受到了教育。最后我总结道:孟子有句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别人的父母,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的孩子。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我们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像那位护士一样孝顺别人的长辈,好吗?把母爱扩大了范围,相信学生一定会铭记在心的。

篇6:《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认为母亲很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进行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

母爱从不要求回报,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多么温馨的一幕,“第一次”?“无数次”?两个数字的反差对比,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而母亲对我们却无私地奉献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

篇7: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1

一、想象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二、重组课文,抓重点语段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 “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 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2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肤浅的,甚至把母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爱,进而回报母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篇3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 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一、感情范读,感悟母爱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二、联系自我,升华母爱

篇8:《第一次抱母亲》教师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 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 但这篇文章更倾向于对爱的反思, 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 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 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 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 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 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 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 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 语言明快, 娓娓道来, 毫不雕饰, 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读来令人感动。全文共5个自然段, 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 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 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 “我”告诉护士,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 “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 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 写“我”突发奇想, 想抱母亲入睡, 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 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 “张扬个性, 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难过”、“愧疚”、“重担”的意思。

2.通过阅读文章两次“抱母亲”的体会感悟母爱的伟大, 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母亲肩上“重担”的含义。

2.感悟“我”抱母亲前“难过”、“愧疚”的心理变化, 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导入课文

1.听写词语:仰面瘦小脖子责怪轮流

翻山越岭突发奇想

2.回味课文, 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课文中写了“我”两次抱母亲, 第一次是为了_______, 结果“我”发现_______;第二次是为了_______, 结果“我”又发现_______。

3.抱母亲, 多么简单的一个动作, 却让“我”的心情很不平静。今天让我们再次品读课文,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词语、回味课文主要内容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为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体会“抱”中情感, 走进“我”的内心世界1.整体感知“抱”的情感差异。

(1) 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读文, 并划出相关的语句。

(2) 交流: (出示相关的语段)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 右手托住她的腿弯, 使劲一抱, 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我用力过猛, 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 把母亲抱在怀里, 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 我将她轻轻摇动。”

(1) 指导学生朗读, 引导圈出“我”的动作。

(2) 品悟“抱”的动作:同样是抱母亲, 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两处有什么不一样呢?

(3) 课题虽然叫“第一次抱母亲”, 但通过读课文, 我们发现, “我”却用了两种不同的姿势抱母亲。你们能把其中的不同姿势读出来吗?

设计意图:“抱”是全文叙事的引子, 是人物情感的发轫。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描写,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紧扣“没想到”, 感受“我”的心情。

过渡:为让护士给病重的母亲换床单, 作者抱起了母亲, 谁知这一抱, 却让作者抱出了几处没想到, 请大家默读课文1、2自然段, 把它们找出来, 读一读, 体会一下。

交流句子并讨论: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 右手托住她的腿弯, 使劲一抱, 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我用力过猛, 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心里很难过。” (学生会疏忽这句, 引导学生理解“竟然”。)

(1) 指导朗读。

(2) 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 竟然没有发现母亲的身体这么轻, 我心里什么感觉?

(3) 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 母亲这么轻, 我完全“没想到”。那么在我的印象中, 母亲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第2小节, 找出答案。

3.紧扣“力大无穷”, 感受母亲的形象。

交流句子并讨论:

“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 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 作者印象中的母亲是怎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 再读作者说的一段话, 边读边圈划, 从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她力大无穷?

(3) 根据学生回答, 组织交流:

(1) “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爬过山吗, 什么感觉?如果你的背上再背上几十斤重的东西, 肩上再挑个100多斤的担子呢?每个词都有它的生命力, 请读出这个词的生命力。 (指名读词) 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大家能读好它吗?谁能再入情入境地读出这份艰辛?

(2) 这样的拉, 这样的背, 这样的翻山越岭, 仅仅是一次吗? (品悟“年复一年”、“总是”。)

(3) 反复引读, 启发想象:

夏天, 烈日炎炎, 母亲汗流浃背, 她手里 () , 背上 () , 肩上 () 。

冬天, 冰天雪地, 母亲顶着寒风, 她手里 () , 背上 () , 肩上 ()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 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她手里 () , 背上 () , 肩上 () 。

师:多么伟大的一种坚持, 多么无私的一份母爱呀!就“这样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

(4) “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出示句式, 想象练说:在儿子的时候, 母亲会说:“儿呀, 快放下, 让我来!”

(5)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重担, 比如繁琐的杂事, 甚至是困难和磨难。面对这些, 你想母亲会怎么说? (课件出示:面对生活的繁琐杂事、困难和磨难, 母亲会说:“_______”)

师:坚强的母亲把战胜困难的信心传递给她的孩子。年复一年, 母亲就这样默默承受这些重担过了几十年!

(4) 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是什么让母亲弱小的身体支撑起了这么沉重的担子?

(出示两幅插图,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同学们, 你们看, 承受了这么多苦和累的母亲, 有哪些变化?

(出示句式:昔日的母亲_______, 如今的母亲_______。)

看到母亲这样的变化, 你的心情怎样, 想说什么?这种难过、后悔、内疚的心情, 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 (愧疚)

师:带着这份难过, 带着这份愧疚,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字, 领会文意, 真正理解和体会儿子的感情, 通过追问, 进一步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真正感知母亲的形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课文, 展开丰富的想象练说, 进一步体会母亲瘦弱的身体承受生活的重担, 理解母亲所承受的苦难, 感受母亲的伟大, 从而更好地领会儿子此时此刻的愧疚心情。

(5) 面对母亲的付出, 我很难过, 更是愧疚。就连一旁的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 你真了不起”。可是母亲却只是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 交流:母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2) 从母亲的表情, 从母亲淡淡的一笑和朴实的话语当中,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师:母亲所作的一切让人惊叹, 可是她自己却认为不值一提。透过这平淡、若无其事的语气, 折射的是母爱的博大。同学们, 这就是母亲!她们深爱自己的孩子, 心甘情愿为儿女付出, 毫无怨言, 她们坚强、无所不能、她们伟大!

(课件出示一组画面:平凡的母爱)

a.给孩子喂饭b.送孩子上学c.给女儿扎头发d.安慰孩子e.看孩子学走路……

(3) 这一幅幅平凡得近乎被我们忽略的画面, 不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吗?此时此刻, 你是否也想到了你的妈妈呢?出示课件:

清晨, _______;

晚上, _______;

当我生病时, 母亲_______;

当我伤心时, 母亲_______;

当我_______时, 母亲_______;

……

设计意图:交流生活中的母爱, 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 让学生懂得孝顺的美德, 学会做人,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积淀, 有利于学生从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充分汲取精神的营养, 进行自我教育, 促进自身人格的成长。

4.定格动人画面, 体味其中深情。

(1) 师:文中的“我”, 也终于从这个让他“差点仰面摔倒”的一抱中, 顿悟出母亲的爱和母亲的坚韧, 更感到母亲这一辈子生活的艰辛!

引读:于是, 他突发奇想: (生跟读, 指导朗读) 。

其实, 此时的“我”是想用这一抱来———报答母亲。

(2) 一个儿子抱着自己母亲入睡的动人画面就在此刻出现了, 师配乐朗诵。

(3) 昔有“香九龄, 能温席”。今有“孝顺儿, 抱母亲”。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这是一幅温暖的画面, 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 这是一幅心动的画面, 这是一幅感恩的画面。)

(4)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互相依偎的母子吧! (生读, 配乐)

(5) 再引读最后一句“……我突然看见, 有两行泪水……”这是两行什么样的泪水啊?

(6) 这样的画面, 不论谁看了, 都会为之动容。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在这安详的寂静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 音乐渲染,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情境中, 看到母亲流下来的两行滚滚的热泪, 感受到那浓浓的亲情。此时, 对于理解泪水已不再困难。

三、对比小结, 升华情感

1.“第一次”对比“无数次”。

从小到大, 母亲抱过儿子多少次, 而儿子长这么大, 却是——

儿子对母亲的爱, 与母亲对儿子的爱相比, 实在是——

一个孩子, 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啊!老师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是啊, 父母之恩无以回报, 让我们用感恩的心记住这句话, 齐读。现在请拿出笔, 用心、用情把这句诗写在书上, 并且铭刻在你的心里。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是知识的运用, 又是知识的积累。精炼的诗句概括了本文的主题:母爱的无私、伟大, 我们要学会感恩母亲, 使学生情感在此得到升华。

2.所以, 当孩子第一次抱母亲时, 内心怎能不——, 不——呢!最后齐读课题。

3.此时此刻, 我也想把我的心声献给我的母亲, 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课件出示:小诗《最爱是你》, 配乐《懂你》)

最爱是你 (献给我的母亲)

有一个人, 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有一种爱, 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

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个人, 叫母亲;

这种爱, 叫母爱。

四、课外延伸, 学会感恩

1.感恩、关心母亲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母亲。你了解自己的母亲吗?

快来完成这份小调查。 (不会填的地方问问母亲吧。)

母亲生日是_______血型是_______

身高是_______体重是_______

母亲喜欢吃什么水果? ()

母亲喜欢看什么电视? ()

母亲平常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

母亲平常喜欢吃什么菜? ()

母亲有什么兴趣或者爱好? ()

2.母亲节快到了, 请你亲手折一只千纸鹤, 写上想说的话, 送给母亲。

3.推荐阅读:《对妈妈好一点》、《妈妈的账单》。

上一篇:城市燃气工程规划规范下一篇:市场部工作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