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研究的作文

2024-05-17

中学生学习研究的作文(共6篇)

篇1:中学生学习研究的作文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一单元作文: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300

第二部分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发展历史

学习策略作为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从现存的一些古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文献上,可以看到,历史上已有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夹在他们的着作中谈到学习策略并论述过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法国近代思想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卢所讲的“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古人对学习策略的这些认识都是比较朴素的,零碎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

真正开始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1956年家布鲁纳和他的同事作了一个有关人工概念的经典试验。在这个实验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策略”的概念。由于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在系统研究认知策略的同时,对学习策略也开始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中叶以来,在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㈠学习观的变革

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传统教学观中,学生一直是扮演着接收者的角色,是一被动接受的容器。现代的学习观不仅要与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发生联系,而且要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不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方法、策略,学智慧。学生不在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习者都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㈡目前的研究成果

⒈学习策略的界定

由于人们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类:

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方法或者技能,如,梅耶(GE。Mayer)(邵瑞珍、皮连生等,1990)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琼斯、艾米尔、凯蒂姆斯(Jones,Amiran,Katims)(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平特里奇(P。Pintrich)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技术或方法”;邵瑞珍(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

第二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如,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科尔比(Kirby)认为“学习策略是指与认知运算的控制过程有关的过程”;凯尔和比森(Kail,Bisan)(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事件”;魏声汉(1992)认为 “学习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胡斌武(1995)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规则系统,如杜菲(Duffy)(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必需的各种不同能力”。

第四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如,但瑟洛(Dansereau)(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信息的获得、存储和利用的一套过程和步骤”;胡电芝(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利用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史耀芳(1991)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以上四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观点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从抽象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则”;从学习的操作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从结构意义上来说,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因素组成的(超英,1999)。因此,综合以上观点,蒯超英给出的学习策略的定义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着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也就是说,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⒉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

由于对学习策略内涵的看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⑴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把学习策略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一般策略。其特征与态度和动机因素有关。

②宏观策略。其特征有:高度概括化、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随经验的积累而改进。

③微观策略。其特征是:概括化程度较低、容易为学习者所掌握、同高度有序的技巧构成统一体。它包括六个因素:

1)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人物等;

2)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

3)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

4)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5)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

6)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作最后的自我评价。

⑵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②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③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④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⑶但瑟洛(Dansereau,1985)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划分为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两类。前者有两个子策略构成,即①领会和保持策略。它承担获得与存储信息的任务,包括理解、回想、消化、扩展、复查等5项策略因素。②提取与利用信息策略。它负责提取和使用所存储的信息,也由理解、回想、详释、扩展、复查5项策略因素。后者包括3个子策略,即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包括情绪调节与情绪维持),监视与调控。

⑷迈克卡等人(Mckeachieetal。,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即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其他人支持。

学习策略的成分是从学习过程的环节或所涉及的诸方面如方法、步骤、手段和组织中提出的。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了学习策略既包含有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的成分,又包含有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并有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成分。但是,我注意到这些学习策略的成分都是针对陈述性知识,基于以自学为主的,阅读印刷教材这样一种学习活动的研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听讲、自学、讨论、看录像、解决问题等;利用媒体获得的信息种类也不同,有来文字信息,视音频信息等。因此,适用于各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类知识的学习策略还有待研究。

⒊学习策略的教学

⑴学习策略教学的内涵

学习策略教学(LearningStrategyInstructio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学者们使用的。它指系统地教授学习策略,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会学习的人的教学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就开始注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易懂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策略有了研究,如SQ3R学习策略等。这就向主要关心教给学生知识、是否记住了知识的传统教学发起了攻势,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并没有确立学习策略的重要地位,并且大多数学习策略教学也不成系统,仅限于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巩固等方面。

⑵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

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技巧。它是学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目前,成功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等尚无统一的划分。

⑶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大都与学科内容相联系,并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就应对学生的初始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此来确定不同学习的不同学习策略教学目标。一旦与学生能力相一致的适合某种任务的策略被选择使用,教师与学生就建立了学习策略教学目标和何时如何运用学习策略的教学体系。

有关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目前尚存较大争议。元学习方法的建立也可以说就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其中Biggs等人的表面深层成就法和Jones构架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表面深层成就法是Biggs等人1990年总结的。它指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形式,包括表面方法、深层方法和成就方法三部分。表面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订立目标,计划学习事件,并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的是导致机械学习的复述策略。深层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拥有动量有关方面内容的知识并在概念的高水平上进行概括;其次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完成什么和采取什么策略去完成,使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享受。成就方法是教师掌握教学中得到获得高分和赢得奖励的教学策略,它既有表面方法的复述策略,也有深层方法的语义加工策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Jones等人的构架法要求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活动解决学习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和成就教学目标⑧。它包括三个方面,即支持、调整和移去支持。支持是运用各种策略进行教学,提高各种策略的模式和补充例子;调整是调整教学的内容与策略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特点,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学习;移去支持是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知识与能力状态时,教学逐渐移去原有的对学生的支持。为了使教学适合学生特点,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更有效。

学习策略教学实现的途径一般有学科渗透式和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两种。前者体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学习策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后者则是独立的教学过程,具有完整性,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策略本身,而不会被大量的学科知识所淹没。但是,无论是渗透式还是专门课程式,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尝试监控、教师指导等一般途径来实现。

㈢评述

从以上对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所研究的学习策略所针对的知识类型是陈述性知识,学习活动是自学活动,信息类型是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在诸如英语、语文等学科中,有系统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探讨,只是基于从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或者学习方法,信息加工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

篇2:中学生学习研究的作文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发现中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大部分学生小学的学习成绩都十分优异,但上了中学后,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是很理想,难道是智力因素吗?不,我觉得影响学习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应培养自己对每一科科目的兴趣。兴趣既可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又可激发起我们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培养好兴趣,就意味着成绩将会有所提高,我们可多听取亲朋好友或老师讲的一些关于学好科目的主要方法。上课认真听讲,可以从正确回答中得到鼓励与树立信心。

当然,制定一个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计划在我们学习课本内容中有很大的帮助。它是辅助我们掌握课本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我们每天依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实施下去,不但可以认真学好知识,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我们想把学习效率提高,也应端正学习态度。有些学生上课搞小动作,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课,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那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应用什么策略呢?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消化课堂内容。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掌握好学习方法。我们班上有许多爱学习的同学,但不管他们怎样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提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学习方法不正确。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第一,学会投入。投入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它既可增强学习记忆,又可容易引发我们的思维。例如:专心一致地上课,不受外界影响等等。第二,课后复习。课后复习上课所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对课本内容掌握更深刻,了解更具体。第三,善于总结。总结内容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可提高我们对知识的分析性,有助于我们的辩识能力大大提高,以及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巩固并掌握课本知识。

我们都知道,提高学习成绩的因素数不胜数。但是我确信,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培养兴趣,认真地制定切合自己的计划,努力地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地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充分复习等。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篇3: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

正如心理学家、意义学习的倡导者奥苏贝尔所说:“动机诚然是引发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1]动机支配调节学习行为,行为又激发强化学习动机。动机对行为的这种影响作用与动机类型紧密相关。[2]我国学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曾对青少年动机进行过研究,[2,3,4]近期有学者提出学习中“最重要的动机是成就动机”,[5]也有学者对中学生成就动机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然而,近期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成就动机,使人感到似乎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只有成就动机。事实并不尽然,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支配他们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复杂的,应加以广泛探讨。近期,也有心理学工作者从与学习动机相关的因素入手,探索学习动机的发展特定,比如说,研究学习动机与归因、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从社会认知入手,研究社会认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影响,等等。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学习动机的整个系统所推动的。我们衡量、判定一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仅仅从成就动机或是某一相关因素来分析而应该综合考虑。因此,我们要从成功动机、考试焦虑、自己的责任性、要求水平等因素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功性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取得成就,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一种动机,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目标,完成新奇有难度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考试焦虑指学生在学习和参加考试时,对其结果的关心程度,对考试的不安带来适度紧张,具有促进学习的倾向;对考试不安带来过度紧张,具有阻碍学习的倾向。自己的责任性是指经历过成功和失败,或受到赏罚时,把原因归之于自己的行为还是归之于别人的行为和其他的环境因素。要求水平就是个人期望完成课题的水平,预想的“能完成多少”的水平,这种要求水平的高度是由场面的性质和人具有的诸种特点决定的。因此,学习动机是综合个人内部需要、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研究中应整合考虑。本研究试图从这几方面来探索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以揭示学习动机的发展规律。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选取四个普通中学的中学生,共500人。有效被试487人,其中女生共247人占总数的50.7%,男生240人占总数的49.3%。其中初一69人,初二80人,初三75人,高一92人,高二80人,高三91人。

2.2 测量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编制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本测验由成功动机、考试焦虑、自己的责任性、要求水平四部分构成。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折半相关系数为0.83—0.89,重测相关系数为0.79—0.86)

2.3 研究程序

2.3.1 问卷测试。

本测验属于团体测验,所有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时间大约是一节课。

2.3.2 问卷筛选。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对那些答题有漏缺值的问卷进行剔除,共剔除无效问卷13份,最后的有效问卷为487份。

2.3.3 主要的统计方法。

多变量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LSD)。

以上皆使用SPSS10.0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学生成功动机的发展中特点

首先,我们对成功动机的四个维度进行6(年级)×2(性别)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缩写GLM)的多变量(MultIVariate)分析,其结果列于表1。

表1的结果表明,成功动机各个维度的年级主效应差异显著(P<.05)。这说明在中学阶段,成功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发生着比较明显的变化。

在成功动机的各个不同维度上,其发展变化趋势和水平各有不同(见图1)。具体说在成就动机———知识学习场面在初一到初二这一阶段显著上升,从初二开始到高二比较平缓,到高三又显著下降。为此,我们用LSD方法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初一年级与除高三年级外的其它四个年级差异显著(P<.05)。这说明初一学生在知识学习场面具有较其它几个年级而言更强的动机;在成功动机———技能场面,初一学生水平最低,初三学生的水平最高,到高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但到高三男生又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女生则呈现出继续下降的趋势,在成就动机———运动场面,从变化趋势看初一年级水平最低,初三年级水平最高,到了高中阶段,女生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男生在高一“低谷”阶段过后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初一与初三,高一与高三差异显著(P<.05);在成功动机———社会生活场面,其变化趋势大致与技能场面和运动场面相似,即初三时达到高峰,高一下降,到高二以后,男女性别在这一项目上差异显著(P<.05)男生呈上升趋势,而女生则呈下降趋势。

3.2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发展特点

我们对考试焦虑这一项目的两个维度进行GLM的多变量分析,其结果列于表2。

表2的结果表明,考试焦虑的各个维度其年级主效应上是不同的。具体说,考试焦虑—促进的紧张年级主效应不显著(P>.05)。考试焦虑—失败回避动机的年级主效应差异显著(P<.05)。这说明在中学阶段考试焦虑—促进的紧张这一水平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趋势,但在初中阶段,初二高,初一和初三略低,高中阶段高一达到顶峰之后,高二高三趋于平缓(见图2)。我们用LSD方法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从初一到高三男生在考试焦虑—促进的紧张这一水平上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女生则没有太大的波动。而在考试焦虑—失败回避动机这一水平上,男女生所呈现的态势大体相同,即初一达到最高水平逐渐开始下降,到高一又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之后趋于平缓。

3.3 中学生自己责任性的发展特点

我们对自己责任性这一项目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表明在年级主效应上差异显著(P<.05)。在性别主效应上差异不显著,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两个阶段:初一至初三呈下降趋势;而高一至高三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平缓。

3.4 中学生要求水平的发展特点

我们对要求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在年级主效应上,中学生要求水平的差异显著(P<.05),而在性别效应不显著。其发展趋势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过程,在初一达到最高水平,逐渐随年级的增高下降。

4. 讨论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该动机水平的高低对学业成就有很高的预测力,这已为大量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所证实。因此,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评价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四个水平在其发展趋势上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总结。

从成功动机这一维度来说,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出两个阶段,即初中阶段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高中阶段自高一有一个下降趋势之后,男女生在性别上有了显著的差异,女生继续下降而男生则逐渐上升。

从考试焦虑这一维度来说,在考试焦虑———促进的紧张这一层面上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都呈现出一个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事物认识的加深,同学们能够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来应对考试,能够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且能够较为正确、客观地来看待考试,将考试视为一种检测知识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将此视为一种压力、一种负担。

在自己的责任性这一维度上,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高中阶段趋于平缓,说明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能够正确地分析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年级的高中生都倾向于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为个人努力的水平,而不是倾向于归因为能力或是其它的一些外部不可控的因素。

在要求水平上,从初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呈现出了下降的态势,初一最高,高三最低。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的要求水平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而是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识能力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或水平,给自己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目标任务,然后为之努力。

此外,从这一调查来看,男女性别在学习动机的四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从学习动机的整体水平来看,男女生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学习动机上,性别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我们所作的任何一项调查研究,都是为了发现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当我们了解了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鉴于此,我们提出青少年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几点建议,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我们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要培养直接兴趣。其次,设立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风格和恰当自我评价。

摘要:本研究用测量法对487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动机的四个维度总体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但分别在每个维度上有一定的差别。各个维度的水平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研究提示,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动机问题, 重视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关键词:学习动机,发展特点,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D.P.奥苏伯尔等著.余星南, 宋均译, 邵瑞珍.皮连生校《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490-502.

[2]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 国内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的研究.心理学报, 1982, 14, (2) :202-203.

[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 (第四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74-312.

[4]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487.

[5]沃建中, 黄华珍, 林崇德.中学生成就动机发展特点研究.心理学报, 2001, 33, (2) :160-169.

[6]王有智.心理发展与教育.西北地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的研究, 2003, (1) :20-24.

[7]周勇, 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10, (3) :30-31.

[8]赵崇莲, 李宏翰, 黄希庭.中学生成就目标的相关因素研究.心理科学, 2002, 25, (1) :93-34.

[9]王雁飞, 方俐洛, 凌文辁.成就目标定向与社会认识的关系.心理学动态, 2003, 9, (3) :237-241.

[10]赵崇莲, 李宏翰, 王玲.中学生成就目标相关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学, 2003, 26, (3) :430-432.

篇4: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从新课程理念看,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通过学习不但应学到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从中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形成严谨求实、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对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呢?

一、新课学习方法的培养

1.学生独立学习

第一阶段:教读。就是教学生字斟句酌地阅读教材,弄清教材中每个术语、符号、概念、公式以及每句话的含义,把化学课本读通、读懂。一般可以从两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首先是引导学生泛读,浏览本节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其次是精读,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细嚼精研,对概念、原理、符号、公式等领会其内涵外延,对难以理解的关键字、句等标示符号或予以备注等,以便通过交流得到帮助解决。对实验和例题的学习要求做到先尝试,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读的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质疑、运用、实践等。教读时间一般为一个单元。

第二阶段:导读。教师的作用应由“讲”转为“导”,教师的“导”主要通过设置《导读提纲》来进行。教师认真备课,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导读提纲》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针对性强,切中问题的要害,化难为易,通俗易懂,真正起到导的作用。对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要领、方法、注意事项,学生在课前自己抽时间先试做,分析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导读时间一般为一单元。

第三阶段:自读。自读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使学生按教师在前两阶段的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教师的角色由方法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2.学生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群体互动,成为彼此影响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情境。其做法如下:

(1)建立学习小组,按学习水平好、中、差合理搭配,由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名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

(2)每节课的新内容,各小组提出该部分主要知识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果,教师把每组问题收集起来,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提炼本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

(3)教师在此基础上精讲、升华。教师对各小组通过提问讨论和在“巡查”中收到的反馈信息,抓住教材的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精选范例,在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的理解、讨论的过程中分析思路与寻求策略上,教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讨论,形成系统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化学,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和自我创造的空间,

在广阔的空间里进行人际交往,在观点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且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智慧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尽快记住、记牢,引导学生采用联想、浓缩、对比、理解、顺序、押韵、顺口溜等形式记住。如,要记住电解水时电源两极分别放出何种气体及体积关系,可采用浓缩法化简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要记住由化合价写化学式的规则,可采用规律记忆法记为:“正价前,负价后,化合价,标上头,先药简,再交叉”。记忆原子的结构可采用押韵记忆法为:原子空洞洞,核小却很重,带着正电荷,位置在当中,质子和中子,核里来相逢,电子围着转,电子云形容。时间长了,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己也能采用许多生动有趣的方法来记住些识记性的知识。经常开展小组间的记忆力的训练、知识问答、游戏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强了知识间的应用水平,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往技能也逐渐增强,学生学起来兴趣十足。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新学知识,能举一反三,对一些开放性题目能突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探索,他们还把在化学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通过内化和再创造自觉地迁移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从而与各个学科的学习和谐发展。这样各类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关注,处于平等竞争中,他们都有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增强了自信心、责任心,增强了学习活动中的意志力,对学习产生了较浓的兴趣,轻松愉快地主动投入学习中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中学生学习研究的作文

一、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特征也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课题。

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有强烈的成功、成才要求,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潜在的,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的潜力之大,是无法估计的。一个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高达150亿左右,人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8600万条信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人脑有90%以上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们眼前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还有极大的潜能没有开发,只要能够再开发出来一点,他们就会变得更聪明,甚至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根据目前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承担这样的重任,积极投身到潜能开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大潮中去,勇敢地做潜能开发教育的弄潮儿。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用研究”作为“十一五”期间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潜能”:

①“潜能”通常的意义是指人的潜在的能力,即指经过训练开发就可以变成现实能力的可能性。②“潜能”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本来就已经具备了某项能力,但是由于受到错误观念的局限,他认为自己无法做到,因此就放弃不做了,使得该项能力被埋没了。③“潜能”的第三种含义是指人的创造潜力。

2、“学习潜能”:是指每个人潜在的,但尚未能开发利用的,没有实际化的学习能力。“学习潜能”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是潜在的。每个人能力外显的时间不尽相同,有早有晚。②是丰富的。它包括听觉潜能、视觉潜能、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力潜能、记忆潜能、思维潜能、语言潜能、艺术潜能、交往潜能、内省潜能、创造潜能。③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个性差异的表现方式不同。④是可开发的,有情境性的。学习潜能的开发需要有特定的情境,需要外界条件的刺激。

本课题研究的学习潜能是指通过教师观察、发现,在现有学习基础上可以开发的,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记忆潜能、思维潜能、语言潜能、创造潜能的开发及自主性学习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要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使人的潜能充分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前沿课题。

2、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认为,智力是一种潜能,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中的各项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智力是一种身心潜能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3、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告诉我们,人的大脑至少有90%的潜力未被动用,而儿童学习潜能与大脑的潜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人脑是环境造成的,是可塑造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后天环境的作用,及时的教育培养,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学科教学中努力优化教学环境与过程,坚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实践,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学生的素质发展目标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实验教师提高目标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研究探索、观摩研讨、交流总结等各种形式,使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并培养出一批新的教学骨干。

课题研究的成果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和交流,鼓励并督促教师积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认真总结经验,定期写出课题阶段总结和实验论文,最终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学科研究以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课为重点。

1、如何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某些潜能,并使之有效地转移到其他方面。

2、如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开发学生潜能。

3、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4、如何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及教师

研究方法主要是:

1、行动研究法

认真按制定的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

2、个案调查法

对思维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归纳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优良思维品质的外显特征,研究这些能力和品质形成的过程与条件,为培养和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提供可能。

3、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小学生潜能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并提出具体对策,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4、经验总结法

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我国小学生潜能开发实践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典型的范例,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找出可以借鉴的规律性东西。

具体做法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及人才观,以人为本,最终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

2、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坚持培训、学习、研究,积极组织实验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外出学习和参观考察,实验教师要坚持自学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注意收集和积累实验过程中有益的材料,定期总结或撰写课题论文。

3、优化教学过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学习轻松、愉快、开放,让自主释放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潜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学科思维训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机会。

六、课题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学习潜能开发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为直接目标,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状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主体性原则

学习潜能开发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何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活动和训练,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在参与和体验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培养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性原则

学习潜能开发要重视情感的力量,重视情感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共鸣和情感的潜移默化作用,注意对学生心灵的激励和高尚情感的培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4)、差异性原则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正是学习潜能开发的一个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学习潜能开发要特别注意差异性,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为不同的教育对象创设不同教育情境,使用不同教育策略、方法,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发现、培养优势潜能的条件、方法,创造差异教学。

(5)、综合性原则

学习潜能开发要综合运用科学的和人文的方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教育渠道相结合,形成开放的、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络,创造多元的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动耳等多感官参与机会。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4――2007、6)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工作分工,明确目的任务和职责。

(2)加强理论学习。

(2)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课题写出个人专题计划。 2、实验阶段(2007、9――2010、6)

(1)撰写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2)探索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方法、途径、原则和策略。

(3)撰写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等,组织研究交流,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2010、9――2010、12)

篇6: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外国语学院2007级函授学员

摘要:因语言环境的欠缺和学生面临考试压力而产生不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不良学习方法,现阶段中学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一直不能达到较理想的成果和进展。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已成为长期困扰教师们的难题。因此在通过激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关键词:学习动机

1.介绍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用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吸取知识,而且也有一种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学习动机又存在着辨证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又能推动学习,正如奥贝尔所说:“动机和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家和家长都认为动机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能增进学生的自尊心。高动机的孩子热情,对外界充满兴趣,做事投入,有好奇心,他们学习努力,并能持之以恒,对挑战和困难积极面对,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上,高动机的孩子在学校中并不多见。研究者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的内在动机在减弱,并且越来越害怕学习。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动机难以激发?十几年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直在寻找能提高动机的因素。总体上说,心理学研究一直着重于个体心理对动机的影响,诸如归因、自我效能感、对能力的知觉、对控制力的知觉,自我概念、内在动机、兴趣、学习策略和目标定向。

与心理学研究相应,教育学研究则着眼于教师行为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机。有人指出好的教师行为包括指导学生、树立榜样、热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真城地表扬、强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还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投入(包括情感投入、精力投入等)、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包括教具的使用、对教学策略的调整、反应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等)以及教师给予学生的尊重程度及自由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作用,其中教师投入的影响力最大。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而是些缺少兴趣、信心,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这一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丢失了学习动机,将自己置身于英语学习之外的人。

他们中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刚刚接触英语时也是较为兴奋的,因为对新事物的接触与好奇,外界的影响引起了他们一种低层次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去进一步学习。但是这种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在经历了几次诸如默写单词、背诵课文失利的情况下无法强化和维持他们的学习。这些学生出现了焦虑和害怕英语的情绪,这种情绪越积越深,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这一学科也就有了恐惧和排斥的心理。

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性格较为内向,羞于表演,害怕不流利的语言受到同学们的讥笑,不敢开口;同时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没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学习上缺少动力,这就丧失了许多操练和使用英语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的英语成绩和兴趣也就每况愈下。而相反一些乐观向上、活泼开朗同时也有明确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的学生就能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在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自然成绩也就能较为突出。

因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法帮助学生克服那些诸如过度焦虑、内心胆怯,进而缺乏学习动机的这些消极情感,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那些积极情感,激发和保持他们 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2.背景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学习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在学习上投入的时 间和精力是相当惊人的。然而,学习是个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对这个过程不甚了解和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生的学习效 率,无效地耗费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因此,根据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在英语学习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倾向于解答心理现象是什么方面,而对解答心理机能应该如何提高,却显得十分不够。心理科学发展的根本路线应该是改造和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这也是心理学为社会服务的根本方向。心理的兴起打破了以往重理论轻应用的局面,体现了心理学能动的改造人类心理的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心理在领域中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2)智力与创造力;(3)人格方面的;(4)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无论是国内的心理学界和学界还是国外的心理学界和学界,在这几个方面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心理训练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在深入研究中国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初中生学习心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纵观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我国当前初中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制订适合我国初中学生学习的切实可行的心理训练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力,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挖掘学习的潜力。

应试教育至今仍是中学教育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把“ 升学率” 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而忽略了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特别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为考试而教学, 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直接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低下, 教学目的出现了重大偏差, 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 把考试当成了教育的中心环节, 强迫学生读死书, 造成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严重分化, 差生面扩大。由于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 只重视传授应试的书本知识、应试的技能、应试的能力,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尤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体现明显, 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轻交际能力的倾向。应试英语教育“ 造就”了一批英语的“ 聋、哑”学生, 许多人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还是无法与外国人用英语正常交流。在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病后,素质教育已被中国政府写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学英语教学在上世纪末开始探索采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和经验。然而, 中国现行的教育人才选拔制度限制了素质教育的推广与运用, 加之至今尚未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体系,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3.早先Study(前人的研究)

3.1.“人的心理只有经过才能得到发展提高”的心理的观点。

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训练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必要手段。在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从有自我意识开始,就一直有认识 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心理机能的强烈愿望和需要,可以说心理学正是适应这一愿望和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性行为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去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行为活动,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经常进行心理训练也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3.2.“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一向偏重外在的因素,常把问题重点放在课程上,或是教学大纲上,或是教材内容上,有时则强调教学法或师资条件。但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内因即学生的心理活动注意不够。忘记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了解学生 的心理活动规律,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满足学习的需要是阻碍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就学习来说,所谓内因主要包括学生对的兴趣、学习的动机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心理机能等。这些心理条件的改善有赖于持之以恒的心理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建立起创造性的学习心态,从而开发其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3.3.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是事物所普通具有的属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诸要素的一定方式构成的整体,它们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性质和规律存在于各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其各个构成要素的孤立特征及其迭加所能反映的。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在人脑中始终是交织进行的两种活动,这两种活动处于最和谐的整体状态时,是人的活动最顺遂而又最有效益的时刻。通常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原因之一便是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活动分成几个互不相关的部分,通过心理训练的手段把这些割裂开来的部分重新组合到一起,使心理活动协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的活动更加有效。这体现了事物的整体性原则。

3.4.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辩证统一:有意后注意形态的理论。

过去心理学只描述了两种注意形态: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近几年来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逐渐发现有意后注意对于识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有意后注意时第一种注意形态与第二种注意形态是辩证统一的。处于这种状态时,虽然有行为目的、动机的存在,但此时比处于有意注意时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需要。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有更大的意义,因为它们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相符合。所以有意后注意是建立在学习者热衷于并盼望的后续事实上。有意后注意由于内部动机的自动化、自然化,从而使有意注意过程转变成了无意识行为。这样可以使学习者长久地学习,不疲劳,高效率地掌握材料。学生此时也并不觉得紧张,情感处于高兴状态,有时甚至兴高采烈,就好比处于某一需要完全得到满足、意志动作解决后产生出平衡的那一刻。所以处于有意后注意时期识记的效果是最佳的,因为此刻产生的目的与个人的兴趣息息相关。这种有意后注意产生的场合和许多因素有关。通过心理训练学会控制这些因素便可以学会控制产生出来的有意后松驰,而处于最佳识记状态

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的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 出现了“ 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 , 我国也开始进行英语教学目标和模式新的探索, 在国家颁布的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 这套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的精神。建立了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教育观念的变化, 也使教学课堂和学生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新课标突出“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的思想, 在教学中既重视知识, 更要注重能力, 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和形成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5.学习动机的分析 5.1.学习动机的类型

5.1.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下刻苦钻研。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内部动机主要来自三个内部动力:一是好奇心,二是好胜心,三是互惠的驱动力,即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需求。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

动之外,此时他们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学生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和家长等。内部动机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5.1.2.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和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的持续时间短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和互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的动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近景动机受到某些偶尔因素的干扰,远景动机的目标比较抽象和长远,但也需近景动机配合才能有效地起作用。5.2.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特征

随着中学生年龄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他们学习的动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5.2.1.学习的近景动机向远景目标的初步发展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以近景动机为主,他们主要吧父母或教师的话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例如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取得好成绩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他们不再把学习活动简单地和提高分数等目标相联系了。这时,他们开始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意义联系起来,也就是远景动机的萌芽开始出现了。

5.2.2.外部动机走向内部动机

他们的学习动机常常以外部动机为主,他们把老师或者父母的要求以及同伴的赞扬等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开始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了兴趣,逐渐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了兴趣,逐渐把学习活动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内部动机开始代替了外部动机。

6.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自我实现理论这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学习动机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都有要自我实现的愿望,但他们又有很多的担心和忧虑,正是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部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应予以充分的尊重,让他们感觉到爱和归属感,帮助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认识,真正意识到英语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在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找出学习上不够成功的症结所在,提高他们对学好英语的一种期待和信心,进而解决问题,获得进步。

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曾感到过只有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寻求学好英语的途径与方法。因此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激发内部动机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并以调动外部动机为辅,予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因而在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时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而绝不可以搞一刀切,妄想通过一个办法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就记住了、学会了,效率相当的高,而且也不容易忘记。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满足学生的一种交际和追求时尚的需求,从而使得他们乐于学习。

7.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 7.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1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也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首要的就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采取多种形式,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采用生动形象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积极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求知欲,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7.2.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教材内容丰富有趣、新颖生动、难易适度、层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生动的呈现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多种角色的操练和扮演活动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使学习过程更富于挑战和情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3.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在评价和表扬批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努力作到: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评价要客观、公正和及时;表扬与批评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从而讲究不同的方法。尽量多鼓励,多表扬他们的进步,降低他们的焦虑,保护学生的自尊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7.4.充分利用学习反馈

学习结果包括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解决课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按照需要修改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措施、提高学习热情、激励上进心,以达到学习的目标。这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每一个阶段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及时批改作业、写好评语,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就学习结果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7.5.适时、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

竞赛能唤起学生的自尊心、优越感以及要求别人能承认的内驱力。好胜心动机和追求成功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因此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还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用开展竞赛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必须要慎重、适当,作好必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尽可能防止消极作用的产生。7.6.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中的主体在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学校中的主体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我们就应在学校面貌和学校的氛围上注入英语的气息,让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学习并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有人指出:“学校不应该成为一块人工造成的地方,专靠书本做媒介,而不与生活相通连。”细想一下有时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无法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紧迫性,也没有一个使用英语的平台。尽管中国的入时和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使英语的工具性和重要性日益彰显,但这些对于尚未真正接触社会的孩子是无法感觉的,而光靠老师家长的说教又是很苍白无力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想起和接触一些英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升腾起一种学习的欲望。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张贴英语手抄报,在走廊两边悬挂宣传画,在走廊里展示学生作品、英文报纸等等。记得曾经看过一所学校在一幢大楼的每一级楼梯上都有一句英语谚语或警句,给人很是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学校广播播放一些英语新闻与歌曲,让学生在休息与活动中受到英语的感染。当然,这些都只是一种环境文化,但它也是一种潜在课程,暗含着许多教育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那样:“孩子在他周围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在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上对英语予以一定的关心,这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保持也是大有裨益的。7.7.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只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但由于英语学习本身的复杂性,要真正学好英语还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学到基本的语言点后,自己在课后的操练与应用中作到举1反3,在英语周、英语角等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欣赏其他同学的风采。

8.研究的组织

参考文献:

杨明均.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张根昌.试论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张小红.中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邰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孙永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符娅,慕智勇.试论有效激发学习动机的课堂管理[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年2月

修改要求

Hi Huang, Change your first chapter as in the following: 1.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Previous Study(前人的研究)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XXX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等等。

Make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格式, be sure that you write it not the copy of others!!Otherwise punishment will be imposed.Change您的第一个章节在以下:

1.介绍 1.1 背景

1.2 早先Study(前人的研究)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组织

上一篇:《心远地自偏》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2017醉酒驾驶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