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九上一单元导学案

2024-04-15

新九上一单元导学案(通用4篇)

篇1:新九上一单元导学案

How can you become good learners?

第一课时(1a----2d)导学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下列单词或短

语:textbook,conversation,aloud,prouncation,sentence,patient

2.学会使用疑问词how 和介词by

(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2)The more you read, the faster you will be自主预习

一. 根据汉语提示写出相应单词

1.课本__________ 2.谈话________________ 3.大声地____________4.发音______________ 5.耐心的______________6.句子___________

二.选择括号内的单词填空

1.________(How/What)do you learn English?2.I study _______(by/with)working with a group.3.Let’s practice _______(speaking/ to speak)English.4.Don’t read word ______(after/by)word.Read words

by groups.5.The more you eat, the _______(fat/fatter)you will be.课堂重点突破

1.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by 为介词,表示“通过……..方法或途径”, 后面可以跟名词活动名词短语,通常用疑问词how 来对这样的方式状语进行提问。

例:The foreign girl learned to sing Chinese songs by ears.这个外国女孩通过听学会了唱中文歌曲。How do you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你是怎样练习说英语的?

By joining an English club.通过加入英语俱乐部。【小试牛刀】

--------_______do you tell him about the news? ——By ______e-mails.A.How;sendingB.How;sendC.What;sendingD.What;send 2.It’s too hard to understand spoken English.理解英语口语太难了It是形式主语,to understand spoken English 是真正的主语。例:

It’s not easy to finish the work in such a short time.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是不容易的。

【拓展】在以上结构中,经常用for 引出不定时短语的执行者。例:

It’s important for the sick boy to exercise every day.对于这个生病的男孩来说每天锻炼很重要。【小试牛刀】

______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A.That’sB.ThisC.It’sD.This is 3.Don’t read word by word.不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读。

By连接两个相同的单数名词,表示“逐个的;依次的”。例:step by step 一步一步的one by one逐个的 【小试牛刀】

在离家之前他逐个门检查了一下。

He checked ____________ before leaving his room.4.The more you read , the faster you will be.你读得越多;你

会读得越快

“the + 比较级……, the+ 比较级…” 这一结构表示 “越……就越…”

例:The more careful you are;the fewer mistakes you will make.你越细心;你出错就越少。【小试牛刀】

The ________you study, the ______ grades you can get.A.hardest;bestB.harder;betterC.hardest;betterD.harder;best 达标测评

Ⅰ.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写单词

1.These days many people have got a flu and the hospital is full of _______(病人)

2.We don’t understand her English ,because she has a poor _______(发音).3.If you can’t remember the ______(句子),you can write them down.4.We all know the ________(教科书)for children are free.5.Please read it ___________(大声地).Ⅱ.单项选择

1.You can improve your English by ________more.A.listenB.listening C.listenedD.listens

2.To learn to practice spoken English, you can have _____with your classmates.A.cardsB.conversationsC.facesD.teams3.Do you ever practice ______aloud every day?A.readB.to readC.readingD.reads

4.Huo Zun attracted most audience with his great ______skill.A.singB.singsC.singingD.sang

5.Don’t hurry.Please go into the room one ____one.A.inB.onC.byD.with Ⅲ.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我越了解他就越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I know him, __________I like him.2.比尔为了赶上公共汽车,每天早早起床。

Bill gets up early every day _________the early bus.3.这个护士对我们很有耐心。The nurse ____ _____ _____ us.4.我实在太累了走不动了。

I was _____ ______ ______move any farther.5.对他来说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

________ not easy for him ______ _____a job.

篇2:新九上一单元导学案

单元导学是指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通过一两篇文本的讲读, 带动单元中其他文本的自读,以点带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改变偏重零碎知识和记忆文字元素的教学,强调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它重视整个学习情境中的各部分关系,以及对学生差异的适应,有利于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体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来统筹安排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序列。

一、强调单元意识,确立单元目标。

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强调整体意识,找出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它们统一到一起,进行宏观解读。我们在导学案里首先会有一个单元导读环节,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和阅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明确本单元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之后便是确立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不必过多,集中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即可。第一单元的单元话题是 “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我们以此为核心,将体会诗歌的气象恢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此统筹之下具体设置各文本的子目标,如 《将进酒》 以理解诗歌复杂感情,体会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为目标; 《梦游天姥吟留别》 则以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李白逸兴遄飞的浪漫主义诗风为目标; 《春江花月夜》 主要是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品味诗歌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些子目标都是指向单元目标的,完成它们, 也就实现了对初盛唐诗歌气象恢宏这一特点的理解。这样,各个相对独立的文本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也可以对李白、杜甫等诗人及其创作在时代共性上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同时代的其他相关诗歌时也可以触类旁通。

二、构建整体式训练体系,各学习步骤环环相扣。

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共设有四个篇章:我读我思、巩固拓展、 文苑撷英、写作园地。这四个篇章,在内容设置上遵循整体性原则,拓展练习、课外阅读与练笔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展开。比如在 “巩固拓展”部分,我们找出教材所选诗歌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让学生来辨析,以夯实基础;挑选重点诗句,强调背诵默写;通过对对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特点;通过语句衔接练习,使学生理解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还设置及时的跟进训练,如“能力挑战”部分,针对意象意境理解、 字词赏析等鉴赏角度和方法,设计两首诗歌的阅读赏析,可分别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 和 《春江花月夜》 两课之后完成;现代文阅读 《草堂诗魂》 可在学完杜甫诗三首之后完成,从而加深对杜甫思想风格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拥有了巩固基础知识、拓展课内所学的空间,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在“文苑撷英”和“写作园地”两个版块,我们也给学生提供了如何阅读鉴赏诗歌,如何巧用诗词进行写作的相关材料,既有方法的指导,也有范文的借鉴,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指导,也收获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最后在“致某位诗人”和“我爱你,唐诗”的写作空间里学生可以结合所学,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探究,所有的内容统一在一个话题之下,形成一个系统的单元整体, 这与语文教学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要求也是吻合的。

在这个过程中,赏、练、读、 写四个学习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而且这四部分是层层深入的,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等不同层面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个性解读。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对唐诗宋词选修课的要求是: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 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解读也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们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方法引导。在问题设置上本着宜粗不宜细、宜活不宜死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作品做出独到的感悟和创造性理解。新课标还将学生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作为选修课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在每一课的导学案里都留有“质疑交流”版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大胆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乐学、能学、会学。

四、重视方法指导,兼顾细节。

虽然选修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方法的指导。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教师应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予以及时有效的引导。在诗歌的赏析环节,我们对学生进行鉴赏技巧和探究角度的指导,使学生可以有方法、有方向地进行解读。比如在 《将进酒》 一课里,我们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悲与李煜、李清照等人的愁是否相同, 以此来体会李白巨人式的感伤,从而加深对李白性格的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我们让学生找出第二段中描写优美的句子改写成散文并作简要赏析,这样学生便会对李白奇特瑰丽的想象有更深刻的体会; 《春江花月夜》 中,月亮成为全诗的灵魂,通过对月这一意象内涵的概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把握情感;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也许有些艰涩,但是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就容易体会了。

除了方法的指导,我们还兼顾其他细节。比如在“巩固拓展”篇章里,我们设计的现代文阅读练习,使学生在进行唐诗宋词鉴赏的同时不 忘其他文 本的阅读 方法 ; “文苑撷英”篇章里,我们针对所选范文设计了读写结合的练习题, 使学生又复习了句子仿写和衔接的相关技巧。

这样的处理,粗中有细,既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又在细节处予以悉心呵护,为其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促进课外延伸。

针对阅读材料不能及时地、大量地跟进教学这一问题,我们设置了“文苑撷英”这一篇章。在这里,我们主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源,比如针对第一单元学生入门情况,我们以如何阅读鉴赏诗歌为主,提供了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景物描述、意境探求、情感体味等五方面的阅读指津,然后在 “含英咀华”栏目里提供了两篇范文,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悟,最后还留有“我的推荐”版块,老师向学生推荐优秀文章,学生也可以写出自己喜欢的篇目与他人交流。 这样,既丰富了阅读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文学素养也在其中得到了提升。

篇3:新九上一单元导学案

单元导学是指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通过一两篇文本的讲读,带动单元中其他文本的自读,以点带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改变偏重零碎知识和记忆文字元素的教学,强调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它重视整个学习情境中的各部分关系,以及对学生差异的适应,有利于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体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来统筹安排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序列。

一、强调单元意识,确立单元目标。

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强调整体意识,找出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统一到一起,进行宏观解读。我们在导学案里首先会有一个单元导读环节,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和阅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明确本单元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之后便是确立单元教学目标。目标不必过多,集中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即可。第一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我们以此为核心,将体会诗歌的气象恢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此统筹之下具体设置各文本的子目标,如《将进酒》以理解诗歌复杂感情,体会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为目标;《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以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李白逸兴遄飞的浪漫主义诗风为目标;《春江花月夜》主要是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品味诗歌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些子目标都是指向单元目标的,完成它们,也就实现了对初盛唐诗歌气象恢宏这一特点的理解。这样,各个相对独立的文本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可以对李白、杜甫等诗人及其创作在时代共性上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同时代的其他相关诗歌时也可以触类旁通。

二、构建整体式训练体系,各学习步骤环环相扣。

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共设有四个篇章:我读我思、巩固拓展、文苑撷英、写作园地。这四个篇章,在内容设置上遵循整体性原则,拓展练习、课外阅读与练笔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展开。比如在“巩固拓展”部分,我们找出教材所选诗歌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让学生来辨析,以夯实基础;挑选重点诗句,强调背诵默写;通过对对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特点;通过语句衔接练习,使学生理解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还设置及时的跟进训练,如“能力挑战”部分,针对意象意境理解、字词赏析等鉴赏角度和方法,设计两首诗歌的阅读赏析,可分别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春江花月夜》两课之后完成;现代文阅读《草堂诗魂》可在学完杜甫诗三首之后完成,从而加深对杜甫思想风格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拥有了巩固基础知识、拓展课内所学的空间,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在“文苑撷英”和“写作园地”两个版块,我们也给学生提供了如何阅读鉴赏诗歌,如何巧用诗词进行写作的相关材料,既有方法的指导,也有范文的借鉴,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指导,也收获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最后在“致某位诗人”和“我爱你,唐诗”的写作空间里学生可以结合所学,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探究,所有的内容统一在一个话题之下,形成一个系统的单元整体,这与语文教学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要求也是吻合的。

在这个过程中,赏、练、读、写四个学习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而且这四部分是层层深入的,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等不同层面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个性解读。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对唐诗宋词选修课的要求是: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解读也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们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方法引导。在问题设置上本着宜粗不宜细、宜活不宜死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作品做出独到的感悟和创造性理解。新课标还将学生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作为选修课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在每一课的导学案里都留有“质疑交流”版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大胆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乐学、能学、会学。

四、重视方法指导,兼顾细节。

虽然选修课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方法的指导。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教师应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予以及时有效的引导。在诗歌的赏析环节,我们对学生进行鉴赏技巧和探究角度的指导,使学生可以有方法、有方向地进行解读。比如在《将进酒》一课里,我们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悲与李煜、李清照等人的愁是否相同,以此来体会李白巨人式的感伤,从而加深对李白性格的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让学生找出第二段中描写优美的句子改写成散文并作简要赏析,这样学生便会对李白奇特瑰丽的想象有更深刻的体会;《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成为全诗的灵魂,通过对月这一意象内涵的概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把握情感;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也许有些艰涩,但是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就容易体会了。

除了方法的指导,我们还兼顾其他细节。比如在“巩固拓展”篇章里,我们设计的现代文阅读练习,使学生在进行唐诗宋词鉴赏的同时不忘其他文本的阅读方法;“文苑撷英”篇章里,我们针对所选范文设计了读写结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又复习了句子仿写和衔接的相关技巧。

这样的处理,粗中有细,既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又在细节处予以悉心呵护,为其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促进课外延伸。

针对阅读材料不能及时地、大量地跟进教学这一问题,我们设置了“文苑撷英”这一篇章。在这里,我们主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源,比如针对第一单元学生入门情况,我们以如何阅读鉴赏诗歌为主,提供了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景物描述、意境探求、情感体味等五方面的阅读指津,然后在“含英咀华”栏目里提供了两篇范文,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悟,最后还留有“我的推荐”版块,老师向学生推荐优秀文章,学生也可以写出自己喜欢的篇目与他人交流。这样,既丰富了阅读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文学素养也在其中得到了提升。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唐诗与宋词是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如果我们能巧妙导学,以点带面,就可以化繁为简,轻松驾驭。通过个体的解读,达到共性的认知,最终找寻到属于个性的精华。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再是一首首没有生命的诗词,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篇4:新九上一单元导学案

下面我们以“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为例,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单元主题阅读下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一、发现问题———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单元主题阅读下的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1.导学案的设计复杂, 不够巧妙, 没有凸显主题。

2.导学案的运用没有形成体系, 实效性不强。

二、计划———我们解决问题的设想

1.针对教学内容, 巧妙地设计导学案, 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提高单元主题阅读的实效性。

三、行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 第一次行动实施

为了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就“阅读指引、阅读收获、学习方法、温馨提示、总结反思”等内容, 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设计了《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导学案, 并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 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学习, 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导学案,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共同研讨编写了导学案后, 我在执教前三天把导学案印发到学生手上, 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进行预习。 然后根据这份导学案, 我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研讨。 整节课下来, 课题组的老师们最大的感觉是学生完全被整份设计束缚着, 学生根本脱离了阅读的书籍, 只是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在班上展示、汇报, 没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通过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 征询听课老师的意见、 访谈学生的学习收获,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该节课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情况作了以下四点小结。

1.导学案的设计基本合理, 但在预习环节学生没能很好地读进去, 读出来, 没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2.课堂上可多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 努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3.课堂上可结合书籍的描写, 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 进行人物形象感悟, 以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他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多种方式, 享受阅读的乐趣,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指导学生通过利用思维工具图, 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 第一次实施后的设想和改进方法

1.巧妙运用导学案, 创设情境整合资源,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宽师生互动空间,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2.巧妙运用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 有效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3.巧妙运用导学案, 活用评价,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让学生结合书籍的描写, 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 进行人物形象感悟, 享受阅读的乐趣,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巧用导学案, 善用思维导图,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 指导学生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 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二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 第二次行动实施

针对第一次设计和实施教学出现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老师反复思量, 决定在运用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着重凸显:以生本的教育理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 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明确学习目标。

1.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感悟, 主题是: 感悟人物形象。

2.激发兴趣:近段时间, 我们阅读了中国古典名著 《 三国演义》, 看谁能最快辨出这是谁?

A.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 》中的主要人物的图像, 让学生猜这是谁?

B.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 》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事例的句段, 让学生猜这是谁?

3.点明本节内容及任务:这节课, 请大家选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 用思维工具图, 把人物形象整理、呈现出来, 感悟人物形象。

环节二:巧用工具, 呈现人物形象。

1.学生结合导学案, 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 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展开交流。

2.学生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 三国演义 》 的情况, 以电脑绘画软件为平台, 绘制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环节三:班内交流, 共享阅读收获。

1.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 小组内互相交流, 对作品予以评价, 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2.小组间互相交流, 对作品予以评价, 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3.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 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小组内派代表, 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 便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 。

4.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

环节四:回顾过程, 促生习得方法。

1.畅谈收获:通过这次课外阅读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环节五:布置作业, 旨在拓展延伸。

1. 继续借助网络电子书籍,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 三国演义》, 补充完善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告诉家人或朋友。

2.结合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 撰写读后感。

3.借助网络, 展示自己的作品 (把自己的导学案、思维工具图、读后感等作品, 上存到学校资源网、班级Q群或个人自制网页, 相互欣赏、评价。) 。

(二) 第二次行动反思

从导学案的编写到检查学生的预习到导学案的课堂实施,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 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 并让学生填写学习收获: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还想学到什么? 从学生在预习、课堂、学习收获情况的反馈来看, 我们认为《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导学案的设计及运用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巧用导学案, 活用信息技术, 促主题课外阅读有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巧用导学案,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三国演义》、利用电脑绘画软件让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工具图、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导学案, 利用计算机展示思维工具图, 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视野, 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 而且为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搭建了优质平台。

纵观整节课, 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以网络电子书、实物投影仪、电脑绘画软件、网络、网页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展师生互动空间,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感悟人物形象, 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巧用导学案, 活用评价, 让主题课外阅读现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教者巧用导学案, 极力鼓励学生活用评价,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如在“班内交流, 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 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 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评价;进而小组内派代表, 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 边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 然后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 学生在班内交流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成果, 感悟人物形象, 让学生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享受阅读的乐趣。

通过这样, 给予学生展示课内外阅读的舞台, 培养学生会阅读、能阅读的能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让学生发展自我, 实现自我, 有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巧用导学案, 善用思维导图, 促主题课外阅读展实效。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者巧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 运用导学案, 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 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工具感受人物形象, 掌握可视化思维工具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运用策略,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 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丰富学生积累, 指导学生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回顾活动全过程, 此教学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拓宽了学生视野。 同时, 在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记录、展示阅读收获的过程中, 很好地活跃了学生思维, 培养了学生能力, 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4.巧用导学案, 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教师巧用导学案极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 交流探讨学习。

如在“巧用工具, 呈现人物形象”这一环节, 教者让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导学案, 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 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进行交流, 并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 利用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在“班内交流, 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 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 小组内互相交流,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评价, 贴星或贴红花奖励;小组间互相交流,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评价, 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 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这样, 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 有效地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 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全面地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四、结论———我的目的基本达到

此次研讨活动,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有机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导学案, 不断完善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断地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改进课堂教学完善导学案的实施, 充分以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实施学案, 让学生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沉浸在“我会阅读”“我会思考”“我会搜集资料”“我会合作”“我会展示”“我会合作”“我会思考”等环节中, 感悟、欣赏 《三国演义 》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很好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 课题组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感悟更深了, 对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智慧有了更深认识, 很好地提升了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水平及教学能力。

我们确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只要我们不断在行动研究中加强学习, 总结经验, 行动研究就一定能为我们的教学“添枝增叶”, 不断改进教学,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君.“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2) :22-24.

[2]李炳亭, 张海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J].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 (10) .

上一篇:微总结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一篇:碎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