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比多少导学案

2022-11-03

第一篇:第三单元比多少导学案

七年级下政治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不畏挫折是可贵的心理品质的道理。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认识、分析及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能够做好接受挫折考验的思想准备。

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因素及与人生的关系。知道面对挫折的三种态度及结果。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

2、教学难点:提高自己抗挫折的正确态度、能力

相关链接:

1、材料二书本59页邓亚萍,讨论:①、遇到的挫折可能是什么? ②、她最终成功了吗?如果她遇此巨大挫折放弃了的话,能有今天吗?为什么?

2.书本60页,讨论: 对上述案例有何看法?

如果是“我”,会如何处理? 你还能例举其他类似的事情吗?

3、材料三,讨论:

如果是“我”,会是怎样的人生轨迹?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类似的挫折吗? 《小明的一天》

小明早上到校上课,课上老师公布了考试的成绩,小明看到了成绩后留下了眼泪;课间小明与别的同学产生了矛盾,大家对他议论纷纷,小明在一边显出很孤独的样子;回家的路上,小名又遇到了倒霉的事情,他的自行车又坏了;回到家里,小明的父母在吵架,小明很无奈……

请同学们在讲完故事后,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 故事反映了小明的那些心理感受

2. 你认为他的反应正常吗?

在新年的时候,大家都会相互祝福问候。 那你会给别人说一些什么恭喜的话啊?

例如“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祝福语。

你会说些什么?这些祝福语会不会全总部都转化为事实呢? (二)关注自身,加深体验

1、交流:自己的一次挫折体验、采取的态度,以及解决方法。

2、讨论:“我”可有类似体验,如何解决的?

3、互助:罗列“很受伤” 或容易“受伤”的事,小组讨论如何解决。

4、归纳:“我”的启发、面对挫折的常规做法例如心态、方法等等。

(三)、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1、归纳(二)中所提到的有效方法。

2、如何求助、求助途径。

--要注意的是:对学生一些怯懦、消极的方法要予以理解,肯定“在某些时候”退却并非坏事。对积极乐观的同学,也不可一味鼓励往前冲,其实很多时候明知不可为,还是该退且退。

3、造成挫折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二、不同的态度 不同的结果

1、放弃者-一事无成;

2、半途而废者-也不能成功;

3、挑战者-获得成功 中考连接:

1.小明在日记中写道:“我升入中学快一年了,在班级中却一个好朋友也没有。”这种挫折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

A.智力低下 B.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C.道德品质较差 D.天灾人祸

2.某学校有个文学社,刚刚成立的时候,有三四十个写作“高手”参加,但是,一两年下来,只剩下了几个人。大部分人是被一次次退稿吓跑的,凭借一股韧劲,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原先的一次次退稿信变成了约稿通知。这说明……( )

①“万事如意”只能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②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③人们是在不断的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④生活中不只是阳光明媚,也会有风风雨雨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这句话,你的理解是……( )

A.挫折对人的作用是积极的

B.你给挫折一个自信,挫折就会还你一个笑脸

C.对每个人来讲,造成挫折的原因是不同的

D.挫折好像总与那些胆怯、懦弱的人作对

第五课第二框 “挫折面前也从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决心、信心和力量。

能力目标:学会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分析、认识挫折。能够以积极地态度对待挫折,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挫折具有二重性。了解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挫折的二元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应对挫折的一些重要方法。

知识链接:

材料1:文文,读七年级,这本来应是一个充满梦幻的年代,可我却只有迷茫和苦恼,我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自从上中学以来,学习环境改变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小学时那么容易相处了,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真不想背着这么重的精神负担。于是,我开始对什么都不愿关心,什么都懒得去做, 甚至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学习时也缺乏动力,效率很低,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我也想这样不行,努力给自己找些事做,让自己忙碌起来,或者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可好景不长,没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我现在非常痛恨自己,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我该怎么办呢?

1)谈谈你对人生挫折的认识和看法。

2)例举你遇到的1-2个人生挫折,并谈谈你的应对办法。

材料2: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说:“我是世界公民,应为人类而生。”他在试制炸药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爆炸,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伤,自己也被炸得遍体鳞伤,但他始终没有动摇“为人类而生”的目标,终于研制出安全炸药和无烟炸药,被称为“炸药大王”。

说一说:诺贝尔为什么能够战胜挫折? NBA中的“小黄蜂”

长大了去打NBA,这是所以爱打篮球的美国少年最向往的梦。“我长大后要去打NBA”,当年幼的博格斯向同伴说出这句话时,同伴无不捧腹大笑,竟然有一个笑得跌倒在地。博格斯长得太小了,他在同伴中是最矮小的一个。他个头只有160厘米,这样的身高即使在东方人里也算是矮子,更不用说是在两米都嫌矮的NBA了。

博格斯没有因为同伴的嘲笑而放弃努力;相反,他热爱篮球,下定决心要打NBA。他天天和同伴奔跑在篮球场上,其他人回家了,他还在练球;别的孩子都去享受夏日的凉爽,他依然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他在篮球场上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

他深知像他这样的身高,要想进入NBA必须要有过人之处。他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优势:行动灵活迅速,像一颗子弹一样;运球的重心最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常常得手。

终于,他成功了。在NBA中,博格斯是夏洛特黄蜂队中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他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精准,甚至在高人阵中带球上篮也毫无所惧。他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

博格斯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有史以来创记录的矮子。他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问:博格斯遇到了什么挫折?(答:想打NBA被同伴嘲笑)这个挫折来自什么原因?(答:个子矮小)他是怎样战胜挫折的?(答:下定决心,刻苦训练,寻找自身优势)

分组讨论:

1.小丹(书本65页事例)--讨论: ①、对上述案例有何看法? ②、如果是“我”,会如何处理?小丹面对挫折的态度,给我们什么启示?

2、书本66页绘图-填表,选择一位经历坎坷的名人或现实生活中的模范,试着为他绘一幅抗挫折经历图。

3、讨论:①、如果是“我”,会是怎样的人生轨迹?

②、主人公坎坷的人生与最终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动:辩论

正方:挫折是坏事

反方:挫折是好事 读一读:挫折自白

我是荒凉浩瀚的大漠/我是深长幽暗的峡谷/我是雪花漫天的严冬/我是坚硬贫瘠的冻土/我是陡峭险峻的悬崖/我是荆棘丛生的山路/我是黎明前夕的黑暗/我是冶炼矿石的熔炉/我是寒潮、是骤雨、是冰雪、是风暴/我是巨浪、是暗礁、是急流、是浓雾/我是无情的,给你痛苦/也是有情的,给你智慧/惟有智者,方能深悟/我是狰狞的,使你恐惧/也是严峻的,使你成熟/惟有勇者,通行无阻!

问:通过阅读“挫折自白”,你感悟到了什么?

4、引导归纳讨论、总结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1)树立目标法 2)对症下药法

3)激发热情法 4)自我疏导法:

小结:从上面的辩论、阅读、思考我们认识到:挫折具有消极作用,它阻碍人们前进的步伐,它能使人们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不是什么好事;挫折也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它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又是好事。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只有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面前,挫折才能成为好事。这就是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就是说,艰难困苦的条件,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

中考连接:

1.人生难免有挫折,与此观点不同的是( )

A.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B.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C.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

D.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能够件件称心事事舒

2.下列关于挫折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说明造成挫折的因素来自自然界

B."失败是成功之母"说明遭受挫折是一件坏事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成才

D."吃一堑,长一智"说明挫折能增长人的聪明才智

3."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好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人生就是痛苦

B、生活既有欢乐又有痛苦

C、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

D、生活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第六课第一框“让我们选择坚强”

授课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区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增强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坚强意志的四种表现。懂得磨砺坚强意志的作用和意义。能说明坚强意志与事业成功的关系。

帮助同学理解坚强意志对成功的促进作用;提高意志品质锻炼的信心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事例教学法;讨论法;学生参与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古今中外2-3个名人遇挫迎难而上、意志坚强的典型事例。

2、教师查找古今中外2-3个名人遇挫迎难而上、意志坚强的相关图片、事例(贝多芬;诺贝尔;刘胡兰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例,激趣引入(事先布置,同课文主题)

同学评论

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学达标

(一)、讨论思考

“慷慨就义易,从容赴难难”的意思、道理所在(易在何处,难在哪里)、“我”的理解、列举事例。

--意在帮助同学理解:坚忍的、长期的坚持和信心需要更为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更难更令人感动。

--成功路上更需要这种品质!

(二)生活体验

1、调查:能坚持查字典、预习、复习、提问、订正(基本要求,完成不难)的同学。

2、讨论:如果坚持完成这些要求的好处(现身说法)?

为什么不能(没有)坚持下来?对自己的影响?

如何才能继续坚持?

--引导认识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不神秘,不难做到,很有好处,提高信心。

(三)榜样示范

1、阅读p73-74材料,讨论给出的问题。

2、阅读p77图片,列举同样伟大的、卓有成就的伟人名家,讨论他们的共性。

3、身边的人身上可有这种共性,在哪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何启发?

--明确:坚强的意志对成功至关重要

三、教师归纳、祝福、结束课题

第一框“让我们选择坚强”

――主要介绍坚强意志的表现、坚强意志的作用

--提供参照和榜样、诱导自觉的意志品质锻炼

四、课内练习:参考《三段法》相关练习

板书提纲:

让我们选择坚强

一、意志坚强的表现

1、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2、处事果断

3、不骄不躁

4、不折不挠

二、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1、正确人生方向;

2、走出失败阴影;

3、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4、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授课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坚强意志靠自觉磨砺的道理。逐步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能够运用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知识目标:掌握磨砺意志的方法。知道磨砺意志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帮助同学认识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品质锻炼的信心和能力,掌握锻炼意志品质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体悟;情景教学法;事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找《感动中国》节目中割肝救子那位母亲坚持日行数里最后成功的事例;中华孝贤马福元的故事等。

2、教师查找相关图片、事例:张海迪;神舟六号与杨利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例(事先布置,同教学准备)

同学评论

教师点评

二、从演讲和评论引入课题,进入教学

(一)、引导学生读-填-答:书本79 内容。

(二)榜样示范,讨论思考

1、阅读p80齐白石事例材料,讨论给出的问题。

2、阅读p82富兰克林和杨利伟事例,讨论他们的共性。

3、有何启发?

--明确:锻炼意志品质的方法

(三)实践思考--结合书本83页意志锻炼计划

1、列举自己长期、短期目标

2、反思目标达成情况

3、思考影响目标达成的自身的弱点

4、计划如何克服弱点达成目标

三、教师归纳、祝福、结束课题

――主要是告诉学生一些怎样磨炼坚强意志的方法。

四、、课内作业:

1、修改(四)并书面化

2、参考《三段法》相关练习

板书提纲: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一、我的意志品质(表现)

坚强的: 懦弱的:

二、如何磨砺坚强的意志

1、树立明确的目标

2、从细微小事做起

3、善于管理自己

4、在艰苦环境中磨砺自己

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下)

第三单元 测试题

(45分钟,满分50分。命题人:沈国华)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辨别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题号里填写"A",错误的在答题卡相应题号里填写"B"。

1.挫折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人可以避免。( )

2.能正视自己的弱点,不沮丧,不自卑,这是意志坚强的表现。( )

3.人在遇到挫折时,请求帮助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

4.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造,是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

5.具有坚强的意志,是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三、材料分析题(21分)

1、材料:我叫文峰,读七年级,这本来应是一个充满梦幻的年代,可我却只有迷茫和苦恼,我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自从上中学以来,学习环境改变了,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小学时那么容易相处了,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真不想背着这么重的精神负担。于是,我开始对什么都不愿关心,什么都懒得去做, 甚至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学习时也缺乏动力,效率很低,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我也想这样不行,努力给自己找些事做,让自己忙碌起来,或者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可好景不长,没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我现在非常痛恨自己,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我该怎么办呢?

1)谈谈你对人生挫折的认识和看法。(8分)

2)例举你遇到的1-2个人生挫折,并谈谈你的应对办法。(11分)

2、从《钢铁事怎样炼成的》这部文学名著中,谈谈保尔意志坚强的表现。然后制定一个简单的意志锻炼计划。(10分)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附: 单元分析--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四单元第七课 第一框“走近法律”

授课学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的含义、特征,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体悟;事例教学法;学生参与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典型事例。

2、教师查找相关图片、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例,激趣引入(事先布置,同课文主题)

同学评论

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学达标

(一)、游戏导入:

学生活动:小游戏:“谁更快”

谁能更快地从瓶子中更快地把乒乓球抽出来,在一个瓶口比较小的瓶子里,放入用线串好的五个乒乓球,分别请两组同学(五人为一组)上来,比比哪一组能更快地将乒乓球全部取出。

这个小游戏考得并不是眼明手快,而是需要通过组织,使乒乓球能够逐一通过,所以五个人应该经过商量,排好先后秩序,才能最快的把球全部取出。

教师活动: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到良好的生活需要秩序,而这个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创设情境: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学生讨论:算还是不算?同学们讨论。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兴奋剂、借助于器械等)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2、红灯停绿灯行。

教师播放有关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影像资料。

学生讨论: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你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吗?(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浙江省交通事故的数字或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事故”做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分认识到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3、交叉换位

学生活动:请学生在教室中实践一下交通规则--交叉换座位。

教师活动:不做任何提示,不要提出不许怎样做的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式活动,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我们发觉会很顺利,并提出规则是一种美。

(三)、规则之美

1、感受规则之美。

学生想象:有一组数字任意排列着出现,你能看到什么?分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探究:将这组数字经过排列组合,发现它是一组很有规律的数字,从而让我们感到了数学之美。

用音乐简谱把这些数字串连之后,我们发现它又变成了一段简短而优美的音乐。播放音乐(或演唱)

……

2、寻找规则之美

生活延伸: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

如乘车先下后上,山区行路相互礼让,遇危险让妇女、儿童先撤退,拾金不昧,体育比赛更精彩,交通秩序井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数字中存在的规律,真实地去体会规则带给我们的美丽,而寻找规则之美,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3、“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活动:一天中,你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怎么分?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并从对比中自然引出特殊的规则--法律。

(四)、特殊规则--法律

是真是假:举四种规则的行为(社会道德、学生守则、法律、宗教规范),请学生开展竞猜,哪一种行为是法律,并从中寻找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可以运用课本中的表格)

社会道德:双休日到市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要求必须保持安静。

学生守则:在学校里上课,自修课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四项红旗竞赛分。

法律: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宗教规范:每天早上,平阳寺的佛家子弟必须静坐一小时。

同样是保持安静,但他们却各有不同,通过对比找到法律的三个特殊性: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比赛、讨论,明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体会中成长,并解决教学难点: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则,有什么特征。

三、教师学生共同归纳、结束新课

“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四、课内作业:

1、参考《三段法》相关练习

2、课后延伸活动--制定规则:现在老师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同学们想不想去?但老师又很为难,怕出去碰到安全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制定一些规则,使春游能够安全进行。(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的延伸,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体现新课程人本理念。)

板书提纲:

1、“我们身边的规则”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2、“生活离不开法律”

1)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规范作用、保护作用。(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2)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

授课学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法律,认识到法不可违。

能力目标: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掌握违法行为的分类;能区分违法与犯罪。

知识目标: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刑法的含义、特征。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体悟;事例教学法;学生参与法;活动教学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典型事例--重庆去年底的“打黑除恶”行动及判刑案例。

2、教师查找相关图片、事例--重庆去年底的“打黑除恶”行动及判刑案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例,激趣引入(事先布置,同课文主题)

--重庆去年底的“打黑除恶”行动及判刑案例。

同学评论

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学达标

(-)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二)案例展开: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法庭,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有承担不同的责任。

(三)模拟法庭:(教师可以担任记者或法律咨询专家的身份)

1、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2)法庭辩论。

(3)审判长宣判。

庭后小结:通过模拟审讯过程的对比,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法庭宣判,明确违反不同的法律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并对刑罚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也可以在课外通过该组学生自己的了解,制作成宣传板,向别的同学做宣传)。

三、教师学生共同归纳、结束新课

1、“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四、课内作业:

1、参考《三段法》相关练习

2、课后延伸活动:课外收看电视节目《天天630》和《今日说法》部分节目。

板书提纲: 第二框 法不可违

一、“谁都不能违法”

1、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的分类: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二、犯罪必受惩罚

1、犯罪含义、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2、我国刑罚的种类

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加强修养,依法自律、防微杜渐。

能力目标:能认清犯罪危害、自觉遵纪守法。

知识目标:知道犯罪危害,认识到要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事例教学法;讨论归纳体悟。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典型事例。

2、教师查找相关图片、事例

教学过程:

一、事例导读,激趣导入--学生读答书本97-98中学生陈某、小迪案例。

二、新课导学达标

(一) “认清犯罪危害”

1、活动一:新闻直播

寻找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具体案例以新闻直播的方式展现在同学面前,提醒同学注意到自己的不良行为。

2、活动二:火眼金睛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对他人的危害对行为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其他(学生举例)

3、活动三:现身说法

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在课外寻找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违法犯罪(少年犯)的案例,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可以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深刻体会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与遵纪守法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自我防范”

4、活动四:扫雷行动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写写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良行为,以及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然后谈谈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以加强自我防范。

5、活动五:普法宣传

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拟定一份向全体身边的同学发出的倡议书,告诫大家共同远离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三、教师学生共同归纳、结束新课

1、 “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2、“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四、课内作业:

1、参考《三段法》相关练习

2、课后延伸活动:课外收看电视节目《天天630》和《今日说法》部分节目。

板书提纲: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1、“认清犯罪危害”

--代价极大,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

2、“加强自我防范”

--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年级:五年级三班 主备人:吴美蓉

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10《杨氏之子》导学案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导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通过诵读体会孩子的聪慧 【导学过程】

一、学案自学 【知识链接】: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

【自主学习】

(1) 我能把课文读通顺 (2)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3、各小组交流。

4、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 二【合作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三【质疑探究】

揭示中心词“聪惠”。

四【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 ) ( ) ( )

二、选词填空。

爱慕 爱惜 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 )之心。

2、我们要( )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 )粮食,( )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晏子使楚》导学案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两次针对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对齐国的大夫直呼“你”,已是无理之极;后一次直指齐国,“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导学目标】

1、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2、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3、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导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辩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

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外交家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将眼光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还在外交上展开激烈的争斗。各国的外交使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各自国家的利益展开了机智的外交斡旋,显示了国家的实力。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机智辩才。晏子正是这样的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

2、请大家看课文。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小组内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可全组齐读全文。

2、小组内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只有一个要求: 尽量忠实于原文。其他学生评价,修订。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4、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出使楚国,遭到楚王的侮辱,就不足为怪了。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思考: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 (4)、精彩在什么地方?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二【汇报交流】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 (4)、精彩在什么地方? 三【质疑探究】

(一)感悟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二)楚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楚王的身上,我们又应该获得哪些警示?

让我们一起读席勒的这句话:

不会尊重他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让我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尊重,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三)全文描写了楚王与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试找出传神的语句分析之。

(四)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成语填空:

一( )一( ) 二( )—( ) 五( )十( )

三( )二( ) 万( )千( ) 十( )十( )

九( )一( ) 七( )八( ) 百( )百( )

2 在正确字下画“√”。

①这(搜、艘)船不但(戴、载、栽)客多,(隐、稳)定性好,而且(束、速)度快。

②周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代、带)。

③老师的话(启、起)发了我,我(觉、决)心(刻、克)苦学习。

④小学生(遵、尊)敬老师,(遵)守纪律

3 策略选择填空题(以避为攻,请君入瓮,后发制人)

第一答中晏子答非所问,用的是( )战术;

第二答中晏子假装害怕,用的是( )战术;

第三答中晏子全力反攻,用的是( )战术。

12《半截蜡烛》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

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 德 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导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学习重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划课内字词

2、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书写在下边。

3、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5、、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

(一二课时共用)

导入: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从《半截蜡烛》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一、【合作探究】

1、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

2、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二、【班级展示】

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三【质疑探究】

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一)、写一个最贴切的成语

1.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 (二)、补充完整

厉声地____ 从容地____ 娇声地____ 镇定地__ 轻轻的____ 默默地__

(三)、阅读(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13《打电话》导学案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

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导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导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导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合作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口语交际 习作三

年级:五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吴美蓉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说”,这里有规劝的意思,劝说别人改掉不良的习惯。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劝说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语言行为,所以怎样达到劝说的目的是这次交际的关键。教学时,要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劝说,了解劝说时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劝说。首先要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例如,可以出示这样一个劝说例子(请学生表演),体会为什么劝说不成功: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然后围绕这个模拟表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使学生明白,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2.可以根据一个话题,请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劝说。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3.劝说别人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可以把这个交际话题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根据家庭和班级的实际,真正去尝试劝说别人,在语言实践中,学会劝说。当然,学生也常常遇到被人劝说的事情,可以请他们留意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体会别人劝说的艺术。

习作

本次习作是写常用应用文──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安排此次习作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是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建议:

1.教学伊始,可以给学生读几篇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2.可以结合习作提示,使学生明白,发言稿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风格和内容要有所区别。

第三篇:《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之“主题”导学案

高二年级 主备人:张莉莉 时间:2014 年 5 月 27 日

“主题”描述

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母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或是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指以思索(或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因此,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

【认知】

■论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因此你对小说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1.《丹柯》的主题

明确:通过描写青年丹柯牺牲自己带领族人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黑森林的故事,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和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丹柯悲剧命运的沉痛哀思。

2.《炼金术士》的主题

明确: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敢于去追求,这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并做好经受艰难的考验的准备。即使最终没能实现,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梳理:从这两篇小说中摘录几句富有意蕴或能够揭示主题的句子(不少于5句),然后选出其中一句点评。

摘录:①人们老是坐着在想,可是任何一桩事情——无论是工作也好,女人也好,都不会像愁思那样厉害地使人身心疲乏。

②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

③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④我只会释梦,不知道怎样把梦想变为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生活要靠女儿供养的原因。 ⑤好象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别人该怎样生活,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就像释梦的老妇人,不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⑥在那个时候,人们敢于去梦想,也敢于去企慕那些他们希望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奇迹。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神秘的力量试图证明,实现天命是不可能的事。

⑦不管你是谁,也不论你做些什么,当你真心梦想着什么的时候,你最终一定能够成功。 ⑧“人们很早就开始学习生活的道理,”老人说道,带着一种痛苦的表情,“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早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人生就是如此。”

⑨如果你一开始便把自己还没到手的东西预支给别人,那你就会失去为之奋斗的愿望。……让你

知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代价……

⑩你的财宝所在之处,也将是你的心灵所在之处。

⑾男孩告诉他自己,在实现自己天命的旅程中,他已经学会了他需要知道的一切,经历了他可能梦想到的所有事情。

⑿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自家的后院里建一座金字塔。

点评示例⑿: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历经艰险来到埃及的金字塔下寻宝,最后却被告知,宝藏就在他的国家西班牙的原野上,最后他终于“知道了他的财宝的藏身处”。其实,真正的宝藏不是金钱、珠宝,一个有梦想并且为之而努力奋斗的人,他会把身边的一切都当作财富,包括厄运、挫折等。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蕴藏着财富的金字塔,它不在埃及,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自己的后花园里。

【探究】

■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明确:“林子”指困难、逆境、厄运等,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和困境。“尽头”则是“有限”的意思。这句话表明困难和挫折都是有限的,只要努力坚持、竭力争取,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赢得成功。

②金字塔看起来在冲着他笑,他也回报它们以笑,他的心充满了欢乐。

明确:男孩没能在金字塔找到财宝,但他的心还是充满了快乐。这是因为他虽然没能在金字塔下找到财宝,但他知道了财宝的藏身之处,这也就同样达到了目的。而且他经历了这些苦难和考验,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浅析小说《丹柯》的悲剧色彩。

明确:鲁迅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小说《丹柯》的悲剧色彩也正是从英雄丹柯的毁灭上体现出来的。族群后有强敌环伺,前临不测之险地,正当他们准备去做奴隶时,美少年丹柯横空出世,被族群推举出来带领大家。但一遇到密林的阻隔,族人们就开始抱怨,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甚至要“弄死他”,为了中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的心。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小说的悲剧性不仅仅体现在英雄的毁灭上,英雄不当毁灭而被毁灭,毁灭之后却还不为那些被拯救的人所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的悲剧之所在。

链接高考

一、考察类型

高考对小说主题的考查,常见问题有: 1.请总结小说的主旨(或概括小说的主题)。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3.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4.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 5.你能举例说明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吗?

另外,还包括对小说题目双关意义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对有关深化主题的语句的理解等。

二、答题指津

1.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 (3)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这5种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并非完全独立。

2.主旨的概括形式: (1)通过„„赞扬了„„ (2)批评了„„

三、典题例析

(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

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作答时,一要观点鲜明,有自己的合理的依据,二要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观点合理,能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合理分析即可。

四、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梦记

博尔赫斯

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尔·伊萨基叙说了下面的故事:

“据可靠人士(不过唯有真主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慈悲为怀、明察秋毫的)说,开罗有个家资巨万的人,他仗义疏财,散尽家产,只剩下祖传的房屋,不得不干活糊口。

他工作十分辛苦,一晚累得在他园子里的无花果树下睡着了,他梦见一个衣服湿透的人从嘴里掏出一枚金币,对他说:‘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伊斯法罕,去找吧。’他第二天清晨醒来后便踏上了漫长的旅程,经受了沙漠、海洋、海盗、偶像崇拜者、河流、猛兽和人的磨难艰险。他终于到达伊斯法罕,刚进城天色已晚,便在一座清真寺的天井里躺着过夜。清真寺旁边有一家民宅,由于万能的神的安排,一伙强盗借道清真寺,闯进民宅,睡梦中的人被强盗的喧闹吵醒,高声呼救。邻舍也呼喊起来,该区巡夜士兵的队长赶来,强盗们便翻过屋顶逃跑。队长吩咐搜查寺院,发现了从开罗来的人,士兵们用竹杖把他打得死去活来。

两天后,他在监狱里苏醒。队长把他提去审问:‘你是谁,从哪里来?’那人回道:‘我来自有名的城市开罗,我名叫穆罕默德·艾尔·马格莱比。’队长追问:‘你来波斯干什么?’那人如实说:‘有个人托梦给我,叫我来伊斯法罕,说我的好运在这里。如今我到了伊斯法罕,发现等待我的好运却是你劈头盖脸给我的一顿好打。’

“队长听了这番话,笑得大牙都露了出来,最后说:‘鲁莾轻信的人啊,我三次梦见开罗城的一所房子,房子后面有个日晷,日晷后面有棵无花果树,无花果树后面有个喷泉,喷泉底下埋着宝藏。我根本不信那个乱梦。而你这个骡子与魔鬼生的傻瓜啊,居然相信一个梦,跑了这么多城市。别让我在伊斯法罕再见到你了。拿几枚钱币走吧。’

“那人拿了钱,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在自家园子的喷泉底下(也就是队长梦见的地点)挖出了宝藏。神用这种方式保佑了他,给了他好报和祝福。在冥冥中主宰一切的神是慷慨的。”

这篇寓意性极强的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小说主题的鉴赏能力。我们通读全文,从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穆罕默德·艾尔·马格莱比入手,归纳本文的主题。小说写主人公为追求好运在伊斯法罕经受了一番痛苦磨难,而正是这番痛苦磨难又帮他走向了成功。这篇寓言性极强的小说借助“神”的安排构思情节,设置人物命运,我们透过现象看其本质,通过这一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从中整理出一般规律或道理,也就是小说的主题了

写作能力整合

一、亮点借鉴

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无论是作者写作时的初衷,还是读者阅读后的感受,都说明小说是应该有主题的。

《丹柯》一文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文章也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国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炼金术士》一文通过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敢于去追求,这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艰难的考验。即使最终没能实现,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二、技法点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决定着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组织等,这些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价值的高低,因此,一篇优秀文章的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明确、正确、深刻、新颖,这是文章主题的四个基本要求。

三、成功例文

踮起脚尖

“今天又是中秋节,他已经50多年没回来了。”姥姥踮起脚尖站在门槛旁,又在重复着她每年的今天都会说的话了。我听这句话也听了十多年了,看到她一步步从充满希望到失望,如今,她显然已经绝望了,却仍然强迫自己相信,他还会回来。

他,指的是我姥爷。姥姥常对我们说姥爷个儿很大,皮肤很白,很有看相,只可惜结婚第二年,他就跟国民党军一起到台湾去了,之后一直没有音讯。听爷爷说,他也没见过姥爷,所以姥爷对于我们家庭的其他人来说几乎是位可有可无的人物。只有姥姥,每天把他念在嘴里,挂在心上,想在梦中。

这么多年来她踮起脚尖,日盼夜盼,结果却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节,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今天是中秋节,大家一起围坐在餐桌边,一起吃团圆饭。姥姥突然感叹一句:“不知啥时候,我们一家人才能真正的团圆。”于是大家又都陷入沉思中,爸爸安慰道:“放心吧,老人一定会回来的。”

记得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姥姥特高兴,坐在电视机旁的人,只有她一个人激动得流泪。她说:“回来了好,回来了好啊!”后来澳门回归祖国,这一次她没有哭,她开心地笑了,并向我们全家人宣布:“澳门也回归了,接下来就是台湾了。我用不着踮起脚尖了。”说完,就唱起了那首《七子之歌》,虽然音调有些不对,而且声音中夹杂着些颤抖,但她还是尽情地唱着。

接下来的几年,姥姥渐渐没以前硬朗了,对亲人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像一块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终于,她病倒了。

躺在病床上,她依旧和以前一样,看新闻,听天气预报,还时不时发出声音:“台湾气温降低了,会不会冷?”有时却是愤怒的声音:“台湾要搞台独,不行!”

她的病越来越重,以至于不能看新闻,也不能听天气预报了。爸爸知道她关心台湾问题,每天都把最新消息告诉她。她把期待当做信念,面对着病魔的折磨,她靠这种信念支撑着。看着她那样痛苦,我们全家人也跟着痛苦,可是却无法帮助她。

直到一天,我把关于台湾的最新消息告诉她:“台湾问题已经和平解决了,她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且,我们也已经与姥爷取得了联系……”虽然这是假的,但她相信了,她在欣慰中闭上了眼睛,看她安详地离去,我们都哭了。

台湾,姥爷,快回来吧,实现我的谎言,也实现姥姥的心愿。

亮点点击:这是一篇典型的“主题先行”的文章,是考场上的流行色。但作者善于以小见大,把难度较大的时势题材把握得很好。结构、情节,甚至还有细节,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短短的900字揭示了国家不能统一给普通家庭带来的苦难,深刻地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踮起脚尖”盼家人团聚、祖国统一这一时代主题。文章结构完整,文笔流畅、自然。此外,白描手法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学导学案

巧拟题目 畅想青春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青春随想”写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话题作文拟题方法;

2、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以青春随想为话题进行写作; 【学习重难点】

1、学会巧拟题目并能围绕话题搜集材料;

4、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教师寄语: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预习导学】

1、我的“青春故事”及感想:(请以简练的语言提炼出青春的关键词)

2、请结合以往写作题目的拟定谈谈自己在作文题目拟定方面的一些经验:

【课堂交流展示】

1、课前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交流;

2、课堂交流展示,点评总结命题方法。 【牛刀小试】

一、请从下列几个题目中任选三个说说下列题目拟定上有什么特点:

1、“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诚实+信用=财富》

2、“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4、“宽容”话题——《忍让≠懦弱》

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6、“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

7、“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

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学以致用(请任选两题拟定题目)

1、请以“阳光”为话题拟定文题。

2、请以“心愿”为话题拟定文题。(用比喻法)

3、请以“诚信”为话题拟定文题。(用比喻法)

4、请以“故乡”为话题拟定文题。(用夸张法)

5、请以“环保”为话题拟定文题。(用拟人法)

6、请以“尊重”为话题拟定文题。

7、请以“家”为话题拟定文题。

[范文赏析]

把握青春

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春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把握它,让它在我们手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少年的我们爱追梦,喜欢无拘无束地自由放荡,喜欢时尚风情,喜欢无尽的天籁之乐可我们又知道,青春年少当发愤图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应让它随风飘走,把握这生命的盛夏之旺季,应该是我们青春无悔的一份答卷“时乎时乎不再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豪言壮语应该提起我们的注意,把握现在,不要等到白发苍苍时,才后悔当初,那也只能是秋风中孤雁的一声哀鸣罢了。

青春的心跳是那么的起伏不定,它需要一个领航的人将这只不定向的小船引向光明把握好方向,千万不要迷茫,把握自己,千万别再悲伤青春的少男少女们,还不太成熟的果实请不要去摘它,即使表面甘甜可里面却是酸涩幼嫩的心请不要将它伤害;把握好自己,在未破蛹成蝶之前,请不要急着说出天长地久的豪言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希望青春最需要什么?青春最需要好好把握无悔的青春,完美的答案,把握好它待到秋风吹过时,回想过去,自己的认真把握,干好了该干的每一件事,至少“这”也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交代将青春握在手中,将希望铭记在心头,带着希望与梦想,去追求,去奋斗,去创造青春之辉煌。

[牛刀小试] 请运用你学习中的收获,以“青春畅想”为话题拟定一个精彩的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字数600字左右;

2、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教(学)后反思:

方法链接: ★拟题方法★

1、扩展法:就是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更加具体的文题。

2、想像法:就是由所给的话题想像开去,让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特的题目。

3、形象修辞法:就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问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

4、引用法:就是引用或者化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或对它们加以变通作为文章的题目。

5、巧用算式法:巧妙运用数理化算式的形式来设计作文题目。这种标题往往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的内容,简练精当,并且形式新颖,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给人以启示。

第五篇:习作导学案三年级第三单元描写秋天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描写秋天

一、阅读体会

在本组课文中,安排了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课文《风筝》、《秋天的雨》,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等。在这些课文里,我们看到了秋天缤纷的色彩,听见了秋天美妙的声音,分享了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你也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二、习作目标

1、作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的特点,描写出秋天的景色。

2、可以通过感官,写出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

3、写作的时候尝试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方法指引

(一)写什么

1、秋天的景色

如秋天的校园、田野、果园

2、秋天里的活动 放风筝、秋游

(二)怎么写

1、写好文章的开头

开篇点题,点明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例1:

秋天,是个风高气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美丽的季节。

例2:秋天到了,天气使我感到丝丝凉意,我向田野望去,金黄色的一片,树叶呢?秋天的树叶是多彩的,秋天的树叶是独特的。

2、最佳写作模版:

开篇点明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对秋天景色按顺序进行描写(或者是描写秋天里特有的活动)→文末点题。照应开头

3、概括秋天的特点,通过对景色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秋风,她像一位少女,穿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人间。你瞧,秋姑娘来到田野里把一朵朵棉球染的洁白如雪,玉米见了秋姑娘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束金缨,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白牙;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然笑破了肚皮;稻子却特别地懂礼貌,俯着腰迎接久别的秋姑娘;高粱向来是怕见生人的,这不,见了秋姑娘;还不好意思呢,脸都涨的红红的。

4、通过具体事例表现秋天的特点,叙事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例:天上飘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长长的蜈蚣,有大大的鲨鱼,有十几个串在一起的蜜蜂,还有单个的美丽的蝴蝶、蜻蜓、燕子等,五彩缤纷,看得人眼花缭乱。

5、通过秋天景色的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或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秋天的特点。

秋姑娘来到了庭院。你瞧. 菊花争奇斗艳,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走进果园。看到了含多种营养的鸭梨;一串串珍珠似的葡萄由绿色变成暗红,长的又园又大晶莹透明,像玛瑙似的。葡萄摘下来,我挑了一个大的放进嘴里又甜又酸,果汁极多,真好吃。枣树上结满了一颗颗亮晶晶、红嘟嘟的小枣,咬一口 是那么的甘甜,那么的脆。

在这段描写秋天景色的片段中,作者通过简短的几句话描写出庭院和果园秋天的特点。在描写庭院的菊花,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菊花颜色多。接着描写果园里的鸭梨和葡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鸭梨和葡萄的外形。作者还写出了亲口品尝的滋味。

6、写好文章的结尾

例1:我爱深秋、爱这爽朗的天空、爱这有一丝凉意的季节! 例2:我迷恋着秋!秋--绚丽多彩的时节, 果实收获的时节,欣欣向荣的时节。

四、优秀例文

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是不冷不热的,虽然空气是没有以前新鲜,树叶也开始凋谢了,但是有一样东西越来越成熟了——那就是水稻。走出家门,放眼望去,第一个看见的就是水稻了,那么多水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水稻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渐渐地长成熟了。

家乡的秋天是金黄色的,基本上一切事物都是黄色的。家乡的秋天,水稻成熟了变成了黄色的。家乡的秋天,小草枯萎了变成了黄色。家乡的秋天,树上的叶子也渐渐地黄了起来,不久后就会凋谢的。田野里、泥路上、小路边,不管是什么绿的植物基本上都要枯萎了。尤其是小草,它正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再给世界添加一份绿色。

家乡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桃树上结起了大桃子,梨树上结起了大梨子,橘树上结起硕大的橘子,田野里的水稻也成熟了等许许多多的可以吃的果实都成熟了。

风是那么的柔,水是那么的流畅,天空是那么的蓝,人们是那么的活跃。家乡的秋天就是这样,与春天不相上下。家乡的秋天比家乡的冬天要暖和得多,家乡的秋天更比夏天要凉爽。

啊,家乡的秋天,你是多么得柔和!

五、灵动感悟 如何写出秋天的特色?

例:

1、操场上那些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样绿,而是都黄了,聋拉着头,远远望上去也别有一种美。

2、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涨红了脸的高粱像喝醉酒的小伙子,棒槌似的玉米露出了一排排整齐的牙齿,棉花敞开外套露出了雪白的内衣,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3、看见天空中飞舞的各式各样的风筝,我们有点迫不及待。我朝伙伴们,喊了一声“走啦,我们也开始放”。大家忙了起来,抓起线轴,拼命地跑了起来。慢慢地,风筝飞起来了。我们一边跑,一边使劲放线,风筝在空中抖动了几下,马上飞高了,我们都高兴极了。 例

1、2通过作者抓住小草、田野在秋天特有的景象来描写,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例3通过描写秋天的活动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六、动笔实践

以《秋天的图画》为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结构要完整。

上一篇:第四届文博会宣传方案下一篇:大四班下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