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简史

2024-05-26

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简史(精选6篇)

篇1: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简史

微电机行业发展简史

我国微电机行业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为满足国防武器装备需要开始,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和研究开发的阶段,至今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产品开发、规模化生产和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专用制造设备、测试仪器配套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据统计,我国微电机生产及配套厂家在100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微电机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产品工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电机的国内需求在不断增长。我国已引进50余条生产线,实现25个大类、60个系列、400个品种、2000个规格微特电机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主要产品是有刷永磁直流电动机、小功率交流电动机、交直流串激电动机、罩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振动电机(手机用)等。

1999年我国微电机产量约30亿台,其中民营和国企的产量约2.5亿台,独资企业的产量约12亿台,香港地区的产量约14亿台(德昌公司12亿台),台湾地区的产量约1.8亿台。2000年生产量约3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60%。技术含量高的微电机,如精密无刷电动机、高速同步电动机、高精度步进电动机、片状绕组无刷电动机、高性能伺服电动机以及新原理新结构超声波电动机国内尚未形成商品化或批量生产能力。所以国内对高精密微特电机还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1995~2000年年均用汇增长26.9%,2001年虽然增加4.81%,还达11.97亿美元。

我国自1995年至2000年微电机出口年均创汇增长18.6%,2001年比2000年减少6.02%。受美国“9.11”事件的影响,美国、日本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全球经济不景气,是2001年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

2000年世界微特电机市场约65亿台,我国出口 27.26亿台,占国际市场约42%的份额,其中玩具电机32151.1万台,<37.5W的微特电机238239.6万台,>37.5W的交直两用电机1970.6万台,<750W的直流电动机、发电机237.7万台。据统计,80%为日本、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地的投资微电机批发企业所生产出口的微电机。

2001年出口创汇在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家: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14134万美元,天津三美电机有限公司12450万美元,珠海三美电机有限公司10803万美元,东芝华强三洋马达有限公司9955万美元,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9690万美元,珠海松下马达有限公司8082万美元,三协精机(福建)有限公司7271万美元。

鼎好电子网 http:///

篇2: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简史

〔一〕1955年4月---1958年8月.领袖指示寻铁山艰难开拓.

1955年2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最高国务院会议上说:全国六大区都应有钢铁基地,目前只要西北还没有,使我难以安枕.我盼望老李〔地质部长李四光〕长工〔地质副部长何长工〕和同志们能在两三年内给我一个好消息!1955年4月西北地质局,特别是镜铁山地质队〔645队〕艰苦卓越的努力下,发现黑沟,镜铁山铁矿,以及发现4.2亿吨铁矿资源的储备,其中白兴明等11名同志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二〕1958年8月----1970年7月.两上两下命运捉弄酒钢人.〔1〕1958年1月,冶金部确定了酒钢大型钢铁基地的厂址和规模.鞍山黑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当时全国第2大高炉1513M31#高炉.鞍山建设总公司百分之95约30000人整建制调往酒钢,鞍钢调了2000多人的技术骨干和生产工人.首钢1000人,抚钢70人.大学毕业生600人.从西北农村招收农民和部分城市闲散人员.还有河南,陕西部分转业复员军人共2000人.总共集结56000人,基地代号39公司.8月1号在酒泉县正式成立,这个会同时宣布成立地极市酒泉市.赵北克同志任党委书记,同时宣布兼任酒泉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12月15日,酒钢开工5万6千人的大军在极其苦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当时同行业许多当时的第一.酒钢建设者和那个时期每一个人一样,满怀信心地要创造共

和国第四个金刚.〔前三个是鞍钢武钢包钢〕风沙没有让机器停止转动,睡马棚吃窝头喝雪水.但是1960年国家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58年国家投资3000万,59年只给了4100万,到了60年国家给了最大的努力1个亿.但是按当时200万吨的设计能力起码需要10个亿,而实际上投资不到2个亿.就注定了先天不足.1960年5月8号一号高炉正式浇灌基础,总共花了52小时06分,创造了全国记录.我们不该忘记,当时职工生活要比内地农村还差,戈壁滩少水没菜,甚至野菜也没有.祁连山上的矿山进度一样没有停息,困难和牺牲没有让一个人却步!六个工程四个战区大规模的施工在戈壁滩惊醒了狼群,赶走了冬季.可是春天却太短暂了.

〔2〕粮食的短缺造成了人员大量的浮肿,肝炎.1961年中央西北局在兰州召开会议:展缓酒钢建设,疏散职工异地就食.除5000人留守外,大部分疏散到新疆,江西,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地.这些人带这在嘉峪关的淳朴和坚毅开恳这新的天地.在新疆石河子农业机械化学校有酒钢人的身影,在江西新余农场,在黑龙江富拉尔机,在新疆农8师,在金昌,在洛阳....人走了.62年一支56000人的队伍不到1300人.可是我们的酒钢人没有停止脚步,先后建成大草滩水库,一号高炉的基础和炉体,五一俱乐部,百货大楼,医院门诊部.同时新建了一批单身宿舍楼,雄关路南边的楼房. 纪念甘肃酒钢建厂50周年!及嘉峪关市建市43周年

〔3〕1964年7月,酒钢第二次上马. 1964年5月毛

主席说:酒钢,攀枝花钢厂建不起来我睡不着觉啊!分散在祖国各地的酒钢职工响应毛主席建设三线的号召回来了,他们是酒钢的火种!他们没有熄灭!第一次酒钢停建以后,在戈壁滩上留守的职工忍受了千心万苦,他们维护着从矿山到厂区的建筑物,把散失在各处的材料,设备去锈入库.当他们听到重建的时候.当背井离乡从鞍山,抚顺,和新疆回来的同志望见那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的时候,很多人哭了,:酒钢!嘉峪关我们回来了!1965年嘉峪关是个是个热血沸腾的年,这年嘉峪关市成立,酒钢一把手兼嘉峪关市市委书记.1966年3月23日党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王震来到嘉峪关视察酒钢.决定酒钢由北京包建.不久,北京第二建筑公司5000人,首钢1500人,北京平安医院,等兄弟单位陆续来到酒钢1966酒钢单位书记兼总指挥王问被本溪造反派揪回去,新任周冠五被北京首钢造反派扣留.群龙无首.在此我要特别说下这位书记.王问同志64年从本溪来工作,是37年入党的老同志,他到酒钢深入基层,亲自调查,指挥若定.他要求职工进食堂有凳子坐,经常晚上到各食堂尝饭菜,解决职工遇到的困难.他拍板给每个职工的伙食加6元补助,当时伙食每月21元.但在文化大***的冲击下,身体遭到严重摧残.71年冶金部安排他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他坚持来戈壁建设酒钢,买好车票时,肝炎发作,检查是肝癌晚期.临死时最后一句话:你们一定要把矿山抓上去.终年59岁.向这样为酒钢初期发展鞠躬尽瘁的人,不是少数.今天的嘉峪关人不该忘记啊!

〔4〕1965年,英雄的矿山队伍-马万水工程队来了,开进

了镜铁山.还有4000名劳改人员修建铁路.1969年铁路正式通车,为酒钢供煤的宁夏大武口选煤厂投产.从北京调到嘉峪关的水文三大队发现了丰富的水资源.尽管如此,1968年的中苏关系破裂,珍宝岛发生战斗.中苏边界高度战备,国家从战备考虑酒钢二次下马.1969年,冶金部决定将酒钢已经定货制造的120吨氧气顶吹转炉,大型初轧机,热轧板机,冷轧板机全部调出,并将原酒钢二厂〔兰州海石弯〕的一套后板轧机搬迁到河南舞阳,另组建舞阳钢铁公司.〔这是我本人最心痛的地方,懂点的人都知道,这些装备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了,就是今天有的舞阳还在用.冷轧就是今天酒钢都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哎!多好的机会啊!97年舞阳被邯钢兼并,它们现在还的特种钢基地,邯钢的一半利润来自我们的本该是酒钢的机器上啊!〕

〔5〕1970年工程兵建字02部队,在建设完嘉峪关市区七间房八间房改造三小后撤离四川攀枝花当时代号40公司.同时将酒钢老职工8000人分别调离金堆城,临汾等地,留守18000人.这一次虽然没有彻底下马,但酒钢已变成一个有铁无钢的企业了.

〔三〕1970年10月--1984年8月.十年徘徊终等待历史冲刺.

〔1〕1970年1月冶金部下文,将酒钢建成年产铁100万吨.3月兰州军区19军副军长郭时胜来酒钢主持全面工作.当时郭说,不把酒钢搞上去,他就要跳黄河,真可谓决心不小.酒钢和嘉峪关组织了万人会战,4月粟裕大将受周总理委托来视察嘉峪关酒

钢.9月2日焦炉出焦;9月31日为赶国庆凌晨1点40分.高炉流出了第一炉水,从此结束了建厂20年来没有出铁的历史.在场的老酒钢人哭成一片.可是由于只算政治帐,出政治铁,有铁无钢.出现了长达14年的经济亏损,国家为此陪进去504亿元.

〔2〕1971年9月西沟矿投产.72年一号烧结机投产.73年8月二号焦化炉出焦.73到75年选矿一号到五号系列投产.77年二号烧结机投产.经过8年奋战,以前的炼铁工序才基本配套,酒钢走的是一条先建高炉在促前道工序的道路.这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造成了高炉生产长期吃不饱,质量达标的困境.1980年11月20日<<工人日报>>登载了三上三下的酒钢不能再上马!酒钢出路怎么办?关于酒钢这场争论一直到1982年1月13日比较召开了国家计委,经委,财政部,建委参加的会议通过了酒钢建设炼钢连铸工程的报告.

〔3〕1983酒钢政企分家.和嘉峪关市分离.同时出钢的事业落到了又一代的酒钢人心头.1983年五一炼钢工程开工.

〔四〕1985年8月----19 9 0年.梦成真新起点从头来。

[ 1 ] 1 9 8 5 年12月24日炼钢转炉流出了第一炉钢水。多少人在等这着个好消息啊!1986年5月1日,一套从西德和瑞典引进主机,高速线材轧机动工兴建,85年酒钢四中建设完毕。86年酒钢给外地孩子上学困难的区域修建了第八小学。同时成立酒钢三中。矿山也同样在改造84年对镜铁山矿斜坡道年末竣工。88年5月一号2号高炉开工。

[ 2 ]1 9 9 0 年 3 月12 号7点5 6分。给嘉峪关人民做了30多年的朋友和我们告别了。1513不可思议的倒下了,牺牲19人,整个嘉峪关市静了,一号高炉是酒钢人的天,是嘉峪关人的地。在那个几上几下的年代。高炉是酒钢人意志的标志,在漫漫大漠中唯一竖立的的它在坚持在和命运中搏斗了30年。可是它倒了。当第一位职工把酒钢集资券200元,国库券90元,人民币10元作为捐款献给公司修复的时候,我们看见了酒钢人的凝聚力。消息传开,从幼儿院的牙牙学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许多人含这热泪参加抢修。职工医院的同志看见烧焦的同志无语了。这是国内第一次发生这样惨痛的事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内许多同行业给了大量支持。鞍钢,武钢,武冶,西冶,洛阳耐火材料厂,山东83厂,二冶和物资铁路等单位给予了无私的援助。现场清理了2个月,5月13号修复高炉拉开了序幕。12月17日高炉又以崭新的面貌竖立在人们的面前。

[五]1990年—1997年。这酒钢在同行业中。职工的收入其实是数在前列的。同时也年年创新高。产量和效益同比都有大幅度提高。

[六]1997—2007。酒钢股票上市。酒钢兼并河西堡铁,兰州,西安钢厂。2001年山西候马酒钢挺进中原。一个又一个的标志,从250万吨到300。从300到500万。做为一个内陆性钢铁代表,我不知道是不是做到了极限。但是数量优势我们是拼不过沿海的。现在山东,广西新上的钢厂都是千万吨。97年学邯钢从第6下降到17。未来不是拼产量。要讲技术要特色。还好06年酒钢新区和不锈钢项目上马,给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07年看网说和哈萨克合作,在南非和外蒙

投资。补充:

1958年,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题词的酒钢奠基石。

酒钢创业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1958年12月15日,酒钢七大工程开工典礼庆祝大会。

戈壁崛起西部钢城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十年建设发展纪实

沧海桑田,茫茫戈壁,崛起了西北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酒钢。从1958年建厂,酒钢走过了艰辛,历经了磨难,诠释了希望,见证了奋斗,迎来了辉煌。

开拓者坚定的脚步声,唤醒了大山里蕴藏千万年的宝藏。戈壁风霜,不改酒钢人白手起家,为国奉献的壮志豪情。

戈壁滩上,创业者们曾流血流汗;风云突变,何去何从多曲折彷徨。艰难中奋起,坚定中前行,支持中奋进。历经磨难的酒钢人,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终于实现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梦想。“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成为酒钢人五十年历程最贴切的写照。

忆往昔岁月峥嵘,酒钢人书写了自己半个世纪沉甸甸的历史;看今朝繁花似锦,历经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调整,酒钢年产铁、钢、材超7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连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发展格局,跻身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是甘肃省的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

展望前途一片光明,“十一五”末,酒钢钢铁主业将形成千万吨级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不锈钢1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非钢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涉及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六大战略”正在全面推进。

艰难困苦千秋业,顶天立地酒钢人。走过不平凡的五十年,酒钢,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工业强省战略的推动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铸就“百年基业”为目标,稳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西部戈壁“钢铁元帅升帐”

建国之初,共和国缺铁少钢。当时的地质工作者,将寻找大铁矿作为了重要任务。

1955年10月,已在祁连山找矿逾月的西北地质局645队“秦士伟小组”,在讨赖河畔的一个大山湾里,发现了大片条带状的铁矿石。因为意外地见到了一丛白桦树,该铁矿被命名为“桦树沟矿”。此后,西北地质局组建镜铁山地质队,又发现了黑沟矿及周围矿点,铁矿石储量超过5亿吨。

祁连山发现大铁矿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甘肃河西走廊建设钢厂进入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中。1958年1月,冶金部部长助理徐驰在嘉峪关实地踏勘,确定了将要建设的这座钢铁企业的厂区位置在嘉峪关城楼东5公里处。这里当时属于酒泉县境内,故定名为“酒泉钢铁公司”。

当年3月,冶金部上报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西北酒泉钢铁厂的报告》,并将建设任务交给了鞍山冶金建筑总公司。6月

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冶金部的报告,同意按年产钢锭200万吨的规模建设。随后,各路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来到戈壁荒滩上。建设酒钢的大批物资,从全国各地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

8月1日,酒钢在酒泉县“祁连剧院”举行组建仪式。酒钢经理赵北克宣布:“酒泉钢铁公司成立。”甘肃省委书记焦善民宣布,成立地级酒泉市,任命赵北克为酒泉市委第一书记和酒泉市长。

12月15日,酒钢开工奠基仪式在一号高炉工地举行,1万多名职工参加了庆典,标志着酒钢建设的全面开始。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挥笔在高炉奠基石上写下“钢铁元帅升帐了,一切就带动起来了”。

12月16日,《甘肃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我国又一新的重要钢铁基地,酒泉钢铁联合企业全面开工》为题,报道了酒钢全面开工的新闻,发表了《祝酒钢开工》的社论。

镜铁山矿的发现,酒钢的开工,使甘肃版图上出现了两座地级城市,先是酒泉市的设立,后是嘉峪关市的兴起。

党中央的关怀与支持酒钢五十年的建设,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深切关怀。

毛泽东主席曾特别关注酒钢的建设。他在听取国家计委汇报“三五”计划时说,酒泉的钢铁厂要搞。他在一份报告上批示说:“攀枝花、酒钢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1966年3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酒钢视察。随行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国

家建委主任谷牧、国家计委副主任余秋里、冶金部部长吕东等。1位政治局常委、2位副总理、18位省部级领导同时到酒钢,级别之高,领导人之多,在酒钢历史上少有。在酒钢期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听取了酒钢建设情况的汇报,研究、决定了酒钢建设方针、规模和进度,形成了工作纪要。

1992年8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来到酒钢视察。视察期间,他多次赞扬酒钢的生产建设和酒钢职工艰苦创业精神。江泽民说:“你们在这里建成这样一个钢铁基地很不容易。”他勉励酒钢领导,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1999年9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来到酒钢视察。胡锦涛参观了酒钢建设展览,看望了第一线钢铁工人,听取了酒钢领导的工作汇报。

胡锦涛说,酒钢建设41年来,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并且与改革开放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酒钢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胡锦涛说,酒钢的发展比我原来预料的要快,比我想象的要好。酒钢是整个西北的一颗明珠,是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钢还要继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时,要把酒钢建设得更好,要继续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保证酒钢在面向新世纪的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及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曾庆红、吴官正等也先后到酒钢视察或听取酒钢汇报。

建设历程中的巨大磨难酒钢自1958年开工,其建设历程始终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建设前期停停建建,经历了巨大的磨难。

1960年,酒钢建设正如火如荼。到年底,一号高炉结构,电厂基础,镜铁山矿露天采矿山体大爆破、部分井巷掘进等相继完成。然而,随着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投资明显不足,粮食和蔬菜供应更成为大问题。5万多名建设者开始勒紧裤带,甚至骆驼草、榆树叶都被用来充饥,患浮肿病者占到职工总数的15%以上。

3年建成酒钢的原定计划不可能实现了。1961年初,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兰州会议,决定之一就是暂缓酒钢建设,疏散职工,移地就食。已经集结的5万多人,建设主力基本撤回鞍山,其余人员疏散到新疆、江西等地。1500多名留守职工在樊天佑的带领下,继续坚守戈壁滩。1962年5月,中央决定酒钢下马。

酒钢恢复建设,始于1964年7月。此时,国民经济已经好转,毛泽东主席过问了酒钢建设。

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指示,是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会同甘肃省领导一起来到酒钢,在现场召开会议,决定恢复酒钢建设,投资20亿,2年准备,8年建成。会议重新确定了酒钢的建设规模,酒钢更名为“三九公司”。

酒钢建设队伍开始了新一轮集结,当年底人员就达到3000人。

1965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决定,要求西北各省、自治区组织有关协作部门,全力支持酒钢建设。1966年底,酒钢职工人数达到3.3万人。

酒钢重建刚刚起步,文革狂飙席卷戈壁,一批干部受到揪斗,建设基本停滞。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因为酒钢到外蒙边界的距离仅200多公里,酒钢在三线建设中的地位开始动摇,转炉、轧机等大型设备被迁往内地的舞钢、本钢和四川长城特钢厂。接着,冶金部变更了酒钢的建设规模,确定年产商品铁100万吨,取消了钢和材的建设计划。

1970年,粟裕将军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突访酒钢,6月下旬,著名的“全国抬酒钢”会议召开。会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325个单位,先后加入到支援酒钢建设的行列。

这一年,酒钢建设盛况空前。9月30日凌晨1时40分,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至此,承载着酒钢数万人理想和希望的一号高炉终于出铁了!

出铁后的酒钢,虽然有了产品,却落入建设规模缩小、产品品种单

一、产量徘徊不前、高炉配套缓慢。酒钢迫于当时的形势,采取先建高炉,简易出铁,再配套铁前工序的方法,背离了炼铁生产规律,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陷入企业连年亏损的低谷。

一号高炉投产后的10多年间,酒钢一直有铁无钢。1975年1月,冶金部会同甘肃省向国家计委提出了加速酒钢建设的报告,拟定酒钢分两期进行建设,这个报告得到了国家计委的批准。然而,1979年

4月,工程再次停工。

抓住机遇实现企业发展的大转机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折,酒钢也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韩显沛等领导的多方努力下,1980年8月,甘肃省、冶金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联合筹资挖掘酒钢潜力,发挥优势支援西北边疆建设的报告》。这个报告要求投资1.8亿元,以完成酒钢的配套建设。

1982年2月,国家正式下发文件,函告冶金部、甘肃省,同意酒钢进行配套建设,批准炼钢连铸工程立项。这份非同寻常的文件,凝结了酒钢人二十余载的心血和汗水,这意味着酒钢开始了向钢铁联合企业转轨。

1983年2月,酒钢炼钢连铸工程进入全面建设。与此同时,酒钢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成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8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嘉峪关市与酒钢公司机构分设。至此,结束了延续12年多的酒钢与嘉峪关市政企合一体制。

1984年5月,甘肃省和冶金部现场办公会议召开。在短短的时间里,100多人上矿山、下车间,帮助酒钢解决了多年积累下来的困难和问题,这不仅在甘肃省没有过,在全国冶金系统也没有先例,酒钢从此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1984年年初,炼钢工程陆续开工。经过910天的紧张施工,1985年12月24日,酒钢炼钢工程建成投产。当晚,当第一炉钢水从转炉中倾入钢包时,人们欢呼雀跃、泪光涟涟。为了这一天,酒钢人整整

奋斗了27年!

酒钢出钢,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大事。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酒钢炼钢投产的消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也都报道了酒钢出钢的消息。

1985年,酒钢实现利润1000万元,标志着酒钢彻底甩掉了“全国冶金企业亏损大户”的帽子,企业经营由此发生了质变。

物质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1985年8月,酒钢党委总结并命名了自己的企业精神———铁山精神: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铁山精神”十六个字,是对酒钢人27年来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发展祖国钢铁工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代表了酒钢人的追求和境界。

1986年,酒钢经理王汝林进京,担任冶金部副部长,齐茂忠继任酒钢经理。

1988年11月4日,酒钢举行高速线材工程竣工投产仪式。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酒钢真正形成了铁、钢、材完整配套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向钢铁联合企业的转变。

在实现了从铁到钢、从钢到材的全面配套后,酒钢高层开始思考新的发展之路。1988年1月,冶金部批准酒钢一号高炉易地大修项目,二号高炉正式建设。之后,酒钢的中板工程列入到建设规划。

在酒钢发展一切顺利的时候,一场难以预料的灾难却悄然降临。1990年3月12日清晨7时57分,酒钢一号高炉发生了意外坍塌事

故,当班职工有19人不幸罹难。酒钢遭遇了一场冶金史上的空前灾难。在国家和甘肃省的大力支持下,6个半月后,一座崭新的1513立方米高炉耸立在了酒钢炼铁厂一号高炉的原址。全力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2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酒钢为首批推向市场的试点企业。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酒钢,真切地感受到了经营压力。

三号烧结机、中板工程等工程的投资几乎全部来自银行贷款,酒钢每年要支付高达近3亿元的利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冗员和“企业办社会”的弊端凸显。酒钢的问题似乎更为突出:企业员工人数高达4.7万人,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仅为微薄的100万吨钢产量。全国冶金企业大面积亏损。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酒钢,面临着再度亏损的威胁。

思路决定出路。在决策层的部署下,决定酒钢前途命运的深化改革和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是,这一次决定酒钢命运的是酒钢人自己。

1994年,酒钢作为唯一发起人和集团核心企业,发起并组建了“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集团集工业、贸易、金融、科研、交通运输、生活服务为一体,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69亿元,净值18.46亿元,形成年产铁、钢、材100万吨、80万吨和50万吨规模。

1995年5月,马鸿烈担任酒钢经理,加大了改革力度。

新的改革是从学习开始的。1995年10月,酒钢举行首期处级干部研讨班,专题学习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联利计酬”经验。

同时,派出大批人员前往邯钢和宝钢,现场学习邯钢的模拟市场和宝钢的现代化管理,极大地开阔了酒钢人的视野,促进了酒钢人观念的转变。

1997年,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冶金行业效益普遍下滑,资金紧张,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此时,酒钢提出以“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对长期以来沿用的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分配真正拉开了档次,收入开始呈梯次结构,并且开始向高管理、高技术、高效益岗位倾斜。

在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酒钢开始破除过去“统招统分”的单一用工体制,建立了多元用工新机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酒钢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紧密结合,形成干部选拔和聘用透明、规范,使用和考核严格、公开,责权利基本到位,进出有序,具有酒钢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体系。

对部分非钢铁产业采取了剥离、改制、调整、重组等方式,使其离开主体,走向市场,分流职工达1.7万人。在精干主体的同时,继续撤并机构,重新调整管理职能。经过改革,职工总人数由最高时的4.57万人精简到2.8万人,其中,生产主线不足2万人。

酒钢减员人数虽多,但采取的是“柔性减员”,人性化决策体现了酒钢领导人的责任感。早在1998年,酒钢在“尽可能减少下岗,不造成社会震荡”的原则下,通过提前退休、内部退养、岗位置换、休长假和息工转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冗员。

在精干主体、调整机构和精简岗位人员的同时,继续推进住房、医疗改革,取消水电、煤气内部补贴,实行市场价格收费„„改革内容涉及之多,改革力度之大,在酒钢历史上是空前的。

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根本之举。1999年4月17日,酒钢作为主要发起人,以钢铁主业中的炼铁、炼钢和高速线材厂的资产投资入股,设立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0日,“酒钢宏兴”(600307)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

这一时期,酒钢主动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考察了德国巴登钢厂,举行了韩国浦项管理经验研讨。在这种学习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从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式结构”转变,管理上推行了扁平化管理和集中一贯制。

“十五”期间到目前,酒钢全力拓展未来生存空间,抢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酒钢累计投资170亿元进行大规模的项目建设,通过不锈钢、碳钢热轧薄板项目和异地钢铁公司的建设,基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更新、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项目全部建成后,酒钢的钢材品种将新增碳钢冷、热轧薄板及镀锌、彩涂板卷,不锈钢冷、热轧板卷。板带比由目前的50%提高到75%以上,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

在此期间,炉卷轧机工程、黑沟矿区建设工程、宏晟电热发电机组工程、高速线材改造工程、二轧高速线棒材改造工程、转炉大型化改造工程、不锈钢冷轧板带工程、南非铬矿工程、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工程、4号焦炉及干熄焦工程、翼城钢铁公司和榆中钢铁公司建

设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大部分已建成投产。

“十五”初期,酒钢决定发展不锈钢产业。不锈钢系统包括南非铬铁生产、不锈钢炼钢、热轧和冷轧工序,目前,酒钢成为继上海宝钢和山西太钢之后,国内第三家拥有从炼钢到轧钢完整的不锈钢生产系统的企业。

碳钢薄板的建设为酒钢产品换代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总投资53亿元的碳钢薄板项目,可形成年产连铸坯204.08万吨、200万吨热轧板卷的生产能力,生产钢种有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

围绕不锈钢项目和200万吨碳钢薄板项目,酒钢公司投入巨资加大了资源、电力、运输、信息化等配套建设力度,为百年酒钢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不锈钢、碳钢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工程为标志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使钢铁主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由线棒向板带的优化调整,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一百八十三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一百七十六位,粗钢产量升至第十五位。根据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酒钢在全球同行业的名次为四十五位。90种产品已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度建筑用钢材产品打入三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青藏铁路、北京奥运主场馆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集团公司实施的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和

品牌信誉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篇3:分子标记发展简史

1 分子标记的来源及定义

1.1 分子标记的来源

“标记”一词,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是“便于识别的标识或者记号”。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一步步加深, 在人们研究DNA序列时发现了大量的非编码序列, 甚至占到了全序列的90%以上。这些非编码序列具有特殊的一级结构, 如串联重复、回文结构、Alu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CpG岛等, 并且全基因组分布[3]。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框架草图的完成和一个个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 一个个新的DNA特异序列被发现并且在染色体上定位, 整个基因组内的标记密度越来越高, 并且大量的特异序列与不同的基因片段有着不同程度的连锁, 所有这些标记构成了人类研究探索各种生物基因组DNA的地图与路标。

1.2 分子标记的定义

广义的分子标记指可遗传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者蛋白质。蛋白质标记包括种子贮藏蛋白和同工酶 (不同基因位点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 及等位酶 (同一基因位点上不同的等位基因编码的酶的不同形式) 。狭义的分子标记仅仅指DNA标记, 一般所称的分子标记即被界定在此范围之内[4]。这是因为在应用上DNA标记比蛋白质标记广泛的多。蛋白质的结构比DNA的结构复杂的多。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几十种, 而构成DNA的碱基只有4种, 通过指数级的排列方式仅是其一级结构的可能性就有数量级上的差异, 且不计蛋白质更加复杂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及其结构域。并且到目前为止, 蛋白质的复制与合成远不及DNA复制技术成熟, 可控性也不高。因此, 蛋白质标记应用远不如DNA标记方便和广泛。但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 蛋白质标记是研究生命现象更为精确的标记, 因为其更稳定、多态性更高, 每种蛋白质都是唯一的 (序列唯一、构象唯一) 。

1.3 理想的分子标记

理想的分子标记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 具有高多态性; (2) 共显性遗传, 即利用分子标记可鉴别二倍体中杂合和纯合基因型; (3) 能明确辨别等位基因; (4) 遍布整个基因组; (5) 除特殊位点的标记外, 要求分子标记均匀分布于整个基因组; (6) 选择中性 (即无基因多效性) ; (7) 检测手段简单、快速 (如实验程序易自动化) ; (8) 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 (9) 在实验室内和实验空间重复性好 (便于数据交换) [5]。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所有的分子标记都必须满足和某个基因或者已知标记紧密连锁 (连锁程度越高越好) 甚至共分离。

但是, 目前发现的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无法同时满足以上所有要求。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具体选用某种标记技术。

2 目前常用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

2.1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RFLP)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是指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不同生物个体的DNA所产生的分子片断大小的差异。此技术基于生物个体的基因组的变异, 是研究不同基因组间的差异的技术, 由Grodzicker于1974年首先提出。其基本原理是:物种经过长期的进化, 各个种属甚至品种之间的同源DNA序列上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不同, 或者由于突变、重组等原因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上的核苷酸的变化。若引起DNA分子某一特定内切酶识别位点序列内发生变化, 这样该位点就不能被切开, 使得DNA片段比亲本长;若突变后形成新的酶切位点, 则酶切后的片断变短。这样, 通过电泳可以将大小不同的片断区分开来。对于分子量较小的质粒DNA就可直接观察到DNA长度的差异, 但对于核DNA而言, DNA片断呈连续分布, 无法辨别差异, 需通过Southern杂交转移至支持膜上, 用单拷贝或低拷贝的DNA克隆作为探针与膜上的酶切片断杂交, 通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显色技术, 发生变异的材料显示的带就可能与亲本的带处于不同位置。检测出与此标记DNA相关的片段构建出多态性图谱, 即为RFLP[5,6]。这种特定的限制性片断与DNA探针的组合, 便可以作为遗传标记。由于RFLP起源于DNA的变异, 不受显隐性关系、环境条件和发育阶段的影响, 具有遗传的专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在数量上不受限制, 可随机选取足够数量能代表整个基因组的RFLP标记, 而且每个标记变异大, 检测方便。用于检测RFLP的克隆探针可随机选取, 可以是使核糖体DNA、叶绿体DNA, 也可以是总DNA。这样就可以获得能够反映遗传差异的大量多态性, 为进行资源分析、品种鉴定、物种进化、基因定位、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的分析, 遗传图谱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且RFLP是共显性标记, 能够区别出杂合体与纯合体[7]。虽然RFLP具有结果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 特别适合建立连锁图等优点, 但也具有检验步骤多、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并且RFLP对DNA多态性检出的灵敏性不高, RFLP连锁图谱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区 (gap) , 甚至在使用同位素时可能对人有一定的伤害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s DNA) 是美国杜邦公司的Williams和加利福尼亚生物研究所的Welsh等领导的2个小组于20世纪90年代同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DNA指纹技术。此技术是应用一系列随机引物扩增并寻找多态性DNA片段的遗传标记技术。这一技术建立于PCR反应基础之上, 以随机的短脱氧核苷酸 (通常为10个碱基) 作为PCR引物, 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而产生多态的DNA图谱。扩增产生的片段可通过琼脂糖电泳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开, 经溴化乙锭染色或银染色得到多态性的DNA图谱后进行多态性观察。在基因组上, 每个引物可以连续直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 对一个特定的基因型来讲, 这些扩增的片段或片段的类型是唯一的。它的应用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论:对于同一模板DNA, 用同一引物扩增既可能得到相同的带谱 (模板基因组间可能具有同源性) , 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带谱。仅在某一特定模板中出现的条带即可作为该模板的分子标记[8,9]。事实上, 不同基因组DNA总是有一定差异的, 所以用RAPD即可进行分子标记研究。理论上讲, 在一定的扩增条件下, 扩增的条带数取决于基因组的复杂性。对特定的引物, 复杂性越高的基因组所产生的扩增条带数也越多。

RAPD所用的一系列引物的DNA序列虽然各不相同, 但对于某一特定引物来说, 它同基因组DNA序列有特定的互补区域。这些特定区域在基因组的分布如果符合PCR扩增的反应条件的话, 即引物在模板上的2条链如果有互补位置并且与引物的3′端在200bp以内, 就可以扩增出这一片段。如果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内发生插入、缺失或者替换即可导致这些特定的结合位置分布发生变化而使PCR产物发生增加、缺失或者分子量发生改变, 通过对PCR产物的检测, 即可找出基因组DNA在这些区域内的多态性[10]。由于RAPD分析时所用的引物数量极大, 并且引物序列随机, 虽然对某一引物而言检测的区域有限, 但是利用一系列引物可以检测的区域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基因组。与RFLP是从一系列酶切片段中寻找多态性片段不同, RAPD是利用PCR随机合成多态性DNA片段, 检测被扩增区域内的遗传特征变化。其具体优点体现在: (1) 极大的丰富性, 能反映整个基因组的变化; (2) 强大的可探测性, 无需合成特定的引物; (3) 高效性与灵敏性。短期内可以得到大量的扩增片段, 只要是遗传特异性的发生变化, 即使亲缘关系很近的个体也可以识别出[11]。

RAPD最大的特点是引物的碱基序列是随机的, 所用引物通常多达几百种, 并且1套引物可以用作多个物种或者群体, 所以RAPD技术在用于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的研究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 用来鉴定品种纯度是很有用的。据报道[9], 从玉米、大豆、小麦及红三叶草干种子中提取DNA并成功地利用RAPD技术扩增DNA片段;中国科学院遗传所陈洪等利用OPP-18引物成功地鉴定了杂交水稻汕优63杂种纯度, 鉴定结果与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完全一致。RAPD技术反应灵敏、多态性强, 操作简便, 速度快, 费用低, 既有大量的随机引物可供筛选之用, 又不受种属的限制, 被广泛用于多种作物的种子鉴定[9,11,12]。

由于是随机引物对整个基因组进行多态性检测, 在技术上简单易行不需要克隆制备、同位素标记、Southern印记等预备性工作, 所需DNA样品量少, 安全性好, 价格便宜, 是继RFLP之后应用最广的分子标记。由于引物没有特异性, 1套引物可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的的分析, 分析速度快, 短期内可得到大量的遗传标记, 并克服了同工酶位点少和RFLP操作技术复杂的弊端, 已经广泛应用于遗传作图、基因定位和克隆、物种进化及鉴定特殊染色体区段的鉴别和分离以及动植物育种等方面, 特别是在寻找与目的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面, 近年来报道了大量的与各种目的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水稻的Xa-21基因和西红柿的pto基因的成功分离就是首先找到了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 然后通过定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目的基因[13]。

与PCR相比, RAPD具有以下特点: (1) RAPD使用的是随机引物, 不需要预先了解目的基因和相应的序列; (2) 操作简便, 实验周期短, 能在较短的时间筛选大量样品; (3) 引物具有普遍适应性, 适用于自动化操作分析。

与RFLP相比, RAPD具有以下特点: (1) RAPD分析只需要少量模板, 1次扩增仅需20~100ng, 这对于DNA量很少的材料进行基因组分析有利。比如对花粉粒、原生质体、种子等的DNA分析是切实可行的。 (2) RAPD标记具有更大的随机性, 亦有利于图谱的构建。对于DNA含量大的和多倍体物种, RFLP探针会与多倍体的多个片段杂交, 所得到的混合指纹会对其他等位基因的阐明带来困难。而且由于DNA量较大, 进行单拷贝的Southern杂交不很实际, 至少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 并且已知的探针数量有限。RAPD大大增加了可构建遗传图谱物种的数量。 (3) 无需借助于有伤害性的同位素, 耗费的人力物力少。 (4) 灵敏度高。引物中的个别碱基的变化会引起扩增条带和强度的剧烈变化, 这是RFLP所无法比拟的。短期内可以得到大量的扩增片段, 只要是遗传特异性发生变化, 即使亲缘关系很近的个体也可以识别出。 (5) RAPD标记可以覆盖整个基因组, 包括编码和非编码区, 可以反映整个基因组的变化。但是, 由于引物的竞争性等, 基因组的RAPD位点有时不能全部检出, 造成假象上的差异, 这在种属亲缘关系的研究上尤其明显。 (6) RAPD产物有大于50%的条带扩增于单拷贝区, 经过克隆和序列分析后, 可作为RFLP和原位杂交的探针, 在基因定位、克隆及辅助选择育种中可以广泛应用。

随着RAPD日益广泛的使用, 其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 比如标记的显隐性位点性, 致使其不能在后代中区分杂合体和纯合体;稳定性差, 由于是单链引物随机的结合, 在众多的反向重复序列上, 每次的实验结果可能不一致。解决办法是对单链引物进行筛选, 优化PCR条件;高度的变异性, 即使在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间, 结果也可能差异极大;Tm值低的随机引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如Mg2+浓度等[8,9,14]。

由于RAPD技术是由多种成分参加的生化反应, 反应中各种成分均为微量, 尽管其反应灵敏度高, 但是影响因素较多, 故而RAPD受环境影响很大, 稳定性差, 重复性也不好, 因此对实验的设备、条件及其操作的一致性很严格, 这又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为了得到较稳定的结果, 各种反应参数必须事先优化选择, 操作中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 以防止出现差错。

2.3 特征序列扩增区域 (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SCAR)

RAPD标记一般表现显性遗传, 但若某RAPD片段不是重复序列, 也可将其转化为RFLP标记。另外, 为了提高某一理想RAPD标记的稳定性, 可首先将其克隆并对其末端测序, 之后, 在原来RAPD所用的10bp引物上增加合成上述末端序列的14bp的核苷酸, 以此为引物对基因组DNA再行扩增分析, 此即SCARs (Sequenced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标记[15]。

SCAR首先由Parar和Michlmore (1993) 提出并应用。SCAR标记是在RAP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步骤是:先作RAPD分析, 然后把目标RAPD片段 (如与某目的基因连锁的RAPD片段) 进行克隆和测序, 根据原RAPD片段两末端的序列设计特定引物 (一般比RAPD引物长, 通常24个碱基, 是在原RAPD引物的3′与5′端延长14个碱基) , 利用两端各24个碱基的引物再进行PCR特异扩增, 这样就可把与原RAPD片段相对应的单一位点鉴定出来。这样的位点就称为SCAR。总的来说, SCAR比RAPD和其他利用随机引物的方法在基因定位和作图中的应用更好, 因为它有更高的可重复性 (原因是使用的引物长) , 标记是共显性遗传的[16]。

该方法与RAPD相比, 具体有如下优点: (1) 由于有较长的引物, 退火温度较高, 因此具有更高的检测稳定性; (2) 有将显性RAPD标记转化为共显性的SCAR标记的可能性; (3) 如果是显性标记, 则在检测中可以直接染色而不需电泳检测。另外, 用RAPD找到扩增片段后不再设计引物, 而是直接测序后通过电脑软件分析 (如用ClustalX软件进行对位, MEGA软件计算DNA序列间的差异百分率和转换/颠换数, UPGMA软件建亲缘关系树状图等) , 找出特异性的碱基作为鉴定的特异性标记[17]。

2.4 与RAPD技术相近的分子标记种类

下面提到的所有技术都是利用1个或2个短的富含GC碱基的随机引物。

(1) DNA扩增指纹图谱 (DNA amplification fingerprinting, DAF) [18]。与RAPD技术不同的是, 在DAF分析中, 引物浓度更高, 引物长度更短 (一般5~8个碱基) , 只有2个温度循环 (在RAPD中是3个温度循环) , 并且往往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DAF通常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带型。

(2) 任意引物PCR (arbitraril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P-PCR) 。AP-PCR使用的引物较长 (10~50个碱基) , 但PCR反应前2个循环的严谨条件较低, 最终的反应结果与RAPD类似[19]。在AP-PCR分析中, 扩增分为3个部分, 每个部分要求的条件和组分的浓度存在差异;在第1个PCR循环中, 引物浓度较高;引物长度不定, 并且常常来自为其他目的而设计的引物 (如M13通用测序引物) 。

2.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亦称选择性限制片段扩增 (SRFA, Selective Restriction Fragment Amplification) , 是荷兰Keygene公司的Zabeau Marc和Vos Pieter于1993年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 并于当年获得了欧洲专利局专利[20]。

它是RFLP和PCR相结合的分子标记技术, 既有RFLP的可靠性, 又有PCR (如RAPD) 的灵敏性, 多态性高。其基本原理是利用PCR技术选择性扩增基因组DNA双酶切后产生的限制性片断。基因组经2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以后将一双链DNA人工接头 (artificial adapter) 连接于限制性片断两端。然后根据接头序列和限制性位点附近的区域的碱基序列, 设计一系列3′端含数个随机变化的选择性碱基的PCR引物进行特异性条件扩增, 只有那些限制性位点的侧翼序列与引物3′端选择碱基相匹配的限制性片段才能得以扩增。这些选择性碱基数目的多少主要是由待测样品的基因组大小决定, 选择性碱基数目多, 选择性就强, 扩增产物就少;反之, 其数目就少, 选择性弱, 扩增产物就多。扩增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显示其多态性。当不同基因组DNA中因为突变引起限制性位点的数量发生改变或2个限制性位点之间的区域内发生碱基插入、片段消失或顺序重排时, 电泳谱带显示多态性, 多态性以扩增片段的长短不同和数量多寡显示出来[21]。

AFLP的技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2种内切酶消化模板DNA。一些酶的切割位点较多, 如MseI、TaqI、XbaI等, 另一些酶切位点较少, 如PstI等等。采用双酶切割的原因是:多切点酶产生小片段, 便于凝胶分析切点数少的酶减少扩增片段, 由于AFLP反应中扩增片段是2个酶共同酶切的片段, 这样减少了选择扩增时所需的选择碱基数。双酶可以进行单链标记, 从而防止电泳中因为双链泳动不均而产生的双带假象。并且可使少量引物产生许多不同的引物组合, 从而产生大量的不同的AFLP指纹图谱[22]。另外, 不同物种基因组的AFLP过程中使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也不尽相同。EcoRI可靠廉价, 是6碱基内切酶的首选。分析真核生物基因组时大多使用MseI (4碱基) , 因为MseI的识别序列是TTAA, 而真核生物基因组富含AT序列, 与TaqI相比 (其识别序列为TCGA) , 可以获得更多的便于PCR扩增和电泳分离的小片段DNA[23]。 (2) AFLP的接头为双链寡核苷酸。人工合成时接头未进行磷酸化处理, 所以只有1条单链连接于酶切片段的末端。 (3) 与常规的PCR相比, AFLP的引物有其独特性。其引物有3部分构成:与接头互补的核心序列、内切酶识别序列以及3′末端的选择性碱基。该类引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常以鸟苷酸G开头, 这样可以有效的形成双链, 不过当dNTP浓度过低时容易形成双链结构。此外, 选择性碱基的数目影响着AFLP反应的特异性。研究表明, 引物带有1~3个选择性碱基时扩增的选择性较好。当选择性碱基超过4个时, 扩增的错配程度超过了允许程度, 故而AFLP的选择性碱基数目一般不超过3个, 具体数目取决于基因组的大小。研究表明, 分析500Mbp以下的植物基因组时用EcoRI+2 (2个选择性碱基) /MseI+3引物组, 500~6 000Mbp的基因组应采取EcoRI+3/MseI+3较为严谨的引物组。微生物通常采用1个选择性碱基的引物组[24]。 (4) AFLP的PCR扩增分两步进行。首先预扩增, 其扩增产物经过一定比例稀释后, 以此为模板再进行选择性扩增。两步扩增可以减少扩增产物中的非特异性带, 降低了不清晰电泳造成的指纹图谱的背景, 提高了指纹图谱的清晰度, 还可以增加扩增片段数, 为AFLP分析提供充足的模板。

AFLP技术不仅具有其他分子标记的优点, 即位点数量无限, 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 无表型、复等位效应, 不受环境影响等, 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越性, 如标记异常丰富, 典型的AFLP反应中, 1次电泳可得到100~150个扩增产物, 其他标记技术难以达到。稳定性、重复性好, 应用非常广泛, 可用于任何生物基因组的遗传分析。与PCR技术结合, 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多态性标记。同时对模板浓度不敏感, 模板需求量也小。Vos Pieter在对番茄基因组AFLP分析时, 证实了模板浓度在相差1 000倍以内 (0.000 5~25ng) 获得的指纹图谱基本一致。另外, 在AFLP中标记的引物会全部耗尽, 引物耗尽后, 扩增的带型不受循环数的影响。这样模板浓度即使不一致也可以通过增减循环次数的方法获得强度一致的带型。目前, AFLP是构建基因组特定区段高密度连锁图谱的最有效的方法。此外, AFLP全基因组分布非常适合构建遗传连锁图谱。AFLP也可以用于检测DNA库 (DNA pool) 克隆的DNA大片段的多态性, 而且其多态性的标记大多对应于基因组的某一位置, 这样就可以和STS一样, 成为遗传图谱 (genetic map) 和物理图谱 (physical map) 之间的桥梁[25,26]。

实际操作中, 影响AFLP指纹图谱结果的因素很多。因此, 应采取质量高、纯度好、分子量大的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如果模板中含有其他杂质或者DNA降解很严重, 导致酶切不完全, 许多未经酶切的模板片段经电泳后产生表现为高分子量的条带 (假带) , 导致不能真实地反映被测物种的多态性。为了避免电泳的条带过多或者过少, 应对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 筛选出最佳的引物组合。PCR扩增时, 应在模板变性之前加入Tag酶和dNTP, 否则会导致扩增失败。反应体系中的dNTP浓度不能过低, 否则扩增产物容易形成双链结构[21,27]。

2.6 序列标签位点 (STS)

序列标签位点 (Sequence-Tagged Site, STS) 指的是一段序列已知并且能够在基因组中作为“路标”使用的DNA序列, 是对由特定引物序列所界定的一类DNA标记的统称。其最大特点就是利用特异PCR, 因此结果非常可靠。显然, 成为STS必须满足2个条件: (1) 序列已知; (2) 位置确定并唯一。从理论上讲, 任何一段DNA都可以成为STS。但是, 由于需要的是与某一个目标性状基因或已知的标记紧密连锁的DNA片段, 因此能够利用的STS数量则非常有限。根据单拷贝的DNA片段两端的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扩增基因组DNA, 产生的一段长度为几百bp的特异序列在基因组中往往只出现1次, 从而能够界定基因组的特异位点。在人类基因组作图中已用其作为将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整合的共同位标, 这在基因组作图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大量的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 会有越来越多的可利用的STS被发现。

2.6.1 表达序列标签标记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 。

EST是指一小段 (通常长度300~500bp) 单次重复的mRNA序列或cDNA序列。它们在特定的组织或者特定的时期内特异的表达, 可以看作是特定的cDNA文库中的标记。EST计划由美国科学家Venter于1989年提出, 并首先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研究, 之后被广泛用于植物基因组研究, 它是通过大规模的cDNA随机测序, 从而获得对基因组认识的一种研究策略。目前, 许多国家和组织正在开展某些作物基因组EST计划的研究, 如成立于1998年的国际小麦族EST协作网 (International Triteace EST corperation, ITEC) , 就是致力于麦类EST研究和开发的[28]。近几年来, 国际公共数据库中的EST序列呈指数增长, 截止到2006年8月, 美国生物信息中心 (NCBI) 数据库Genbank已公布涉及205 000种生物的61 132 599条EST序列, 总长度共65 369 091 950bp。

快速增长的ESTs数据为SSR标记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有价值的来源。首先, 避免了传统SSR标记开发需要构建基因组DNA文库等烦琐步骤, 而且从ESTs中发掘出的SSR只是ESTs测序计划的副产品, 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29];其次, 其本身是功能基因的一部分序列, 所以它将为功能基因提供“绝对”的标记[30]。同时, 由于不同物种间基因共线性和保守性, 从一种作物中开发的EST-SSR可同时用于其他作物研究, 从而能够为比较基因组学和同源基因克隆提供新的途径[31]。现在EST-SSR已被用于构建遗传图谱、分离与鉴定新基因、基因表达差异研究、比较基因组研究和制备DNA芯片等方面。

另外, 还有一种被称为GSS序列的标记。GSS序列本质上和EST序列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是它的序列直接来源于基因组而不是mRNA或cDNA。它通常有以下几种来源: (1) 全基因组检测得到的特异/单次重复序列; (2) 来自质粒/BAC/YAC克隆所得到的单次重复序列; (3) 基因组外显子捕获; (4) 通过Alu—PCR得到的序列。

2.6.2 微卫星 (SSR) 。

微卫星 (microsatellite) 又叫做简单重复序列 (Simple Sequence Repeat) 或者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randem repeat, STR) 、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 SSLP) 。简单序列重复多态性 (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s, SSRP) 微卫星指的是真核生物普遍存在的遍布整个基因组的排列为2~5个核苷酸的短串联重复序列, 如 (CA) n、 (GT) n、 (CAG) n等, 尤以 (CA) n重复序列最为常见, 其长度由重复单位的拷贝数决定。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微卫星很丰富, 通常长度能够达到150bp, 是一类呈高度多态的遗传标记, 不仅可用于基因组遗传连锁图的构建以及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而且可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连锁分析和基因诊断。其重复单位数目的改变可以引起相当高的多态性, 但突变率仅为0.5×10-4~5.0×10-4, 在家系中可以稳定地遗传, 是一种很好的遗传标志[32]。

微卫星约占真核基因组的5%, 其基本构成单位一般为1~8bp, 多位于编码区附近, 也可位于内含子、启动子及Alu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中。人类基因组约有5~10万个 (CA) n重复序列。通常认为重复序列的产生是由于在遗传物质复制过程中DNA滑动或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期染色体不对等交换所致, 因此该重复序列多存在于不经严格选择的基因组区域。目前普遍认为微卫星充当基因重组的热点是基因重排和变异的来源[33]。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是指由于复制错误 (replication error, RER) 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 也称RER阳性或RER表型。MSI首先在结直肠癌中观察到。微卫星通过改变DNA结构或通过与特异性蛋白质结合而发挥其基因调控作用。

由于微卫星的寡核苷酸在同一物种的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很大, 可以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引物根据与微卫星重复序列两翼的特定保守序列设计, 用来扩增重复序列本身。由于重复的长度变化极大, 所以这是检测多态性的1种有效方法[34]。其特点包括:一般检测到的是1个单一的多等位基因位点;共显性遗传, 故可鉴别杂合子和纯合子;得到的结果复性很高。为了提高分辨力, 通常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它可检测出单拷贝差异。也可以在同1个反应试管中把PCR反应与不同的SSR引物结合起来 (称为multiplexing) , 这可节省时间, 但是, 这只能在不同引物的产物在大小上下不重叠的情况下才能使用[35,36]。很显然, 使用SSR技术的前提是需要知道重复序列两翼的DNA序列的信息, 这一方面可以在其他种的DNA数据库中查询, 否则就必须先建立含有微卫星的基因组文库, 再从中筛选可用的克隆, 进行测序, 然后设计合适的引物。同时, 这种由保守序列确定的微卫星序列也具有染色体位点的特异性, 因此1981年Miesfeld等首次发现微卫星后, 很快成为1种常用高效的分子标记。统计分析表明, 不同的物种其微卫星的突变频率也是稳定的。SSR的PCR引物也是对某一高变重复位点高度专一的。用特定引物扩增出相应的微卫星片段后, 再通过电泳分离, 差异可经过EB或者银染后观察。一般种群可显示出超过10种类型的等位基因。微卫星不仅重复单位变异数大, 而且其重复区域总长度又在PCR易于扩增的区域, 快速简便, 所需的DNA用量小。与等位酶相似, 微卫星是具有独立的共显性基因。由于微卫星的遗传中性并且比等位酶法有更多的可供检测的等位基因, 这样就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基因变化的范围, 因此在种群研究上有着更大的应用[3,34,37,38,39]。

简而言之, 微卫星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简单的PCR扩增即可直接检测到已知的特定的染色体位点, 不仅具有一般PCR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的特点, 还具有RFLP的稳定可靠、特异性、共显性等特点, 不足之处是其引物开发难度较大, 技术复杂, 周期长, 成本也高。不过随着众多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的飞速进展, 对全基因组了解的日益全面, 各个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完善, 并且借助越来越发达的计算机计算和预测技术, 使得开发成本有所降低。

2.6.3 其他具有特定引物的分子标记种类。

(1) 加锚微卫星寡核苷酸 (Anchored microsatellite oligonucleotides) 。Zietki-ewicz et al (1994) 对SSR技术进行了发展[40], 他们用加锚微卫星寡核苷酸作引物, 对基因组节段而不是重复序列本身进行扩增。在SSR的5′端或3′端加上2~4个随机选择的核苷酸, 这可引起特定位点退火。这样就能导致位于反向排列的间隔不太大的重复序列间的基因组节段进行PCR扩增。这类标记又被称为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ASSR (anchore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或AMP-PCR。这类标记往往是显性遗传的。在所用的两翼引物中, 可以1个是ASSR引物, 另1个是随机引物。如果1个是5′端加锚的ASSR引物, 另1个是随机引物, 则被称为RAMP技术。

(2) CAPS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CAPS技术又可称为PCR-RFLP。所用的PCR引物是针对特定的位点而设计的。其基本步骤是:先进行PCR扩增, 然后将PCR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再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DNA片段分开, 用EB染色, 观察。与RFLP技术一样, CAPS技术检测的多态性其实是酶切片段大小的差异。在酶切前进行RCR产物检测, 其多态性称为ALP。Neff et al. (1998) 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dCAPS技术 (derived CAPS) , 这是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的一种良好方法。

(3) 单引物扩增反应 (single primer amplification reaction, SPAR) 。SPAR技术与RAPD技术相似的是也只用1个引物, 但SPAR分析中所用的引物不是随机的, 而是在SSR的基础上设计的, 例如可能的序列是 (TA) 10或 (CGA) 6。扩增的是SSR之间的DNA序列。又称为MP-PCR (microsatellite-primed PCR) 。

(4) 小卫星区域DNA直接扩增 (directed amplification o minisatellite region DNA, DAMD) 。直接用小卫星的核心序列作引物进行扩增。

(5) Inter-Alu PCR like genomic profiling。与SPAR技术相近, 也只用1个引物, 但所用的引物是在Alu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的基础上设计的, 扩增的是copia (另一种反向重复序列) 序列之间的DNA序列。

(6) ISTR (inverse sequence-tagged repeat) 。这种技术与SPAR技术也相近, 所用的引物是在copia序列的基础上设计的, 扩增的是copia序列之间的DNA序列。

(7) IFLP (intr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检测的对象是内含子的长度差异。根据内含子两端的特征序列设计引物, 扩增出长度不同的内含子片段。

(8) RAMPO (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RAMPO的英文全名与RAMP的英文全名相近, 但实验方法却不同。RAMPO的基本步骤是:先用1个单一的随机引物 (即RAPD引物) 对基因组DNA扩增, 用电泳将扩增片段分开, 然后, 把凝胶转移到尼龙膜上, 使之与一个带有放射性标记 (或其他标记) 的与SSR互补的寡核苷酸探针如 (CA) 8和 (GA) 8杂交, 放射自显影后可得到新的多态性类型。

先找到RFLP标记后, 对RFLP探针进行测序, 再合成适当的PCR引物, 这样可发现新的STS标记。这也可称为RFLP-PCR。

3 抗性基因同源序列 (RGA)

近年来, 在各种农作物抗性育种的进程和模式生物的抗性研究中, 在水稻、玉米、番茄、马铃薯、烟草、拟南芥等植物中克隆了若干抗性基因, 包括植物对病毒、细菌、线虫的抗性基因。例如烟草抗花叶病毒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拟南芥抗丁香假单胞杆菌基因RPS2、亚麻抗锈病基因L6以及甘蔗抗胞囊线虫基因HS1等。

Leister等通过分析研究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 发现很大一部分的抗病基因都含有NBS保守序列。同年, 《美国科学院院刊》在同一期发表了2篇应用同源序列从大豆中克隆R基因同源序列的报道, 从而引发了同源序列法在植物抗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随后的大量研究表明, 植物抗病基因中存在多种类型的保守结构域。Hammond Kosack和Parker通过分析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结构, 将植物抗病基因分为8类, 其中, 含有NBS-LRR (富亮氨酸重复子Leucine-rich Repeats, LRR) 结构域的抗病基因是最主要的类型。

这些结构可能是参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细胞信号的传导以及识别。根据抗性基因的这一共性, 以其保守结构的序列为基础设计引物, 在任何作物中, 用PCR技术扩增和分离具有相似序列的DNA片段, 即抗性基因同源序列。

RGA提供了一种快速鉴定候选抗性基因的便捷途径。目前已经利用此技术在小麦、大豆、马铃薯中鉴定了候选抗性基因, 它们在基因组的位置基本上就在已知的抗病基因区域。已知基因包括抗病毒、细菌、真菌和线虫的基因。而且部分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本身就是抗性基因或者抗性基因的一部分。因此, 应用RGA进行基因定位可以较快地检测到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预见, RGA将成为抗性基因定位的重要手段, 并且在分子作图的领域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41,42]。

4 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2套基因组的DNA序列两两进行位置比对时, 单个核苷酸的的不同而显示出的差异 (多态性) 。因此, SNP反映了过去多数突变事件的特点, 2个个体在同一位点携带的不同等位基因被认为是进化的遗传标志。显而易见, SNP是目前已知的多态性最高的分子标记。据Genbank估计, 如果比较2套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 出现SNP的频率可达1/2 000~1/1 000, 看起来这个频率并不高, 但是考虑到人类基因组共有3.2×109bp时, 即可能出现3.2×1012个SNP位点时, 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并且这只是2套基因组之间的比较, 所有的SNP位点肯定比这个数字大得多。水稻中SNP分布频率也很高, 平均1 000bp就有1个SNP, 这些标记随着水稻基因组的实施而被发现和利用。由于SNP具有同一个位点多态性低而全基因组多态性又极其丰富的特点, 并且分析时只需要进行阴/阳性分析而不需进行片段的长度分析, 特别适合用DNA芯片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扫描分析, 是继微卫星后最为高效的标记。不过其昂贵的成本 (开发和使用的成本都很高) 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建立可供利用的SNP标记需经过以下几步: (1) 全基因组测序; (2) 根据测序结果确定特定的序列标记位点; (3) 对STS进行扫描, 寻找SNP位点; (4) 确定SNP; (5) 将SNP定位到染色体上。

5 单链构象多态性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 morphism, SSCP)

SSCP是指DNA单链构象的多态性, 是基于PCR扩增而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检测DNA多态性的分析技术。在进行SSCP分析时, 利用PCR特异的扩增出基因组目的DNA片段, 然后将这些扩增出来的DNA片段进行变性处理, 使双链DNA分开成单链, 再用非变性凝胶电泳分离。由于在自然状态下, 单链DNA会折叠卷曲, 形成一定点空间构象, 这种空间构象是由DNA链的碱基序列决定。如果扩增的目的DNA片段序列的碱基发生了变异, 就可能造成其单链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其单链电泳时的迁移速率, 导致其在电泳图谱上的带纹位置不同, 显示出不同生物个体DNA的特异性。

6 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

自从20世纪70年代第1代分子 (RFLP) 标记出现以来, 分子标记家族迅速发展繁荣起来, 并且准确性和灵敏性也一步步提高。目前的SNP技术已经可以在单个核苷酸的水平上找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即使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

纵观分子标记的发展, 是伴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一步步加深, 认识范围从宏观表型一步步逼近微观世界的进程同步发展的。任何一个特殊生命现象的发现, 都可能导致革命性的理论或技术的产生, DNA双螺旋理论的提出导致了DNA的自我复制理论, 又进而导致了PCR技术以至于后来的全自动PCR仪的问世 (当然也少不了其间Taq聚合酶的发现) 。比如各种类型的外切酶和内切酶的发现导致了RFLP技术的产生。

篇4:康德辞典发展简史

(孙云龙 复旦大学哲学系 上海 200433)

(丁 骏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 上海 200433)

康德辞典是指为了注释著名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哲学思想而编纂的一系列专门辞典。众所周知,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也最晦涩的学说之一,自从批判哲学问世以来[1],关于康德哲学著作的语文学研究便应运而生,原因无他,皆因康德写作时所使用的术语太专业也太个人化,而他讨论的问题又极抽象,以至于仅借助语文词典或哲学辞典是无法顺利完成阅读的。由此,学者们意识到,编纂一部康德辞典势在必行。自18世纪末期至今,国外学界从未放弃过编纂该辞典的努力,成果也颇丰硕。其中,既有仅百页之作,又有长达数千页的大部头辞典;既有面向德语读者的单语辞典,也有面向国际研究者的双语辞典;既有以单本著作为注释对象的辞典,又有以康德著作全集为对象的辞典。就规模、质量和数量来讲,在哲学领域中的专门语文辞典里,无出其右者。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康德辞典的发展简史,比照不同版本,通过分析个案中进步或不足之经验,为不同专业的专书辞典学者提供一块跨学科的他山之石。

一、康德辞典的辞书类别定位

如前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康德辞典是一个以注释康德哲学为目的的专门辞典家族。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家族,是因为其中的成员类型各异,既有单语辞典又有双语辞典,既有专书辞典又有专科辞典,既有简明辞典又有详解辞典,唯一的共性是以康德著作为选词的语料库。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这样一类辞典进行类型甄别。根据R.R.K.Hartmann和Gregory James所编《词典学词典》,我们认为康德辞典应属于专门辞典(specialised dictionary)这一大类中的作家语文辞典(author's dictionary)。[2]

在《词典学词典》所提供的义项中,作家语文辞典被定义为“这样一类工具书,它提供某一作者个人专用词汇的信息。这一类辞典的材料通常取材于这位作者的一部或几部作品所组成的语料库。通常按字母顺序排列,为所列词条配有例句或上下文(但不是定义)。作家语文辞典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词汇表到但丁、乔叟以及莎士比亚的语文学索引,再到比较现代的歌德普希金辞典。然而就作家语文辞典学而言,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或普遍规则。”(129)根据这一定义,作家语文辞典不仅属于专门辞典,而且有了更为具体的限定,不仅是某一学科领域中的语言,而且还限于具体的某一位作者。显然,这个定义与我们的研究对象康德辞典极为契合。在黄建华著的《词典论》一书中有专门分析词典类型的章节,也将作家用语词典列为专门性有限词典下的一个分支,这也为我们将康德辞典定位为专门辞典下的作家语文辞典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前期康德辞典的发展

自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人们就清楚地意识到,准确地理解康德哲学术语是进入其批判哲学世界的唯一的钥匙,或者说,一部适宜的术语辞典,便如同一幅描绘康德哲学世界的地图。关于康德哲学的语文学研究,自批判哲学问世以来,一直是德国哲学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使读者更便捷地步入康德的哲学世界,相关的术语注释辞典于康德在世时便已出现,早在1788年便出版了由Samuel Heinicke编纂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康德先生哲学著作辞典》。遗憾的是,这部辞典的专业水准并不高,编者在词条的选择和释义上存在诸多疏漏之处;这部辞典在1968年重印过,不过135页,篇幅甚小。

早期的康德哲学术语辞典中有两位编纂者声誉甚佳,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具有文献参考意义,其一是 Georg Samuel Albert Mellin,他于1797—1804年之间主编了六卷本《批判哲学百科全书辞典》,以及《批判哲学专业术语》和《批判哲学专业术语之附录》。另一位Carl Christian Erhard Schmid,是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也是当时最著名的耶拿康德主义者[3]。他于1786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纲要讲稿,及康德著作便捷使用辞典》基于自己多年来的讲稿内容,自1786—1789年间共发行四版,每版都有新内容补充。这部辞典正文按字母顺序排列,将康德哲学中的常见术语分类并比较其异同,不仅试图从康德哲学总体角度对其概念进行释义,而且将其置于哲学史中加以阐明。20世纪初最重要的康德专家之一Erich Adickes是普鲁士学院版《康德全集》中手稿部分的主编,他对Schmid的这部辞典评价很高,将其称为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康德哲学专业辞典,在其编纂过程中维护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4]该辞典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与其销量和重印次数保持一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书店里找到这部著作的最新版本,它被当做附录内容编入上世纪一种重要的康德文选中,这部文选以学院版《康德全集》为底本,收入康德生前发表过的重要文献,主编是哲学家Wilhelm Weischedel,1960年由达姆式达科学书社出版(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Darmstadt)。

三、康德辞典发展全盛期

整个19世纪,欧洲并未出现有影响力的康德专门辞典,直至上个世纪初,在狄尔泰的倡议下,德国哲学界开始集中精力编纂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与此同时,德国的康德语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院版《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定位于整理康德的全部精神遗产,内容遍及康德著作、往来书信、遗稿、授课笔记,以及“所有有助于认识康德生平著作的资料”。[5]《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跨越整个20世纪,汇集了同时代最优秀的康德研究专家。于1987年从柏林迁至马堡的负责编辑《康德全集》的哥廷根康德学会(Die Kant-Kommission der Göttinger Akademie)直到今天仍在继续整理出版新发现的康德学术资料。在大量新出版的资料面前,此前的康德辞典已经无法满足涵盖康德整体思想发展史的要求了,康德辞典的编纂也借此契机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出版的两部康德辞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成书的。一部是Rudolf Eisler划时代的著作《康德辞书》,另一部是Heinrich Ratke的力作《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系统手册》。这两部著作对后来的康德研究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也有各自的缺陷。

Eisler的辞书定位于在康德全部著作中建立起广泛的概念勾稽关系,比如他在解释一个概念时,不仅从康德全集中引出所有涉及该概念的原文论述,而且将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也作为索引附在该词条后,以供读者交互查阅。诚如该辞书前言中所声明的那样,他的工作不在于编一部术语索引,而是致力于一种整体化的康德哲学解释。Eisler坚信康德文献本身是一个完善自足的整体,对于那些出现在某部著作中意义模糊的术语,康德都曾在其他著作中予以补正和澄清,因而只需征引康德不同时期关于同一概念的解释,便可使每一个术语得到准确清晰的解释,他还认为,只有通过概念勾稽互证的方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康德本人的思想。Eisler的这一编纂原则受到多方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康德哲学术语处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同样的术语在其不同的思想阶段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将不同时期不同文本中的解释无原则地混合,只能引起更多的混淆,此外,即便是在同一文本中,康德的一些术语也因上下文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Eisler的辞典编纂方式显然没有能力应对上述指责。尽管如此,《康德辞书》仍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1994年由德国Olms出版社重印出版。

与Eisler不同,Ratke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编纂辞典,他将术语解释的对象限定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内,如他在前言中所言,只是为致力于研究《纯粹理性批判》的初学者提供一部帮助自学的工具书。这样,Ratke的这部术语手册就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Eisler的困境,因为他将词条的原文征引限制在《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逻辑学》这三部书中。《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出版于1783年,是康德为了应答《纯粹理性批判》问世后读者们的疑惑而编写的《纯粹理性批判》之简写本,这两部书在术语使用上比较一致。Jäsche编辑出版的《逻辑学》则是对康德逻辑学讲座讲稿的整理,是《逻辑学》系列笔记中最权威的版本,正是在例行的逻辑学讲座中,康德形成了独特的先验逻辑理论,并最终将其成熟理论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这部鸿篇巨制中。由此可见,上述三部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呼应关系,这也就保证了术语释义之间的协调性。Ratke所编辑的这本手册轻薄实用,基本上将所有重要的康德哲学术语收入其中,词条释义繁简适当,还对不同语境中的注释加以区分,并提供了原文出处,方便读者查阅,为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提供了一本极为实用的入门指引手册,目前仍在由Meiner出版社作为单行本重印,以供读者使用。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缺乏与康德其他著作之间的呼应,目前康德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纯粹理性批判》固然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但是如果仅限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视野,是无法理解康德哲学之全貌的,因为康德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系性,其体系的穹顶不在《纯粹理性批判》,而在于康德的道德哲学,缺乏体系视野的话,就无法真正搞懂《纯粹理性批判》的要义。因而,在近几十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日益深入的情况下,这部辞典对于很多专业人员来说,内容有些过于局限。

四、非德语康德辞典

上述几部辞典均诞生于德国,这由康德哲学在那个时代的流传范围所限定,上个世纪初以来欧洲其他国家对这种哲学越来越关注,尤其在战后,分析哲学开始主动向德国古典哲学靠拢,从中汲取灵感,很多重量级的分析哲学家纷纷转向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研究,试图通过语言分析哲学的视野重新构建德国古典哲学的论题,或者反过来,通过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资源为分析哲学的发展开辟新空间。Peter Frederick Strawson关于康德的注释,Robert Brandom关于黑格尔的新解,都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由此,在英美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德国古典哲学的复兴运动,近年来,除了研究论文大量涌现之外,也出现了几部重要的英语康德术语辞典,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Howard Caygill编纂的《康德辞典》和Helmut Holzhey编纂的《康德及康德主义历史辞典》。这两部英语康德术语辞典吸收了前人工作的优点和经验,也清楚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难。英语辞典比德语辞典的编纂更多了一重艰难,那就是术语翻译的对应问题。康德原文中使用了一些看似相关却又严格区分的术语,比如Erkenntnis,Wissen,Erkennen,Denken等概念,只有清晰地辨别这些术语的异同,才能厘清康德的论证,但是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找到现成的具有内在关系的词汇群翻译这些术语。然而,如果不能准确翻译康德的术语,就势必会引起意义混淆。以流传甚广的Kemp Smith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例,其中就忽略了Erkenntnis与Wissen在原文中的区别,两者都被翻译成 knowledge,忽略了erkennen(erkennen是 Erkenntnis的动词形式)在康德文本中的特殊含义。后来出版的剑桥版康德著作集中Paul Guyer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纠正了这个错误,将Erkenntnis翻译为Cognition,将Wissen译为knowledge,这个纠正非常恰当,因为康德自己使用的表达Erkenntnis的拉丁文同义词就是Cognitio。[6]

上述例子只是想指出编纂非德语康德辞典时必须面对的困难,那就是必须要解决翻译对应词的问题,而这项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Caygill编纂的这部辞典中的英文词条同时附了德文对应词,不仅提供了英文译本(以剑桥版为底本)的原文出处,而且还提供了该词条在德文学院版中的出处,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条从译本回溯至原文的线索,非常符合目前康德研究需要英德文献相互参阅的要求。遗憾的是只编辑了英文词索引,没有编辑德文词索引,在从德文术语反向查阅英文术语时,有些不便。此外,就目前而言,即便是评价最高的剑桥版康德著作集(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也仅仅涉及德文学院版《康德全集》中的部分单元,康德研究的权威文本还是以德文为主,这也为英文辞书的编纂工作造成了客观的障碍。Helmut Holzhey是瑞士著名的哲学教授,熟练掌握德语和英语,他编写的《康德及康德主义历史辞典》同样有Caygill所编的《康德辞典》的优缺点,只不过前者的选词范围更加宽泛,已经超出了康德哲学本身,更涉及康德后学如新康德主义所关涉到的术语。就其词条数目和篇幅而言,这两部辞典基本相当,在词条释义方面,它们的水平也在伯仲之间。

目前为止有影响力的非德语康德辞典主要是指英语康德辞典;中国比较系统的康德研究始于上世纪初,但是国内始终没有出现一部得到业内认可的权威性中文康德辞典。

除了上面提及的这些辞典之外,一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涉及领域最广的德语康德术语辞典当下正在酝酿之中。以出版康德研究文献而著称的柏林de Gruyter出版社日前委托Georg Mohr、Jǜrgen Stolzenberg、Marcus Willaschek 等著名教授编纂全新的康德术语辞典,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逾百位康德专家组成。根据该出版社网站发布的信息,新辞典分为三卷约2100页,共涉及2500多个条目,条目中包含所有与康德哲学相关的术语,所有在康德作品中提及的以及与康德哲学相关的人物,以及所有的康德作品。发行时间初定于 2009年 12月。[7]相信该辞典的问世一定会为康德辞典发展史开辟一个新纪元。

附 注

[1]康德本人将其学说称为批判哲学,以便与传统的独断论哲学和怀疑论哲学相区分。

[2]我们认为将author's dictionary翻译为作家语文辞典比较贴切,如果按照原文译为作家辞典,中文容易引起歧义,会被误以为是查阅作家生平信息的人名辞典。

[3]Rosenkranz K.Geschichte der K ant'schen Philosophie.Berlin:Akademie-Verlag,1987.

[4]Adickes E.German K antian BibliographyⅠ-Ⅲ(bis1804).New Yo rk:Burt Franklin,1895-1896.

[5]参见Dilthey为学院版《康德全集》(1910)撰写的序言。

[6]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74.

[7]更具体的信息参见该出版社的官方网 http:∥www.deg ruyter.de/cont/fb/ph/detail.cfm?isbn=9783110172591&sel=pi。

1.黄建华.词典论(修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Caygill H.A K ant Dictionary.Oxford:Blackwell,1995.

3.Eisler R.Kant-Lexikon:Nachschlagewerk zu K ants sämtlichen Schri f ten,Brief en und handschri ftlichem Nachlass.Berlin:Mittler,1930.

4.Hartmann R R K,James G.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Heinicke S.Wörterbuch zu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 t und zu den philosophischen Schri ften von Herrn K ant.Preßburg:Philip Ulrich Mahler,1788.

6.Holzhey H.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Kant and Kantianism.Lanham,Md.:Scarecrow Press,2005.

7.M ellin G S A.Encyclopädisches Wörterbuch der kritischen Philosophie,oder Versuch einer fasslichen und vollständigen Erk lärung der in Kants kritischen und dogmatischenSchri f tenenthaltenenBegri f f eundSätze.MitNachrichten,Erläuterungen und Vergleichungen au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begleitet und alphabetisch geordnet,Bd.I Zǜllichau u.Leipzig,Bd.Ⅱ-Ⅵ Jena u.Leipzig 1797-1804.

8.Ratke H.Systematisches Handlexikon zu K ants K ritik der reinen Vernunf t.Leipzig:M einer,1929.

篇5:中国钟表发展简史

现代钟表大致经历了大型钟—小型钟—袋表—腕表的发展阶段,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绳索悬挂的报时钟,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条,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等时性理论,也就是钟摆的理论基础。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钟匠S.Coster制造成功了第一个摆钟。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18世纪期间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擒纵机构,为袋表的进一步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期间一直到19世纪产生了一大批钟表生产厂家,为袋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袋表已经不能适应作战军人的需要,腕表的生产成为大势所趋。紧接着的二战使腕表的生产量大幅度增加,价格也随之下降,使普通大众也可以拥有它。腕表的年代到来了!

中国的钟表历史由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部分组成。三千多年前,我国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与“日规”两种计时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到了铜器时代,计时器又有了新的发展,用青铜制的“漏壶”取代了“土圭”与“日规”。东汉元初四年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水运浑象”,此后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借鉴改进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公元1088年,当时我国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七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乱,但它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我国著名的钟表大师、古钟表收藏家矫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的观点。

至元明之时,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创制了“大明灯漏”与“五轮沙漏”,采用机机械结构,并增添盘、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的先进性便明显地显示出来,时间性电益见准确。十九世纪末期,我国造钟工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华”作坊制造的南京钟,屏风式样,钟面镀金,镌刻花纹,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和报时清脆、走时准确而闻名于海内外,曾于1903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特别奖。此后常年战乱,1949年前,我国仅在山东烟台有一些小型钟的制造业,根本就没有手表制造业。

1954年底,天津公私合营华威钟表厂(现天津手表厂)决定自行研制生产手表。厂里找来了江正银等四位有经验的老师傅,一边研究一边制作,花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于1955年3月24日试制出我国第一块手表。这是一只15钻的机械表,全部用手工制作,表盘上镀有“中国制造”三个金字和五颗金星,被定名为“五星”牌,1957年手表易名为“五一”牌。1958年手表生产列入国家计划,由轻工业部统筹规划发展。在这一时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南昌、西安、青岛相继兴建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涌现出“上海”牌“钻石”牌“宝石”牌“双菱”牌“蝴蝶”牌“红旗”牌等产品。随后又出现无钻的经济手表“紫金山”牌。1968年,上海手表厂年产手表突破100万只大关,我国手表开始摆脱以进口为主的历史。此时手表的产量直线上升,但是手表的款式单一没有女表。直至进入70年代天津手表厂又推出“海鸥”女表,填补了女表的空白。由于手表丰厚利润及国民的需求,全国各地又陆续出现不少手表厂。如石家庄,重庆、丹东等。到1980年,包括地方独立建设的工厂在内,共有68家手表厂,年产量达2200万块。

上世纪80年代处于商品短缺时期,人们结婚都讲究家里要有“三大件”: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手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当时的手表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买到,找关系求人走后门,真可谓是“千金易得,一表难求”,国家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用统一机芯的生产方式尽快让所有中国人都戴得上手表、修得好手表。好的愿望却带来负面的效果:统一机芯后,全国手表厂生产出来的手表款式基本一样,这样就潜伏着危机。只有天津海鸥表厂由轻工业部特批,没有进行统一机芯的改制。这为海鸥后来的复兴留下了生机。

到80年代后期,日本石英表技术对以生产机械表为主的中国表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石英电子表由于采用了频率稳定的石英晶体为震荡器,有电路简单、走时精度高、不用上弦等优点,再加之造价低、外观时尚,成为当时人们买表的首选。从此,中国制表业进入了比较困难的调整期,经历了十几年的低潮。全国38家表厂,在经过市场的洗牌之后,仅存十几家,众多小厂家被拖垮,有实力的大厂也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其实电子钟表在国际钟表领域很早就研究开发。其过程是摆轮游丝电子手表——音叉式电子手表——指针式石英手表及数字显示石英手表(液晶为主)。其中音叉式电子手表作为美国阿波罗12号登月球的计时器。展示了电子钟表的优势及未来的前途。我国自六十年代从击落美国U-2飞机上发现了其座舱计时器是音叉式电子手表后,正式揭开我国电子手表研制的序幕。由津沪两地专业人员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着手音叉电子手表的研制,首先由天津拿出了样机。但该产品还处在研制阶段。出于历史的原因,六十年代中期停顿,六十年代末转入重新的研制阶段,七十年代初进入批量试生产阶段,终因工艺复杂难度大,其关键零件齿轮寿命短,当时电池质量不好等诸因素,结束了它的暂短生命。全国电子手表研制工作一度停滞,仅在天津第二手表厂的在连续不停地工作,七十年代中期转入研制指针式石英电子手表,开始了我国石英手表生产阶段。电子石英表的大规模投产,对当时瑞士高档机械表也形成冲击,但瑞士高档表有质量、有品牌、有文化、有营销经验,他们的很快复苏,也带动了国际上对机械表的需求。

瑞士钟表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1860年,清朝咸丰皇帝向瑞士江诗丹顿订制了一只蓝色珐琅装饰的怀表,这是瑞士钟表首次传入中国。1895年瑞士欧米茄为中国铁路局制造了第一只官方铁路表。1979年3月15日,瑞士雷达表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中国市场做电视广告的外国品牌。自1995年瑞士劳力士率先进入中国大陆后,积家、伯爵、爱彼,众多瑞士知名品牌如过江之鲫陆续进中国。中国已经成为瑞士钟表最大的出口市场。

2000年前后,由于制作简单的石英表技术日趋成熟且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价格迅速下滑,利润日趋微薄,继续发展的空间十分狭小,因而人们再次将目光转回到功能持久不衰的机械表上来,使得机械表、尤其是具有自动功能的高档机械表重新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幸存的中国表厂在环境回暖的情况下也慢慢复苏。

时光流转,到了2007年的夏天,国产手表以质量尚可、价格低廉取胜的时代终告结束。同样技术指标,同样材质的同类手表,价格直追西洋名贵钟表的时代似乎已提前到来。钟表企业高擎的民族工业大旗,极大的聚拢了尽可能多的人气,国产钟表未来发展还是要靠长时间的品牌沉淀。

中国陀飞轮之父

2003年12月31日,瑞士专利局首次为中国人颁发了有关陀飞轮发明的专利证书,它的获得者就是矫大羽。到目前为止,矫大羽是当代全世界惟一获得瑞士、美国和中国有关陀飞轮发明专利的钟表大师。实际上,早在1990年他已试制成功自己的第一只陀飞轮手表,成为中国和东方第一个陀飞轮手表的创造者,开创了中国和东方制造陀飞轮表的历史。并在1991年7月-1993年正式公开其制造的五只不同设计的陀飞轮手表(第一代),打破了陀飞轮表全由欧洲杰出制表师独占的神话;1993年3月首创一只“正透视飞行陀飞轮” 手表(第二代);1993年7月-1996年,他发明并创制五只“神奇陀飞轮”手表(第三代);1997年首创一只“单支秒针型旋转框架”的飞行陀飞轮手表;1998年又发明了一只带有“时间指示装置”的飞行陀飞轮手表;2001年,矫大羽再次制造了一只“神奇陀飞轮”手表,用事实证明中国人的时计创作同样可以超越当代世界最高水平,他不但造出亚洲第一只陀飞轮手表,因此一举成为“国际时计独立创作人学会”中惟一的亚洲人,而且发明了陀飞轮中前所未有的许多新品种———包括“神奇陀飞轮”在内的系列创新。由于是中国人的创造,其作品也被称为“中国陀飞轮”或“矫氏神奇陀飞轮”。

如今,矫大羽制造了三代结构、五种类别共15只陀飞轮手表,这些成就使他成为有史以来原创设计和亲手制造最多不同类别陀飞轮手表的殿堂级人物。其中第十号“神奇陀飞轮”长方形手表于2004年4月在安帝古伦(Antiquorum)日内瓦拍卖会上成功拍卖,成交价格达到70万港币,创下了东方人制造手表的最高价记录。

从1990年开始,矫大羽创造的每一只手表,除了在机械结构和外观设计中具有史无前例的创新和发明以外,还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中国艺术的风格元素,尤其是在国际表坛经过15年的磨砺之后,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矫大羽更加丰富了中国文化在手表设计中的内涵,已经开创了一种叫做“中国表”或“文人表”的流派。

世界第一座时钟: 中国宋朝水钟(水运仪象台),1088年。

世界第一只有名字的怀表: 德国纽伦堡的「纽伦堡蛋」,1564年。

世界第一只陀飞轮表:瑞士人亚伯拉罕·路易斯·布勒盖,1795年。

篇6:中国足疗发展简史

我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古代黄帝内经 “ 足心篇 ” 之 “ 观趾法 ”(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 “ 意守足 ”(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著于《华佗秘笈》之 “ 足心道 ”(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 “ 俞跗用足治病 ”(“ 俞 ” 通 “ 愈 ”,跗指足背);其中包括许多在脚上的穴位。如肝经的大敦、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冲阳、解溪等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脚部的许多敏感反映点(胸穴)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指出刺激这些反映点可起治病的作用。

根据有关史料,我国长沙马王推出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温烫”、“药摩”、“外洗”等内病外治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伤寒论》等书及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素问●举痛篇》均对足浴对人体的好处作了详细介绍,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 “ 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明朝时期,足部按摩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因封建礼教、女子裹脚等轻视足部健康的 “ 政策 ”、民风,大大影响了该疗法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到了清末年间,这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外国列强的残酷掠夺,一度在国内 “ 销声匿迹 ”,几乎失传。

1、中国式足部按摩在唐代传入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入欧洲;2、20世纪初,美国医生威廉·菲茨杰拉德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疗法的成果,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Zone Therapy)一书.3、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印古哈姆《足的故事》专门介绍了 “ 足部按摩疗法 ”。

4、一九七五年,瑞士玛鲁卡多《足反射疗法》,从学术上总结了人类关于足部反射区的自然疗法。5、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传教的瑞士神父吴若石先生用“中国古代的足部按摩术”治好了他多年的风湿关节炎,并发表了《若石健康法——足部反射自学手册》一书.1982年台湾成立了“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6、1985年英国现代医学协会将足部推拿法定为现代医学“足部反射区疗法”;7、1988年,中国足疗之父扬茗茗老师在北京创建若石保健咨询服务中心,同年组建中国若石健康法专业委员会。8、1989年在美国加州召开了足反射疗法会议.9、1990年在日东京举行了国际若石健康法学术研讨会,使足部健康反射疗法在国际上崭露头角.10、1991年,“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 于北京正式挂牌成立,足部按摩健康法在国内亦得到了重视。11、1994年,中国足疗之父扬茗茗老师出版发行了《若石健康法——足部保健按摩实用手册》三种版本和教学录像带。12、1997年,扬茗茗老师组织起草了《足部按摩师国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教材》以及试题和考核办法。13、1997年6月18日,在泉城济南解放桥诞生了第一家专业足体保健店——良子足疗,1998年7月,富侨足疗保健在重庆九龙坡毛线沟创立;从此足疗保健行业的两大连锁品牌,绽放神州大地。14、1999年1月,“足部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通过了国家鉴定,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足部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足部按摩师正式成为中国政府承认的一个工种而服务于社会,填补了中国职业分类的空白。15、1999 年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足部按摩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劳动部任命杨茗茗先生为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足部按摩专业委员会主任,负责组织足部按摩师职业教材编写、职业标准制定和题库的开发。16、1999年11月为了统一规范足部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黄山培训部举办了全国首届高级足部按摩师和足部按摩师考评员培训班,当时有34名同志考取了国家高级足部按摩师和足部按摩师考评员资格。至此,足部保健行业逐步走向职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这不仅充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一职业的重视程度,更为足部保健行业的规范发展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础。17、2000年杨茗茗老师创建了北京若石保健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并任校长,成为全国品牌最大的专业足部按摩学校,并为我国的足部保健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18、2004年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我国修订了《足部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和《教程》,增加了足部按摩师技师级别,使足部按摩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专业高度。19、2007年,6月22日华夏良子德国巴特基辛根店正式开业,它的成功建立标志着中国足疗走向世界。20、2007年8月,《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编号为:SB/T10441-2007,商务部批准已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上一篇:原油期货投资计划书下一篇:周末快乐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