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2024-06-20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通用10篇)

篇1: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从历史上看,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道德素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得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哺育和熏陶,对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是树立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伦理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达理,心平气和;三是改善知识结构。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以儒教为主,兼取道、佛之长,其精华灼灼闪光,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基本观念、情感、思想和态度,蕴藏着许多哲学理念和道理,对每一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在文学、美学、历史、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对他们的成长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全面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一)家庭要发挥摇篮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塑造其优秀的行为品格,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现阶段教育体制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重知识轻品德、重成绩轻能力、重教材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精神思想困顿,人生观、价值观迷惘,这无疑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走进课堂,努力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八荣八耻”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相关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在小学和初中开设传统蒙学课程,无论是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还是对对民族精神的承传,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社会要发挥平台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给青少年,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校园文化节”、“青少年文艺表演”等大型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开辟各类德育教育基地,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彰显对儒学的重视,体现尊师重道之精神。

总之,要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于青少年的心灵,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兖州区十二中学

朱瑞平

篇2: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玛纳斯县第四小学

2011年3月

如何加强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小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小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一、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视物质财富而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少儿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小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

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一方面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学校要组织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在小学生中讲故事,在中学生中讲规范,在大学生中讲理论,将民间游戏作为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要经常播放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与 “八荣八耻”教育相接合,开展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要发挥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区、引入家庭,因地制宜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系,把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开展 “传统游戏节”、“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小学生。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小学生。

三、社会要发挥平台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共同为小学生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平台。

一、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教育局、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高等学校及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编写教材与课外读物,对学校、家庭、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组织、指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交流;要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法律条文的司法解释,依法保护传统文化;文化部门要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文艺晚会、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我们富有内在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把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创作、编辑、出版成为小学生喜爱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借助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如举办“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艺术沙龙”等大型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篇3: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之我见

生态道德教育总的要求是热爱自然, 保护生态, 改善环境。热爱自然, 就是要青少年建立对自然的感情, 把自然看做是相互依存的朋友, 保护生态, 就是要维护生态的平衡, 同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 改善环境, 就是要优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生存空间。它的内容包括:1.珍爱生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可缺少的, 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 不论是濒危灭绝的珍稀物种还是大量存在的普通物种, 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自己的作用。2.节约资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而自然资源无论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 总是有限的, 而且地球对环境污染的吸收能力以及对资源枯竭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要在地球上永远地生存下去,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节约资源。3.抵制污染。人们造成的污染在很多方面都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消解能力, 给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有些甚至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要规范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 也要治理各种污染, 防止潜在的污染出现。4.植树护林。绿色植被是地球之肺, 没有绿色植被便没有人类, 便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它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承载生命、美化生活。没有绿色植被地球便不成为地球, 人类便不复存在。

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工作, 也是一个认知和实践的过程。生态道德教育必须要以活动、情境为中心, 对于青少年来说, 他们的认识模式更倾向于直观、具体、有趣和生动的形象情境。开展长期的、具体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要从实践中让青少年获得道德知识, 接受道德熏陶, 形成道德信念和习惯。

1. 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活动有载体, 实践有基地。

保护江河行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可把它作为推动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从小事做起”、“几元钱捐植一棵树”等简便易行的方式, 使广大青少年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 从中受教育、长智慧。绿化实践基地是青少年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参与生态建设实践的生动课堂。如在“植树节”期间组织青少年参加营造“青年林”、“伴我成长林”等活动, 学校也建立“青少年生态林”、“小小气象站”等。

2. 利用各种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

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爱鸟周”、“护林防火周”等一系列环保纪念日, 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参加一次绿色夏令营、做一次环保调查、参加一次生态监护、认识一种动植物、阅读一本环保书籍、写一篇环保作文”的“六个一”活动。通过“当环保小卫士”、“创绿色校园”, 举办生态建设展览和讲座等活动, 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 使他们在接触大自然的实践中, 全面、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理念。

3. 加大生态道德教育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

努力丰富公益广告的题材、品种和样式, 提高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观赏力。有关部门可组织相关科技工作者或学者编写适合青少年阅读、具有较强感染的生态道德教育读本, 让生态文字走近青少年。

4. 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教

篇4: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传统文化;加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16-01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启蒙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继承传统文化,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高年级的班主任,下面我将结合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深入剖析当代小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引导小学生学习、热爱传统文化,并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1、浅析小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走进校园,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非正常现象:学生厌学,对学习失去信心;好逸恶劳,花钱大方,不知感恩;目无师长,我行我素,唯我独尊;拉帮结派,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比消费,比阔气;无正义感,真伪、美丑、善恶不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发生严重扭曲... 而且,近年来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有压倒传统文化的趋势,年轻人喜欢看韩剧、穿韩服、看日本动漫、吃洋快餐、过洋节等等,而对我国五千年来的各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知之甚少。

以上现象有的虽然是个例,但也应引起教育管理者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思。究其原因,一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长期沉浸在作业堆里,扼杀了孩子的气质、兴趣和信念,产生了厌学情绪和消极态度。二是当代的小学生大部分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样样代劳,造成许多孩子都没有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更谈不上感恩。三是现在社会物欲横流,由此带来人们狂热的拜金主义,尤其是部分家长与教师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极大程度上影响和侵蚀着小学生的思想灵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用中华传统经典全面启迪孩子们的慧识,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拯救我们的民族,净化孩子的心灵。

2、循循善诱,让传统文化真正入心入脑

怎样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我们知道,空洞的说教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美好的情感涟漪。所以我们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持久、高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通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借助品德课、科学课、语文课等,把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角度多变,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受教育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不仅要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还要肩负起在班级工作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基于此,我们小学班主任必须在班级工作中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我常利用班会课、升旗仪式、民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等,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清明节带着这些孩子到离校不太远的烈士墓去扫墓,通过缅怀先烈的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重阳节时,可发动孩子回家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组织学生到孤寡老人家里看望、慰问老人,以此来传承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等等。

二、以家长为主体在生活环境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真正基础,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受益一生。家长为载体对孩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造就孩子良好的品格。比如:平时在家,每天晚上可以选些经典名作与孩子共同阅读,小学阶段正是趁孩子心性未定、涉世未深、比较纯净的时期,诵读《三字经》、《老子》、《论语》、《唐诗》等经典作品,从中沾染古代圣贤的智慧思想,开启成长的悟性;再者,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如,陪伴引导孩子参观各类书画展、音乐会、武术、曲艺、棋类等传统节目,尤其是民俗和节日,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更是一方水土的标志,孩子学习了解这些风土人情对于将来融入社会,尊重多样文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通过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参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乡土社会,如果我们所讲述的古代人物以及所背诵的诗词离孩子所能感受的太远,他们就容易和传统文化产生距离感。因此,我主张让孩子们先去接触身边的传统文化,接触身边的榜样,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传统美德的感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弘扬中华民族良好品德的。

篇5: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教育活动说明报告

连云区教育局 2017年5月10日

连云区特别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区学生文化底蕴,出台《连云区教育局开展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引导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如小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国学精粹;中学生读《大学》《道德经》《论语》《诗经》等国学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写、唱、演”等丰富多彩的展示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开展以孝敬、友善、诚信、节俭等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时代精神。

篇6:青少年法制教育之我见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优势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普法工作的重点,历来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相对于社会层面上对成人的普法教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优势十分明显,效果更加明显,往往事半功倍。主要表现在:

(一)易接受,有针对性青少年时期,非常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对于他们法律意识培养十分有利。一是“三观”尚未定性,有的还是一张白纸,正需要我们去绘最新最美的图画。通过适当的法治意识培养,能促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依法行事的强烈法制意识。二是年纪轻,正是好学的年龄,容易学的进去,学法的效率高。

(二)好组织,有广泛性青少年大多数是在校生,有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条件,得天独厚,学校的法制教育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能做到有计划、有地点、有师资、有教材,工作既系统又规范,履盖面100%。而对于校外的青少年,针对他们好学好动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也是相对容易组织的。

(三)效益高,有普遍性青少年法制教育,一般来讲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而且相对于成人的社会化教育,往往是事半功倍。青少年时期法制意识的初步形成,不仅一生受益无穷,更是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极大推进,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1、从小教育,普法成本效益最大化。我们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从小知法、懂法、守法,并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而一定的普法成本也因此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社会效益也因他们走上社会就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而得到最大化的回报。

2、以点带面,青少年普法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青少年一般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积极性高;二是执着、认真。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普法学习和宣传中将使他们不自觉地成为普法的小宣传员、小督查员。将起到一个学员一个点带动全家一个面,进而达到推动周围一片的良好普法宣传效果,有效地促进普法工作。

(四)全面发展,有积极性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新人要求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少了法律那将是不完整的或是不完全的不懂法的“人才”,在如何应对日益市场化的经济生活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将是不可以想象的。不懂法的“人才”不仅不能称其为人才,而且都根本不能算一个合格的公民。他们必将在人生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懂法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对我国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普法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与不足现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司法行政、教育主管部门、关协和综治等主要职能部门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齐抓共管,大力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离建立高素质的法制社会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出现这样差距的根源就在于社会各层面缺乏较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没有真正认识到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有需要、有要求,但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在:

1、重文化教育,轻素质教育。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小升初、中考、高考无不唯分是论。考分、升学率是“硬件”,其他都是“软件”,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教育部门的考核就是以分为准、以分为据、以分为俊的,只要有分,有升学率,自然一俊遮百丑。分数上去了,学校有名,主管部门有誉,教师有利,学生有奖,“好处”都有了。因此也就不太在乎素质教育的成效了。素质教育也说没有数理化那么重要,那么全力以赴了。追根溯源,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弊端就是官员的偏面的政绩观和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的突出体现。最终将导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有才不懂法的不法人才或温室人才,如此低素质的人才是难以承担起二十一世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的,在未来的法治社会将举步维艰。

2、教育的切入点跑偏。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件中,学校的出发点多数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和学校校园治安环境服务的,而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这个层面上来考虑的较少。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一是重遵纪守法规范,提要求多。纯灌输式的教育,效果差;二是轻权利教育,讲义务多。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讲义务,不讲权利,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三是淡意识培养,讲知识多。知识多,只能说明知法,不能说明其他问题。知法并不等同于守法、依法。意识的培养是最重要的,要培养青少年的自觉守法、依法意识。

3、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忽视。学法也要从小抓起,要从小培养他们法治思想、法治观念。忽略了小学生意识形态初步形成的最佳时期的法制教育是非常可惜的。千万不

要认为小学生不懂事、好管理,人单纯不会出漏子,少上点法制课没关系。培养意识越早越好,意识的培养胜过单纯的知识培训,法制教育从小学生抓起,千万不能放松。

4、社会上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这部分青少年正值青春期,正在成长的阶段,正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失学后,流入社会,没有了学校的约束,没有了老师的管束,也脱离了家长的视线,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坏习惯,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对这部分青少年的教育,人难找、难组织,是社区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建议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政府部门要抓紧抓好,更要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要在教育的形式上、内容上和组织的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和创新。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

1、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入全日制教育机制。引入全日制教育机制可以做到自上而下的工作有布置,实绩有考核,能做到教育中“四落实”、“四到位”。“四落实”:有计划、有地点、有材料、有师资。“四到位”即课时到位、内容到位、责任到位、实效到位。确保教育的相对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确保法制教育的全面落实。

2、抓住重点,切实抓好青少年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应是我们当前普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校生法制教育在教育的投入上、教育的效果上相对于社会层面上的成人法制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校生的法制教育成本低、效果好,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3、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以社区为平台,解决好社会青年的法制教育这个难题。流入社会的青少年有相当多数部分是因家庭有问题或是学业差、在校表现差、缺乏上进心、升不了学的那一部分流失生和落榜生。这部分流入社会的青少年尚未成年,无技能、无专长,没有职业,终日在社会上游荡,缺少了学校和家庭的有效管束,他们极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应该是法制教育重点的帮教对象。我们要以社区教育为依托,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办好。家长和社区要共同努力,法律援助重点倾斜,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确实做好这群法律上的弱势群体的帮教工作,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4、观念和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法律常识好教好学,也容易考核、容易操作,但常识学习能让大家知法、懂法、用法,但不能保证他们以后能守法、依法。而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维~律的尊严,不是单靠法律知识来就能保证的,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增强和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我们知道观念和意识的形成是需要经过长期有效针对性的培养,潜移默化和熏陶,是从思想上、观念上、意识上给予不断的渐进的强化和固定。因此我认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应在教育的内容上适当调整,把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努力方向。

篇7: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之我见

有位企业家说过: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发展靠完成计划,市场经济时期企业发展靠营销,全球经济时期企业发展靠文化、靠品牌。实现医院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更为重要的还要有先进的文化。医院文化是医院支配一切管理活动的灵魂,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构建医院文化体系和培育医院精神,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增强职工的积极性,使医院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能够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有机体。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医院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深刻领会医院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当然,文化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

医院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借助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因素,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在一种医院精神的统领下,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事业心等,将医院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医院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上,培养医院的共同价值和医务人员的共同情感,形成医院自身的文化。医院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搞好医德医风建设。具体讲就是从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医院建设等各方面导入先进文化理念,在医院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人性、关爱、奉献、服务的人文品质。它是医院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于职工整体素质和医院文化氛围,尤其突出表现在医院形象之中。其一,医院文化是医院精神的体现,它是医院的灵魂。每个医院都应该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医院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的医院精神,以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其二,医院文化是医院价值观念的体现,而医院的价值观就是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而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其三,医院文化是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是协调医院与社会、医院与医院、医院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准则;其四,医院文化代表一个医院的发展方向和经过医院广大职工共同努力所能实现的期望,是激励医院职工的行动纲领。

二、制定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措施,为医院迎接挑战提供思想动力和制度保证

(一)把加强医院思想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动力。医院要结合本院工作特点,创造一套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典型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院领导要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增强大局观念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在练“唱功”、重“言教”的同时,更要练“做功”、重“身教”,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全院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培养和锻炼出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的团队,从而使医院文化建设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二)建章立制,严格内部管理,以制度作保障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坚持从严治院,这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必须从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入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众所周知,医院管理千头万绪,医疗安全尤为重要,医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狠抓医疗安全的提前预防。为此,医院领导首先要树立“从严治院”的观念,科室要加强自身业务建设,建立健全高质量、高效率的目标管理体系和医院内部管理体系,使之成为医院内部的“基本法”,使每项工作的组织、技术、安全措施齐全,从而有效地抵御不良后果的发生。其次要输送服务理念,规范职工行为。如规范仪表着装、行为举止,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文明用语,服务忌语等,加大管理力度,对制定的规章制度要落到实处,切不可姑息,放之任之,这样才能打造出优良服务品牌,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

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坚定地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为患者服务的能力

(一)医院文化建设应立足于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是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它体现着医院文化对医院管理、医疗、护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即医院的各项工作必须以病人为着眼点,围绕病人的需求来进行;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医院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即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维护病人的根本利益。因此,以病人为中心应视为医院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医院文化建设应紧扣这个主题,更新服务观念,增加服务内容,简化服务程序,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让医院文化处处闪烁着“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

(二)以人为本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医院文化建设要围绕“人”这个主体,以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注重发挥人的潜能为立足点,力求人和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的最佳结合。在卫生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新形势下,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职工的行

为是无可厚非的,但制度化管理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施过程中并非都能立竿见影,在强制管理下职工的积极性和潜力常常难以发挥,所以说,医院文化建设应重视“以人为本”,强化道德修养,注重心理构造,培养和引导职工的价值取向,激发广大职工内在的潜能,增强职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因此,人本观念应从人本管理开始,根据人的思想、行为规律,抓好医院的思想文化建设,使职工在信念、精神上得到升华。

(三)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资源的开发是医院发展的头等战略,医院管理者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的开发上,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尤其是对医院的骨干技术人员,应投入人力、财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优先安排住房、提高奖金分配比例、发放特殊职务津贴等。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工作学习条件,如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业务培训、进修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让他们感到在这里有用武之地。特别对有一技之长又能大胆创新、积极开展新技术的人员要大加鼓励,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被肯定,富有成就感。用待遇吸引人,用感情留住人,用环境塑造人,为优秀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平台,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法宝。

(四)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医院文化实质上是医院全体职工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创新本身虽然不改变客观事实,但改变了职工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从而改变了职工的行为和价值取向。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管理思想也由注重降低成本到追求价值增值;由追求和谐转向注重创新;由注重管理机构设置转向注重文化建设。建设创新型医院文化,必须加大管理创新,追踪现代医院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基石,是医院创新的核心,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运用于临床实践,服务于经营和管理,才能推动整个医院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形成具有创新活力的医院文化。服务创新是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知名度的根本途径,通过服务创新,深化优质服务,改善医疗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才能不断增加医院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倡导法制精神

法制也是一种文化,将法制精神融入医院文化体系之中,是坚持正确的医院价值取向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同样,我们既要“以德治院”,更要“依法治院”。特别是在当前,由于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物质利益多样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医疗服务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妥善处理和协调医院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特别是医患之间的关系和矛盾,需要宣传教育,也需要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相配合。因此,医院必须建立“依法治院,依法行医”的法制体系,将法制精神融入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8: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1.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出台的背景和起草过程。

答: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去年六月以来, 教育部成立了文件起草组, 就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 先后有100余位专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参与了文件研制或提出建议意见。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修改完善, 起草小组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了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门的意见, 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 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 问: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改革开放以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弘扬, 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1993年,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2006年, 中央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具体部署。

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2004年, 与中宣部联合发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10年, 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3年, 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等。

此外, 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务目标;山东出台《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并编写《传统文化》 教材, 在全省中小学投入使用;江苏在全省小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举办经典诵读比赛,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教育魅力。这些探索都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调研情况看,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 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 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 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很多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 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 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往往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 课内课外无法衔接, 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 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相对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四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目前, 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 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3. 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提炼适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是文件起草的重点, 也是难点。对此, 起草小组系统梳理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认真听取多方意见建议。坚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 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避免复杂深奥的学理之争。在反复论证基础上, 最终形成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 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 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 增强国家认同, 培养爱国情感, 树立民族自信, 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 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 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 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 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 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 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4. 问:各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文件的这一部分需要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起草小组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设计教育要点, 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 螺旋上升, 形成一体。在小学低年级, 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 开展启蒙教育, 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 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 开展认知教育, 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 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 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 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 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 培养文化创新意识, 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 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 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 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 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 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兼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但更为强调指导性。考虑到地域文化差异, 既要为各地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指导和遵循, 还要为未来的课标修订、课程开发以及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留有一定空间。

5. 问:教育系统在落实 《指导纲要》 方面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答:教育部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 逐步落实课标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目前, 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 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 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此外, 还将在全国高校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在职业院校教育中, 将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制定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民族文化相关专业教学标准, 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相关专业校本特色教材。

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推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特色学校和基地, 完成“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 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同时, 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 动员组织传统文化名家、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如何改进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 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 以便更好地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指导。

6. 问:除教育系统外, 社会其他领域还将有哪些举措?

答: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既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又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 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具体来讲, 学校应充分依托校内文化资源和主题活动, 发挥独特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有关部门应发挥其职责功能, 促进传统文化的教育。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 着力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应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实践活动, 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此外, 还要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 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

篇9: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我国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一定的人格修养,对社会的关爱以及家国情怀。为此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既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国家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说出发,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探析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4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从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到现在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我国高校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高校教育的内容也不断改变,高校教育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创出了历史高位。高校教育的目标也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高校教育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与国际教育展开合作,创新教育形式,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单就高校教育的内容而言,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学科教育内容不断加大,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特别是,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制定和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对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了部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解说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多种文化形态,其内容包含于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诗词、中国建筑、中国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民俗、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神魔妖怪、中国戏剧、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摒弃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封建思想、等级观念、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等方面而保留的最重要部分。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是我国的重要人文精神资源。从传统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养料,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毋庸置疑,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儿女的生活提供精神沃土,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当前,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精神文明也要共同抓起。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其塑造人生坚定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高校成为培育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使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我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提高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程度

为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并于2014年3月份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提高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程度,充分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加强组织领导与保障

高校党委要把加强高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与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合力。

(三)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高校要打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适应时代要求,使用现代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创新形式,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知;进一步对全体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对国学知识进行专业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增强高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的心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就像黄庭坚得道的故事“闻木樨香否”一样,从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校内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营造浓郁育人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一种无形的资产和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师生共建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是高校精神风貌的展示,是体现着高校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更能增加校园的历史感,提升高校的品味。校园物质历史文化的宣传,有形的建筑、雕塑、文字等;制度文化的宣传:校纪校规,奖惩制度的宣传;精神文化的宣传:校史校训,教风学风等。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屏幕等新兴媒体被广泛引用,校园文化宣传更应该注重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制作适合多种新兴媒体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佳作,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与认可。

(五)强化课堂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拓展校外实践

校园、课堂永远是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个主渠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是在课堂。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知识的深化;学生既要做知识的接受者,也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强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利用博物馆、红色革命地、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歌剧院、历史遗迹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貌的地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高校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利用校外实践形式,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践行能力。

(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论坛和学术交流

高校中应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发挥文化的感召力,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吸引力,产生好感,并产生热爱之情。以多种形式开展讲座、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展活动,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育,增强高校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和总结。高校要充分担任起历史使命,发挥教书育人、引领时代的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大学生的心田,蓄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怀,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

参考文献:

[1] 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于伟峰, 张秀军.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10: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 要: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文化已成为现今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企业会计文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积极规避与防范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

一、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探析一个企业能否有效规范会计工作、增强会计工作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我认为企业会计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就是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有先进的会计文化作为支撑。

所谓会计文化,“就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大家认可、遵循,带有会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会计反映、监督作风、会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刘开瑞[4])。会计文化作为一个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要素,其中会计精神文化在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会计文化不仅能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还在多个方面上体现了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价值观取向以及整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因此,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基层会计人员,还是作为整体的企业,会计文化建设都很重要。

二、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如此重要,而事实上,当今很多企业的会计文化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和为贵、忍为高

表现为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过度重视人际关系,对不公正、不公平事件具有较强的接纳和容忍能力,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处理事务过程中,往往对领导言听计从,不愿造假但为了生存等种种原因而不得不参与造假。这样一来,容易以人治代替法治,会计监督不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如某国有企业,由于员工保管不慎,导致一台已提足折旧仍在使用的小货车丢失,会计人员本应据实进行账务处理,但在领导的指示下,将该固定资产做了到期报废处理,而丢失小货车的员工,公司也未给予任何处罚。这样无形中便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2.会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缺乏高级会计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会计工作中来。然而,随着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而新生力量,又往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3.会计人员整体意识有待加强

这个整体,从小范围讲,指财务部门,指某个企业;从大范围讲,则指整个国家、社会。本文仅从小范围,即财务部门、企业来谈会计人员的整体意识。

从财务部门来讲,财务工作是一个整体,其中再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岗位。从企业来讲,财务部门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内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具有团队意识;同时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也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做好诸如全面预算等工作。会计人员需要将与其他部门有关的财税法规通过OA系统等向其他部门传达,不能仅限于会计人员自己知晓,业务人员不清楚相关规定,拿来单据,不符合规定又退回,这样无疑会降低工作效率。比如某业务员将开出的增值税发票自己保管长达一年,既过了认证期(180天),又因不符合规定无法开具红字发票冲销。不论事情最终如何解决,都给企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方法

1.优化会计精神文化,提高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实质和灵魂,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职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还有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提高会计职业道德,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为自己谋取私利,否则就有可能因图谋个人私欲,编造、篡改会计数据,造成财务造假行为;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企业领导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通过税收策划等合法手段为企业节约资金,使领导者从根本上重视财务工作,尊重财务人员的意见,有效避免会计人员盲目遵从领导意见,违法违规;最后,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通过对规范的学习和遵守,潜移默化到日常工作中,使之成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2.加强会计人员的整体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

要让会计人员深切的意识到,会计工作是一个整体,会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具有整体意识,相互配合,相互沟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而整体意识的培养,对于企业的会计文化建设工作而言,不仅仅是会计部门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具有了整体意识,会计人员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会计组织以及整个企业的形象,增加工作热情,提高主观能动性,为明哲保身而出现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行为将不复存在。

3.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教育,培养综合性会计人才,建设高质量的会计物质文化

会计物质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文化,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由于它是一种有形文化,较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在会计工作设施的配套上,企业领导者也会大力支持。然而,综合性人才的短缺,却不能使这些设施工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对现有在职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引进高素质综合性的会计人才,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建设高质量的企业会计文化。

上一篇:关于印发《福建省存量房交易结算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下一篇:毛泽东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