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镇农技技推广体系建设之我见

2024-06-24

加强乡镇农技技推广体系建设之我见(共7篇)

篇1:加强乡镇农技技推广体系建设之我见

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之我见

一、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头陂镇现有13个村,154个村民小组,6299户,23448人,有耕地30046亩(水田28930亩,旱地1116亩)。2007年农作物总面积67811亩(其中粮食面积49961亩,油料面积800亩,烟叶3232亩,蔬菜6507亩,瓜果1511亩,其它5800亩(白莲))。

头陂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是在2004年8月,按照广昌县委[2004]20号文件精神,将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和一些事业单位撤并后成立的。头陂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现有种植业推广人员(含农经员)5名,动物防疫检疫人员3名。农业综合服务站人、财、物三权在乡镇,农技推广业务指导在县农业局和农技推广中心。人员构成⑴知识结构:有大专学历2名,中专学历6名。⑵年令结构:40-50岁4名,30-40岁4名。职称结构:8名农技人员全部为助理职称。

目前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国家干部身份人员其基本工资乡财政全拨(即所谓的全额拨款),无福利和阳光工资;另一种是招聘干部身份人员乡财只拨基本工资的60%(即所谓差额拨款),无福利和阳光工资。以上两种人员均未办理医保和社保。其不足部分工资、福利和阳光工资及奖金等全靠自已经营创收解决。

二、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技人员待遇低,工作收入较少。目前8名农技人员中只 有2名是财政全额拨基本工资,6名是差额,并且这8人都没有福利和阳光工资,同乡镇其它干部均有福利和阳光工资。不足部分要靠自已创收解决,导致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要花精力搞经营创收来弥补工资的不足,势必影响正常农技推广工作。

(二)农技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2004年乡镇事业单位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站后,人财物三权在乡镇,乡镇对农技人员的分工不很明确,有时让农技人员做中心工作,不能保证农技人员专职于农技推广工作,导致试验、示范、农技推广任务难于完成,公益性职能被弱化。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形成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使农业技术指导严重脱节,技术推广普及不能很好地向基层农村延伸,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对农技人员工作的科学评价,考核、激励、惩罚机制,农技人员的付出与回报难于挂勾。

(三)农技推广设施不全,服务手段较差。没有检验、检测设施,还停留在用眼看,用嘴说以感觉判断的阶段,也没有专用的试验用地,科技试验工作难以开展。

(四)农技推广经费短缺,服务难开展。由于没有工作经费,下乡交通费、补助费均没法开支,得自已掏腰包,下乡越多自掏越多,致使有技术难推广,无人干。由于没有推广经费,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等公益性职服务步履艰难,想做事的不敢去做,一做就得掏钱。

(五)村级农技推广薄弱,服务难以到户。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只能到村,村以下的组、户难以下去。村里没有农技员,而村级农技员又是技术入组入户最重要的环节,没有村级农技员,技术推广就没有了依托,农民对农技服务的需求信息就难于反馈,仅靠乡镇几个农技人员无法满足技术入户需求,出现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断层,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成了一名空话。

三、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贯彻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组织农业技术引进、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农民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保障差、人员待遇低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要认真贯彻国发[2006]30号和赣府发[2007]14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调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其思路是: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服务性职能的要求,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通过剥离经营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骨干,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村级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为支点的新型农 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对策是:

(一)重组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员队伍,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脱勾

1、针对目前我县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存在公益性与经营性技术推广服务混岗现象,将公益性与经营性技术推广彻底脱钩。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由国家财政确保经费供给,经营性服务职能推向市场。

2、重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地理分散,交通等条件有限,建议以一乡(镇)一站的模式,设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承担本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驻乡镇的正股级工作机构,其人员、业务、经费、财物等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管理;党、团关系在乡镇,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乡镇政府意见。

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主要职责。参与制订本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组织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实施,农业技术培训,宣传农业技术知识,落实上级部门安排的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等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工作及技术推广措施,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指导村级农民技术员的技术推广工作,联系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并落实好各项农业技术推广措施等。

4、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人员组成及编制。(1)公益性技术推广人员的组成。原则上由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聘用在岗在位的技术人员组成,划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管理,编制性质为县财政预算内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各乡镇原聘农技人员中的经管人员划出,不列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经管人员划出后,不足的空缺编,按国家政策,实行公开招聘补充。农技人员专业不对口的根据工作性质进行必要调整。

(2)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编制核定。

全县11个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总编制数45名,根据乡镇区域范围大小确定编制人数。分别为:日于江镇8名、甘竹镇5名、头陂镇6名、赤水镇5名、驿前镇5名、千善乡2名、水南乡2名、长桥乡2名、尖峰乡4名、杨溪乡2名、塘坊乡4名。

(二)、创建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队伍,解决村级农技服务断层问题

1、村级农技推广员队伍的人员组成。由村委会推选农民技术员组成,村级农民技术人员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并接受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村委会的指导与监督。

2、村级农技推广员的主要职责。参与制定本村的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和培训计划,协助和执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推广项目的完成,负责对示范户和农民进行技术宣传、技术指导,落实技术操作规程,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反映农民对推荐的生产技术的意见和问题等。

3、村级农技推广员的聘用

原则上每个村委会配一位农技推广员。村级农技推广员,由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勤奋好学、上进心强,热爱农技推广事业,有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乐于助人的中青年农民担任,经村委会推荐,县、乡进 行必要的文化、技能考试考核,择优选聘,兼职使用,每年一考核一聘用,合格的续聘,不合格的解聘,实行动态管理。

4、村级农技推广员的工作报酬。由县财政适当补助,一般每人每月补助不低于200元,补助款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考核情况统一发放。

(三)、加大投入,确保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

县、乡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培训经费要由县人民政府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保障农技人员正常开展工作。要切实解决事业单位的阳光工资与阳光福利问题,解决改革中因工资制度引起的制度障碍,解除部门和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对乡镇公益性技术人员原是县财政预算内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维持不变,是差额拨款事业编制的全部改为县财政预算内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同时,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办公条件和工作条件。不断充实和完善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检测、监测、预报等必需仪器、设备和手段,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灾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预报、诊断、防治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四)创新机制,激活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活力

1、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对全县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 拨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聘期三年。参加竞争上岗的人员,一般要具备竞争岗位相应的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高级(职业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竞聘岗位相应的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中级(职业四)以上资格证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在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2、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加强职工工作考评,是机构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在职农技人员的工作考评制度,在考评时要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将考核情况与农技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竞聘上岗等挂钩,作为重要依据,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用人机制。

同时要将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一线工作。

3、推行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要对在编在岗农技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专项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

一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人,逐步实现农技人员的资格准入。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工作日志,建立由服务对象、服务区政府和主管部门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与将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通过打造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改善管理,有效管理,解决好管理在县、工作在乡与农技推广服务指导到村、服务到田的矛盾,使科技有效入户。三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技推广规律,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探索推广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逐步形成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篇2:加强乡镇农技技推广体系建设之我见

一、各地的改革进展情况

文件下发以来,各市、区的农业部门进行了调查测算和方案构建工作,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编制、人事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取得了一些进展。综合各地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已发文明确了性质和编制,包括张家港市、常熟市、吴江市。张家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市委在《关于合并镇机构编制调整和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中对农技服务机构的性质、编制和人员分流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了各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差额改为全额拨款,核定编制191个(改革前在编在岗208人,分流任务较轻);农业局下属的镇畜牧兽医站分设为镇畜牧兽医站和镇兽医卫生监督所。镇兽医卫生监督所为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核定编制66名,所需人员从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调入。至今,“三定”工作已全部到位。常熟、吴江两市在政府或编办的文件中规定了编制精简比例或数量,全额拨款的定性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第二种是处在制定方案、积极争取阶段,包括昆山市农业局、太仓市农林局、吴中区水产畜牧局。昆山市农业局、太仓市农林局已拿出了初步的测算方案,但目前仅停留在与编办、人事部门的商量之中。吴中区水产畜牧局所属的区镇畜牧条线,初定区级建立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所核定编制18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乡镇畜牧兽医站其余人员确定为差额拨款。

第三种是目前没有新的动作,包括吴中区的农林一块、相城区、高新区等。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苏州市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机构的定性问题。定性问题是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各地对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全民事业单位”定性上的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市、区的情况各式各样,有的作为全额拨款、有的实行定额补助、有的采取自收自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农技队伍建设的问题,市政府在106号文件中作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承担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是经过近两年的改革,这个政策并没有普遍落实到位,大部分市、区还停留在方案的设想和制定阶段,真正在政策上明确并实际执行的只有2-3个市。全市尚只有25%左右的乡镇是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对待,这当中绝大部分还只是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由财政列支,奖金福利等还只能在年终通过多种方式争取预算外资金给予一定的补助,还有75%左右的乡镇对农技推广中心(站)是实行定额补贴、差额拨款,财政上一般只核发每人每年5000-6000元,这点钱基本上仅能支付养老和医疗等保险费用。矛盾特别突出的是乡镇畜牧兽医、农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作为自收自支对待的。

二是工资待遇问题。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总体上存在工作经费匮乏、人员收入偏低、横向差距拉大的问题。第一、拨款标准不一。主要表现为同样性质的在编在岗人员:(1)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差别悬殊,高的乡镇核拨达4万元,低的乡镇仅5000元,使得国家规定的政策性工资都无法兑现,据统计,标准在4万元以上的乡镇占8%,2-4万元的占45%,1-2万元的30%,1万元以下的占17%。(2)同处一个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对不同专业的人员拨款标准也不一样。有一些乡镇,原来对从事种植业的标准高一点,从事多种经营的标准就低一点,从事畜牧兽医、农机服务的甚至一点都没有,象这种类型的乡镇,要占到全市的70%左右。第二,收入明显偏低。与同镇横向事业单位比较,农技人员收入明显偏低。对全市所有乡镇逐个排比对照,只有25%左右的乡镇的农技人员在工资报酬方面,与经济服务中心基本相当,有50%左右的乡镇差距在1万元以上,还有25%左右的乡镇不到本镇经济服务中心人员收入的一半,个别市、区的少数乡镇的畜牧技术人员年收入不足1万元。同全社会事业单位人员杖胨较啾龋缯蚺┘既嗽钡氖杖朐龇飨云汀=昊厥乱档ノ蝗嗽钡氖杖肽昃龇?0%以上,而乡镇农技人员到去年底的平均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基本上没有增长,30%左右的乡镇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减收。第三,资金缺口严重。由于财政核拨的经费十分有限,绝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都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现在只有10%左右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能够做到资金紧张平衡,70%的乡镇资金缺口额都在50-100万之间,还有20%的乡镇正常的工资开支跟服务性支出都无法维持,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无能为力按时发放,个别乡镇的农技推广中心(站)拖欠职工工资达半年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费用也拖欠了好几年。

三是服务能力问题。由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的为农服务能力不断衰退,与当前农业发展、农民需求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农技人员的服务技能跟不上。尽管农技人员的队伍比较庞大,但是由于长期无法补充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又得不到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近三年来,乡镇农技人员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比例都不到10%,使得队伍老化、知识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新阶段农业服务的要求,农技服务的装备手段跟不上。乡镇合并后,服务半径成几倍扩大,一般的乡镇在50平方公里以上,特别大的乡镇接近200平方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受基本的交通条件和信息服务手段的限制,农技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农技服务及时有效跟不上。在乡镇一级服务能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村级服务体系也基本荡然无存,再加上广播喇叭断线、又尚无新的现代化传播设施,不少地方的农技服务事实上出现了空白、断档、滞后的现象。

三、下阶段着力做好的主要工作

建设好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实事抓紧落实到位。当前,各级对“三农”工作都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体现和落实在行动上,就应把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作来抓,坚决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那种“忽视”、“短视” 甚至“歧视”等不正确、不公正的做法,落实省、市文件精神,推动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塑形象、再创辉煌。

二要切实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要重申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中心(站)在性质上为国家设在基层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该行政区域的农业公益性服务,这是法律所规定的。在编制上,要按照耕地面积大小和产业规模确定合理的编制数,我市确定一般乡镇20-25名,大的乡镇30-35名,专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的比例要确保50%以上;在经费上,编内人员经费和推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规定对编内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乡镇财政对农技推广中心(站)经费要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将各项收费收入与财政拨款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实行零基预算集中支付的方式。与此同时,要一并落实村级农技人员。安排每个村一名村级农技人员,负责公益性农技推广普及工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三要实施稳步改革措施,确保公正、公平。对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机构设置要公正对待,对农技人员的待遇、安置要公平对待。要重点围绕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人员的留与去、进与出,根据本镇经济实力、服务半径、现有人员等实际情况,制定和提出人员安置的具体意见。对留用和新进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和全员聘用制,对分流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妥善安置。使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的改革做到定性、定编、定岗、定人、定责、定酬整体同步推进。

篇3:加强乡镇农技技推广体系建设之我见

(1) 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显著增强。近年来,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 四川省出台了有关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专门文件, 细化了政策措施。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四川省农业厅一道编制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规划, 四川省财政厅与四川省农业厅一起落实基层农技推广补助资金。据统计, 2009年以来, 全省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8.84亿元支持168个县 (市、区) 建设3 238个乡镇推广机构, 中央和四川省财政投入资金3.52亿元对全省174个农业县的农技推广工作进行补助。

(2) 法律保障进一步强化。我国的《农技推广法》经过近20年实施后重新进行了修正, 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确立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 对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人员编制、岗位设置、上岗条件、考评制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对农技推广保障措施增加了5个方面约束性规定, 这也是新法的一大亮点。该法明确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农技推广机构、推广人员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3)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的需求十分急迫。一是土地产出率不高, 迫切需要大力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挖掘生产潜力。四川省粮食平均单产水平较全省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低184kg, 与全国高产创建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农机化发展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二是生产对象和主体发生深刻变化, 迫切需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快调整转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三是农业粗放经营的基本现状, 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 信息化加快发展和向农业的日益渗透, 更加需要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引领农业生产方式革新。

(4) 工作进展不平衡。从当前各地推进情况看, 与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新修正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相比, 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工作进展缓慢。据统计, 四川省至今还有20个县未出台川委办[2011]29号文件贯彻意见, 严重影响了改革与建设进程。二是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在有限的编制条件下提高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确保专编专用显得尤为迫切。三是条件建设进展迟缓。主要是地方配套投资基本未落实, 建设用地、工程选址等落实难, 有的地方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 政策层面已经解决的问题至今未能争取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四是运行管理创新不够。一些地方没有将公益性职能细化分解到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 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明确工作重点, 进一步加强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1) 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一要完善机构设置, 各地要围绕产业发展需要, 因地制宜设置乡镇或区域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二要明确机构职责, 各地要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分解成具体任务, 细化量化并落实到每个机构和每个农技人员。三要理顺管理体制, 各地落实“服务在乡、管理在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管理。四是规范机构名称和标识, 机构标识由农业部统一设计发布全国统一使用, 机构名称按“行政区划名称+行 (专) 业名称+通用名称”予以规范达到全省统一。

(2)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岗位管理。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编制情况, 按照因事设岗、以岗管人、优化组合的原则, 完善岗位设置, 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任务、任职条件, 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二要强化农技人员聘用管理。全面推行聘用制度, 严格执行用人标准和聘用程序, 完善聘用合同管理办法, 规范对农技人员的聘用管理。三要推行乡镇农技推广准入制度, 按照新法要求规范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上岗资格, 并按核定编制、规定程序尽快配齐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四要全面推行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管理, 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单位负责人必须具有农业专业技术职称和农技推广岗位证书, 只有具有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的工作人员才能竞聘农业公共服务职责岗位。

(3) 进一步加强条件建设。一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 区分轻重缓急, 统筹考虑安排。二要抓紧落实地方配套, 中央下达的条件建设项目实行的是定额补助, 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 抓紧落实地方配套、建设用地及其他相关配套政策。三要严格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定, 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 规范执行工程招投标和设备采购程序, 落实工作责任, 确保建设项目质量和进度。四要认真落实项目信息统计季报制度, 及时将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项目投资安排使用情况和建设成效等报送四川省发改委、省农业厅。

(4) 进一步创新推广运行机制。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打破部门、行业界限, 统一配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源, 统筹各方面农技推广力量, 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二要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 完善县级首席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制度, 加强对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指导, 明确乡镇农技人员责任, 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全覆盖。三要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坚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制度, 大力推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田间学校等服务模式, 强化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的有机衔接, 与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扩面推进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等结合, 开展“四新”示范, 促进“六良”配套, 指导农业灾害应急处置。四要促进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 积极支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到县域内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新技术成果;要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 引导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为农民提供农资统供、统耕统种统收、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产品统购统销等全程服务。

(5)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延伸绩效管理。一要进一步健全工作考评机制, 科学制定考评方案, 细化实化考核指标, 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评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加强对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履行、工作目标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二要以岗位职责、聘任合同、年度工作目标、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依据, 对农技人员实行县级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 科学确定考核权重, 不断增加服务对象考评分值比重, 把考核结果与岗位绩效工资、农技推广补助、职称晋升等挂钩。三要加强延伸绩效管理, 重点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实施等进行绩效考评, 四川省将对考核优秀的县 (市、区) 给予通报表扬并适当增加下一年度资金安排, 对考核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减少资金安排直至取消项目资格, 按规定收回未按时完成条件建设任务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

3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措施保障

(1) 强化协同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 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法律的工作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 落实工作责任。四川省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贯彻实施工作通知, 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共同研究解决相关具体问题, 市、县各级也要建立相关制度, 加强沟通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2) 强化支持保障。各地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人大的支持,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要认真落实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法定公益性职责所需工作经费, 明确县级财政承担的比例并依法纳入预算。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落实乡镇机构条件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 确保圆满完成中央下达的建设任务。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投入, 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

(3) 强化工作落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 积极响应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省厅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 在转变作风抓落实上下功夫, 一件一件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一步一步在落实中推进工作, 抓住当前机遇, 进一步加强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 强化督导检查。2013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地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2012年中央1号文件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川省有关部门也将组建联合督查组, 对各地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市、县各级农业部门要向当地政府主管领导汇报, 提前做好工作准备。市级要加强对县级工作的指导, 狠抓落实。

篇4:加强乡镇农技技推广体系建设之我见

关键词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36

为了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国家在乡镇建立了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其属于基层的公益性服务,对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乡镇区域对于农技推广的重视度不够,从而造成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廣发展的比较缓慢。另外,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缺乏、推广措施不健全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技推广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分析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能够进一步推进乡镇地区农业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的科技兴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乡镇区域农技推广基础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但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并且相比于城市来说处于滞后状态。因此,要发展乡镇农业技术就需要建立起乡镇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和机构,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技术指导工作,以便将农技推广真正落到实处。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全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共有15.6万个,其中县级农技推广机构3.3万个,县级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12.3万个[1],相比于2012年虽有所增长,但增长的趋势比较平缓,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乡镇农技推广还是处在比较缓慢的发展现状。国家对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促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乡镇地区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处在稳定状态。此外,农技推广的范围以及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将农技推广人员分散到各个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人员数量,有利于乡镇地区农技推广的进一步实施。

2 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相对不足

相比于城市,目前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财政困难、基本供给保证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农技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更是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和长期稳定的发展[2]。某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无法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经营盈利方面而忽略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另外,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的引进工作还有待提升,在新品种的实验示范以及推广方面也缺少有力措施,有关农业设施物资检验以及化验分析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设置的任意性较大,造成大量的人才损失;第二,某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能很好胜地任所在岗位的工作,整体上无法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甚至影响了农技的推广;第三,很多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着一岗多位的问题,常常会从事其他方面工作,精力相对有限;第四,机构职能方面相对比较模糊,工作重点部分不够明确。

2.3 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高

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技术人员的缺失造成了某些岗位的工作负荷比较大,常常存在着一人兼任多岗的问题。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向着更加专、精方向发展,农技人员很难高质量兼任不同类型的技术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所具有的能力很难单独承担实验示范以及重要技术推广项目,没有系统的岗位培训制度,缺少先进技术以及知识的获取途径,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升,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要求不相符。

2.4 基本物资保障不力,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对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来说,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造成其办公条件相对较差,常常缺少固定的办公场所。同时由于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主要工作在农村地区,缺少足够的社会地位,并且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很难找到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技术人员从事此方面的工作,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因为待遇相对较差且工作环境艰苦对此工作望而却步,这都造成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无法顺利建设。

3 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措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乡镇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具体措施。

3.1 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

在建设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相关农技推广人员归入到财政预算当中,要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经费能够按时足额到位。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要保证专款专用,同时要严格监督相关的账目,确保其应用到实处[3]。另外,要积极引进全新的技术和品种,采购先进仪器设备,建设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大力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同时,要积极进行建设现代化的农技推广服务,要为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配置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保证相关信息渠道的畅通。

3.2 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

要针对现有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改革运行机制,更加注重专业化以及公益性方面的职能。要科学地界定和划分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要不断向市场推出经营性服务内容。要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统一体系所具有的信息优势。要积极推进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最终形成多元化、多渠道以及多种形式的农业布局。农技推广组织要积极和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合作,不断将全新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化中,从而为农业企业提供出质量较高、性能良好的原材料,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充分利用不同业务机构的协同合作来确保农技推广的顺利进行,从而为农业的增收提供合理、科学的技术支持[4]。

3.3 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电视等现代媒介来增强农技推广方面的宣传力度,要通过相关政策倾斜来推动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发表相应的高质量论文,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网站进行推广。对于那些具有乡镇特色的产品来说,可以建立起具有特点的农产品采摘园来加大人流量,推动产品的宣传。同时还可以建立起更加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农业技术示范园以及产品展示基地宣传产品。

3.4 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要通过政策方面的倾斜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来,要采取严格的制度淘汰不合格人员。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来引进和培养人才,例如建立农技人员的聘任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等。要有计划地逐渐培训深造农技推广技术人员,或聘请外部的专家组织讲座的方式进行交流培训,或派遣骨干人员外出进行进修和考察等,从而不断扩展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另外,要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通过竞争上岗、以岗定薪的形式来相应地优化调整体系人员结构,要通过实际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成绩来确定待遇水平,通过高效的人才体系建设形成流畅的发展渠道,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活力。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絕大多数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农技推广中,为乡镇农技推广提供了技术以及理论方面的支持。在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相对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高、基本物资保障不力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等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确保财政资金供给充足、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措施进行解决,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瑕苓.浅议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5):15-17.

[2]彭海波,陈敏,郭凝.完善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浅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4(9):18-19.

[3]何鸿飞.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战略[J].北京农业,2013(36):88-91.

[4]蔡射霞,朱会林.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08(10):22-25.

篇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XX县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创新思维,拓宽思路,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XX年,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比项目实施前的2008年增加2600元,增幅44.8%;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

1主要做法

1.1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农技推广保障力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把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乡镇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实施、协调、督导和资金监管等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XX县农技推广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县农业局进一步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强力推进,成立了技术专家小组,负责农技推广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技术指导,聘请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为技术顾问,为农技推广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1.2强化资金投入,提升农技推广支撑力一方面,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应。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农技推广项目要求,确保专款专用,真正使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大地方投入。把农技推广编内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并按人均0.17万元的工作经

1费拨付使用。农技推广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均按全额事业单位人员办理,彻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1.3强化制度建设,加大农技推广推动力把全县原有13个乡镇农技站改建为6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充分发挥集团作战功能,促进农技推广体系高效运转。建立健全了人员聘用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推广责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严格实施,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彻底打破了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工作局面,建立起“干有目标、奖有标准、惩有依据”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了全县广大农技人员干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4强化队伍建设,注入农技推广新活力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补充新鲜“血液”。坚持把人才引进作为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后发优势来抓,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11人,其中研究生1人,充实了现有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坚持每年选派3名农业技术骨干,参加在山东农业大学举办的为期15天的重点培训班,不断培养农业专家型人才。同时,每年组织县乡97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德州市农广校举办的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切实提高了XX县广大农技人员的服务本领。

2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

虽然XX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1农技推广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由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这就要求农技推广工作由单纯的产中技术指导向产前、产后延伸。如何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如何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如何

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都是当前农技推广需要完善的内容。

2.2农技推广的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当前,县乡农技人员结构偏向老化,农技人员出现年龄断层。XX县农技人员35岁以下的占28.3%,36-45岁的占53.1%,46岁以上的占18.6%,30岁以下的新生力量不足,即使有新人进来也存在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整体开拓性和创造性不足。

2.3农技推广的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经商,向二、三产业大批转移,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女性多的趋势。目前,XX县农村人口38.72万,农村劳动力18.21万人,外出务工4.5万人,从事农(牧、渔)业生产7.78万人(男性3.5万人,女性4.28万人;30岁以下的0.7万人,31-40岁的1.58万人,41-50岁的2.3万人,51-60岁的3.2万人)。由于务农人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需要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探索针对特殊人群的有效推广方式。

2.4农技推广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只能满足现有生产技术指导,缺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经费,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现象,农技推广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3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XX县实际出发,就进一步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3.1更新理念,提高服务功能改变过去就技术抓推广的习惯做法,努力实现农技推广工作的“两个转变”,既实现从以技术为本向以农民

为本的转变,把农民是否接受、是否满意作为农技推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向农业技术服务转变,从产中技术推广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延伸。

3.2完善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选人、用人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实行统一考核、竞争上岗、加强培训,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订优惠政策,招聘农业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让新人进的来、留得住。

3.3不断创新,增强推广实效以农民需求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技术+行政=技术推广”的农技推广方式,实现“农民需求+技术+农民自愿学习=技术推广”的农技推广方式。根据农民学习特点,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实地指导,积极开办田间课堂,让农民学中做、做中学,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篇6:加强乡镇农技技推广体系建设之我见

王 友 张玉玲 王芒莉

(铜川市农技推广站 邮编:727007)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铜川市农业及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较好发挥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铜川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现了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建立起一个机构健全、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完善的适应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能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渠道作用,为振兴铜川农业再创佳绩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我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铜川市、县、乡三级现共有农技推广机构39个,其中:市农技推广站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承担全市农业技术、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及部分农业科研工作任务。市所辖一县四区,现有农技推广中心四个,承担县区农技、植保、土肥技术推广。全市现有乡镇34个,建立乡镇农技站34个。从机构设置上基本达到县有中心、乡有站。

全市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站)现共有职工222人。市农技站现有职工17人,其中:科技人员15人,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人,大专学历5人,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县级农技中心现有职工1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1人,占44%,中专以上学历114人,占98%,具有高级职称5人,占4.3%,中级职称51人,占48%。乡镇农技站共有职工8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1人,占35%,中专以上达到100%,中级以上职称13人,占15%。

二、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以来全市共推广地膜小麦43.98万亩,平均亩增产97.1公斤,推广地膜玉米78.57万亩,平均亩增产209公斤,地膜油菜14万亩,平均亩增产61公斤,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每年80万亩,平均增产12.5%,同时,推广中药材种植5.2万亩。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5万亩,单产223.3公斤,总产达到23.46万吨,油料面积7.7万亩,单产98.5公斤,总产达到7587吨。与1990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8.4%,而总产增加25.7%,油料播种面积减少17.5%,总产增加31.8%。多项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分工过细,管理体制不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追求的是产品的数量、品质和综合效益,需要各种技术的综合配套推广,当前的问题是农业技术综合协调推广的困难大。虽然县级均建立了农技推广中心,旨在解决单一推广体系弊端,形成研究开发、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的综合推广体系,而目前中心建设的状况仅是各专业机构的简单叠加,没有形成技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机构,管理脱节,整体系统运行不畅,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突出。

2、机构管理渠道不畅,基层多数人员不在岗:我市基层乡镇农技站管理,仍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推广工作有岗位,有编制,有人员,但这些人员主要精力是服从乡镇政府安排,开展政府中心工作,县农技中心对其无法管理。县级农技中心也因经费等原因2/3的人无所事事,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基本处于脱节状态,这一问题存在,直接影响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3、学习机会少,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大多为中专学历,本来业务知识就不够丰富,加上体制,经费等原因,很难有学习深造机会,2000年以来五年间县级参加过技术培训仅占18%,乡镇无一人参加学习培训,所以面对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要求,许多技术人员知识储备不够,技术更新不快,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熟悉,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产前产后服务无能为力。

4、经费短缺,困扰农技推广工作开展:近年来,全国投入农技推广事业资金平均占到农业总

产值的0.4%,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0.5%水平,我市仅为0.3%,资金的短缺,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仅维持“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不能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组织业务培训,造成技术落后,知识老化;不能改善交通,通讯、办公等条件,不能从事优质服务,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严重挫伤广大农技人员积极性。

四、对加强体系建设的思考意见

(一)创新管理体制,促进稳定发展。

当前改革理顺传统计划条件下形成的条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产前、产中、产后分离体制,是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重点,针对我市现状,推广体系应向垂直管理发展。

1、县以上农技推广机构应改分专业作战为多专业,多学科结合,促进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合作,逐步实现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之间组织上的整合。

2、县以下按自然生态区域,产业布局设立区域性、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市有34个乡(镇)农技站,均按行政区设置,按乡镇设站,人员分散,力量薄弱,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规范化迈进,这就要农业生产的服务者必须走过条块分割,专业分设的封闭服务区域,因此根据自然生态、产业布局设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势在必行。另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以县管为主体制优越于乡管为主的体制,其原因:一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重要技术工作是以县市为主组织实施,县、乡脱节的情况,妨碍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开展。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业务性很强的单位,由市县业务部门主管,能较好地照顾其工作特点,有效加强业务建设,管理行为较为规范,工作连续性比较好。三是归县管理,可以确保农技推广经费到位,财产稳定,人员稳定,保证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二)切实履行职能,拓宽服务领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技推广体系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今后的农技推广体系将是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实行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由国家公益性服务机构、企业和民间服务组织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体系。农技推广部门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的核心,其主导地位不容削弱。按照“稳定加强公益性、放开搞活经营性”的原则,要在稳定公益性职能、稳定机构、稳定技术骨干、稳定经费渠道、稳定资产的基础上,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

1、切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一是重大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二是动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三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四是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五是农业信息服务;六是农民培训教育;七是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只有打好这些“阵地战”,才能做到有为、有位。

2、放活经营性农技服务。第一,创办中介流通服务组织。组织农技人员从事农产品运销、流通,参与市场竞争。第二,开展技物结合连锁服务。发挥网络优势,进行农资连锁经营。第三,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种子、种苗的繁殖和销售,进行专业性的生产技能培训。第四,开展技术承包服务。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增加自身收入。第五,开展产业化经营技术服务。在发展订单农业,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做好技术服务工作。第六,兴建技术开发基地。进行农业开发,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第七,组建生产加工实体和企业。

(三)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运作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技推广的面不再局限于粮、棉、油作物,而是向所有的作物和品种扩展;农技服务的线也不再局限于产中的技术指导而是向产前的农资服务、产后的产品销售信息及收购、贮藏、加工服务延伸;农技服务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一般生产技术操作指导,而是向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发展;农技服务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宣传、技术说教,而是向重点户、试验户、农业示范园区辐射为源,以产、供、销为纽带的推广方式转变。农技推广工作的新特点,要求建立新的农技推广机制。

1、实行农技部门领导负责制,完善考核。农技部门的负责人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决策者和领路人,因此农业主管部门要注重人才选用,确实让那些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干部走向领导岗位,实行农技部门领导负责制。在对农技部门领导考核中,不能局限于传统业务开展、完成情况,同时也应对其信息服务、产业开发等新业务开展情况予以考评。

2、按需设岗,实用农技干部聘用制。根据农技推广的新特点、新任务设立业务部门及工作岗位,注重新技术开发、示范基地、农资服务、信息服务等岗位的设立,明确岗位职责。以岗聘人,择优上岗,实行干部聘用制。

3、建基地、做示范、促进科学技术推广。建立基地,实施点面结合是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方式。基地是农技人员的试验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地,也是广大群众的培训基地。为此,全市要统一规划,建立市、县、乡固定的示范基地,市级建立农业综合技术、优质苹果、蔬菜示范园区,每县(区)以优势产业选择建立两个示范区,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

4、加强农业信息指导,改善技术推广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技部门要在农业主管、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改善工作条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传播媒体开展技术指导,加强信息服务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农资信息、病虫信息、墒情信息及农产品价格信息等。市、县农技部门中建立信息指导中心(站)。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农业的竞争就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当前,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途径不少,主要途径还是靠农技推广部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素质,既是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竞争作为基本目标,把农技推广融入农民素质的提高这一新的推广理念。为此我市实施了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当前启动了科技入户工程。但是农技推广队伍自身素质提高,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农技推广队伍自身素质偏低,知识更新速度迟缓,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农民技术培训的需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农技部门应为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学习创造机会,建立农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工作条件,开展远程学习培训,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五)增强主动意识,努力改善经费状况。

篇7:完善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浅议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结构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桃江县灰山港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现有人员29人, 担负着全镇农技和农机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任务, 其中政府抽调 (农办、财政、计生) 5人, 其余人员仍在本专业岗位上从事服务工作 (农机3人, 农技21人) 。灰山港镇是桃江县的农业、工业双强镇, 镇财政收入60%来自工业收入, 历届党委政府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在该镇得到了反哺, 为该镇的农技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通过历届党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的努力工作, 灰山港镇的体系建设得到了完善, 大大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的服务能力。

2 基层农技推广主要做法

2.1 明确了机构职能

目前, 农技综合服务站既承担农技推广公益性工作, 又接受上级农业部门委托履行执法监督职能, 还开展经营性服务。服务工作紧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主题, 服务于“三农”, 抓好病虫防治、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三个环节。

2.2 规范机构设置

2006年机构改革后, 该镇农技、农机合并统称为农业综合服务站, 使用全省统一基层农技机构规范标牌, 实行实名制, 并根据干部职工所学专业, 岗位到人, 实行“县乡共管”的体制。按照体系建设项目的要求, 形成了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管理体制。

2.3 完善了岗位管理考核制度

1) 年初制定了灰山港镇农技综合服务站绩效考核办法, 实行“1000分制”考核, 分为出勤200分、团队协作100分、业务学习100分、中心工作200分、岗位责任目标400分五个部分。

2) 由主任、支书、副主任、办公室组成考核小组, 由主任任组长。考核采用民主的办法, 主任、支书、副主任由站员民主考核, 站员由主任、支书、副主任组织民主考核。

3) 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奖励工资挂钩。得分在950分以上的, 系数为1, 得分在850~949分的, 系数为0.8, 得分在750~849分的, 系数为0.6, 得分在600~749分的, 系数为0.5, 低于600分的, 系数为0。

4) 考核结果与聘任、职称申报、年终评比先进挂钩。考核结果低于600分的, 将解聘或降低一级聘用, 得分高的优先进行职称申报, 年终先进评比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2.4 建立了岗位责任目标管理细则

“三对应”管理, 就是岗位对应、人对应、具体工作细化对应, 将岗位细分为站长岗位、支书岗位、副站长岗位、办公室岗位、财务岗位、农技推广员岗位。年中、年末都对各岗位人员对应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同绩效奖励工资挂钩, 年初提取个人绩效工资的30%, 年末对应考核结果分数进行奖励, 奖优惩劣。这样不但能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而且能够用制度管人管事, 杜绝了大锅饭。一个地方农技推广成绩的好坏, 关键在于一线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通过“三对应”管理制度, 使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更好地为该镇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服好务。

2.5 发挥农技服务功能, 推广农业新技术成果

搞好以雪峰山、澄泉湾为中心的粮食生产和油菜生产基地, 以原金沙洲、周家潭为中心的烟叶生产基地和以河溪水村为中心的大棚蔬菜基地的宣传发动和技术服务工作, 加强了对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使全镇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跃上一个台阶, 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工作、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项目、农业保险工作等。完善农技站体系建设, 真正让农业综合服务站的队伍成为“三农”工作的生力军。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该镇的农技推广工作在镇委、政府的领导下, 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 尤其是2011年开始实施的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项目和补助项目, 重建了站房, 使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 配发了计算机、数码照相机、电教仪器等现代办公仪器, 解决了长期以来该镇办公条件差、农业仪器设备无的大问题, 尤其是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 更加提升了一线基层农技干部的信心, 增强了一线农技人员献身农业推广服务的决心, 留住了人就是打好了基层体系完善的基础。目前, 虽然该镇的软、硬件都得到了改善, 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和体系建设也逐步在完善。但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待完善, 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期突出需要解决和完善的有下面几个问题。

1) 机构编制分配较少, 人员流动性不强。该镇农技人员专业设置存在不平衡现象, 有的专业人数偏多, 工作相对较为轻松, 而对应有的专业只有一人, 纵使忙着不停, 也难以很好地维持正常的工作。

2) 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 近年来无新进毕业生, 导致镇农技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根据2012年该镇农技人员情况摸底调查显示, 人员基本上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 占70%左右, 30%是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的无。这种人员年龄结构断层的现象将严重制约以后的正常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3) 农技人员参加培训机会较少这个问题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培训机会增加后, 又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由于基层农技工作多而繁杂, 推广工作常常离不开人, 培训一般是集中在省城市区进行培训, 出行不方便, 培训时间稍长就会影响到参与培训人员的积极性, 使得培训变得劳而无功。

4) 农技推广一线人员待遇报酬低。全站29人中, 基本工资1.2万元, 桃江县绩效工资发放政策是按照三类单位发放, 灰山港镇由于财政较好, 被列入一类实施单位, 绩效工资财政未纳入县财政预算, 全部由乡镇财政解决, 而农技部门本身没有收入来源, 所以人员政策性规定的待遇不能得到保证, 会严重影响一线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4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探讨建议

1) 确定岗位编制, 由县人事、编制等部门按照实际工作需要, 做好人员编制调配工作。以制度的形式确定每个在岗农技人员应当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和工作量, 建立人员合理流动机制。

2) 创新用人机制, 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实行全员聘用制。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县、镇两级农技人员进行聘用, 实行三年一聘、一年一考评制度。考聘制度能优化推广队伍,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3) 加强学习培训。重视农技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再教育工作, 建议把对农技人员的集中培训地点开到县、乡, 方便了农技人员的出行, 利于一线农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身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更好地得到系统专业的培训。

4) 建立长效财政保障机制。要把农技推广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并确保农技推广经费逐年提高, 从而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让一线推广人员安安心心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以后要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法》修订实施的契机, 配合基层农技建设项目和补助项目的实施, 落实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 进一步完善灰山港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摘要:文章介绍了目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际承担的职能任务与人员配备情况, 以及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法》修订实施的契机, 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分析其内部岗位设置和分类, 建立的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内容、指标及实施效果, 指出基层体系建设后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旨在加强湖南省桃江县乡镇农技站建设,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项目管理分章习题下一篇:德育工作专题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