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2024-06-30

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探讨文献综述(通用4篇)

篇1: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院(系、部)名 称 :商务管理系专 业 名 称:物流管理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指 导 教 师:

2014年1月15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快递是现代物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完善、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理念,加强信息沟通,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提高快递业的整个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1]。

1980年7月5日,中国邮政开办了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并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快递服务公司,负责全国邮政特快专递业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目前是我国快递行业的最大运营商和领导者。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日新月异,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贸易发展的支持性产业,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认识到快递业对物流业进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针对我国快递业的物流发展现状及政策作出全面的分析总结,推进快递业的发展,实现我国快递业的健康发展[2]。

二、国内外快递业物流发展现状的研究

1、国外发展现状

郭延结(2006)也曾在《航空物流》国务院参事《国有快递如何获得“入场券”》中提到:国际特快专递是由世界邮政联合创办,受各国法律保护,享有航空和海关清关、检验检疫的优先权,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传递国际邮件的新型业务,被视为“万国邮政的掌上明珠”[2]。丘文敏(2006)在研究国际快递业的绿色运营思维时提出:国际快递业正倡导一种绿色营运方式,主要表现为发展替代能源的运输工具、减少能源消耗、运用再生能源、使用再生纸张,打造绿色供应链,应用高新科技来实践自己的绿色思维。在环保意识逐渐高涨的今日,USP贯穿于营运流程细节中的绿色思维,点点滴滴凝聚为竞争力提升的因子,同时也代表着国际快递业健康发展的方向[3]。

王增樑(2008)认为:全球快递业“四大”巨头领跑的快递业不是简单的门到门、户到户的货物收取和运送,而是集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保险、代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多元化企业,除此之外它们还发展了包括库存、运输、配送、货代及售货服务等多项物流服务;更明显的优势在于“四大”巨头拥有先进的快递技术设备,包括最先进的自动分拣系统和电子检查设备,同时还陆续使用了快递资料收集器;国际快递巨头在网络建设方面通过全球通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建设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另外低价竞争的定价策略也使得国际快递公司在实战中得到了很

好的效果[4]。

我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2012)认为:国际快递业的发展得力于有利的体制环境。快递业在绝大部分国家都曾经是政府垄断的行业,传统的邮政市场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受到政府高度规范和监管的市场,各国快递业的发展都曾面临过与传统邮政体制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的本质是市场创新活动与政府垄断行业的冲突,但多年来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为快递业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快递业发展的才有了不断的演化[5]。

2、国内发展现状

沈慧和匡国锋(2009)在文章中提到:我国很多大的民营快递企业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的,它们只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相当大规模的企业,有的企业的年营业额甚至达到了几十亿元。国内一些发展较好的民营快递业定位都非常的清楚,而且相互之间的服务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也因此这些企业依靠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目前,我国快递企业数量已达到1万家,创造了450亿元的年产值,这个规模还在不断地迅速扩大。我国的快递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快递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只一[6]。

李谦、吕利平和晏敬东(2010)在“我国快递业的产业环境分析”中提到:中国快递市场现在正以25%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并且物流市场已经全面对外开放。2007年8月15日我国首家省级快递行业协会广东省快递协会在广州成立,截止今年2月份全国已有29个省市区快递协会成立。快递协会可以通过信息引导和服务,规范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促进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省级快递行业协会有助于快递市场秩序的建立,快递服务水平提高。快递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快递产业的发展逐渐成熟。由于我国对该产业监管不严,进入壁垒较低,同时大量跨国企业进入,致使该产业竞争较为激烈[7]。

杂志《中国物流与采购》一文(2011)中提出:当前中国快递业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2012年或将成为整个快递行业的分水岭[8]。闽江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陈修奇(2012)在研究长尾理论时提到我国民营快递业的现状概况: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快递企业1万多家,经过国家邮政局颁发许可证的超过6800家,其中80%以上为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是长尾理论中典型的长尾部分。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每年正以2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截止至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

累计完成36.7亿件,同比增长57.0%;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58亿元,同比增长31.9%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民营快递业存在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集中在运营模式方面[9]。

三、快递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需求信息传递速率既快又准确,而联邦邮政局则难以独当此重任。以小见大,可以从各省的快递业发展中看到我国整个快递业的发展,以湖南省为例,高级物流师硕士程欣(2008)在论文中提出:我国整个快递业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阶段,并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内陆地区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发展很不平衡、经营规模小、兴亡变化较快、服务水平不高、管理难度较大、竞争比较激烈、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目前与临近省份特别是高速发展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平均水平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0]。马文(1995)认为:私营快递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1]。

邹媛媛(2011)在一文提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多的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都是违法运行的。快递业整体体现出缺乏自律、竞争无序的状态,极大影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快递业的发展;大部分的快递企业只是单纯的认为快递这项行业就是单纯的送货,在整个快递的过程中缺乏对企业的管理,只是完成客户的要求而没有章法不成体系,虽然借鉴国外快递企业的管理,但没有很好的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国内快递行业中,还需要提高员工素质,重点要加强员工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此外硬件设施,可以归纳为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落后,软件设施,及服务和信息网络技术落后[12]。中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周欢(2011)在文中提到:验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快递行业顾客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除EMS之外,其他的快递公司负责人往往告知他们只按件数接收已经包装好的物品,一般不对包装内物品的名称、数量或内在质量承担任何责任,也没有对物品进行现场的验视制度。在物品交付给收件人时,快递人员往往强迫收件人先签字再验货,在收件人联系不上时甚至随意将物品先交予他人,致使引起不必要的投诉和纠纷[1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余华(2012)在研究广东省快递业发展时提出:我国同城快递发展存在问题,同城快递在三大块中属于低科学技术含量和高度劳动密集型的业务,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导致实力弱小的经营主体也能涉足,甚至存在不少非法经营的黑快递,同城快递经营主体多而散、实力弱小,竞争市场混乱;同时,同城

快递区域发展也不平衡,一方面体现为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体现为城市内部城镇与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其他二、三线城市同城快递业务较为落后,大部分快递的收寄和投递仅限于城市市中心及其周边地区,快递服务水平普遍不高甚至低于一般标准,常出现寄送时间延迟 寄件丢失损坏等现象;各个省内缺乏引导、规范和监管同城快递业务的针对性地方性政策和法律法规,政策法规的滞后与同城快递的快速发展脱节,这不利于快速引导我省同城快递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健康发展[14]。

四、结论

过去5年,快递业发展良好,营业额年均实际增长4%,并总体略高于世界经济增速。中长期看,快递业将保持健康增长。快递业现有的客户对快递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这种需求还将扩展至其他经济各领域。快递业一直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都有巨大贡献,未来也是如此。快递业扔将通过快速低价的服务支持全球贸易发展[15]。在此基础上,预计未来的服务在未来5年产出增加1800亿美元,雇员人数增加70万。快递业为全球经济作出极大贡献。限制快递业发展的国家也限制了本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消除限制不仅有益于快递业,还将促进贸易、投资和生产力的发展[16]。

参考文献:

[1]周丹丹.浅析我国快递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物流平台,2011(10):77-78

[2]郭延结.国有快递如何获得“入场券”[J].航空物流,2006(1)

[3]丘文敏.国际快递业的绿色营运思维[J].大经贸,2006(9):55

[4]王增樑.国际快递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2008(6):13-18

[5]赵玉敏.快递业发展的国际经验[J].域外采风,2006(34):38-41

[6]沈慧,曾峰,匡雪峰.关于我国民营快递业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10-13

[7]李谦,吕利平,晏敬东.我国快递业的产业环境分析[J].商业经济,2008(8):110-111

[8]风起云涌快递业[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5):26

[9] 陈修奇.基于长尾理论的民营快递业云物流模式研究[J].东南学术,2012(6):79-87

[10]程欣.湖南省民营快递业发展对策探讨[J].物流科技,2008(12):103-105

[11]马文.私营快递业[J].海外之窗,1995(6):44-46

[12]邹媛媛.国际快递巨头压力下中国快递业的现状及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1(4):59

[13]周欢,刘虹,罗娟娟.长株潭快递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服务业”专题,2009(5):45-47

[14]张余华,赖佳颖,许菁,陈征.广州省快递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2(9):48-51

[15]全球快递业的前景[J].天下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20-23

[16]资料来源:牛津经济研究院

篇2: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陈小玲

前 言

当今世界竞争环境已日趋激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各国企业都在寻求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和确立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各国企业运营的首要课题!而缺乏核心竞争力正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在管理、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战略等软件方面与世界级企业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培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针对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探讨如何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正文

(一)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民营企业”是指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鼓舞下,逐渐成长壮大。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蓬勃兴起,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民营企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问题严重;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组织结构调整滞后,管理混乱;忽视现代营销理念,凭经验决策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威胁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更使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发展的“严冬”,面临着产品出口难、产品积压的现状,遇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

1、国外研究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提出后,使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和关注点,也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此后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麦肯锡(Mckinesy)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和帕特里夏·克里福德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奎因、道赖和帕克特(Quinn,Doorley,Paquette,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企业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由于产品与技术平台是需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中所积累的、独特的企业专长(历史性的难以仿效的知识集合)。

巴顿(D.B,Barton)是知识观核心竞争力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核心竞争力不只是技术和人力技能,更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能够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体系。其构成包括知识和技能、管理体制、实物系统、价值观,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系统化、长期化的行为,其重点是构建能够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2、国内研究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李悠诚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无形资产。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由无形资产构成,是通过对各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

丁开盛、周星和柳御林等学者曾分别撰写文章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它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并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一种资产和知识的互补体系,其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面临的产业技术和市场动态的影

响。

程祀国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核心资产包括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在内的核心群因素,其中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是核心资产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全部核心资产的综合运用和反映,是企业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规定及技能的有机组合。企业具备某些核心资产却不见得一定有核心竞争力,有了核心竞争力就有了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关键,核心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的。核心竞争力指“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它是硬核心竞争力(以核心产品形式和核心技术或核心技能为主要特征)和软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的综合。

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简单而言,就是价廉、物美或是同时具有,是实惠的产品或服务。

左建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体制和制度是生产关系,现代企业体制与制度能保证企业具有永久的活力、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发展其他竞争力的原动力和支持平台,其他竞争力只是在此平台上的延伸,与核心竞争力共同组成了核心竞争力系统。

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张瑞敏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有研究者经研究认定,“企业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一些学者的研究把技术创新能力几乎等同于核心能力”。

综上所述,虽然这些理论的研究背景和出发点各不相同,但其共同之处在于:与企业的外部条件相比,企业的内部条件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建立并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逐渐走向衰落,而有的企业却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关键在于这些企业有意识地构建、提升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小结

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起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无庸质疑的。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对民营企业来说,要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而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现代企业抵御危机的唯一出路。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需要配备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可以说,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能力[M].哈佛商业评论.1990.

[2]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孙霞.基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6

[4]舒化鲁.决战十大竞争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包晓闻,宋联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徐岚.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提升探讨[J].现代商业,2009.[7]林叶.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现代管理科学.2004.[8]张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威宁学院学报,2008.[9]张艳菊.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发展,2008.[10]小艳,龚晓凤,陈志鼎.浅谈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3.[11]潇霖.试论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2]阎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大众商务,2009.[13]高一山,姚晓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J].消费导读,2009.[14]李虹,罗燕.无形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会通讯,2009

篇3: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并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即为创收、盈利。而企业要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具备强有力的发展竞争力,势必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竞争力由企业生产效率在市场运行中转换而来。生产效率也体现了企业总体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自身运营的良好程度。可以说,生产效率决定着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发展前景,是一个企业能够良好运转的命脉。

生产效率不能简单得概括为企业的生产力,它是围绕整个企业当中的生态系、群落、种群、个体等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效率。在本意上,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出达成最大产出、预定目标或是最佳营运服务的程度,亦可衡量经济个体在产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润等目标下的绩效。高生产效率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运营机制和灵活变通的协调能力。

生产效率的提升,影响因素众多,决定机制复杂。当前有很多企业面临着制度陈旧落后,生产体系庞大,设备陈旧,规制繁多而没有应变性和可操作性,资金周转困难,员工消极怠工,上级命令难以真正落实,管理混乱等等,这样一类生产效率底下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相关疑问,是什么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怎样才能使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对此本文就该领域研究者的观点进行综述,简明扼要地从普遍性和共通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政府 内部结构 改革 科学管理 高效执行

二、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外部因素

经济政策是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外部因素。

“看不见的手却有看得见的效果”,这指的就是国家宏观政策。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极为重大,如果“看不见的手”没有起到应有的正面效果,那么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波及整个产业、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贫穷落后的地区乃至国家,其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是众多扭曲的竞争政策。国家不应试图通过限制竞争,构建壁垒来达到目标,相反,一个开放的,公平的竞争环境能使企业间的内部潜力得到极大发挥。“国家之所以有糟糕的政策,是因为它们只让某一类人受益”——摘自《提高生产率·法雷尔》。不当的宏观控制带来的还有资源分配不均,浪费严重产生的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的问题。比如,国家向企业征收几倍的赢利税,雇佣税,附加税和营业税等,以负担政府经费,那么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的营业成本就变得和生产效率底下,不纳税的非正规企业成本一样高,这样一来,高效的现代企业就无法从效率底下的同行那里夺走市场份额,经济的自然进化也就陷入了困境。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经济环境,政府就要学会放手,让一些不能抵挡市场竞争的企业被自然淘汰,这样会有更多的优质高效的企业取而代之,在这种健康的环境下,工人面对的不会是简单的失业,而是更符合自己的,好的工作市场。

在当今市场竞争机制下,消费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部分落后的国家,政府不重消费只顾产出,以致出现经济停滞不前,产业链单一,链接不全,延伸不够,市场呆板不健全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国家快速发展的。因为生产本身创造经济价值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如果可以正确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则可明白只有当消费者需要的时候,商品才会体现其价值,而生产本身并不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由此看出,可以制定出一个正确的规制尤为重要。印度这类曾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政府

开始分析并改变他们的做法,因为现代折扣商所提供的价格较低,一些充满竞争力的行业(如

零售业等)可以让大部分经济体提高生产率。此外,政府该做的是保护人,而非仅仅保护工

作。政府若只图挽救某一部门的就业率,那只能获得短期成功,而这成功是需要牺牲其他部

门新岗位为代价。最终受保护的企业只会成为毫无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一潭死水。

三、企业内部结构因素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合理的劳动分工必不可少。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劳动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近、现代企业中,管理和技术的革新

改善了企业的基本运营方式。在零售业中,以沃尔玛为例,其大卖场式布局,“天天平价”,仓储物流部和采购部实施的规模经济,与供应商之间的电子数字数据交换等创新型模式,使

沃尔玛竞争者的生产率有了28%的提高,同时沃尔玛自身生产率也提高了28%。它的仓储管

理系统与之前的硬件和用于追踪、控制存货的软件相结合,可部分实现物流自动化,同时劳

动生产率也会大大提高。零售业与个人,地区,国家消费倾向密切相关,所以该行业要从传

统零售模式改革为现代零售模式比较困难,但一旦转型成功,较高效的零售商会对上游供应

商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提高生产力,与此同时,零售价格也会降低,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生活水平,带来的连锁有利影响将会很深远。由此可类推其他产业,也是同样道理。

此外,沃尔玛标准化运营模式也值得借鉴,可以说沃尔玛制胜法宝就是其完善的物流系

统,无缝隙物流实现点对点的物流循环,通过发达的通讯网络,迅速的运输系统和高效率配

送中心完成产品从生产线到货架的任务,在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供应者都是这个无缝隙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其优势就是降低了大量物流成本。【1】

纵观全局,沃尔玛的规模效益也大大提高了其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大批量涌向供应商的订单也推动了上游产业的经济,对消费者而言,沃尔玛低价策略无疑对购买者来说是个极

大的吸引。沃尔玛一方面满足了一大批忠诚的顾客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联系着大量供应商的命脉,在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沃尔玛像一个支点,让它的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对沃尔

玛来说,它通过良好的运筹能力,有条不紊地让这个世界最大的零售巨头内部生产效率得到

极大开发和充分展现。每个行业都对提高生产效率有自己独特的要求。这就是整合的定制工

业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2】

四、企业的高效执行力

除了宏观的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结构因素外,企业本身在微观意义上,高效的执行力也

是与企业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要强化一个企业的执行力,首先必须从制度的制定到制度本

身同步加强,并充分考虑到环境对执行者意识、心态的影响力;其次,要对执行者进行企业

文化,特别是员工日常行为方面的正确引导,才能使一个指令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要提高

企业内部执行力,具体的说可从赢得高效执行人才、人力资源科学管理、建立高效团队、有

效沟通、时间的有效管理、和企业文化塑造、科学控制等这些方面入手。

(一)、高效执行人才和人力资源科学管理

中国联想柳传志这样说:“所谓执行力,就是选拔合适的人才到恰当的岗位上。”【3】人

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应用,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

力的关键性战略资源。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认识到科学的人力资源

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意义。他们共同确认了一些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极为关

键的人力资源管理要素,如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工作聘用管理、能力开发管理、绩效考核管

理、员工培训管理、薪资奖金管理等等。只要科学地开展这些关键的人力资源活动,就可以

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员工开展培训是提升组织和个人绩效和技能,提高企业核心

竞争力的最基本手段。

对一个企业来讲,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有效运营,而忠诚度对员工

来讲,决定着他的个人执行力水平,也关系到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发觉自

身价值,潜能能够得到最好挖掘。“视卒为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为爱子,故可与之

俱死”【4】。处理好将帅士兵之间的关系,是将帅治军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如何形成有强大

凝聚力的作战力量结构问题。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尊重每一位员工,让员工参与生产与决策,这种“参与制”证明,一旦劳动力参与管理,生产效率将会成倍提高,企业发展将会获得强

大的原动力。

“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法中的一种策略。采用各种手段,提高

员工的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可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企业也应该随

时保持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危机变回迎来生机。因为危机意识关系着它对环境变化的行动力,也维系着企业的创新。

重视中层人才管理。中层人才应该是协助大脑完成指令,支配四肢完成任务,优秀的中

层人才能将高层的领导者意图和战略决策更高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一个好的中层管理者,是高层与基层的一座桥梁,而如果其效力发挥地不好,他则是横在高层与基层的一堵墙。【5】

所以,选择具备良好执行力的中管跟中层执行者的高效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的执行

力水平。

“有效授权”,管理的本质就是让他人来完成工作,充分利用周围的人力资源,为企业

创造最大效益。高层管理者授权给中层,然后由中层到下属,层层分配,工作才能高效执行。

【6】微软公司的盖茨曾闭关七天,实现有效授权。而在中国就未必能够实现,权利的下放

可能意味着自身权利分散,最终利益受到威胁,其实这与消极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的障碍有

关。如果真正想让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就得让管理者们拥有一定决策权并且能在其位谋其职。

因此,制定出科学的授权计划,锁定合适的候选人,各管理层、各部门有效的沟通,以及监

控工作,评定制度等都应该在考虑的范畴。

(二)、团队精神

把个人归属于集体的团队精神,能使员工具备昂扬的热情和工作激情,工作效率也很显

著。由此看来,首先要认识团队存在的价值,有凝聚力的团队能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也能减

少企业内耗。其次要建立学习型团队,只有积极主动学习的组织,才如同活水,富有创新,企业也才会有生命力。最后,合作意识至关重要,如果员工个个一意孤行,内部如同一盘散

沙,就更无生产效率可言。

(三)、实现高效沟通

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消除沟通障碍,具备完善的沟通体系。格兰仕董

事长说:“决胜的关键是感情资源”,他们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总裁与员工、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在公司中形成了一种团结共进的工作氛围。同时,沟通也是能从错误中重振

旗鼓的重要工具。确实,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竞争尤为激烈,在实现企业自动化

管理和运营的同时,“人本管理”的重视也显得至关重要。

(四)、高效时间管理

时间在当下企业竞争中意味着利润、机会和胜败。提高时间使用效率也就提高了生产率。

如蒙牛集团实施资源整合,成就速度,物美集团建立信息系统等,都是为了在无硝烟的市场

中跑在前沿。

(五)、创建高效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灵魂,这种深层面的思想内涵却可以渗透到组织深处,长期有效传

承下去,引导员工的思想,并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对自身的定位,同样

是为了追求利润这一目标,各个企业却可以采用不同的思想去赢利。它是企业的内驱力,通

过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衡量【9】像宝洁要求创新;荣事达追求卓越;麦当

劳注重细节;沃尔玛营造快乐文化等等。这些独到的要求把各企业领向了自己最有竞争力的一个高地。试想,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必定是没有生命力并且不健全的。当一个公司的地理分布具有多样性时,努力树立一种集体的文化会很困难,却是极其重要的。当今世界

地域上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导致各自分头去努力,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树立一种共享的文化,有一种共享价值观和理解的愿景和使命,投资就能带来高回报。【7】

企业文化的塑造可有效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绝大多数员工能够看到的一幅画

面,能充分理解并集体朝那个方向前进【8】为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效力,要求公司大

多数人对公司的任务、愿景和目标——简单地说,对“什么对公司是重要的”这一点有着基

本一致的理解,如果没有共同的理解,公司可能性及高效力都会减弱。随着公司凝聚力的提

高,其他一些影响潜在效能的行为也会改变。有了更强大的凝聚力,提高公司地位的能力就

会增强;团队集体学习的可能性会加大;那种严重制约公司潜能发挥的思想模式上的变化就

会减少。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环境,制度发展方向有很深远的影响。

(六)、科学控制

好的管理成效就是有效赢谋和控制,其中“控制”所涵盖的有时间、资金、项目、团队、精神文化等。如果不能让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和传递,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出现目标

或者工作进程失控的情况,公司就更无效率可言。

综上所述,要提高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一个稳定并适合其健康发展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政府出台科学可行的相关规制;企业内部而言,改良内部结构,实行优化整合;

打造高效的执行力组织,提升内部组织协调能力,从各方面优化管理,才能让企业效力得到

切实发挥。如此,从中获益的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甚至可以惠及同行业乃至一个产业。提高

企业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增长,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不单是企业自身的事,也是政府、国家需着重分析的重要问题,更是振兴民族企业,最终实现国强民富的国计民生

大事。

参考文献【1】《沃尔玛标准化运营管理》作者陈广 经济科学出版社

【2】《高效管理》作者:戴安娜·法雷尔 商务印书馆

【3】《高效率生产现场管理丛书》作者:李军

【4】《孙子兵法》

【5】《高效执行》作者:陈天峰 企业管理出版社

【6】《人力资源管理法则》作者:侯章良海天出版社

【7】【8】《影响公司效能的十种公司病》作者:詹姆斯·里利 中国市场出版社

【9】企业文化修炼 作者:林坚 蓝天出版社

冯杰

营销1002班

篇4: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1.产业结构决定理论模型为代表的持续竞争优势观

该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处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市场位势。企业在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五种竞争性力量,即新竞争者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的作用和影响下,能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来完成这些活动,或能以特异的方式创造客户价值,或能在某一细分市场内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企业就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赵骅,李德玉,陈晓慧(2004)认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之中,分析创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要素应当从企业的内外两个维度加以考虑,并将异质性资源、特异能力、创新和行业环境作为四个关键维度要素。

2.资源基础观为代表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观

资源基础观以沃纳菲尔特和巴尼(1986)等人为代表,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这些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企业在信息不对称和有缺陷的要素市场上,通过资源选择和配置的最优化,实现资源价值的差异化和最大化,同时使竞争对手无法复制该资源。唯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付晓蓉(2005)认为,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顾客价值都是动态的,资源的价值性和稀缺性不可能恒定不变,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扩大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稀缺性的关注就演变成对相关资产和流程如何创造卓越的顾客价值的考虑。因此,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更快地进入市场,谋求创造顾客价值的先动优势:借助于企业基于市场的智力,预测顾客价值的潜在变化趋势,调整资源结构和使用方向,为未来的顾客价值创造做好筹划,这是对企业能否持续地为顾客提供卓越价值,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最大挑战。

蒋东仁(2005)提出了基于顾客价值的持续竞争优势获取过程:关键资产的形成,顾客价值创造及其效应,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在激烈竞争中,拥有大批忠诚顾客的企业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忠诚顾客是持续竞争优势的落脚点。

企业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概念是波拉尼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的,他最早将知识划分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和编码化知识。从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内涵和特性出发,王江、金占明(2004)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技巧、心智模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组织惯例。对于企业来说,这种集体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越是广泛和深厚,竞争对手就越难以模仿和复制。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等这些隐含经验类知识由于其巨大的客户价值、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复制性,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

金培(2000),贺小刚(2002)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特殊集合体,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资源独特性和优越性、并能够与环境相匹配的企业就会具有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会由于要素市场不完全和资源有限流动而具有持久性。王静鹏,樊耘(2002)也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原因;针对当前复杂快变的竞争环境,提出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不断获得异质性资源;并探讨了资源生成的过程、企业家能力在企业资源生成中的作用,从而提出企业家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的观点。同时并建立了一个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循环圈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企业家能力处在循环圈的起点,所以说企业家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

3.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观

核心能力观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90)为代表,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企业内部内生的“核心能力”。企业通过自身独特的、有价值的、根植于企业组织内部的核心能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此观点强调在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中所体现的特有能力,强调企业应培育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能为顾客创造显著价值并能开辟潜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谭京生(2003)认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组织能力,保持它的不可替代性,以克服Eisenhaxdt等提出的等效性问题。Zott(2003)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认为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须具备三个关键特性:时间、成本和学习。肖海林,彭星间(2003)提出了基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平台、制度平台和市场权力概念,构建并探讨了以产业平台、制度平台、核心能力和市场权力为核心要素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和分析框架,通过实证检验该模型,分析了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构成、层次关系和竞争优势得以“可持续”的机制。李梅英及吴应宇(2006)指出企业异质性是指在竞争市场中不同的企业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积累形成,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对于内外部资源利用、均衡和协调的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持续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异质性优势。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所以企业文化也能够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HansenandWernerfelt(1989)比较了组织内部效应和市场位置对绩效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组织内部因素比市场位置更有影响力,而且这两者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Barney(198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讨论,并定义了组织文化影响组织绩效的条件,提出文化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

4.动态可持续竞争优势观

前面所述三者都是静态的持续竞争优势论,但静态竞争优势论只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稳态或静态环境,并且着眼和局限于解释某一个方面,出现了它的局限性,动态的持续竞争优势论也因此开始出现。赵红菊,高雄,杜跃平(2003)认为,随着新经济的日益盛行,产业环境的动荡和不可预测,这些理论已经无法完整的和合理的解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性质及其来源,更无法用来指导现代企业的实践。在新经济的大背景下,只有创新型企业,即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那些不断应用创新来提高自己产品及服务差异性以增强应变能力的企业,才可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是形成和提升企业在新经济中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和源泉,离开技术创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陆奇岸(2004)认为,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演化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实施相应的战略,突破原有的均衡态,从而不断获得新优势。谭力文等(2007)指出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则是不断的创新。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各个竞争优势的连续积分的过程,即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

三、结语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中可看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涵非常广泛,不同的定义导致的观点及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若仅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显然有失偏颇。同时我国企业在国内的成长环境不同于国外企业,不同企业类型条件下寻找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也会不同;加之全球化的到来,我们更应该找到适合我国企业基业长青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帮助我国企业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让理论真正和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美]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邹国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学评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4)

[3]吴应宇路云: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9)

[4]游达明彭伟:战略资产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

[5]刘建伟张正堂:过程导向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果关系链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2)

[6]赵骅李德玉陈晓慧: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4(1)

[7]付晓蓉:顾客关系导向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导刊,2005(Z1)

[8]蒋东仁:基于顾客价值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J]学海,2005(3)

[9]王江金占明:隐含经验类知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J].南开管理评论,2004(5)

[10]金培: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11]贺小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观阐释[J].南开管理评论,2002,(4)

[12]王静鹏樊耘: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12)

[13]谭京生:组织能力观与传统资源观的比较分析—对持续竞争优势的新阐释[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

[14]肖海林彭星闾: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面体结构模型及成长管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3(7)

[15]李梅英吴应宇: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基础——异质性[J].东南大学学报,2006,8(6)

[16]赵红菊高雄杜跃平:新经济下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经济,2003(6)

[17]陆奇岸: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5)

上一篇:房地产估价师考试真题下一篇:2018年春节期间工作布置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