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

2024-06-01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精选十篇)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 篇1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得到快速蓬勃发展的,据国家邮政局官网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邮政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民营快递企业市场份额持续上升,业务量比重达83.4%。但在这个繁荣发展的背后却也带来了诸多的弊病,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风险。快递作业过程环节多,门点网点也多,收件、发件流向交织复杂,非常容易发生错收、错发、货损、变质、丢失、错单、延误等快递服务质量事故。因此,快递行业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行业。为应对这一问题,民营快递企业势必要建立一套风险控制机制。

2民营快递企业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是指民营快递企业在快递服务经营中,由于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经营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引起维持经营困难的各种可能。民营快递企业风险的出现与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市场经济景气程度、企业管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风险无法控制或者控制失效,民营快递企业将面临市场萎缩、利润下降,甚至被兼并或者破产。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风险的不确定性。体现在:1风险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2风险发生的时间是不确定的;3风险产生的结果如何是不确定的。二是风险的客观性。民营快递企业风险的出现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风险的发生与控制都有规律性,人们只能利用这些规律,而不能消灭这些规律。三是风险的可测定性。个别风险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不可预知的,但通过对大量风险的观察会发现,风险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以往大量的历史经营资料,可以测算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并且可构造出损失分布的模型,成为风险估测的基础。四是风险的可控性。民营快递企业风险的出现源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够及时了解、掌握这些因素的动向,并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对风险,就可以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即使出现了风险,也可以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3民营快递企业风险识别

3.1民营快递企业外部风险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指的是由于自然灾害如火灾、暴雨、台风、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所引起的风险,自然风险一般来说是无法控制、难以预测、难以避免的。由于民营快递企业末端物流配送业务的范围十分的广阔,客户地域分布也非常的广,因此遇到自然灾害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2政策法规风险。政策法规风险指的是政府有关快递行业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快递行业市场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目前快递行业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法律法规中对于快递企业的规定比较少,大大的增加了民营快递企业的运营风险。

3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指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波动可能导致的企业利润损失。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在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宏观经济风险程度也相对增大,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3.2民营快递企业内部风险

1人员风险。人员风险包括民营快递企业管理者素质,快递服务人员素质,快递人员流动性等。民营快递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管理者素质低,快递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也较低,快递从业人员流动性过大等问题。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民营快递企业的决策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和成本增加的现象。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大环境下,许多民营快递企业只重视业务开发,忽视业务合规管理,过分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通过低资费、跨区域揽收提升业务量,忽视了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益。

3信息风险。信息风险是指在共享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严重的信息污染现象导致的信息不准确性、滞后性和其他一些不良后果的一种相对冒险现象。信息风险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的及时、准确披露和客户信息安全两个方面。

4建立健全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机制

4.1建立健全风险预防机制

根据风险的可测定性,民营快递企业可建立健全风险预防机制,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建立风险意识教育机制。通过风险意识教育培训,如应对风险模拟、企业风险案例分析、企业风险知识教育等,帮助企业员工树立风险意识。第二,建立风险分析预测机制。通过对企业自身的风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再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状况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再对风险的属性、来源、影响和应对风险的成本等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第三,做好风险控制机构设置与协调工作。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协调沟通才能实现有效化解。

4.2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根据风险的可控性,民营快递企业可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责任机制。在做好风险控制机构设置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对相关风险控制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提高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也为在控制风险失败之后进行有效问责提供了有利依据。

建立健全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机制。这一机制可确保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民营快递企业在面对风险之时,在制定风险控制策略的过程中,要明确制定风险控制策略面临的首要问题、执行标准、评估标准和方式,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并确定最佳策略。

建立健全实施风险控制策略机制。是否能有效实施风险控制策略,取决于决策是否果断和行动是否迅速。为此,企业需要统一指挥,上令下达,提升组织与个人的执行力。当企业风险发生之时,各部门要马上行动起来,在各自岗位上按照企业的统一部署,为风险控制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有效化解风险奠定扎实基础。

4.3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反馈机制

根据风险的客观性,民营快递企业可建立健全风险反馈机制,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恢复正常快递服务经营秩序机制。民营快递企业风险的出现,干扰、破坏了企业的快递业务经营秩序。因此,在风险控制结束后,需根据所遭遇的风险的类型和破坏程度的不同,从人、财、物、社会舆论等不同方面恢复企业快递经营秩序。

第二,建立健全员工心理干预机制。任何灾难过后,人的心理创伤是比较难以抚平的,为此,民营快递企业也要有对因遭遇企业风险而受到损害的企业员工提供心理治疗的意识与行动。这将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劳动积极性,凝聚企业人心、实现民营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的总结和反思机制。对风险发生的原因、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找出可供借鉴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的风险预防、控制能力。

5结论

本文认为,民营快递企业风险的控制需要在风险得到有效识别的前提下来开展,其中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风险,也需要准确认识风险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民营快递企业可以通过风险预防机制、风险控制机制、风险反馈机制三方面来构建风险控制机制。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快递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民营快递企业在经过一个爆发式发展的阶段后,也给自身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在自身发展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民营快递企业如何规避、控制这些风险以获得自身的健康平稳发展,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命题。为此,文中通过对民营快递企业进行风险分析,研究如何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为民营快递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民营企业对外担保的风险控制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担保风险控制

1民营企业对外担保的必然性

民营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必可少的资本要素。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所从事的是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激烈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惨烈,企业的平均寿命很短,经营风险很大,金融机构不愿光顾这些企业。民营企业实力差、规模小,可用来抵押的土地、房产、机器、设备难以满足银行对资产抵押的需要,抵押担保形式不能够解决大多数民营企业、大部分贷款需要,而质押担保只能解决极少数资金临时困难的企业需要,外部融资还是主要依靠信用担保一保证的形式从银行获得的。现在提供有偿担保的机构比从前增加许多,而高额的担保费用让民营企业不堪重负,只好依靠民营企业之间的互保、联保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民营企业对外担保问题必将长期存在。

2民营企业对外担保的风险控制

民营企业对外担保主要指民营企业为自己的母公司或下属子公司之外的其他企业、单位及个人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在以上三种担保方式中,抵押、质押属于物的担保,现实生活中采用较少,担保的风险可以预知、可以控制;而保证则属于人的担保、信用的担保,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普遍,担保的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拟就民营企业采用保证方式对外担保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粗浅的探讨。

2.1建立对外担保的红色警戒线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外担保是无法绕开的难题,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始终把担保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即建立对外担保的红色警戒线,不得突破,每个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及风险承受能力、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等确定自己的红色警戒线,加以细化和量化,并写进《公司章程》,确保其具有硬约束和可操作性。如:企业对外担保,要根据担保的性质和金额,必须有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授权;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70%或总资产的50%:单项担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20%。有些民营企业没有建立自己对外担保的预警机制,被对外担保所累,成为其他企业的殉葬品。

2.2加强对被担保单位的调查担保企业的担保风险主要来源于被担保企业。在以往的业务活动中,担保企业对被担保单位的业务范围、生产情况、财务状况等有大体的了解,但担保问题事关重大,必须对被担保单位的有关方面情况做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努力把担保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2.1要求被担保单位提供经审计最近一期的审计报告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提供贷款资金的用途、还贷来源等资料,新上项目还必须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等,以准确的把握被担保单位的财务状况、资产抵押情况以及未来盈利趋势、现金流量,这是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的最重要措施之一。现在,一些担保企业恰恰没有做好这面的工作,听信被担保企业的一面之词,或迫于亲情、乡情、友情的压力,稀里糊涂的替他人背上了债务。

2.2.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被担保单位的偿债信誉、诚实信用情况。通过工商部门可以了解到被担保单位是否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以及被担保单位的合并、分立、重组等情况;通过其开户银行可以了解到被担保单位历来的偿债信誉、信用等级,是否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通过其税务部门可以了解到被担保单位是否存在偷税、欠税行为,这是因为被担保单位一旦发生经营困难、破产倒闭,国家税款优先于担保债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五条“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通过其业务联系密切单位,如原材料供应商、水电燃气等单位,可以了解被担保单位到有无赖账、债务久拖不还的劣迹。

2.3签订要件齐备的担保合同担保是担保人、债权人、债务人三方约定,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时,保证人承担代为清偿的责任。担保合同是经济合同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签订担保合同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应认真对待。实际中,一些单位不太重视担保合同的起草和审查,只是按照银行或债务人要求,在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合同文本上签字、盖章;有的甚至将公章、法人代表章交给银行或被担保企业,让他们代为盖章、签字。担保企业的风险人为地增加了。为此,必须加强担保合同的起草和审查,签订要件齐备、表达清楚的担保合同,特别要明确以下条款:

2.3.1担保的范围担保法第二十一条“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主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担保合同没有规定的或规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为降低担保责任,必须在担保合同中对担保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否则无疑会加大担保单位的责任。

担保法第十二条“同一债务有两个以上的保证人的,保证人应当按照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份额,承担保证责任,没有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在多个担保企业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担保范围,否则也会加太担保单位的责任,增加担保企业的担保风险。

同一债权既有人的保证又有物的担保。债权人希望通过这种担保方式进一步增加担保安全系数。《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这一规定表明既有人的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情况下,如果担保合同没有明确担保范围,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风险增大。

2.3.2担保的期限担保法第二十五条“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担保法第二十六条“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这说明,无论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都必须约定担保的期限,否则,担保责任、担保风险会随着担保期限的延长而增加。

2.3.3保证方式担保法第十六条“保证的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担保法第十七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

行定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担保法第十八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法第十九条“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按照连带责任承担保证责任”。在连带保证责任方式下,只要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即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合同,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因此承担连带保证比一般保证风险高、责任大,必须在担保合同对保证方式加以明确约定,否则要承担更大的担保风险。

2.4关注贷款合同的履行情况担保合同作为贷款合同主合同的附属合同,自合同签订之日起,就依附于贷款合同的存在而存在,随贷款合同的履行而注销。因此,担保企业必须密切关注被担保企业贷款合同的执行情况,评估担保风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4.1债务人已经履行偿债协议或贷款银行已经解除债务人偿债义务,贷款合同履行完毕,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已经解除,保证人要及时撤回保证,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2.4.2贷款合同条款变动,如借款本金、借款利率、借款期限、资金用途等项目发生变更,在没有征得保证人同意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保证风险更大,为此,可以考虑解除担保,以保护自己正当权益。

2.4.3贷款银行和债务人就债务展期达成协议的,没有征得保证人同意的情况下,保证人的担保风险随债务期限的延长而增大,为此保证人可以解除保证,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2.4.4保证期间利率变化。债权人和债务人在贷款合同中明确规定,贷款利率随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变化而变化,相应的担保企业的担保责任也随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而增加或降低。

2.5担保的反担保为进一步降低风险,担保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可以让被担保企业作为自己的保证人,签订期限、金额、方式等完全相同的反担保合同,当担保企业替被担保企业清偿债务而造成的损失,可以从反担保中得到优先补偿,因此反担保给担保企业系上了一条安全带,根据担保法第三条“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在建立反担保过程中,企业要密切关注以下内容:第一、反担保企业是否具备担保资格,根据《担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①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作为保证人;②国家机关不得作保证人;③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作为保证人(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在授权范围内提供担保),由于反担保主体不合格,造成担保风险无法通过反担保得到有效化解。第二、反担保企业提供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企业章程、法人代表身份证等资料是否真实、可靠,除了核对原件外,还应该到证照的发放机关进行调查核实,避免构成无效担保、避免上当受骗,加大担保风险:第三、关注反担保企业的《公司章程》有关担保的规定。根据《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担保的总额、单项投资或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谨防担保企业以未经股东会议决议、超过《公司章程》规定的限额为由,拒绝承担担保责任,使反担保失去意义、无法化解担保风险。

2.6担保的事后管理担保企业一旦为其他企业承担保证,担保风险就随之而来,担保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同被担保企业紧密相连。为此,高度重视担保的事后管理,力争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2.6.1为被担保企业信用档案被担保对象通常多是同担保企业在业务方面紧密相关或在地缘方面紧密相连,担保企业有必要也有条件为被担保企业建立信用档案,详细记载被担保企业的名称、注册资本、法人代表、经营范围、担保的金额、担保的期限、保证方式,每次担保的履行情况,以准确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评估担保风险。

2.6.2经常与被担保企业联系为了及时掌握被担保企业的债务履行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是要求被担保企业及时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时提供贷款使用情况,就能及时发现被担保企业有无不履行偿债协议、逃避债务、挪用贷款,以及贷款银行和被担保企业私下协商变更主合同而损害担保人利益的行为,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6.3特别关注被担保企业以下问题被担保企业停业、歇业、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从事违法活动,涉及重大诉讼、生产经营遇到严重困难、财务状况恶化等直接影响贷款银行利益实现的问题,近而影响到保证人切身利益,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断然措施,努力把担保损失降到最低。

2.6.4担保企业代为清偿债务后续措施被担保单位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债权人要求本企业人代为清偿债务时,需要认真检查贷款银行要求是否和保证合同的内容一致、保证人是否相符、索赔金额是否正确,在核对相符后偿付债务。偿付债务后,及时通知被担保单位,确认担保债权;为保证垫付资金及时得到清偿,经常进行电话催收、信函催收、上门催收、甚至委托讨债公司催收,直至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也可以采取债务展期、以物抵债、债权转股权,甚至是破产清算的方式,最大限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4]《中国农业银行保证担保借款合同》.

[5]《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民营快递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规避对策

1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并购的动机

1.1 获取企业发展的机会

企业发展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投资规划, 另一种是通过并购的方式达到扩大生产力的目的。相比前者,并购的效率更高。我国民营快递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竞争力、扩张规模,那么并购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1.2 发挥企业的协同效应

1.2.1 经营协同

并购后民营快递企业将经营活动进行合并,节约了经营费用。民营快递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2.2 管理协同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通过并购那些具有良好管理资源的快递企业来弥补自身发展上的不足,不仅可以帮助低绩效快递企业走出困境,而且能有效利用充足的管理资源,提高双方效率,实现双赢。

1.2.3 财务协同

并购可以使民营快递企业统一调度资金,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节约了管理费用。

1.3 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民营快递企业的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同时,获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提升竞争能力。另外,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取其他快递企业发展的资源,降低成本,扩大盈利空间。

1.4 降低民营快递企业的经营风险

如今,民营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其他新兴的快递企业不断涌现,企业必须时刻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必要时进行并购,帮助民营快递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分散自身经营风险。

2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

2.1 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对目标快递企业并购价值的定价风险,并购快递企业在并购前需对目标快递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进行判断。但是对于目标企业的判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企业自身评价系统不完善,外部快递行业大环境的千变万化,这都可能导致企业出价过高或者出价过低,引起很大风险。

2.2 融资风险

民营快递企业为保证并购顺利进行,会利用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而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佳,必须考虑各种融资渠道,这显然会带来融资风险。

2.3 支付风险

企业以何种方式支付对价也是影响至深的,但任何一种方式都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支付现金可能带来资金短缺风险的上升;支付股权会使企业丧失控制权,新的股东参与企业决策,原股东的决策权弱化。

2.4 财务整合风险

由于每个民营快递企业的财务资源和财务管理方式都存在差异,所以企业需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等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或并购后形成的新企业在规模上没有适当控制,严重的也将拖累企业的财务。

3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

3.1 不确定因素

从快递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看,国家对民营快递企业政策的变动和快递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等都会影响民营快递企业的并购;从快递企业微观环境看,并购快递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和资本运作能力等不明确因素都可能带来财务风险。

3.2 信息不对称性

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数量较多,企业信息披露较少,对并购快递企业的潜在资源、内部数据等了解不全,这些都会加大民营快递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4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规避

4.1 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制订方案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现今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应审时度势,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准确地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重点把握企业的财务报表,但又不能局限于财务报表,避免陷入误区。

4.2 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使财务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企业应根据自身融资情况制订让对方认可的融资方案。一方面,民营快递企业可以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综合考虑多种融资方式的利弊,以此来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新渠道。

4.3 提高支付能力,控制支付风险

企业在选择支付方式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将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同时,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还应健全自身的资金管理体制,特别是加强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兼顾流动资金的收益性和流动性。结合多种支付方式并分析支付成本,设计出多种支付组合,进而转移或消除支付风险。

5 结 论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会面临以财务风险为主的诸多风险,民营快递企业的管理者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民营快递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 篇4

关键词:资金流 资本结构 预警机制 动态监控

民营企业集团是民间资产的投资主题,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当民营企业一旦规模增大之后,财务风险也加大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概率就会增加了。而且,在我国的制度背景下,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还缺乏救助和保护商业利益的保障机制,那么在资金流存在较大风险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如何实现自救,进而做大做强呢?这种资金流风险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尤为明显,因此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来进行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近期,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报告,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达7100亿元,相当于行业最高峰的2007年新增房地产中长期贷款的2倍。平均下来,每家内资开发商资金缺口达1201万元。在房地产行业导致民营企业集团资金流风险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价格过高,一旦跌落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入减少;房地产资产负债率高,一旦负债偿还出现困难,就会存在倒闭的风险;地产企业的过度扩展,圈地太多,高成本意味着经营风险的增大。

一、资金流风险的原因分析

所谓资金流,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资金流风险是指导致企业资金流断裂的可能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因此控制资金流风险十分重要。

(一)融资难

民营企业的融资,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且融资成本较高,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规范,使得融资成本增加,二是直接融资的银行信贷和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都主要是为国有企业和上市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这些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三是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借贷存在“心理障碍”,不能快速借款或者不愿意借款,使得中小企业陷入无法借款的困境,无奈之下进而寻求高利率的民间融资。

(二)资金流管控的失效

民营企业资金流的管理和控制,实质是围绕企业生产和投资流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管理,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本运营有效规避资金流管控的失效。资本运营是以经营方式和经营战略的多样化为手段,以企业并购、股份制改造、无形资产运营、强强联合及战略联盟等为使用方式,是中小民营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经济、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民营企业资金流管控的失效的症结不仅在于融资的难易程度,还在于资本的运营和投资。房地产作为具有金融投资属性的特殊产品,具有资金量巨大、投资周期长以及市场流动性差的特点,我们认为,一般来说,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把资金合理配置、资金效率以及资金的安全作为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为了严格控制资金运用的方向,需事前编制全面的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加强预算约束意识,对超支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在确保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项目的开发成本。

(三)发展现状的缺陷

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集团是在创业过程中资金不够雄厚,底子较薄,造成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抵御来自诸如1998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之类的破产风险的能力相应较差;一般而言,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能力较差,具有资金的需要不大、需求频繁以及随机性强的特点,使得融资的复杂性和融资成本的增加;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大部份不尽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不能及时给企业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过于冲动可能导致资金压力重现,银行借款和民间融资等使得房地产普遍资产负债较高,企业资金风险较大。对于房地产,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影响也能成为导致该类民营企业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金融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在金融货币政策上,比如,2003年出台“121文件”,规定房地产企业申请国家贷款,自有资金不得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2004年这一比率增加到了35%。在税收政策上,比如2012年我国在重庆和上海进行了房产税的试点,并逐渐推向全国,这类税收政策从房地产的短期效益而言,是非常不利,它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销售量,因此可能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紧缩状态,从而造成部分民营集团企业出现资金流的短缺,甚至倒闭。

二、资金流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良好的资本结构

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在资金流风险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运营的重要性相当,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仅能影响到到该企业的财务风险,还能影响到该企业的筹资活动。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越高,则财务风险越高,当企业遭遇金融危机等原因导致经济状况变差的时期,便容易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另外,负债比率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企业新的筹资能力减弱,在银行等融资机构进行审核时难以通过或者增加融资成本。因此民营企业应当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一方面,民营企业在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合理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使得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资本结构相匹配。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除了检查资产负债的比率,还应关注短期资产、负债以及长期资产、负债的比率,相得益彰才好,避免因资金能力和公司发展规模不相匹配,从而导致企业负债的增多和资金流风险的增大。另一方面,实施稳健股利分配政策,即在实施股利分配政策时,更偏向于将企业的税后利润多留少分,增加企业的资金量。在企业盈利能力弱、业务不稳定的情况下,保持较多的企业自有资产可以增强举债等的融资能力,在盈利能力较强、业务稳定的情况下,适度举债并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降低资金成本。

(二)建立资金流风险预警机制

资金流风险导致企业破产的资金流风险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具有长期的潜伏期。我们说需要建立一个资金流风险防范的预警系统,用于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资金流断裂的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民营房地产企业应以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为依据,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的土地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市场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的特点等,利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以及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等指标,结合房地产公司的建造进度、开工面积、保守的房屋销售率等实际情况,对处于警戒区的业务实施重点监控,预计该业务需要的资金数量和资金的时间安排,做出合理安排,一旦发现某些异常征兆,要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因资金流不足引起的风险和损失,比如为防止资金流不足,提前与银行等融资机构签订一定限额借款的承诺书等。

(三)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民营企业集团,尤其是房地产公司,它的投资受本国乃至世界经济状况、国家宏观政策法规以及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资金流的断裂容易发生且可能危害巨大。因此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是控制资金流风险重要工具,这主要包括加强资金来源的管理、对资金实施动态监控以及对资金集中的管理。对资金来源的管理,需要选择适当的筹资时机和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资金动态的监控,需要定期收集各个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表,严格对项目资金的领用和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在制度上对各个环节资金的使用实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和资金拨付程序;资金集中的管理,主要是应当调查客户的资信记录,保证按揭贷款能及时收回,对于回笼的资金,除了用于日常开支和支付项目款外,都应集中在企业总部以便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叶贵、唐建立、周明顺,房地产投资过程中资金流的形成及其作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的风险与控制 篇5

负债筹资风险是由于企业进行负债筹资而产生的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一种风险,其主要内容包括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

1.1 现金性筹资风险

现金性筹资风险也称为支付性筹资风险,是指由于现金短缺、现金流入的期限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支付性筹资风险。现金性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理财不当造成的。另外在资本结构或债务期限安排不合理时也会产生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风险。

1.2 收支性筹资风险

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不善时产生的一种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总体风险,它对全部债务的偿还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这种风险一旦产生就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或企业正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所以,这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也是因企业经营不利造成的风险。出现收支性筹资风险,不仅会对债权人的权益产生威胁,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也将受到威胁,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2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风险产生的内因

2.1.1 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的大小或负债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企业负债规模较大,则利息支出就会增大,若企业的利润降低就会使企业丧失偿付利息的能力,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企业负债规模越高,企业财务杠杆系数也就越大,对企业股东收益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2.1.2 负债的利息率

在同等规模的负债条件下,利息率越高企业要支付的利息也就越多,在企业收益较差的时期,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同时,利息率越高,企业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财务杠杆系数也就越高,对股东收益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

2.1.3 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

负债期限结构的安排是指企业负债中长短期负债的使用情况,即长期项目上是否用在了短期资金,短期项目上是否用在了长期资金。若长期资金用在了短期项目上,则企业的资金就会闲置和面临支付高额利息的风险;若短期资金用在了长期项目上,则企业就会面临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如果企业的负债过于集中在长期负债或短期负债,那么企业还款时的压力就会增大,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2.2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风险产生的外因

2.2.1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表现为企业能否得到预期的息税前利润。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不同,但它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采用负债筹资方式时,由于财务杠杆对所有者权益的扩张作用,所有者权益的波动性就比较大,企业承担的风险就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就是筹资风险。而且当企业的经营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收益时,也会对企业负债筹资的利息支付产生影响,增加企业还款压力和筹资风险。

2.2.2 预期现金流入量与资产的流动性

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偿债能力的强弱,而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企业潜在的偿债能力的强弱。当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得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时,企业就不能按时足额地支付本息,企业就面临着财务风险。此时,企业就会变现其他资产以偿还债务,而各种资产的流动性是不同的。当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强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相对较小;若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弱,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增大。

2.2.3 金融市场

企业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因此企业的负债经营就会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负债筹资的利息率上。当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大于需时,利息率就会下降;反之,利息率就会上升。而且金融市场上货币汇率、利率的波动都会给企业带来筹资风险。所以,企业在进行负债筹资时,不仅要考虑负债利率的影响,还要综合考虑金融市场货币供给的整体情况,使企业能够得到最合理的筹资规模和融资来源。

3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的风险控制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之一。企业运用得好,就会给企业带来收益;运用不好,就会给企业带来意外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如何运用负债筹集的资金,避免这种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3.1 民营企业负债筹资风险控制的宏观策略

3.1.1 建立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比较晚,各种措施还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资本市场和法律环境的改善,更是重中之重。良好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健全的法律可以为企业提供保障。

3.1.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筹资大都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提高银行经营自主权是提高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数量的重要措施。提高银行经营自主权包括提高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权利、提高银行自主处理坏账损失的权利和提高银行自主支配利润的权利等。这样就能对企业进行外部制约,减少企业盲目借贷,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3.1.3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晚,其经营理念与国外的管理理念存在差距,因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缩小我国企业与国外差距的重要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约束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水平,加速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

3.2 民营企业负债筹资风险控制的微观策略

3.2.1 企业应确定适当的负债比例

负债比例通常由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总额*100%。负债比例是由所有者和债权人的认同程度决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来说30%为安全,40%较合适,超过50%资金周转就会受限,再筹资能力就会降低。另外企业也要考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

3.2.2 企业要确定合适的资产结构

一方面企业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企业在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应该借入多少短期资金,多少长期资金,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销售状况。企业的产品如果销售好的话,企业可以多借入短期资金。 (2) 资产结构。企业的长期负债多的话,企业应多用长期负债,尽量少用短期负债。 (3) 企业规模。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企业的资产结构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经营规模大的企业,一般很少用流动负债,因为他们可以在债券市场获得资金。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增多了,企业可以根据融资规模的大小、期限的长短和企业期望利率的大小,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融资。

3.2.3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不管是企业的自有资金还是企业从外部筹集的资金,在企业获得这些资金的使用权后,企业应加强对这些资金的控制力度,并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企业的所有人应适时地查看企业账目,做好对其他人的监督工作。另外,如果进行对外投资,企业应首先考察好应投资的项目,评估投资风险和收益,最好选择投入资金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企业筹集资金也不应过多,应根据投资经营的需要做好资金计划,合理筹资。企业还应在项目管理上做好合理的规划,以达到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效果。

3.2.4 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制度,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健全的财务风险制度可以使企业在应对财务风险时更加得心应手,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将风险意识引入到企业的财务制度中,可以让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行使其财务风险控制的权力,获得财务风险收益。对于企业经营者: (1) 可以使经营者在法律和经济上明确他们的责任,引导他们树立风险意识,居安思危,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加强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2) 企业的所有者要给企业的经营者一定的经营、财务以及资金的使用权限,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实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增加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3) 给企业经营者一定的风险报酬。权、责、利分明,可以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健全的财务风险制度也要求企业内部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

3.2.5 根据企业状况,制定企业的负债计划

根据企业的资产状况制定企业的负债计划,是企业理性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应当按照资金的需要量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进行筹集计划的制定。同时,还应根据各种负债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还款计划。负债过多,会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企业还款的压力,当企业经营不善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负债很少或者没有负债,企业的资金结构就不够合理,企业经营的综合成本就会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合理的负债会使企业获得一定的财务杠杆收益,而且可以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负债经营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收益机会,这就要求企业在负债经营方面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民营企业要加快发展,迅速扩大规模,就要有充足的资金,而资金来源最快的就是负债。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更好地控制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使企业在经营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摘要: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 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企业过多的负债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影响, 企业的财务压力就会加大, 由此影响企业的利润。企业只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财务控制管理, 才能避免因财务风险过大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负债筹资风险的产生原因, 提出民营企业控制负债筹资风险的内部和外部措施, 从而有利于优化企业财务结构, 让企业合理利用财务杠杆,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关键词:民营企业,负债筹资,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冷东署, 张艳林.负债筹资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19) .

[2]邵天伦.浅谈企业负债筹资的风险与防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

[3]何丽萍.论企业负债筹资的风险与防范[J].财务与金融, 2008 (3) .

[4]邢文妍, 辛兵海.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15) .

[5]骆莉.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与风险控制[J].企业论坛, 2010 (9) .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 篇6

一、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分析

1. 控制权配置失衡增加民营企业融资风险。民营企业的控制权配置失衡导致决策层权力内耗, 进而增加其融资风险。

(1) 投资决策的信息不完全性引致投资者与民营企业家之间存在控制权之争, 导致企业内部效益损失。投资者依据不完全信息对其与民营企业之间的金融合同的风险作出判定, 并认为投资风险判定不可能依赖民营企业的业绩而是依赖与其业绩相关的信号。投资者通常在金融合同中规定, 当运营业绩恶化趋势确立时投资者拥有项目的控制权, 当运营业绩优化趋势确立时企业家拥有项目的控制权, 从而确保其投资的安全性水平。该策略将风险与控制权有效匹配以解决投资者与民营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之争, 但却忽视影响民营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变量, 即民营企业家在对其创立企业的特殊情感所激发出来的责任与努力。

(2) 民营企业家与投资者相比具有内部信息优势, 若其采取机会主义策略, 则会在经营过程中以较低成本侵占投资者部分利益。外部投资者虽然可采取随机证实活动来规避民营企业家的侵占行为, 且该证实活动信度与其债权或所有者权益所占的比例成正比, 但增加投资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同时也会增加投资自身风险。投资者同时还将主张控制权中的更换权、撤资权、清算权等权力来约束民营企业家的侵占行为以提升投资安全性水平, 但各类控制权配置受到民营企业家的诚信水平的制约。较低的诚信水平将扭曲民营企业财务信息, 从而增加投资者的财务信息证实成本, 降低投资者和企业家的整体福利水平, 阻碍民营企业的稳健发展。

2. 董事会功能不完善增加民营企业融资风险。

现代企业制度是基于公司治理理论来建构的, 作为最高决策层的董事会的是否可有效发挥其功能将直接决定现代企业制度的成败。企业董事会是企业各项战略规划和重大决策的首脑部门, 也是全体股东特别是关键大股东及重要债权人的利益总代表, 是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主平台。董事会功能缺乏完善性将制约其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平衡以实现各方利益的最优化, 从而扩大民营企业融资风险敞口:

(1) 大股东或职业经理人基于私利的制度设计将董事会功能架空, 致使董事会为大股东或职业经理人掌控, 从而剥夺其代表包括投资人在内的企业诸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的功能。若投资人在董事会中缺乏有效伸张其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权利的渠道, 将会采取不投资或增加投资风险收益诉求等策略来规避该项风险, 这将同步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

(2) 缺乏合理运作机制的董事会导致董事会成员间的内斗, 董事会成员间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考量而使得董事会决策偏离企业集体利益, 增加外部投资人投资风险。国美电器的控制权之争事件就是董事会成员间内斗致使大股东、职业经理人及投资者利益捆绑式损失的典型案例。

(3) 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阻碍独立董事制度对民营企业重要决策的制衡及纠偏功效的发挥, 增加了民营企业在融资决策等重大事宜上的决策风险。我国民营企业的独立董事任免通常采用大股东推荐并以董事会名义或经由大股东掌控的股东大会表决后聘用的模式。由于受产权属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使得独立董事承担的监管处罚风险相对较小, 独立董事缺乏监督企业违规违法行为的激励, 致使独立董事监督名存实亡。独立董事的生成机制决定独立董事代表大股东利益, 其对董事会决议提出异质性意见以规避集体决策中的集体反智倾向的功能丧失, 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决策风险。

3. 职业经理人制度缺失增加民营企业融资风险。

Jensen与Meckling (1976) 的研究揭示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的根源在于职业经理人剩余索取权不足。职业经理人担负增加企业收益的成本及风险, 却只能获取由此引致的部分利润, 因此职业经理人有偏离所有者预定目标而选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谋求自我利益以实现对少获取的剩余索取权的补偿, 具体策略有偷懒、损公肥私、出卖企业利益以谋私利等。假设民营企业股东权益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 则经理人的行动必然偏离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目标, 但所有者可以通过给予经理人恰当的激励以约束其偏离最优化经营目标的冲动, 或以支付监控成本的方式来限制经理人的私利行为, 具体的策略选择取决于激励成本、监控成本与策略实施收益间的利益权衡。但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局限性, 基于传统家族治理模式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对经理人的合理激励措施安排, 在剩余索取权分配上依赖主观性判断。企业所有者在无法给付职业经理人相应剩余索取权时, 会影响其才智发挥和业绩贡献。

二、民营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1. 民营企业优化控制权安排以控制权益融资风险。

民营企业融资契约中的控制权可分解为证实权、解雇权、更换权、撤资权、清算权等一系列权利。由于民营企业家拥有控制权赋予的企业内部信息优势, 倾向于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掠夺未掌握控制权的股东投资者的部分收益。因此外部权益者会采取各类随机证实策略以规制企业控制权持有者的机会主义倾向以保障自我利益, 此类措施固然可以提升非控制权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水平, 但也同时提升投资交易成本, 减损投资收益率水平。为此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 采取措施优化控制权安排以控制权益融资风险, 增进投资者信心及收益率水平。

(1) 通过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推动民营企业正规化运作。基于传统文化的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配置及家族式治理模式制约企业成长空间, 为此亟须通过推动产权多元化进程来改造传统家族式治理模式, 在实现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为增加外部融资对象的投资信心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2) 民营企业的产权配置多元化进程应将企业管理高层、技术骨干及资深员工纳入其中, 并通过优化决策机制设计以促其积极参与企业决策, 为民营企业的稳健发展贡献谋略, 避免因个人独断决策失误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2. 增强财务管理透明度以强化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透明度可以分解为财务信息本身的透明度、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财务信息透明度等内容。财务透明度高系指企业的财务公开包含足以支撑企业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充分信息。外部投资者有效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前提是该企业具备足以支撑有效投资决策的财务管理透明度水平。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水平较低是削弱外部投资者投资信心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投资者信心指数, 民营企业需在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性前提下对外公布必要财务信息, 引入多方监控者来审查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及有效性, 从而强化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水平。

(1)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战略地位, 并促进以登记企业经营成果为工作核心的传统会计管理升级为以财务管理及风险控制为工作核心的现代公司金融管理, 会计工作由被动记账向主动管理转变。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好财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工作, 更要认真研究会计规范体系, 以确保财务原始数据的准确和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2) 规范民营企业财务报表对外公开制度。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规范性会加大投资方或债权方对其风险敞口估计水平, 制约民营企业对外融资便利性。故民营企业应强化与审计机构的联系, 在其协助下逐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规范财务操作流程, 提升财务报表规范性。

(3) 民营企业应适应网络财务发展趋势, 革新财务透明技术。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财务报告具有保真度高, 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等优点, 但其信息载量有限, 传播及获取成本较高, 制约了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水平。民营企业应当考虑开放网络财务的信息发布功能,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公布企业财务信息, 提高信息的时效和容量。

3. 优化资本结构以规范民营企业融资风险。

通过设计合理的资本结构以维持恰当的资产负债率, 是规范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必要保障。民营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在利用资金过程中多采用通过扩大资产负债率以获取更高财务杠杆率的方式来提升权益资本收益率水平。但由于高财务杠杆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增加。

(1) 民营企业应当研究资本结构优化方案, 在增进企业股东权益这一基本目标前提下实现同步控制综合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水平等多重目标。通常认为民营企业通过负债融资方可实现最优资本结构, 但债务融资在发挥其避税功效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偿债风险, 因此必须确定合理债务规模。

(2) 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 在设计企业资本结构时应当提升资本结构的灵活性以应对不确定性经营环境的变迁。民营企业财务灵活性系指企业动用闲置资金以应对企业经营中各类可能发生且无法预见的经营风险性事件或机会的能力。合理的资本结构设计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融资能力, 提升其财务灵活性水平, 增强企业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例如, 有效控制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中长期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比例可以预防企业过度举债冲动, 降低债权人风险, 从而放松其对企业债务契约中的诸项再融资的限制性条款, 增强企业在权益净利润的分配及投融资等领域的自由决策权。

(3) 民营企业应基于资金供求均衡理念来设计适当的资产负债率水平, 避免因盲目追求规模最大化而过度融资所导致的资金闲置浪费或投资失误损失。企业融资规模应当依据企业既有资本规模及预期市场规模来确定, 并做好业务开展进程中的各期间内所需资金的预测与分配工作。

参考文献

[1].丁庭选.董事会独立性与银行债务融资契约研究——基于2007~2009年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5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 篇7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前进的重要力量。统计资料显示,超过70%的城镇人口在民营企业就业,在绝大多数竞争型行业企业的户数分布中,民营经济占的比例均在60%以上[1];而在国内证券市场,民营上市公司的比例不到20%,民营企业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地位与GDP的贡献存在巨大反差,大量优质民企没有融入我国证券市场。这不仅阻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还不利于增强我国证券市场的吸引力,对我国国有资本的战略调整也将产生消极影响。

1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制度渊源分析

民营企业发展早期的融资基础是个人信誉,这与在市场交换和合约实施中形成的商业信誉不同,它的基础是社会网络中形成的关系,即社会资本。然而,在民营企业迅速的成长扩张过程中,其所需的融资规模已超越了内部融资和社会网络与民间信贷的融资能力。因而,求助于证券市场是民营企业的一条出路。

然而,我国IPO有所有制的政策倾向,对经营历史、经营业务、发展方向、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方面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且IPO上市需花费不菲的上市费用和数年的时间,我国民营企业对往往IPO上市望洋兴叹。而同时,根据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收购人可以采用现金、证券、现金与证券相结合等合法方式支付收购上市公司的价款”[2],这意味着换股、定向发行、回购等国际通行的非现金支付手段均可为我国民营企业运用,为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提供了便利条件。

2 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绩效分析

2.1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经济绩效分析

(1)从宏观方面考虑,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具有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首先,买壳上市具有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要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靠增量投入,二是进行存量调整。而买壳上市正是通过资本经营,把存量加以重装来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我国近年了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大都是高科技行业,而最先上市的一些公司往往处于夕阳行业。高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有利于增加高科技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对结构调整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买壳上市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一方面,壳资源往往是业务发展前景较差或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这一类的上市公司的摘牌甚至破产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但这些企业又占有了大量的资源,只是因为运用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而没有产生收益,从而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一些高速扩张的民营企业,需要资金、需要扩展生产能力并打开市场,但却由于种种政策限制,难以筹集到所需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买壳上市整合某些国有绩差企业过剩的资源,利用它们的销售渠道,就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再次,买壳上市具有盘活存量的功能。从整个社会看,若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大量的增量投资就会沉淀为存量资源,导致存量资源越积越多。而买壳上市恰恰能起到盘活存量的作用,一些有活力的民营企业能以先进的管理,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促使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2)从微观方面考虑,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能使民营企业获取在股市融资的机会,能促进民营企业改善财务状况,还可以使民营企业实现节税效应。

第一,上市融资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获得企业高速发展所需资金。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其早期所依赖的社会网络资本及其本身利润留存通常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乏。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则是多元化的,既能向银行融资又能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融资;既能发行普通债券又可发行可转换债券;既可以采用配股方式又可采用增发新股方式。

第二,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买壳公司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改善壳公司的财务结构,提高壳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等措施来恢复其配股资格,能够获得直接融通资金的能力,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因为配股所得的资金往往不需要还本,而国内企业的分红也极少,低成本的资金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产生的收益若既可利用来新增资本,也可以用来激活原来的存量资本,或者用于技术改造或新的投资项目,从而增加经营性现金流量。当然买壳企业很多情况下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总额或总资产为目标,这样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市场占有率,使上市公司获得规模经济,带来动态收益。这种收益在短期内是无法准确估量的。

第三,民营企业的买壳上市可以实现节税效应。在市场经济中,税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决策。我国现行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常被企业利用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某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年度的所得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壳公司往往在一年中严重亏损或该企业连续几年亏损,买方企业利用壳公司的亏损可以获得纳税方面的优势。

2.2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制度绩效分析

(1)上市是我国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主要不是技术和产品乃至市场的竞争,而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竞争。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过程中,必须分析企业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评价企业自身优势与劣势,找准定位,这些工作有助于完善民营企业的管理。而且民营企业上市后变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必须按照要求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引入强有力的股东大会、董事会来制约企业管理层,这样可以摆脱家族成员的干预,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民营企业利用上市的时机,从制度上规范自己,从管理、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升自己,形成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实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2)民营企业上市具有广告和宣传效应。

民营企业上市本身就是向市场表明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企业上市后,企业名称每天在交易所股票牌里不停地翻,相关媒体每天都要对当日股票评价,上市公司伴随着其股票买卖也成为千万个投资者瞩目的对象。控制一家上市公司的行为本身也能够产生很大的新闻效应,引起投资者对控股股东的研究和关注。特别对那些生产直接消费品的企业来说,由于消费者同时也是投资者,在每天生活中都要接触到这些企业产品,买壳上市就成了可以迅速扩大企业影响力、产生巨大的新闻和宣传效应的绝佳机会。

(3)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能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取得协同效应。

买壳上市能取得1+1>2的协同效应。一方面体现在一体化效应上,相同产业的买壳行为导致了购买、生产、销售和其他功能领域的规模效应,上下游企业的买壳行为能消除在广告、销售、运输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是经济要素相互影响产生的效应。例如技术的交叉利用产生的技术协同效应,销售网络的互惠使用扩大了需求范围等。

3 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风险控制

3.1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风险识别

民营企业通过买壳的方式上市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形式,其操作程序非常复杂,风险分布于整个投资的全过程。可以将民营企业买壳上市一般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买壳”,即收购或受让股权。其次是“换壳”,即资产置换。将壳公司原有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卖给关联公司,再将优质资产注入到壳公司,提高壳公司的业绩,从而达到配股资格,实现融资目的。

(1)民营企业“买壳”步骤的风险识别。

第一,壳公司财务报表风险。壳公司财务报表风险是民营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风险。买壳公司在进行壳公司的选择时,分析、评判的主要依据是壳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由于买卖双方往往利益不一致,壳公司会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同时,中国许多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不规范,上市公司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的机会,从而造成报表不实。有些壳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着许多未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或者存在大量或有负债(如未决诉讼、担保责任等)不加以披露。买壳企业据此进行的决策,会导致买壳的最终失败。

第二,对壳公司价值评估的风险。一般来说,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对买壳企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买壳方看重的是其拥有上市资格所能带来的效用或价值。价值评估风险一方面来自于信息的不真实性,另一方面却来自于价值评估者使用的评估工具和对壳公司效用价值的预期。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买壳上市风险的忽视和操作经验的欠缺,常常仅关注到买壳上市的美好“钱”景而忽视了投资的风险,预期过于乐观。从实践来看,买壳企业对壳公司效用价值的预期过于乐观是导致价值评估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买壳公司的融资风险。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为的干预,壳的价格通常非常昂贵。在买壳过程中需支付的大量税费如保荐人顾问费、法律费用、会计师费用、产权变更费还有潜在费用和后续开支等等。显然,买壳所需资金仅靠买壳企业的自有资金是难以支持的,需要融通资金,满足买壳的需要。再者如果买壳企业需在二级市场收购时,引起了被收购方的反收购,在恶性的股价大战中更要消耗巨额资金。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和融资渠道不畅都给买壳上市中的融资过程带来巨大风险。

(2)民营企业“换壳”步骤的风险识别。

民营企业“换壳”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整合风险。包括文化整合风险、组织整合风险、技术整合风险、管理整合风险等。如果买壳企业将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分离,忽视并购后的继续整合,忽视企业文化的融合,忽视管理的协调,使壳公司的经营状况无实质性的改观,无法提升壳公司的经营业绩,不能恢复壳公司的配股资格,则买壳上市的真正目的就不能实现。

根据有关资料,全球失败的重组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3]。文化整合风险主要表现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它体现在激励制度、对内外变化的反应机制、管理理念、技术特性等所有因素中。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惯性,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很自然地做出抵御性反应。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造成很严重后果。因此,在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过程中,文化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组织整合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并购涉及到并购双方人事安排及双方利益,容易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气氛,不满情绪也可能会空前高涨,从而不利于公司员工能力的发挥。买壳公司领导层往往需要面对壳公司员工因为收购而变得敏感的自尊心。

相对而言,技术整合风险是比较直观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是能够观察甚至计算的。但如果事先没有一定的规划,事中没有严格的控制,就很容易给新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很大的风险。

管理整合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并购前双方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实现分权分管,有的则实行严格的集中型管理。并购后,必须对双方原有的管理体制重新做出安排。这一磨合过程可能会很长,而且磨合的效果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2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风险控制策略

(1)民营企业“买壳”步骤的风险控制策略。

应对壳公司的财务报表风险,买壳企业首先应加大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力度;其次,要为信息错误的补救埋好伏笔。为做到这一点,在买壳合同中设立保证条款十分重要。保证条款是买卖双方从法律上界定被购企业资产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目的是买卖双方都明确地知晓交易的标的为何物,即其在法律上所定义的财务、经营和资产范围,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4]。

应对价值评估风险,买壳企业应作出详尽的评价方案,选择适应需要的价值评估方法,并且要避免以过于乐观的预期来评价壳公司。这方面,往往与价值评估者的个人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密切相关。

应对融资风险,首先,买壳企业在买壳上市前应做出尽量详细的企业资金计划。在编制资金计划时至少应考虑并购动机以及目标企业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会造成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投入比率的差异,融资方式是否适应买壳动机、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等;其次,买壳上市前应充分估计入主上市公司后可能出现的潜在支出。

(2)民营企业“换壳”步骤的风险控制策略。

首先,在收购后的“换壳”中,领导者要考虑如何顺利地实现企业文化整合,塑造一种为重组企业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以共同的企业精神,共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共同的管理哲学和思想,共同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则,保证企业重组获得最佳效益。

面对组织融合风险,买壳企业的管理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与壳公司老员工进行积极交流,帮助老员工重建集体的自尊意识,帮助他们恢复自豪感,激发工作动力,让他们知道高素质的领导会令他们有明确的方向感。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员工们尽快全力投入配合新管理层完成“换壳”工作。

对于技术整合风险来说,除了事前应该有详细的规划外,事中应该严格的监督控制,事后更应该仔细分析有可能出现的各个错误或漏洞。因为在融合阶段,往往都是非程序性的操作,需要严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操作控制。只有在精准的研究开发下,才能发挥出技术的优势,呈现1+1>2的技术协同效应。

并购后,如何应对管理整合风险是管理层永恒的难题。两家不同管理体制和管理风格的企业要融合在一起,必然需要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和文化引导。无论是实现分权分管,还是实行严格的集中型管理,并购后都应该对双方原有的管理体制重新做出安排,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资源。

摘要: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由于受到政策、法律等限制,我国大量民营企业难以首发上市融入我国证券市场。买壳上市提供了一条民营企业曲线上市的道路,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具有经济绩效与制度绩效。但同时,买壳上市是风险较大的资本运作方式。

关键词: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绩效,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44。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src.gov.cn

[3]张军:《买壳上市的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38。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 篇8

一、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增长的成因

我国民营企业应收账款资金占用金额大、账龄长的问题非常突出, 而且应收账款总量在逐年增长。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增长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盲目赊销、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内部因素, 也有三角债盛行、结算方式落后等外部因素。

(一) 盲目赊销

民营企业采用赊销政策来挤占市场很多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风险意识的赊销行为,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客户拖欠挪用, 导致收账费用增加, 坏账损失大量产生。同时, 企业还要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去垫付实现销售所必须缴纳的各种税金, 使得企业资金愈加缺乏, 容易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民营企业出于竞争目的不断增加赊销量也有无奈一面, 长期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销售, 特别像一些基础工业用的原材料等非民用消费类产品, 采购方往往因为制造商是民营企业而拖延货款。当然, 也不排除某些民营企业因为自身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 只能提供大量赊销以诱惑采购方, 将产品打入目标市场。盲目赊销使企业最终进入一个怪圈, 企业账面利润高涨, 应收账款快速膨胀。

(二) 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

很多民营企业对应收账款无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催账措施不得力。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尽管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表面上看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职责分明, 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有些企业就存在着账目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 营销部门为了超额完成销售任务, 领取绩效奖金, 盲目赊销, 重销售轻收款;而财务人员作为事后记账人员, 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三) 三角债问题

民营企业为在竞争中制胜, 不得不以赊销方式招揽顾客, 扩大市场。此举造成另一个恶果是采购商将供货商的赊销款视为一种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无息贷款, 只要你肯赊销我就敢大胆赊购, 根本不考虑自身是否具有偿付货款的能力。在这种心理驱使下, 最终导致企业间相互拖欠成风, “三角债”乃至“多角债”盛行, 成为伴随民营企业发展的病瘤, 而且越长越大, 难以根除。

(四) 结算方式问题

货物交易和货物交付经常存在时间差, 这也是导致应收账款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批发和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往往采用托收或托收承付方式结算货款, 发货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往往是不一致的, 因为货款结算需要时间。结算手段越落后, 结算所需时间越长, 供货企业只能承认这种现实并承担由此引起的资金垫支。由于销售和收款时间差的原因, 随着民营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增大, 可能会伴随应收账款的明显增长, 当然这不属于商业信用问题,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二、抑制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增长风险的控制策略

为抑制应收账款的增长, 民营企业应该实施全程信用控制, 通过机构的设立、流程和制度的制定、人员的落实和职责的明晰, 对过程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控制, 并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各种手段, 加速资金的回笼, 以规避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

(一) 客户资信调查及评估系统

客户资信调查及评估系统属于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环节。目前, 民营企业大多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专门人员来处理企业的应收账款事宜, 所以很容易导致职责不清, 互相扯皮。因此, 在民营企业内部非常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全程负责对客户信用评估、对信用期限及方式的建议及监控等, 在一定程度上协调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内部关系。

首先, 通过对客户资信进行分析、评估, 建立档案管理系统, 筛选出公司的重点、长期客户作为评估对象, 评估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品质、商业信誉、经营作风及与公司业务往来历史;客户的资本实力、资金运作情况尤其是流动资金周转情况;客户的经营性质、历史、经营规模、营销能力;客户的经济效益、资产、负债比率等。设定每项评估内容的标准, 并依此对每个客户评分、评级。对信用好的客户扩大销量, 减少对信用不良客户的供货, 将损失减少至最低程度。

然后, 采用“本量利”分析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制定信用政策的目的就是根据客户的不同资信给予相应的信用额度, 以避免赊销的盲目性。制定信用政策的时候, 应采用“本量利”分析法, 在各因素的利弊中进行权衡取舍。信用政策的内容包括: (1) 信用额度, 即企业在某一时间段内决定提供的信用销售总额, 也就是该时间段将要发生的应收账款总额, 它取决于信用销售的数量和收账期限; (2) 信用标准, 即企业可接受的客户最低财务实力, 是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确定信用标准的关键在于评估客户拖延付款或拒付而给企业带来坏账损失的可能性, 通常用预期坏账损失率表示; (3) 信用条件是企业接受客户订货时提出的付款要求, 如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条件的改变会引起销量、售价、成本费用等方面的增减变化, 因此, 在接受信用条件前必须进行“本量利”分析。

(二) 财务会计追踪分析系统

财务会计追踪分析系统是信用管理的事中控制环节, 通常采用如下措施:

1. 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应收账款发生并入账后, 销售人员和财务人员都应定期、全面、彻底地核对和清理往来账款, 准确掌握应收账款的动态变化, 以确保应收账款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保证账实相符。定期对账, 能保持账务清晰, 还能阻止客户故意拖欠货款。对欠款大户及长期悬而未结的款项, 更应该重点跟踪、及时追讨, 防止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和死账。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 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和核算程序, 以便确定不同的应收账款收账对策。

2.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财务部门应定期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应收账款拒付百分比、应收账款占用期限、账龄分析表等形式, 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评价, 并及时将其风险信息提供给管理部门及销售部门, 以作为制订以后销售策略和应收账款清欠原则的参考依据, 尽量减少应收账款的存在所带来的损失, 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 计提坏账准备。

新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 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 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 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 据此应设置“坏账准备”科目, 按具体情况计提坏账准备金, 备抵本期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 对于实际发生的坏账要严格审核并及时报批, 已转销的坏账必须登记备查。

(三) 合理的收账系统

合理的收账系统是信用管理的有效事后控制环节, 系统的建立包括以下步骤:

1. 制定合理的收账策略。

收账策略是指当企业提供的信用条件被对方违反时所采取的策略。收账策略的积极与否, 直接影响到收账数量、收账期与坏账损失比率。收账费用与坏账成本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变动的非线性关系, 积极的收账策略使收账费用增加, 但坏账成本相对较少;而消极的收账策略, 收账费用少, 但坏账成本可能较高。企业应权衡不同收账策略下的成本和收益后, 确定合理的收账策略。

2. 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与讨债方法。

当客户拖欠账款时, 应当分析其原因, 以便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一般而言, 客户拖欠账款原因有两类:一是无力偿付, 即没有资金支付到期债务, 对这种情况应具体分析, 如果是暂时无力偿付, 则应帮助其渡过难关, 以便收回更多的账款;如果是严重财务危机乃至濒临破产导致无力偿付, 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 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债权的部分清偿。二是故意拖欠, 即具有正常的支付能力, 但为了自身利益而想方设法不付款, 针对这种情况, 则需要确定合理的催讨方法尽快追回欠款。

3. 建立信用控制绩效评价机制。

信用控制绩效可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回笼率等指标来评价。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赊销收入净额为企业信用销售总额与销售退回、销售转让、销售折扣的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为应收账款实际占用资金的平均值, 其理论数值为应收账款每天的余额与计算期天数之比值, 但实际工作中为简化计算可用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的平均数代替。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 则平均收账时间越短, 表示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次数越多, 平均每一次转化为现金的时间越短, 应收账款控制绩效越好。

应收账款回笼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应收账款资金回笼额取值于一定时期“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同期应收账款总额取值于“应收账款”科目的借方发生额。

应收账款回笼率越高, 说明企业当期信用控制绩效越好。

(四) 应收账款融资

当大量的应收账款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与日常经营开支时, 在积极催讨账款的同时, 可以考虑采用“应收账款抵押借款”“应收账款让售”等融资手段来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应收款抵押借款, 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 在银行规定的借款期限及借款限额 (一般为被抵押应收账款额的60%~90%) 内向银行借用资金。在抵押状态下, 企业仍然保留应收账款的相关权益, 但必须承担被抵押应收账款的坏账责任。

应收账款让售, 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的收款权益以一个协商的价格, 出让给专门购买应收账款的信贷机构, 得到所需的经营资金。应收账款让售是利用应收账款进行筹资的一种创新金融产品, 企业尽管放弃所有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权利, 但可以提前获得现款, 同时也规避了因收不回账款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及由此而带来的更多亏损。

三、结语

由于盲目赊销、内控制度不健全、企业相互拖欠, 以及结算方式的落后、销售和收款存在时间差等原因, 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应收账款过多且不断增长的不良现象, 因此, 民营企业必须将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化, 通过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及评估系统、财务会计追踪分析系统和合理的收账系统, 实现对应收账款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和控制, 同时可以利用“应收账款抵押借款”“应收账款让售”等手段进行应收账款融资, 以此来减轻应收账款负担,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华杰.浅议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J].山东企业管理, 2005 (4)

[2].郑祥良.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及对策[J].煤炭企业管理, 2006 (10)

[3].章之秋.民营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J].经济论坛, 2009 (24)

[4].张军.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 2009 (4)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 篇9

快递行业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长期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依靠低廉的价格、灵活的服务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一方面来自国外快递巨头和国有快递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顾客又要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的多重压力。

一、我国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形势

(一)外部经营环境

快递是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整体发展势头良好。近几年来,快递行业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即使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08年全年快递业务量平均增长达到了22.7%,业务收入平均增长也达到了18.6%。第二,在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上东部地区占主体,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09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和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8%和79.7%。东部在总量上占有优势,发展速度却落后于中西部,以业务收入为例,东部地区同比增长为9.2%,而中、西部分别为15.4%和14.7%。第三,异地快递业务高速增长,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09年上半年异地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30.4%和29.4%,市场份额扩大为70.6%和56.3%。第四,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提升,新需求不断涌现。09年上半年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比08年提升1.8分,70%快递企业的分支机构的服务有望达标。同时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快递服务的种类、速度和质量的要求。

(二)企业竞争对手

目前我国的外资、国有、民营三类快递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8%、55%和27%。民营快递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等限制下面临着来自国有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其中国外快递巨头在资金、管理等方面占有重要优势,国有快递企业则在网络、服务种类等方面上更胜一筹。

1.国外快递巨头。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快递四大巨头:中外运敦豪(DHL)、联邦快递(FEDEX)、联邦包裹(UPS)和荷兰天地快运(TNT)纷纷抢占中国快递市场。一般来说,外资快递企业先与国内快递企业通过“互为代理”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中外合资得以发展,而目前外资快递企业越来越倾向以独资方式运营。国外快递巨头依靠管理、技术、资金等优势,通过结合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不断开发仓储、运输、配送、物流加工、物流信息管理等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如:DHL提供发票生成和进口到付等服务;UPS每年发布《亚洲商务监察》关注中国大陆中小企业发展;TNT则与汽车、电子、快速消费品及生物制药等行业进行密切合作,提供独特的快递服务。国外快递巨头不仅关注快递业务量和营业收入的增长,还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如:UPS助力北京2008年残奥会,TNT“终结饥饿—行走天地间”中国站活动等,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2.国有快递企业。国有快递企业脱胎于旧的邮政体制中,凭借原来发展的积累,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点,网络覆盖率已成为国有快递企业最主要的优势。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国有快递企业占有我国国内异地快递市场约65%、总快递市场55%的市场份额。国有快递企业结合本土特征推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策略,以中国邮政集团EMS为例,下属就有国内特快专递、同城特快专递、“e-EMS”业务等七个服务种类。国有快递企业还通过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等强化品牌的知名度。

二、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一)民营快递企业的比较优势

1.价格低廉。价格低廉作为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最大特点,一直以来也是民营快递企业最吸引顾客的优点之一。由于前期投资成本较低和员工文化层次不高,招聘和培训投入较少,固定成本折旧和可变成本均较低。虽然09年下半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和人力资本价格提高,民营快递企业主营的同城快递价格有所提升,但与国有快递和外资快递在资费上仍有较大优势。以同城快递为例,部分城市民营的同城快递为6元或8元一票,而国有快递企业和国外四大快递巨头一般均价为20元。

2.管理、服务方式灵活。国内大部分民营快递企业以民营企业家族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管理方式灵活不僵硬,应对市场的突发事件能及时作出反应,如邮件丢失或交通事故等,管理效率较高。由于国外快递巨头网点建设不全和国有快递企业自身体制的原因,难以提供覆盖面广的专业化、个性化的特色服务。民营快递企业通过灵活的组织形式、多种交通工具结合,如:在各居民小区设立服务点、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相结合提供精确的门到门、户到户的邮件投递和运输服务。同时灵活的组织形式也能克服快递业普遍存在的“快递快在中间,慢在两头”的尴尬处境。

3.建设和运营成本较低。快递企业初始投入少,门槛较低,按照新《邮政法》,注册资金为同城快递50万、异地快递100万元。在后期建设中,民营快递企业网点建设可以本着节约、实用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运输工具的建设方针,而这些都是国外快递巨头和国有快递企业所不具备的。如:国有快递企业平均建设一个营业网点需十几万元,而国外快递巨头为了满足规模经济的要求平均建设一个营业网点需几十万元,有的甚至达到了一百多万元。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民营快递企业在人员的招聘和培训上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人力资源成本每年以5%至 10%幅度增长的今天无疑是个巨大的优势。

(二)民营快递企业的比较劣势

1.资金不足、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由于民营快递企业由私人经营,一般资金不足,规模较小。目前在我国邮政部门登记备案的民营快递企业有5000余家,除北京宅急送、上海申通、深圳顺丰和天津大田等少数几个实力较强的民营快递企业外,剩下的均为小本经营,规模较小。且我国民营快递企业过于分散,不能发挥企业集群的比较优势。

2.网络覆盖率低、网络资源配置有待整合。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形成的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区域,二级城市和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则明显落后。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国外快递巨头和国有快递企业重点发展区域,民营快递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之间的运营网络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导致重复的建设或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未能有效连接,影响了快递服务时限和质量的提高。

3.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民营快递企业大多采用家族管理模式,缺乏现代的管理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由于我国民营快递企业投入资金不足,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快递系统之间兼容性、协调性较差。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多数民营快递企业技术装备和设备落后,仍然以劳动密集型方式运营。第二,信息化水平滞后,各快递系统之间兼容性、协调性较差,缺乏统一的快递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可视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快递企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4.员工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高端管理人员。现阶段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主要以粗放型为主,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员工文化水平层次较低,其中30%为下岗工人,50%为进城农民工。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缺乏相应的“快递管理”专业,导致我国快递物流人才供给和需求失衡。另一方面,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更是没有高素质专业人才来胜任快递管理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阻碍我国民营快递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供应链金融技术,解决自身技术、资金方面问题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民营快递企业可以通过与核心企业建立合作协同关系,发展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解决自身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不足,实现和核心企业互动发展。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荷兰天地快运(TNT)公司,通过与汽车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合作,提供汽车采购、制造、分销和营销一条龙服务,实现了自身成长。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技术,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可以通过为核心企业提供高效、独特物流服务,一方面利用银行提供的资金,另一方面利用核心企业提供的技术,实现与核心企业共同发展。

(二)扩大企业规模、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主体规模较小,分布散乱,竞争力薄弱,过度和恶性竞争比较突出。新《邮政法》和《国内快递服务标准》等相继出台将促进国内快递行业有序、健康地发展。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主营同城快递业务。这些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快递市场已趋于饱和,过度和恶性竞争使得同城快递已经发展为薄利行业。09年上半年同城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8%和0.5%,同比之下,国内异地快递则提高了4.4%和4.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应果断跳出泥淖,发展异地快递业务和二级城市、西部地区的同城快递业务。一方面,这些地区市场还处于增长期,快递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异地快递业务和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平均单价较高,利润空间较大。

(三)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民营快递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方面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为快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了解,2008年中国个人间网上购物销售额达到1320亿元,约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其中,仅“淘宝网”的日交易规模就达到300万笔,75%的交易商品需要通过实物递送。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带动的包裹量超过5亿件,全国快递服务1/3的业务量是由电子商务牵动完成的。“网购”商品快递已经占到部分民营快递企业,如:圆通快递、申通快递、中通快递业务量的25%。为顺应电子商务业务需求,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应借助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技术优势深化互信、合作共赢伙伴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建设,加强与电子商务运营商的信息对接,提供包括仓储、理货、代收货款、收件人付费、代客户报关等多种增值服务,不断提高邮件追踪查询能力和企业的服务质量。

(四)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信誉,创立自己的快递品牌

民营快递企业在扩张规模和服务范围的同时,还应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树立诚信服务理念和构建优质服务体系。快递企业应在手续的办理上、货物的运输包装上、售后服务环节上提高效率,重视客户的要求,提高企业的形象;并与商家或买家合作,规范验货程序;妥善解决客户的索赔和投诉等问题。民营快递企业通过优化快递服务产品和延伸快递服务领域,实现快递服务的规范化和差异化,积极自创业务服务品牌,发挥自主品牌效应,打造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快递企业。

(五)建立健全的员工招聘和培养机制

由于快递行业技术含量低,且廉价劳动力市场充足,民营快递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流动性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提供产品和服务附加值非常低。为此应当提高员工的招聘标准,实施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具备相关资格者才能从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招聘和业务、技能培训建立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队伍,对降低我国民营快递行业整体的运营成本,促进其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具有战略意义。

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分析 篇10

中国快递市场分为国际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和同城快递。这三种业务所要求的技术和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 因而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国际快递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管理密集型产业, 相应对人力资本的素质要求也较高, 目前民营企业尚未涉足。中国80%的国际快递业务已牢牢掌握在美国联邦快递、中外运敦豪、美国优比速包裹运送和荷兰TNT四家外资巨头手中。国内异地快递主要由EMS为主要参与者, 非邮政国有运输企业和民营企业凭借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占据不同的细分市场。

2008年虽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 但却是国内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一年。而依托于电子商务的快递物流业务量稳步增长, 配送网络不断延伸。2008年全国个人网上购物销售额达1320亿, 占到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由此带动的包裹快递量约5亿件。电子商务繁荣背后是快递市场的兴旺。以淘宝为例:淘宝网2008年交易额达到996亿, 给中国物流业带来30.66亿元的收入, 可以占到宅配物流的1/3。淘宝网目前平均每天有250万笔的成交量, 其中约有60%需要提供物流快递服务, 也就是平均每天约150万笔业务需要配送。据预测, 2009年因电子商务产生的快速消费额将超过110亿, 这将给快递企业带来一块巨大的利润蛋糕。

发展问题

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与国外快递企业相比, 无论在经营规模上, 还是在业务收入、经济效益等方都显示巨大的差距。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缺乏大型的快递企业。缺乏民族快递品牌。目前国内民营快递业正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大量小型快递公司活跃在不同的城市, 这如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家电产业一样, 数不清的家电品牌拥挤着。它们还没有完成资本集中的过程, 还处于最初的无序竞争阶段。

本土快递企业大部分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 在当时的法律环境及市场环境下, 快递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 除了需要资金支持外, 还需要有稳定的人员及分布网点, 推崇网络为王。快递企业往往采取加盟方式低成本扩张。由于网络过于庞大, 管理水平落后, 对于加盟商的管理易失控。据国家邮政总局的统计, 关于损毁、延迟、丢失投诉量排名前5位的企业均以加盟模式占主导。目前大部分民营快递均采用加盟模式扩张, 这种模式缺乏核心价值, 管理极其混乱。部分企业扩张只是片面追求扩张网点, 运营中心不能为加盟点解决问题, 不能提供任何服务及支持;加盟点对运营中心缺乏归属感, 甚至缺乏合作, 这种加盟模式抗风险能力极低, 一旦出现问题, 二者作鸟兽散。

当快递行业凭借其网络快速扩展其服务的同时, 快递服务水平也受到人们的质疑。由于快递行业门槛较低,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众多中小型快递企业网点不全, 管理混乱, 经常出现卖单、快件多次转手丢失;随意拆开快件调换货品的事件。据统计, 2007年上半年, 315投诉网共接到快递行业投诉4487宗, 涉及企业96家, 涉及金额逾500万元。其中民营快递的投诉量占95.7%, 而EMS及外资快递企业的投诉量仅占4.3%。

根据2009年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08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民营快递业因服务态度好、上门取件快、价格便宜受到公众的认可, 但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主要体现在:投诉程序复杂、投诉反馈不及时、赔偿不遵守承诺、赔偿不及时、投诉受理人员态度差反映强烈。

早期的民营快递企业起家时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 通常采用联盟或加盟的方式, 而且开始时业务并不好做。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 基于电子商务产业链迅速形成, 民营快递公司的业务量呈爆炸式的增长。以申通为例, 申通进入淘宝不到半年的时间, 业务量从每天的6万票左右增长到20万票。而当加盟商总部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性的公司之后, 由于受利益的驱动, 加盟商总部与单个加盟商之间股权之争经常会发生。

发展思路

快递业竞争最终体现在网点、服务和品牌这三方面。快递行业属于服务行业, 他的品牌建设对于提高服务产品的附加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民营快递企业大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的特点, 缺乏经营特色与服务优势, 品牌意识非常淡薄, 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即便是EMS、中铁快运、民航快递等国有快递企业都无法与国际快递巨头相抗衡。面临国际快递企业的竞争, 民营快递企业要发展壮大, 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对于实力较雄厚的民营快递企业, 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与重组, 建立自己的品牌。

注重对企业品牌内涵的建设。“快”是快递企业的生命线。快递是以速度、网络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快递业的产品就是以最快的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快递作为一个服务的品牌, 其本质就是提供一项承诺, 即向顾客表达出与某项具体服务产品相关联的承诺, 顾客一旦经过沟通或体验而认同该承诺, 即赋予该服务品牌存在的真正价值。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民营快递企业已经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某些区域内获得一定的优势, 针对当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大都竞争力不强的特点, 民营快递企业应立足于本区域的发展, 找到自己差异化的优势部分, 推行差异化营销。在和巨人的搏击中壮大。

经过初期的发展阶段后, 民营快递企业后续发展遇到了机制、人才、资金、技术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而在目前的条件下, 仅仅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 或从内部寻求改变的力量对有些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引入战略投资者是一些企业的解困之道。随着快递企业的进一步扩展, 民营快递企业想融资上市或出售自己的企业给国际快递巨头, 收购加盟商是快递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总公司与加盟商的关系是扩张后民营企业谨慎考虑处理的一件事。关键是通过股权改制将加盟商的利益与总部利益捆绑起来, 采取交叉持股, 同时把股权与利益分开核算。既维护了加盟商的利益, 又能实现股本稀释。

快递业, 规模的确关乎生存。快递企业在扩展规模的同时, 规模与管理并举。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不能满足物流需求方的服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快递投递不到、延时交付、物品丢失等方面。这就要求快递行业加强内部管理, 在服务质量上练好内功, 以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来开拓潜在市场。例如, 为确保投送的准确、及时、安全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UPS为自己的货运司机规定了340个标准技术动作, 例如:车钥匙不能装进衣兜里, 必须用右手小指勾着, 以节省开车门的时间。

民营快递企业可以引进大量的现代物流技术来完善其内部管理。以顺丰为例, 该公司在扩张中将大量精力诉诸管理细节, 2006年聘请IBM完善信息系统。业务员人手一只手持终端, 通过对包裹快件上贴的条码进行扫描, 将收件人基本信息输入系统, 客户可在货物运行途中通过快件编号在顺丰网络上跟踪货物信息。这些大量有效的客户信息, 也为顺丰的高增值服务提供了空间。

上一篇:电影院下一篇:个性化的we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