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2024-06-08

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精选6篇)

篇1: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1927年以前):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前期):主要标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30年代末到40年代前半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初步相结合(1921、7-1927、7)

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理论成果:一是指出中国革命的任务,开始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开始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三是初步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第二阶段: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1927、7-1935、1)(土地革命时期)代表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三篇文章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初步形成)、《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标志党的建设理论开始形成)、《反对本本主义》(标志党的思想路线开始提出)

理论成果::第一,初步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第二、提出了正确的党的建设的原则;第三、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四,提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和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第五、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第三阶段: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1935、1-1945.8)

主要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代表著作主要有:

《<共产党人>发刊词(概括了三大法宝、系统阐述了党建理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指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目标)、等等

理论成果:第一、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第二、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第三、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第四、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五、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理论;第六、提出了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

第四阶段: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1945、91976)

篇2: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设计人与自然形式与内容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二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入手,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总览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从而解决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设计的关系。

人体感知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代设计的主要内容仍是视觉艺术,相对而言,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理论思想首当其冲是美学思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史博大精深,其中当然也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思想杂蹂一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思想。所谓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只是后人的总结和发展。而对于西方设计思想而言,自产业革命后便逐步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设计体系和完备的设计理论。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并使之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直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正确把握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脉络等问题,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总结出适合中国的设计形式和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而借鉴西方设计思想与完备的设计理论,并比较其特征的关联性,是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手段。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脉络

中国的美学思想主要基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其后又受儒、道两家的影响产生了楚骚美学和禅学的美学思想。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只做以简要阐述。

中国的传统美学主要基于先秦的美学思想。而先秦的美学又尤指儒、道。此时的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己经形成。但是,如前所述,这些思想主要倾向于社会学领域,对于美学的研究没有专门系统的著作。但也正是从这些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完备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系。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学观。孔子的美学主张建立在他的“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所谓“仁学”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在此基础上,又要求人的审美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即所谓“道”和“德”。“说之不以道,不说也”;“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八情》),都体现了这种观点。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形式与内涵的关系问题,即“质”和“文”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有文无质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同样的有质无文也是不正确的,而应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这在子贡批驳棘子城“君子质而己矣,何以文为”的思想中可见一斑。

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这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道”的重要概念。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老、庄,在其著作中把自然与自由的境界视为审美的最高层次。《庄子。缮性》中就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正体现了道家的基本美学观。体现在具体的审美标准中,就是把所谓朴素、无为、澹然无极作为审美的至高境界。

其后的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各自在综合、继承和发展了儒、道两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身的美学思想。简言之,楚骚美学以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一支奇葩。其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上的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禅宗的美学思想兴起于中唐时期。在继承儒、道及楚骚美学思想的同时,其最大贡献即是将美的产生归为“物与心”的统一之中。这在世界美学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

二、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形成过程

所谓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生产力空前提高,其巨大生产力使得设计产品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享用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受众数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以往精致美观的.手工艺品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成为相对粗糙、简陋的机器产品。根本矛盾是艺术与技术的不同步产生的矛盾。受众的审美发生混乱和与现实的不协调。以威廉·莫里(WilliamMorris)斯等人为首的进步艺术家领导了新艺术运动,提出了从纯艺术到物质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但这仅仅是现代设计运动的第一步。工艺美术运动并没有真正解决工业化大生产同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其后又经历了弗兰克赖特、泽姆佩尔等人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德意志制造联盟直至包豪斯设计学校等一系列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但这些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代设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现代设计。直至国际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等设计思潮的发展和完善,使现代设计理论逐步完善,加之设计师的设计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现代设计。

三、二者比较分析

首先,二者的产生和发展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但主要可归纳为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是基于社会形态的变革而产生发展的;西方设计思想的基于科技水平的提升而应运而生。中国的美学思想产生之时正值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儒家思想虽产生于春秋时期,但其仍根基于周代的思想理论)。这时,新的社会形态已经产生,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生活仍然存在。这也是产生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礼”文化的基础。这使得人们在肯定了阶级、等级等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出发点。而源自西方的现代设计的产生则是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产物。其根基为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从而导致的受众审美倾向的混乱和偏差。其根本目的是使受众的审美与大工业的背景相符合。这是二者产生条件的本质不同。

但是,二者也存在着相同或相通之处。一是二者都是为解决人与自然产生的矛盾而做出的人为的努力。中国美学思想的产生是为解决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产生的血缘关系与奴隶制的建立之间的矛盾;现代设计是为解决过快的生产力发展同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二是二者关注的核心内容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明确提出过“文”与“质”的关系问题,“物”与“心”的关系也是其后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现代设计的奠基人A}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一文也旨在解决艺术(“文”或“形式”)与技术(“质”或“内容”)的关系问题。从这一角度说,无论是现代的设计审美特征的产生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生,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篇3: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一、评价主体多元性

发展性评价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评价主体的一元性转向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关注中心的新的机制,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各种能力,个性特点。另外,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学生自己也要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要角色,学生可以在同伴的相互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料,及时决策行动,进而改善自己的学习。

二、评价方式灵活性

中学思想政治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而人的德性的养成不同于知性,往往是不好量化的。所以,我们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多开辟几条渠道。师生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既要注重学习结果,又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可在教学中建立发展性评价方式,丰富考试形式,诸如课堂观察、成长记录、个别交流、调查报告等。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与诊断性相结合

篇4: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关键词]陈独秀;早期;群众路线思想;发展过程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2-0017-03

从建党开始,中国共产党便是一个与群众有着最密切联系的政党,一个“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最初的党章要求“党的一切运动必须都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成了党一以贯之的工作路线和工作作风。考察这一政治优势的历史形成因素,自然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自身特点,但同样绝不能忽视党的创建者们在建党前后所秉持的群众路线观念。在这其中,陈独秀的群众路线思想值得重视,他的这一思想及相关实践影响了早期的一批中共党员,成为建党重要的思想基础。

1916年年初,陈独秀为自己所创办的《青年杂志》撰写了一篇题为《一九一六》的文章,其中他认为自戊戌维新以来历次政治运动的失败,都因为那是少数人的政党运动,绝大多数国民却“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2]这可以看作是陈独秀群众路线思想的雏形,虽然并不成熟,但已经领先于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对此的认识。重要的是,陈独秀也将这一群众路线思想付诸于实践中去,那就是“启蒙群众”,让他们实现“伦理上的觉悟”,这无疑成了他不久以后领导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原因。

一、最初的实践思想

就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没多久,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于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新青年》的编辑业务移到了北京。此外,他还与同在北大的挚友李大钊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在陈独秀离开北大之前,《每周评论》的撰文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他以往所没有的思想变化讯息:一是对社会主义的期待,认为欧洲的社会主义马上就要来到东方,日本已经率先受到了影响;[3]二是认识到群众参与现代政治的重要性,认为要组织“以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才能扫除中国的祸害;[4]三是开始关注底层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开辟了《国内劳动状况》一栏,刊登了诸如《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上海人力车夫罢工》等文章。[5]如果此时判断陈独秀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还为时尚早,[6]但至少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个知识精英,他已经将视线下移到了劳动群众的身上,并开始认识到劳动群众对于改变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陈独秀在1919年年底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颇能反映他群众路线思想的显著变化,他已经开始将群众置于改造社会的主体地位了。正如他在《<新青年>宣言》中所宣称的:“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而且他还进一步认为,劳动群众才是民主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因为“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7]

二、关键的变化阶段

1920年年初,陈独秀应章士钊邀请,准备赴广州参与筹办西南大学,取道上海时,收到武汉文华大学的讲学邀请,遂决定临时改变行程,由南京溯江而上抵达武汉。在武汉,陈独秀的演讲直接抨击私有制,提出“打破阶级制度”、“打破继承制度”、“打破遗产制度”的社会改造方案,真可谓“卓识谠论,倾动人群”,[8]但却被武汉当局所不容,在政府的“逐客令”下,他不得不提前结束在武汉的行程,临时返回北京。由于陈独秀的武汉之行太过轰动,各地报纸都转载了他演讲的重点,这让北京的警察厅再次盯上了他。警察厅在其北京的北池子寓所布置了眼线,意图在陈独秀回家之际将其逮捕。幸亏李大钊等人事先察觉,秘密将陈独秀从西车站接到北大教授王星拱家,再将其装扮成厨子,由李大钊用驴车护送到了天津,[9]随即转投上海。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后,他已经开始探索一条过去从未有过的改造社会之路。

1920年的3月1日,《新青年》刊发了陈独秀的重要文章《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问题》。文中,他驳斥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过多而生产物不足,所以导致贫困”的论断,认为“社会上的贫困现象,不是因为生产物不足,乃是因为分配不均”,所以他建议用“分配平均”和“增加劳力滴数量”等手段来解决中国劳动者的贫困问题,并使用了诸如“剩余价值”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术语。[10]这篇文献显示,陈独秀已经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解释中国社会问题,同时,其思想转变的出发点,则是聚焦在了改变中国劳动群众的生活状态。

就在这年的三四月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北南政府的宣言》被中国舆论界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11]毫无疑问,陈独秀也成为了这股“亲俄浪潮”的参与者与推动者。1920年5月1日,作为“五一劳动节纪念号”而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乃是陈独秀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陈独秀早年曾经是安徽拒俄运动的发起人,但此时他已在《新青年》专号中开设《对于俄罗斯劳农政府通告的舆论》专栏,来表达自己对新生苏维埃俄国政权的欣赏。除此之外,这期专号中有三个特点非常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劳动群众被资本家剥夺“剩余价值”。如他在《答知耻》一文中,告诉大众“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工资以上”,“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二是肯定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如他在为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说《劳动者底觉悟》一文中告诉工人说,“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三是聚焦劳动群众的生存状态。专号中著名的时评文章《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就是陈独秀关注上海纱厂女工待遇问题而撰写的,文中他用“剩余价值”学说来驳斥厚生总经理穆藕初对低工资的辩解,直斥此举是对工人的剥削。[12]从上述的三个特点,已经可以看到陈独秀群众路线思想的巨大变化,促成了他随即走上为劳动群众而斗争的实践道路。

1920年4月,第三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谋划建立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在李大钊的推荐下,他随后来到了上海,找到了身在法租界的陈独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维经斯基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座谈,向他们介绍苏俄与布尔什维克党的情况。在维经斯基带有明确目的性的介绍下,中国早期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们,自然开始向往俄国的革命道路,[13]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人得出了一致结论,那就是“走俄国人的路”。[14]不久之后他更是告诉同样到上海“避难”的张国焘,中国“非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不可”,因为“俄国革命的经验也是如此”。[15]既然决定走俄国式的阶级斗争道路,陈独秀的群众路线思想也开始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斗争方式。

当年9月,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的《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发表了《论政治》一文,阐述了自己站在劳动大众立场上的现代政治观念。他认为“世界各国里最不平最痛苦的事,不是别的,就是少数游惰的消费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治、法律等机关,把多数极苦的生产的劳动阶级压在资本势力底下,当做牛马机器还不如。要扫除这种不平这种痛苦,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若是不主张用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16]这样的政治主张,基本上已经是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建立劳动者的“无产阶级政权”了。正是以这样的思想为基础,在11月所制定的党的重要文献《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党的任务是“组织和集中阶级争斗的势力”,“引导革命的无产阶级去向资本家争斗”,方法就是无产阶级的“大罢工”,并且着重强调,这样的争斗“一定要向工人、农人、兵士、水手和学生宣传,才成功的”,而从资本家手里取得政权后,“要将这政权放在工人和农人的手里”。[17]这篇宣言被认为是由陈独秀亲自起草的,[18]由此看来,此时陈独秀已经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了,他的群众路线思想自然也趋同于俄式的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了。

三、建党的思想实践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没有出席会议的陈独秀托人带来了一封《致各位代表的信》,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组织原则的意见,其中的第四点直接与党的群众路线有关,提出“慎重进行发动群众”。[19]千万不要将陈独秀的意见误解为对群众工作的否定,这体现了他“先提高素质,再发动运动”的务实态度,“慎重”仅是一种界定,重点依旧是“发动群众”。事实上,许多代表在一大上“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其实正是重申陈独秀早已提出的建议。[20]

一大以后,党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无疑都贯彻着群众路线的鲜明印记。1921年8月发生的上海浦东英美烟草公司工人罢工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工人群众活动的初次尝试。这次罢工由党的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张国焘、秘书李启汉负责领导,维持了两个多星期,以厂方接受工人的一部分要求而胜利结束。[21]9月初,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强烈要求下,陈独秀从广东返回上海,正式主持党的领导工作。11月,在他的主持下,党的中央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通告的第二部分即是开展“劳动运动”,这基本可以体现作为领导者的陈独秀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视。至于如何开展工人运动,通告中则表示要用组织工会的方式来进行,“以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唐山、南京、天津、郑州、杭州、长辛店诸同志,都要尽力于此计画(划)”,“各区必须有直接管理的工会一个以上,其余的工会必须有切实的联络,在明年大会席上,各区代表关于该区劳动状况,必须有统计的报告”。[22]可以看出,这种通过组织工会来开展工人运动的方式,其实也正是实践了陈独秀的群众路线思想,这对日后党开展群众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在这份通告的指导下,党的工作有了切实的依据,这在随后一年党的群众运动中也得到比较彻底的落实。以上海为例,至中共二大召开以前,上海的劳动组合书记部参加工人罢工6次,参加工人群众运动5次,散发传单数万张,秘书李启汉还因参加上海邮差罢工被判监禁3个月。[23]

此时,群众路线已然成为陈独秀领导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理念和方针。1922年陈独秀赴惠州拜访下野的陈炯明,他劝说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向陈指出“干革命,不能专靠军队,应以广大的工人群众为基础”。[24]1923年1月蔡元培因北京教育总长干涉司法独立,向北京政府请辞北大校长一职。陈独秀闻讯后,发表公开声明支持蔡元培,但在声明的后半部分毫不客气地批评蔡元培的做法,认为蔡元培历来的革命行动“只看见学者官吏”而“不看见全国有良心有能力的士、农、工、商大民众”。他借此事“正告蔡校长及一般国民:革命的事业必须建设在大民众积极运动的力量上面”,否则,就“未免太滑稽了,太幼稚了,而且太空想了”。[25]

陈独秀在他的革命奋斗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成熟而务实的群众路线观念,对中国共产党形成“联系群众”的党风传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也会对今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共二大史料编撰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54.

[2][6][7][10][12][16]陈独秀.独秀文存(卷一)[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41.373.365.431.453.541.

[3][4]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15.450-451.

[5][18]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7.174.

[8][20][24]朱文华.陈独秀评传[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18-119.144.153-154.

[9]郑学稼.陈独秀传(上)[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79.334.

[11]唐宝林.陈独秀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10.

[13]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2.

[14][2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二册)[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103.306-308.

[15][21]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94.168.

[1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47-551.

[19]李新.伟大的开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55.

[2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25.

[25]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14-415.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讲师

篇5:确立过程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

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浅显的、耳熟能详的词语,而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则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过程思想,既是一种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又是一种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恩格斯曾把过程思想誉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过程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孕育结果,结果源于过程,事物变化发展总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才能出现一定的结果。而有时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更有意义,同一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过程来实现,但不同的过程有着不同的意义。过程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都是由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由多个环节相互链接而完成,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系统。事物的过程性,要求人们重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宏观把握过程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又要微观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要求人们不能为实现某个目标而不择手段,必须选择恰当的路径与方法,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

学科教学是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的活动过程。任何教学活动,必须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同时必须深入研究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没有预期结果的引领,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而没有扎实有效的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出现理想的学习结果。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新进展、新成果。但在常态的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忽视过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如不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等等,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还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必然在无意中伤害学生的主体精神,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确立过程思想,以过程思想引领教学创新,可以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新视角,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

确立过程思想,优化教学过程,首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考,系统设计。指向一定教学目标、实施一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等基本环节。系统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不注意各环节教学活动的衔接与协调,或者是简单重复、反复操练,课堂上依据教材面面俱到地讲和问,课后应用学习辅导用书过宽过深地反复练;或者是不注意相互照应,课后练习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不一致,课后作业与课堂问题探究不配套,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

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一是要紧扣课时教学目标、围绕课时教学内容来设计各环节的各项教学活动。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都必须指向同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加强各项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二是要依据学习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布局、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个个活动的反复和累积,而是一个依据客观规律逐步变化发展的序列。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说,应该按初步了解、整体感知→深层探究、理解认同→练习操作、消化吸收的基本程序,合理布局和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课前学习主要是引领学生指向学习目标开展阅读文本、归纳要点、收集资料、思考问题等预习活动。先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熟悉一下教材,生成一些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但是,课前学习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起始环节,不能布置过多过重的预习任务,不能期望通过预习活动来达成所有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但同样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向重点难点,开展问题探究和即时训练等活动。课后作业练习是对课前、课堂学习的总结反思,是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再学习、再思考,因此必须注意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强调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课前预习看些什么、思考些什么,课堂教学着重探究什么,课后作业练习做些什么等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布局,使之真正成为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几经反复的学习过程。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不仅课前预习要关注,课堂上要组织深入探究,而且课后还要重点练。对非重点知识,对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就不必三个环节都涉及,只要预习时看一看,做一做,再在课后练一练,或者课堂上结合重点知识讲一讲,再设计课后作业做一做即可。

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其意义不仅在于优化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而且能够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创新。这种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都突出学科教学的过程性、系统性,把课堂教学模式扩展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因此,对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活动的过程研究

以过程思想指导我们的学科教学,更重要的是必须研究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任何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理想的活动过程不仅应该有效地达成预期的认知目标,而且能够对学生培育情感、发展能力等具有积极影响。照本宣科的课堂、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可能有教与学的高效率,更谈不上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其根本就是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规律和讲究策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必须优化各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着眼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着眼于引领学生主动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教学活动必须突出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驾车中才能学会驾车。任何知识、技能和方法,只有成为自己的追求,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才能有效习得,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发展为自己的能力。因此,必须努力使各项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实现这一目标,不需要多少高深的理论,关键是抓住问题的症结,积极研究和创新活动过程的技术细节。就课堂教学来讲,可以着重落实以下几点。

――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只顾自己开展预设的教学活动,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自我感觉良好地滔滔不绝地讲解,喋喋不休地指导,对学生中萎靡不振、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等现象往往视而不见。不少教师只关注学生答得对不对,说得好不好,而对其他学生有没有听、有没有思考则不闻不问。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必须要求全体学生认真专注,不是心神不定;严谨踏实,不是马虎应付;耐心细致,不是草草了事。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是当前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许多教师往往设计的问题既多又简单,缺乏灵活性、探究性,不足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活力。因为提问太多,就难有时间充分展开,老师呈现问题后立即点名学生回答,当有学生回答正确后,就立即提出下一个问题。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广泛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注意学生答得对不对,不管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这是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突出表现。这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实质上仍是以本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日常的作业练习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过多过滥,面面俱到,反复操练,使得学生缺乏做作业的时间和兴趣,常常是草草了事,马虎应付,更不可能对所做作业进行总结反思;教师缺乏研究性批改作业的时间和耐心,很少深入分析学生作业练习所反映的深层问题,这是当前作业练习高消耗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围绕问题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在一个学生发表意见后,再用一定的时间请其他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也认可其重要意义,但总是抱怨时间紧张。这里的关键是要实行少教多学,少问多思。课堂教学中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应该突出重点知识、重点方法,着力在重点上做文章。与其匆匆忙忙回答许多问题,不如引领学生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几个问题。

――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出新的问题则更有意义。现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和契机。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性,任何问题的解法或答案都可能不是唯一的。课堂上以及课外作业时,都可以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些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激励学生更广泛地观察生活,更深入地钻研知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教学活动不能只是简单地问答,不能满足于逐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还必须在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渗透方法的指导。要以重点问题为范例,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学习品质。要指导学生善于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要指导学生归纳、综合、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只有在这样渗透方法指导与训练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这里所说的过程评价,是相对于学习活动中的结果评价而言,强调的是对学习活动过程本身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指导,不只是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要进一步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过程性要素。这一点对引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研究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师正确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实教学中,忽视学习活动过程评价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课堂上只评价学生答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不注意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作业练习的批改只评判对与错,简单打个“√”与“×”,对学生完成作业练习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不作分析与评价。

首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即时评价,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及时予以评价与指导。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热情、专注,能否集中精力看书、思考,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否耐心倾听同伴发言,能否勇于质疑提问等等,教师不能不闻不问,必须全面关注,及时评点。过程评价必须侧重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观察生活、探究问题、交流发言等学习活动,真诚地指点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思考的路径,及时指导观察、思考、表达问题的基本方法。对学生固然要激励,但真诚的指点是更有意义的激励,课堂上过多的鼓掌表扬看起来热闹,其实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批阅学生的作业练习,不能只对答案批个对错,必须及时分析评点学生作业练习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做作业是否认真?分析问题是否清晰?表达问题是否规范?书写字迹是否端正?练习出错,是因为粗心大意,还是审题不正确或方法应用不当?……这些过程性要素不能局限于简单提提要求,一般指导指导,而应该在平时作业练习的批阅过程中及时予以分析和评点,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面批、指导学生对作业自我评析等方式进行。特别是可以在批阅作业时多作指导性、启示性批注,用简洁的语言对所做练习作总体评点,对典型习题作细节指导,如“本次作业正确率高,但书写能否规范、清晰一些?”“想一想,是方法错了,还是运算失误?”“再想一想,这道题究竟要你分析什么?”等等,这样的批注体现着教师的耐心、细心,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重视作业练习的过程,指导学生领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改变单一考试评价的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水平综合评价机制。可以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研究制定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观察要点和评价指标,可以由学校统一制定,也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和要求分学科制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全面反映学习水平的学习活动观察评价表,定期(每学期一次,或期中、期末各一次)对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社会实践等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与实效进行观察评价,也可以由学生使用评价表进行自我诊断分析。通过定期观察评价,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进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策略,从而引导学生不断优化学习行为,努力提高学习水平。

篇6:入党思想演变过程

我叫XX, 1983年5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国企一名普通工人工作,母亲在家务农。从小就接受父母言传身教, 他们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给了我最好的儿时教育,他们对我要求严格,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时至今日,他们还经常勉励我要好好学习,我也深深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苦心和期望,时刻不敢忘记他们的话。

童年是美好的,1990年9月到了我上学的年龄,和其他同龄小孩子一样走进了知识的天空。怀着对少先队组织的憧憬,我渴望了解红领巾。也就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那鲜艳的红领巾是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1995年9月我开始了初中生活。初中的生活相对小学的生活来说是既紧张又丰富。比起小学来说,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还要学习历史、政治等其他课程,这些课程极大丰富我们的生活,开拓了视野,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学习负担的加重,也迫使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

9月,十六岁的我考入省重点高中。那时的我,充满青春朝气、奋发向上,对事物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疲倦、事事争先,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和希望。也正是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开始大量的阅读书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这让我渐渐的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确立起了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我担任班级课代表,在我上高中三年时间里,曾多次荣获校三好学生,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中学时代,我怀着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渴望,胸前佩带上一枚闪光的团徽,我是那样地自豪与骄傲。在共青团的生活中让我开始对“共产党”这个词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学习了党的理论知识,了解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具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党的事业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它要求优秀的人才加入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因此,我对党的前途充满信心。

9月,我走出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来到了北京,开始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经过辛苦的军训之后,我的大学生活便真正开始了。三个多学期时间里,我担任学生干部,做过许多社会工作。我热爱学生工作,更希望用自己的一腔热忱积极工作充实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和工作,我的思想随之成熟起来,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思想上,积极学习和吸收党的理论知识,主动靠拢党组织,定期写书面思想汇报,争取党组织对我的帮助。行动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读书,刻苦钻研,更多的掌握科学知识,使自己具备将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生活中,关心爱护周围的人,与大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6月大学毕业,我来到上海公司上班。现实生活使我快速成长起来,也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我具有了立足社会,放眼未来的真实本领。使我坚信信仰的力量,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只要有了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作为一名国企的员工,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创造永恒的青春,让青春为这个远大的理想奋斗。---月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月参加了学院党委的党校培训,并顺利结业,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之后我从思想和行动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向优秀的党员同志看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共产党宣言》等有关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事迹,听了优秀党员的演讲以及与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加深我对党的认识。我也知道,自己对党的认识仍较肤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

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断的完善自我。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国内外大事,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以谦虚的态度向身边优秀的同志、优秀的党员学习看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中努力,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同时,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争取从思想上早日入党,进而从组织上入党。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上一篇:春季学校开学主持词下一篇:团区委城乡居民素质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