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2024-05-13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共8篇)

篇1: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影响学校文化形成的基本源点

南陈王学校贾雪锋

学校文化建设对办学的质量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办学的实践,学校文化是学校一切发展的基础。把办学比作建楼房,它就好比是基础;把办学比作电脑,它好比就是硬件,学校文化优秀,则学校“装”什么“运行”什么,学校文化劣次,则学校什么也成就不了。报刊上的先进经验很多,有的学校光看报道介绍还觉着不够,又亲临参观、考察,然而,在自己的学校就是推广不开,其原因就是自己学校的学校文化非彼学校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看不见的,难言的,现学是学不来的。没有基础,事业的大厦自然难成。

那么,影响学校文化形成的基本源点是什么呢?

一、要有一个好校长

在现实学校中,校长更多地被视为权力和利益的化身,校长运用法定权可以去惩罚某些人和事,可以去奖赏某些人和事,教师的行为和行事观念一般与校长的指挥相顺应,按着校长的管理相应工作,教师的价值观被同化在校长的管理思想之中。教师的角色基本上是“听令者”、“雇员”、“执行者”。尽管理论上强调学术权力,强调教师的创新与个性,教师还是在校长的扬弃之下形成思想和观念。校长的兴趣是什么?做了什么?关注什么?倡导什么?都看在学校教职工的眼里,这些都传达着“学校领导的价值观”。例如,校长好教科研,教师就都爱学习;校长语言幽默,教师也跟着幽默;校长好喝酒,周围的教师就跟着比酒量;校长爱说假话,教师就口心不一。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现实教育实践中常见。因为校长崇尚什么,就给予什么以支持,什么就得以生存和发扬光大,久而久之大家就会不言而喻,不振自鸣,形成相互理解的基础,就会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就是说校长的文化统领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这在诸多的学校当中都是显而易见的,从校长的角度可以这么说,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校长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积淀、倡导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

二、行政体制莫强入

任何一个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选择,寻求和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从体制上看,我们现实中的学校,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都演变成了政府的附属机构,成了行政机构的执行部门,并且,学校的依附性还不断地被强化着。学校的生存,校长的工作,教师的思想观念,都自然而然地要受到行政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的力量,大家不言而喻,使大家产生相应的价值判断。学校演变成了

一个行政组织,校长成了一个见风使舵的政客,教师也都以编织关系网为能事,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趋炎附势根深蒂固,学校必须跟着政府走,跟着权力走,使学校长期处于政治化和行政化之中。校长的作风,教师的行事观念和处事方式也必然会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同化,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学校文化;体制的僵化,导致了学校缺乏学术民主,缺乏学术批判和批评精神,使教师们思想封闭,学校风气死气沉沉。

反过来讲,如果能改革传统的行政化的学校制度,将现在包揽太多、高度集中的计划型管理,转变为服务型管理,通过下放权力,落实法律规定的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术民主、学术批判就能形成,重建良性的学校文化就能有新的基础,学校文化也必然会“柳岸花明又一村”。当然,学校的自主发展并不是否认政府、行政、社会的领导与支持,是要重新理解对学校的领导与支持,而不是简单的领导与控制。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行政体制是制约着学校文化形成与重建的一个重要源头。

三、学校制度的科学、完善

制度即规范。学校制度体现着学校管理的价值观,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和意志。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精神、管理境界和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通过制度的管理,就会形成一定的学校文化。

制度的制订,是学校把办学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其中,再组织实施,构成一个积极运作的气势,实施在办学实践中,体现在教职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大的组织气氛,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就管理文化而言,制度是一种形成学校文化的“定型器”。无论是从严格执行制度的学校看,还是从理论上讲,长期规范的制度和管理,可以使教师习惯成自然,这在我们现实的一些学校中最为常见,尤其是办的比较出色的学校更为突出。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但是,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管理水平,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学校外部,人治的现象较重,法制观念淡薄,制度也不尽科学合理,在形成和重建良性学校文化上还不够理想化。我们在传承旧有良性学校文化时,往往要首先改造旧有的制度,通过对制度的修改完善,达到重建学校文化的目的。

四、科学、人性的学校管理

管理的三大职能是激励、服务、控制。艾可卡说:“经营管理实际上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管理者常常是摸清每位员工的需求,运用相应的技术、技巧和艺术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包括我们历来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精神与物质奖励等。其中对学校文化最有影响的就是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现实中,许多管理者不是仅仅向被管理者提出要求,还同时提供服务。对被管理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是营造组织团体良好氛围的一惯做法,这种做法可增加人们相互理解的基础,形成思想上的广泛认同。控制是对学校内部活动的衡量和纠正,作用在于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学校为目标而拟定的计划。失去控制的系统则是思想混乱,一盘散沙,而灵活多变的控制,可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控制的方式和技巧可以影响人们对制度的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观念。

另外,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团队精神、管理技巧和艺术都是影响员工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制度要靠管理者去实施,管理者对制度的认同度,对制度的理解和解释,对制度表现出来的执行态度,对制度检查、督促方式和艺术,都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作用,都对学校文化起着捍卫和重建作用。

五、发展适合自己的办学特色

特色区别于特长。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办学特色,是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内容,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做法,被全体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如有的学校教科研是学校的特色,上至校长,下至一线教师,甚至学生也参与了科研,都有极大的热情,都以参加教科研为荣,并有丰厚的成果;有的学校诵读古诗文是学校的特色,校长能背诵古诗文,全体教师能背诵古诗文,学生能背诵古诗文,学生、教师与社区爱好者经常举办诵读活动,教师课堂口头评价和作业评语用古诗名句等,教师不但积极参与,而且自觉运用,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又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又与社区结合起来,不仅对学生受益非浅,也提高了校长、教师的文化品位。

特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活动,但它决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活动。它最有价值的是能把学生、教师、校长调动起来,活动激人,活动感人,趋势迫人。大家在特色活动中,由生到熟,由小到大,由被动到主动,由徘徊羞涩到成功喜悦,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大家对特色会形成彼此共认的基础。办学特色越坚持长久,越发展光大,就越能促使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六、加强学校环境建设

环境对学校文化的建设是有重要作用的,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学校的物质场所和物质供给。物质场所可以影响教师和学生,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幽雅的办公环境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使师生获得某种满足和自豪,增加对职业的热爱,还可规范某些习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

想和行为;员工在学校里工作,离不了物质条件的供给,物质条件满足,则工作得心应手,为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平台,为教师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更多的教师就会参加学习、进修和科研,就可以重建教风和学风,工作情绪积极,反之,则思想波动,情绪低落。

精神环境包括文化气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学校的文化气息如校训、语录、校歌等,它们虽然是以物质的形态呈现,但它表现出的是精神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写什么名言就形成什么文化,这些话语是能够在师生中起到教育启发作用的,定位合适,还可起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人际关系环境能反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校长的亲切,教师的热情,让人感受到师生的文明和朝气,都能代表着学校浓郁的学校文化。

当然,影响学校文化的方面还很多,而且在不断发展之中。以我目前所的认识范畴,仅作以上表述。还请诸位有识之士给予斧正。

篇2: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地质找矿多元投资格局基本形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实施三年来,矿产勘查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勘查投入创历史新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格局基本形成;找矿成效显著,新发现一批特大型矿产地,重要矿产保有储量大幅增加,初步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雏形,“358”第一阶段目标首战告捷——实现了找矿重大进展!”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仁义在5月29日举行的2014全国探矿者年会上如是说。

据介绍,2011~2013年,地质勘查投入保持快速增长,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1328.49亿元,年均442.83亿元。在非油气地质矿产勘查中,社会投资795.41亿元,占60%。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主要包括矿产勘查、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等方面。其中:矿产勘查投入1122.93亿元,年均矿产勘查投入374.3亿元,包括中央财政88.91亿元(7.9%)、地方财政261.86亿元(23.3%)、社会资金772.16亿元(68.8%)。社会投资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1/3,中央财政占财政投入的1/4,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格局基本形成。“重要新发现主要有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夏日哈木铜镍矿、西藏多龙地区斑岩铜矿、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扎西康地区铅锌矿、胶东金矿、新疆那拉提地区金矿、安徽沙坪沟钼矿、赣北钨矿带等。”陈仁义说。他最后谈到,企业投资主体的确立,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要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推力;整装勘查的全面推进,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方式;地调与科技的支撑服务,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前提。

篇3:农村地区支付网络基本形成

日前,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核心业务系统已正式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至此, 全国30家省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全部连通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 形成覆盖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万余家网点的跨省、区、市的异地实时资金支付清算网络。

据悉, 自2006年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开通运行以来, 系统清算业务量、资金量逐年呈几何速度递增, 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作用也日益彰显。截至目前, 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共办理了各类资金清算业务5 509万笔, 清算资金10 458亿元。

篇4: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

商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说,最近5年,我国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

我国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分工,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5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通过国际IT等高新产业转移,建设出口创新基地,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外贸增长质量。5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翻了两番,信息产品出口从2003年的1421亿美元提高到去年的3640亿美元。出口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新增出口额中有近四分之一是产品升值创造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不但扩大了贸易规模,还解决了3000多万人就业问题。

顺应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我国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业双向贸易和投资,促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升级。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实施的“千百十工程”初见成效,未来5年,将建成十个服务外包基地、吸纳百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外包项目、培育千家大中型外包企业,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将比2005年翻两番。

“引进来”“走出去”,

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最近5年,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大“走出去”战略实施力度,利用国外资金和综合运用各种要素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在“引进来”方面,近年来由注重引进资金向综合利用国外要素转变。2006年技术引进220亿美元,4年来年均增长近20%。技术引进带动了国内发展,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加快了我国高速铁路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增强了“引进来”的外溢效应。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已有近千家、地区总部300家,都比3年前增加了一倍。通过引导外资企业延伸产业链,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9%,比3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跨国零售巨头的进入带动了国内商业现代化,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外资收购国内战略性行业的审查,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国内产能过剩的项目。

近年来我国“走出去”战略加快實施,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有3万多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投资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国并购占对外投资比重已近40%,其中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对外承包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特大型项目,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和尼日利亚铁路项目分别高达63亿美元和83亿美元。开创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这一“走出去”的新方式,我国与巴基斯坦、赞比亚的经贸合作区已初见成效。

贯彻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建设和谐世界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切实贯彻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为处理国际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努力实现双赢或共赢。

面对贸易摩擦增多的形势,始终有理、有节地维护我国正当利益,通过谈判协商妥善化解争端。近年来,先后妥善处理了中欧焦炭问题和中欧、中美纺织品争端,避免了贸易战,既兼顾了我国与欧美经贸关系的平衡,缓解了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也为国内纺织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围绕对外关系大局,开展全方位经贸合作,通过多种合作拓展外部空间。目前,我国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仅2006年就召开联委会57次、国家和多边磋商会议40次;商谈自贸区已达11个,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四分之一以上;已争取到67个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篇5: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安排》明确,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70%以上和75%左右。积极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安排》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加强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2013年年底前要覆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常态化短缺药品储备机制,重点做好传染病治疗药品和急救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作。继续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安排》要求,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创新政府定价形式和方法,改革药品集中采购办法,确保药品质量,合理降低药品费用,推动医药生产与流通产业健康发展。选取临床使用量较大的部分药品,参考主导企业成本,以及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和零售药店销售价格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并根据市场交易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坚决查处药品购销中的暗扣行为。

篇6: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答: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体上经历了20年时间,三个发展阶段:(1)1978-198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2)1982-1987年,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3)1987-1997年,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为9条,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8)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党的十四大以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一书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展开为16条。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1)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2)明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和政策。

4.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表述严谨的科学命题。其中,“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什么是“三个代表”

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6.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事件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1)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2)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摄取前进的不解力量;(3)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7.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答: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且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8.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发展,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对于我们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反对错误倾向的能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9.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什么意义

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发展成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10.简述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答: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将自己的认识和行动,至于时空变化的背景之下,力求突破、创新和发展。于是拘禁的核心是创新。于是拘禁的基本要求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作过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步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概括告诉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首要任务、根本原则等方面着手。首先,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须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因而社会主义,尤其是我们这样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形态,因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那种把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必须澄清。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什么意义

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1)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

质区别;(3)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

14.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含义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制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制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我国的国情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他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8.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含义

答: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1)“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2)“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3)“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4)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是不能动摇的。

★19.简述“三农”的重要地位

答:(1)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2)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

★2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等问题的一种反思。

21.简述邓小平关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

答:(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地考虑。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2)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3)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4)邓小平的理论思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22.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受限制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3.简述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答:(1)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3)加入世贸组织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低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4)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说机遇大于挑战。

24.简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答:“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25.怎样理解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答:(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指资本组织形式和资产的经营方式可以多样化;(2)公有制在资本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3)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4)多样化的形式上有利于筹集、扩充资本金,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跳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条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6.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1)市场经济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不用的经济成份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连接,不可分割。(2)市场经济是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多元产权主体的形成。并能加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原材料的供应。非公有制京的灵活机制,较强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公有制京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7.简述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答:(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时间分配的公平。(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靠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和物质财富。(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28.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世界经济以及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时间都证明,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第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中药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保证稳定局面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社会主义法制。

★29.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3)依法治国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治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并且要进一步扩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一件找“社会这一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0.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以保证和支持。

3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中在建设的方针。

32.如何理解“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辩证关系

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统一的,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二为”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双百”是实现“二为”目标和方向的必由之路。离开“二为”谈“双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会迷失方向,离开“双百”谈“二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应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33.“四有”之间有何联系

答:“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34.党的十六大报告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大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里把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总结为“三个方向”、三个特点,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5.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

答:“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6.简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答:9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37.“一国两制”的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一国两

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38.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3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体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有何联系

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这五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一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第二项原则“互不侵犯”,就是在处理国家间和国家关系中排出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第三项原则“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五项原则的核心;第四项原则“平等互利”,是要求在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中,彼此以主权国家平等相待;第五项原则“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的和必然结果

4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里赶到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唯一的自治制度。

42.简述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

答:(1)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世代发展的要求。

(2)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3)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适当的工作充满活力。(4)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土问题。

43.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篇7: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上海和浙江两地的高考新政出台,今年的高一学生成为首批执行者。两地方案都是不分文理,语数外加上三门选考科目计分,即“3+3”模式,外语均为两考。在选考科目上,上海每科考一次,浙江则是可以考两次。江苏省教育厅昨回复现代快报记者, 江苏高考方案基本形成,最迟2020年实施,而中学界希望江苏方案在考试时间安排上更加合理。江苏高校将提前体验高考新政,因为江苏高校对上海地区考生的选考科目和要求,预计今年就要定。

高考新政

上海:总分660分,取消一二本批次

①不分文理 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 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 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 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 ⑥2014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总分750分,不分批次录取

①语数外+3门选考科目,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其他科目都有2次考试机会,成绩2年内有效 ③高校提前2年公布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考生1门符合就可报考 ④高考录取不分批次,“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⑤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最低40分,总分750分⑥2014级高一开始实施⑦高职提前单招“一档多投”。

解读

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对男生有利?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方案中,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所不同的是,浙江要求高校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而上海原则上要求提前3年。这意味着,今年,江苏高校预计要对上海考生出台选考科目和要求。

昨天,江苏多所高校招办主任表示,目前,已经在考虑制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南京某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高校的专业设置有文理科的区分,所以将来对选考科目的要求还是会有文理科倾向,但决定权可能会向专业倾斜。

另有高招专家表示,两地都将选考科目由等级换算成分数,这对男生有利,可供江苏借鉴。“一般来说,男生的物理、化学成绩要好一些,但现在江苏实行的等级制,有的等级分差最大为15分,例如B级的分数为75-89分,男生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现在浙江和上海的等级划分更细,而等级对应的分差也更小,所以理科好的学生,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按专业投档”,读心仪专业机会多?

在浙江的高考新方案中,考生志愿的填报方式发生变化,统一高考中,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对学生来说,选择性和自主性更强了,如果对某一个学科或专业感兴趣,可以所有的专业志愿都填这个专业,例如对经济感兴趣,可以分别填南大、南师、南农、南财的经济学,最终录取到这个专业的可能性就很大。”南京某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

声音

有人担心考试次数太多影响教学

江苏一所名牌高中的教学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看了上海和浙江的方案,感觉考试次数非常多,表面看是减少了考试意外,但实际上学校教学进度将无法安排,所以建议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不宜太早。

篇8: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

价值品质也称“价值素养”,指一个人所认同并努力体现在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价值原则。那些只是口头上承认实际上内心并不认同、生活中更不打算遵循的价值原则,不能构成一个人的价值品质或价值素养。从性质上看,作为一个人价值品质的那些价值原则既是观念性的,又是情感性的,同时领导和支配着自己的行动,构成一个人行动的依据。所以,价值品质与价值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联系的角度看,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是价值品质的基础,离开了价值观,价值品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区别的角度看,一个人理解和掌握某种价值观念,并不等于他具备了这种价值品质或价值素养,只有当他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某种价值观念,而且从态度和情感上接纳它并自觉地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遵循它的时候,才能说真正地形成了某种价值品质或具备了某种价值素养。

根据上面的理解,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是指教师个体在从事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最基础性的价值品质。这里的“基础性”一方面是从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教育使命来说的。也就是说,这些价值品质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是教师开展丰富的教育工作、构建有教育性的课堂生活和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缺少了这些价值品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就会违背教育的意图和目的。另一方面,“基础性”也是从它们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来说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单单表现在教师的学科知识和管理能力方面,还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伦理方面。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构成了教师专业态度和伦理发展的基础。如果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缺失的话,教师专业态度和伦理的发展、教育理想和使命感的获得就根本谈不上。

二、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有哪些

如何确定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的类型和范围?实话说,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提出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的类型和范围,供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批评指正。一是案例研究,通过收集和比较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以及一些不怎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身上的一些不良品质,以寻找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二是文本研究,通过阅读一些包含有教育内容的个人传记或回忆文章,来寻找让传主们或作者们难以忘怀的教师的一些价值品质,试图理解教师的某种价值品质如何深深地烙印在学生们的生命当中,探求此种价值品质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打动学生并使他们终身难忘的。三是理论研究,主要是综合应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分析论证某种价值品质为何对于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初步研究,参照教师所从事的主要工作类型,我们将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粗略地做如下划分。

第一,与学生有关的基本价值品质,如“平等”“信任”“希望”“爱”“公正”“宽容”“同情”“民主”等。“平等”是指“人格平等”,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尊重。“平等”是打开学生心扉、倾听学生心声、培育学生尊严和寻找教育机会的前提条件,没有“平等”,就没有师生之间真正教育性关系的建立。“信任”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的力量,教师对于学生的无条件信任更是学生发愤图强、自我超越和创造奇迹的强大心理动力。教师不应该总是用怀疑的眼神来打量学生,更不能直接或间接地监督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做只是“控制”,而不是教育。“希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的瞩目与肯定,当教师把自己对于学生的希望传达到学生的内心中去的时候,会点燃起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希望之火。反过来说,当一位教师不对某一位同学抱有任何希望的时候,也是该同学自己的希望之火熄灭的时候。“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师全部工作合法性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永恒的教育真理。“公正”即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在许多有关理想教师素质的研究报告中,“公正”都排在前面;反之,“不公正”(偏心眼儿)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品质。“公正”是形成和维系良性师生关系和班集体的重要价值原则。“宽容”是对学生多样个性、观点和行为模式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所犯错误的理解,并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的宽容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意义远远超出教师们的想象。“同情”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的遭遇并愿意与他人一同承受的价值品质。当学生遭遇学业失败、家庭危机、交往障碍、身体疾病等情况时,教师从内心里所表达的同情能够给予学生“老师站在我这一边”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民主”则要求教师能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实行民主原则,在学生民主活动遭到破坏时能够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民主的轨道上来。

第二,与同事有关的基本价值品质,如“关怀”“赞美”“信任”“团结”“谦逊”等。教育工作是一种集体性的劳动,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能完成任务的。教师必须学会和他的同事们一同工作,才能够符合教育的意图,才能够善尽教育的责任。一种彼此冷漠、龃牾、冲突的同事关系,无论对于教育工作还是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都是糟糕的。要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教师个体必须具备诸如“关怀”“赞美”“信任”“团结”“谦逊”“尊重”等基本价值品质。“关怀”是一种温暖人心的态度和行为,不论是年长者对于年轻者,还是新教师对于老教师,彼此之间真诚的关怀是交流和沟通的前提。在一个充满关怀氛围的集体中工作,教师之间更容易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沟通和交流。“赞美”是给予别人的肯定和表扬,为同事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而赞美能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被同事们所赞美也会进一步强化自我良好的工作态度、方法和习惯。“信任”是团结的纽带,彼此之间的信任会降低交往的成本,提高合作的可能性。“团结”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建立集体自尊、应对外部压力的基本原则。一个团结的教师团队(年级组、教研组、课题小组等)有助于提高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谦逊”是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身退,“不敢为天下先”的态度,不自满,不表功,不盛气凌人。“谦逊”要求教师在学生发展、班级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多肯定他人的努力和贡献,少宣传自己的付出和成绩。

第三,与实际工作有关的价值品质,如“投入”“敏锐”“理性”“自主”“反思”“创造”“信仰”等。教师对于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如果有了全神贯注的投入,会产生极大的教育意义。课堂上,教师的高度投入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外活动中,教师的投入会密切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敏锐”作为一种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被提出来,是与教师工作的对象和特征有关的。教师面对的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的心思富于变化。教师应该对孩子们身上的任何一种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能够明察秋毫地洞悉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秘密,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找到合适的时机和途径。一个对孩子身心变化非常迟钝的人是不适合做教师的。“理性”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帮助教师在碰到问题时有条不紊地分析问题,寻找原因,选择有效的策略。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尽管主观上很着急、很同情,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却应该遵循理性的要求。“自主”强化了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帮助教师摆脱对于制度和权威的过度依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采取合适的教育行为。教育的每一个对象、每一个时刻都是非常特殊、不能复制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机械地听命于任何外在的要求,必须依赖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反思”和“创造”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价值品质,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自主”的教师一定也是“反思”的教师和充满“创造”精神的教师。“信仰”是指对于教育价值的信仰,包括对于学生可教性的信仰。在夸美纽斯、杜威、陶行知等人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信仰及其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如果一个教师怀疑教育的价值,怀疑学生的可教性或发展的可能性,那么他就会从内心里失去教育的热情,其工作也不会产生教育的意义,发出教育的光芒。

三、如何形成和提升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

以上有关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的分类和分析尽管还是很粗略,但是许多的经验表明,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其中的许多价值品质,他确实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那么,如何形成和提升教师的上述基本价值品质呢?

第一,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帮助教师理解这些价值品质为何是“基本的”。在学校实践中,践行这些基本价值品质的案例和违反这些基本价值品质的案例是大量存在的。教师的不公正引发师生关系紧张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对于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导致学生的暴力行为,教师缺乏教育的信念导致工作缺乏内在动力,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学校可以利用学习或培训的机会,引导教师们来分析这些案例,理解某些基本价值品质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教师们对于这些基本价值品质重要意义的认识。学校应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这些基本价值品质的提出不是基于什么“政治正确”的大道理,而实在是教育工作自身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

第二,通过他者的视角,帮助教师认识到青少年学生、同事、家长期望他们具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品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好伙伴”“家长眼中的好老师”等调查活动,归纳总结学生、同事、家长最看重的那些价值品质,并将它们依照重要性程度加以排列。每一个教师都力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同事的好伙伴和家长的好朋友,当他们知道了对于自己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的学生、同事和家长对自己的期待以后,会提高自己提升基本价值品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三,通过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来帮助他们真切地体会基本价值品质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自身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应该说,不存在一点基本价值品质都不具备的教师。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总是多多少少地具备为师的基本价值品质。但是,能够始终如一地践行这些基本价值品质的教师也不是很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遵守或违反某些基本价值品质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的。通过促进教师基于自身经验的自我反思,能够更真切地帮助他们理解基本价值品质的教育意义,从而不断增强他们提升基本价值品质的信心。

上一篇:天河初中课间跑步评分标准下一篇:xx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