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竞争的博弈分析

2024-06-21

动态竞争的博弈分析(精选6篇)

篇1:动态竞争的博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博弈分析

作者:袁兆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博弈论是用于竞争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文章通过对国内大多数事务所所运用的竞争手段进行描述,并运用博弈论工具对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手段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国内竞争的弊端所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博弈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篇2:动态竞争的博弈分析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任课教师:

宋体四号字居中

对拖欠民工工资案例的动态博弈分析 宋体四号字居中

2012级 年 月

内容摘要

拖欠民工工资是我国当前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典型案例。近一些年来,民工被拖欠工资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也在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有市民工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讨薪。本文借用矿工的模型,对拖欠民工工资进行动态博弈分析,依据动态博弈模型可以看到,在动态博弈的初始阶段,民工就处于难以与资方进行平等谈判的不利地位。如果在资方拖欠民工工资时,民工采用法律手段和非法手段不相同的效果,而且在博弈过程中,往往是因为诉诸成本与机会成本过高,使用非法手段讨薪更多被采用,导致社会不和谐现象愈演愈烈。民工和资方的不和谐关系引起媒体的关注,讨论了在媒体关注下民工的套新途径。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将民工讨薪途径进行了详细的过程分析,也验证了目前的社会现象——民工通过非法手段讨薪盛行。得出了要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需要作出更多更全面的努力,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的结论。关键词:拖欠工资;农民工讨薪;动态博弈

目 录

一 引言.......................................................................................................................1

二、在动态博弈初始阶段民工处于不利地位...............................................1

(一)前提假设....................................................................................................1

(二)模型借鉴....................................................................................................2

(三)动态博弈分析............................................................................................2

三、民工诉诸法律讨薪途径................................................................................3

(一)前提假设....................................................................................................3

(二)动态博弈分析............................................................................................4

四、引入媒体之后的民工讨薪途径..................................................................4

(一)前提假设....................................................................................................4

(二)动态博弈分析............................................................................................5

五、结论.....................................................................................................................6 参考文献.....................................................................................................................7 III

对拖欠民工工资案例的动态博弈分析

一 引言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与此同时,也日益严重。在当代倡导和谐社会时,存在民工工资的拖欠影响建构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理论分析和寻求解决方案。早在 2003年4月,针对拖欠工资现象比较普遍,而拖欠农民工工资尤为突出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要求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但直到 2004年10月22日才基本解决2003 年以前拖欠工资。然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各个新闻报道的拖欠民工工资事件越来越多,局面越来越严重。为了要到自己辛苦挣的血汗钱,最初有民工站到高楼顶上以死相“逼”,后来因为效法者越来越多,此法不仅不管用了,而且被当作违法行为予以惩处。于是,民工又创造出了诸多的讨薪方法,有静坐工地的、有拉起锣鼓队奏乐的等,甚至有暴力讨薪的事件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此问题利用动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集中讨论为什么在一个在市场经济中存在拖欠民工工资事件且如何有效解决,使得社会和谐。

二、在动态博弈初始阶段民工处于不利地位

(一)前提假设

整体而言,绝大多数企业是遵法守法并能够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利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实和不受约束的用工“自由”,随意私招乱聘,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非法的“生死合同”,对民工想怎样使用就怎样使用,想怎样对待就怎样对待等违法现象,甚至西方工业化早期的“血汗工资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某些角落里又重新上演。应该说,导致一些资方拖欠民工工资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为了讨论的简单起见,本文仅讨论资方对于农民工工资情况的拖欠和付清两种情况。导致资方恶意拖欠民工工资这 1

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至少包括:法律不健全、法律救济成本相对高昂、执行难、劳资双方实力差异巨大以及民工法律观念欠缺、法律素质较低等各种不同因素。

(二)模型借鉴

通过借鉴博弈论的开金矿博弈模型,我们将资方与民工之间的矛盾产生及其演变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分析,以便于从一个较新的视角分析和掌握影响拖欠民工工资的若干因素的不同作用,进而为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有益思路。

(三)动态博弈分析

假设资方在承包利润为10万元的工程时需要建筑工人若干,而农民进城打工正需要这样一份工作。为问题简便起见,假设资方开出的条件是:该民工工资为万元,即资方须付工资总额为3万元但要等到工程结束才付清工资。我们先收来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都完全知道信息的情况下,民工会不会去应聘,资方会不会付清民工工资,民工、资方的动态博弈的博弈树如下图所示:

图1 由图1可以看到,我们采用逆推的方法,资方比较拖欠还是付清工资的情况下,肯定会选择拖欠,而在确定资方选择拖欠的情况下,民工可以选择应聘或者放弃,这两种选择的支付都为0。如果民工选择放弃,则博弈结束,双方均无收益。但是,民工前往城市的成本(路费、住宿费、餐费等)已经付出,不能再收回,并且在城市生存还需要继续的成本投入。也就是说,民工已经产生了沉淀成本。因此,民工选择放弃,从现实角度看并不符合民工的利益。所以,民工会选择应聘。

现在可以看到,在动态博弈初始阶段民工处于不利地位,难以与资方进行平

等的讨价还价谈判,民工的处境是:如果选择放弃,民工就无法在城市中生存,这不符合民工利益。如果选择应聘,资方如能信守诺言,民工可以获得收益,但资方如果食言,民工就将一无所有。民工虽然明知选择应聘之后,还是有很大风险的,但仍然必须选择应聘。虽然按照民工理性应选择放弃而不是应聘,因为资方的承诺是不可信的。但考虑民工来到城市已经支付了沉淀成本,不管能否找上工作,这些成本也不再能追回。所以现实中民工选择的是应聘,因为只有应聘才可能获得收益,才有实现收支平衡这一最低目标的可能,也才有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可能对于民工选择应聘的策略,资方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也就是说,资方掌握着策略选择的主动权,无论资方选择拖欠还是付清,民工都会选择应聘。

三、民工诉诸法律讨薪途径

由之前的动态博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工会应聘但资方会选择拖欠。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民工要不要进行讨薪,将以何种方式进行讨薪,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讨论的。

(一)前提假设

资方在不受道德因素制约以及法律制度惩罚或惩罚不力的情况下,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其优势策略是拖欠。民工在资方拖欠之后,可以选择讨薪或者不讨,不采取行动讨薪,意味民工无法自己及其家庭基本生存需要的必要条件,同时受到不满的心理因素影响,付出了劳动没有回报。如果采取,讨薪的策略包括两种:诉诸法律或非法。不论是依靠法律手段还是非法手段,都意味着需要付出相关的成本。依靠法律解决问题,需要提前付出诉讼费用、时间、精力、失业以及相关的生活成本,通过非法手段解决问题,不同的是不需要提前付出诉讼费用,但同时也是需要时间、精力、失业以及相关的生活成本,但如果是以方律手段来讨薪,资方所处社会地位决定了资方拥有远远多于民工的可利用社会资源,且实力雄厚,可以打持久战,而民工没有这样的优势。由于诉诸法律的诉讼成本、机会成本等对民工而言十分高昂,所以总的来说,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相比非法手 3

段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失业以及相关的生活成本比较大。在民工选择了法律的情况下,资方又有两种策略:付清工资和继续拖欠。付清工资与继续拖欠相比较,付清工资,就意味着败诉,作为败诉方不仅要执行法院判决,一般情况下还要承担诉讼费,资方的收益会减小。具体动态博弈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二)动态博弈分析

如图我们采用逆推的方法。资方拖欠和付清战略下,怎么样都会选择拖欠,拖欠是资方的占优战略。在资方选择了拖欠时,民工会选择用非法的手段,但到底要不要讨薪,如图所示,民工还是会选择讨薪的。所以,这个动态博弈中,民工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讨薪但资方选择拖欠是此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四、引入媒体之后的民工讨薪途径

(一)前提假设

在前面的模型分析中,我们得出民工的讨薪的途径是民工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讨薪,采用非法途径进行讨薪的手段包括以死相逼,干扰资方正常的经营活动,最终会给给双方均造成损失。而且随着民工非法讨薪的增加,势必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在,我们假定民工讨薪一定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在媒体的关注下,由于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会对资方的社会成本、政府的政治成本产生重要影响,4

资方会受到来自社会的舆论,从而给资方带来无形的压力。而且,尽管最终资方付清了民工的工资,资方的声誉还是会受影响,只不过相比最终拖欠的影响较小。具体动态博弈如图3:

图3

(二)动态博弈分析

对此博弈进行分析,由于媒体的关注,使得资方的收益更加减小。如果民工选择利用非法手段讨薪,媒体选择关注和追踪报道,民工作为新闻焦点就掌握了公众话语权,就会导致社会舆论同声谴责资方,使得资方声誉、信用大损,对资方的继续招工、经营活动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社会成本大大增加。而且由于民工这种行为的社会影响,进而转化为政治问题,又会引起有关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关注,行政干预作为新的因素增加了资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成本。资方面对民工的这一行为,还是两种策略选择: 付清工资和继续拖欠。如果资方选择继续拖欠,就要承受看来无限制的民工聚众讨薪行动、媒体的追踪报道甚至行政干预的各种压力,这会严重影响资方的正常经营活动甚至正常生活,大大增加成本,对于一些资方而言,这种损失远比拖欠的收益要大。所以,选择付清工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民工的策略选择中,资方所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雄厚实力失去了优势,甚至变成了劣势,因为地位越高、实力越雄厚,造成的恶劣影响就越大。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有法律可以保障民工利益,但是民工选择通过非法途径讨薪并引起媒体关注和报道却是优势策略。民工倾向于选择这一策略,既没有增加自身成本(并非民工不舍得增加成本,诉诸法律手段,而是没有资金增加成本投入),也使自身的弱势地位因为得到媒体的关注和政府 的支持,而变为优势地位;由于媒体关注(这种关注带有隐含的对资方的谴责),再加上政府的压力使资方的优势地位变为劣势地位。这一转变一旦实现,民工合法权益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民工“爬塔吊”、“站楼顶”、“堵房门”等非法讨薪行为,被媒体关注之后,迅速得到解决,这些先例又成为促使民工反复利用非法途径讨薪的借鉴。所以在此博弈中,民工通过非法的手段引起媒体关注,最终获得工资是最佳途径,也是此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五 结论

根据以上博弈分析,在加入法律、媒体之后,我们可以看出民工成功讨薪的方法是通过非法的手段引起媒体关注,给资方带来一定的社会压力。这一结论也符合我们现实情况,但就这种方式而言,虽然民工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工资,但讨薪的过程是艰辛的,不仅给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成本付出甚至是人身伤害,而且也给资方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资方的正常经营,同时,这种讨薪方式对于社会造成了不和谐的关系,影响社会。所以,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我们需要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全面保障民工的利益,也需要国家给与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使得企业能够付清民工工资。总之,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不仅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方意识层次的上升。

参考文献:

篇3:基于动态博弈的技术标准竞争研究

技术标准竞争的成败,取决于消费者选择哪种技术标准的产品,而消费者的选择是建立在能使自己获得最大产品效用基础上的。本文以“动态博弈模型”为分析工具,从消费者选择的角度,对影响技术标准竞争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1 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标准竞争区别于传统产品竞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产品的价值随着使用者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或者说是指一个使用者从使用产品中得到的效用,并随着其他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技术标准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选择使用某种技术标准的产品数量越多,用户群越大,其产生的网络效用也就越大。因此,一种技术标准的竞争力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其技术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该标准网络效用的大小。

假设市场存在两种互相竞争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A和技术标准B。而这两种技术标准是不兼容的,其竞争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

消费者选择某种标准的产品获得的效用,取决于产品的“单独效用”G和因网络效应产生的“网络效用”V。产品效用函数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网络效用V=b×N(b代表网络效用系数,N代表用户数量)。

(注:为了分析方便,这里将网络效用函数简单地表示为用户数量的线性关系。)

我们假设,在一段时期内,产品和消费者的寿命都是足够长,在新消费者不断进入市场和老消费者没有退出市场的情况下,这个假设,在几十年的考察期内是比较现实的,即产品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加,产品的网络效用会因用户数的不断增多而递增。

消费者是不断进入市场的,但消费者可以选择最佳的进入时机。我们把消费者进入市场的阶段分为若干期,每一期进入市场的消费者人数为Nj(j=0、1、2、3……)。消费者一生获得的网络总效用依赖于前面所有阶段、本阶段和后面所有阶段的消费者选择。

本博弈模型是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即用户在j阶段进入市场时,对技术标准A和技术标准B的产品各自的单独效用GA和GB,以及前一阶段的用户数量Nj-1都完全了解。其做选择时还会考虑到下一阶段用户的选择。因此,可以采用动态博弈的分析方法,建立起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基本模型,用逆推归纳法,从博弈最后阶段的消费者选择行为开始分析,逐步倒退回前一个阶段消费者的选择行为,直至分析到本阶段的行为。

根据公式1,使用技术标准i (i=A、B)的某位消费者在阶段j (j=0、1、2、3……)获得的效用函数为:

式中:Gji和Vji分别代表在阶段j符合技术标准i的产品的单独效用和网络效用;Nji代表在阶段j选择使用技术标准i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动态博弈模型最大程度简化。我们仅分析前三个阶段,即第零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j=0、1、2)的消费者选择行为。把第零阶段进入市场的消费者称为初始消费者,第一阶段进入市场的消费者称为先入消费者,第二阶段进入市场的消费者称为后入消费者。

假设某标准产品的单独效用在所有阶段保持不变,即:

为了计算方便,假设每一阶段进入市场的消费者人数是相同的,即N0=N1=N2=N,在第二阶段以后不再有消费者进入。

假设技术标准A属于成熟技术,第零阶段市场仅存在技术标准A的产品。因此,初始消费者在此阶段只能选择技术标准A,即在技术标准B出现以前,技术标准A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网络效应(bN0)。

技术标准B为新技术,其技术含量要高于技术标准A,即采用技术标准B的产品的单独效用,要大于采用技术标准A的产品的单独效用,即GB>GA,但技术标准B欠缺的是初始阶段的网络效用。

2 动态博弈中消费者的得益分析

由上文可以知道,技术标准A和技术标准B竞争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而消费者选择的最根本目标,就是使自己获得的产品效用最大化,即得益最大化。因此,可以把技术标准A和技术标准B的竞争博弈看成是消费者选择策略的博弈。对不同选择策略下消费者的最终得益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影响博弈结果的基本因素。

根据上面的分析思路,可以得出消费者选择策略的博弈扩展形式,如图1所示。

图1中最下面4个括号中列出的函数,是不同选择策略下消费者的最终得益。逗号前面的是先入消费者的得益函数,逗号后面的是后入消费者的得益函数。

为了文章简单明了,这里仅给出一种情况下消费者得益情况的计算过程,其余策略下的得益情况计算均照此类推。

在第一阶段,先入消费者的单独效用为GA,网络效用为b×(N0+N1)=2bN,第一阶段的效用U先1=GA+2bN。

在第二阶段,先入消费者的单独效用仍为GA,网络效用则随着后入消费者的加入,增加为b×(N0+N1+N2)=3bN,第二阶段的效用U先2=GA+3bN。

因此,先入消费者两阶段的总效用U先=U先1+U先2=2GA+5bN。

后入消费者仅在第二阶段获得产品效用,产品单独效用为GA,网络效用为b×(N0+N1+N2)=3bN。

因此,后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后=GA+3bN

同理,可得其他策略条件下,先入消费者和后入消费者的得益函数,这里就不再一一给出计算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先入消费者和后入消费者的最终总得益矩阵,见表1。

3 动态博弈过程的逆推分析

3.1 后入消费者的选择策略分析

根据逆推归纳法,首先讨论后入消费者的得益情况。当后入消费者进入市场时,先入消费者的选择情况已经确定,后入消费者根据先入消费者的选择情况,选择使自己获得效用最大的标准。

3.1.1 当先入消费者已经选择标准A时,后入消费者的子博弈扩展形式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后入消费者选择A时的得益为GA+3bN,选择B时的得益为GB+bN。

当(GB+bN)_(GA+3bN)>0时,即GB-GA>2bN时,后入消费者选择标准B。反之,当GB-GA<2bN时,后入消费者选择标准A。

为了描述方便,我们称GB-GA为技术标准B单独效用的增加值。

上述公式说明,当技术标准B的单独效用足够大,其单独效用的增加值远远大于2bN带来的网络效用时,后入消费者为了使自己的得益足够大,必然选择技术标准B。

反之,当技术标准B的单独效用增加值不足以抵消2bN带来的网络效用时,后入消费者将会采取跟随策略,跟随先入消费者的选择,选择技术标准A。

3.1.2 当先入消费者已经选择标准B时,后入消费者的子博弈扩展形式如图3所示。

同理,根据图3,当(GB+2bN)-(GA+2bN)>0,即(GB—GA)>0时,后入消费者选择标准B。

前面已经假设新技术标准B的单独效用GB大于技术标准A的单独效用GA,(GB-GA)>0总是成立的,也就是说(GB+2bN)总是大于(GA+2bN)的。这说明在先入消费者已经选择技术标准B的情况下,后入消费者选择技术标准B对选择技术标准A来说是一个上策。因此,在先入消费者选择技术标准B的情况下,后入消费者必然跟随先入消费者的选择,而同样选择技术标准B。

综上所述,后入消费者的选择见表2。

3.2 先入消费者的选择策略分析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先入消费者的选择。假设先入消费者是完全理性的,此博弈模型是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先入消费者完全知道自己的选择对后入消费者的影响,也就是说先入消费者知道,在自己做出选择后,后入消费者将如何选择。因此先入消费者要根据后入消费者的选择,使自己两期获得的产品总效用最大,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当期效用最大。

根据上面对后入消费者选择结果的得益分析,先入消费者知道,如果他选择技术标准B,后入消费者必然跟随选择技术标准B。因此先入消费者的子博弈扩展形式如图4所示。

根据图4,针对两种选择策略(选择A或B),先入消费者将会有3种不同的得益函数。先入消费者选择B时,得益是2GB+3bN;先入消费者选择A时,得益是2GA+5bN (后入也选A),或者是2GA+4bN(后入选B)。

可分以下3种情况进行比较:

3.2.1当(2GB+3bN)>(2GA+5bN)时,即GB-GA>2bN时,先入消费者选择技术标准B获得的产品效用,要大于选择技术标准A获得的产品效用(不管后入消费者如何选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先入消费者必然选择技术标准B。

3.2.2 当(2GB+3bN)<(2GA+4bN)时,即GB-GA

3.2.3当(2GA+5bN)>(2GB+3bN)>(2GA+4bN)时,即bN

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当“先入消费者选择A,并且GB-GA<2bN”时,后入消费者必然选择技术标准A。因此当bN

再来比较2GA+5bN和2GB+3bN的大小,因为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bN0。先入消费者选择技术标准A的得益比选择技术标准B的得益大。因此,此时先入消费者必然选择技术标准A。

综合上述3种情况,可得出先入消费者的选择,见表3。

由表2和表3可得出,在不同条件下,先入消费者和后入消费者的纳什均衡策略,见表4。

4 标准竞争结果的决定因素

根据表4可以看出,在完全且完美信息条件下,假若消费者足够理性,则后入消费者必然会附和先入消费者的选择,而不会与先入消费者进行反向选择。因此,决定技术标准A和B竞争结果的因素,取决于技术标准B和技术标准A单独效用的差值大小以及网络效用的大小。

在标准互不兼容的情况下,因为技术标准A是成熟技术,拥有技术标准B所不具备的初始网络效应,技术标准B要想战胜技术标准A,必然要使其产品的单独效应增加值GB-GA足够大,足以大过技术标准A的网络优势。根据表4,技术标准B的单独效用增加值GB-GA至少应大于2bN,才能在竞争中战胜技术标准A。

另外,网络效应系数b和消费者数量N,也是决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网络效应系数越大,初始消费者数量越多。技术标准A作为成熟技术,拥有的先发优势就越大,技术标准B取代成熟技术标准A的困难就越大。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由于技术标准具有网络效应,使得先进入市场的标准拥有先发优势,后进入市场的标准仅仅凭借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并不足以击败先发标准。后发标准要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先发标准,必须使其具有的技术先进性足以抵消先发标准拥有的初始网络效用,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GB-GA大于2bN。

参考文献

[1] 夏大慰,熊红星.网络效应,消费偏好与标准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

[2] 熊红星.开放标准动态竞争[J].系统管理学报,2007(2) .

[3] Farrell, J., and Saloner, G. Standardization,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16.

篇4:动态竞争的博弈分析

关键词:地方税收竞争;公共品供给;动态博弈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5-0078-04

一、引言

公共品是衡量-国-地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税收是公共品的价格,而税收又是来源于经济增长,因此,它们三者存在着天然的某种联系,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收就越丰富,居民所享受的公共品水平也就越高。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三者间的联系并没有出现这种理论上的良性循环,地方经济发展及为此采取的种种手段都是在标尺竞争下的锦标主义竞赛。税收竞争作为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地方政府中运用及其广泛,研究者关注与研究也比较多。早期对地方税收竞争的研究,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税收竞争有效,其代表是蒂布特的“用脚投票”理论,他认为各个家庭根据“税收与公共支出”的组合偏好来选择居住区域有利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二是税收竞争无效,他们认为由于要素的流动性与税收竞争性,吸引要素流入所进行的地方税收竞争必然会导致税收收入减少,因此,也只能提供缺乏效率的低水平的公共支出,即此时多数地方政府只关注公共投入而极少关注公共品的有效投入。尽管我国没能采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财政分权,但事实上存在的税率灵活性证明税收竞争在我国存在的普遍性,甚至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竞赛到底”的现象。当然,地方税收竞争能否发生及展开,取决于平行政府及上级政府间的博弈行为。本文主要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在地方政府对地方税收竞争与公共品投人间的关系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二、地方税收竞争中参与主体的动态博弈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呈现财政分权的趋势,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这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权逐渐上收,取而以政府绩效来考核地方官员作为,并配以部分税收管理权来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局发展模式演变成了事实上的以经济绩效为内核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因而地方政府也就具有很强的财政激励来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效率,地方税收竞争也就不可避免。当然,本地税收激励政府是否有效,能否吸引要素流入本地,不仅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授权,同时还取决于其他地方政府是否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地方税收竞争的实现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A与地方政府B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信息拥有量的差异,其博弈的均衡结果也不一致。以下主要基于从完全信息情况进行讨论。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待地方税收竞争,其中至少涉及三个局中人,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A与地方政府B,而且每一个局中人都为理性的经济人,以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效用极大化为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来分析局中人如何实现自身的利益极大化。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进行税收竞争有两个目的:一是发展经济,直接服务政府绩效考核;二是发展经济,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品。为分析方便,以下设定局中人代号为中央政府C、地方政府A、地方政府B。

1.基本的博弈获益矩阵

首先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在地方税收竞争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三方的获益情况。

从表1可知,地方政府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提供公共品;二是发展地方经济(这里分析仅是为了简便,事实上不论地方政府是否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公共品在每层次政府中都会出现,只是提供的质量或数量会出现差异而已,同时,中央政府支持或不支持只是按照自己的政策意图进行,或许也都可能给予不同程度支持)。主要分未进行税收竞争与进行税收竞争后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1)地方政府A选择投入公共品,中央政府选择支持的情况。如果地方政府的获益是α1,在获得中央政府重大支持后,有时甚至会带来大量的资金转移,同时,税收竞争也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公共品供给力度,从而使得本辖区居民公共品供给充足且质量较高,辖区内居民对政府相当满意,从而使其收益增加2,即α1+2实际上是地方的总收益。

(2)地方政府A选择投入公共品,中央政府选择不支持的情况。假定地方政府A的获益是α2,由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行动未获中央政府支持,公共品供给受困,与第一种情况相比,地方政府在投入公共品时可能存在辖区居民偏好表达不充分(多数地方在展开税收竞争时仅考虑上级政府规定的项目或为了应付政绩考核指标内的项目),并没有为辖区居民提供合意的市政公共品,辖区居民也因此对地方政府评价不高,地方政府没有获益,其收益仍为α2

(3)地方政府A选择发展地方经济,中央政府选择支持的情况。假定地方政府A的获益是α3,在获中央政府支持后,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后也没有投入公共品领域(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会以民生工程等向中央政府寻求资金支持,但在得到支持与项目上马获取收益后,收益并不会用于或很少用于改善民生,即新增财力仍然在寻求较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从而使得辖区居民对其评价不高,而且将来还有可能需要用税收来偿还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此时收益为-1,α3-1为此时地方的总收益。

(4)地方政府A选择发展地方经济,中央政府选择不支持的情况。假定地方政府的获益是α4,此时,地方政府在没有获取支持后既不能开展投资项目高的项目,也不会提供公共品(现实中类似的行政难作为、不作为或应付性作为时有发生),辖区居民对地方政府的评价不变,地方政府获益也就是α4

一般认为,在地方政府没有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投入公共品的风险要大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风险,反过来说,如果地方政府没有投入公共品,其获益大于投入公共品时的收益,即α2<α4

同理,在获得中央政府支持时,地方政府投入公共品的风险也要大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风险,故α1<α2。同时,地方政府在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投入公共品的获益要大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获益,即

α1>α4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得到α3>α1>α4>α2

类似地,可以得到表2,即地方政府在未进行税收竞争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获益情况。假定此时地方政府的获益为A,此时也有A3>>A1>A4>A2,同时也有4种获益情况。由于进行地方税收竞争与公共品供给间的正向相关关系,设定α>A,由表1与表2可以得到:A1<α1,A2<α2,A3<α3,A4<α4,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是否投入辖区公共品,从我国的纵向时间序列来看,由于在进行税收竞争前,地方政府缺乏资金,而在同等条件下如果进行地方税收竞争,则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改善本辖区的公共品供给。

2.扩展的博弈模型

在上述基本条件下,构造扩展模型可得到图1,并用逆向归纳法求出政府A、地方政府B与中央政府C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时的均衡解。

在逆向递归法中,首先观察C1结点,因为0>-2,所以不支持时的收益大于支持时的收益,即此时中央政府会选择不支持,因此,(A4,A4,O)会得以保留。

同理,在C2结点,因为1>0,所以支持时的收益大于不支持时的收益,即此时中央政府会选择支持,因此,(A1+1,A1,1)会得以保留。

依次类推,在C3结点,(α4,α4,0)会得以保留;在C4结点,(α1+2,α1,2)会得以保留。

对被保留的4种情况,继续运用逆向递归法进行比较选择,来观察地方政府是否会投入公共品。

在B1结点,因为A3>A1>A4>A2,地方政府会选择投入公共品,因此,(A1+1,A1,1)会得以保留。同理,在B2结点,因为a3>a1>a4>a2,(a1+2,a1,2)会得以保留。

对上述两种情况,再次运用逆向递归法进行比较选择,对于A,因为A1<a1,所以A1++1<a1+2,地方政府选择投入公共品,(a1+2,a1,2)会得以保留。也就是说,此时地方政府进行地方税收竞争且投人市政公共品领域,此时三方利益最大,形成均衡。类似地,如果地方政府B为分析主体,地方政府A作为相邻辖区参与竞争,其均衡结果也是一样的。

三、博弈主体博弈行为的进一步解析

制度提供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但也有可能改变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上述博弈参与主体的博弈行为实际上受到制度利益诱导而采取的行动。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地方税收竞争是在中央政府授权、收权之间形成的一种状态,在1978年后创造奇迹的改革过程中,“为增长而竞争”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主要是源于财政体制上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部分财政剩余索取权,因此,各地为提振经济发展绩效,在发展中参与财政剩余分配,其所展开的税收竞争中主要是采取向中央政府要政策、地方政府出台“土政策”来保持对要素的高度吸引力。因此,忽视了公共品供给。当然,上级政府的经济考核导向及留给地方政府的广泛的税收自由裁量权也默认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展开税收竞争的做法。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财政体制的特殊性,为平抑个别企业或区域的税负,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来灵活调整控制实际税负。体制上留存的潜在利益改变了政府行为方向,地方政府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下被塑造成利益、权力相对独立的主体,中央政府藉此保持了高度的政策执行率,在缓解了财政压力,推动与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忽视了合意地方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其次,在不合理的体制安排下,地方政府也缺乏财政责任意识,有的甚至充任“政治经济家”的角色参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并以政府担保、承诺建立广泛的官商非理性合作关系,为纳税人服务演变成了为少数纳税人服务。第三,在纳税人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由于合意地方公共品的供给不足,纳税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制度保障,税收遵从度普遍不高,地方政府为保持对要素流入的高度吸引力,进而采取财政优惠、信贷优惠、土地优惠等综合竞争手段,使得税收竞争在以GDP为考核绩效的基本指标诱导下普遍演变成激烈的地方政府竞争。制度安排扭曲了博弈主体在正常范围内的选择行为,人们很难对这种行为进行是或非的简单判断,可以说,制度的非理性导致了理性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但这种选择不利于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

1.地方税收竞争是否有效决定于竞争的内容,如果竞争的内容主要是要素且要素收入是公共品供给的主要资金来源,则为保障对资源足够的吸引需要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则竞争政策不仅可能无效还极有可能趋同;而如果竞争本身是公共品竞争,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公共品数量与类别来展开竞争,则竞争是有效的。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为避免竞争政策的趋同或税收竞争政策模仿,未来税收竞争应在公共品领域展开。

2.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及与上级政府间的博弈主要源于制度安排上存在的潜在利益,从而改变了其正常的竞争行为。

建议:

1.减少政府层级。当前五级政府仅是行政管理上的必要,而在财政管理上,事实上早已不存在所谓的五级政府,全国并没有统一也不需要统一的模式。因此,与建立政府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相比(多级政府存在必然存在财政与行政上的非一致性),保持政府财权的相对的独立性显然是一种理性选择,因此,进一步理顺省级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是一个关键突破口。

2.在多级政府与多级财政的条件下,将配置资源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倾斜将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与提供更优质的公共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过度集中型的税权划分不利于地方经济自主发展,也不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税源分布情况与财政能力各地也不仅相同,从效率角度而论,地方政府在辨认地方经济税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拥有一定的税权应该得到尊重。因此,可以在当前地方存在税收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确立地方政府的税收自主权,适度修改中央政府在未来根据情形变化变更财税合同的权力,防止中央政府拥有过多的剩余控制权,使承诺变成可置信承诺。

篇5:动态竞争的博弈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作者:申钢强 金 素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双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进行了微观分析,探讨了形成目前竞争格局——囚徒困境价格战——的内在驱动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豪泰林价格竞争模型在当前中国移动通信业中的适用性,得出了只有差异化竞争战略才是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理性战略的结论。

[关键词]价格竞争;博弈;豪泰林模型;囚徒困境

[中图分类号]F714.1

篇6:动态竞争的博弈分析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只有企业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其持久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关系式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内部管理能力M和外部管理能力R关系式等。基于此我们将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分析如下。首先,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企业应从产品价格、数量等方面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市场经济发展一致性程度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其次,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企业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组织管理能力。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其知识性体现在只有符合市场价值观的创新模式才能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选择对象,以此制定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其系统性与企业自身的系统性相吻合。以能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各种资源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只有各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上一篇:热水小学2012迎接教育督导评估汇报材料下一篇:病理科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