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健康经典诗歌

2024-06-09

心理学健康经典诗歌(精选16篇)

篇1:心理学健康经典诗歌

心理学,很耐人寻味,

或许,

第一句结尾要加一个“吗”。

人类的初心已经覆灭,

究竟是金钱,还是权利,

无需探讨,无法挽回。

哲理?不是在诺亚方舟下烟消云散了吗?

难道是残留的理性,

在黑夜的灯塔中,执迷不悟。

多少人怨恨过?

无悔,说笑吧,如此愚蠢的预言,

还需要什么复杂的演算吗?

篇2:心理学健康经典诗歌

让舞姿把身体预热

让微笑把血液欢乐

旋转出花开的七色

把阳光洒满心窝

运动让汗水坠落

洗涤后的自信

天空海阔

热情是青春的旗帜

笑容是鲜艳的花朵

跟着我奔跑

你就不会寂寞

跟着我奔跑

篇3:心理学健康经典诗歌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该大学三年级自愿参加研究的118名大学生, 根据随机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中共59名大学生, 男性23名, 女性36名, 平均年龄为: (21±1.91) 岁。对照组中共59名大学生, 男性22名, 女性37名, 平均年龄为: (21±1.87) 岁。

2.2 方法

在实验前、实验后分别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评价。评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评价由本大学教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在无干扰的、安静的地点, 对参加实验的大学生采用统一时间、统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 以观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及干预效果。

研究组由该大学教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对研究对象进行2个月的积极心理学式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2~3次/周, 2~4 h/次。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人际交往、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管理、心身疾病、常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等。对照组不做任何类型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

2.3 主要观察指标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SCL-90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两组间的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2.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两组前后、组间对比,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前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分界值以SCL-90各症状因子是否达到和超过2 (≥2) 判定为中等痛苦水平, 即因子分≥2者为阳性体征, 有心理问题。实验实施前两组共检出心理异常者37人, 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31.56%。其中研究组中SCL-90平均总分为 (144.07±41.82) 。心理异常者19人, 总检出率 (31.69%) 。其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因子包括人际关系敏感 (8.06%) 、焦虑 (6.22%) 、强迫 (7.14%) 和抑郁 (7.14%) 。对照组中SCL-90平均总分为 (140.07±39.12) 。心理异常者18人, 总检出率为30.71%。其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有人际关系敏感 (7.96%) 、焦虑 (7.27%) 、强迫 (7.78%) 和抑郁 (6.94%) 。结果显示,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之后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干预实施之后, 以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为统计指标, 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提高, 其中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0~2.764, P<0.05) 。结果显示, 干预实施之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阳性因子有显著性的组间差异。

3.3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前后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以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为统计指标, 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检查发现: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提高, 其中总分、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分干预前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0~3.924, P<0.05) ;而对照组总分、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23~1.178, P>0.05) 。以阳性检出率为统计指标, 研究组干预后心理异常总检出率有所下降 (11.33%) , 干预前后, 其心理异常总检出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3~7.987, P<0.05) , 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阳性检出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8~8.497, P<0.05) 。而对照组心理异常总检出率, 为16.41%, 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1~1.577, P>0.05) 。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该研究显示, (1) SCL-90评价结果提示大学生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31.56%。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因子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2) 研究组与对照组总分、各阳性因子在实验实施之前无显著性的组间差异。干预实施之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无显著性的差异。 (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的影响有意义, 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于20世纪末起源于西方心理学界的新型心理学模式,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注重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 主张发挥其内心潜在的、固有的、最具动力学的潜意识为出发点, 倡导采用积极心态来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做出新的、积极意义的解读, 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及优秀品质, 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

一直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对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负面心理方面的研究, 忽视了人类本来具有的正向、积极的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创立扭转了这一被动局面[3]。应用积极心理学来考虑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便会发现过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被动的堵、防, 如同治理洪水一样, 堵、防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使其可以自己产生免疫力, 如同“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一个道理, 发挥其内在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 这正是人本主义理论的精髓, 因此, 积极心理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基于以上的理论及思考、参考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合我国的高校现状, 笔者研究、设计了本实验, 希望探索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的影响有意义, 证明该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然本实验还有实验样本量不大、测量量表少等不足, 以后研究会进一步改进, 做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

[2]Seligman M E P, Csiksizent 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514.

篇4:心理健康与国学经典教育策略浅析

一、树立理想,净化心灵

国学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融中华文化于一炉,产生于中华大地,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不仅是经典文化,也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民主精神,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中学生,不能缺少这种精神瑰宝。我们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净化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健康发展,并为孩子们的将来奠基。每当课前我听到激昂洪亮的课前词“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时,就会被一种巨大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所震撼,不用听就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将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做少年君子”就是指具备健康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是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表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学习《君子与小人》旨在培养做人。“做事先做人,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早已被忽视,社会上的利益观、金钱观、享乐观、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们每天只知享乐的不在少数,令人堪忧。通过国学经典的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带领学生寻找民族之根,寻找青少年成长之根,提升人格,净化心灵。每节课后语都是“孝亲尊师,终身自律。仁爱济世,真做实行”。这种荡涤心灵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心灵,吹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号角。可以说,国学教育可解我之困惑,让我在迷茫的心理疏导之路上看见了领航的灯塔。

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

每节国学课前,老师们首先请同学门身体坐正,双脚放平,全身放松,轻闭双眼,倾听古筝演奏的古典音乐。让学生被一种宁静、厚重、博大精深的古韵所笼罩,立刻卸去了些许浮华,些许烦躁,些许杂念,梳理情绪,整顿思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当中,营造了气定神闲、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启迪思维起到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有的老师以诵读为主线,以故事为载体,巧妙地让学生动口、动脑、活跃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故事引领,使学生进入无限的遐想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老师用对照、辨析、评价的方式,启迪思维,明辨是非,增强表达能力,增长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洞察力。人脑是人的心理器官,是智慧的物质基础,智慧与心理不能自然产生,需人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认识。古今文化的交融在不经意中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生今后自学质疑、自主讨论评价、自主练习应用、力求创新、自主反馈调控、自主总结提高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取其精华,健全人格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应取其精华,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让国学经典的精髓植根于学生的血脉,完善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健全和提升孩子的人格魅力。如,《入则孝》,从“孝身、孝志、孝心”三方面结合现代生活帮助学生效仿古人,明确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孔子认为文学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了这些美好的品质,我们的学生在品德和心理方面还用担忧了吗?可见国学经典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力量。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国学教育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发展,也将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拓宽心境,完善人格,克服心理障碍和疏导心理疾病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篇5:大学生心理健康经典案例分析

A同学是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善于唱歌主持,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自从上大学后,他的这些业余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并且经常主持学校的晚会。由于能力出众,A同学很快就被老师任命为学生会干部,就在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暗自高兴时,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室友却开始慢慢疏远和孤立他。

A同学说。以前有他电话时,室友还会比较热情地帮他转一下,但是后来,明明他在宿舍,室友却说他不在,然后就擅自把电话给挂了。刚进大学时,室友们每次都结伴一起去食堂吃饭,可是后来。其他三个室友就把他冷落在一旁了,前两天,他上完晚自习回宿舍。大老远便听见室友们在聊天。可是他刚进门,所有的谈话立刻就终止了。他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同学缘由。想不到对方竟然阴阳怪气地说道:“你是名人,我们哪能和你聊天啊。”气得他一个晚上也没睡好。现在,室友们几乎不和他说话,无视他的存在,有时候,A同学主动和他们搭话,他们也总是说些酸溜溜的话来刺激他。为此,他十分痛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室友处好关系。

分析:

A同学追求上进的态度是好的,他对生活有乐观积极态度。在校期间他把自己的特长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

但是A同学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暗自高兴”的时候,很有可能忽略了在自己进步的这个过程中,舍友可能产生的孤单、失落感,以及生活中舍友情感的变化,或许他的舍友在同一竞争领域上失败了,而A同学在不经意中表现出的自豪让舍友产生了反感。可能在自我发展中由于熬夜等原因,对集体生活的舍友产生了生活规律上的影响。他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关心自己室友的校园生活,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也没有腾出时间和室友交流一下彼此的心事,更没有大家一起出去的时间,导致寝室关系逐步恶化。由于有了挺好的名声,所以招到了同房的嫉妒,这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林海的问题,只不过他处在的社会是一个“仇视优秀之人,见不得人好”的变态社会。但面对室友的排挤,A同学所去做的就太少了。除了主动去找室友讲话外就没什么其他的努力。适当请吃饭、喝水、唱K都是可选择的。要很好的化解那些有刺的话的攻击,用自己的慷慨来重新得到朋友,并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真要到了无法承受时就直接申请换房,这也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

篇6:心理学健康经典诗歌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没有满街的汽车,没有手机,没有变化多端的网络世界。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却创造了中国新诗最后的辉煌。

那时候,写诗是一种风气和时尚。诗人们闯荡于诗歌的“江湖”,民众们枕边都放着《朦胧诗集》,孩子们对诗人的疯狂崇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追星,读诗、写诗成了那个时代的标签。

当我们回顾那段岁月时,浮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那些意气风发的光辉面影和那些或充满希望或带着迷茫的诗句,还有一个时代落幕时分的凝重血色和我们对纯粹的怀念。

让我们记住这些才华横溢的名字。

穆旦

早在四十年代,穆旦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穆旦被认为“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

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穆旦《冥想》

北岛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他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回答》中,北岛以高音喇叭的方式,呐喊出了一代

人“我不相信”的回声,表达了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时代的怀疑与拒绝。哪一代人都要找一个发泄愤怒的代言人,无疑,北岛代表一代人的“生气”的指向。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

海子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寥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他的诗表现出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顾城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成为其中壮其声势的一员,还是其诗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诗学意义。顾城是个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灵魂去感受,用心去观察。顾城属于那种用灵魂也为灵魂浅唱低吟的诗人,是纯粹的性灵的写作。他的诗歌安静、舒缓、抑郁、沉着,又不缺少生气和活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舒婷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篇7:经典生日诗歌

六月,皖南的山林平静如杭州的西湖

断桥边犹有朵朵莲花绽放

圈圈的涟漪,是天的`低语

地的轻吟

六月,皖南的桃李悄然熟透

那枝上的鸟儿,似在呼唤那多年前的你

采摘着三月的桑叶、五月的丁香、八月的枣子

还有双亲脸上荡漾的微笑

六月,你涉水而去

轻点竹篙,易安何在?

人比花美,江南多姿入心眸

半分才气,半分傲骨

徽因诗文犹在,依是人间四月天

六月,我从远方赶来

撒下十九朵花瓣

点燃十九根蜡烛

顺流而去十九只小船

满载星辰与霞光,向你走去

阊江的水来过,黎明桥上的一轮月

来过

故乡的喜鹊来过

祝福一路点燃,来去的路

在祈祷下平安

今日,月华衣你以华裳

日照衬你的光泽

一渠芙蓉,轻笑

如你的眼眸,如你的肌肤

如你清澈的心灵

在皖南里亮起

拾万点诗句,截万点鸟鸣

不及,那皖南的一朵百合悄然的绽放

在今夜,零辰零点

篇8:心理学健康经典诗歌

[关键词]经典诵读;诵读教育

一、经典诵读可以成为治愈中学生心灵的本草

经典是古人成于肺腑、悟于心灵、发于情感的语言,故而有震撼心灵、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坚强意志的作用。虽然时代变了,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了,但是人的情感变化不大,即今人、古人的心情仍可以是相同的。所以,古人用于抒发、表达心情的经典名篇仍可引起今人的共鸣。正因为经典名篇具有承载人类情感的特点恰恰是其能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的重要依据,也是经典名篇具有治疗作用的关键。现代人于是可以从诵读中得到情感的支持和心的领悟。

读经典名篇会激起人的种种想象,正是通过想象让人获得审美体验,从而产生肯定、愉快的情感;通过想象再现的诗人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也让人在美妙意境的陶醉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另外,经典名篇还具有超现实性、理想化、浪漫主义特点,这也使诗歌在缓解心理压力、解脱现实困扰方面具有了特殊功效。正是诵读中产生的美好想象给人插上飞翔的翅膀,获得了某种超现实的力量,因而在现实的困惑面前具有了前进的动力。

经典名篇具有结构性、节奏性且短小浓缩、易吟诵,故而可以成为中学生情感、情绪宣泄的首选。中学生只要用心诵读、记忆便能烂熟于心,然后可以在生活、学习中处境生情时吟之诵之,调节了内心的情感。诵读经典除调节内心外,对中学生生理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吟诵过程调动了多个感官,增加了肺的活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了舒肝理气的作用。

如果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和情绪、情感经历让其还不足以对诗歌的景和情有着充分的理解,那么中学生反思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和青春期内心情感的复杂性使其对诗歌会具有一种特别的适合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学生既然能唱很多首流行歌曲,那么在我们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经典诵读一样会成为中学生进行抒情、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最爱。诗歌会让我们的中学生度过生活的艰难困苦,会让他们超越自卑,会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会让他们始终对未来怀着美好的期待。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可谓历尽千难万险,就是由于他酷愛读诗、写诗让自己始终充满了革命的浪漫豪情,所以他从不畏艰险,始终斗志昂扬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从中不难看到诗词在伟人成长、成功中的作用。春秋时,管仲曾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这很好的说明了读诗如同听音乐都有调节人的情感,教化身心的作用。总之,我们不应该再怀疑经典名篇诵读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了。

二、用经典诵读为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措施

很多中小学正在开展诵读经典,我们可以对此活动进一步精细化,精选出那些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益的诗篇,让学生进行诵读,努力创建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诗香校园。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建立一支专门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至少要求精通经典名篇的诵读,同时又心理健康知识丰富;若师资个人要求难以达到,也可以由语文老师、心理辅导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舞蹈老师组成的研究团队。教师首先对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主要情绪、情感困扰,然后精选又针对性的经典诵读,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吟颂,谈谈感受。学生也可以自己挑选个人最喜爱的一首诗,谈谈喜欢的理由,以及对自己心理健康有何益处,教师对向学生进行经典名篇的征集,然后根据情况进一步遴选。音乐和舞蹈教师可以结合精选的经典诵读进行配乐或舞蹈设计,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迈着轻盈的舞步吟颂经典诵读,体味经典名篇的文化、艺术魅力。美术老师可以用经典名篇编写字帖,结合经典名篇的诵读进行书法教学,学生在炼字中既锻炼书法又陶冶了心性。通过经典名篇与多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不仅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学生的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才能从中也得到提升和锻炼。

2.编写适合中学生心理调节的经典名篇选篇校本教材。经典名篇文集要针对中学生在学习、人际、人生等方面常遇到的情绪、情感困扰进行分单元,每单元的每首诗要配有插图、诗词的含义、表达的诗人的情绪情感,最后要评析这首诗对人的心理调节作用。整个诗集做成书法字帖形式,学生在阅读同时又欣赏到了书法,也可以进行摹写。另外,还要从每单元精选一至两首进行配乐朗诵和舞蹈表演设计,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诵读表演与比赛。

3.语文老师要适当开设诗歌鉴赏课,利用课堂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体会诗词的美。只有体会到诗歌的美才能发挥诗歌的心灵保健作用。另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吟诵。我们所倡导诵读的经典诗文多为骈体的诗句和短语,其朗读的音步和节奏是相对固定的,正确地富于节奏的诵读会别有情趣,但这需要教师很好地对学生做科学地指导才能实现。如果不注意吟诵方法,吟得自己都不想听的话是无法达到心灵保健的预期效果。

4.订立诵读制度,开展各种竞赛,营造起诵读氛围,全面铺开诵读工作,形成校园规模,使活动顺利开展起来,直到“吟颂经典名篇呵护自己心灵健康”成为学生的习惯。把经典名篇的诵读纳入语文、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的教学计划,教师要做好备课设计并实施。各个班级要建立古诗文诵读专栏,图书角要有经典名篇文集,教师要整合这些诵读资源,为学生搭建应用平台。每天早、午、晚都要进行约10分钟诵读。例如早上读“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诗句会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早计划,知道珍惜时间。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活动。如在全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可以组织“运用经典,口吐莲花”的国旗下三分钟经典诗词演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经典诵读书法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经典名篇”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吟诵热情。

诵读经典的益处已是大家的共识,它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还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弘扬。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对心理健康有一定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还不具有十分的针对性。所以,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做针对性的工作,挖掘经典诵读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专门挑选那些切合当前中学生情绪、情感困扰实际的经典诵读素材进行整理,然后开展呵护心理健康的经典名篇诵读活动,这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诵读经典,呵护心灵健康”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行动研究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细心挖掘,努力实践,把这一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大的收获,让其心理、人文和品德素养等都会得到提升,经典名篇的阅读必将对中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9:太阳经典诗歌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篇10:江山经典诗歌

竹林百鸟朝凤凰,听雨凭栏凝眸望。

江南水乡春色美,翠柳共水一天长。

喜逢芳辰同欢庆,玉杯金樽满琼浆。

遥送长寿面一碗,色味俱佳溢清香。

枝头黄莺鸣仙音,溪畔静坐沐夕阳。

遥见血色裙拖地,风采神韵气轩昂。

雅居绕宅植翠竹,琴音舒缓声悠扬。

风姿绰约含雅丽,千娇百媚春姑娘。

芙蓉出水赛婵娟,青藤攀岩越东墙。

西施浣纱戏游鱼,貂蝉对镜巧梳妆。

身若扶风柳含烟,回眸笑颦醉海棠。

流光溢彩惊夜色,珍珠傅粉闪银光。

玉兰清幽吐芳华,馥郁花香蕊中藏。

冷艳不惹蜂蝶恋,伫立一隅不张扬。

雨巷深处倩影过,高跟触地石板响。

篇11:渡口经典诗歌

我徘徊在渡口好多年啊

想要逆流而上

穿越湖泊河流

纵然是千里之外

不出渡口

我一声轻唤,你便呼之即来

水菖蒲枯了又绿,绿了又枯

埋在我心里的念想哦

一层一层的纠结

何时不出渡口

即使,千里之外

我一声轻唤,你已经到来

彩虹桥

越过那道桥

便可以抵达彼岸

看你放映霓虹一样的.缤纷世界

终于,积沙成塔

那么荒芜的沙漠哦

雨后,竟然是海市蜃楼

我爱,颓废的花儿

我爱,媚俗的色彩

我爱你举棋不定的犹豫

篇12: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诗歌经典

今天的社会正在剧烈变化,古典诗词的学习就更加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成长的必经历程。

关注经典诗词 传承人类文明

小学教材将大幅增古诗词

负责主编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2015年9月起,北京市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都将增加诗词内容。北京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篇至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此外,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都将增加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材中,就把传统节日和古诗编在一起。既可了解传统节日,又可学习语文。其宗旨是,小学古诗文在整个课本的比例不应低于15%,初中不低于30%,高中不低于45%。

任翔表示,教材修订并非临时决定,早在2013年10月,她所在的团队就已开始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目前教材已编完,并于2014年8月通过了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但只是在北京部分地区使用。

小学教材删古诗引争议

据《上海晨报》报道,8月27日,有人发现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课本里,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同时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随后,上海小学课本删除古诗的做法引起了非议,多位长期关注语文教育的人士表示,把“古诗诵读”从一年级教材中移除,可能会向教师传递一种信号:“古诗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某种程度上会削弱中小学的诗词教育。对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回应称,此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并非删除古诗,而是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各学期,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上海一、二年级小学生将学习20首古诗,小学阶段5年内共学习80首古诗。

聆听炎黄之声 感受诗歌之美

附中教师郭春熙:赞成加大教材中古文诗词比例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郭春熙“非常赞成”加大教材中古文诗词比例。郭春熙介绍,与人教版相比,粤教版古文诗词经典篇目相对较少,“最明显,唐宋八大家散文,史记散文都少了,但唐诗宋词比例两者差不多。”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教研室主任则担忧有人误解上级领导的话,大幅增加古诗词比例,兴起复古风,挤压本已不多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占比。

广铁一中学生小邓:在古文里可学到“文气”

“我们学校有国学社,大家都对古诗文蛮有兴趣的。”广铁一中学生小邓说,在他身边有一群爱好国学的同伴,觉得古诗词很有韵味,文字精练,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我们在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有很多,如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他就提倡这个气,气盛文章就好。”

学生家长冼女士:人文修养提升在课外

篇13:生活经典诗歌

一、离乡

灰白炊烟在山那边。溪水在脚边

捧着夕阳,微温的残辉淡香

开始流浪。跳下牛背

将故乡的气息安放在心瓣末端

回头。转身。再回头

铁轨的冰冷辗压着夜的朦胧

抬脚作远行的样子,站台没人告别

空荡如清空的心房

有人不停拂去足迹,赶着风

轻轻吹,当着我的面吹

童年和少年的嬉笑落幕

就这样离开。十二斤的行囊

装着过去和现在

二、进城

七秒之鱼。读不懂这片刻踌躇

剔透的眼泪沉浸在无边的`黑夜

晶莹的世界里,没有黑

如我看到的眼泪

金鱼没有挣扎,咧着嘴

那是欢腾。而我记住了七秒前的悲伤

藏匿在人海的我被揪出

咆哮的漩涡吞没了所有的现实

绚丽的霓虹灯将干瘦的身影

美化成春天的故事

那时二月的风剪着柳絮

而我就在溪边,

看金鱼,流着眼泪

在心里比划着未来和空虚

三、流浪

没人嘲笑天桥下的歌声

灰白的衣裳夹杂冬天的风临空起舞

滚动的车轮辗压着灯光

微弱的灯光堵着迷茫的眸

无限循环着春天里的歌声

一切恍若如梦

呼啸而过的是轻霜

还夹杂着怜悯的目光

默许肆虐万物的风。用高姿态

穿透所有的空隙

干冷的席子还是夏天的样子

用干硬的身躯拥抱空气

四、挣扎

笨拙的手指,弹奏着春暖花开

用跪倒的姿势面朝故乡

不曾获得答案。那个遥远的秋

错乱的足迹斑驳着忧伤目光

端坐树梢的身姿

合着淡香的月光一次次践行诺言

这次。没有月光。各色的眸光

笼罩着单薄的梦想

干涩的身影想起,搅拌着起哄声

干瘪瘪的零钱蜷缩着身子渴望温暖

颤抖的不只是歌声。路灯用

干冷的身躯诠释生活

那就是人生啊孩纸——

没有怜悯,没有幸运,只有寒冷和干涩

五、奋斗

高楼与城墙并排前行

高脚架愈来愈高

汗水挣扎身体坠落大地

身影在十里之外蠕动

钢丝与螺丝钉扭住了现在和未来

太阳是友好的敌人

笑着榨干所有水分,剩下

灵魂鸣唱

所有的念想隔着山河摇摆

没有终点的跋涉

虚脱的身躯,等待黎明的眷顾

六、未来

在路上不紧不慢地走

掏空心思地前行

为光明正大地行走

不在别人有色的目光中行走

渴望肌肤不再黝黑

希望头发光亮如镜

等待着哪天打天桥穿过

把身上的怜悯全部抖落

学会仰着头,沐浴夜街的狂野和尖叫

那是未来。等待着的未来

抓紧手中的工具箱

篇14:救经典诗歌

天已经黑下来

他(她)行的路面

布满荆棘无法走

鞋已烂,双脚血流

漫天飞舞的`雪花伴随

一身单薄衣衫

冷得他(她)浑身发抖

他(她)站在那里呼喊着

呼喊着朋友啊!朋友!

请送来一盏灯

带一双铁鞋来走出这峡沟

人一生谁说无忧愁

朱元璋也曾经乞求讨口

k老总资产上亿

破产后给人擦皮鞋

在那山城重庆街头

宁愿帮助痛苦人

不愿痛苦轮流

捐多捐少是心意

无钱捐助心帮助

为痛苦人呼吁

也是一种相救

切莫袖手旁观

那里求救的声音在大吼

幸福中的人伸出你的双手

把痛苦的人拉进幸福列车

让痛苦的人不痛苦

篇15:中国经典诗歌

汪国真: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驱,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篇16:徐志摩诗歌的“经典性”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经典化

中国新诗自出现之日起,便表现出迥异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种种特征。在时间长河的涤荡下,新诗历经风雨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质。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对新诗在艺术上的探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代表诗作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长久流传、广为吟诵。

徐志摩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他的代表作、他那轰轰烈烈的情感经历,已然让人们将他的形象勾勒成了一位民国时期风度翩翩的文艺青年。这位充满个性的文人用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清新隽永的文字为早期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他笔下新诗不再是单纯的用白话文书写的文字,内容不再单一乏味,形式不再千篇一律,他致力于新诗体制的输入与试验。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新诗在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他之后的诗人在诗歌格律化的开创上做出了表率。关于徐志摩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探讨其诗歌“经典化”的相关问题。

诗歌“经典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读者的传播与接受中实现的。“诗歌文本,即使再精彩,如果在书架上任尘封鼠咬,不能与读者见面,那也不可能成为经典。经典是在读者不断地阅读和理解中产生的,通过阅读,文本的内涵与读者的心灵得以沟通,正是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当中,文本的精义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把握,文本的经典意义得以显现。”[1]新诗自上个世纪初由胡适等人倡导,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这一百年的岁月变换中,新诗面临的社会境况与读者群体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解放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不同的读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时代语境下,受不同的政治文化形态影响,对诗歌的阅读感受会出现差异。另一方面,读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也会直接影响对诗歌作品的评价。由此不难看出,如何界定一首诗歌是否“经典”,实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新诗的传播方式无外乎报刊发表、集结出版、教材选编、电视广播的推介等,这些方式共同促成了新诗经典化的可能,其最终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受众的选择下产生一批“经典诗人”;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新诗在历经读者的淘汰筛选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甚至被深入分析研究,渐渐成为“经典”。

一、徐诗在民国时期崭露头角

徐志摩作为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自然也历经种种考验,其诗歌在“经典化”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我们现今能查阅到的徐志摩最早的诗歌是创作于1914年的《挽李幹人》,其系统的诗歌创作与发表始于1921年。在民国时期,新诗的传播方式除了发表于报刊或整合为诗集出版外,最常见的仍然是被选入当时的教材中,通过教育途径被学生熟知。重视语言文学的教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传统,“诗歌文本进入教材,尤其是进入中小学教材后,将获得几乎是全社会适龄人口的读者,这将有力地促进其‘经典化。”[2]对此,笔者粗略地考查了徐志摩诗歌在民国时期被选编入教材的情况——

《一小幅的穷乐图》被选进由沈星一编、192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第一册;《沪杭车中》入选朱文叔编、新国民图书社1929年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第二册,另一篇《五老峰》入选该教科书第四册;1933年由戴舒清编、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第一册收入了《再别康桥》;1937年由蒋伯潜编、世界书局出版的《蒋氏初中新国文》第二册选入《苏苏》;《无题》则被选编进赵景深编、青光书局1946年出版的《初中混合国语》第二册;同年,由吴拯寰编、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标准文选》第一册收入《车眺》。

从选编情况来看,徐志摩的诗歌在民国时期是较受教科书编写者青睐的。第一首入选教科书的诗《一小幅的穷乐图》创作于1923年2月6日,载于1923年2月24日的《晨报副刊》。[3]次年,该诗就被选入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时隔仅一年的入选证明了徐志摩在当时新诗坛虽初出茅庐却已具备一定的个人影响,同时表明他的诗在内容技巧方面被认为适合教学,除此,我们还可以猜想或许在这一年中该诗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受到读者喜爱,缘此被选入了课本。之后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徐志摩的诗歌也并未因为他的突然离世而受冷落,反倒备受关注。被编选进教材的诗歌,除了有当下熟知的抒发个人情思的《再别康桥》外,还有描写景物的如《沪杭车中》《五老峰》《车眺》,悼亡诗《苏苏》。由此可见题材之广泛,与现如今徐志摩诗歌被编选进教材的题材单一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徐志摩的诗歌为何一开始就广受教科书欢迎,从早期就显现出了向“经典”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徐志摩的诗歌以追求“爱、美、自由”为基本主题,风格清新,适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传授积极的思想,在倡导个性解放的时代,他的诗歌有利于启发学生;二是徐志摩的诗歌强调“音乐美”,重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方面的技巧,朗朗上口的诗歌便于学生背诵,以及课后的传播;三是徐志摩在当时诗坛崭露头角后,其诗歌虽遭到鲁迅等个别人的否定,但大部分文人还是对其赞赏有加。在1925年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后,朱湘就说:“徐君的第一本诗已经这样不凡,以后的更是可想而知,我们等着,心中充满了一腔希望的等候着罢。”[4]文人的推崇想必也会影响到优秀诗歌被选入教材一事;最后一点是民国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并非一种,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虽受西方影响,但在多样文化形态并存的时代环境下,其传播与普及不会受太大干扰。

民国时期徐志摩的诗歌不仅走入课堂,在青年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造成不小的影响,其人其诗也引起了文坛的研究与讨论。1931年徐志摩去世后,悼念他的文章、对他的诗歌的评论性文字大量涌现,胡适、茅盾、沈从文等人都曾撰文纪念。无论是文人的评价,还是普通民众的讨论,都不可否认徐志摩在早期新诗诗坛的重要地位,这样一种一开始就形成的“普及性”与“流行化”趋势为徐志摩诗歌在“经典”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奠定了基础。endprint

二、徐诗去“经典化”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1980年期间,徐志摩诗歌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左倾的政治导向直接导致徐志摩的个人阶级属性与当时的主流政治形态背道而驰,在十年文革的社会环境下,曾受欧风美雨影响的徐志摩不幸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文人的帽子,其诗歌作品被视为反映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而遭到否定。即使出现少数的研究性文章,也几乎是以批判声为主。197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谈到“徐志摩的反动诗歌”时称“他一直是作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革命文学相对抗的”,“徐志摩写过的许多名为爱情实则色情的诗”,“由于其思想腐朽、反动,带有一定艺术性就更能毒害人民,就更有危害作用,所以也就更应该批判。”[5]除此之外,1979年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徐志摩和新月派的评价是称之为“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起的进攻”。[6]两种被当时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对徐志摩诗歌几乎都进行了直接而又尖锐的批判,对其诗歌内容做了全面的否定,诗歌技巧更是无从谈起。在当时社会政治体制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必然受主流政治话语主导,极端的否定态度之于徐志摩的诗歌在今天看来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是政治因素造成了他的诗歌研究被中断三十年之久,或者我们也可将这个时期徐志摩诗歌的遭遇视为它“经典化”道路上的挫折与艰辛。因为时代环境与读者群体都在改变,没有事物可以做到一尘不变、一帆风顺,文学亦是。

三、徐诗重回学界和读者视野

在经历了短暂的被遗忘、忽视、搁浅以及有失偏颇的批判后,1980年代起徐志摩的诗歌研究逐渐开始复苏。关于其诗歌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形式技巧的学术理性探讨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徐志摩的诗歌也开始重新回归中学教科书。其诗歌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如下:

目前查到的建国后最早选入徐志摩作品的语文教科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代名著选读》上册,《再别康桥》入选该书。另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语文》选编《再别康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情理知能连环导引初中语文》选编《为要寻一颗明星》。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94年,在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中首次选入《再别康桥》。1997年,《再别康桥》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本)。进入新世纪,《再别康桥》又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目前,全国普遍使用的五套高中语文课本中,《再别康桥》入选其中的三套课本,分别是人教版、山东版、广东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编选的是徐志摩的《黄鹂》这首诗,江苏版没有选徐志摩作品。

不难发现,在199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徐志摩的诗歌不断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不论在哪个地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几乎都会接触到徐志摩的诗歌。而这其中受到各个版本教科书共同青睐的作品非《再别康桥》莫属。一首《再别康桥》让大部分学生对徐志摩这个名字不再陌生,甚至由这首诗引发了大家对其人感情生活的好奇与关注。2000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便很好得证明了这一现象。《人间四月天》讲述了徐志摩短暂一生的复杂情感经历,他的剑桥学习生活经历、他与三名女性的感情纠葛,让观众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这位温文尔雅、拥有浪漫气质的民国文人,看到这里观众也便会慢慢体会、懂得徐志摩诗歌里抒发的“爱”“美”“自由”。《人间四月天》的播出在当时引起不小的“徐志摩热”,这也为徐志摩诗歌开拓了更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生活在当代的青年人,或多或少会被这个上世纪初期勇敢追求真爱、自由的徐志摩所感染。电视剧中的很多配乐都是源自徐志摩的诗歌,如《再别康桥》等作为歌词,谱曲后改编而成的。这一处理也有助于徐志摩诗歌的传播。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再别康桥》在当代不仅屡次被选入中学教材,同时被谱曲改编为流行歌曲这一事实,毫无疑问它在“出镜率”方面超过了徐志摩其它诗歌作品,成为当代人最为熟知的徐志摩诗歌“代表作”以及白话文学的经典。《再别康桥》极高的传颂度对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开始解放,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选取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化,而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达个人情感,赞美大自然和对自由的美好追求正好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起到了对学生正面积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已是1928年,这时他的诗歌创作水平已经很成熟,《再别康桥》无论是语言还是韵律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水平,闻一多倡导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都在《再别康桥》中完美实现。仅从艺术技巧方面来评判,《再别康桥》的脱颖而出全在情理之中,被奉为“经典”是无可厚非的。

另一个令我们感到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上文中提到过的徐志摩的诗歌被谱曲后改编为流行歌曲,丝毫没有“落伍”之感。笔者认为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经典”的表现形式之一。新诗被谱曲改编为流行歌曲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徐志摩的诗歌被改编的却远不止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偶然》等。从诗歌到歌词丝毫看不出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隔膜,这正是徐诗语言的魅力所在。徐志摩是新诗诗人中驾驭和运用语言的佼佼者,我们从未听到评论家和读者群称其语言晦涩难懂的声音,大多数评论都是称其语言优美清新等。这样的语言风格基本扫清了他的诗歌在“经典”道路上,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遭遇读者难以接受的种种障碍;直接将其诗歌拿来当作歌词也显得轻松自如、水到渠成。此外,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因为其诗歌汲取了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元素,除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还包括对一些传统意象的使用。《再别康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夏夜鸣蝉”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吹箫吹笙”也是古代文人雅士惯用的派遣内心孤独悲情的方式之一。意象与情感的巧妙融合使徐志摩的诗歌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氛围,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与“婉约派”气质相近。这与当下流行音乐中盛行的“中国风”达到了某种内质上的契合,因此,将徐志摩的诗歌直接拿来作为歌词传播不会令人感到突兀与不和谐,反而顺应当下的时代潮流和文化传播趋向。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历程具有特殊性和曲折性。“教科书”对其诗歌“经典性”的确立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在当代诗人中,如海子、舒婷等人身上较为显著,而对于现代诗人徐志摩实为特例。徐志摩诗歌直接作为歌词谱曲传颂,创新了传播方式和途径,它将在提高个人文化涵养和陶冶情操方面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在新诗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其诗歌在当今青少年群体中的传诵度显然无法与徐志摩相提并论。徐志摩诗歌中那些有关爱的力量和对美的追求是不会过时的。他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的形象也将会同他的经典作品一起留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注释:

[1][2]参见《新诗经典化的过程崎岖而漫长——吴思敬访谈录》,《吴思敬诗学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增补部分),2012年,第121页。

[3]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诗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4]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见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5]《徐志摩的反动诗歌》,选自一九七八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第二编第二章,见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308页,第309页,第310页。

[6]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1页。

上一篇:人为什么想成功下一篇:科技文化节学生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