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2024-06-30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精选6篇)

篇1: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一、不对。因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二、1、人都有一种自我维护的意识,在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就会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知道了或听到了别人不好的言语和态度,人会感到自我的评价系统受到了威胁,就会去主动去对抗和理论或者是远离这些令他不舒服的人,或者是想办法让这些人的行为和态度和自己割裂。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他会趁此来反思自己,而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进而进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2、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严重影响到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及评估能力。这种心理会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同事。

3、学会和同事交流,和同事交流的关键,是跳舞的精髓:大大方方、轻轻松松、并且不要妄图独掌局面。

三、1、(1)对经济收入低的自卑感。教师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实物获得少。清贫乃至寒酸几乎成了形容教师物质生活的专用语。教师们为不能过上和他人一样富裕潇洒的生活而苦恼。(2)对地位低的自卑感。时下社会上真正能瞧得起教师的人不多。在一些人眼里,老师在政治上与社会上被看成是无能者。而且由于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在一些人眼里又被看成孤陋寡闻,不通人情世故。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我国学校内部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地位的倒挂,更使许多教师难以忍受,以至于不少优秀教师宁愿在学校里去干会计、保管、事务或某一科室的干事。(3)对工作苦的自卑感。教师工作之苦,可谓世间之最,表现在① 劳动时间长,思想负担重;② 复杂。世间万物之中人的灵魂最复杂,世间万事之中恐怕没有比塑人的灵魂更复杂的了;③ 周期长,见效慢。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劳动的成效;④ 活动范围小,局限于四堵墙内,且对象又是孩子,因而对外部精彩多变的世界了解不够,自然难以适应。(4)对社交技能差的自卑感。由于工作的限制,教师的社交技能不仅差,而且正统背时,加之心理上的自卑,很难适应时下的社交场合,这往往使一些教师退缩,封闭,不愿与人交往。(5)对双重人格的自卑感。人们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人,是“人之楷模”,是君子。教师在师范学校受训时也是这样被教诲的,因此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他应该是君子。社会上一般人对教师寄予的期望都很高,在普通人身上不当回事的事(如说粗话),教师一旦做了则会受到非难。只要如此一味地把教师理想化,或是以理想的眼光看待教师,那么教师就绝不能在学生面前、在公共场合暴露缺点,这是难以办到的。这样,教师无可奈何,势必只能充当伪善者。这就必须陷于双重人格的苦恼之中。

2、(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3)果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在公众场合当众发言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5)学会微笑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6)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四、1、(1)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是影响教师亚健康的最直接原因.工作量普遍很大;工作时间普遍很长;学生品德教育的压力愈加凸显.(2)心理压力增大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来自学生家长的直接压力;缺乏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渠道。(3)学校管理和评价体制的压力对教师亚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4)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健康的重要原因.(5)教师自身健康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2、(1)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积极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我保健来解决。提高认识,加强健康观念,进一步强化“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各学校的教师卫生保健目标真正把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工作落在实处,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要主动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特点(如家庭病

史、体质特点、过敏性、抗药性以及血型体貌特征),以便更好地预防疾病,对症治疗; 加强教师健康意识,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要加强自我锻炼。特别是坚持做操,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 定期检查身体,做到有病早发现,早防治。(2)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善于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教师应该是在快乐地教着。教师是一个充满欢乐阳光的职业,自己为师的境界需要提升,要善于从本职工作中获得乐趣;教师工作快乐需要一种心态。只要我们教师保持快乐的心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轻松惬意。尽管我们小学教师工作是辛苦的、单调的、繁琐的,尽管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但是我们都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教育;我们教师工作快乐需要挖掘。也许,我们教师职业目前还不是我们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但我们应转变观念,心甘情愿地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掘每个人内心蕴藏的活力、热情和乐趣。

五、1、鳗鱼效应。

2、鲶鱼效应说明,漠视危机就会失去生机。人,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才能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安而忘危,就会放松警惕,懈怠斗志。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存意识,奋发进取,一往无前。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社会要营造成熟的人才流动环境。人才不流动,单位就会如一潭死水。因此,引进人才才能永保活力。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危机,更蕴含着机遇。单位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用武之地。

3、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鲶鱼效应”,可有效地激活班级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

(1)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由于要竞选成功,你就必须比其他同学游得更快,使自己率先成为一条“鲶鱼”。由于还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新的“鲶鱼”还将不断涌现,因此,虽然自己已经成为了“鲶鱼”,游的速度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班主任必须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机制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2)挖掘学生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榜样,不断制造各方面的“鲶鱼”。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学生不是没有闪光点,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还不具备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因此,班主任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于平凡处见神奇,于各方面见长处。(3)在活动中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制造班集体大“鲶鱼”。一个班集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使自己的班级在年级或全校中居于领先地位,成为引领一个年级或全校班级的一条“鲶鱼”,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能游得最快,能迅速地脱颖而出,并由此不断激发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4)适时调整班级座位、优化组合,使同学们感到“鲶鱼”就在我的身边,感受到“鲶鱼”的快速游动给自己带来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自己强烈的竞争意识、超越意识——“你行我也行”“你能我也能”;使同学们感受到如果自己不努力地向前游,那么最终将被“鲶鱼”吃掉。

篇2: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完满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脱离虚弱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也应包含心理上的“完满状态”。

二、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

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心理健康时刻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三、心理健康的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众多,归纳起来是“众数标准”(或适应性标准)和“精英标准”(或发展性标准)两大取向。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不胜枚举,但共同之处多于分歧。结合各种观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是:

1、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3、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5、有健全的人格

6、道德心态的健康

7、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智力活动正常

四、心理健康自测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测量表(SCL---90)》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内容,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评定一周以来 1 的心理情况。分为五级评分,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

2、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共有33项,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2、不良状态

3、心理障碍

4、心理疾病

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1、周末(或假期)综合征

2、职业倦怠症

3、慢性疲劳症

4、网络依赖症

5、抑郁症 6.焦虑症

7、强迫症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对心理和行为有直接影响。首先,生物条件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生物因素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生理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内分泌系统。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工作学习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

社区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实现的。

四、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情感因素、意志和人格因素。

第四节 塑造良好人格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使用范围广泛,可以在生理、心理、宗教、社会、伦理、法律和美学等不同领域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和心理特征系统两大部分。

1、气质是人格的生物基础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人的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与思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力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的表现。气质有多种分类法。气质分为4种类型: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古代这种关于气质的四分法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这种提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2、性格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性格是稳定的,但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性格类型:按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受情绪和意志型。

按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向型、内向型。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二、人格与人的身心发展

心身医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这种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如具有矛盾强迫性、吝啬抑郁等特征的人容易得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

研究表明,适应不良,往往与人格素质相关,在工作中,具有乐群性、有恒性、独立性、世故性、自律性等性格特质的员工更受欢迎和更容易获得提拔。

三、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

人格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和显示其意义的场合。人格是否良好主要表现于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社会成就、社会地位、社会评价一方面与个人能力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的人格直接相关。人格的评价也以社会适应的水平作为重要的指标。

四、人格障碍的类型

依据国际(心理)疾病标准——WHO,ICD-10,典型的人格障碍有以下一些类型,中国的分类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1、偏执型:

2、分裂型:

3、自恋型:

4、冲动型:

5、回避(焦虑)型:

6、依赖型:

7、强迫型:

8、被动攻击型:

9、反社会型:

五、健全人格的塑造

1、自我认识,优化人格整合

认识自我是改变自我的开始。

人格塑造也就是为了实现优化人格整合,以达到人格的健全。

人格整合的基本含义:随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各个方面逐渐由最初的互不相关发展到和谐一致状况的过程。优化人格整合,一要择优二要淘汰。

择优即选择某些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淘汰即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择优与淘汰往往同步进行。

2、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源于无知,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

第五节

与压力同行

一、压力来自何方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往往是自己造成的。40%来自对未发生事情的忧心忡忡,30%来自对已发生事情的耿耿于怀,12%来自对别人的评价过于在乎,10%来自对自己身体过于在乎,只有8%来自生活必须面对承受的压力,这8%是比较合理的。

二、我的压力是不是太大——注意自己的压力信号

一旦压力产生消极作用,各种需求就会变成负担,而身体和意识就会发出警告信号,当然这些信号并不一定是有害或危险的。你可看成是一种征兆,表明你没有发挥或已经超越自己能力的极限。如这些信号不断出现那就不是好兆头了。这时需要认真对待这些信号。

压力信号分两种:预警信号和警报信号。预警信号可看成是一种征兆,预示自己没有发挥或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极限了,警报信号表明经历人必须认真对待这些信号,并注意调节自己的生活状态。

三、压力应对与管理

1、日常工作和生活如何应对压力

1、要有积极的心态 对生活要有感恩之心。

2、要学会积极思维

3、在工作中巧妙应对他人的请求

4、善于利用时间

通过改变作息时间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神奇三小时”.早睡3小时,早起3小时,生活和身体会发生神奇的变化。“时间管理大师”哈林·史密斯曾极力提倡“神奇三小时”的概念,鼓励人们自觉早起早睡。比别人早起,没有人或电话的骚扰,清晨做事精神集中,思路清晰,工作效率高,早起更能增强信心。

5、善于处理冲突,并采取建设性的批评方式。

6、低调处理尴尬场面和你的情绪

7、现实一点,认识自己的极限

8、不要为了暂时的解压而求助“错误的朋友”

9、提高你的抗压迫的能力

2、运动养生,调解压力

运动之所以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腓肽效应有关。腓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可尝试做以下事情:

1、每天要设法出一次汗

2、学会使用深呼吸

3、肌肉放松法

4、泡脚

5、静坐休息

3、营养饮食,调节压力

1、均衡的饮食

2、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3、多吃维生素B和C

4、多吃钙质

5、少吃盐

6、少吃糖

7、控制体重

8、注意饮食节奏和气氛

第六节

学会管理情绪

一、情绪的定义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的成分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因素。

情绪具有的功能,一是动机功能。情绪可激发行为的动机,情绪是行动的原始动力。然而,情绪与绩效的关系并非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二是社会适应功能。情绪的种类有:

1、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2、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情绪调节

1、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我们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主观体验、生理活动、外部表现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可发展为一种能力,即情商。

2、情绪调节ABC理论

ABC理论由心理学家亚伯·艾利斯提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或行为;B是指我们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我们的行为所导致的情绪性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直接引起了情绪反应,即A引起了C,忽略了中间的B的作用。

ABC理论的提出者亚伯·艾利斯认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内化和产生一些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主要包括: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1、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3、情绪的识别

情绪的复杂性、主观体验的内隐性以及人们个性的多样性,使情绪的识别变成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当我们识别他人情绪时,通常是以外部表现为媒介,笑意味着高兴,眉头紧锁意味着发愁。可是有时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并不成立。

4、情绪的合理宣泄

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须借由情绪的发泄来加以释放。如心中堆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未能表达和宣泄,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身体上常见的有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理上常见的心里紧张、神经症等。

三、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及应对方法

1、焦虑

心理体验有:担忧害怕、焦灼不安;生理体验: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出汗等与植物神经有关的活动异常。如果焦虑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引发焦虑症。

3、应对方法:(1)认知调节法(2)放松训练法

2、抑郁

专业技术人员应警惕抑郁情绪,如有抑郁的倾向,可及时做出调整或进行求助,以免形成抑郁症。

篇3: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一、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疲劳

中国首份《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公务员职场心理疲劳!30%的公务员对自已的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40%的公务员认为工作没有多大意义、不低于50%的公务员时常倦怠、不低于70%的公务员缺乏应有的工作激情。公务员一旦受累于倦怠, 工作中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常见的那种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如果不考虑如何通过心理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最终会导致政府机构服务水平及效率低下, 公众满意度持续降低。

2.抑郁感明显

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问题, 也称为“心理感冒”。有些领导干部面临困难、危机、挑战时, 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旧方法不管用, 新方法不会用, 尤其是完不成工作、领导不满意时, 就会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失落感;有些领导干部自认为工作出色, 理应被提拔, 却还在原地踏步, 感到很失望, 内心的消极情绪无处发泄, 情绪低落、抑郁, 对工作也逐渐丧失兴趣。

3.强迫症状突出

一般来说, 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容易出现强迫症状。能够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都是非常优秀的, 性格特点多表现为事业心强, 时间观念强, 要求严格, 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经常不是很满意, 总觉得不够好;遇到事情谨小慎微, 反复思考, 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这种性格特点虽有好的一面, 但是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 强迫自己去想一些无关紧要的念头, 从事一些毫无意义的行为, 如反复洗手、怀疑自己身体有病等, 容易使自己深陷痛苦而无法自拔。

4.心理失衡

领导干部心理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仰失衡。少数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迷信, 台上大谈马列主义, 台下却求神拜佛。二是欲望失衡。一些领导干部认为付出多, 回报就应该多, 当自己的期望值难以实现时, 便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怨由心生, 心受利使, 归其根源就是心理的欲望如权力、地位等没有得到满足, 心理不平衡。

►►二、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因素

1.心理压力大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和任务也在不断加重。一是工作职责的压力。工作方式单调枯燥, 工作任务繁重;二是安全稳定的压力。既要处理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 又要处理好群体性事件;三是经济发展的压力。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领导干部到处跑资金、跑项目、招商引资;四是家庭方面的压力。领导干部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 无暇过多顾及家庭, 使一些领导干部在内心里产生一种愧疚感和负罪感。

2.职位晋升难

现在领导干部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 对自我价值实现有着较高的期望, 这种职业期望在工作中的直观表现就是职位的晋升。升迁对一个干部而言, 既涉及到自身的实际利益, 更关系到他的政治前途。一方面, 政府的机关人事结构呈“金字塔”型, 越向上越窄。另一方面, 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 但是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 甚至“潜规则”盛行。一些干部终日埋头苦干也很难有提拔机会, 这种晋升的压力使领导干部长期处于焦虑中。

3.人际关系复杂

领导干部除了正常的工作外, 还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应对各种人际关系。上级领导来检查, 你得笑脸相迎;同事之间聚会或者人情往来, 你得应酬;老百姓来了, 你也得接待。“迎来送往、接待上访”, “左右逢源、四处结缘”, 已成为当代干部典型的生活状态特征, 这对干部无形造就很大社会压力, 不少领导干部也因此感慨:工作好干人难做!

4.疏导渠道少

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领导干部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合理的宣泄方式和必要的心理疏导, 是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重要途径。而整个社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只有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开设有专业的心理救援机构。有些领导干部遇到心理问题时, 常常是“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朋面前不愿说”, 又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疏导和释放, 日积月累, 就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三、领导干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1.保持健康心态

领导干部的心态如何, 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 而且影响到其工作成效。领导干部要保持健康的心态, 首先要淡泊名利。托尔斯泰曾说:“欲望越小, 人生就越幸福。”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坦然面对个人进退得失, 不计较、不攀比, 心胸开阔, 从容淡定, 保持一颗平常心, 经得起各种考验。其次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智慧。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要有拿得起的气魄, 更要有放得下胸怀。要学会放下架子, 才能贴近百姓, 做好公仆;放下压力, 才能张弛有度, 走得更远;放下抱怨, 才能改变现状, 看到希望。

2.正确认识自我

老子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自我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自已的工作。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 还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要正确剖析自我。要了解自已的优缺点, 正视自己的不足;三是要学会正确的比较。善于向他人学习, 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不嫉妒、不羡慕、不盲目攀比, 要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建立心理援助系统

篇4: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调适

一、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老年人自身还是家人和社会,都需要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

1.老年人的认知变化。人到老年,感知觉能力会逐渐下降,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表现为感觉迟缓,对微弱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細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有所减退,对事物的认识渐感模糊,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集中。同时,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会逐渐明显,多年以前的事情可能记忆犹新,而对眼前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容易忘却,有时甚至会出现错构和虚构的现象。这些认知能力上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易产生挫败感,甚至会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的产生。

2.老年人的智力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但这并不是全面性的。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人的流体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晶体智力优势仍存。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远胜于中青年人。而且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智力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坚持用脑有利于老年人智力水平的促进和提高。

3.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改变,比较容易产生失落感、疑虑感、孤独感、忧郁感、老朽感以及对死亡的忧虑等消极情绪。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一些疾病的出现,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面性生活事件的冲击,易导致老年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4.老年人的人格变化。有研究表明,人进入老年阶段后,个性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因健康和生活状况产生的不安感;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产生的焦虑感:子女成家另住后产生的孤独寂寞感。有的老人猜疑心、嫉妒心加重,变得爱发牢骚,好管闲事,固执、刻板等。人到老年,个性虽然会发生某些变化,但基本的人格特征还是相对稳定的,即老年期的个体性格特点总体是中青年时期个性特点的继续,而且中青年时期不同的性格特点会对老年期的适应产生影响,如年轻时乐观开朗的人,年老时对事、对人也多持乐观的态度。

5.老年人的需要变化。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5个层次的需要。老年人在这些层次方面的需要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特殊性。老年人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死亡的逐渐接近,远离病痛,健康长寿往往会成为普遍及首要的心理需求。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及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孤独寂寞感会油然而生。他们渴望融入到群体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得到归属感;家庭成为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追求天伦之乐,渴望家人团聚、儿女常回家看看,是爱的需要。但现阶段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4个老人、两个成年子女、一个孙辈的倒三角式家庭结构以及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或在外地工作,导致空巢老人数量增加,一些老人希望有家人陪伴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老年人对于受尊重的需要也并未减少。有的人离退休之后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地位、荣誉等,加之身体状况的蜕变以及劳动能力的降低,不免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更加需要他人与社会的尊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有的老年人越到老年期,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余热的想法越强烈,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仍然旺盛。

二、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临床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期,生理年龄只具有相对参考价值,而以是否出现老年心理问题和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及更年期精神症状等作为认证标准。对老年人心理往往有两种观点:一是丧失期观,即进入老年期则进入了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如社会地位、身体等;另一种观点则是毕生发展观,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追求,有老年人的作为,有老年人的快乐。因此,老年人的心理调适,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或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提倡五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与人同乐、助人为乐)都是很重要的。

1.知足常乐。人的一生,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历经艰辛和磨砺,有拼搏、有辉煌、有挫折、有跌宕,无数印记留心头。人步入老年,离职退休了,昔日风光不再有,有某些失落感、惋惜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再过于纠结、苦闷那就大可不必。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崭新的人生阶段。其实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过去的拼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回报,晚年生活有自尊、有自信,而且轻松自在,这就足够了。这样老年人才能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2.自得其乐。所谓自得其乐,就是老年人要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了兴趣爱好,便可以从中找到无尽的快乐。也许你会说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现在哪能这么容易找到?其实不然,老年人可以寻找和培养的兴趣爱好多种多样,比如去公园悠闲散步、观鱼赏花、打拳跳舞、吟诗作画、弹琴唱歌,或者打打麻将、下下象棋,还可以参加合唱团、舞蹈队、表演班等,这些都是很适合老年人培养的兴趣爱好。

3.天伦之乐。中青年时期在外拼搏了大半辈子,大量的精力放到了事业上,人到老年,正是回归家庭、享受亲情的时候。闲来无事做做家务,和老伴一起买菜做饭,帮助子女照顾和教育孙辈,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不平凡的快乐和幸福。假如子女因为工作、事业等原因漂泊在外,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经常与他们联系,同样可以获得近在咫尺的快乐。多和家人沟通和交流,从中享受天伦之乐,是老年人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方式。

4.与人同乐。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并不等于要疏远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老年人离退休了,放下了工作或生产重担,与其待在家里烦闷,不如走出家门多交些朋友,构建人生的“第二社会圈”,与志趣相投的人成为朋友,结成新的活动团队,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老年人要学得随和一些、开朗一点,热情主动与人交往。与人接触多了,交往久了,生人成熟人,熟人成朋友,老年阶段的生活自然会愉快很多。

5.助人为乐。人到老年,尽管没有了固定工作岗位,但仍然大有可为,例如,关心青少年成长、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等。其实许多老年人都怀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许多老同志积极地为社会奉献余热,服务大众,帮助他人,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必能增加自己的快乐。

老年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同样也是历经沧桑和风雨后迎来的美好夕阳红。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用积极的理念体验人生,培养“五乐”精神,晚年同样可以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篇5: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90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何种感情障碍易伴发明显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尿频等症状(c)(A)情感淡漠

(B)情绪低落

(C)焦虑

(D)情感脆弱

2.事实表明,(b)是人格面貌的归宿(A)认识

(B)意志

(C)情感

(D)理性

3.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B)(A)顺从性

(B)适应性

(C)稳定性

(D)隐忍性

4.“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A)(A)宽容原则

(B)尊重原则

(C)互利原则

(D)保持原则

5.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包括(B)、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需要。

(A)自我实现需要

(B)本能需要

(C)情感需要

(D)利益需要

[分值:1.0]

6.关于人格的描述正确的是(B)

(A)人格是一成不变的(B)人格整体的差异并不意味着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因素之间完全存在着差异

(C)人格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表现出相对稳定和不断变化的特征

(D)人格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分值:1.0]

7.“顺其自然”也是森田疗法的疗法原则之一,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原则是(D)(A)(B)(C)(D)

随遇而安

清静无为

随心所欲

为所当为

[分值:1.0]

8.(C)是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A)信念

(B)理想

(C)世界观

(D)价值观

[分值:1.0]

9.“他人高马大,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头轻些儿。”说明要正确认识(A)心理.(A)(B)(C)(D)

[分值:1.0]

10.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医院门诊中,有(D)的病人发病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

(A)10%

(B)20%

(C)30%

(D)50%

[分值:1.0]

11.心理问题成因中不包括(C)

(A)生活环境

(B)经济环境

(C)饮食

攀比

虚荣

嫉妒

自卑

(D)竞争程度

[分值:1.0]

12.(A)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意识

[分值:1.0]

13.小张由于工作拖拉迟交了单位的设计方案,领导问责,他撒谎家里出了点事情耽误了,这属于典型的(B)

(A)恐惧心理

(B)逃避心理

(C)虚荣心理

(D)浮躁心理

[分值:1.0]

14.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B)

(A)人格的他控性

(B)人格的稳定性

(C)人格的可变性

(D)人格的自控性

[分值:1.0]

15.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是(A)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

(B)罗素

(C)马克思

(D)赫尔巴特

[分值:1.0]

16.(B)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A)快乐

(B)愤怒

(C)恐惧

(D)悲哀

17.“双重人格”、“人格分裂”是指一个人失去了他人格的(D)。(A)稳定性

(B)可塑性

(C)社会性

(D)整体性

18.“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A)的表现(A)复杂性和矛盾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生理性

19.在行为上,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想法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属于什么性格的人(A)(A)狭隘性格

(B)急躁性格

(C)火暴脾气

(D)脾气好

20.与人交流的误区是(A)

(A)人们在耐心地倾听了别人的话语之后,常常不注意给予对方充分的回应

(B)以沟通双方的内心世界为目的,尊重对方

(C)在交流中保持敏感与自省,言语恰当

(D)听比说更重要

21.(C)疗法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A)行为疗法

(B)支持性心理治疗

(C)生物反馈疗法

(D)家庭治疗

22.“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要描述是(C)(A)强迫症

(B)自负

(C)抑郁症

(D)躁狂症

23.人格的特征不包括(A)(A)人格的不可塑性

(B)人格的社会性

(C)人格的整体性

(D)人格的稳定性

24.你认为“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下列不是产生诱因的是(D)

(A)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B)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

(C)优势地位的丧失

(D)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

25.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A)作用。(A)补偿

(B)求实

(C)转视

(D)变通

26.没有强调休闲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是(C)

(A)闲能生慧

(B)心宽体健

(C)心无旁骛

(D)心宽体胖

27.“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是(A)的表现(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美感

28.精神分析疗法不适用的症状是(B)(A)焦虑症

(B)行为障碍

(C)抑郁性神经症

(D)心理创伤

29.下列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正确的是(B)

(A)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是一个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

(C)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

(D)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永恒不变的 30.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D)(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D)以上都正确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ABCD)的结果。(A)器质性损害

(B)功能性损害

(C)心理损害

(D)器官损害

2.人际关系和谐的表现是(ABC)(A)乐于助人

(B)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C)乐于与人交往

(D)交往中积极态度少于消极态度

3.忧郁症患者可出现(ABCD)(A)言语减少?

(B)思维贫乏?

(C)抑郁性思维?

(D)情感淡漠

4.与人交流的误区有(AC)

(A)把交流看成与人竞争的方面

(B)自己讲的太多

(C)调动自己的感情交流

(D)本着尊重他人、真诚沟通的态度

[分值:2.0]

5.心理咨询的方法主要有(ABCD)

(A)个别晤谈

(B)角色转换

(C)行为矫正

(D)心理测量

[分值:2.0]

6.下列哪些是健康咨询所涉及的内容(AD)

(A)情绪障碍

(B)人际关系不和

(C)中年及更年期人际冲突、情绪失调,工作及家庭负荷的适应

(D)各类心身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以及性功能障碍

[分值:2.0]

7.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感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AC)。(A)心理素质

(B)处事能力

(C)心理健康水平

(D)魅力

[分值:2.0]

8.哪些构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ABCD)

(A)心理素质

(B)道德素质

(C)知识

(D)能力

[分值:2.0]

9.交流沟通的目的是(ABCD)

(A)与人竞争的一个方面

(B)沟通双方的内心

(C)更好地协调双方的关系

(D)促进双方成长

[分值:2.0]

10.自我调节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它包括(BCD)

(A)主体与客体的调节

(B)同化与顺应的调节

(C)主体结构中各种系统的调节

(D)部分经验与总体经验的调节

[分值:2.0]

11.塑造专业技术人才的健康人格包括:(ABCD)

(A)现代科学意识的陶冶

(B)超前创新意识的激发

(C)全面开放意识的加强

(D)民主法制观念的强化

[分值:2.0]

12.下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中,哪些是属于人本主义的方法?(BCD)

(A)放松疗法

(B)交朋友小组

(C)来访者中心疗法

(D)支持疗法

[分值:2.0]

13.缓解焦虑的放松方法有(ABC)

(A)调息放松法

(B)纵情想象放松法

(C)肌肉放松法

(D)摔物品放松法

[分值:2.0]

14.情绪的调节方法有(BCD)

(A)逃避现实

(B)经常运动

(C)自我调节

(D)情绪日记

[分值:2.0]

15.人的情绪丰富多样,最基本的有(ABCD)

(A)快乐

(B)愤怒

(C)恐惧

(D)悲哀

[分值:2.0] 16.有关挫折的内郁的压抑反应主要表现为(ABC)

(A)冷漠

(B)焦虑

(C)逃避

(D)幻想

[分值:2.0]

1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义(ABD)

(A)读书时要做笔记

(B)因为脑子再好,也有忘记的时候

(C)伟人都有这些习惯

(D)笔记可使你加深理解

[分值:2.0]

18.中国专业技术人群的心理压力,具体到各个职业,其心理压力主要来自(ABCD)

(A)工作内容

(B)人际关系

(C)薪金待遇

(D)工作环境

[分值:2.0]

19.对于不怕吃亏,甚至甘愿吃亏的人,下列哪些说法是恰当的?(BC)

(A)他们一定是人际交往中的弱者

(B)他们往往有较好的自我评价

(C)他们往往更自信

(D)他们一般都很自卑

[分值:2.0]

20.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ABCD)

(A)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

(B)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C)有幸福感

(D)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分值:2.0]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是)2.动机水平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否)

3.后天环境是造成狭隘性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原因。(否)

4.合理变通的方式中的升华是指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是)

5.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不会影响着国民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否)

6.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是对人的伤害最严重的

(是)

7.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是)

8.激情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否)

9.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是)

10.情绪是人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体验。(是)

11.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学校。(是)

12.幻想常常使人想入非非,所以应杜绝幻想。

(否)

13.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

(是)

14.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是)

15.咨询师发现求助者之所以会陷入困扰,是他的价值观与大多数人不同,那么,咨询师有责任改变他的价值观。(否)

16.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自私(是)

17.人际交往对人类的健康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生物学意义,而且还具有心理学意义。(是)

18.扩大交往是矫治狭隘性格的有效方法。(是)

19.人能够容忍别人对他们的索取甚至一定程度的侵犯是有修养、脾气好的表现,值得称道。(否)

20.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坚持“助人自助”。(是)

21.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个体的各种心理品质逐渐发展并在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的一系列有异于病人的心理特征。

(是)

22.经常地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形成自卑、退缩的性格。(是)

23.心理和思想两者含义不同,但内在的联系,它们同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24.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否)

25.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是)

26.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

(是)

27.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是)

28.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是)

29.人的面部表情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与先天遗传关系不大。(否)

篇6: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培训教程教案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窑上小学 辅导教师:邹晓艳 培训学时:八学时

第一课时:第一章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科学定义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更是在其成立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是对健康的一个全面、科学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还规定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捷,眼睛明亮,眼睑不容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 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第二课时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阅读案例“挣不脱忧郁罗网”的海明威

三、心理健康的三种等级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根据中外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可将认得心理状况大致分为三种等级:

1、心理正常状态。

2、心理不平衡状态。

3、心理病态。

第三课时

四、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情绪积极稳定,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4、意志品质健全。

5、积极的自我观念,对现实有正确的知觉能力。

6、人格和个性结构完整。

7、环境适应良好。

但是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有着广泛争议的问题,为了全面、准确的理解,必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心理不健康和有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是一个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个连续状态。此外,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一种理想的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第四课时

五、心理建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对于预防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关系着个人一生的完整发展,是专业技术人员身心健康的基础

1、心理健康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

2、心理健康是与人良好交往的基础。

3、心理健康可以保证确立恰当的自我期望。

4、心理健康能使个人工作及生活适应性强。

阅读案例《清洁工和百万富翁:乐观的心态助你成功》

(三)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诉求

第五课时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问题产生的渠道

一、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阅读案例《部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现状》

1、IT业:发展快、竞争强导致强迫症

2、电信:客户态度影响人受尊重的情绪

3、教师:外界期望高导致的压力感

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1)社会责任问题(2)组织结构影响

(3)知识、能力和压力的问题(4)激烈的群体竞争问题(5)人格的健全与统一问题(6)人际关问题(7)婚姻、家庭问题

第六课时

第三节 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发展 心理防御机制的五个主要特征

1.防御机制是人们用来控制本能和情感的一种主要手段。2.防御机制处于人的潜意识。

3.每种防御机制都是独立、互不相干的。

4.防御机制是动态的和可逆的,尽管它们常见于重要的精神疾病。5..它们可能是病态的,但是也可能是适应的过程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 阅读案例《“由晴转阴”的老太太》 第七课时

二、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如何看待不良的心理防御机制

首先,一个人如果没有防御机制就像光着身子不穿衣服一样。

其次,除非你有足够的时间、爱心和耐心去共同承担改变的后果,否则就不要想改变或解释任何一种防御机制。

再次,但你试图除掉他身上的一种防御机制时,你就必须为他提供另一种防御机制作为替代,否则就行不通。

最后,防御机制是潜意识的东西。

第八课时

四、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

著名精神病学者阿道夫.麦尔曾经指出,“没有什么精神病,所谓精神病仅仅是对应激的特征性反应而已”。

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适应性。心理健康可以看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方面。个体的内在部分(防御、愉悦以及躯体的健康状况)符合他的外在部分(工作、爱情、游戏的客观能力)。

心理防御机制一般有四层,它们是指“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成熟心理防御机制。

上一篇:年检代办委托书模板下一篇:2022元旦酒店新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