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法务部关于办理诉讼案件的操作规程

2024-06-25

集团公司法务部关于办理诉讼案件的操作规程(精选3篇)

篇1:集团公司法务部关于办理诉讼案件的操作规程

集团公司法务部

关于办理诉讼案件的操作规程

为了理顺关系,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特订立本关于办理诉讼案件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本操作规程)。

一、登记立案

登记立案由内勤负责。所有诉讼案件均应当登记(负责登记立案的内勤在收到诉讼案件之日起2天内,在立案登记薄(附后)上登记立案,将案件主要内容填入《诉讼案件情况登记表》(附后)后,并将案件卷宗交法务部负责人审阅。

二、指定承办人

指定承办人由法务部负责人进行。法务部负责人在收到内勤交给的案件和《诉讼案件情况登记表》之日起1—2日内,确定案件承办人,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思路、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在法务部处理意见栏上载明。然后移交内勤转所指定的承办人办理。

三、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由承办人进行。承办人在收到法务部负责人交办的案件后,应当认真阅卷,充分考虑法务部负责人提出的对案件的处理思路、意见、建议和要求,认真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起草民事答辩状一式3份以上;二是拟定书面出庭代理词;三是对原告提供的证据提出反驳意见,同时收集必要的抗辩证据及证明内容并装订3份以上;四是收集摘录与本案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或有关佐证资料备考本。

此项工作,承办人在收到案件之日起5—7日内完成。完成后,即向法务部负责人报告并将案卷交法务部负责人审阅。

四、研究对策,确定办案思路

研究对策,确定办案思路由法务部负责人或与承办人或召集法务部全体人员共同研究进行。法务部负责人在收到承办人认为已经完成了开庭前准备工作的案件报和案件后,应当认真阅卷并对其准备工作是否已经就绪作出明确态度。对认为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的即返还给承办人办理;对认为准备工作的资料需要继续修改、补充的告知承办人继续准备;对认为需要研究的,及时提交法务部集体讨论。此项工作在2天内完成,特殊情况例外。

五、出庭处理

出庭处理由承办人进行。承办人在收到法务部或负责人认可的开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的案件后,应当再次认真阅卷,反复查核资料和证据,进一步熟悉案情。并根据法务部负责人或法务部集体讨论的意见作好开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在庭审中,要善于临场发挥,依法据理力争,尽力维护本公司的合法权益。

庭审结束后,如发现新情况和需要继续做好准备的,要尽快向法务部负责人报告,及时研究对策。

六、结案整理

结案整理由承办人进行。案件经过开庭后,承办人应当将庭审相关情况和案件审结时间、方式、一审(二审)判决或调处结果、执行情况等如实填入《诉讼案件情况登记表》或备忘录。

对办结的案件,承办人要在法院结案日(或收到结案依据日)起5-10日内,整理好案卷内的全部诉讼文书、材料、证据等资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卷宗页码,清楚地填写案件资料目录,然后交法务部负责人对结案案件进行检查验收。

七、检查归档

检查、归档,案件质量检查由法务部负责人进行;案件归档由内勤进行。承办人将办结的案件交法务部负责人对办案质量进行验收。法务部负责人在收到承办人交给的办结案件后,应当就办结案件的资料是否齐全、思路是否正确、工作是否到位、成效是否明显、结案方式方法是否正确等进行检查验收。对经检查验收认为是合格的,移交内勤装订归档;对不合格,应当扣分,并责成承办人补充或修正,然后再次验收直到合格时止。

内勤收到经法务部负责人检查验收合格的案件,要认真整理案卷,检查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资料,然后编号装订成民事诉讼案件卷宗,最后归入民事诉讼案件档案。

八、说明

1、对本公司属原告地位的案件,其办案思路、起诉状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应当在立案前由法务部负责人指定专人进行或由法务部共同研究拟定。其余按本操作规程执行。

2、本操作规程所指诉讼案件,包括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对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仲裁而起诉的民事案件,案件性质和诉讼程序发生了变化,应当重新立案。对不服一审判决后经过二审立案程序和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是本诉案件的继续,不再另行立案。

3、诉讼案件进入二审和执行程序的,其操作情况应当详细填入《诉讼案件情况登记表》,该表可以下拉增加栏目,使之填写完整。

4、对案件承办人按照本操作规程办理民事诉讼案件的优劣表现,拟列入年终个人奖惩考核内容。

5、本操作规程,自

****年**月**日起施行。

篇2:集团公司法务部关于办理诉讼案件的操作规程

第一条 为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律师办理非诉讼案件的执业行为,提高办案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协会章程》的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律师参与非诉讼代理案件,适用本规程。

第三条 律师参与非诉讼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勤勉尽责,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第四条 律师在从事本规程规定的活动中,其人身权等权利不受侵犯。第五条 律师参与委托非诉讼代理案件,应当保守国家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第六条 律师事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参与代理非诉讼案件,应与当事人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并指定律师办理具体法律事宜,律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满足委托人的指名委托要求。

第七条 律师不得为当事人代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非诉讼事务。第八条 律师在非诉讼委托代理合同签订后,应与委托当事人协商并制作笔录确认委托事项内容、委托权限以及委托事项完成标准。

第九条 律师应当按照所内有关规定填写并报批有关的案件批办者。第十条 委托人应签署授权委托书。

第十一条 律师应接受委托后五日内,拟定非诉讼事项代理思路,报其所属的业务部负责人审批。若有特殊情况,经其所属业务部分管副主任同意,律师可以接受委托后十日内,拟定非诉讼事项代理思路,报其所属的业务部负责人审批。

第十二条 代理思路经业务部负责人审批后三日内,律师应将该代理思路告之委托人,与其形成统一意见。

第十三条 律师在调查、收集与本案有关证据时应由律师事务所出具有介绍信并出示律师执业证,在律师调查取证时,应当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律师共同进行。

第十四条 律师按照委托代理合同与委托人会谈制作的笔录进行非诉讼的委托代理工作。第十五条 若遇下列情形之一的,律师应当提请本所主任批准终止委托代理合同。1.委托事项无法完成;2.委托事项为违法行为;3.委托人隐瞒重要证据;4.委托合同中约定其它应终止委托代理合同情形的。

第十六条 律师完成委托事项后五日内,应以本所名义向委托人出具书面法律意见书,详述委托代理操作的法律空间,调取的证据、依据的法律,具体事项的完成结果、法律后果等项内容。

第十七条 律师在出具法律意见书后五日内拟定书面办案小结,并由委托当事人出具书面的委托代理意见反馈表。

第十八条 律师在拟定办案小结后三日内应将本案件所有材料报送所属业务部分管副主任及分管办公室副主任进行结案审批。

第十九条 在结案审批后三日内,律师应将案件材料装订成卷,送交办公室保存。

篇3:集团公司法务部关于办理诉讼案件的操作规程

一、考察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实践, 目前在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受理各自为政

诉讼监督案件线索的来源主要为: (1) 举报; (2) 控告; (3) 移送; (4) 交办; (5) 发现。涉及举报、控告的, 一般由控申部门受理并分流至相关业务部门办理, 直接举报、控告至相关业务部门的线索, 相当一部分由受理部门直接办理了;涉及移送的, 一般由控申部门受理并分流办理, 检察机关内部移送的, 一般缺乏受理分流程序;涉及交办的, 有的由控申部门受理并分流办理, 有的则直接交至相关业务部门办理了;涉及发现的, 大部分都没有受理分流程序, 发现部门根据职能直接办理。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受理各自为政, 不仅导致受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 而且影响诉讼活动违法情况的统计分析, 不利于诉讼违法的预防决策。

(二) 诉讼监督案件办案流程各行其是

新修订刑诉法和民诉法对诉讼监督案件办案流程均未作具体规定, 高检院制定的实施细则也未作出规范科学的流程设计。诉讼监督实践中, 各地均是按照各自理解设计办案流程并组织实施。目前争议较大的主要在三个方面: (1) 受理诉讼监督案件线索是否应设立初查 (审查) 程序; (2) 初查 (审查) 程序结束后是否应设立立案程序; (3) 调查结束后是否应设立相应的执行程序。上述问题涉及制度设计, 如不明确则不可能构建科学的诉讼监督案件办案程序体系, 必将导致办案不规范问题的发生。

(三) 诉讼监督案件审批权限不够明确

目前, 诉讼监督案件的审批相对混乱, 哪些情形由承办人决定、哪些情形由部门负责人决定、哪些情形由分管副检察长决定、哪些情形由检察长决定、哪些情形由检察委员会决定, 均没有具体的职权划分, 各地执行过程中也不尽相同。在同一地区, 有的不同类的诉讼监督案件执行不同的审批程序, 有的同类诉讼监督个案也执行不同的审批程序;在非同一地区, 有的审批权限这样划分, 有的那样划分, 没有形成统一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划分规定, 造成权限不明职责不清问责不能到位。

(四) 诉讼监督案件内部制约机制尚未建立

内部制约机制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过程中开展内部监督的一种重要机制, 对于保证办案质量防止冤错案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诉讼监督案件的办理, 一般是由职能部门一办到底, 基本不存在接受其他业务部门的制约问题, 造成诉讼监督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

二、当前, 构建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需要研究的问题相对较多, 笔者以为以下问题必须首先理清分歧, 才能构建符合诉讼监督规律的诉讼监督程序模式。

(一) 关于诉讼监督案件的范畴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 采用诉讼方式开展的诉讼监督活动属于诉讼监督案件范畴, 采用非诉讼方式开展的诉讼监督活动不能纳入诉讼监督案件范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按照修订后诉讼法称之为“案件”的属于诉讼监督案件范畴, 包括立案监督案件、抗诉案件、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和行政诉讼监督案件, 未称之为“案件”的不属于诉讼监督案件范畴, 包括侦查监督活动、刑罚执行监督活动和民事、行政诉讼执行监督活动。笔者以为, 办案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 就案件属性而言, 只要是检察机关依照管辖范围依法受理并分流至职能部门办理的, 都应作为案件对待, 纳入案件管理范畴。因此, 对于受案办理的各类诉讼活动监督线索, 都属于诉讼监督案件范畴, 不能以修订后刑诉法规定来机械理解, 也不能以监督方式予以界定。

(二) 关于统一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的问题

既然是诉讼监督案件, 就需要按照一定程序来办理。目前修订后刑诉法和民诉法对各类诉讼监督案件的办理程序规定不尽相同也不够具体, 各地在检察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是“各唱各的调”。对于这种状况。有的认为, 根据规定开展诉讼活动监督工作, 不必特别强调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问题;有的认为, 各类诉讼监督案件特点不同, 应当建立不同的案件办理程序;有的认为, 目前诉讼监督实践不足, 还处于探索阶段, 案件办理程序还是维持现状为宜。笔者以为, 应当建立统一的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 这不仅有利于规范案件管理, 而且有利于加强对诉讼监督案件的流程控制, 同时必将强化诉讼监督工作的开展提升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

(三) 关于设立诉讼监督案件立案程序的问题

修订民诉法实施前, 对于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设立了立案程序, 修订刑诉法实施前后, 刑事诉讼监督案件均未设立案程序。对于诉讼监督案件是否设立案程序, 理论界研究不多, 检察实务中比较统一的做法是没有立案程序。笔者以为, 应当设立诉讼监督案件立案程序。 (1) 设立立案程序是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程序规范的一般要求; (2) 设立立案程序是应否启动诉讼监督活动的标志; (3) 设立立案程序是受案后开展诉讼监督案件初查 (审查) 的必然结果; (4) 设立立案程序是采取和运用诉讼监督调查方法和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四) 关于诉讼监督调查方法的问题

诉讼监督的调查方法取决于诉讼监督案件的立案方式。目前, 检察实践中的立案方式主要有“以人立案”和“以事立案”两种方式。分析表明, 诉讼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刑事诉讼活动和民事、行政诉讼活动。因此, 诉讼监督案件采取“以事立案”方式相对合理。在“以事立案”过程中, 其调查方法主要为: (1) 审查:审查相关法律文书、审查结论意见、审查相关事实、审查相关证据; (2) 调查:除对人身和财产进行强制的侦查措施外, 刑诉法规定的其他侦查方法均可使用, 包括询问、调证、勘验、检查、辨认、查询等方法。

三、目前, 应当建立何种模式的诉讼监督程序机制尚未形成共识, 但就案件办理的一般程序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1) 受理程序; (2) 初查 (初审) 程序; (3) 立案程序; (4) 侦查 (调查) 程序; (5) 侦结程序; (6) 执行程序; (7) 制约程序; (8) 归档程序。结合上文分析的问题, 笔者以为, 应当从以下方面构建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的基本模式:

(一) 统一受理, 依法分流

凡是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均由案件管理部门 (控申部门) 统一受理登记, 并由案件管理部门 (控申部门) 依照线索管理规定依法及时分流。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 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 按职能划分分流至相关业务部门办理。杜绝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受理直接办理的问题, 从源头上规范诉讼监督案件的启动程序。

(二) 初审初查, 提出意见

分流至业务部门的诉讼监督案件线索, 经业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 由承办人开展相应的初步审查工作, 并根据线索性质和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初步调查工作, 在此基础上提出初审初查意见, 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报请分管副检察长决定。 (1) 经初审初查, 认为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内容失实的, 提出不予立案的意见; (2) 经初审初查, 认为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反映的诉讼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利用口头纠正方式即可解决的, 提出不予立案的意见; (3) 经初审初查, 认为诉讼监督案件线索反映的诉讼违法行为情节严重需要采用诉讼文书方式纠正的, 提出立案意见。

(三) 立案调查, 形成结论

在立案调查过程中, 承办人应当进一步审查相关诉讼文书和结论意见以及相关事实、证据, 并根据审查情况充分利用相关调查方法开展必要的调查工作, 进一步查明相关事实并获取相关证据, 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终结意见, 经部门讨论后报请分管副检察长决定, 必要时报请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1) 经立案调查、认为失实的, 应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 (2) 经立案调查, 认为存在诉讼违法问题的, 应分别情况作出决定。对于立案监督案件, 认为说明不立案理由或立案理由不成立的, 应当作出通知立案决定或撤销立案决定;对于审判监督案件, 认为判决 (裁定) 适用法律错误或认定事实不当或具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影响公正判决的, 应当作出提出抗诉的决定;对于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 认为判决 (裁定) 适用法律错误或认定事实不当或具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影响公正判决 (裁定) 的, 应当作出提起抗诉的决定或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决定;对于侦查活动 (包括“两法”衔接工作) 、审判活动、刑罚执行活动和民事、行政诉讼执行活动, 认为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 应当作出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决定, 认为类似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发生的, 应当作出发出检察意见书的决定。 (3) 经立案调查, 认为诉讼活动中存在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嫌疑的, 应当作出移送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查处的决定。

(四) 依法执行、跟踪监督

根据调查终结意见制作相关诉讼文书, 经审批后依法送达相关职能机关。送达后, 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应跟踪了解被送达机关的执行情况, 发现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应按诉讼法和相关规定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防止出现“送而不执、执而无果”问题的发生, 保证诉讼监督的效果, 维护诉讼监督的权威。

(五) 案结评查, 立案归档

诉讼监督案件办结之后, 应由办案部门将未立案的初查初审案件卷宗和立案终结的案件卷宗移交到案件管理部门, 由案件管理部门采取一案一评的方式进行实体评查和程序评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从而形成诉讼监督案件的内部制约机制, 保证诉讼监督案件的办案质量。评查结束后, 由案件管理部门立卷后交由档案管理部门存档。

摘要:检察机关诉讼监督案件是检察机关开展诉讼活动监督, 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必要方式和重要手段。但目前检察实践中办理诉讼监督案件程序不够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 本文旨在阐明目前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应对措施, 以期进一步规范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程序。

上一篇:xxxx道路改造工程施工情况汇报下一篇:后勤处主任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