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诉讼

2024-05-09

集团诉讼(精选十篇)

集团诉讼 篇1

例如,2010年4月7日,美国媒体摄像家协会、图片艺术家公会、北美自然图片协会、美国图片档案局、美国摄影家协会,以及其他一些视觉艺术社团对Google提起集团诉讼。原告认为,作为Google图书计划的一部分,Google大规模扫描、存储摄像、图片、艺术作品的电子拷贝,并把它们放到互联网上,这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此前,针对G o ogle相同计划发起的著作权集团诉讼已累计向Google索赔1.25亿美元。这些诉讼主要由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出版商协会、作家、出版者发起,针对的目标是Google图书搜索项目。该诉讼双方已经签署和解协议。

Google卷入的其他一些版权侵权集团诉讼如下表:

以小博大的集团诉讼 篇2

今年年初,阿里巴巴集团与国家工商总局为了一份网络商品检测的报告杠上了,一方指出淘宝假货比率高,阿里巴巴监管失职,另一方则认为检测方法不科学,工商总局“吹黑哨”。

就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要加强打击淘宝假货,而工商总局撤回争议白皮书时,另一个爆炸性新闻从太平洋彼岸传来,多家美国律所对阿里巴巴提起集团诉讼。中国第一电商平台官司缠身,股价高台跳水,相比去年11月份最高点跌去30%,市值缩水逾千亿美元……

白皮书成了集团诉讼导火索

犹记得2014年时,阿里风光上市,成功登顶。作为美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规模公开募股(IPO),也是在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中规模最大的IPO,阿里巴巴早在上市之前,就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这条“食物链”上的重要“猎物”。从美国监管方、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到承销商、做空机构、律所、公关公司和中介机构以及媒体,对其关注度堪称空前。

1月24日,美国知名律所罗宾戈尔(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代表其当事人,以涉嫌违反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为由,向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提起针对阿里巴巴公司及其高管的集团诉讼。

原告咄咄逼人,强调:“阿里涉嫌隐瞒其受到中国监管部门调查的事实,在公司商业运作、财务预期与监管风险方面提供误导性信息,以此人为抬高股价,使原告购买了虚高的阿里股票,导致投资受损,因此请求判决给予相应损害赔偿。”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原告胸有成竹,抛出铁证:中国工商总局1月28日公布《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该文件显示工商总局于2014年7月已通过调查发现阿里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商品信息审查不力”等弊病,时间恰好处于阿里9月在美成功上市前夕。

原告律师认为,阿里包括马云等高管在内的一系列对外言论存在误导,如马云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所强调的阿里遵循顾客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阿里不会通过牺牲公司声誉和顾客利益来增加销售而迎合股价上涨需求;阿里高管在第三季度业绩公告会上对外宣称公司业务强劲增长;以及阿里高管在不同场合对外宣传公司打假努力、打假责任和打假能力。

“这个案子的关键问题,是关于阿里巴巴应当按照美国联邦法律相关的要求披露哪些信息,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些重大信息对投资人十分重要,未来很可能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公司就有义务进行披露。”原告律师罗森菲尔德话锋一转,告诉记者,“最终,他们(阿里巴巴)如果愿意选择和解,他们可以尝试这么做。”

就目前而言,原告仅仅提交了诉状,并不代表成功起诉。原告方的证据是否有效、阿里巴巴的风险披露是否充分等问题尚存疑问,但美国集团诉讼风险之大,后果之严重,阿里巴巴不可能漠然视之。

无论这场诉讼的结局如何,美国集团诉讼一词,在短时间内如同阿里公司同工商总局的那场争执一样,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了。

执行公法的“私人检察官”

学界公认的集团诉讼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的衡平法院。17世纪,衡平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息诉状”发展出了代表诉讼制度,即准许具有共同利益的众多当事人构成临时的诉讼集团,由其中一人或数人代表共同利益的其他人提起诉讼,而且诉讼中被代表的其他人可以不具名,法院所作出的判决的效力及于所有共同的利益人。

到了19世纪,集团诉讼跨越了大西洋,进入了美国,从此集团诉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38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3条明确规定了集体诉讼制度。1966年,美国对《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3条作了重大修正,抛弃了1938年规则根据权利性质对集体诉讼加以分类的做法,而改为采用功能性标准将集体诉讼划分为三个类型,并扩大了集体诉讼的适用范围。

真正使得集团诉讼普及开来是由于美国行政机关在这类案件中的缺位。在1991年的一场国会听证会上,美国前证券委员会主席强调,证券委员会只能对投资者受损失的一部分案件提起诉讼。负责对违反反托拉斯法和消费者保护法的案件提起诉讼的联邦贸易委员会也面临着与证券委员会相同的窘境。

如此一来,受到公司违法行为损害的人提起的民事诉讼是对政府执行的一种必要补充。没有集团诉讼机制,许多受到公司违法行为侵害的人的损失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赔偿,而公司一方,也就没有动力去停止自己的违法行为。“尽管可以相信人们是诚实的,但如果有人像鹰一样的监督着他们,他们就会更加诚实。”他提醒国会议员。

有鉴于此,美国国会对这种私人诉讼来执行证券法、反托拉斯法和消费者保护法的行为也予以强烈支持。实际上,这种通过在联邦法院提起的私人权利诉讼来执行公法,已经把市民变成了公法的执行人,或者称为“私人总检察官”。

集团诉讼怎么打

阿里巴巴卷入的是证券集团诉讼官司,这在美国早已成了律师事务所的一桩大生意。

打着捍卫股东权益旗号的律师事务所,无不紧盯着上市公司的一举一动。如果公司业绩滑坡,股价大幅下滑,便要拿着放大镜检视公司早前的财报,路演,声明等公开资料,看看是否存在财报作假,隐瞒不利信息,或有意夸大业绩的蛛丝马迹。若被发现端倪,便要以集团诉讼之名向公司开火。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起证券集团诉讼的程序,大致分为四步。

首先:在首席原告和首席原告律师的选定经过法院批准之后,还需要进行集团成员的确认。

诉状送达之后,被告需要在指定的期限内回复。一般情况下,被告都会向法院提交动议申请驳回起诉。原被告双方还会继续向法院提交法律文书,提出各种的主张和立场。

nlc202309041540

下一步,法院进行是否驳回起诉的审理,其中需要注意到的是,法院进行裁决是否驳回起诉的时候,不是关注诉讼证据的权重,而是关注原告是否有权提供证据来支持其所主假设原告诉状中所指控的事项属实。因为在这个阶段,法院所关注的并不是原告能否最终赢张的法律救济,而是关注原告起诉状的可行性。这是整个案件中关键的里程碑,所以也是原被告双方律师交锋的焦点。

通常会出现的结果包括:法院同意被告的动议,驳回原告的起诉,有的情况允许原告在限定时间内修改诉讼状,有的情况原告会进行上诉。

法院拒绝被告的动议,或者部分同意原告的动议(部分拒绝)。这时候很多情况下被告也会向上诉法庭提出上诉(甚至到联邦最高法院)。在驳回的动议被否决后,案件通常会进入证据开示阶段。诉讼当事人或诉讼外第三人所掌握的事实材料,只要与案件有关,除享有秘密特权保护的以外均应向对方当事人披露,任一方当事人均享有要求对方当事人及诉讼外第三人披露上述事项的权利。证据开示过程往往十分冗长、复杂、耗费精力,很多案件在证据开示过程中就启动了和解谈判。

证据开示程序完成后,原告被告双方如果对重大事实不存在争议,也可以申请法院进行不通过陪审团的简易判决。

如果原被告律师双方达成和解赔偿方案(这个谈判过程通常也会有法院指定法官参与),要进行公示,包括赔偿金如何分配、律师费用比例如何确定都需要法院的批准,以确保该赔偿方案是公平合理的。当然和解赔偿谈判可以在诉讼结束前的任何阶段开始,中间也允许有原告退出集体诉讼,进行单独诉讼。

至于庭审阶段,证券集团诉讼真正走到这个阶段的非常少,从1996年到2012年的累计约4000起诉讼中,只有大约30起案件发展到了庭审阶段。到这个阶段,对事实认定和各种权重最后的裁决就需要陪审团来决定了。

总体而言,证券集团诉讼历时较长,一年至三年都有可能,大部分诉讼都以和解告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到法院备案,根据和解协议的条款,原告撤回诉讼,约定金钱补偿,股东损失由专家进行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除公司外,高管个人如CEO、CFO和独立董事都有可能成为被告。另外,民事诉讼之外,如果公司真的涉嫌欺诈,美国司法部还有可能对其提起刑事指控。

实际上,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大多以庭外和解告终。和解拿钱,尽快地和解、拿尽可能多的钱、尽快地寻找下一个被告。

“多家律所联合诉讼,原因是因为在美国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美国有一批律所专门盯着上市公司,在第一时间去当‘第一原告’,获得最大利益。这些律所和律师又被称作‘股市秃鹫’。”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如此提醒。

是非旋涡中的集团诉讼

不过集团诉讼的拥护者指出:没有集团诉讼,几乎没有一个人和小企业,能够或者愿意承担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提起复杂的反垄断、证券或其他商业诉讼——被指控的行为涉及面广泛,实施违法行为的人众多,被告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集团诉讼的历史使命就是“保护小人物”。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民事司法研究所统计:六大消费者集团诉讼中有四个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被告的经营行为。兰德报告认为:事实的确显示集团诉讼和提起集团诉讼的威胁,常会给消费者带来利益。

美国集团诉讼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广受肯定。不过近年来集团诉讼争议不断升级,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复杂的大规模侵权诉讼猛增,高额的诉讼费用和赔偿金让很多公司以破产告终;胜诉酬金的扩大,诱使律师挑词架讼。诉讼不再是当事人的最后手段,而成为律师的第一需要。

一时间,学者批评它破坏对抗制的法律传统,美国法院不堪重负;商业界把它视为恣意横行的巨兽;而普通的美国人则把这一制度视为贪婪律师的又一项发明。

集团诉讼巨额的经济回报,让美国律师专门关注可能存在问题的潜在案件,恶意兴讼以谋求高额的律师费,批评者把此类诉讼称为“合法化的勒索”。而真正的受害者却没有得到足够合理的赔偿。

研究数据表明,一些案件中律师团的费用,大大超出了所有原告集团成员获得的赔偿金的总和。以证券集体诉讼而言,从1996年到2012年期间的证券集体诉讼达成了700多亿美元的和解赔偿,这相对于投资者所主张的数万亿美元的投资损失并不显著,然而对应的律师费用却高达100多亿美元。集团诉讼,受益最多的反而是律师行业,而广大股东获得的赔偿不值一提。

纽约韦斯·米尔伯格(Milberg Weiss) 律师事务所堪称集团诉讼中难得一见的“奇葩”。该律所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称为美国最无耻的律师事务所,通过证券集团诉讼,该所为受欺骗的投资者获取了累计高达450亿美元的赔偿。

身为指控安然和达力智(Dynergy) 能源集团公司的证券集团诉讼原告首席律师,韦斯·米尔伯格 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威廉带领的安然案件原告律师团队创下了美国历史上证券集体诉讼的最高和解赔偿纪录超过70亿美元赔偿,7 亿美元律师费用中他一人轻松拿走5000万美元。他的个人财富超过9亿美元,媒体列为南加州圣杰戈市富人榜第11名,此君接受媒体采访,直言不讳:“我并非天使,而是以赚钱为目的。”不过美国联邦检察官也早就盯上他,对其以伪证罪提起刑事指控。结果昔日“正义斗士”沦为阶下囚,所在律所也因司法部调查和起诉而分崩离析。

为了控制集团诉讼被滥用的情形,美国国会先后于1998年、2003年修法。2005年2月,美国国会两院以罕见的高票一致通过了新的《集团诉讼公平法》,布什总统很快批准了该项法案。

集团诉讼 篇3

一、法院文档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2007年,汤姆森集团耗资160亿美元,收购英国路透集团,成立汤姆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公司。该公司2009财年收益高达129亿美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55000多名雇员。它是全球最大的企业、专业情报供应商。

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科研、金融、法律、税会、医疗、媒体行业的研究、管理、决策人员提供数据支持。该公司旗下的WestLaw是全球最大的法律数据供应商。WestLaw提供便捷的在线法律数据库检索、下载服务,拥有全球最庞大的高质量法律动态数据,非常适合律师、企业法律顾问跟踪研究诉讼动态,尤其“起诉人服务”版块,深得客户的喜爱。

2010年5月25日,WestLaw的“起诉人服务”被提起集团诉讼,原告是Lorne Waldman律师,他指控被告侵犯自己和其他大量律师写作的5万多篇法律文档的著作权,被告为汤姆森路透公司,以及加拿大汤姆森路透有限公司。原告索赔金额为5000万美元的损害赔偿,以及1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

原告认为,WestLaw“起诉人服务”版块向付费用户提供法律文档的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相关文档主要是律师提交到法院的诉讼文件。这些文件是律师享有著作权的文档,也是最好的法律教科书和实战手册。被告跑到法院,大规模扫描这些诉讼文件,并将其放入在线数据库,供全球付费客户自由浏览、下载。原告认为,最可恨的是:被告竟然在所有的侵权文件上署名为“著作权拥有人是汤姆森路透公司”。除了直接侵权,被告还鼓励、帮助付费用户复制、传播、剪切、使用侵权作品。

二、专利公报可否抄袭,可否传播牟利

依据欧美法律,尤其美国《版权法》和“37 C FR 1.71节”,提交到专利局的专利申请、答辩、复审文件等,可以确定为发明人、专利律师的作品,可以获得著作权保护。

因此,专利公报不能随意抄袭。例如,1997年4月23日,Symantec公司在加州的San Jose法院对McAfee Associates公司提起版权侵权诉讼,指控后者的M e d ic计算机查毒程序中,有一段核心代码抄袭了原告CrashGua rd产品的程序代码。在系统崩溃时,Medic和CrashGuard程序都能恢复计算机数据。后者从1996年秋天上市后已经卖出50万个拷贝;前者则刚刚上市约1个月。原告要求法院命令被告停止分发Mc Afee产品的新拷贝,并且申请了损害赔偿。对于侵权事实,原告认为,被抄袭的代码已经写入Symantec的一项软件专利申请中。该专利申请已经在专利公报上全文发表,但是尚未授权。被告从专利公报上抄袭了上述核心代码。对原告、被告相关代码的对比分析,Symantec委托第三人——著名的软件开发和咨询公司Thuridion作出研究报告,并提交给法院。该报告认为,Sy m a ntec指控的侵权事实成立。1997年7月,Symantec修改起诉书,补充指控McAfee的VirusScan杀毒软件也侵害了自己的著作权。该案已经确认专利公报中的计算机代码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

国外一些专利律师认为,汤姆森路透公司拥有庞大的全球专利全文数据库,通过帮助其付费用户频繁复制、传播、下载专利全文,它获得了巨大收益;但是它“从未向专利文档的著作权人支付任何费用”。Lorne Waldman律师诉汤姆森路透公司案爆发后,一些专利律师蠢蠢欲动,保护专利文档著作权的“集团诉讼”呼之欲出。

集团战略之集团商业模式 篇4

第二步基于企业战略的生态链目标体系设计

第三步生态链整体运作模式设计

第四步生态链内部关系设计

第五步企业居于生态链中的角色与定位

第六步企业的利润模式设计

第七步企业运作模式

第八步商业模式对企业资源与能力要求

商业模式设计第一步:构建一个生态链,设计其客户,产品与服务,

首先要划定一个大的圈圈,看到底把哪些利益相关者放到我里面来。通盘思考我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到底可以形成哪些生态链(特别是设计那种我可以做链主的生态链,最不济也是我虽然不是链主,但所获利益不低于链主得那些生态链,凡是我做不了主,最终有可能为他人做嫁的生态链设计反而是授人以柄,没有如何意义),我目前的实力,产业地位,资源和能力(现实的资源能力,以及潜在可培育,乃至可以通过并购的手法,较快时间纳入的各种能力和资源),可以把哪些因素纳入到统一的利益考量里面来。可以任意维度,任意边界的思考,这个生态链可以被怎样加工,可以形成怎样的一个内部运作机理,需要输入什么,对外的输出又是什么,再来以生态链链主的眼光来思考和筛选这些生态链设计的排列组合。

比如通讯行业的王者高通,通过密密麻麻的织成一张庞大的专利网,进而控制了该行业的标准,透过基于知识产权的延伸与经营,形成了在通讯行业的一个特殊生态链,横向掠走了行业厚厚的一层奶油,

通讯行业还有很多此种用横向的手法来构筑生态链掠奶油的例子,有些是有芯片,有些是操作系统(比如诺基亚的Symbian操作系统),有些是用基站和设备,但像苹果公司那样彻底打造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的厉害的角色一般是很多年才出一个。当然各个行业都存在大量参差不齐的生态链,不同行业中也常常充斥着跨界生态链。

从种种可能设计的生态链当中,找到一种相对利益可最大化,我的控制力相对也可以最大化,加工的过程不那么复杂,打造生态链的时间不用太费事,生态链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相对能够失衡,不至于过于脆弱的,这样一种多维度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平衡的一种综合性选择。所以既是一个穷尽罗列,也是一个有前提的,有优先度的,有可行性高低的这样一个罗列,这个罗列本身导致企业开始思考--我实际的运行边界可以推到哪个极端,推到怎么样的程度效益最好。

英特尔就是个中高手,微软亦是。央企中航工业有望在波音,空客,苏霍伊之后打造一个中国控制的生态链。

而任何生态链的设计,本身一定要导致更高的产出,更好的客户满意度,更好的客户体验,更好的综合价值,和内部更高的收益水平,所有的供应链里面的参与者,一定要导致所有人共赢。

集团诉讼 篇5

关键词:虚假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规制;表现

通俗地说,虚假诉讼即“打假官司”,主要针对的是一些诉讼当事人相互恶意串通,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进行非法利益的侵占目的的诉讼行为。为了研究方便,法律界研究学者通常会将“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归为一类,但两者还存在一些本质区别。其中虚假诉讼主要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具有利益关联性,对证据、实施、材料进行虚假编制,提起诉讼,利用国家法律机构的执行权力、审判权力达到非法侵占财产利益的目的。而恶意诉讼则往往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主要目的,并带有明显的人身权益侵害表现。

1前言

根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本文中针对规制虚假诉讼中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衔接问题做出了总结,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面。

第一,即民事裁判中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既判力问题。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之间差别较大,如诉讼主体、诉讼原则、诉讼程序、证据制度、强制措施等。一般来说,刑事诉讼需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共同参与,最突出的特点是执行国家刑罚权的行为,与民事纠纷相比强制措施的种类差异较大;虚假的民事诉讼提出之后,由人民法院经过审核认定,应该直接移交给对应的公安机关立案,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并对受害人的虚假诉讼行为给予立案调查。

第二,民事裁判对刑事裁判的既判力问题。根据现有法律体制,需要考虑进行刑事审判的法院能否对民事审判展开虚假诉讼的认定行为,以及是否具备判断虚假诉讼行为的判断能力。

第三,形式裁判对民事裁判的既判力问题。包括如何区分虚假诉讼犯罪行为的无罪审核,区分民事诉讼程序中虚假诉讼程度的行为标准,等等。

《民事诉讼法》112、113条中将虚假诉讼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民事诉讼中的规制问题,即指诉讼当事人之间采取串通、包庇、伪造等手段企图通过法律诉讼的手段实现侵占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另一方面,指的是虚假诉讼中包括的刑法规制,人民法院有权利对虚假诉讼构成的犯罪事实进行追求责任。

2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既判力分析

2.1民事裁判与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依据

法院在进行民事诉讼的司法手段执行过程中,如果认定了存在虚假诉讼的成分,应该给予驳回、罚款和拘留的措施。但在作出相应的处罚手段之后,还存在是否进一步进行刑事诉讼程序的问题,即将发生虚假诉讼的当事人移交给公安侦查机关进行立案调查,这涉及到一个执法成本的问题,也需要法院、公安机构之间存在必要的移交程序。

首先,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108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生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和举报”。很明显,人民法院作为虚假诉讼的判定方,有义务转移到适当的机构,以维护法律尊严和人民利益。

其次,虚假诉讼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刑事诉讼要素。根据《民事诉讼法》112条规定,如果诉讼当事人之间存在串通、伪造等不实行为,并存在实际上的侵害他人权益的目的的,可以进行罚款、拘留、判决等刑事责任追究。按照这一要求,人民法院应该在认定之后主动将判决结果移交给公安部门或检察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2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程序开启的障碍

法律层面的问题较为复杂,从现实角度来说,进行虚假诉讼的主体被驳回诉讼请求之后,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需要法院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但法院做出虚假诉讼的判决往往依据法律原则或当事人既得利益的合理性,缺乏更为实际的判断依据,存在很大的任意性;相对而言,刑事诉讼需要详细的犯罪证据,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嫁接难度。

法律层面的程序认定不对称性是主要的障碍因素,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法院对虚假诉讼的行为进行移交申请形式诉讼程序,就必须遵守刑事诉讼中的“客观真实”证据原则,但法院本身进行民事诉讼中的虚假成分认定,则是根据“证据优势”的原则展开的,后者原则明显低于前者原则标准。

综上所述问题,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118条和11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檢察院或公安机关对于保安、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接收,应该按照自身的管辖范围、职权采取主动调查。在法律层面的合理性,应该加强对执行力度和法律程序的改进。

3虚假诉讼中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衔接关键

虚假诉讼行为是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内整体法律意识提升,会促使一些不法行为以维护自身权益为借口的诉讼发生;虚假诉讼的危害是浪费司法资源、影响法律公正、破坏社会稳定,甚至是造成我国法律实践的一系列危机。为了规避这一行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虚假诉讼的行为给予严厉惩罚。

3.1民事裁判对刑事裁判的既判力

第一,明确虚假诉讼的目的,即通过民事裁判的结论非法获取权威法律文书,民事裁判中对“证据优势”的认定,即违法诉讼人的刑事裁判依据。

第二,虚假诉讼行为不等同于“虚假诉讼犯罪”,在民事裁判中的“证据优势”不能作为刑事裁判的证据,既判力需要必要的排他性处理,严格区分犯罪实体的条件和犯罪嫌疑人的程度。

3.2刑事裁判对民事裁判的既判力

刑事裁判是针对当事人“有罪或无罪”的判断,严格地说,它不能作为无罪裁判之后的后续民事诉讼程序中不存在虚假诉讼行为的判断标准。这是由于刑事裁判需要严格的证据和客观事实,即便存在犯罪意图或犯罪行为,如果没有达到刑法所规定的量刑标准,法院会认为不存在犯罪事实,但不代表不存在犯罪行为。

4结束语

总地来说,虚假诉讼是一种不法行为,但也是一个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审理民事诉讼行为,司法资源有必要支出的部分。尽管在认定虚假诉讼之后可以做出驳回、罚款甚至拘留等情况,但违法成本较低。因此,认真研究虚假诉讼中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衔接问题,可以提高对刻意违法行为的治理效果,对我国的法律完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赤,李燕山.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J].江汉论坛,2010,02:115-121.

[2]毕慧.论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J].浙江学刊,2010,03:161-164.

公益诉讼与我国公益诉讼的构建 篇6

就公益诉讼的概念学界观点不一, 有一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益诉讼指特定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侵犯公共利益, 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律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利害关系人的个人或组织, 对于违反法律, 侵犯国家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向法院起诉, 由法院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的活动。”第三种观点认为:公益诉讼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公益诉讼是指“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 在我国就是检查机关, 即检察院代表国家提起。”广义的公益诉讼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相关组织和个人, 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第四种观点认为:公益诉讼指根据法律的授权, 任何团体、组织、个人对于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 由法院依法处理的司法活动。

二、公益诉讼的源起

公益诉讼源起与古罗马, 相对于私益诉讼。1、在美国, 公益诉讼又称为公共诉讼, 由政府、组织和个人像普通私人诉讼那样像法院提起诉讼, 寻求金钱索赔或者是请求禁令, 命令被告停止违法行为。就民事公益诉讼来说包括很多如《反欺骗政府法》《克莱顿法》等, 均规定政府和个人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还专门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 最早出现在《清洁空气法》, 规定了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 美国政府、公司、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提起诉讼, 而在其后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如《清洁水法》等都规定了公共诉讼的条款。在英国检察长代表政府起诉, 个人或者组织只有在检察长同意后才可以提起几种有限的诉讼, 地方政府可以不经检察长的同意提起与本地居民利益有关的诉讼。2、大陆法系的公益诉讼, 检查机关代表公益参与民事公益诉讼起源与法国, 在法国民法典中最先规定了检查机关可以代表公益提取诉讼, 这一规定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三、我国公益诉讼建立依据

首先建立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有一定的法理依据:

1、公民享有诉讼权利。

诉讼权随人权观念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权是人权的一部分, 更是人权的法律保障, 因此在程序上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提起诉讼的权利, 法院有受理裁判的义务。

2、人民主权原则。

公益诉讼是人民民主在诉讼领域的体现。根据我国宪法, 公民有权管理公共事务。建立公益诉讼, 确立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诉讼权利, 是人民民主原则在诉讼领域的体现。因此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不仅可以规范我国司法制度, 使得司法权利运行规范化。更加可以维护人民主权和社会公正。

其次建立我国的公益诉讼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经济现实依据, 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具体来说公益性违法事件表现在, 其一, 国有资产流失案件, 国有资产是国家机器运转的物质基础, 尤其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有资产更是十分重要, 但是现在中国一直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其二, 扰乱经济秩序的事件愈演愈烈, 市场经济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形式。因此违反商业道德、违法经营、侵犯其他经营者、商业者的情况屡见不鲜, 我国的此种情况也十分突出, 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公益诉讼的思考

针对我国现行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缺陷, 我国应该对现行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进行改革, 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权利要求。

1、取消对原告资格的限制

我国传统的民事诉讼法中主张“直接利益关系说”, 这是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的, 应该扩大“利害关系”的概念, 对其做宽泛的理解, 扩大原告主体资格, 以诉讼目的权衡主体资格。只要有法律保护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就应该允许相关人提起诉讼。当社会或是国家的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 有行为能力的法律主体有权代表公众进行诉讼, 维护社会的利益以及个人的间接利益

2、扩大公益诉讼的可诉范围

无论是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只要侵犯了公共利益就应该受到公益诉讼的司法审查。当然对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为了防止“滥诉”的风险和“恶意诉讼”, 应以法律明确规定为前提。对于某些经济和民事诉讼, 进行诉讼的目的是解决纠纷, 不允许任何人利用法律滞后的漏洞毫无顾忌的侵犯公共利益, 所以某些案件虽然法律无明文规定但是法院不应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诉讼。对于无明确规定的条文, 如果已经严重违反了法理抑或是情理习惯, 法律就应该受理。

3、建立检察机关民事诉讼制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以维护公共利益, 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 在我国的民诉法中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案件的抗诉权, 使得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检察院通过提起民事诉讼可以弥补公共利益保护方面。例如国有资产流失方面, 通过加强检察机关的事前防范功能, 是对国有资产保护缺失方面的一种紧急补救。

公益诉讼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诉讼模式, 但是在我国还是属于新型的, 亟待建立的模式。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加快,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 人民法治观念提出和权利要求的扩大, 对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注加强, 公益诉讼一定可以在我国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解志勇:《论公益诉讼》, 《行政法学研究》, 2002 (2) 。

[2]卢小传:《建立公益诉讼机制》, 《检察日报》, 2002.6.28。

[3]马守敏:《公益诉讼期待开放》, 《人民法院报》, 2006.1.5。

集团诉讼 篇7

诉讼请求如下:

1、确认原告依据《1992年集团诉讼法》,有权代表30多万个音乐作品的权利人提起集团诉讼;

2、确认加拿大Sony BMG音乐公司、加拿大EMI音乐公司、加拿大环球音乐公司、加拿大华纳音乐公司有权代表它们实施侵权的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等参加诉讼;

3、宣告式判决唱片公司故意侵害集团诉讼原告的著作权, 侵权行为包括: (1)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制作并授权制作录音作品; (2) 销售、出租、传播、展示或许诺销售和出租所述录音制品的拷贝;

4、宣告式判决唱片公司通过侵权获得了非法利益;

5、命令唱片公司赔偿原告损失, 包括: (1) 音乐作品非授权复制损失; (2) 机器复制损失;赔偿额约为每个作品2万美元, 合计作品超过30万个。

企业集团如何构建统一的集团文化 篇8

一、建设统一的集团文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集团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经营良好的企业集团, 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调动资金、资源、人力、技术、品牌的优势, 集中力量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态势, 抓住机遇, 最大限度地开拓和巩固市场份额。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发挥企业集团的优势, 就要不断提高集团管理控能力。集团化管理的本质是建立战略管理系统和文化共享平台, 通过统一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企业理念、行为规范, 实施一体化管理和协调运作, 从而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司系统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企业间横向联合的基础上, 企业集团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增大, 地位也日趋重要。尤其是我国的中央国有企业, 绝大多数是大型的集团企业, 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 我国为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国资委以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目标, 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 通过并购、重组等措施实现优势互补, 推进结构调整, 实现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截至2009年底, 中央企业已由2003年的196家调整为129家。

中央企业的重组整合, 导致中央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数量越来越少, 实力越来越强。而调整重组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 是一个对所属成员单位文化进行不断整合、融合、超越、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的一致是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凝聚力和控制力的重要纽带。没有统一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 就不能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企业形象和统一的企业品牌。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 “大型企业集团要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标识规范集团文化, 保持集团内部文化的统一性, 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 树立集团的整体形象”。中央企业建设统一的集团文化, 提高集团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二、建设统一的集团文化的主要途径

建设统一的集团文化建设, 关键是抓住“统一”, 对集团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范、统一内容、统一实施, 在坚持集团公司文化权威性的基础上, 调动基层企业建设统一集团文化的积极性, 实现集团文化的落地。

首先, 要加强对集团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企业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企业文化能否整体有序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建设统一的集团文化工作中, 更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 通过“集团化”运作的方式, 确保实现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一致、目标同向、品牌统一、标准看齐的工作目标。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 成立由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 负责整体规划部署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所属各层级企业, 要结合实际,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工作组织体系,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全面落实企业文化工作责任。形成集团公司总部抓部署, 各层级公司抓落实, 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集团公司总部作为集团文化的组织领导者和推进者, 要对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行统一部署, 统一规划,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要求和重点措施。所属各层级企业要制定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 明确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其次, 要统一集团文化的建设内容。一是要推行统一的基本价值理念体系。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 价值理念体系是核心内容, 统一的价值理念既能够统一企业的外部形象、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又能够直接促成企业发展目标的同向。集团公司要在对所属企业文化进行整合的基础上, 逐步确立全体成员企业和员工认同的由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等构成的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体系, 树立公司统一的价值观。要坚持用统一的价值观指导全局工作, 贯彻到公司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 融入到公司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要制定和实施公司统一的行为准则。制定公司行为准则, 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 指导和规范公司全体员工在处理公司事务和开展正常业务过程中, 自觉遵守公司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标准。三是要建立健全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管理标准。根据工作实际, 组织编制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标准, 明确各层级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工作任务和主要职责、工作程序和管理标准, 形成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管理标准体系, 推进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 全面提升企业文化管理水平。

再次, 要大力推进集团文化的落地。加强集团公司核心价值理念体系的整合传播。按照全公司“一盘棋”的思想, 综合运用多种载体手段, 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教育、企业文化活动、企业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等手段, 大力宣传集团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采取座谈、讨论、宣讲、培训、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 引导员工深刻领会集团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促进全体干部员工认知、认同、共享、遵循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体系。要把集团公司核心文化理念落地于制度建设。按照公司核心理念要求,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现价值观的制度化;全面清理、修订各项规章制度, 使公司制度体系与公司统一的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公司规章制度的整合, 促进全公司制度标准的统一、上下级单位制度的匹配、不同类别制度的协调、新旧制度的衔接, 促进全公司制度建设的一体化、标准化、协同化。要采取多种形式, 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式, 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员工的行为中, 实现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员工行为上真正落地。

集团诉讼 篇9

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经营和发展上, 集团公司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和问题。一是没有自有资金和自身积累。由于当时集团公司注册资本金6700万元全部用于市政工程建设, 加上公司成立时间短, 经营性资产少, 经营收入不多, 自身盈利能力弱, 没有很好的现金流来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集团公司造血功能和制约企业发展后劲。二是技术管理人才缺乏。随着集团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 承建大项目越来越多, 以及随着集团公司经营业务重心往房地产、贸易、金融投资等竞争性行业发展, 一些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善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精通资本运作、熟悉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就显得较为匮乏。三是有效的抵押资产严重不足。集团公司的主要资产80%以上是非经营性资产 (公益性资产) , 符合抵押要求的经营性资产及所属公司的办公大楼均已抵押给金融机构。2013年初, 集团本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签订的龙岩大道三期城建项目贷款1.5亿, 由于没有落实有效的抵押资产, 贷款至今没有发放。

二、探讨集团未来发展的思路

集团成立以来, 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 在如何做强做大集团公司方面下足功夫、深思熟虑、积极探索、科学谋划, 提出了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十二五末, 集团总资产达到100亿元以上, 利润总额达到2亿元, 并有一家一级房地产综合开发资质企业和一家上市培育企业。集团围绕这一目标, 经过三年多的运营, 逐步形成了“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水务、贸易”五大业务板块。2013年, 要实现以上战略目标, 实现集团公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应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 提高融资水平, 获取发展资金

资金是集团的血液, 集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因集团成立时间短, 自身积累和自有资金少, 承担的项目多, 资金需求量大, 因此集团公司融资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集团公司应在融资和资本运作方面下大力气, 下苦功夫, 要充分挖潜, 盘活资产, 多渠道融资以及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发挥资金最大效益。继续推进城投公司、龙津净水公司退出融资平台管理工作, 使其尽快恢复融资功能。继续通过BT、发行企业债券、信托、委托贷款、发行理财产品等融资方式多渠道融资。

(二) 拓展发展空间, 壮大经济实力

集团自组建以来,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撑,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实施的众多项目中, 大部分是市政、民生工程, 同时也做了不少解决“温饱”的代建项目。但从长远来看, 如果只是单纯停留在市政、民生及代建项目工程上, 集团公司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只有努力拓宽投资领域, 走多元化经营路子, 加大推进产业化集群力度, 集团公司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1.要将经营业务的重心往房地产、贸易等竞争性、赢利性较高的行业发展, 甚至金融产业都要进入。择机参股金融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 实现股权投资, 才能与集团相匹配, 为集团公司发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打造若干拥有更高盈利能力的项目, 真正做到多个产业的“百花盛开”, 更好地实现集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要深化与央企、名企的合作。集团要想取得长足发展, 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分借助央企、名企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 借鸡生蛋, 借船出海, 努力探索与他们项目合作的新路子, 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络机制, 以不断推动集团与他们实施战略合作, 再上新台阶。在与建发房地产集团成功合作开发油泵油嘴厂地块的基础上, 继续与其合作开发国宾馆项目。继续与央企中环水务集团就合作参与龙岩水务发展进一步洽谈, 做强做大水务集团。积极与中石油洽谈合作加油、加气站建设经营。

3.要延伸产业链。根据集团公司产业和人才优势, 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如向上延伸建材行业, 适时收购、参股商品混凝土公司, 向下延伸物业咨询服务。

(三) 加快资源整合, 发挥整体优势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 在整合资源、资产、资本、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对水务资源进行了整合, 成立了水务集团, 在整合资源方面先迈出了第一步。但集团公司在整合“三资”及人才方面的力度、深度、广度还很不够, 未能充分发挥出集团公司整体优势, 具体体现在集团公司在管控力、执行力、辐射力、拓展力上远远不足。2013年, 集团公司应加大深度与广度的整合力度, 将各子公司优质资源、优秀人才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整合, 加快成立龙岩城发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对所属企业的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造价咨询人员进行有效整合, 成立专业化机构, 以利于公司城建项目建设前期报批手续办理、征地拆迁、造价审核等工作的推进, 以利于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提高办事效率。

(四) 创新经营机制, 提高管理水平

集团公司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引才、留才、用才、培才机制, 并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加强员工业务能力的培养提升, 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积极构建集团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培育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 规范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 不断提高员工向心力、凝聚力, 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加强公司财务管理, 适时成立财务结算中心, 统一对工程进行预决算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 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通过实行标准化的项目管理, 努力使公司开发承建的项目成为优质工程、示范工程, 创建闽西地区一流品牌。

三、完善集团内部审计制度, 充分发挥内审效能

集团内部审计是保证集团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集团实现发展战略的关键。集团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建立健全, 是否完善, 直接影响到集团经营效率和效果;集团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完整, 运行是否有效, 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 为内部控制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一) 制定以人为本的集团内部审计职能体系

随着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强化, 内部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 电算化会计的普及和运用, 内部审计在审计理念上要从监督导向型向监督服务型转换。集团内部审计除了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等基本职能外, 还有管理控制和内部服务职能, 既要对集团的风险管理、控制或治理结构进行独立评价和客观地审查证据, 也要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内部审计应改变其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 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领域延伸。 集团的发展与命运前途不仅取决于其资产的规模和设备的先进, 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的发挥。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集团全体职工, 主要是集团管理者所造就的, 是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和保证。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人的价值, 提升人的能力作用, 是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的体现。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在思想观念上要转变旧的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观念。围绕人的价值理念来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 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关系, 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使企业内每个职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

(二) 进一步完善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提高审计质量, 不仅要建立相关的工作保障制度和规定, 还必须建立相关的工作监督制度, 通过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月度审计工作例会制度》、《监督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内部审计业务控制制度, 约束审计行为, 规范审计程序。此外,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对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工具。建立审计质量内部自我评价体系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首先要对内部审计机构质量、审计项目质量、被审计单位和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及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方面的内容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其次, 对需要评价的各个项目分别以百分制评分, 按照制定的评估标准确定每一项目具体内容所得分数, 汇总得出每个项目的分数, 按照重要性原则, 分别赋予每个项目权重, 用各项目所得分值分别乘以该项目所赋予的权重, 即可得到质量考核应得分数;最后根据考核标准认定审计质量的高低。

(三) 勇于创新, 不断提高集团内审人员素质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 集团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 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于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至关重要。

1.要改善集团内审人员的结构。

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 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 需要配备懂生产经营、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加强集团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交流。

一方面集团要为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 促使集团内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 还要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集团内审人员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 增强竞争意识, 以适应集团内部审计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3.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集团内部审计人员要成为风险管理的专家, 就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意识到, 企业经营的成功不是依赖一成不变的公式, 相反, 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 使之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和测试, 应了解影响本集团主要经营活动的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 不断地总结与发展创造性思维模式, 帮助企业识别风险。

(四) 加强集团内部控制, 不可忽视风险管理

随着集团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集团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将不断增加。在建立与完善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同时, 公司舞弊防范、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成为集团内部审计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对风险的控制不仅面向过去, 而且也要面向未来, 风险管理不仅贯穿于作业层次也贯穿于管理层次, 不仅贯穿于战术层次也贯穿于战略层次, 不仅贯穿于执行层次也贯穿于决策层次。集团风险管理涉及集团全要素、全过程、全层次的风险控制。既然把风险本身作为一个特定的要素进行管理, 就必然涉及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以风险控制为主线, 以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造假、私吞、违规和非理性行为的风险为控制内容, 构成一个风险管理的有机整体。因此, 集团应该建立专门的风险监控部门或风险监控机制, 风险监控管理机制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责任机制。风险监控机制要能有效运转, 就必须以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系统为前提。控制、减少风险, 需要集团决策层、管理层和每个员工的共同参与。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的健全有效性进行评审,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内部审计应通过以下途径参与风险管理:

1.深入认知风险领域。

对集团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 换言之, 就是要确定集团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 从而确定风险领域。任何风险对企业财务损失的影响, 最后都会显示在财务及会计资讯上, 但是并不是所有风险的不利影响都能够予以量化, 而且有些影响也非短期内就会显现。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岗位, 比较熟悉本企业的业务, 从而容易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问题。

2.进行有效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 找出主要的风险源, 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 从而以此为依据, 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

3.提出合理、高效的改进意见。

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 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 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 以确定其是否恰当。经过风险分析, 提请管理层注意, 并同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 促进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内部审计通过发现评估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帮助组织解决风险问题, 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效果。

总之, 只有不断完善集团内审制度, 才能充分发挥集团内部审计效能, 才能调动集团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宋志香.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方式探讨[J].会计之友, 2011 (15)

通领集团 海外诉讼5连胜 篇10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遭遇知识产权诉讼的压力也会越大。通领集团的经历令人深思。

2011年的新年,对浙江通领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伍胜来说,终于过得轻松舒畅了。

过去6年间,与美国行业巨头莱伏顿公司、帕西西姆公司之间5场大规模越洋知识产权诉讼,让通领集团几无喘息、经受重创。直到2010年年底,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联邦地方法院的判决,宣告通领集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完胜。

这家研发生产漏电保护装置的中国民营企业,终于脱去被强加在头上的“专利侵权”帽子。这位名叫“伍胜”的温州乐清民营企业家,最终迎来海外知识产权维权“5连胜”。

在专家看来,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赢得最漂亮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行动,也创造了中国企业诸多“第一”:第一个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拿到美国“马克曼听证会”命令;第一次通过司法诉讼彻底推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行政裁决;第一次在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完胜对手。

从总是被告到主动当原告,学会利用别人的游戏规则保护自己

“这是一场‘蚂蚁与大象’的战争,而且是在‘大象’家门口、按‘大象’所熟悉的游戏规则来打。”陈伍胜向记者感慨道,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官司一打就是6年多。

美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强制推广一种叫“GFCI(接地故障漏电保护装置)”的电源产品,规定每两年必须更换一次,因此形成了年销售额3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当时,这个巨大市场被美国4家行业巨头垄断,其中财力雄厚的“美国500强企业”莱伏顿公司,更是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

陈伍胜他们通过自主研发,很快生产出自己的GFCI产品,2004年1月打入美国市场。由于质量可靠、价格却比美国同类产品低一大截,到5月订单已有5000万美元,不到半年已占据美国市场10%以上份额。

而就在这时,通领集团接到美国经销商告急的电子邮件:美国莱伏顿公司以“侵犯专利权”为由,已将4家经销商分别诉至联邦地方法院。在4个不同的法院起诉、付4倍的诉讼费用,莱伏顿公司明显是想用漫长审理程序、巨额诉讼费用让经销商不敢再继续销售通领集团的产品。

“当时我们对美国的专利保护制度知之甚少,对美国法律也摸不着门道,虽然坚信自己的产品没有侵权,但听说要打官司,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心里还是发虚。”陈伍胜说,当时摆在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退缩,也意味着从此放弃美国市场;二是应战,打一场有技术含量的知识产权专利官司。但如果输了,或是承受不了巨额诉讼投入,企业将被拖垮。

只有应对才有战胜的希望,公司董事会最后选择了应战。通领集团与美国经销商达成协议,诉讼全部费用由通领集团承担,但经销商须保证在诉讼期间继续经销通领集团的产品。2004年7月,通领集团主动向美国法院申请,作为第二被告介入莱伏顿公司诉讼案。

此后6年,美国莱伏顿、帕西西姆公司紧咬不放,轮番拿出各项专利及其“子专利”、“孙专利”,频频向通领集团发难,聘请大牌律师团,上演专利诉讼“车轮战”。

莱伏顿公司2004年、2005年以侵犯专利为由,分别起诉通领集团及其在美国的经销商。历时3年后,2007年7月美国新墨西哥州联邦分区法院终于判决,认定通领公司产品不侵犯美国专利,该案被无条件撤销。

仅仅36天后,以为洗脱“侵权”阴影的通领公司,又被美国另一行业巨头帕西西姆公司诉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要求对通领集团等4家中国企业的GFCI产品进行专利侵权的“337条款”调查。2009年3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通领集团等中国企业专利侵权,禁止中国GFCI产品进口。

面对这一使我国漏电保护行业每年损失数十亿元出口额的错误裁定,通领集团向美国联邦巡回法院起诉,直至2010年8月,推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裁决,解除海关“有限禁止令”。

此后相隔仅7天,莱伏顿公司卷土重来,再次提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通领集团等数十家企业进行“337条款”调查。通领集团为扭转被美国公司追着打的局面,决定当一回原告,向美国新墨西哥州联邦地方法院起诉莱伏顿公司的恶意诉讼行为,要求赔偿损失。2010年12月2日,新墨西哥州联邦地方法院判令莱伏顿公司必须在一周内撤销“337条款”调查申请。

“至此,莱伏顿公司手里的专利‘牌’已经全部打完,再也不能攻击、刁难通领集团了。”陈伍胜说,这场力量悬殊的“蚂蚁与大象之战”,以通领集团的完胜而画上了句点。

30年不倒的对手缘何失手?86项专利让通领集团牢握知识产权

6年来,通领集团为应对一系列大规模越洋知识产权诉讼,仅律师费、差旅费等支出,就花费了不下1500万美元。再加上企业销售受限造成的损失,数字就更庞大了。

“这笔钱必须花、花得值。至少现在我们通领集团还站着,还保住了美国市场。只要我们没倒下,将来就能有发展。”陈伍胜信心十足,“保守估计,2年内可以回升到原来的市场占有水平。”

通领集团是凭借什么来打赢这一系列与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案呢?陈伍胜说,除了有积极应对的态度、对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游戏规则”的熟悉掌握之外,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企业自身有过硬的自主创新能力、牢握知识产权核心战略。

“如果没有过硬的专利技术,再好的律师都不能保证你笑到最后。”美国顺德伦国际律师事务所方蕾律师认为,通领集团能够通过司法诉讼彻底推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错误裁决,依靠的还是他们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技术。

据悉,近二三十年来,美国莱伏顿公司已经和30多家生产GFCI产品的国外企业打过专利侵权官司,之前全部获得胜诉,唯一失利的案例是面对通领集团。这场专利侵权官司,决定胜负的关键,是自主创新的专利核心技术。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已运用高新技术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突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知识产权诉讼壁垒。

通领集团目前在中国国内和美国、加拿大等共获得86项发明专利。通领集团在研发之初,就避开了莱伏顿公司的GFCI产品利用的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路径,转向研究永磁式动作原理以实现GFCI基本功能,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中国的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国外市场,必须面对以美国“337条款”调查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诉讼壁垒

通领集团作为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率先大步“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它连续遭遇海外知识产权诉讼的案例表明,中国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国外市场,须直面以美国“337条款”调查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诉讼壁垒。

“337条款”调查主要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用来反对进口贸易不公平竞争行为,以保护美国知识产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有数据表明,自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的知识产权“337条款”诉讼案中,约50%与中国有关。对一些国外企业来说,“337条款”调查成为他们手中善于挥舞的一根“大棒”。

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出口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必然带来与国外企业技术型产品的激烈竞争,同时伴随着是否有专利侵权等涉及产品知识产权的纠纷。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法律部主任刘鹏旭表示,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在提升、经贸活动更加活跃,才引发更多的知识产权诉讼。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更应该把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核心发展战略,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体系,这样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增强实力、掌握主动。

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在对自身知识产权状态的调研、围绕知识产权制定产品研发策略、产品上市前规避侵权风险等方面,仍须向国外同行学习、补上差距。而一旦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也应积极面对、积极应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滕飞认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遭遇知识产权诉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国亟需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合力推动,建立一个前瞻性、预警性的体系,更科学有效维护中国企业利益。对于政府来说,还可以建立知识产权援助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

上一篇:机械营销网络建设下一篇:火力发电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