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讲话稿

2024-06-25

自强不息的讲话稿(共14篇)

篇1:自强不息的讲话稿

关于自强不息的国旗下讲话

关于自强不息的国旗下讲话

多少年来,人们曾经被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所感染;亦曾被“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浩歌所震撼;曾被“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所警策,亦曾被“为天下谋幸福”的壮志所激励,从这些先人的言行中,我们隐隐可以感受到有一股滔滔不止的洪流,喷涌而出,它似黄河之水,既渊远流长,又奔腾不息;它似一缕金色的阳光,既壮观辉煌,又绵延不绝。这就是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积淀为民族精神基本内核的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几千年来,正是这种精神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着历代中华儿女从逆境中奋起,从优患中成长;正是这种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才使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得以代代相传,发扬至今;也正是这种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才最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飞机大炮”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如若没有这种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也不会有中国的今天!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但在艰难困苦中需要坚持,在和平的建设环境中更需要提倡和发扬。今天,尤其需要把这种精神注入到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中。理想是人们的奋斗目标,这激励人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引导人们和更高的目标迈进。然而缺乏顽强进取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支撑的理想,只能在人们的梦想中徘徊,却永远有能变成现实!“铁人”王进喜和科技英模蒋筑英的事迹已经成为后人效法的典型,“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冲天干劲和顽强意志,实际上也已成为当代青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持久的精神动力。王进喜和蒋筑英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写照和象征。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再一次向我们青年一代发出强有力的呼唤;为了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进一步继承并发扬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最后祝愿大家可以通过这种精神在即将来临的校运会和期中考试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2:自强不息的讲话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要自强,我这里借用前人的观点来讲一下自己对自强的理解,自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自尊,尊重自己人格,比如说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严肃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发展有理想有计划并且能坚持下去的,这就是自尊。像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老师!我保证如何如何??,老师!我决不会怎么怎么??。结果保证了才两天,就故态复萌。这就是没有自尊的表现。 二是要自立,简单点说就是要懂得承担责任,该自己承担的事一定要承担起来,有些同学早上迟到就说因为爸妈没叫他,作业没完成就说因为老师作业布置太多,值日没做就说因为没人通知他,什么都是别人错,什么责任都往外推,这就是不能自立。

三是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我能行!”然后多尝试,多坚持。有些同学上课做习题,笔都没有一支,草稿都没打,瞄了瞄题目就说不会做;生活中要办点事,开个证明找点资料什么的,问也不问一下就说不会做,这都是没自信的表现。请记住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的:“除非你默许,否则没有人能将你当作下等人。”

四是自胜,就是要克制、战胜自己的弱点和缺点,有同学解释自己的迟到“我早上实在是起不来啊!”有同学解释自己卫生没做好“男生总是比较马虎一点嘛!”说这些话就是向自己的懒惰和马虎投降,是懦夫的表现,难道我们带着这些缺点弱点过一辈子吗?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就是待人接物要宽容,套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做人要厚道!前面我提到我们开学至今,学校里已发生了几起打架斗殴事件,究其缘由,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引发的。比如最近一起,练习广播操时排队,后面的同学觉得前面的没排直,就拍前面那位同学的后脑勺提醒他,结果前面的同学觉得受了侮辱,就马上还手,然后互不相让,对骂直至对打,老师同学拖都拖不住。还有更严重的,有个学生叫了社会人员跟人去谈判,结果发生严重的团伙伤害事件,而原因居然仅仅是因为听说对方在说他坏话。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里有谁敢说自己从没说过人家坏话吗?没有吧!只要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说别人几句,也免不了被别人说,被人说了几句就要动武?这是野兽才会用的方式,我们作为人,代表地球最高文明最高智慧的人,难道要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停留在原始低下的动物阶段吗?学会用宽容对待你周围的人或事、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丽,自己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好的。

篇3:从小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课前活动,奏响自强不息精神序曲

1. 剖析教材,挖掘教育渗透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材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范例和素材,还蕴涵着大量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渗透点。

2. 分析学情,寻找教育最佳结合点。

“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具体细分为几个板块,分层次地安排在不同年龄学生的教育之中,体现出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因此,我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寻找教材内容和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3. 开展活动,渗透自强不息精神。

在课前,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搜集资料的作业。在搜集资料的活动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如在《我为祖国骄傲》一课中,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如长城、运河、乐山大佛等。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建筑,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创造的。在资料的浏览过程中,学生们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二、课中感悟,浸润自强不息精神

1. 创设情境,自然浸润。

为了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我努力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采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角色扮演、深入情境,利用音效、渲染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此情境,经由学生的认知判断,达到学生的知情统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民族精神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最终成为自己的道德需求和民族情感。

2. 优化语言,感染浸润。

语言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包含着真情,表现出坦诚的拳拳之心。它会发出磁石一样的力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我采取导语煽情、激发情怀,引语巧妙、衔接课堂,结语精辟、升华情感等方法感染学生。

3. 讲述背景,补充浸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的有限性,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一定障碍,如学生在学习《王献之练字》《都江堰》《巧夺天工立丰碑》等课文时会产生一定阅读障碍,教师就应该适时补充相关历史知识,让学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4. 树立榜样,示范浸润。

教材的一些典型事例中总会出现个性鲜明、品质突出的典型人物,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榜样人物,善于树立身边的典型,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5. 分工合作,互动浸润。

本学科倡导探索、合作、对话、反思的知识建构过程。在合作探究时,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克服;在合作交流中遇到语塞时,大家互相补台;在合作游戏时,遇到挫折,大家互相鼓励。

三、课后拓展延伸,弘扬自强不息精神

1. 以“时政生活”为契机,拓展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在实际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如当学生在反复练习书写却未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可以结合奥运精神给予他们鼓励。

2. 以“节庆教育”为契机,延伸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如抓住每年的“妇女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了解一些人物,如以屈原等历史名人和各界劳动模范为榜样,从小树立为国成才的理想。

篇4:“自强不息的”智慧

《易經》到底是本什么书?

《易经》原来确实是占卜算卦的书,那是蒙昧初开,中华文明初露曙光之时,先民的文化创造。在那个时代,先民认为天地万物背后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命运,《易经》的占卜或者说算卦就是和这种神秘力量打交道,希望通过对它的考察认识来预测人间的吉凶祸福,再进一步通过和它的沟通互动来改善自己的命运。这种神秘力量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鬼神。但必须指出的是,从孔子开始,就已经不把《易经》看成算卦的书,而是专门阐释里面的哲学道理,就是说,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孔子能够与时俱进,把《易经》看成和人打交道的书,这就空前地提高了《易经》的文化品位。荀子也早就讲过“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就是说真正懂得《易经》,善于运用《易经》的人是不拿它来算卦的。

八卦之道在人。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吉凶由人,不相信算卦能决定吉凶。武王伐纣之前,命令主管算卦的官儿算了一卦,结果是大凶。姜太公却不信邪,扔掉蓍草,踏碎龟甲,说道:“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坚决主张出兵,结果大获全胜。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要娶寡妇棠姜为妻,也占了一卦。结果也是凶卦。但是崔杼也像姜太公一样不信邪,他说:“一个寡妇有什么危害!即使真的有危害,她的前夫已经遭受了,与我何干?”最后还是娶了棠姜。北宋大思想家李觏,更坚决地反对对《易经》作神秘主义解释,认为“八卦之道在人”(《易论》),反对拿神秘的天意说事儿。

富于讽刺意味的是,算卦的自己从来算不了自己的命。拿古人来说,西汉有个叫京房的,算卦很有创造性,发明了所谓纳甲法,推算阴阳灾变,名满天下,汉元帝曾经非常赏识他。但也正因为他太能算卦了,最后竟然背上诽谤天子、攻击朝政的大罪,被判了死刑。说起来这个京房懂天文、晓音律,还是很有才的,但是就因为热衷于算卦定吉凶,竟然招致杀身之祸。他的老师焦延寿早就看出了京房乱算卦的危险性,曾经不无忧虑地说:“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果然不幸言中。

讲到《易经》算卦,有两个笑话。一个说,有位书生相信《易经》可以驱鬼,一天他到深山里读书,特意带了一本《易经》放在枕头下,用来驱鬼。夜里听到鬼叫,他就拿出《易经》拼命晃,越晃鬼叫得越响,闹了一夜,这位书生差点吓死。天亮了跑到屋外一看,原来是一条绳子,挂在树上,夜里大风一吹发出声响。你瞧,《易经》连一根绳子都吓不跑,还能吓什么鬼?另一个说,某人迷信《易经》,一天自家的房子塌了,他被压在一堵墙下。家人连忙要将他挖出来。他竟然制止,说:“赶快看看皇历,今天是否不宜动土。”迷信《易经》算卦,结果就是举手投足都无所适从,还能做什么事?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决不应该再拿《易经》来算卦。街头那些摆摊算卦的是对《易经》的糟蹋,那些开口闭口阴阳八卦,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所谓易学大师其实都是些江湖术士。 那么《易经》的智慧、《易经》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易经》经过孔子等先哲的创造性阐释,确实具有伟大的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因此被称为“群经之首”。

在我看来,《易经》最可贵的精神有三条,前面都提到了。第一条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鼓舞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积极明朗乐观地开拓生活。第二条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培育了一种呵护天地万物的宇宙情怀。第三条就是讲“天地人”三才,将具有道德性的人类提高到和天地并生的崇高地位。从自然力的角度看,人在自然面前渺小得很。但是如果不从自然力的角度看,而是从人的道德尊严来看,那么,人生天地间就具有一种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精神气魄。

地震可以瞬间夺去数万人的生命,但是我们看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看那位年轻的母亲,她用整个身体护住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孩子得救了,她失去了生命。后来救护人员在包孩子的小被里发现一个手机,上面有一条母亲临难前留给孩子的短信:“孩子,你如果活着,请你记住,你的母亲永远爱你!”读到这则短信,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我只觉得这不是一位母亲留给自己孩子的短信,这是一种圣母般的担荷人类苦难的大爱。妈妈用生命实践了诺言。她失去无上宝贵的年轻生命,但同样留下了无上宝贵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道德,这是任何自然力量也无法摧毁。

有句话叫作“慷慨成仁易,从容赴死难”。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用自己清醒的理性选择,超越生物性的求生本能,舍生取义,体现了人类道德选择的无比崇高和神圣。明初方孝孺,拒绝为篡夺皇位的燕王朱棣服务。朱棣威胁他说:“你就不怕诛九族吗?”方孝孺回答:“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不会为你这逆贼服务。”专制社会,诛九族已经是最残暴的刑罚,朱棣赌狠,就把方孝孺的学生朋友归笼为一族,凑成十族。方孝孺果然被诛了十族,据说行刑七日方止,死者多达八百多人,他却始终坚贞不屈。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生前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正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的道德抉择,使人成为可以和天地相比并称的三才之一,使人的道德性拥有灿烂星空一般的伟大、崇高和尊严。

当然,《易经》还有丰富的辩证智慧,例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无往不复”等,都可以给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深刻的启示。《易经》拥有伟大的哲学智慧,它是滋养我们的精神资源,但是它和那些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毫无关系。

尽人事,听天命。

一切都是命,但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就不是正命。

尽管命运无处不在,人生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偶然性太多,但孟子除了告诫远离不必要的危险之外,强调的是“正命”,依据道德原则来做事,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正命。

《中庸》有句话说得最好:“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居处平易行为端正等待命运的安排,小人专门冒险以图侥幸获得利益。前者就是孟子所谓“正命”,是儒家对待命的正确态度,后者则是对待命的错误态度。

总之,面对未知世界、神秘事物、偶然性、不可预测性、不可把握性,有六个字最健康最合理,那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好好地做你的事,命运怎么安排是它的事。好好地做你的事,你的人生就充实,就有意义,就有价值,不管命运如何安排,你总是不枉此生。

——《醒狮国学》

篇5:自强的讲话稿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立才能自强》。

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儿子长大以后什么事都不让他干,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俩要出远门,怕儿子饿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但等他们回到家里,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故事可能有些演绎,但寓意深刻警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同学中就有这样一些依赖心理严重,事事依靠父母,没有一点自立意识的同学。这些同学家中条件较好,从小娇生惯养,从进校那天起就是父母扛着行李、提着大包小包,虽然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但这些同学还是没有办法自理生活。

他们总想着父母伺候自己的舒服,看到餐厅打饭长长的队伍,就把眉头一皱,一个电话告诉家长吃不上饭,赶快送来;于是我们就看到每天校门口提着饭盒的家长,更有甚者从饭店和快餐店订餐。

他们嫌上下楼打水路程太长,生怕把自己累着,一个电话告诉爹妈喝不上水,赶快送来;于是我们就看到每天隔着栅栏递水壶的家长!

他们看到宿舍住着八个同学,哪有自己的家里舒服,一个电话催着家长赶快想办法请假回家去住;于是我们就看到家长四处找人想办法办理请假手续的场景。

他们看到每天早操课间操是多么的累人,哪如坐着舒服,一个电话让家长赶快办理病假,于是我们就看到总有那么一些同学虽然身体无恙却躲在教室不能上操。

这些同学,我们每天喊着的年级口号是“自立自强”,你知道什么是自立自强吗?自立就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努力的做事行为准则,自强则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自尊自爱、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自立是自强的的前提和基础,行为不能自立,如何能够自强。

那些事事依赖父母的同学,你们的表现就是典型的不自立。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目的也在于让我们排除社会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立自强的品格,从而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同学不能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总想着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舒适,一旦离开父母,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睡不着觉……正如开头所讲的那位吃不着饼饿死的少爷,你如此不自立,怎能自强。

常言说,温室中长不出参天大树。我们要对这些同学说的是,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你现在不能自立自强,将来必定会败下阵来。

篇6:自强的讲话稿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自信,我能做自立自强的人》。

每天清晨,我们高一1800名满怀豪情的学子在曙光划破云雾之前,发出的“自立自强,百炼成钢”的誓言就响彻了云霄。“自立自强”既承载着家长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和鼓励,也是我们书写青春的必备要素;“百炼成钢”将最终见证我们“苦心志,劳筋骨”的磨练与成长。

在学校这个大熔炉中,我们应该学会自立,变得自强。开学已有四个多月,我们各方面都有了长进,但不成熟的表现还有很多。

诸如生活方面,有的同学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恨不得家长能喂着吃。这些同学在食堂打饭,看到长长的队伍掉头就走,没有集体生活中应有的排队意识,只想着自己方便。有的同学到现在还让家长送饭,每天就餐时间,我们总能看见那些拎着饭盒在校门徘徊的家长,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的同学一周内不洗脚,不刷牙,只等着周末回家父母来精心照顾。有的同学自己不会洗衣服,每逢周末总能看到有的家长在宿舍内为其大洗大涮!其实这些同学的依赖思想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中,再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学习状况,课桌上的书本胡堆乱放,毫无头绪,上课找不到学案,课后找不到书本。在学习中处理不好课上课下关系,处理不好知识学习与巩固的关系,处理不好科目之间的平衡关系。

不知上面这些不自立的现象中有没有你的影子,但这些却是我们高一个别学生的真实写照。我们高一有的同学到现在学习生活仍不进状态,自己也找不到原因,其实你缺乏的是自立自强的精神。

同学们,枫叶经霜而赤,腊梅沐雪而馨。温室里的花朵终不能经历风雨,没有集体生活中的锤炼怎能面对人生考验。你不能摒弃不良习惯,不能向懒散和安逸和告别,不能脱离父母双翼的摭护,面对困难不敢主动迎战,在困难面前不是依赖家长就是就是主动逃避。如此态度,怎能自立,如何自强。高中生活,不仅是知识上的学习,更是人生中磨炼意志的重要阶段,如果你一昧地寻求安逸和舒服,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你又怎能收获艰强的品格。

篇7:国旗下讲话 自强不息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对于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它充满着无尽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我们的祖先依靠这种精神铸就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令多少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如今,前辈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而我们就应将这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行到底。

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强不息是成就事业的精神支撑。古往今来许多人正因拥有这种精神而获得成功。屈原被流放写成《离骚》;孙子受膑型后著《孙膑兵法》;司马迁遭宫型写《史记》;张海迪5岁的 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另外,自强不息也是一个人源源不断的动力涌出的源泉。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国宝”的陈垣同志曾说过:“每当我接到日本寄来的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我就感到像一颗炸弹扔到我的书桌上,激励着我一定要在历史研究上赶过他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他不竭的动力。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正憧憬着未来,胸怀远大的理想。如果理想是一粒种子,自强便是阳光雨露,使它结出成熟的果实;如果理想是一颗沙砾,自强便是珍珠贝,孕育出夺目的珍珠。

当我们刚刚踏入初中校门时,很多同学都怀着对理想高中的追求,决心大干一番。然而不可否认,个别同学并没有努力学习的信念,而是一味的混日子:上课看漫画或是睡觉,课后不完成作业,自习课说闲话,做闲事等等。也许此时的你会比其他同学感到轻松舒服,没有压力。然而你在做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的时候,可曾想到父母整日辛劳的身影、关切的眼神与望子成龙的焦急?你可曾感到内心有愧?不要虚度青春,此时的你需要自强,需要它激励你奋发图强。

也有的同学几次考试都失败了,便认为自己升学无望,失去信心。不要轻言放弃,此时的你同样需要自强,需要它催你奋起直追。

自强是一种自信的心态,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豁达的境界。自强的人成功过,但他们没有给自负洞开方便之门;自强的人也失败过,但他们没有失掉从头再来的勇气。

篇8:自强不息的讲话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光荣使命,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况曾说:“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育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2014年9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可见教师这一职业多么神圣、多么崇高。

如何胜任这一神圣的职业?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呢?习总书记对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 做好老师, 要有理想信念;第二, 做好老师, 要有道德情操;第三, 做好老师, 要有扎实学识;第四, 做好老师, 要有仁爱之心。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 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之魂

古人云:“学高为人师, 身正为人范。”要成为一名好教师, 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但丁曾经说过:“知识不足, 可以用道德弥补, 而道德不足, 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由此, 可以说明好教师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品德恶劣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不齿; 相反, 品德高尚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深远的。乌申斯基有这样的名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 好教师一定是道德自律的人, 自觉砥砺自己的品行, 心中有大爱, 可以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用渊博的知识丰富学生, 用文明的举止引导学生, 用宽广的胸怀关爱学生, 使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二、心中要有大爱

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 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欢乐与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一个好教师一定具有虔诚与悲悯之心、敬畏与神圣之感, 一定对学生始终具有慈爱之心, 能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亚努什·科尔恰克就任的犹太区孤儿院, 纳粹分子要烧死这些不幸的孩子们。他们让亚努什·科尔恰克选择:要么离开孩子保全自己的生命, 要么和孩子们一道去死。作为院长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亚努什·科尔恰克安慰孩子们, 设法不让那些幼小的心灵遭受死亡的折磨。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就要把心献给教育。因为教师的职业因学生而存在, 教师的职业因学生而崇高。

曾纪洲老师在《教书, 不简单》一书中坦言:“每次走进教室, 尤其是刚站上讲台那会儿, 他都有些紧张……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一份在乎, 在乎每一个学生。”在乎就是心中的大爱, 多么贴切、多么温润啊!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只有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互相重叠交相辉映时, 才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教师是学生一生的贵人

一个好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能不能爱学生, 能不能唤醒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教育就是让学生梦想成真。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 充实生命, 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即使最卑微的生灵, 也对生命充满无限希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许小青教授就是我人生的贵人。2006年9月, 我有幸求学于桂子山。三年的求学生涯, 在许小青先生的指导和教诲之下, 甚至是严格的督导之下, 我慢慢步入历史学研究的初浅尝试当中。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外, 我还选修了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其他课程, 聆听了近百场讲座。许老师要求研究所里珍藏的图书, 从第一架第一本到最后一架最后一本都要认真翻阅。

毕业论文是三年研究生学业的结晶之作, 其重要性自不必言。略感欣慰的是下了苦功夫、笨功夫, 搜集资料耗时一年半之久, 手抄了十多万字, 加上复印资料有三十多万字, 论文在许老师的细心指导之下也是多次删改, 最终定稿时也有十万字之多。苦尽甘来, 有幸荣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在此感谢许老师的教诲, 同时也深味求学的艰辛。希望自己将来有所作为时能够“成功报师尊”。

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执教之基

要做一名好教师, 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 甚至吹毛求疵, 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一个教师的知识积淀不足、修养不够, 教学时必然捉襟见肘, 根本无法谈及游刃有余、高屋建瓴。

凡成名成家者, 无不历经一番寒彻骨, 才得梅花扑鼻香。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七岁入私塾, 1912年辍学后自学, 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他“心中常有未能进入大学读书之憾, 但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矢志自学, 闭门苦读”。十年乡教, 十年苦读, 十年求索, 为其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他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素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2006年的获得者余英时先生, 师承钱穆先生, 依照“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精神”的治学理念, 从学术研究本身具有的内在批判力, 长期从事研究工作, 后读于哈佛大学, 师从杨联升先生。余英时先生用一生追求知识, 最终达到中西古今贯通。

五、结语

为师者, 一定要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 一定要有对真理追求的迫切心理。孔子讲:“朝闻道, 夕死可矣。”“学无止境, 教海无涯”, 为师者, 需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上下求索, 才能化蛹成蝶, 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世上有两种东西亘古不变, 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 一个是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陶行知先生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之事, 而且不是一时的, 是永久有益于世的”。

教书是一门艺术, 是教师自身心灵的修炼与提升, 是自己生活态度和点滴言行如春风化雨般对学生的熏陶。学生每一天的故事都不可复制, 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不能重复, 教育的责任即在于此。教书需要每一位教师充分理解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怀着一颗虔敬之心, 对生命、对学生、对知识心存敬畏, 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是否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 是否能与学生一起愉快而谨慎地编织故事, 到达教学相长。魏书生老师说:“有作为的人, 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 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 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篇9:自强不息的道德楷模

在校园,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杨金歌同学在学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她做人诚实,做事认真,学习刻苦,乐于助人,热爱集体。作为学习委员的她,总是把老师交办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她把帮助别人、服务班级当做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平日里她乐于学习,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成绩优异但从不骄傲。她把掌握知识当做乐趣,对待学习一丝不苟,正是因为她乐于学习,使她在各种比赛中屡次获奖。她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对学习、对生活永远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她擅长跳舞、画画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提升班级形象。她经常说:“我要为班级争得荣誉!”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注重班级荣誉的她,每次班级集体活动,她总是冲在前面。维护秩序,是老师的好助手,她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2011年她被黑龙江省鹤岗市教育局评为市级“新三好学生”。

在家庭,她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杨金歌的妈妈平时善待老人,孝敬父母,是大家公认的孝星。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杨金歌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深受左邻右舍的喜爱。懂事的她很小的时候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年级时就学会了洗衣服,四年级时学会了做饭。看到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做起事情来有些吃力,她经常悄悄地把爷爷、奶奶的脏衣服洗干净,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记得有一次,跟爷爷去地里浇庄稼。那天的天气非常热,她和爷爷在地里整整忙活了一上午。回到家里爷爷就睡着了,她偷偷去超市买了面条,回家后给爷爷煮好,等爷爷醒来后,品尝了孙女的手艺,连声称赞。奶奶心疼怕把孩子累坏,总是不让她做家务,但在杨金歌心里,能为爷爷奶奶做一些事,让他们轻松些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了。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到家她总会抢着帮奶奶做饭、盛饭、洗刷锅碗,饭后还会陪奶奶一起去锻炼。有好吃的也总是第一时间与爷爷奶奶分享。她用美德和孝心感动着周围的人,她的事迹讓人不禁动容。她每天能够积极乐观地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老师同学,她的笑容犹如灿烂的花朵。由于她的突出表现,2012年获得“鹤岗市十大孝星”的荣誉称号。

生活中,她自立自强、身残志坚

杨金歌出生6个月时被诊断出先天性耳聋,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作为父母无回天之力,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为她四处求医、做康复训练。虽然早期的康复训练效果不错,但她仍然无法像同龄的孩子一样在普通幼儿园学习、做游戏。她不太懂得用语言去给大家描述孝道的内涵,但她尽可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中华民族大爱至孝的传统美德。她学习认真、刻苦,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责任心强,是班主任的得力好帮手。家庭中,她是个乖巧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待长辈,她彬彬有礼,关爱孝顺。身残志坚的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舞蹈。无声世界里的舞步练习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每段舞蹈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才能找准节奏,是她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品质时刻提醒着她——不言放弃!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品尝到了收获的硕果,她的舞蹈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残联组织的各项舞蹈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为特教中心的同学们树立了好榜样。

(鹤岗市关工委推荐稿件)

篇10:自律 自强 讲话稿

大家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自律、自理、自主、自强。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保有自律、自理、自主、自强的心态呢?自理,就是不能做他人的寄生虫,依赖别人;自律,就是不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想法。自主,就是不要人云亦云,懦弱无能。自强,就是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坚强自立。

行为上的自理,即能自己照顾自己。学习固然是好事,但也应该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不需要家长督促,早上能自觉起床,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精神上的自律即能够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比如说学校里的公共设施,是为我们每一个人服务的,大家都要爱护,不能随意破坏。上课的时候,我们要管住自己的手和嘴,不乱讲话,不搞小动作。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学习上的自主及能够自主复习和预习。不因放假而松懈。永远记住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不是为他人而学。只有懂得这一点,你的成绩才会有所提高,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在学校完成的任务,坚决不拖到第二天。永远与时间赛跑。

精神上的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自信+坚强=自强。我们应该树立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被困难打到。

同学们,认真做人,努力学习吧,播种行为,收获命运。唯有自理,自律,自主,自强,才能让每一个同学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亲爱的同学们,努力吧!祝福你们!

谢谢。

篇11:自强不息的讲话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重温规范 自律自强,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共享。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当我第一天成为教师,当我第一天走进教室,当我第一次读到《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时。我就觉得,他们不仅仅是纸上的条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我们小学生也有相关的法规来管理我们,约束我们。为此,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要在知晓的基础上,体现到我们的行动中,正确区分什么是文明的行为,什么是不文明的行为。哪些行为值得模仿,哪些行为需要改正。为了进一步规范同学们的行为,我们学校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比如,为了规范同学们的课堂学习行为,各科老师制订了“学生课堂学习常规”,向同学们提出了做好课前准备,按时进教师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为严肃两操纪律和放学纪律,要求同学们课间操做到:有序、安静、整齐、到位;眼保健操做到:快、齐、静;放学做到按时回家,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不在校园和路上逗留,玩耍。为了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班级还制定了《班级公约》。这些其实都是针对我们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制定的。他们既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又是促进我们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但!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自律性,再多的规则也都是废纸一张。

如果把你们比喻是祖国的花朵,那自律就应该是精心的呵护。要开出最美的花朵,就要自律、自强。如果说上课都坐不端正,作业也不认真完成,随地乱扔垃圾、乱吐痰,上下楼梯没有秩序,一切都做不到自律,又怎么谈自强呢?如果那样,花儿就不会开的灿烂。

所以,我希望大家严格遵守。就从此时此刻做起,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与同学路上相遇时,送上你的微笑;同学有困难时,伸出你热情的双手;见到老师,送上你热情的问候;不小心撞到别人,说一声对不起;发现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早睡早起,按时到校,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复习、预习,认真听讲。同学们,只要我们讲文明,懂礼貌,遵守规范。同学之间就会更加团结友爱,我们的校园也将会更加温暖、和谐。同学们也会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

篇12:自立自强国旗下讲话稿

一个普通少年有一天说了一句非常不普通的话,他说:“我是为北大而生的。”

父亲听后在心里暗自发笑。因为父亲知道儿子的资质并不是出类拔萃的。虽如此,父亲还是懂得不能伤害儿子的积极性,只好抱以微笑首肯。

少年继而又道:“我以前的时间都是浑浑噩噩,全部浪费了。”

见儿子说出这样的感叹。原来,儿子的一个好同学转到一所省重点中学就读去了,回来后两个人刚刚在一起聚了一次。

看见儿子坚定的神色,父亲觉得儿子仿佛一下子就长大了。

其后的日子,父亲发现儿子有了很多变化。以前要钱总是买零食,如今却买各类学习资料;以前要家长督促休息。而且,长时间地坚持着。

又一天,少年在餐桌上对父亲说:“爸爸,我现在发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父亲会心地笑了,很为儿子骄傲。因为父亲知道,当一个人锁定了一个高目标,并愉快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时,这个人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我想这就是自立自强的最高境界吧!

作为初一的新生,刚踏进新草桥时,是那么的无助,学校生活中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我们在孤独中,学习生活中,和进入重点中学的同学相比,我们是那么的无望,可是生活了几个月,在老师的关爱中,我们接受了新草桥,我们热爱着新草桥。在这里,老师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奋力拼搏,自强不息,才能成功,在教室里,自信,自立,自强,自尊,醒目地贴在黑板的上方,时刻提醒我们,路要自己走,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找到做人的自信自尊,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人生的目标的锁定与自立,自强分不开的。自胜者胜,自强者胜,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自强与成功有着内在的联系,虽然自强者未必都成功,但“不自强者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

自强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司马迁受宫刑而做《史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告诉我们,人生要有一个高目标,这是自强的动力,生命不息,自强不止,目标是我们的生命之火,生命失去支点,生命之火就变得黯然无光。

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环境,而在其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理想迈进。

篇13:自强不息的讲话稿

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正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高峰时期。那个时代的一些年轻人, 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脱颖而出。像国家特一级演员、著名相声家姜昆先生, 像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先生, 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于德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 兄弟姐妹6个, 也成为了上山下乡知青的一员。当时的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充满了迷惑:有理想, 但是不能去选择。但这个迷惑并不能动摇他内心的梦想和追求。于德民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之后, 一边积极参与劳动、吃苦耐劳,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同时也不放弃学习、不放弃梦想, 终于, 他因为表现优秀而获得了被选调工农兵上大学的机会, 这次脱颖而出, 让他步入当时全国内分泌领域最有名的大学之一:天津医科大学。

十年寒窗三项第一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于德民用鲁迅先生的这首诗来形容大学时期的自己。一般来说, 工农兵学员的基础较薄弱, 需要花费其它人数倍的时间与精力去投入学习。于德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上课认真听讲, 下课努力复习, 夜夜读书到12点……那个时刻, 是他专心致志学习的时刻, 也是他努力奋斗的时刻。也正是这样的不懈努力, 让于德民再次从大学里脱颖而出, 他以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并留在了天津当时最好的医学学科:内分泌学科。

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留在内分泌学科, 师从当时的名医朱宪彝教授 (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和尹潍教授 (全国内分泌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 让于德民无论在医学研究、医学理论, 还是医学态度方面都获得了积累和突破, 他先后攻读医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不知不觉中, 他已经在内分泌学科中奋斗了20多年, 并取得多项第一:他获得了天津市第一个糖尿病专业硕士学位, 天津市第一个糖尿病专业博士学位, 天津市第一个糖尿病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 他到瑞士日内瓦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继续深造。

从一名工农兵学员奋斗到博导, 从医学系第一名的学生奋斗到糖尿病学术领域的三项第一, 都是于教授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努力奋斗不仅是一项宝贵的品质, 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孜孜不倦的事业;奋斗3~5年并不能脱颖而出, 而坚持不懈长期奋斗, 才能积累出丰硕的果实。

从零起步祖国翘楚

从1998年开始, 于教授开始担任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是当时全国第一家医科大学所属的、以防治糖尿病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医院成立之初, 没有知名度, 没有病人, 时任院长的于教授开始了另一项事业, 他把自己在大学、在学术上的奋斗精神用在了医院的管理上, 在不断的探索中让医院一步步成熟和发展起来。

如今,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已经成为天津乃至全国最有名的糖尿病专科医院之一, 每年平均门诊量达50多万人次, 而且还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个数据, 不仅是中国、亚洲, 在世界都是翘楚。

前20年奋斗在糖尿病学术研究上, 后10年奋斗在糖尿病专科医院的管理与发展上;前20年面壁读书, 后10年是学术与管理齐头并进;对于教授来说, 唯一不变的是读书不停, 学习不止, 唯一不变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始终不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于教授作为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长, 院所是构成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他也是天津医大内分泌与代谢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作为管理和学术带头人, 于教授的任务不仅是发展医学, 发展壮大糖尿病医疗队伍, 更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一代。

于教授带领和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已经有很多从国外留学归来。据统计, 他培养的博士生有16名, 出站博士后1名, 硕士研究生50余名。这些学生不仅在国外开拓了视野, 能利用英语进行流畅自如的沟通, 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还用国外学习来的知识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几年来这些糖尿病领域的年轻一代和新生力量已经成长起来, 并将逐渐成长为糖尿病医学事业的中坚力量。

德高医粹百年传承

从1978年刚刚分配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开始, 于教授就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后来历任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和院长, 工作再忙, 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职:治病救人。于教授现在承担的是特需门诊, 出诊时间是周二、周三和周四上午。每当到了他出诊的日子, 他7点多就赶到医院, 为患者服务, 平均每天诊治病人40余人, 多年来始终如一, 获得患者的好评。

在30多年的从医经历中, 对于教授影响最深的就是天津医科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朱宪彝教授和他的导师尹潍教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 不仅需要对医学事业的孜孜以求、严肃认真的思维方法, 更需要对待疾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还要有临床医学的创新, 以及对病人的负责, 视病人为亲人, 这些都是朱宪彝教授的言传身教。

老一辈专家的工作精神和医学品德不仅影响着于教授, 更是影响了几代人。这是一种医学科学的传承, 一种医学品德的传承, 他们把自己的学术态度和从医品德传承给于教授, 而他又将自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给新一代的医务工作者。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这, 不就像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吗, 让中国的医学知识和医德不断的传承下去, 流动不止, 奔流不息!

专家简介:

篇14:看望自强不息的残疾阿姨

听我们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张莲老师说,程阿姨因身患小儿麻痹,双腿不能直立,走路要靠双拐。但她一直自强不息,在市区迎宾路中段经营着一个小书亭,靠着自己的努力,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而且让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95年,我们学校知道此事后,与程阿姨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当逢年过节,同学们都会去看望她,还经常帮她打扫小书亭的卫生,如今已经16年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心里又难过又高兴,难过的是程阿姨作为一个残疾人,生活得很辛苦;高兴的是她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坚强地战胜了困难。我此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这位可爱可敬的阿姨了。

第二天下午课外活动时,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来到程阿姨的小书亭。书亭不大,里面摆满了书,我们一进去,就把书亭“占满”了。程阿姨胖胖的,正坐在轮椅上忙碌着。“阿姨好。”见到程阿姨,我们立即上前问好。“好,好……”程阿姨一边应着,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她身边去。“冷不冷,瞧小手冻的……”“上几年级了?”程阿姨开心地和我们聊着天。“程阿姨,这是我自己做的贺卡,送给您,祝您每天都开心!”同学们纷纷拿出各自准备的礼物,我也拿出了自己准备的贺卡,送给了程阿姨。“谢谢,谢谢你们。”程阿姨接过同学们送来的礼物,激动地说。随后,我和同学们又帮着程阿姨整理图书、扫地、擦玻璃……我们忙得不亦乐乎。程阿姨因为担心我们会磕着、碰着,不时提醒着我们:“小心点!小心点!”

半个多小时后,在我们的努力下,小书亭焕然一新。我们也该回学校了,我们都依依不舍地和程阿姨说再见。

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去看望程阿姨。

指导:陈艳丽

上一篇: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反思下一篇:202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