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

2024-06-25

202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精选7篇)

篇1:202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

201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 时间:2014-01-03 来源: 作者:从我国经济看,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2014年整个经济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对白羽肉鸡产业来讲,目前的形势很糟糕,养殖业的亏损已持续一年半,是否已是探底?前几年肉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产能过剩,是否经历了这场劫难后恢复理性规模?当前H7N9流感疫情又卷土重来的同时,H10N8和H5N2新型流感又向我们袭来,153个禽流感亚型究竟有多少亚型病例出现?对禽业的伤害又有多深?严重的疫情对肉鸡的危害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而异常的气候和自然灾害让这种失衡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人工成本日益增加、疫病防治效果不尽人意等等,对2014年我国肉鸡业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1、从上轮起伏行情分析,2002年底至2006年初,我国肉鸡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持续亏损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非典”、禽流感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使中国肉鸡市场扬中受挫,另一方面,肉鸡行业内部缺乏自律,造成市场过度膨胀,父母代种鸡供过于求,将近30个月的市场低谷期造成了种鸡存栏量大幅下降,鸡肉产量下降,市场供不应求,养殖户的养鸡热情又被重新燃起。另外,养猪的整体利润越来越薄,饲养风险不断加大,加上受市场周期性波动和疾病因素影响,众多农村散养户逐渐退出养猪行业,导致猪肉产量下降,生猪供求关系失衡,猪肉价格上涨,人们又转而消费更为廉价和高营养的鸡肉产品,鉴于以上两个原因,2007、2008年成为我国肉鸡市场上最好的年份,然而,好景不长,此后,国内祖代种鸡场和父母代种鸡场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下游商品苗市场陷入供过于求的状态,于是,2009年下半年开始,肉鸡行业又进入新一轮衰退期,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肉鸡养殖又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此轮上涨,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鸡肉需求的增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此轮上涨一直延续到2012年5月。

2、从终端消费市场分析,2013年肉鸡产品受到消费和猪肉、禽肉产品总体供大于求的影响,屠宰厂根据产品出货和价格的情况,谨慎经营,毛鸡价格预计以稳为主,在传统消费旺季会有阶段性价格上涨空间。毛鸡的阶段性价格上涨,加上种鸡阶段性的淘汰造成鸡苗出现空档期,带动鸡苗价格阶段的上涨。

3、从往年的行情规律分析,白羽肉种鸡产苗鸡的行情受制于商品毛鸡市场行情,商品毛鸡价格高低受制于鸡肉产品卖价高低,而鸡肉产品的价格受制于猪肉价格,呈正相关,中国的养殖周期又叫猪周期,即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它整个行情变动规率是4年一个轮回期,即低谷年——过渡年——高峰年——调整年——低谷年模式,从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结合白羽肉鸡行业与猪行业特有的变动规律预测,2013年因是低谷年份,2014年是低谷年向高峰年过渡的年份,2015年是高峰年份。当然这只是行情的基本变动规律,受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附我公司近10年商品苗价格情况。

篇2:202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

据相关新闻报道今年我过模具市场将得到新的一轮发展。未来中国模具前景市场空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不得不确信,未来模具行业前景一片大好。中国的模具企业也不断的涌现出来。据悉,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模具城80多个,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

信息移动产业的迅速壮大和建筑工程的不断开发,也是模具行业扩大生产和企业规模的好时机。同时,我国信息产业仍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创造的利润更是年年创新高,手机、彩电、笔记本等等机壳都需要大量的模具,仅这项的生产空间就是不可估量的。企业可以采用新型的设备和技术,研发先进的冶金方法和工艺,例如炉外精炼,生产高纯净度的优质钢材,增加模具高均匀性,开发并提供出制品化、精品化的模具,提高市场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

虽然目前国内的模具种类已经众多,但是市场空间依然十分巨大,只要是批量生产的产品都离不开模具,至少近几十年内还是无法替代的。模具的空间不仅仅是品种的创新上,还有模具质量的改进。对此我们应当抓住此次的机遇,从创新、质量上进行革新。模具的质量、创新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在一些技术领域上虽然还无法与国际上想媲美,但只要努力地进行学习、研究相信在未来的模具领域抢的一席之地。

篇3:我国汽车美容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汽车美容店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街小巷, “七分修三分养”的维修理念已被人们抛弃。“七分养三分修”的养护理念深入人心。据《2014-2018年中国汽车美容行业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在我国大约有80%的私人高档汽车车主有给汽车做美容保养的习惯;60%以上的私人中低档车车主也逐步意识到应该给汽车做一些日常的美容养护。据估算, 一辆10万元的汽车, 一般家庭的使用年限为5-10年, 如果每年的行驶里程按照3万公里来计算的话, 每年的汽车美容保养的费用大概在4000元左右, 以我国汽车拥有量来计算的话, 汽车美容业发展的“钱景”十分惊人。本文通过介绍汽车美容的概念, 在对我国汽车美容业的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未来汽车美容业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1 汽车美容的概念

我们通常所说的汽车美容, 主要是指针对汽车各个部位的不同材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有区别的保养工艺和保养产品, 从而达到汽车保养、美容和翻新的目的。通过进行汽车美容保养, 能够使我们的爱车焕然一新, 长久保持亮丽的外表, 优良的性能, 从而有效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汽车美与保养在传入中国之初几乎包含了所有汽车服务项目, 随着汽车后市场不断发展与演变, 如今的汽车美容所包含的内容已经细分到:汽车洗车、汽车漆面美容 (打蜡、封釉、镀膜、镀晶) 、汽车内饰护理 (内室清洁、内室桑拿等) 和汽车其他部件翻新 (发动机翻新、轮毂翻新、大灯翻新等内容) 。汽车精品、汽车装饰等也成为汽车美容的项目。

2 我国汽车美容业的现状

我国车市的火爆使我国的汽车美容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汽车美容业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进入我国市场, 迄今为止, 我国汽车美容业目前已经存在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 同时, 随着近几年国人的汽车消费理念、汽车使用理念的逐渐成熟,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汽车美容养护的重要性。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商家进入汽车美容业中,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市场的前进。目前, 我国的汽车美容业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 进入到发展阶段, 汽车美容项目也打破了原先的单一性, 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 标准化和高端化的趋势。目前我国汽车美容业发展迅速, 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理念和经营模式, 但是由于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 经验不足, 依旧出现了下面几个问题。

2.1 消费者认识不成熟

目前, 随着“七分养三分修”的养护理念深入消费者的内心, 人们意识到汽车和我们日常用的家用电器一样, 要想使它能够正常良好的运行, 也必须要定期进行美容保养。但是, 到目前为止, 仍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对于汽车美容业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对相关项目的认识不透彻。如日常经常进行的洗车作业, 大部分汽车使用者认为洗车仅仅是为了洗掉车身的灰尘和脏污, 使汽车看起来更加美观, 却不知道洗车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车身附着物腐蚀车漆, 使车辆面漆受损, 长期不洗, 就会严重影响汽车的使用性能。更有甚者一些车主用碱性洗衣液、洗洁精来洗车, 严重影响车漆寿命。这些错误的认识, 都直接影响了我国汽车美容业的健康发展。

2.2 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

“汽车美容”的概念在我国一经引入, 众多的洗车店、汽配店、加油站很快就盯上了这个新兴行业, 把汽车美容市场弄的热火朝天。目前, 汽车美容店开店标准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 (指专门从事汽车专项修理 (或维护) 生产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是一样的。没有专门针对汽车美容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这就决定了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无法得到规范。存在着经营范围不清、来历不明的商品混迹市场、以次充好的现象。

近年来, 由于汽车美容行业的准入制度比较低, 相关政策也不健全, 以至我国汽车美容店的规模也参差不齐。我们经常在路上看到一些街边的挂着汽车美容的牌子的店铺内, 公然的在想通的作业场所内经营洗车、轮胎检测、贴膜、汽车饰品、汽车装潢等业务。同样的, 有很多的汽车美容店, 甚至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正规的4S店里, 销售的一些汽车导航、汽车音响、防爆太阳膜都没有中文厂址, 卖家以进口产品为借口, 向消费者索要高价, 但很少有经营者能提供报关手续。

2.3 从业人员素质低

通过对郑州市汽车美容市场的调研发现, 郑州市汽车修理人员有上岗证, 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证书。而目前, 进行汽车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学徒工, 汽车不少学徒仅仅具有初中或中专的文化程度, 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系统性的学习。他们对于汽车美容这一技术的掌握主要是通过师傅传、帮、带来完成的。从而导致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同时, 从事汽车美容的技工对汽车美容产品缺乏鉴别能力, 无法辨别参差不齐的汽车美容养护产品, 加上车主对汽车美容养护知识了解的也不多, 养护用品常“以次充好”, 对汽车美容养护业的暴利现象无法识别, 给一些不良商家带来可乘之机。

3 我国汽车美容业的发展前景

3.1 潜在市场大

2009年, 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1300万辆, 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2014年, 我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4亿辆。根据汽车行业专家们的预测, 我国轿车的保有量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还会有飞速的提升。近年来, 随着“三分修, 七分养”的汽车养护理念深入人心, 人们对汽车的日常清洁美容、汽车养护用品采购等行为也就自然成为日常消费习惯。专家指出, 每1元购车消费将带动0.65元的汽车售后服务, 因此这些行为都极大的促进了汽车美容行业的发展,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十分显著的。

3.2 规范行业制度

目前, 我国应将汽车美容行业从汽车维修行业中独立出来, 制定相对来说比较规范的汽车美容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和收费标准。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美容业的监督和管理。将那些在经营规模、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不符合标准的企业拒之门外, 使我国的汽车美容业之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中。

3.3 专业化的从业人员

我国各个职业院校, 应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对汽车美容行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我国应制定汽车美容服务项目从业人员技术要求, 根据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 划分出不同等级并颁发相应的技术证书, 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提高其服务水平。

3.4 品牌化的经营理念

目前, 在汽车美容业中能凭借品牌影响力在行业内占据优势、市场份额能唱上“主角”的企业尚未形成。各种汽车美容店规模大小不一, 各种洗车、美容、装饰用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商家在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创意方面很少有独到的见解。同时, 我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专家已经指出, 要想使我国汽车美容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必须要发展品牌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连锁经营模式。

4 结语

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汽车美容业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是由汽车美容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和国人的消费观所决定的。众所周知,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我国的汽车美容业也不例外。目前, 我国的汽车美容业已经经过起步阶段, 正处于成长阶段, 存在不少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并不代表我国汽车美容业的将来, 我相信我国的汽车美容业今后一定会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蓬勃发展。

摘要: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轿车也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的家庭中。车市的火爆不仅带动了汽车制造产业和汽车销售业的发展, 也给我国汽车后市场, 即汽车美容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介绍汽车美容的概念, 在对我国汽车美容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汽车美容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汽车后市场,汽车美容,现状,前景

参考文献

[1]顾松华.汽车美容东方不亮西方亮[J].中国投资, 2004, (12) .

[2]王玲.汽车美容业养护知识[J].汽车维修与修理, 2007, (1) .

[3]Bruno Agard.Operation checking method for adaptive front lighting system[J].US.Jul, 2006, (8) .

[4]王玲.汽车装饰与美容业知识[J].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0.

[5]刘仲国.汽车服务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篇4:202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

一、2007年中国期刊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2007年我国期刊业获得了稳步增长,不同类型期刊的运作模式日益成熟,公益性和经营性期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非时政类期刊的产业属性进一步凸现。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其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期刊5068种,社会科学类期刊4318种。期刊业已成为年产值超170亿元的一大文化产业。若加上广告、会展等经营收入,期刊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规模。可以说,期刊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较强思想舆论引导能力、文化信息传播能力、社会资源聚合能力和文化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文化事业和产业形态。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2007 年全国报刊广告市场总额为808.71 亿元,其中报纸广告为 728.56 亿元,杂志广告为 80.15 亿元,报纸、杂志的广告经营额之比为 9.9:1,而2004 年这一比例为 11.3 :1,由此可见,虽然杂志的广告总量仍然较少,但其在报刊广告中的比例却在不断提升,报纸、杂志广告之间的不均衡性正在逐步改善。从增长情况来看,2007年报纸广告比去年同期增长 6.82% ,而杂志广告的增长率为 15.73% ,杂志广告增速是报纸的2.31倍。

当然,杂志广告的分布并不均衡,广告收入增长较大分别是机动车行业、体育健身类、社会新闻类、旅游休闲类、母婴类、城市生活类、健康类、财经类杂志,这些杂志的广告增长率大多在 15% 以上,其中,机动车行业增幅达43.0%,体育健身类增幅达39.8%。原因在于,2007年机动车消费增长迅速,广告需求旺盛;在奥运会之前,体育类产品消费成为时尚,故而体育健身类杂志广告走俏。相比之下,计算机行业和电子行业的广告增幅有所下降,显示出这类杂志的广告需求在减弱。

二、2007年中国期刊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⒈世界期刊大会在京召开,中国期刊迎来世界目光

国际期刊联盟(简称FIPP)成立于1925年,是世界期刊业界自发组合的非政治性、非营利性的国际期刊行业组织。2007年5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国际期刊联盟主办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期刊出版业精英汇聚一堂,把脉世界期刊业发展态势,共同探讨期刊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届大会以“杂志丰富你的世界”为主题,会议议题主要围绕“传统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商业与专业期刊:从传统出版业向多媒体的转变”、“提高期刊广告在整体广告中的份额”、“期刊从传统出版向媒体服务的转型”、“期刊高效发行的战略布局”、“发展中国家的期刊市场”、“期刊读者阅读品位和阅读习惯的变化”等热点问题展开。中外知名期刊的负责人,包括美国IDG国际数据集团创始人麦戈文、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副总裁特瑞斯·阿德逊、美国赫斯特国际期刊集团总裁乔治·格林,法国桦榭媒体集团总裁奎洛特,日本小学馆总裁相贺昌宏,日本讲谈社副总裁野间省身,以及来自中国的《读者》《家庭》《知音》《时尚》《瑞丽》《故事会》《特别关注》《中国国家地理》等就各自的期刊运营交流了经验。

世界期刊大会素有“期刊界的奥运会”之称,此次期刊大会也是继1997年在日本举办之后第二次在亚洲国家举办,其他34届均在欧美发达国家召开。世界期刊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体现了国际期刊界对中国期刊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对富有潜力的中国期刊市场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中国期刊业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对今后中国期刊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⒉整体转制,期刊经营体制创新迎来新曙光

2007年,期刊出版体制改革获得重要进展。机电商报社在2006年被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后,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小组审议,被批准改制为文化企业。2007年年初,改革方案获得总署批准,经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注册,机电商报社整体转制成为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这年9月,机电商报社整体转企改制并正式挂牌。这是国内首家集报刊主办、出版、经营于一体的报刊出版企业,同时也是第一家实现整体转制的科技类期刊出版单位。卓众出版作为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独资设立的国有文化企业,拥有《机电商报》《农业机械》《汽车与驾驶维修》《车主之友》等1种报纸和10种期刊的出版权。

国内目前的科技期刊虽然数量庞大,但多数“大而不强”,或者由于分散在不同的体制内而成为“散兵游勇”,体制上的束缚,包括人才、资金、经营自主权的限制,严重制约着科技期刊的做大和做强。作为首家完成转制的科技期刊社,卓众出版的“试水”必将带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一模式,为解决中国本土科技期刊在新环境下如何生存这个命题迈出了第一步。转制后的企业,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转变机制,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高新科技应用和集约化经营,重塑市场主体,实现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两个效益不断提高的目的。

⒊电子杂志持续高涨,《开啦》引领风骚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杂志”、“互动期刊”等新媒体业态从理念变为现实,并成为期刊新一轮发展的热点。2007年,电子杂志呈现双重格局:一方面面临着资金链断裂、裁员、易主、转型等经营“阵痛”,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传统杂志继续推进电子杂志革命。2007年电子杂志中表现最突出是徐静蕾主办的《开啦》。其下载量已经超过7000万,阅读量突破1亿大关,并获得可观的广告收入。尽管业界有人对《开啦》充满争议,但其快速发展的局势无疑值得传统杂志反思。其实,《开啦》成名不仅仅是由“徐静蕾”的名人效应所带来短期内知名度的飙升,而在于她独创性的内容。《开啦》从第一期就陆续推出王朔、韩寒的专栏文章以及徐静蕾以记者身份进行的独家专访,另外它还成立了专业的团队来负责制作、营销和推广。可以预见,在专业团队的经营下,电子杂志凭借网络低成本传播平台所赢得的强大注意力,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⒋走出去经营再成热点,《中国新闻周刊》登陆日本

期刊传播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著名期刊都已经发展成为跨国性的传媒集团。我国的《读者》《女友》《中国国家地理》《知音》等期刊虽然已经开始探索“走出去”经营的方略,但总体上困难重重,事倍功半。2007年5月26日,《中国新闻周刊》的日文版《月刊中国新闻》在日本东京上市,吹响了中国期刊“走出去”运营的新一轮号角。《月刊中国新闻》在吸取中国同行的经验教训,参考美国同行的出版路径后,为《中国新闻周刊》日文版选择了一条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道路。《月刊中国新闻》确定了“日本腔原汁原味”的编辑原则,将原版文章打散,重新组织结构。日本刊物很讲究边边角角的新闻做法,将原版内容重新细化,以专栏形式增加背景式资料,帮助读者阅读。日文本身文风谦和,论述讲究谦和与客观,没有强加于读者的感觉。因此,《月刊中国新闻》编辑部先对原版内容进行自我消化,然后再以符合日本读者口味的形式出版。

中国国力的强大成为《月刊中国新闻》得以在日本出版的必然条件,中国的“声音”也越来越需要“走出去”。近年来,中日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尽管依然政冷经热,但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度却日渐高涨。日本主流日报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新闻,主流杂志(政治、时事、娱乐类)也都要关注中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大,这为《月刊中国新闻》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因而,中国期刊走出国门的条件逐步具备,如何运用多种语言符号,传播中国的声音,成为摆在中国期刊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2007年期刊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⒈期刊结构仍不够合理

期刊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模仿、盲目跟风品牌期刊,如《格言》《意林》走红后,一些诸如《智言》《箴言》《智慧》《妙语》《笑语》《意汇》《百花意林》等数十本类似刊物跟进效仿;《特别关注》成功后,出现了《特别文摘》等大量刊名近似的文摘刊物。另外一些期刊在编辑思想、栏目设置、内容稿件等方面变相模仿。盲目跟风导致期刊内容严重同质化,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巨大浪费。二是面向一些特殊群体的期刊,如针对农民、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期刊依旧缺乏。如美国非营利组织AARP Foundation于1961年创办的主要为老年人服务的《Modern Maturity》双月刊,现已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单期发行量达2000多万份。在我国,面向老年人、农村、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杂志明显偏少。

⒉期刊“一号多刊”问题严重,新闻出版总署集中整治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颁布实施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一个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不得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须按创办新期刊办理审批手续。但近年来,国内期刊“一号多刊”现象愈演愈烈,一些期刊由双月刊变成月刊,分为两个内容和定位完全不同的版本;月刊变成旬刊,成为三个内容迥异的版本;甚至月刊有变成周刊,分为四个版本。一些学术机构主办的期刊不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随意出版增刊,且未在封面注明“增刊”字样。或是以出版增刊或出版专辑、论文集等形式,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牟取钱财。此外,刊号出租、转让、期刊封面标识混乱、版权页表述不全面等问题较为严重,给期刊市场管理造成困难。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对全国9000多种期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出版规范检查。督促各刊社对照检查,规范出版行为。对于轻微不合格的期刊,要求限期改正;对买卖刊号、一号多刊等严重违规的不合格期刊,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当然,政府主管部门亦将调整刊号审批政策,适度加大刊号供给,制定更为科学的期刊进入和退出制度,以维护期刊业的健康发展。

四、2008年期刊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⒈期刊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广告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2007年我国期刊广告占广告市场总份额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如2005年香港地区共有752份期刊(包括多份电子报刊),据香港广告商会提供的数据,2005年香港地区广告市场总投放额为455.24亿港币,其中杂志拥有16%的份额。此外,法国杂志产业占有20%的市场份额,美国杂志产业占有广告市场15%的市场份额,日本也占有12%的市场份额。由此推断,我国杂志产业还将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杂志广告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⒉期刊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程将加快

我国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不足3000种发展到今天的9468种,数量上的激增使我国成为期刊大国,但我国期刊中,发行量超千万册的仅《读者》一家,超百万册的也只有20余家。目前仅有《家庭》期刊集团一家正式挂牌成立的期刊集团,《知音》虽然已被批准成立期刊集团,但未正式挂牌成立,《读者》属出版集团而非期刊集团。这种状况与发达国家期刊集团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国外一些著名品牌期刊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跨国、跨地区、跨媒体兼并、规模滚动发展的历程,许多出版集团还拥有自己的电视台、电台、出版社等,而不是单一的报纸或者杂志。就发行量和总收入来说,国外名刊大都有上千万份或上百万份的发行量,美国《电视指南》发行量1500多万册,总收入全美居首,达到10亿多美元;法国《妇女周刊》总发行量曾达到2000万册,收入也达数亿美元;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的年营业收入高达200亿欧元。国内期刊集团化建设进程缓慢,无力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国内大多数杂志社规模小,实力较弱,无法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给新闻出版单位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意识形态不强的期刊进行改制和运营创新,此举将推进期刊产业的集团化发展。

⒊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

虽然传统期刊在此前受新媒体的冲击并不很大,广告收入和经营状况还比较稳定,但新媒体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期刊市场的突破口,2007年电子期刊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今后传统期刊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进一步朝“无纸化”方向发展,网络杂志、手机杂志和互动多媒体杂志等新型阅读市场将成为热点。目前各界对电子杂志发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电子杂志已从早期的发行渠道为王,步入到技术和制作至上的成熟阶段,不远的未来电子杂志将取代传统杂志。也有人认为电子杂志“赚了眼球却没赚钱”,它虽然发展很快,却存在资金不足、商业模式不明晰、盈利模式单一以及公司治理不足等问题。但无论如何,电子杂志作为新媒体的一员,融合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众多元素,具有互动、直观、丰富等优点,而内容和品牌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两者虽然存在一定竞争,但如果从内容扩展,进而增加媒体商业价值的角度看,两者的合作能够带来更大的共赢。

注释:

①张乐:《中国期刊业成为年产值超170亿的文化产业》,新华网,2007-11-17

②佚名:《美国杂志零售市场分析》,《世界经理人》[J],2004(4)

③秦朔:《中美杂志比较研究[OL]》,新传播资讯网,2001-10-6

篇5:202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第一章 汽车物流概述

1.1 汽车物流的概念及模式 1.1.1 汽车物流的基本定义 1.1.2 汽车物流行业的特点 1.1.3 汽车物流配送的主要模式 1.1.4 汽车物流现行的主体模式 1.2 汽车物流的四个环节

1.2.1 供应链采购下的零部件供应物流 1.2.2 实现精益生产的生产物流 1.2.3 实施柔性化管理的销售物流

1.2.4 实现“绿色物流”目标的回收物流 第二章 2016-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分析 2.1 2016-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运行现状 2.1.1 行业产销情况综述 2.1.2 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2.1.3 产业集中度分析 2.1.4 市场价格行情分析 2.1.5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2.2 2016-2018年中国汽车进出口情况分析 2.2.1 2016年进出口状况 2.2.2 2017年进出口状况 2.2.3 2018年进出口状况

2.3 2016-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政策环境 2.3.1 汽车行业鼓励政策 2.3.2 汽车行业监管政策 2.3.3 汽车产业环保政策 2.3.4 汽车行业政策热点 2.3.5 汽车行业政策动向

2.4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分析 2.4.1 发展自主品牌的必要性 2.4.2 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2.4.3 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 2.4.4 自主品牌滞后的根源 2.4.5 自主品牌改革路径

2.5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2.5.1 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5.2 产业发展制约瓶颈 2.5.3 产业税收体系存在的不足 2.5.4 行业面临环保考验

2.6 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对策 2.6.1 产业应对成本上升的建议 2.6.2 行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2.6.3 品牌国际化策略分析 2.6.4 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2.6.5 产业发展的相关理性思考

第三章 2016-2018年汽车物流行业综合分析 3.1 国际汽车物流行业发展分析 3.1.1 国际汽车物流业运行模式 3.1.2 国际汽车物流业发展趋势 3.1.3 德国汽车物流行业发展经验 3.1.4 日本汽车物流企业发展路径剖析 3.1.5 韩国汽车物流企业进驻中国市场 3.2 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发展综述 3.2.1 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发展特征 3.2.2 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发展快速 3.2.3 汽车行业入厂物流发展透析 3.2.4 汽车物流服务商资质要求提高 3.3 汽车滚装物流发展分析 3.3.1 汽车滚装物流的概念 3.3.2 汽车滚装物流的特点

3.3.3 国内汽车滚装物流资源分析 3.3.4 国内汽车滚装码头建设动态

3.3.5 我国汽车滚装企业物流发展的重点 3.4 汽车逆向物流发展分析 3.4.1 汽车逆向物流的概念 3.4.2 汽车逆向物流的产生

3.4.3 汽车逆向物流的作用及意义 3.4.4 汽车逆向物流存在的三个问题 3.4.5 提高汽车逆向物流服务水平的措施 3.5 汽车物流行业成本分析 3.5.1 物流成本的概念

3.5.2 汽车物流成本的构成

3.5.3 中国汽车物流行业成本较高 3.5.4 汽车物流高成本原因分析 3.5.5 降低整车物流成本的对策

3.6 汽车物流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3.6.1 可持续发展的优势(Strength)3.6.2 可持续发展的劣势(Weakness)3.6.3 可持续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3.6.4 可持续发展的威胁(Threat)3.6.5 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7 汽车物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7.1 经营模式方面 3.7.2 信息化水平方面 3.7.3 基础设施方面 3.7.4 供应链流程方面 3.7.5 服务方式方面

3.8 汽车物流行业的发展对策 3.8.1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模式 3.8.2 加强信息化建设 3.8.3 改善物流监管环境 3.8.4 合理布局汽车生产网络 3.8.5 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 3.8.6 改善多式联运运输比例 3.8.7 树立良好企业信誉

3.8.8 加强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

第四章 2016-2018年中国汽车物流行业运行状况 4.1 2016年中国汽车物流行业运行分析 4.1.1 市场规模情况 4.1.2 龙头企业状况 4.1.3 行业标准建设 4.1.4 行业创新情况 4.1.5 细分市场态势

4.2 2017年中国汽车物流行业运行状况 4.2.1 市场规模情况 4.2.2 行业运行环境 4.2.3 行业深度拓展 4.2.4 龙头企业状况 4.2.5 行业创新情况

4.3 2018年中国汽车物流行业运行现状 4.3.1 行业运行环境 4.3.2 市场规模分析 4.3.3 产业深度拓展 4.3.4 龙头企业状况 4.3.5 行业创新情况

第五章 2016-2018年整车物流发展分析 5.1 整车物流概述 5.1.1 整车物流的概念

5.1.2 整车物流的基本特点

5.1.3 整车制造商的物流运作模式

5.2 2016-2018年中国整车物流行业发展概况 5.2.1 中国整车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5.2.2 中国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探析 5.2.3 中国整车物流行业发展态势 5.2.4 中国整车物流行业政策进展情况 5.2.5 青岛保税港区打造汽车整车物流中心 5.3 港口整车物流发展分析

5.3.1 港口整车物流的介绍及主要特点 5.3.2 中国港口整车物流的区域发展状况 5.3.3 中国港口整车物流面临的主要问题 5.3.4 国外港口整车物流发展的经验启示 5.3.5 中国港口整车物流的发展建议

5.4 铁路运输在商品车整车物流中的发展分析 5.4.1 商品车整车物流发展现状

5.4.2 铁路运输在商品车整车物流中的优势 5.4.3 铁路企业发展商品车整车物流的问题 5.4.4 对铁路企业的发展建议

5.5 整车物流行业的竞争与合作分析 5.5.1 整车物流行业竞合概述 5.5.2 从价格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5.5.3 整车物流行业的合作分析

5.5.4 整车物流行业已进入资本整合时代 5.6 中国整车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5.6.1 中国整车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5.6.2 中国整车物流业遭遇机制困局 5.6.3 制约中国整车物流的几个因素 5.7 中国整车物流行业的发展对策 5.7.1 中国整车物流行业的发展建议 5.7.2 整车物流业资源整合对策分析 5.7.3 构建汽车行业整车物流体系的措施 5.7.4 整车物流企业未来发展应对之道 5.8 中国整车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5.8.1 汽车运输资源控制趋于集中 5.8.2 公路运输仍是整车物流的主流

5.8.3 整车物流内涵及竞争方式将发生变化 5.8.4 整车物流业务模式将向双向拓展 5.8.5 未来整车物流的关键能力在于合作

第六章 2016-2018年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分析 6.1 零部件物流概述 6.1.1 汽车零部件的种类 6.1.2 汽车零部件物流的分类 6.1.3 汽车零部件物流的运作模式 6.1.4 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的体系结构

6.2 2016-201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概况 6.2.1 中国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综述 6.2.2 汽车零部件物流取得积极进展 6.2.3 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现状透析 6.2.4 新政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物流体系 6.2.5 汽车零部件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动态 6.3 中国汽车零部件物流与整车物流的比较 6.3.1 整车与零部件功能特性的差别 6.3.2 汽车物流服务模式的区别 6.3.3 汽车物流管理过程的比较 6.4 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模式分析

6.4.1 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模式及借鉴意义 6.4.2 “主机厂中心型”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模式 6.4.3 汽车零配件产业JIT管理物流模式分析 6.4.4 第三方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及其发展模式 6.5 汽车零部件企业物流管理策略及方案优化分析 6.5.1 相关概述

6.5.2 供应物流管理策略 6.5.3 生产物流管理策略 6.5.4 销售物流管理策略 6.5.5 结论简述

6.6 RFID技术在汽车零部件物流的应用解析 6.6.1 企业物流问题 6.6.2 RFID解决方案 6.6.3 RFID应用成效分析

6.7 中国汽车零部件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发展趋势 6.7.1 汽车零部件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6.7.2 汽车零部件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6.7.3 汽车零部件物流的三大发展趋势

第七章 2016-2018年第三方汽车物流发展分析 7.1 第三方物流概述 7.1.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7.1.2 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7.1.3 第三方物流的价值 7.1.4 第三方物流发展必然性 7.2 第三方汽车物流发展概况 7.2.1 汽车工业第三方物流分析 7.2.2 汽车第三方物流的效益

7.2.3 汽车企业第三方物流应用模式 7.2.4 第三方物流和汽车企业合作利弊 7.2.5 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7.3 中国第三方汽车物流行业面临的问题 7.3.1 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7.3.2 行业面临的市场挑战 7.3.3 第三方物流应用障碍

7.4 中国汽车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对策及趋势 7.4.1 行业改革策略 7.4.2 三方联动发展 7.4.3 企业发展策略 7.4.4 发展第四方物流 7.4.5 第三方物流将成主流趋势 第八章 汽车物流企业运营战略探索 8.1 汽车物流企业的品牌建设情况分析 8.1.1 汽车物流品牌发展现状 8.1.2 企业品牌建设主要内容 8.1.3 品牌建设实施与维护措施

8.2 汽车物流企业绩效评估管理分析 8.2.1 企业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8.2.2 企业绩效评估指标选取 8.2.3 企业绩效评估主要方法

8.3 汽车物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分析 8.3.1 战略联盟的概念

8.3.2 汽车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主要联盟形式 8.3.3 汽车物流企业之间主要战略联盟形式 8.3.4 汽车物流外资巨头到华组建战略联盟 8.4 部分汽车制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模式 8.4.1 一汽大众第三方物流备件供应售后模式 8.4.2 长安汽车零部件物流管理运作模式 8.4.3 BMW公司汽车物流运作管理优化 8.4.4 上汽集团物流业务外包运行分析 8.4.5 丰田公司实时物流管理战略 8.5 汽车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8.5.1 汽车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8.5.2 汽车物流企业整合机遇及对策 8.5.3 汽车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措施 8.5.4 构筑汽车物流企业核心能力 8.5.5 汽车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九章 2016-2018年汽车物流与供应链分析 9.1 汽车供应链概述 9.1.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9.1.2 汽车企业的供应链 9.1.3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理念 9.1.4 汽车行业供应链的主要特点 9.1.5 影响汽车供应链运作的因素 9.1.6 汽车供应链的纵向及横向整合 9.2 供应链角度上的汽车物流改善 9.2.1 现代物流演变的原因和走向分析 9.2.2 汽车行业物流向供应链的演变分析 9.2.3 流程重构达到汽车物流一体化的综述 9.2.4 汽车制造企业应保持供应链的主导地位 9.3 汽车企业集团应用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分析 9.3.1 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内涵分析 9.3.2 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的主要特点 9.3.3 集成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应用分析 9.4 汽车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

9.4.1 运用现代物流整合汽车行业供应链 9.4.2 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链发展分析

9.4.3 第三方物流在汽车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9.5 汽车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策略 9.5.1 汽车物流供应链的优化与管理 9.5.2 汽车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9.5.3 供应链管理下汽车物流的创新对策

9.5.4 供应链管理下中国汽车业应采用的物流模式 第十章 2016-2018年汽车物流的信息化分析 10.1 汽车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

10.1.1 信息化对法国汽车物流业产生的影响 10.1.2 汽车物流行业信息化的作用 10.1.3 汽车物流信息平台的重要性 10.1.4 中国汽车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10.2 中国整车物流管理信息化分析

10.2.1 中国汽车业面临着整车物流管理的变革 10.2.2 整车企业对商品车运输管理系统的需求 10.2.3 整车物流管理系统实例分析

10.3 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分析 10.3.1 建设层次分析 10.3.2 技术手段分析 10.3.3 建设注意问题

10.4 汽车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10.4.1 中国汽车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10.4.2 汽车物流业应当先构建信息平台

第十一章 2016-2018年汽车物流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11.1 上海安吉汽车零部件物流有限公司 11.1.1 企业发展概况 11.1.2 企业网络体系解析 11.1.3 企业战略合作动向 11.1.4 企业持续精益化运作

11.2 重庆长安民生物流有限公司 11.2.1 企业发展概况

11.2.2 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11.2.3 2016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2.4 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2.5 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3 中国汽车物流公司(CALI)11.3.1 公司简介

11.3.2 2016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3.3 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3.4 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4 吉林省长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1.4.1 企业发展概况

11.4.2 企业业务发展的系统 11.4.3 企业扎根汽车物流产业 11.4.4 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11.5 北京福田物流有限公司 11.5.1 企业发展概况

11.5.2 企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11.5.3 企业快速发展的策略 11.5.4 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11.5.5 信息化成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第十二章 汽车物流业前景趋势分析 12.1 中国汽车物流市场前景预测 12.1.1 市场发展前景光明 12.1.2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12.1.3 2018-2022年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12.2 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2.2.1 行业发展趋势 12.2.2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12.2.3 企业发展趋势 附录: 附录一:《商用车运输服务规范》(WB/T1032-2006)说明 附录二:《商用车运输服务规范》(WB/T1032-2006)附录三:《乘用车水路运输服务规范》(WB/T1033-2006)说明 附录四:《乘用车水路运输服务规范》(WB/T1033-2006)

图表目录

图表 汽车滚装物流全过程示意图 图表 汽车企业物流成本构成

图表 中日调查汽车企业物流费用率比较 图表 中国汽车物流业的三种模式

图表 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物流体系结构 图表 最佳库存决策模型

图表 “主机厂中心型”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模式

图表 主要国家或地区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百分比 图表 A公司部分主要业务流程示意图 图表 A公司的部分主要作业流程示意图

图表 TPL企业发展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运作的模式一 图表 TPL企业发展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运作的模式二 图表 TPL企业发展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运作的模式三 图表 公司国内供应商实行的网络规划 图表 国外供应商网络规划 图表 供应商物流成本占比 图表 沿途取货模式 图表 销售物流网络规划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优化后销售物流网络规划

基于RFID与基于条码的物流系统性能对比 导入RFID后的变化

针对各种问题导入系统后的解决方案 RFID应用后公司的运行效率

汽车工业制造—销售—服务供应链示意图 没有3PL的运输和仓储模式 3PL加入后的运输和仓储模式 分布式数据库示意图

汽车物流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设备与前置运送成本与送货频率之关系 物流成本最佳化之潜能

BMW公司某厂房送货过程的物流成本

3个BMW工厂的供货商的4种最佳化替代方案 汽车供应链整体流程 分布式数据库示意图

2015-2016年长安民生物流综合收益表 2015-2016年长安民生物流分部资料

2015-2016年长安民生物流收入分地区资料 2016-2017年长安民生物流综合收益表 2016-2017年长安民生物流分部资料

2016-2017年长安民生物流收入分地区资料 2017-2018年长安民生物流综合收益表 2017-2018年长安民生物流分部资料

2017-2018年长安民生物流收入分地区资料 2015-2016年CALI综合收益表 2015-2016年CALI分部资料

2015-2016年CALI收入分地区资料 2016-2017年CALI综合收益表 2016-2017年CALI分部资料

2016-2017年CALI收入分地区资料 2017-2018年CALI综合收益表 2017-2018年CALI分部资料

2017-2018年CALI收入分地区资料

2015-2016年中国汽车物流公司综合收益表 2015-2016年中国汽车物流公司分部资料

2015-2016年中国汽车物流公司收入分地区资料 2016-2017年中国汽车物流公司综合收益表 2016-2017年中国汽车物流公司分部资料

2016-2017年中国汽车物流公司收入分地区资料 2017-2018年中国汽车物流公司综合收益表 2017-2018年中国汽车物流公司分部资料

篇6:2024年我国肉鸡业前景展望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第一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情况概述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相关定义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基本情况介绍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业链条分析

三、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业链环节分析

1、上游产业

2、下游产业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所属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四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的赢利性分析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的经济周期分析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附加值的提升空间分析 第五节 国中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资金壁垒分析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技术壁垒分析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人才壁垒分析

四、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品牌壁垒分析

五、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其他壁垒分析

第二章 2016-2018年全球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节全球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区域分布情况 第三节 亚洲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亚洲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亚洲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亚洲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四节 北美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北美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北美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北美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五节 欧盟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欧盟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欧盟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欧盟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六节 2018-2024年世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分布走势预测 第七节

2018-2024年全球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全社会消费品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总额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析

六、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分析

七、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监管体制现状

二、行业主要政策法规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产业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二、教育环境分析

三、文化环境分析

四、生态环境分析

五、消费观念分析

第四章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状况情况介绍

一、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二、行业创新情况分析

三、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供应情况分析 第四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第五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所属行业运行数据监测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所属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二、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所属行业产销与费用分析

一、流动资产

二、销售收入分析

三、负债分析

四、利润规模分析

五、产值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所属行业财务指标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六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格局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主要品牌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 第五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支援与相关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五、政府的作用

第七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需求特点与价格走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消费特点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消费偏好分析

一、需求偏好

二、价格偏好

三、品牌偏好

四、其他偏好

第三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成本分析

第四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需因素

二、成本因素

三、渠道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五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价格现状分析 第六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平均价格走势预测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价格影响因素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平均价格走势预测

三、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平均价格增速预测

第八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区域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区域市场规模分布 第二节 中国华东地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分析

一、华东地区概述

二、华东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华东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分析

四、华东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华中地区市场分析

一、华中地区概述

二、华中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华中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分析

四、华中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预测 第四节 华南地区市场分析

一、华南地区概述

二、华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华南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分析

第九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情况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SWOT分析

一、行业优势分析

二、行业劣势分析

三、行业机会分析

四、行业威胁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环境分析(PEST)

一、政策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十章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企业分析(随数据更新有调整)第一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二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三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四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五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十一章 2018-2024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国内投资环境分析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机会分析

三、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投资增速预测

第二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发展预测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增速预测

三、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值规模预测

四、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值增速预测

五、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供需情况预测 第四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盈利走势预测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毛利润同比增速预测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预测

第十二章 2018-2024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投资风险与营销分析 第一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政策风险分析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技术风险分析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风险分析

四、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其他风险分析

第二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企业经营发展分析及建议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经营模式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销售模式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创新方向 第三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十三章2018-2024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品牌战略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二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战略综合规划分析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十四章 2018-2024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品策略分析

一、服务产品开发策略

二、市场细分策略

三、目标市场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定价策略分析 第三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营销渠道策略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渠道选择策略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营销策略

第四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价格策略 第五节

行业分析师投资建议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重点投资区域分析

篇7:我国钨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钨矿资源丰富, 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6%左右, 如此巨大的储量为世界钨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20世纪初期以来, 人们对钨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就从未停止过, 人类社会对钨制品的需求日益加大, 钨产业也逐步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中坚产业之一。然而, 我国这种稀缺的战略资源目前正面临枯竭的危机, 如何守住钨资源优势, 从国外公司手中重夺定价权, 合理有序的开采、加强深加工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转变产业结构显得势在必行。

1 我国钨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差距

在钨业研发领域, 我国近年来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如株州硬质合金公司获批建立了首个企业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并建立了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尤其是“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装备制造”等国家科技计划均立项大力支持钨和硬质合金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钨及硬质合金等的研发中取得了一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 如:稀土钨电极制备技术、白钨矿及黑白钨混合中矿碱分解技术、超细/纳米W粉与WC粉、WC—Co超细/纳米复合粉合成技术、超细晶硬质合金、梯度硬质合金制备技术、涂层硬质合金刀具集成制造技术等。

从我国近年来钨产业发展状况来看, 目前从事钨矿采掘、钨冶炼和钨深加工等方面的企业有400多家, 全行业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为了逐步扩大自身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额度和影响力, 越来越多的大中型钨企业意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刻不容缓。然而, 不容乐观的是, 我国还未形成钨和硬质合金产业的经济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尤其是在钨精深加工领域, 国内企业在高端硬质合金棒材、高档刀片、工具以及高档钨丝、钨材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制约我国钨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情况;产品的质量、结构和附加值;产业结构、规模及竞争能力;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产业政策、体制和机制问题[1]。

1.1 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情况

一是在矿山开采总量控制方面令人担忧。很多矿山被过度开采, 使其开采年限大大缩短, 若以这样的速度发展, 以我国钨资源储量计算, 仅能维持30余年,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 开采出来的钨品, 由于缺乏合理的出口管控, 往往以极低廉的价格销往国外, 而美国等钨资源大国却停止了钨资源开采, 完全依赖进口。

二是钨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 尤其是在钨矿采选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率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采选回收率不足以及冶炼产能过剩等原因是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因素。我国钨企采选回收率约在五成左右, 有些小型企业甚至不超过三成;同时APT (仲钨酸铵) 、钨粉、钨铁等产品生产线重复建设严重, 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三是二次钨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废旧硬质合金的含钨量可达40%~95%, 远高于硬质合金生产用原料APT的含钨量, 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 但是由于成本、产量、纯度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使得二次钨资源利用率偏低。如表一所示。

四是在进行钨的冶金加工过程中, 没有注意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由此产生的“三废”将对当地环境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不计后果、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 必须马上转变。

1.2 钨产品的质量、结构和附加值[2,4]

一是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相比国外差距较大。目前, 国际钨业的发展正面向纯化、细化、强化和复合化的高精尖钨深加工产品方向。国外多种钨制品质量优于国内, 杂质元素可降低至μg/g (如德国可生产纯度为6N的钨, 应用于电子工业) , 粒度大小及组成可控性、稳定性好。此外, 国外钨品种类丰富, 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可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在我国, 钨丝加工一直以来是钨材行业的主要基础产品, 然后产品形式却显得过于单一, 现今钨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各个方面, 甚至在众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及国家防务中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因此, 加速产品创新, 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将是我国钨材料加工产业的主要方向。

二是技术发展对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发展的选冶材一体化技术具有重要发展潜力, 有望在开发钨类高端产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型钨制品方面, 化学气相沉积 (CVD) 是制取高纯、致密、异形钨及钨合金制品的重要技术, 可以制备耐高温、抗烧蚀涂层, 高熔点、高比重涂层, 耐磨损、耐腐蚀涂层等。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在硬质合金方面仍然是我们的短板, 一些关键核心的知识产权仍然被国外公司占据, 这对我国钨深加工企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5]。

三是拥有高附加值的钨产品占出口比例明显偏低。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增长的高速期, 由于国产钨产品难以满足高端需求, 因此每年需要进口国外大量高端钨产品, 且进口价格高昂, 以此同时, 我们每年出口的钨产品, 却以不到进口价格的一半销往海外, 处境十分的尴尬。

1.3 产业结构、规模及竞争能力[3,4]

一是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我国钨企遍及整个钨产业链的上游至下游, 从采矿到冶炼, 乃至中间产品及应用领域, 由于缺乏有效的准入管理制度, 导致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 生产自动化程度低下, 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缺乏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例如, 全国大概有近四十家APT生产企业, 年产量皆不足一万吨;应用领域的硬质合金生产企业产能过千吨的仅仅只有5家。为此急需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准入门槛, 打造钨产业集群, 提高整个行业竞争力水平。

二是企业拥有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非常少, 尤其是在硬质合金的研发方面。多数企业轻视研发, 投入甚至低于其销售收入的1%, 成为导致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在这方面要远超国内企业, 据统计, 仅肯纳金属公司和山特维克公司两家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就约为我国所有硬质合金企业申请专利之和的4倍左右。

三是企业技术质量标准建设滞后。针对钨和硬质合金产品性能和使用效果的应用型研究较薄弱, 企业技术质量标准建设呈现滞后状态。另外, 国内采用的性能评价方法严重老化, 很多企业仍在沿用几十年前的静态评价方法, 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产品的使用性能, 不能可靠预测产品的使用效果, 不能准确指导用户选择和使用钨和硬质合金加工产品。产业结构必须加快调整, 选冶材一体化, 大力倡导高效、短流程。

1.4 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

目前, 将钨和硬质合金的开发作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科研单位十分稀少, 研发人员也相对匮乏, 导致创新能力低下, 尤其是一些以简单加工为主的生产型企业, 技术攻关能力薄弱。同时, 一些研究和应用没有得到有效转化, 这大大制约了我国钨产品推陈出新的能力, 更不用说一些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了。若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则需要我国钨企转变传统观念, 重视科技创新, 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和引进创新的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产、学、研结合,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1.5 产业政策、体制机制问题

主要体现在钨冶炼及初级产品生产能力的遏制还不够;配额分配应更多地向优质、高附加值、利润高的产品和企业倾斜, 引导企业向高端发展;国家和企业对废钨回收及再生利用重视不够, 相关政策法规及激励措施不到位;必须通过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研发投入、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等途径, 引导企业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道路。

2 我国钨业发展方向和对策

首先, 应针对钨业的发展, 高度重视发自源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这对钨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其次, 钨品生产企业要适应形势变化,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增强技术创新, 改革产业结构, 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在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理念的指导下, 发展我国钨二次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提取及深加工技术。

第三, 急待提升硬质合金深加工制品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6]: (1) 获得WC基纳米粉末产品及热喷涂材料的自主知识产权, 改变依赖进口的现状。 (2) 改善硬质合金防护涂层的性能及寿命, 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 (3) 纳米晶硬质合金烧结技术实现产业化, 产品获得高端应用。

第四, 逐步建立合理规范的硬质合金综合利用技术, 真正做到能耗低、品质高、产量高的同时, 又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钨业发展的现状,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并对制约我国钨业高端发展的关键问题做了阐述, 同时对其发展方向给出了意见。

关键词:钨业,创新,产业结构,高附加值

参考文献

[1]祝修盛.2012年我国钨品进出口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 2013, (06) :31-33.

[2]宋振国, 孙传尧, 王中明, 等.中国钨矿选矿工艺现状及展望[J].矿冶, 2011, (03) :1-7, 19.

[3]张焱, 尤显卿, 田四光, 等.钢结硬质合金的发展现状[J].热处理, 2008, 23 (01) :12-15.

[4]李洪桂, 赵中伟.我国钨冶金技术的进步:纪念中国钨业100年[J].中国钨业, 2007, 22 (06) :7-10.

[5]马运柱, 黄伯云, 刘文胜.钨基合金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粉末冶金工业, 2005, (10) :46-52.

上一篇:自强不息的讲话稿下一篇:化工标准化的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