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2024-06-05

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精选9篇)

篇1: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在新课程教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这种教学设计应如何去操作和实践,有位名师在谈到这方面的体会时说:“我不再设计并书写完美的教案了,这样我再课堂上又了更多地创造性临场发挥。原先,又很多像我一样的„懒‟教师常会照着抄来地名师教案„宣科‟,学生地思路跟不上,我们就„生拉硬拽‟,将学生绳之以„案‟。此时地学生和教师都成了教案的奴隶。现在就不通了,我们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灵活地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备课是新课程教改的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走进新课程,首先应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寻找突破口。如在课改实验时,许多教师拿到新教材备课的时候,感到茫然,乃至遇到一些十分困惑的问题。

一、遇到和存在的问题

1、新教材体系和特点如此之新,一下子不知怎样去把握和处理。

2、新教材要求活用,不知应如何开发新课程资源。

3、面对陌生的三维目标,应如何去确定和整合?

4、旧方法不能用了,根据课标精神又该如何来设计一节课呢?

5、变革教学方式,研究学习方式,教师该怎样去组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6、“八股式”旧教案中看不中用,必须改,但新课程教案有该怎样写呢?

7、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存在盲目性;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学形式、手段过于模式化;课堂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教学时间相对不足;与新课程配套的练习比较少,老高考下的试题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新课程出现的综合探究课可上可不上。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代学”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教材经过教师处理后,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材,就应具有探究性。

二、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和存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1、转变学习方式,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

2、教师应该准确定位“教与学”,积极努力地构建和谐的课堂,因为必要有效的教师讲授时不可或缺的。

3、重视“课内与课外”,增强学校课堂教学的教学实效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尽可能多的采用时效性强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4、注重动态的过程,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合理配置好使用有限的教学事件(综合考虑和排除各种因素,一个学期政治课的教学时间只有15-16周)。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师需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进度。这里教师需要注意几点:①不要把中学生当成大学里面的专业学生来看待;②别再使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方法;③不能过分地拓展学科专业理论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课

程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的教学,突出教材上正文内容的教学

5、加强对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管理。

正确对待新课程条件下的新高考:高度重视教材中出现的素材、例题和课后习题;高度关注课改一线出现的,近年来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全国高考试题;关注研究最新考试改革新成果;注意收集新材料,学会创设情景编制具有较高考试信度的题目。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当然人海茫茫,教海无边,即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应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人无全才,人外有人,因材施教,人人成材。所以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研究学生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等进行差异性教学。

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1,厌学心理的家庭教育对策: 当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时,家长应及早带孩子去看正规的精神科医生,对学生的心理疾病做一个正确的诊断,一经确诊,应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必要的治疗。厌学型心理疾病的医治,主要方法有: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对家长来说:这里的药物治疗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不能随意停药,否则可能造成病情反复。例如前面提到的C同学,由于家长擅自在假期停止用药,造成孩子病情出现反复并且加重,最后只能休学。如果病情较重,不能正常进行学习的,必须休学。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离开造成其病因的环境,有一个较长期的休息。这时如果能再助以适当的心理治疗効果会更理想。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采用治疗者和被治疗者之间相互反应所产生的持续人际关系,用解释,暗示,说服等方法,解决病人的心理情绪,消除认知及有关行为的问题,解除被治疗者的心理困惑,改善被治疗者的非适应行为,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增强抗拒外界干扰的能力,从而稳定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2.心理健康恢复的最佳场所在学校: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脱离学习环境的休息后,要使患厌学心理的学生恢复学习能力,并能完成必需的学业,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期。时间可因人而宜。一般以一个学期较合适。因为心理疾病的最后痊愈,“救世主”只有一个,就是学生本人,只有改变自我,战胜自我,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而家长和学校必需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我认为心理健康恢复的最佳场所还是在学校。因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是患病学生和社会沟通,战胜自我的坚强基石。在经过一个阶段的药物治疗和休息后,可以让这些学生旁听一学期,让他们上一些容易接受的课程,开始时不要求做作业,也不参加测验,考试,相反要安排适当的休息。一个月后,可逐步地提出要求,从要求完成作业到参加平时的练习和测验等,直至和普通学生完全一样参加正常的学习。老师参与学生的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对老师提出的新的课题。有关专家指出。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与之相伴随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中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的配置和经费的投入上都是十分匮乏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工作队伍和网络,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有针对地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

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适当处理。在患厌学型心理疾病学生经过药物治疗,休学休息,回到学校的这段特殊时期中,班主任就应担当起心理医生的角色,以利于这些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健

前面提到的A同学,在经过一学期的药物治疗和休学休息后,我与家长商量让她回到高二年级旁听,在上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她的情绪稳定,逐步加入到正常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周围的环境影响下,不但参加了高二的期终考试,并且开始了高三的学习。B同学在经过半年多的休学休息和不断的心理治疗后,加入了新的高一年级的队伍,由于新集体的良好氛围,消除了原来心理上的阴影。她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周围老师都很关心她,还及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她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高一结束时考试成绩进入了年级前20名内。

3.家校协同,及时做好恢复期出现的情绪反复的指导工作 患有厌学型心理障碍的学生,尽管他们是出于种种原因而最终导致厌学,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性格上的某些缺损是患病的根本原因,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而恢复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有风吹草动,又会出现情绪上的反复,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就可能前功尽弃。一旦旧病复发,那只会加重病情。B学生在刚升入高二学习时,因为部分老师的调换,给她造成环境上的陌生感,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在家长和班主任及时交换情况后,相互配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并按她的想法调换了座位,使她又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A学生在高三前两个月的学习中,尽管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但还是情绪稳定。谁知学生中传说期中考试后要分提高班和普通班,给她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并且又开始出现以前的厌学症状。这一次她主动来找我,倾诉思想上的苦闷和心中的顾虑。我一边做好开导工作,一边带她到学校领导那儿证实传说的不可靠性,彻底打消她心中的顾虑。并及时与她的新班主任联系,请大家一起来关心和帮助她。以后的一年中,我多次主动找她谈心,做好疏导工作,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高考发榜以后,当接到她高考成绩上了大专分数线的电话时,我的心里好象看到了希望:这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也是完全可以有救的,只不过他们需要更多一些的关心和爱护,认同和尊重,同情和鼓励。需要情感交流,需要人生观方面的指导。应从教育着手,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启发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视人生,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2: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在我们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案例:

问题诉述:老师您好,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虽学习成绩差点,但我一直没有厌学的念头,自年后感冒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也不知道啥原因,一想到上学,心里就感到恐惧,胃里也伴有不适感。父亲和我几次去医院检查均正常,这样家里就再送我返校。但来到后,一节课也很难坚持,尤其是晚睡前很想回家,于是,我有机会就给家里打电话,接我回家后,吃饭也香了,身体感觉舒服多了。所以,最近几个月来,我很少能在学校待完整的一天,周日返校简直使我苦不堪言,想放弃上学,家里人坚决不让,我自己也觉得不上学不行,所以,就这样度日如年,心里总感觉老师和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想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已经都讨厌我了,但我实在无法,老师你帮帮我吧。

孙妈妈分析:

通过上述情况,该同学属于典型的由厌学引起的躯体反应。针对这种情况,这个学生最需要改变和未来需要改变的是情绪问题和行为习惯,通过逐步增强自控力,克服厌学情绪,进而消除躯体症状。

孙妈妈支招:

在征得来访者同意后,我们为他制定了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帮助他克服厌学情绪。短期目标是:培养自信心,找到成就感。长期目标是:培养兴趣爱好,扩大交往圈,培养学习兴趣,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几周系列的工作,该生自信心和自控力增强了,对上学有了正确的认知,当厌学情绪产生时,自己便做深呼吸给自己注入战胜自己的能量,逐渐打消厌学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厌学。

孙妈妈心语:

在校生产生厌学情绪,原因是多方面的。

1.情绪和情感消极。有些同学由于学习失败,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积累,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从而害怕、讨厌学习。

2.与人际关系差有关。有的学生在家中因受到过分的宠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有一种“我即中心”的优越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紧张,产生厌学心理。

3.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不知道为何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感到前途迷茫,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4.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过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学习越来越感到厌倦。

孙妈妈建议:

厌学的学生往往容易把自己与学习优良学生比较,从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篇3: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厌学,对策项目安全,质量管理

(一)引言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风浮躁、厌学的现象,学生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旷课。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是值得关注、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深层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极大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二)调研结果

通过和学生聊天、电话交流等方式调查,发现:1.进校学习目的不明确者所占比例很少,只有5%,说明学生还是有目的而来。2.学习兴趣的保持程度能持之以恒者占65%,这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心理。3.还有30%左右的学生“从来就不愿学习”,这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已相当严重。4.统计数字还表明“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或了解得很少”所占比例高达56%,他们不知道学了能做什么,没有学习动力。5.从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社会、家庭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并不太大,只占27%;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和学生个人,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教育管理不严、方法不当与班风不良”达到40%,“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占到55%;从学生个人方面看,基础差、缺乏毅力等影响较大,高达61%。

(三)厌学原因分析

1. 认为教师所讲的课枯燥乏味,不感兴趣

职业学校扩招后,因教师、图书馆、实验室等有限的教育资源被“稀释”,百余名学生常常一起上课,教师觉得无可奈何,往往一学期难得点名、提问,上课照本宣科,考前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考题出得越来越简单,这些做法实际上加剧了学生厌学、逃课事件的发生。

2. 不喜欢所学专业

一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弥补自己未能上中专或大专的遗憾,从不考虑学生对上职业学校或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没有兴趣,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使学生最后就读的并非是他们所喜欢的专业。

3. 不了解所学专业

对将来的工作和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了解,因而茫然不知学什么好。

4. 受浮躁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心想早点去挣钱,无

有些同学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通过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便认为金钱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产生了学不学无关紧要,只要能挣到钱,便有了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因此,“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着赚钱,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目前,校园里的经商热就是对此最好诠释。

5. 对人生缺乏长远规划

盲目无目标;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不愿吃苦,认为学习太苦太累。

6. 谈恋爱分心

据早期调查显示:恋爱是除毕业分配外最受关注的问题。但从学生恋爱愈演愈烈的现象中透视出种种不寻常的信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学业的影响。恋爱涉及的最本质问题就是人生观问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那么恋爱引发的就不止是厌学、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态度等问题了。

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原因外,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家庭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如特困生与厌学的问题)等,这些也是要关注的。

(四)应对措施

既然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学风不好、厌学问题须多管齐下,协抓共管,多方面做工作,这样方可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良风气。

1. 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

新生入校后,要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之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以及对从业人员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而唤起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2. 加强心理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学生在学习上的懒惰、小恩进取、畏难情绪,以及沉迷于爱情、沉迷于网络,对人生缺乏整体规划等,是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当然,这些现象并非高职院校学生所独有,在青年学生中,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这些外在的现象说明了学生心理上不健全、不成熟的一面。

3. 构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必然导致学生到校外去寻找“广阔天地”。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如借助影视、书刊、音乐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艺术团、运动队、学生社团等活动,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

以上三个方面是防止学生厌学、弃学的对策和途径。此外还应加强和改善管理,创设一个有制约力的环境,通过制度约束、加强考勤等,不给学生造成违犯校规的条件。教师的说服教育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同时,更要动之以情,与学生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创造一个有感情的环境。

(五)结束语

加强学风建设,让学生不再厌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学校教育与管理在整个学风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着重于泰山的责任。只要真正把学生当作服务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用心、用力去实践教育的真谛,就一定会开创职业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陆进.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成因分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6.

[2]徐金寿.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成因研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

[3]马丽南.高职生中厌学现象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篇4: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1、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为他人而学。他们内心的一致感受是,自己根本不想学习,但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学,觉得是为别人而学。

其次是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烦恼、苦闷,一提到学习就觉得痛苦,觉得学习是一件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

再次是逃避学习。他们试图逃避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不愿意参加考试,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2、学生为什么会厌学

第一是没有成就感。成就感是一个人坚持某项工作的重要动力所在,如果屡遭失败,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即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无法完成学习的要求,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降低学习动机水平。

第二是丧失学习兴趣。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或具有个人意义的领域,自然会投入时间、努力和精力。兴趣是个性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倾向。学生对某一课程感兴趣,则产生学好这一课程的兴趣动机,若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就需借助外力促其学习。

第三是人际关系不良。每个人都喜欢按个人意愿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如果在一个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他们往往有十足的干劲。而当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自尊受到威胁,自信心受到了挑战,陷入焦虑、恐惧等不良的情绪中,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

第四是学习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过重,使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激发学习动机,克服厌学心理

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个人在良好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能力。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丧失了学习动机的学生也可以重新获得这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强调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显得比他人聪明能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这在很多教师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中总是有失败者的。持这一观念的教师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评价方式和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如果按照单一的目标要求,用传统的考分评价,肯定有一部分学生的分数较高,而另一部分人分数较低。如果给学生制定个人化的目标,进行纵向评价,使每个人的参照对象是他自己,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进步作为评价的标尺,淡化横向的学生之间的比较,这样是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而不是在横向比较中的担心、焦虑和自卑。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信是一个生命的灵魂,是一种无敌的精神力量。而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信和勤奋是人取得好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生长大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具有这两个重要因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这种自信。在社会激烈竞争中,具有这种自信就更为重要。作为教师怎样保护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信心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然自信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师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保护自信,培养自信的实践中,又要十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优势、劣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教育方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人,只有当他正确认识自己,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这样做学生才会把握不断进取的主动权,产生自信的内驱力。

3、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倾向。归因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推理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归因理论家韦纳指出,归因是人类动机的主要来源,归因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能力、努力、难度与运气。学生中存在不同的归因倾向,一些学生倾向于把学业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学业失败归因于努力和运气。这类学生容易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观念,认为只要肯努力下功夫就可以学好,而遭到失败只不过是偶然的事情;另一些学生倾向于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能力,认为努力也没用,只好碰运气或靠人帮助。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易形成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这种无能感很容易泛化,往往一门学科的失败就使得这类学生认为自己在所有学科上都是无能的。从这可以看出,归因因素中的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努力因素是爱意志控制的。所以我们应当尽量使学生把自己的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上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安全感、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班级学习氛围,作为教师,应真诚的接纳每一个学生。对于那些考试成绩较低的学生尤其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并尝试各种方法让这些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对学习无能为力。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合作而力争进步的气氛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在集体生活里,培养学生在班级和学校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校生活的愉快,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机会,如郊游、运动会、劳动实践等,培养班级凝聚力和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篇5: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一、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讲空话,课后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对作业拖拖拉拉。更有甚者的是个别学生上课故意捣乱,顶撞老师,逃学逃课现象也时有发生。面对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通过调查确定对象,并对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希望从中找出家庭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帮助扭转学生厌学这一不良局面,配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更好进行。本文将就这个角度对厌学现象的成因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探讨。

二、现状分析

(一)富裕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都市化、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中的大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生活条件好了,家庭存款多了。而这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长信奉的是:再穷也要“富”孩子,更何况现在孩子不多。所以他们对子女往往是过分的溺爱、娇惯,对孩子言听计从,姑息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家里的各种家务劳动,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更不用说让他们过艰苦的生活了。例:小陈同学,小学时的成绩一般以上,人比较聪明,学习也比较认真,但在家里,他俨然是个“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对他,真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旦有个身热头痛、感冒的,父母一个电话打到学校,请假少则二三天,多则一星期,随着年级的升高,拉下的课很难补上,小陈就由此而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富裕家庭,还聘请家庭教师,但由于没有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导致孩子在校不认真学习,完全依赖家庭教师,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庭在孩子的卧室内摆放大彩电、电脑,为孩子配备手机等。这样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追求享受,贪图安逸,怕吃苦,怕受累,学习缺乏动力,遇到一点点困难时,缺乏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稍有难度,成绩略有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在孩子畏难、退缩时,有的家长不是鼓励、帮助,而是一味的纵容。例如有一位家长知道孩子学习成绩明显退步,不肯做作业时,无可奈何地对我们说:“我们也不敢去逼他,万一有个三长二短的该怎么办呢?还不如随他去。”

产生学生厌学现象的另一原因是富裕起来的家庭给孩子的零用钱相对比较多。孩子有了较多的零用钱,在节假日会约上小伙伴外出进行本不属于他们的娱乐活动:上卡拉OK、下饭馆等。玩物丧志,最终沉迷于娱乐之中,抛弃书本,导致厌学、弃学。

(二)离异、单亲家庭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亲或母亲有强烈的思恋情结,但由于相见的次数较少,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减少,父爱或母爱被剥夺,时间稍长,容易造成这些孩子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缺少知心朋友,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只能自己解决,若自己解决不了的,则不了了之,日积月累,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离异、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一般来说家务繁忙,无暇顾及子女,他们的子女多半由祖辈抚养,而祖辈对孙辈总是极为纵容、溺爱,家庭教育方法简单,不了解孩子,常以迁就为教育手段,寄希望于年龄大了以后会懂事。因此,平常重视生活上的呵护、爱惜,而缺少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关心,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厌学。

有些离异家庭再婚,后父或后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又缺少交流与了解,容易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有些后父或后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子女不问不闻,出了事情也不过问。这些子女容易自卑,心理情感闭塞,也容易产生厌学。例小韩,后母对他的事情一律不管,父亲远在外地打工,一年中难得回来一次。于是,小韩便成了“游牧民族”,自由自在,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自制能力又不是很强,学习也就一落千丈。

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且父亲或母亲又忙于工作,非常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少年的引诱,从而导致逃学厌学。例如小丁同学,由于父亲忙于工作,而自身性格又比较内向,缺乏与别人的正常交流。于是他就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慢慢地,他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家长自身因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数不少的一些家长迫于当前的形势,急于无奈,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误导下,便演绎成了粗鲁式的棍棒教育,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家庭不和

有些家庭,夫妻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体验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与不信任。夫妻吵架、打骂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这样的孩子整日提心吊胆,心事重重,上课时精神难以集中,在家又无法安心学习,容易造成成绩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3)家长观念错误 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孩子爱劳动,活动能力强,将来能赚钱就行。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放松要求,任其自然,成绩好坏一个样,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旦成绩出现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建议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就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家长们参考。1.转变观念

把再穷也要“富”孩子变为再富也要“穷”孩子。因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所有的孩子长大以后早晚是要离开父母去独自闯一片天地的,与其到那时面对困难挫折困惑无助,不如让他们摔摔打打,“摔”出勇气,“打”出能力。

父母亲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练,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为可耻的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精神振奋和手的技巧相结合的活动,劳动反映了人对他人、集体和祖国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劳动,参与公益活动,能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培养了做人的高尚品格。2.言传身教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质疑,是从父母那里学得的,而且,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通过学校的再教育,也很难更改。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所以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在工作之余进行正常的适当的娱乐活动,是不容置疑的,但首先得保证子女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一前提条件,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也必须予以关心。家长一味地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在一个家庭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矛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家庭中的孩子却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受害者、牺牲品。所以大人们不管是吵闹也好,打架也罢,静下心来,为孩子想一想,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3.关注子女,学会沟通

作为家长,不管工作繁忙,也应抽空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关注子女的各种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疙瘩时,家长应主动与其沟通,好好地加以引导。一旦父母平等地和子女交流,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了。不容置疑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的非常有利的。综观各种成功的家教个案,无不说明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在孩子进步时提醒孩子要戒骄戒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的做法比那些命令式的、棍棒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

以上的分析,我们仅从家庭方面来探讨中学生的厌学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成绩好,那么请让我们的家长们从自身做起,焕发精神,为培养孩子而不断努力。

篇6: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近十余年来,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了一派空前活跃的大好局面,中学生厌学心理因素的形成及其对策已成为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任务。

一、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一个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倾尽了全部积蓄,如果孩子考不上高中,不能升入大学,既没有让孩子获得政治资本,又没有让孩子学到挣钱的本领,这种投资是不值得的。再说,即使孩子考入了大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还不如早就业早挣钱。另外,某些部门“脑体倒挂”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农村教育部门,大学毕业,到乡村任教,年头到年尾辛辛苦苦,工资却了了。所以有些家长认为,一个字不识,照样能买轿子车,大学毕业,一样要骑自行车。这种想法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

2、“人情第一”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办事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人情第一”的人际关系使一些人产生了“才能无用”的思想,他们认为有没有才能不要紧,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关系。这一切使中学生对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产生了悲观情绪。

3、形形色色的诱惑。当今社会生活令人眼花缭乱,挡不住的诱惑、强烈的刺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名目繁多的“吃”,层出不穷的“用”,花样翻新的“玩”,时髦新潮的“穿”,所有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中学生的心。相比之下,学习就成了某些人眼中“最无聊、最枯燥”甚至“最烦人”的事情,学习的人也就成了最“傻”的人。

(二)学校原因

1、办学条件差。现在仍然有许多学校办学条件非常差,不具备起码的办学条件,八九十人一个班,四五十人两间宿舍,没有操场,没有音、体、美教师,老师上课全凭两只粉笔、一张觜,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教学手段基本上没有。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学生怎么能学得进去,学得有趣?

2、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老师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和为人师表的责任心,总是尽量的希望学生们能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因此老师用心良苦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上去,过多的作业,过多的考试,剥夺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兴趣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引起了学生厌学情绪的高涨。

3、教师业务水平的`低下。许多学校的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亟待提高。照本宣科、机械刻板、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教师在一些学校仍然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岗位,这部分教师的讲课水平直接影响了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了他们对学习的厌恶。

4、校风、班风的不正常。部分学校管理水平差,师生素质低,经常存在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欺负学生的现象,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恶劣,这一切都造成了不良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对学校失去信心,对学校望而生畏,进一步就发展成了厌学、辍学。

(三) 自身原因

1、成绩差、缺乏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没有自信,也就没有成功。厌恶学习的学生,十有八九是成绩差,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的学生。他们学习方法不当,理解困难,又不肯虚心请教,久而久之,成绩落后,这时他们就认为自己的脑子笨,智力不如别人,总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于是越比越不如别人,越比越灰心,总觉着不管怎样学也不如别人,于是干脆不学了。

2、自制力差、贪图享受。部分中学生自制力差,往往容易受外部消极因素影响,追求吃喝玩乐,贪图享受,自己娇惯自己,不肯在学习上埋头苦干,认为学校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因而厌恶学校,厌恶学习。

3、逆反心理重。这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很好,是老师眼里的佼佼者,进入中学后,由于学生增多,竞争力增大,老师不太了解,可能会被老师所忽视。这时他们会产生对老师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会转变为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厌恶。

二、克服厌学心理的对策

1、利用家长学校,端正家长的认识。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宣传各种教育法规,让家长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正确的家庭收入观,不要急功近利。

2、举办专家报告会,消除不良影响。聘请专家作报告,全方位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擦亮眼睛,理清思路,批判性地看待消极的观点,在思想上建立警戒点,抵制不利的舆论,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把那些庸俗的、玩世不恭的、不负责任的、目光短浅的、贪图享受的观点驱逐出大脑。

3、转变学校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机制,提高教干教师的思想认识,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彻底纠正“唯分论”的办学思想,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4、去掉学生的思想包袱,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要让那些因成绩较差而厌学的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去掉那些自卑心理。要抱定“彼能行我亦能行”的念头,既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也要看到自己胜过别人的长处,尽量扬长避短。发明大王爱迪生并没有因为自己在上学时成绩差而自暴自弃、丧失信心,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学成了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要让学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不会比别人差。

5、说出你的赞美,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希望别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而表示赞同、接纳的方式一般是赞美。老师在平时的提问、作业、考试中最好能分出档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你的赞美,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6、分析学生的需要,提高需要的档次。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需要由底级到高级分成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人就会产生追求上一级需要的动力。如果低级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人也能产生高级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些学生把需要仅仅定位在低层次水平上,厌恶学习,说明他们还没有社会化为高级的、社会性更强的人。所以,应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高级的需要,是每个人应该具有和追求的目标。

篇7: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分析及矫正对策

王照平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宁县秦村初中王照平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应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甚至还很严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瞌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实行“四不主义”: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其二,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有的学生期末考试10分钟就交了卷,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其三,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等。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

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管理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村组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它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动机缺失

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软硬兼施、老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

二、兴趣转移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

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兴趣转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强外,还有其它心理因素,游戏录相疯狂刺激,新奇变幻,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三、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初一新生入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分在慢班的学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来,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

四,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

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甚至包括他的派生物。这种情感迁移与发散,如果调控不当,常常会产生负作用。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恨屋及乌”的心理的产生与学生对学习目的认识有关。一部分学生存在幼稚的认识,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好,你得罪了我,我就不帮你学,让你评不了优、得不了奖,认为不学就可以报复老师。当然也与老师的业务素质有关,那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五、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许多事例表明,父母离异,其子女情感残缺;家庭变故(父或母亡),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压抑。这些都可以说是学生厌学的导火线。

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六、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有些评价简单而残酷:如写错一个字,罚抄500遍等。学习象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

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安徽省铜陵市一中高一女生肖鈺,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进入高中后成绩有所下降,父母寄予厚望,采取加压措施,结果该生不堪学习和家庭重压而离家出走。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账,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欲速则不达。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第一、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没有动机或者负动机是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要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其中远大的理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则起决定作用。第二、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1、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2、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第三、引起注意。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

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1、转变观念,淡化“苦味”。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于是许多老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另一方面常作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于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以苦为乐,恐怕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表现的往往是以苦为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第四、情感补偿。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第五、正确归因。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定量,她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推动后继学习;错误的归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当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时,很容易灰心丧气,泯灭信心,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

除作努力归因外,还可作现实归因、兴趣归因、策略归因等,对后继学习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篇8: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及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矫正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 进而对学习产生冷漠态度、厌烦心理及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方式。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其中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 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理当把握住求学习的大好时机, 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一、厌学原因分析

面对厌学现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 诸如加强德育工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 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厌学, 有客观原因, 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客观原因涉及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而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厌学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心理因素造成的, 具体说来, 一般有如下几种:

1. 兴趣转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 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 能自觉地排除干扰, 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 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 只要干扰因素强烈, 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 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聊天、小说, 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后, 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暴力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 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 重者打架斗殴, 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 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 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2. 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 毫无信心的学生, 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方面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 该怎样去学,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 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 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 觉得难以学下去, 产生厌学的心理。

3. 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 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 既有“亲其师, 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 也有“恨其师, 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教育方法落后, 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 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 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这里着重说明一点, 中职学生经过了中考洗礼, 被社会、家长定义为差生, 中考成绩好的都去了普高, 这样他们的意识里就认为差生才来职校, 相比较普高, 职校就是一个差的学校。他们觉得在职校没前途, 认为学了也没什么出路, 从而转为厌学心理。

二、厌学相应矫正对策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 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 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 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 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 引起注意。

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 紧密联系实际, 坚持情感渗透,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 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 把学生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 构成真实的问题情境, 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方式出现, 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通过鲜活的生活和事实的理解, 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2. 成功强化。

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 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 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成功机会, 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及时奖励,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 它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 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 本身不是评价, 如果视之不见, 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故仍需要奖励, 如此, 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3. 情感补偿。

情感教育是润滑剂, 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 信其道, 学其理”之说, 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学校、老师, 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 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学校和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 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 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 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 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 会紧紧吸引住学生, 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2]刘声扬.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J].贵州教育.2004.

篇9:小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

【关键词】厌学心理 ; 小学生 ; 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93-02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兴趣时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笔者多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些学生上课时懒散低落、无精打采,下课了却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其实,这就是厌学心理在作怪。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厌学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通过笔者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观察,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极其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一、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溺爱型教育

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家庭的中心完全圍绕着孩子,饭来张口以来伸手,呵护有加、爱护过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溺爱型教育。溺爱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孩子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过度保护,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对孩子的任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等。 在溺爱的呵护下,孩子无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中心和独立本能。连起码的社会抑制都难以达到社会人的需要,更不用说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了。

2.冷漠的家庭氛围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温暖的家,而有些家庭往往不够和睦。夫妻之间经常吵架、打骂等,这些不良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刺激,无法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备受焦虑、孤单、伤感的折磨。遭受这样的心理折磨,孩子往往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而产生厌学心理。

3.过高的期望

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往往将自己的对过往的遗憾以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不仅不适应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反弹的厌学心理。

(二)学校方面

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压力日渐繁重,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都已经习惯了考试考什么,老师学生就专注于什么。上课完全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完全靠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习成绩。这样高压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毁掉孩子的天性,也可能会抑制孩子个性的发展。而这种高压式教学的另一种后果,就是可能让孩子产生焦虑症并精神恍惚,打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甚至厌学。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由于急躁或一时心急,老师可能会对学生作出不当的评价。而这些消极的评价,可能严重上海学生的自尊心,自我否定,最终可能厌学。

(三)学生自身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行为、性格和智力均是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个阶段人的身心变化极快,而且小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存在明显不足,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这个阶段的孩子性格上存在这敏感、嫉妒、叛逆等诸多弱点,再加上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就很容易患上厌学症。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注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人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的个人素质存在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为了减少教育的障碍,我们应该首先来检讨一下自己的言行。可能你因忽视自己的优点而自卑心态严重;可能你会因同事比你强而产生强烈的忌妒情绪,也可能你会因生存的压力而终日愁眉紧锁、内心焦灼,等等。这使得我们的心理空间阴暗不宽敞,变得心胸狭窄。

(二)家长积极配合

家庭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利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成为朋友。杜绝溺爱,更要杜绝打骂体罚等不恰当方式,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教师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不能一味地只关注成绩。对待孩子期望也不要过高,在孩子能接受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娱乐、休息时间,减轻孩子的负担。

(三)因材施教

独立意识及个体自我意识,在小学阶段不断形成。然而小学生往往缺乏生活经验且对生活抱有完美的幻想,他们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及完善的价值观,任何突变都可能让他们产生负面的心理状况。我们应该认清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早发现早处理”,给予全力帮助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就是一个大花园,每个孩子的性格丰富而迥异。只有不断地深入了解,多沟通多交流,勤于灌溉,才能真正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走进他们内心的世界。“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孩子的不通对症下药,才能接触每个孩子的心理障碍。

(四)善用鼓励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特别实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具有突出的效能。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应发挥主管能动性,组织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韦清.《学生厌学根源何在》新教育,2011(1)

上一篇:乡村旧事初三作文下一篇:15年工作总结16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