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知识的学习课件

2024-05-25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课件(精选5篇)

篇1:第七章知识的学习课件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

一、填空题:

1、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学习积极性的外在表现指标主要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

3、揭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是(耶基斯—多德森法则)

4、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5、强化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对行为)的激发力量,教学中要注意(奖励与惩罚)手段的使用。

6、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生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学校里最重要的、最需要老师关注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的需要)

7、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注重声誉,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自信心强,有明确的行动目标)、(精力充沛,求新求异,勇于开拓)、(注重工作,选择高能力的工作伙伴)。

8、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以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时要注意两种偏向:(兴趣主义)和(形式主义)。

二、判断题:

1、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和归宿,是影响学习行为的外部拉力。

(错)

2、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压力作为外部的影响力,不是独立的作用成分,只有将压力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对)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正确的与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错,这里可以交叉组织多题)

4、附属内驱力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错)

5、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选择做中等难度的工作。(对)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3、成就动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力量。

4、归因——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

四、简答题: 请简述一下采用表扬与批评的基本原则:  1)目的明确——避免“捧杀”或“棒杀”  2)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  3)因势而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 4)心理相容——宽松、理解、把握大势

五、论述题:

请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的思路与方法。

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

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

三、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

五、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六、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 •

七、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 各点要求适当展开。

篇2:第七章知识的学习课件

(1)When he was born is unknown. 他生于何时还不知道。

(2)What he did last night is being investigated. 他昨天晚上干了些什么正在调查之中。

在主语从句中须注意:

1. 主语从句一般用it作形式主语,放在句首,而将主语从句放到句末。如:

(1)It is possible that he has stolen the car. 很可能他偷了小车。

(2)Isn’t it strange that he should not have passed the test? 他测试没有通过,难道不奇怪吗?

2. if引导主语从句时,只能用it作形式主语,放在句首,而将if引导的主语从句放到句末。如:

It is uncertain if he will leave for Beijing tomorrow. 明天他是否去北京还不敢肯定。

3. that引导主语从句放在句首时,that不可省,但在句末口语中可省。如:

That he was ill yesterday is known now. 大家都已知道他昨天生了病。

4. 连接代词引导主语从句只能放在句首。如;

(1)Who has broken the glass is unknown. 谁打破了玻璃现在还不知道。

(2)What he wants is all here. 他所要的东西都在这里。

5. 主语从句中主句的谓语动词一般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但what引导主语从句的主句谓语动词的形式须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如

(1)How he worked it out is still a secret. 他是如何把它做出来的还是一个秘密

(2)What they makes in this factory are TV sets. 他们在工厂里所做的`东西就是电视机。

英语语法名词性从句知识点:八种宾语从句不省略that

【导语】英语语法让很多学生都头疼,因为复杂难懂的句式和词组有时难以记忆。为大家整理了英语语法大全,希望对同学们的英语语法学习有所帮助。更多内容尽在。

引导宾语从句的that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不省略:

1. 宾语从句前有插入语。如:

We hope, on the contrary, that he will stay at home with us. 恰恰相反,我们希望他和我们呆在家里。

2. 有间接宾语时。如:

He told me that he was leaving for Japan. 他告诉我他要去日本。

3. that在与之并列的另一个宾语从句之后。如:

He said (that) the book was very interesting and that(不省略) all the children like to read it.他说那本书很有趣,所有小孩都喜欢读。

4. 在“it(形式宾语)+补语”之后时。如:

I think it necessary that he should stay here. 我们认为他有必要留在这里。

5. that从句单独回答问题时。如:

—What did he hear? 他听说了什么事?

—That Kate had passed the exam. (他听说)凯特考试及格了。

6. 在except等介词后。如:

He has no special fault except that he smokes too much.他除了抽烟太多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毛病。

7. 位于句首时。如:

That our team will win, I believe. 我相信我们队会赢。

8. 在较为正式或不常用的动词(如reply, object)后。如:

篇3:第七章知识的学习课件

关键词:知识对象,多媒体课件,对话框,向导程序

多媒体是一项综合技术, 它集合了许多最新的电脑技术成果, 并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专业人员要求全面及时的掌握这些技术, 但是, 作为教师, 他们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本职教学工作方面, 要求他们像多媒体专业人员一样掌握多媒体技术, 显然是不现实。

实际上, 为了满足广大普通用户的需要, 在很多多媒体软件中, 都不同程度的设计了一些简易的制作功能, 利用这些功能不必全面掌握整个软件, 也能制作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教学课件。

下面,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了解一下知识对象的用法以及它的方便性和简易性。

(1) 在每次启动Authorware时, 都会出现一个新建文件对话框, 该对话框给出了两个知识对象, 即知识对象Quiz和知识对象Application。我们选择前者 (即Quiz) 来制作一个单选题的多媒体课件, 并通过这个课件了解利用知识对象制作课件的大致过程。

(2) 点击Nex t按钮进入下一项设置, 即第二项Delivery Options设置, 打开交付选项对话框, 该对话框用于设置与产品交付有关的选项。

(3) 进入第三项设置A p p l i c a t i o n Layouts, 打开界面样式对话框, 该对话框用于选择界面的样式, 例如我们选择第一种样式。

(4) 进入第4项设置G e n e r a l Q u i z Options, 打开测验题选项对话框, 该对话框用于设置与测验题直接相关的各种基本选项。 (1) Quiz title栏用于给出本知识对象的图标名, 例如我们的课件名“计算机基本知识小测验”。 (2) Number of questions to ask栏用于设置回答测验题的数目, 缺省给出的All questions是回答所有的测验题, 我们就用缺省项。 (3) 如果选中Randomize ques tion order选项, 测验题将按随机顺序出现否则, 将按测验题原有的顺序出现, 我们选择后者。 (4) 如果选中Display score at end选项, 在回答了所有测验题后, 将显示成绩报告, 否则, 将不显示, 我们选择后者。 (5) Distractor tag区的4个单选项用于指定为题目编号的方法, 分别为:字母编号、数字编号、无编号和自定义编号, 我们选择数字编号。

(5) 接下来的两项设置, Login Setup (登录设置) 和Data Tracking (数据跟踪) , 对整个课件的制作影响不大, 我们直接进入第7项设置Scoring, 打开成绩与判断对话框。 (1) Judging区的两个单选项用于设置对于用户响应方式, 选中Judge user response immediately选项, 则用户做出了某种响应后, 立即给出反馈信息。 (2) 如果选中User must answer question to continue选项, 则用户必须依次回答每一个测验题, 不则不能进入下一题, 我们选中此项。 (3) 如果选中Show feedback after question is judged选项, 则用户做出了某种响应后, 便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 否则, 将不显示反馈信息, 我们选中此项。 (4) Passing score栏用于设定合格成绩, 我们设为80分。

(6) 进入第8项设置Generic Feedback, 打开普通反馈信息对话框, 该对话框用于设置测验题中通用的反馈信息。

(1) 选中Positive单选项后, 在反馈信息列表中将出现缺省给出的肯定信息, 例如我们输入“恭喜你, 你答对了”作为肯定信息, 并利用右侧的Delete Feedback按钮删除其他肯定信息。 (2) 选中Negative单选项后, 在反馈信息列表中将出现缺省给出的否定信息, 例如我们输入“你答错了, 请再想想”作为否定信息, 并利用右侧的Delete Feedback按钮删除其他否定信息。

(7) 进入第9项设置Add Questions, 打开增加测验题对话框, 该对话框用于在课件中添加各种类型的测验题。 (1) Add a question按钮组中的7个按钮, 对应于7种测验题类型, 按其中的某个按钮可以添加一个相应类型的测验题, 该测验题的名称即出现在测验题列表中, 例如我们点击单选题 (Single Choice) 按钮, 增加10个单选题。 (2) 选中测验题列表中的一个测验题, 按Delete Question按钮, 可以将该测验题删除。 (3) 选中测验题列表中的一个测验题, 按Move Q ue st i on按钮, 可以调整测验题的前后顺序。 (4) 选中测验题列表中的一个测验题, 可以在测验题名称栏中修改其名称。 (5) 选中测验题列表中的一个测验题, 按Run Wizard按钮, 可以启动该测验题的向导程序, 打开相应的设置对话框, 对该测验题进行具体内容的设置。

(8) 我们选中第一个单选题, 点击Ru n Wizard按钮打开该测验题的向导程序, 该对话框用于具体的设计某一个测验题。 (1) 对话框的预览窗口中有三类内容:问题、答案和反馈信息, 最上方是本测验题所要提出的问题, 带加号或减号的是答案, 答案下面是相应的反馈信息。 (2) 按Add Match按钮, 可以添加一个答案。 (3) 选中预览窗口中和一个答案, 按Delete Match按钮, 可以删除一个答案。 (4) 选中预览窗口中和一个答案后, 通过选择单选项Right Answer或Wrong Answer可以设置该答案的正确或错误属性。 (5) 选中预览窗口中的任何一项内容后, 可以在上方的文本栏中进行修改。

(9) 按Done按钮关闭该对话框, 返回知识对象Quiz的增加测验题对话框, 再设置其它9道测验题, 方法和第一道的设置相同。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利用知识对象设计课件的方便性, 利用Authorware提供的知识对象, 我们不用作太多复杂设计, 只需要按照向导程序提供的一个个对话框, 一步一步完成各项内容的设置, 就可以做出自己的课件, 这样的好处是用户可以十分清楚知道当前应该设置什么内容, 怎样设置这些内容, Authorware从图标到用户模块, 再到知识对象, 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魏建华.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简易制作[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5.

[2]希望图书第一创作室.Authorware实用宝典[[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1999.

篇4:财政学 陈共 第七版 课件

什么是财政? 什么是财政学? 为什么学习财政学? 如何学习财政学?

“财政” 释义 来源于日语;

从汉语字面可分解为:

政府(活动)

资金(活动)政府活动领域

应急管理、抗灾救助 公共卫生系统 社会保障体系

行政管理、国家防卫、公共治安

教育(义务教育、中等交易、高等教育)公共设施(工程)、公共服务 宏观经济管理 „„

政府相关资金范畴 政府(资金)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公共卫生支出„„ 政府(资金)收入 税收收入

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财产税„„ 非税收入

政府基金收入、罚没收入、债务收入、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 财政简释

20世纪4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一词作如下解释:

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以提供公共产品为手段,以弥补市场失灵为活动范围的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国古代“国用”、“国计”、“度支”、“理财”等词,都是关于当今的财政即政府理财之道的记载。

财政管理机构 财政部

Department of Treasury(USA)财政厅 财政局 财政所

古代“治粟内史”、“少府卿”、“大农令”、“大司农”、“度支尚书”、“户部”等类用词,是当时财政管理部门的记载。财政学

Public Finance Finance:

n, The science of the management of money and other assets.v, To provide or raise the funds or capital for…

Public Finance is a field of economics concerned with paying for collective or governmental activities, an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and design of those activities.The field is often divided into questions of what the government or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do or are doing, and questions of how to pay for those activities.The broader term, public economics, and the narrower term, government finance, are also often used.(http://en.wikipedia.org/wiki/Public_finance)

财政学(Public Finance):

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也称为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或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课程简介

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理财或公共理财的学问。从其奠基者亚当·斯密开始,财政学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学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20世纪以来,财政学又是一门不断创新发展的新兴学科。表现在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不断探索与调整,财政制度与政策的不断创新,从而使其研究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公共部门的方方面面,理论体系延伸成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财政学》陈共编著,人大出版社

《财政学》储敏伟、杨君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财政学》郭庆旺、赵志耘主编,人大出版社 《公共财政学》刘玲玲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刘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西方财政学》刘宇飞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邓子基、邱华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财政学》『美』哈维·S·罗森,人大出版社

第一篇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政府的经济作用:财政职能 第二篇 财政支出分析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六章 财政转移性支出 第三篇 财政收入分析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八章 税收理论 第九章 税收制度 第十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四篇 财政预算与财政政策分析 第十一章 财政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二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 导 论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市场经济: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 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市场提供(配置原则: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主要由政府提供(配置原则:社会利益或效用最大化)

私人部门经济学(private sector economics)着重研究私人欲望如何借助市场途径达成;

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着重研究公共欲望如何借助预算和投票过程达成。

由于市场的失灵,有些物品、服务须由政府提供,即公共物品,它的功能是满足公共需要。政府同社会个体的“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息息相关 政府承担政治和社会职能

政府承担涉及国计民生和带有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建设任务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政府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供电、供水、供气

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 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医疗保障、失业保险

扶贫、补贴、抚恤计划„„

政府提供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诸多政治、社会、经济职能:

行政、国防、治安、司法、执法、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重大工程建设„„

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 税

收: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 使用费:电费、水费、路桥通行费„„ 专项税(费):社会保险税(费)„„

公共(政府)预算:安排财政收支的法定文件。

我们的一生时时、处处受政府经济活动的影响。由于财政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核心,因此它是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经济现象之一。我们身边的公共财政问题

公共财政学有助于我们探讨我国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政府职能发挥、财政支出合理性、税制设置安排„„ 我们日常消费支出中包含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获得收入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违规、违章所必须缴纳的罚款„„

和我们联系更为密切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 CASE I

中国政府行政成本

中国行政管理经费增长

1950:13.13亿,1955:21.54亿,1960:31.39亿,1970:32.00亿,1975:41.81亿,1978:52.90亿,1985:171.06亿,1990:414.56亿,1995:996.54亿,2000:2768.22亿,2003年达到4691.2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3.5倍。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2008年12月在CCTV《新闻1+1》中披露,中国行政开支,仅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考察、公车的“三公”费就接近9000亿元人民币。

《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

大洋论坛>珠江评论 2008-11-26 18:51:27 CASE II

传染病防治和公共财政

近年来,非典、艾滋病、血吸虫病、甲型H1N1等传染病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在“一五”至“五五”期间都是呈上升态势,双双在改革开放初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983年以后,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

有学者认为,中国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化和两个迷信有关——对增长的迷信和对市场的迷信。

CASE III

教育公平与教育收费 我国 “义务教育” 制度路径演变。

高校收费及研究生收费政策引起的激烈争论。这里涉及到的公共财政问题:

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政府应扮演什么角色?(基础教育Vs高等教育)通过转移支付还是直接提供教育机会来帮助贫困学生? 收入再分配和教育公平?

CASE IV

举办奥运会的成本-收益分析

北京申奥及举办成功,举国欢庆。而西方很多国家(如加拿大多伦多)在申奥过程中,本国却有许多反对的声音。

北京奥运会主要是政府出面举办,应当属于公共财政范围。政府应当对其的成本和收益(包括有形的、无形的)进行评估。

同样,曾引起关注的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也都属于成本-收益分析的问题。CASE V

新农村建设与公共财政

2004年,中央政府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归属如何?是否公平,是否有效? 2004年开始以货币的形式给农民种粮补贴。其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以货币的形式补贴?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农民贫穷的一大原因。而在农村实施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几起几落。什么样的保险形式才能为农民接受? 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CASE VI

社会保障相关税费 “五险一金”:义务、权利对等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住房公积金

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衔接一般经济理论和财政专业实务。

(一)学习对象:

1、财政的基本知识

2、财政的基本理论

3、财政的基本管理技能

财政学的任务:阐明财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管理技能。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

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政府的活动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2、政府该做些什么,该怎样做?

3、政府如何才能做好它该做的事? 上述第一、二项问题与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财政领域中的应用,它使我们具有分析、评价和设计政府财政政策的能力;第三个问题与管理学有关,它可以使我们掌握贯彻执行财政政策所必需的管理方法。

(二)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财政现实、寻找解决问题方法。

(三)学习方法:

方法1:唯物辩证法——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

方法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相结合等。

什么是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旨在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

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样”的问题。实证分析可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理论分析(theoretical analysis)从某些假设前提出发,借助一系列的假说和推论,对经济变量关系进行简化描述或推导的定性分析。

如考察劳动所得课税对工人劳动行为的影响 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课税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实际影响,要看两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理论分析本身往往无法提供确定的结果

经验分析(empirical analysis)指通过调查或实验取得实际资料而进行的定量分析; 主要有三种方式:访谈、实验、经济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分析(econometric analysis)是当前在经济学中最为流行的经验分析方法。

什么是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是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它能够提出实现某种经济目标的政策建议; 它基于基本的价值判断,并非客观的方法;较多受到人们的立场、感情、信念等因素的影响。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财政学的两大任务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解释政策的经济影响——有赖于实证分析 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南——有赖于规范分析 像“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的问题 其分析和判断属于规范分析的范畴

但问题的良好解决必须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例子:商品房价格控制政策

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

(三)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

什么是中国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继承和发展

古代财政思想: 周周公:量入为出 唐

杨炎:量出为入

社会主义财政:国家财政理论 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理论

夏、商、周三代

“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夏,商、周三代,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田赋,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

同时由于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

因此,此一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

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

中国历史上的“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

一、中国历史上的“量出为入”财政原则始于三代时期

三代后期(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为增税开辟了财源。然而,此一时期由兼并、争霸和统一导致的战争连绵不断,军费开支浩大,支出增长惊人,财政入不敷出。

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各诸侯国不得不实行“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根据支出来确定收入。用调整收入来弥补支出,以求财政平衡。各国竞相修订税制,纷纷提高税率,传统的什一税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鲁国的什二税,魏国的什三税,齐国的什六税,秦国则二十倍于古,加倍课征以积累财富,横征暴敛已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

二、唐朝的“两税法”与“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逃亡,国家财政所能课征的租庸调收入非常有限,而各地节度使在各地各占一方,形成藩镇割据,任意截留中央赋税,使国家财政收入雪上加霜。

加上当时浩繁的军事开支,最终给唐政府造成了的财政危机。

为扭转这一局面,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税制,实行两税法,其指导思想是“量出为入”。

《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两税法的“量出以制入”,即“量出为入”的原则,是指根据国家的财政支出数,匡算财政收入总额,再分摊给各地,向民户征收。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 财政概念 第二节 政府和市场关系 第三节 财政职能

课程思考

什么是公共产品? 什么是公共需要?

如何判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如何理解市场失灵? 如何理解政府失灵?

第一节 财政概念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

四、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一、财政的基本含义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Finance一词,源于公元13-15世纪时拉丁文Finis,指结算支付期限之意。后来变为Finare,则有支付款项、裁定款项、确定罚款支付等含义。

到16世纪转为法语,逐渐成为Finances,始有公共收入的意义。

到17世纪后,专门用以指国家的理财,19世纪进一步阐明Finance是一切公共团体的理财,20世纪初由法国传入其它国家,用以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

日本引进西方Finance一词,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财”与“政”的”的词意,创立“财政”一语。1882年日本率先使用“财政奏折”一词。这样财政也就逐渐在我国清朝文献中引用。当时一般解释为财者钱财也,政者政治也,财政者乃管理公共钱财或财货之事也,这便是财政(Public Finance)词义的由来。

1898年,清光绪24年,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 “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 Business Finance —— 企业财务 Public Finance —— 财政或公共财政

(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政府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现代“政治经济学” 国家与政府

国家(State)从广义上讲,是指拥有法律强制手段的一套机构。国家在其领土之内享有制定法规的垄断权,通过有组织的政府来实现。

政府(Government)这一术语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管理的过程,指权力的行使;也可以指该过程的存在,指“有秩序的法规”的状况;还可能指机构的结构和安排及其如何与被管理者发生联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交替使用,本课程这里也是如此。

或: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

政府的基本特征

1.政府拥有强制权利;

2.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 3.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

4.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

国家理论

契约论:国家是公民之间自由达成契约的结果,目的是为公民服务。

掠夺论:国家是掠夺和剥削的产物,是统治者掠夺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诺思的国家理论:“暴力潜能”学说。国家带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的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性(或剥削性)的国家。

(三)简略的财政概念

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或: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陈共)公共财政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以提供公共产品为手段,以弥补市场失灵为活动范围的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公共性和与市场经济有必然联系是公共财政的两大基本点。

公共财政定义分析:

概而言之,西方对公共财政的定义,一般是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划分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进而探讨公共领域的需要与满足,即公共需要及其满足,相应地把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称为公共产品,从而公共财政就是为满足公共需要而提供公共产品的经济活动。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二)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所有者权力与国家政治权力

民主政治下,财政的强制性体现为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税收的间接偿还性

(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分类:

(1)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产品

(2)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效应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1)私人物品: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非购买(付费)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2)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非竞争性(Non-rivalness)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第一特征)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第二特征)免费搭车者(Free-Rider)问题 定义:经济学中把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称为免费搭车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相对于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而言的。

公共产品的概念最初由林达尔(E.R.Lindahl)提出的,1954年萨缪尔森(P.A.Samuelson)给公共产品一个严格的定义:“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的物品。

布坎南(J.M.Buchanan)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被定义为公共产品”。现代经济学中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发展的萨缪尔森式的定义:公共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和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物品。物品是否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成为判断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标准。

二、公共产品的特性

1、消费的非排他性

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便有众多的受益者共同消费(使用)这一物品,要将其中的任何人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使用)之外是不可能的或无效率的。

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由两个原因决定的,一是技术上的不可能性,二是经济上的无效率。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个人联合消费,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无论个人对这种物品是否支付了费用,要排除他人消费这种公共物品是不可能的或交易费用很高。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包含三层含义: 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行却成本过高。

任何一个人自己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这种消费加以拒绝。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如果在某人消费之后,别人消费的可能性减少了,那么就等于部分地排他了。

2、消费的非竞争性

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经济学对此的严格界定是,新增消费者所引起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竞争性是由利益不可分割性决定的。公共产品一般都具有利益不可分割性,这使增加一名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当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给所有的社会成员消费时,只要某个人消费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排除任何一个能从其中享受边际利益的人,都会违背帕累托最优原则。

3、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征 具有非竞争性,不具备非排他性 具有非排他性,不具备非竞争性 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过分拥挤或外部效应引起 花园(正外部效应)物品(产品)的类型

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可以将物品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1、纯公共产品: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纯私人物品:

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 可拥挤物品)

不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由于不能确定对其消费的限定条件,或者即使能确定却很难实施,且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即产生拥挤问题,因此,这种准公共产品又被称为“可拥挤物品”。

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所引起的另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受益)的减少,被称为拥挤成本。在产生拥挤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再为零,而是大于零,同时低于平均成本。

4、俱乐部物品:

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俱乐部物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通过限定消费资格,将非成员排除在外,即对外是排他的。但在内部是共享的,一个成员对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另外成员对该物品的消费。

俱乐部物品的排他性是不完全的,在内部又是共享的,有可能导致成员过多从而产生拥挤:一个人受益的增多可能会减少另一成员的受益。

这时,可拥挤物品与俱乐部物品相交叉,形成“可拥挤的俱乐部型物品”。因此,俱乐部物品既存在最优供给问题,又存在最优俱乐部规模问题。

(二)公共需要(Public wants)集体的社会性的共同需要

公共需要与公共产品共同构成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私人个别需要与社会公共需要

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市场提供(配置原则: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主要由政府提供(配置原则:社会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公共需要的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共同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需付出代价(缴税或付费);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四、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与“公共财政”并用涉及的三方面问题: 1.有关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的译法问题。2.从理论上讲,涉及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问题。3.“公共财政”一词的实际应用问题。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财政与“公共财政”

中国对公共财政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对“公共财政”一词的提法,中国理论界曾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公共财政”就是财政,没有必要在财政之前加上“公共”二字。这种观点以陈共、叶子荣、郭庆旺和赵志耘等为代表。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使得财政必然转向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有必然联系的财政类型。这一派的代表主要有张馨、叶振鹏、吴俊培、高培勇、安体富、刘尚希、杨灿明、王朝才、陆宁和温来成等。

概括起来看,中国学者对公共财政的看法,否定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公共财政的提法上,认为直接把“Public Finance”译为“公共财政”不妥,是一种同义反复。同时还认为,在公共财政发展为公共经济学的情况下,与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不适合中国今天的现实。

但是,反对公共财政论者明显处于劣势。因为,赞成公共财政论者的观点,即主张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类型,强调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公共”二字更鲜明的反映了市场经济下财政的特征,符合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第二节 政府和市场关系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与财政学

二、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三、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与财政学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学习财政学、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二、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一)市场的内涵及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中心的一种制度安排,无论微观和宏观,无论物资流动与人员流动,无论何种经济行为,都要面向市场,以市场动态为基本依据,并通过市场环节来实现预期目标。

市场成为各种经营主体的起点和终点,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中心和渠道。在市场体制下,价格(价值)规律起着巨大的作用。

1、市场的内涵

市场是指商品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交换关系。萨缪尔森认为:“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可见,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机制或制度。

2、市场经济的特点

(1)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2)竞争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

(3)生产者和消费者经济上的独立性是市场制度的根本;(4)社会契约和法律制度是市场运行基本保证。市场经济的实质 地位平等 机会均等

(二)市场机制

1、市场机制的含义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与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包含价格竞争的竞争机制。

2、市场机制对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

生产什么?

消费者根据个人的需求选择商品,以“货币选票” 的方式来显示消费决策;企业按利润最大化原则,根据市场信号来决定应该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生产者通过竞争决定如何生产。

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最为有效的途径是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使生产成本最小化。

为谁生产?

市场是通过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和经营)的价格来决定为谁生产。生产要素的供需状况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即工资率、租金、利息和利润水平。人们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形成的价格,决定了他们的收入分配的状况。

(三)关于市场的假设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是新古典经济学展开讨论的基本理论环境。完全竞争市场应满足以下假设条件: 某一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众多 商品同质、无差异 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完全信息

(四)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及缺陷(Market defect)的主要表现

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指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或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效应效果、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不对称信息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人分配不公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市场不是万能的,所以市场会出现失灵的状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很多,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

注:这里的广义市场失灵包含了市场缺陷,严格意义上说,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是有差异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解决某些问题或者不能有效解决某些问题,而市场缺陷是市场本身固有的某些问题,这些固有的问题不符合社会公共需要,带来负面影响。市场缺陷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某些产品配置不合理等。

2、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1)自然垄断

由于行业边际成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通过竞争形成的垄断状态。当某个商品的生产出现了垄断性生产者,则竞争的优越性将无法充分发挥。如果垄断者利用他的垄断地位限制产量,制定垄断价格时,就会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

(2)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又称外溢性、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直接影响但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成本和价格之中。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市场)价格,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3)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公共物品是指既无消费的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这类物品一旦向某些消费者提供,就很难或者不可能将其他人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同时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量。

与公共物品相伴随的是“搭便车”(Free Rider),即不用付费而消费物品。

如果一个人可以不购买就能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私人企业就不会有提供该产品的积极性,造成市场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甚至不能供给。

(4)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

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指人们不能掌握有关事物的全部情况,总存在不确知的方面。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则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拥有另一方不知道的私人信息从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市场活动是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完全信息情况下,未来总是带有不确定性(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

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或风险规避者,人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转化、转移和分散风险,如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但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

利用保险防范风险时会产生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当保险公司试图提高保险费以降低经营风险时,会出现顾客停止购买保险的情况)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即保险降低了个人避免发生所投保事故的积极性)的问题。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体系不会有效率地运作,导致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即“柠檬市场”)的出现。

“柠檬市场”(Lemon Market)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主要是分析和解决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市场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

所谓“柠檬市场”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买方不知道卖方的产品的真实质量,只愿按该市场产品质量的平均水平出价;产品质量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卖方只得退出市场,使得该市场所有产品的平均质量下降,买方则相应调低其出价;拥有较高质量产品的卖方不断地退出,买方的出价不断地调低,如此循环往复,该市场最终有可能沦为充斥着“柠檬”的“柠檬市场”。

(“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指称“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

(5)宏观经济效率缺乏

宏观经济的效率,用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等来衡量。

市场在自发的情况下运行,即使是实现了充分竞争,失业、通胀、经济危机等问题仍会周期性出现。

市场经济运行总是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经济会出现过热、衰退,甚至萧条。经济危机问题不是市场本身所能有效解决的。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缺少充分的认识,比如人们不知道衰退到底什么时候会到来,等等。

(6)失业与收入分配不公平失业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充分就业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才能达到。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当储蓄不能被投资所吸收时,经济就会由繁荣走向衰退,从而导致大量失业。收入分配不公平,指收入分配结果不符合社会所认同的公平标准。

在市场中,收入分配状况取决于市场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形成的价格。按照这一原则追求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市场是否实现了效率,是否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不能说明是否符合公平的标准。

(7)国际收支不平衡 经济自由主义认为,根据比较利益原理而形成的国际分工,有益于促进市场的自然发展与国家间的协调一致,国际收支则可通过汇率的变动自动加以平衡。商品与要素的国际流动事实上受政治上的界限。由经济保护主义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很难通过汇率变动与调整进出口数量来加以平衡。

从本质上讲,这种失衡的根源不在于经济本身,而在于政治上的界限。由市场失灵,导源出政府介入与干预。

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机制: 市场制度、企业制度、政府制度

三、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一)政府的经济作用

政府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政府的内涵

在经济学的视野中,政府作为公共经济行为的特定主体,是一个特定的经济组织,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

2、政府组织的特征

决策上具有强制性、普遍性; 信息上主要是“纵向信息流”;

动力机制上对价格和利润不敏感,而对选票和升迁敏感。

(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1、政府干预程度

与政府规模相联系(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般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政府规模呈逐步上升趋势,达到一定阶段则相对稳定。

国家差别: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国家高于分权国家。美、欧(西欧、北欧)、日、中情况

2、政府干预手段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 :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三)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失灵(政府失效)的含义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的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或无效性,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或:政府失灵是指政府行动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萨缪尔森)。

2、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表现(1)不完全信息

政府面对的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困难;在掌握信息方面,政府并不一定比市场更具优势。政府依据不完全信息进行决策,配置资源也就很难达到最优。

(2)政府官员行为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差异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但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也追求自身利益。政府官员利益目标与公共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政府内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政府决策机制的内在障碍等因素,极易导致政府机会主义。政府是官员组成的,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内化在政府利益之中,政府的行为目标是实现预算最大化。政府官员有扩大预算、加强垄断、模糊产权的强烈偏好。

(3)政府决策机制的内在障碍 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的困难,使以公共选择方式来确定公共利益是什么以及能否在决策中体现公共利益都成为困难。

政府中真正进行决策的并非是全体政府官员,而仅仅是少数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自己所代表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政府的决策链长,反应慢,使得其对市场的影响力降低。这些问题都是政府机制内在的难以克服的缺陷造成的。

(4)政府运行低效率问题

政府低效率运行的原因主要有:

① 缺乏竞争。政府处于惟一的垄断者的地位,不会在提高服务和效率方面给予足够重视。② 政府活动的特殊性。政府活动是非市场性的,无法以市场价格来引导,且难以对其活动的效果进行量化比较和评价,造成了对其活动难以用成本收益方法进行分析。因此,政府活动缺乏精确的预算约束。

③ 政府内生的扩张性。政府行为目标是预算最大化,导致政府运行的成本不断增加。政府规模的扩张,使政府运行效率难以提高。

(5)寻租

Rent-seeking “寻租是耗费稀缺资源攫取的一种人为创造的财产转移”(Tollision,1987)寻租活动是把那些本应当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资源用于为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寻租者为了获得寻租机会会利用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其间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不仅包括寻租的个人成本,还包括政府所耗费的时间、声誉的成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寻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损失,导致政府失灵。寻租(Rent-Seeking)所谓租金,在经济学中是指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现代经济学中,租金进一步被用来表示由于政府干预形成的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寻租的定义

寻租是指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努力,如游说和行贿等,促使政府帮助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以便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租金)的活动。寻租往往表现为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来获得某种垄断、限制或特权。

寻租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交换,其实质是权钱交易。它明显地涉及到两方面的行为主体:一是寻求政府特别优惠的市场经济主体;二是掌握分配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政府官员。他们的共同作用使得社会资源向有“钱”的人和向有“权”的人聚集,他们一起分享了经济租金。

政府官员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也会主动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来创造租金(设租)。寻租赖以存在的前提,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寻租活动总是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相关的。

寻租属于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是“看得见的手” 作用的结果。寻租的基本涵义包括:

第一,租金来源于供给不足而产生的差价收入;第二,寻租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有关,与政府规制及垄断有关。因为政府干预、规制和垄断抑制了竞争,扩大了供求差额;第三,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第四,寻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五,寻租往往是钱——权——钱的增量。

第三节

财政职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二、资源配置职能

三、收入分配职能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因此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财政职能是对财政工作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反过来又对财政工作起理论指导作用。基本立足点:政府与市场关系

二、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资源配置职能研究的问题: 资源配置效率指标

政府与市场如何有效结合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三、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

公平分配包括:

1、经济公平: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等价交换)

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财政既参与由价格形成的起始阶段的要素分配,又参与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1978年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这个数字在世界各国几乎是最低的(同期农村为0.31,全国为0.33);自80年代中期以来,收入差距迅速拉开,1994年为0.30(同期农村为0.411,全国为0.434)。到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0.467。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物价稳定: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发展

发展与增长

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改善)。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累进税、失业救济)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本章小结 【关键词】

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

政府干预

公共物品

公共需要

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

【复习与思考】

1.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2. 什么是市场失灵?

3. 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4. 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5. 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6. 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7.

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8.试述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9.试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10.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涵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第二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节 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课程思考

如何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私人能否生产、提供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价格如何确定? 如何评价财政支出效益?

如何理解财政民主化、法制化?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二、公共生产

三、公共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满足社会需要的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

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

市场提供(Private Provision):指消费者用自己个人的收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取得消费品.公共提供(Public Provision):指政府免费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市场均衡分析(假设市场均衡成立):

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是将所有个人需求曲线垂直相加。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二)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公共提供-政府供给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传统理论认为,市场交易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一般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提供。

公共物品因为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特征,且容易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如果用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其结果要么是供给短缺,要么是消费闲置。

因此,公共物品的提供宜由政府通过区别于市场机制的需求偏好显示(政治程序)和税收实现。

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

非排他性→免费搭车→虚假的个人需求曲线→虚假的公共产品需求曲线→无法确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量;

(偏好显示与加总困难,搭便车)非竞争性:MC=0 →效率原则要求零价格→零价格意味着公共产品提供者无法获得成本补偿→公共产品无法有效提供。

公共产品政府提供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公共物品的政府提供:

1、政府具有社会职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的职责;

2、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公共物品提供成本得以补偿的最好途径。总结:

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失效;提供纯公共物品恰好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三)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准公共物品: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性。准公共物品分类:可拥挤物品(公共资源)、俱乐部物品

„„ 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1、公共提供方式;

2、市场提供方式;

3、混合提供方式。

混合提供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自然垄断行业

2、政府参股;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3、政府补助。

教育、公共卫生、高新技术研发

(四)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私人供给:可能与必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政府为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主体的供给方式遭受现实的重大挑战,福利国家财政赤字、供给短缺等等问题丛生。

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纷纷开始怀疑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戈尔丁、布鲁贝克尔、史密兹、德姆塞茨以及科斯等人或从理论或从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

1974年,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是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理论研究之开端。科斯的贡献:

公共物品是否一定要由政府提供?

美国布坎南研究中心的Tyler Cowen从多个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

Cowen认为,只要有可能,让私人解决公共物品问题,通常要比政府解决更有效率。隐含前提:设立排他条件

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可能性与现实。

实践方面,当今世界,私人提供公共物品存在着种种成功的范例。如美国的航空、能源、银行、电信、教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已全部面向私人开放。在中国,随改革的深入,私人已经开始涉及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

慈善事业

美国私人监狱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对政府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公共产品的生产方式

(一)公共产品的生产

公共生产(Public Production):

以政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进行的生产活动,其组织形式是政府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私人生产(Private Production):

以私人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属于私人的生产活动,其组织形式是私人企业。

公共提供不等于公共生产,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提供并不表明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生产。市场不能自发地或者高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提供或者有效率地提供、生产公共物品,政府也可以利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公共物品的生产及供给。

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方式: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行政管理、国防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政府采购产品

混合提供、公共生产: 公共生产部分收费-水 混合提供、私人生产: 政府补贴的私人生产-油

(二)公共产品生产与国有经济(部门)改革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问题

1、生产、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2、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3、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

4、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三、公共定价

(一)什么是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为什么实施公共定价?

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提供和实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

1、纯公共定价

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能源、通信、交通

2、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金融、农业、高等教育、医药

(二)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定价水平

定价体系 1.平均成本定价法

在保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前提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成本递减行业-自然垄断行业

2.二部定价方法

定额定价与从量定价结合(1)定额定价——基本费(2)从量定价——从量费 电话

3.负荷定价法

针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电力、自来水、电话

第二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财政支出效率的两个方面:

1、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2、公共物品(含混合物品)的“生产效率”。

(一)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效率标准: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的问题,也即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物品,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的需求,也即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公共选择)民主化、法制化的决策机制。

提高公共支出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

1、财政支出来源受严格立法约束;

2、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3、公共部门非营利性,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

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4、财政资金的安排高度透明;

财政民主

5、公民有财政支出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

(二)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衡量的困难 X-效率

改善政府内部的组织管理状况,提高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三)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体现

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GDP合理分配的综合结果。应把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确定与市场经济的运行状态联系在一起考虑,在宏观的范围内考察效率与公平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才更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

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效益

资源的稀缺性是财政收支研究的理论支点。

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效率的衡量:财政支出效率具体表现为财政支出效益。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

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分析

从原则上说,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效益是一样的。

1、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差别: 微观经济主体:内在效益最大化 内在净效益=内在效益 -内在成本 政府公共部门:社会效益最大化 社会净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成本 =(内在效益+外在效益)

-(内在成本+外在成本)

2、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绝不可能选择亏损的方案;

政府追求的则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为达此目标,局部的亏损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三个层次: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指财政项目直接产生的可计量的经济效益。

间接效益指财政项目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存在社会效益。

内源性效益又分:(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财政支出总规模所产生的效益。(2)财政支出结构效益:财政支出项目间的组合效益。(3)财政支出项目效益: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使用(管理)财政支出的公共部门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公式见后)成本-收入分析法

美《1936年防洪法案》

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更多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适用于成本和收益能用货币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条件:

项目的收益(内部收益、外部收益)、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必须全部量化(以货币计量)。三峡

贴现系数的选择

投入、产出采用影子价格

影子价格 Shadow price 影子价格是参加生产的资源在最优配置和利用时所应得到的价格,其经济含义是在最优计划下单位资源所产生的收益增量,也就是资源合理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般而言,影子价格并非现行价格,由于现实中供求不平衡的存在,使现行价格总是偏离均衡价格,正因为如此,导致某些资源因过度需求而出现严重不足,另一些资源则出现过剩闲置。

所购置的资源实际价格低于影子价格,买者会获利;反之,就可能亏损。因此,影子价格是盈亏的临界点,是均衡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志。影子价格反映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影子价格越高的资源,其稀缺度越严重。各种资源的影子价格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长期形成的资源市场价格。资源的影子价格反映该资源的边际生产力,即在其他资源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该资源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也就是说社会总收益对某种资源的一阶偏导数。

影子价格的数学意义就是线性规划对偶规划的最优解。

在资源的限制条件下,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以使总产出或利润最大,这是线性规划问题。其对偶问题则是求资源的内在价值即影子价格,使运用各种资源的成本最小。影子价格是人们对于资源作用的评价,是最优配置下资源所应得到的价格。

2.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适用于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算的支出项目。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1、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1)3E原则:

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顾的原则;(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1)规模效益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占GDP的比重=

当期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当期GDP×100% 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贡献率=

当期GDP的增加值/当期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总额×100% 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公共物品产出率=

当期公共物品总额/当期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总额×100%

(2)结构效益指标体系

本级财政支出占本区域财政支出的比重=

当期本级财政支出总额/当期本区域财政支出总额×100% 各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当期某类支出总额/当期财政支出总额×100% 各项目支出类别的比重=

当期某项目支出总额/当期类别支出总额×100%

(3)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 支出项目的成本收益率=

期间支出项目的经济收益/期间项目支出总额×100% 财政资源使用成果率=

财政支出项目成果/财政项目支出总额×100%

(4)公共部门(单位)效益指标体系 履行职能的标准成本率=

履行某项职能的实际成本/履行某项职能的标准成本×100% 政策目标(计划)完成率=

政策目标(计划)完成数量/政策目标(计划)数量×100% 第三节 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三、财政监督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政府是两种相互依存的资源配置方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早期的经济学家主要致力于市场理论和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并形成各种不同的学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约瑟夫·熊彼特于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开创了公共选择理论。

肯尼思·阿罗在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于社会选择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安东尼·唐斯在《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提出政治家在决定经济政策中的动力是为了重新当选的新论。

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在《同意的计算》(1959)一书中对公共选择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研究,并由这一著作和其他工作,布坎南于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

詹姆斯·布坎南(美),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198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重要著作:

《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体系》

(Fis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同意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与塔洛克(G.Tullock)合著;

《自由的限度》(The Limits of Liberty); 《赤字的民主》(Democracy in Deficit)与瓦格纳(R.Wagner)合著;

《宪法合约的自由》(Freedom in Consitutional Contract); 《课税的权力》(The Power to Tax)与布瑞南(G.Brennan)合著;

《法则的理由》(The Reason of Rules)与布瑞南合著;

《自由、市场与国家》(Liberty, Market, and State); 《经济学:在预测科学与道德哲学之间》

(Economics: 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 《宪法经济学探索》

(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公共选择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曾受西方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应用于农业政策、管制和法庭等领域,并构成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建议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如何改革政治程序,以及改进决策的结果。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

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政府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及“政府失灵”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机制。

(二)“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政治过程)公共选择的三个阶段: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和司法。立宪阶段

决定公共产品的决定规则,即决定按何种原则确定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量及各阶层要负担的税收。因此“立宪”是指制定立法的程序和规则。

立法阶段

民选议员们讨论表决涉及从投票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中确定出公共产品量或税收量的各种议案。简言之, 在现行规则和法律范围内展开集体活动。行政和司法阶段

由政府行政机构提供社会需求的、议会所决定的公共产品,即将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付诸实施。

公共选择主要理论框架:

宪法经济论、直接民主制经济论、代议民主制经济论、官僚经济论、准公共物品理论。

(三)政府决策程序与选举制度

1、直接民主决策:公共选择直接取决于选民的投票。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全票通过原则、多数票通过原则

2、间接民主决策: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来进行公共决策,而是由他们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替选民来做出公共决策。三类参与者 :选民、政治家、管理者。

3、集中决策(独裁):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数很少的集体独立地作出政府决策。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了政府干预的限度和政府失灵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寻求公共选择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思路。借鉴意义:

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管理市场经济。

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3、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一)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 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理论在财政决策领域的应用)

1、确定政府预算收支规模,实现政府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合法、合理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包括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确定各项目的支出数额及其所占比例;

3、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和合法收费等事项;

4、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财政决算。

中国宪法规定,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并按时对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审查的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1994年八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依据宪法的原则具体规定了国家各级立法机关、政府机关、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预算具体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权限。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职权有: 预算、决算的审批权; 预算、决算的监督权;

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预算职权有: 预算执行的监督权,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 根据授权,对决算进行审批;

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销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九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编制部门预算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

(二)我国财政的法制化

财政法制建设包括财政立法、财政执法、财政行政复议等内容。1.财政立法

权力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财政法律法规的活动。2.财政执法

财政执法主体执行财政法律法规的行为。

财政执法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也称依法执法原则;(2)适当原则,又称合理原则;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与扩大

(3)禁止权力滥用原则,也称权力制约原则或执法监督原则。

3.财政行政复议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财政行政复议原则: 合法原则 公正原则 公开原则 及时原则 便民原则

三、财政监督

(一)财政监督的内涵及其作用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督的主要作用:

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决策和执行中的偏差,保证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和有效,圆满地实施政府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包括财政监督主体、职责权限和监督范围。

1.财政监督主体 财政监督的主体是政府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督的执法主体。财政监督专门机构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2.财政监督范围(1)预算监督(2)税务监督(3)国有资产监督(4)财务会计监督(5)预算外资金监督

(三)财政监督流程和财政监督方式: 1.财政监督流程

财政监督流程,包括检查、调查、建议与反映。2.财政监督的方式(1)日常监督检查(2)专项监督检查(3)个案检查

(四)我国财政监督的实践 本章小结 【关键词】

免费搭车

公共提供

私人提供

公共生产

公共定价

财政支出效益

财政监督

【复习与思考】

1.试用曲线表示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试解释其理由。

3.试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4.简述公共定价。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6.试述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7.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8.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9.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10.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现在,也有人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来取代“公共选择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对政治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主要研究内容:

个人选择如何形成社会选择,个人偏好如何加总为社会偏好 投票制与代议制 政府决策方式 官员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理论。

突出特点:将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等同于“市场制度”。

私人选择: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 公共选择:指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产品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公共选择的必要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选择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非市场决策。它和财政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起源于财政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对财政决策问题进行的研究,是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先驱者。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Buchanan, Jr)等人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的失败

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

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

2、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过程 发源阶段:20世纪50年代

逐渐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

影响日益扩大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

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

1、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易”性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是交换,即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换。

公共选择理论最大的突破是,它认为,从交易的角度看,经济学和政治学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政治活动领域里,重要的命题也不是社团、党派和国家等基本行为主体,而是这些行为主体之间及主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在政治市场上,投票人和政治家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行为的本质也只不过是一种交易。在理性经济人本性的驱使下,人们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行为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追逐个人利益时所选择的方法不同而已。

2、政治规则完善论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为了保证个人的利益追求不受他人的阻碍同时也不妨碍他人对利益的追求,政治过程中理性经济人的交易能够得到顺利进行,一个社会必须制定合理的政治行为规则。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1)该规则必须保证个人参加政治交换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具有等值性,即个人对于通过纳税所获得的政治环境已经满意;

(2)在该政治规则的作用下,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够得到保障,即经济方面的繁荣和政治方面的稳定与平等;

(3)规则必须具体化,不能过于笼统。

3、“经济人”假定

与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也将“经济人”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即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政治家的行为。

对于“经济人”假定的具体分析,布坎南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个人的行为天生要使效用最大化,一直到他们遇到抑制为止”;二是“只要有适当的法律与制度构架,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

政党行为分析

政党从事活动是为了使政治支持最大化,表现为获得选票最大化,不是某种真理或理想,而是当选执政。政党是为了选举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赢得选举。政党间的竞争的目的不过是上台执政并最终控制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同时,政党的官员们所追求的也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是由选票最大化带来的收入、名声及权力等好处。

政府规模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僚组成的。其行为动机,在主观上,他们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客观上,具有知识与能力的有限性,在极复杂的现实社会里,出现错误决策也是避免不了的。

政府行为的自我扩张

1、一般分析

政治家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常常会采取扩张政府部门的形式来扩张自己的权力,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1)伴随政府机构的扩大,政治家的预算资金越来越多,津贴提高,还可从中获得晋升的机会。

(2)选民也会错误地认为扩大政府机构于己有利。他们在从政府支出的增加中享受更多公共产品的同时,忽视了税收等各种负担的增加。或者说官僚阶层在有利于其成员福利,而不利于其他阶层福利的情况下征收的财富,超过了他们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际价值,国家从公众那里取多而给少。

因此,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政府部门这种内在扩张的趋势,是一种客观存在。

2、财政扩张

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财政扩展政策,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是财政赤字和政府规模的扩张。研究表明,财政赤字与政府部门扩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一,财政赤字在短期内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利益。

第二,政治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有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政府规模的要求。

财政支出的增加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短期的。根据税收学的原理,它只不过是花了将来要缴的或后代人的一部分税收而已。伴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也就增加了政府的机构、人员和职能,从而促成了政府规模的扩张。

3、官僚机构与政府扩张 在官僚机构运行机制下,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往往是由该部门领导人根据自己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来决定的,其结果不一定真正符合最大限度增加公共利益的目的。

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源不在于人,而是官僚机构内在的运行机制使然。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往往不得不更多地消费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公共选择理论结论:

政府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完全代表公共利益,政府至少与市场一样并不是完美的,市场的失灵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行动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萨缪尔森)

(一)政府失灵的重要表现

1、没有代表性的政府,体现的是少数财力雄厚人的利益和偏好,不能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

2、政府目光短浅和行为短期化,如政治经济周期;

3、政府活动的低效率。

(二)公共选择理论对克服政府失灵的建议

1、主张宪法民主和宪政改革;

2、在公共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改变权力垄断的局面;

3、将尽可能多的政府职责交给地方政府;

4、将更多的问题直接提交选民以削弱特殊利益集团的势力和权力。让公众表决;

5、政府自我约束行为;

6、缩小政府职能范围与提高效率。阿罗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阿罗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了有关社会选择普遍认可的公理,然后用逻辑推理方法给予公理以数学论证,以寻求满足这些公理的规则或条件,最后却证明一个相反的结果:不可能存在满足这组公理的投票规则。阿罗的证明被人们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可表述为:如果排斥个人之间效用比较的可能性(即不考虑偏好强度的问题),那么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的惟一办法就是实行独裁统治。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课程思考

如何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

如何根据财政分类支出分析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演变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如何定位当前中国财政支出水平?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一、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二、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按不同归纳方法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研究和认识财政支出的性质、范围、结构和方向,从而有利于管好、用好之。

一、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又称按国家职能分类,过去称为按费用类别分类。2007年前,依据国家职能,分别将财政支出分为: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及其政策目标。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活动情况及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支出分为类、款、项三级。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2),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类”的设置:

201 一般公共服务、202 外交、203 国防、204 公共安全、205 教育、206 科学技术、207文化体育与传媒、208 社会保障和就业、209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10 医疗卫生、211 节能环保、212 城乡社区事务、213 农林水事务、214 交通运输、215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216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17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18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220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221 住房保障支出、222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227 预备费、228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229 其他支出、230 转移性支出

二、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按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财政支出分类的主要方法。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三大类。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支出经济分类设置类、款两级科目。

1、经常性支出:

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产品的成本,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从理论上说,其补偿方式应该是税收。

2、资本性支出:

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包括政府为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或无形资产的支出、资本性项目的转移等。社会当期受益并长期受益

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税收、国债。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2),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类”的设置:

301 工资福利支出、302 商品和服务支出、303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304 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305 转移性支出、306 赠与、307 债务利息支出、308 债务还本支出、309 基本建设支出、310 其他资本性支出、311 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399 其他支出

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1、购买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转移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影响间接。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转移性支出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转移性支出则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支出功能分类

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活动情况及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支出分为类、款、项三级。其中,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32款)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发展与改革事务、统计信息事务、财政事务、税收事务、审计事务、海关事务、人事事务、纪检监察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商贸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工商行政管理事务、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事务、质量技术监督与检验检疫事务、国土资源事务、海洋管理事务、测绘事务、地震事务、气象事务、民族事务、宗教事务、港澳台侨事务、档案事务、共产党事务、民主党派及工商联事务、群众团体事务、彩票事务、国债事务、其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2.外交(8款)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对外宣传、边界勘界联检、其他外交支出。3.国防(3款)现役部队及国防后备力量、国防动员、其他国防支出。4.公共安全(10款)武装警察、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司法、监狱、劳教、国家保密、其他公共安全支出。

5.教育(10款)教育管理事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留学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其他教育支出。6.科学技术(9款)科学技术管理事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其他科学技术支出。

7.文化体育与传媒(6款)文化、文物、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其他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社会保障和就业(17款)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民政管理事务、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企业关闭破产补助、就业补助、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红十字事业、其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9.社会保险基金支出(6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医疗卫生(10款)

医疗卫生管理事务、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农村卫生、中医药、其他医疗卫生支出。

11.环境保护(10款)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其他环境保护支出。

12.城乡社区事务(10款)城乡社区管理事务、城乡社区规划与管理、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城乡社区住宅、城乡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市场管理与监督、政府住房基金支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支出、其他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13.农林水事务(7款)农业、林业、水利、南水北调、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14.交通运输(4款)公路水路运输、铁路运输、民用航空运输、其他交通运输支出。15.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18款)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信息产业、旅游业、涉外发展、粮油事务、商业流通事务、物资储备、金融业、烟草事务、安全生产、国有资产监管、中小企业事务、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利用、其他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

16.其他支出(3款)预备费、年初预留、其他支出。17.转移性支出(9款)返还性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预算外转移支出、预算单位间转移支出、调出资金、年终结余。

支出经济分类

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

支出经济分类设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1.工资福利支出(10款)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社会保障缴费、伙食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

2.商品和服务支出(30款)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装备购置费、工程建设费、作战费、军用油料费、军队其他运行维护费、被装购置费、专用燃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11款)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金、生活补助、救济费、医疗费、助学金、奖励金、生产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4.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4款)企业政策性补贴、事业单位补贴、财政贴息、其他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支出。5.转移性支出(4款)不同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同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不同级预算单位间转移性支出、同级预算单位间转移性支出。

6.赠与(2款)对国内的赠与、对国外的赠与。7.债务利息支出(6款)

国库券付息、向国家银行借款付息、其他国内借款付息、向国外政府借款付息、向国际组织借款付息、其他国外借款付息。8.债务还本支出(2款)国内债务还本、国外债务还本。9.基本建设支出(9款)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信息网络购建、物资储备、其他基本建设支出。

10.其他资本性支出(9款)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信息网络购建、物资储备、其他资本性支出。11.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6款)国内贷款、国外贷款、国内转贷、国外转贷、产权参股、其他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支出。12.其他支出(5款)预备费、预留、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未划分的项目支出、其他支出。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四、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绝对指标

相对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 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 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何者增长更快)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表示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一)瓦格纳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在19世纪80年代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行考察后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即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收入增长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的。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瓦格纳的研究成果(财政支出扩张论)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可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瓦格纳把公共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的原因分为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国家活动规模的扩大;所谓经济因素,包括有市场失效、外部效应以及需求的收入弹性等。

瓦格纳这一“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的提出,是开创性成果,它已成为公共支出增长最为经典的分析,后来发展的有关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对此的验证与补充。

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瓦格纳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二)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皮科克与瓦埃斯曼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如战争)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所谓的“替代效应”,指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皮考克与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 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经济学家皮考克(Alan T.Peacock)和怀斯曼(Jack Wiseman)在1961年出版的《联合王国公共支出的增长》书中,对英国1890-1955年间政府支出增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公共支出的“梯度渐进增长”论,以说明政府支出的增长趋势和“时期模型”。基本观点:从长期来看,公共支出的增长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一种阶梯型增长的特点。只要突破某一“临界点”,支出便会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其模型如下页图所示。

该理论的分析基于以下假设:

政府总愿意多支出,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而公民在拥有和享受公共产品效益的同时,却对于多缴税款心存抗拒。公民“可容忍的税收水平”是政府公共支出的约束条件。

基于以上假设,在社会正常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收入水平的上升,税收收入在税率不变(可容忍的税收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也将增长。于是公共支出的上升会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成线性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上升→收入上升→税收上升→公共支出上升。

社会进入动荡时期(如战争、饥荒或其他社会灾难),常规将打破,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公共支出跳跃性的急剧增长。

皮考克与怀斯曼把这一增长归功于“替代效应”的作用(displacement effect): 政府为了应急不得不扩大开支、提高税率,而公众面临社会危机时在心理上会接受一个更高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从而使新的税收水平替代原来的税收水平,公共支出替代私人支出。

当战争或其他社会**结束后,公共支出也不会像想象的那样降到原来的水平,而是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保持逐步增长。

皮考克与怀斯曼用“审视效应”(inspection effect,或译:意识效应)对此作了解释: 一方面,由于战乱后的还债、抚恤、重建等政府支出不可能靠原有水平的税收来支付; 另一方面,由于经过危机后公众对社会问题有了较深刻的审视与认识,愿意接受较高税收水平以支持政府实现其职能。这样,公共支出的增长就实现了又一个大的跳跃。

由此可见,按照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造成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可归结为两种: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在税率不变的税收制度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它使政府公共支出上升并与其成线性关系。外在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荡与危机,它使公共支出与公共收入在更高水平上保持一种相互增长。这一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公共支出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美国联邦与地方政府开支占 GDP比重 1929-2009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先逐年下降然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分析

四、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稳定状况;

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三是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

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财政支出效益微观影响因素 类别间支出结构效益 部门间支出结构效益 部门支出效益 单位支出效益 项目支出效益

前文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评价

(三)政治决策程序

政治决策影响市场与政府边界

公共选择理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历史进程

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财政支出结构指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结构表明在现有财政支出规模的前提下财政资源的分布,以及财政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及变化趋势。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一)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在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支出状况进行大量的比较研究之后,从公共支出作用变化的角度,联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解释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原因,建立了“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对于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以至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数会是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会趋于下降。

罗斯托认为,在经济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结构将从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转入“大众消费”及“生活质量”阶段以后,公共支出中用于推行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将比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对有更大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二)内生增长理论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指导

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等学者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陷,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因素内在化,认为由于科技进步及生产性公共投资增加的影响,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R&D)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因此,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历史进程

(一)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0%左右下降到“十五”时期的29.1%,下降了近30多个百分点; 相反,社会管理支出则大幅度提高。

(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变化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出政府在不同时期的经济作用的不同和财政职能的变化。

国家差别:

一般地说,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比较充裕,财政职能侧重于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因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

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较多地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相对匮乏,购买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

中国变化情况:

1、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2、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所占比重下降,债务支出的比重则急剧增长。3、2000年开始债务付息与债务还本分离,付息纳入经常性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尚未完全纳入预算。

发达国家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和福利性支出,中国目前社会保障采取收费制度,尚未实行社会保障税,因而社会保障支出视同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仍未纳入预算内。

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处理、把握好如下关系:

1、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

2、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3、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4、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本章小结 【关键词】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延伸阅读内容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彼得·霍依特(Peter Howitt):内生增长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4-01

【复习与思考】 1.“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是什么? 4.“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5.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章

经常性性支出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第二节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第三节 社会保险支出

课程思考

如何评价我国行政管理相关支出? 如何评价我国国防支出规模变化?

如何评价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规模与变化趋势? 如何评价我国R&D 相关财政支出?

如何评价我国财政性卫生医疗支出规模与变化趋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

二、行政管理支出

三、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属于经常性支出及购买性支出。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

对内管理社会、经济,对外巩固国防,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从而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政府的两项基本支出。

二、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构成

广义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功能分类中的三类科目:

1、一般公共服务,2、公共安全,3、外交。

狭义的行政管理支出指维持政府机构运转的费用?

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

(二)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行政管理既然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支出当然不可能从财政支出中完全消失,甚至它的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也带有必然性。“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如果不是规律,至少是一个实践可以证实的事实。然而,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其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如此。

(三)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及国际比较 行政管理费增(减)变化及占财政支出比重(%)

中国行政管理相关支出

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分析 总量分析

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财政总收支的增长速度; 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收支的比重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 原因:

行政管理支出与政府职能; 行政管理支出与机构改革。

结构分析

行政管理部门人均经费不断提高;

人员经费在整个行政管理支出中占有的比重过高,并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公用经费数量相对不足,并且支出范围模糊、管理混乱。

(四)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

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行政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

从长期观察,前两个因素与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应呈正相关和比较稳定的关系

行政管理支出的膨胀导致的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挤占实现其他财政职能的财力,特别是相对减少了建设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的财力,削弱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

行政管理支出理应向公用经费倾斜 公用经费的界定

加强政治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及增强财政透明度制约行政支出过快增长。

改革开放后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982年: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撤销了电力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等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1988年: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弱化了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1993年:

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实行中纪委和监察部合署办公,新设置台湾事务办公室与新闻办公室。这次改革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1998年: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这次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2003年:

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大部制”改革启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2008.3.11 新华网

三、国防支出

(一)我国国防政策

1、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2、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4、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5、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6、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与发展的安全环境。

(二)我国国防支出规模和构成

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解放军方面的费用。

(三)国际比较

2005年度部分国家国防费的比较

第二节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一、教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

二、教育支出

三、科学技术支出

四、医疗卫生支出

一、教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属于经常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

教科卫支出生产性与与非生产性的争论:

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依据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属于必要支出。

教科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21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由于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无不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支出规模越来越大。

二、教育支出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混合物品。义务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带有强制性。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服务。从这个角度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属于混合物品。

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原因分析: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是来源于教育。

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与结构

中国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70%以上,占GDP的比重3%以上。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60%以上,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5%左右。

目前中国已形成政府投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收取学费和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1995年数据): 世界平均水平为5.2%; 高收入国家为5.5%; 中等收入国家为4.5%; 低收入国家为5.5%。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情况(亿元)

(三)我国教育支出效率

发展中国家当前教育支出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投资,提高初等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

中国目前不仅教育经费规模仍然偏低,而且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级次结构也不合理。

在重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初等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的困境。

篇5:第七章知识的学习课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实践着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多媒体课件而不是学生,紧紧的控制着多媒体,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顺序播放课件进行授课,变成了课件表演秀,很少观察学生的反应,而所谓的师生互动变成了“人机互动”学生与多媒体课件的一问一答.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质疑、探索的空间被挤占,学生被动学习,一部分学生可能因跟不上多媒体显示的信息而游离课堂之外,这些都是令人担忧和惋惜的.所以我们准备课件也要适可而止,让课堂因生成更精彩.

一、课件的准备应留出课堂生成的空间

教师通常按照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一旦制作出来,它演示的内容和过程就会确定下来,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违背新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前准备要充分

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准备学生已有认知库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预先估计学生会在哪些环节产生知识疑问,那么在准备课件时就会为学生的小组交流、主动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前准备的开放性和可变性,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新鲜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和交流探索的能力,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例如,在准备《抛物线标准方程》这一节课件时,预设在研究完抛物线的定义要进行构建抛物线的方程,那么如何来求方程呢?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时候就要留出学生进行探究的时间,学生通过回顾前面求曲线方程的步骤,然后进行小组交流确定合适的坐标系,教师要充分准备好学生可能选择的坐标系的情况制作成课件,将这些课件投影出来,由学生自己选择简洁实用的坐标系.通过这样的充分准备,学生依靠自己,借助学习伙伴的帮助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精神,为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供了空间.

2. 课件的设计要有挑战性

例如,在处理《幂函数》这一节的课件时,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x2,y=x3,,后,教师及时播放课件中的这几个函数的图象给学生以准确感,投影出问题:从这一组图象中你观察出函数的哪些性质,给予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时间,紧接着提问:猜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从一般到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学生进行了观察猜想归纳总结的思维活动,学生体会到解决困难获得思维成长的喜悦感.

二、课堂的生成要在课件的预设中绽放光彩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每节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课堂上常常发生教师没有预设的情形,而很多动态资源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发性,这就要及时调整课件的设计,有时候课前的预设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教学目标的水平,即时生成、丰满了教学目标.

1. 及时敏锐地发现、捕捉课堂生成

有些多媒体课堂中,教师会过度关注课件的演示,忽略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尤其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容易流失一些课堂中潜在的生成资源,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时,观点发生冲突时,这些宝贵的资源可能就会呼之欲出.例如在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有这样一道题:若不等式x2-ax+1>0对任意的实数x均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这一题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图象法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的应用,学生在探究交流时会产生多种想法,有的学生会借助图象利用Δ≤0,有的学生说只要保证最小值大于等于0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说可以把不等式化为x2+1≥ax,利用两个函数图象处理等等,学生体验了数学解题的一题多解,体会了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可以看到多媒体课堂中,更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多媒体是帮助学生认知的,教师不仅关注课件,也要关注学生.

2. 果断做出教学抉择,正确选择课堂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出现了很大差异.然而,因为有些问题或“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计划之列,教师要么熟视无睹,有意回避,或匆匆或强行形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要么束手无策……,这些现象很让人担忧.而多媒体的课堂往往比传统课堂多出很多意外情况,学生的思维有时候会跳出课前准备的框架,而并非所有的生成内容都值得探讨,这样就要求教师果断进行选择有价值的、适合本节课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价值不大的可以不探究,而有一些不适合当节内容也不做深入,点到即止,要注意说辞,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让课件预设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

对于多媒体课堂,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时,做足功夫,既要考虑计划性和周密性,又要为学生的课堂生成预留空间.促进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又要机智应对即时生成问题,合理选择,及时调整课件和教学方法,让课堂绽放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件预设与课堂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是相得益彰的.

上一篇:网络维护降本增效措施下一篇:四年级英语下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