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

2024-06-01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共6篇)

篇1: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1、化石能源:今天我们使用的 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所以叫化石能源、2.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 能、及能等。

3.二次能源 :无法从自然界获取,必须通过一定的能源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

例如:能。

4.不可再生能源: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得到补充的能源。例如: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能。

5.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能、太阳能、能(食物等生命物质中存储的化学能)。

6.核能:原子中由于原子和中子依靠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是原子核或需吸收或放出能量,这种能叫核能。

7.得到原子能的两种方法:一是用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重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另一种是用某些质量很小 的(轻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

8.链式反应:用235原子核,铀核时释放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这些子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链式反应。

9.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核能火炉”

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变,释放巨太的核能。

10.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 :一是用太阳能集热器把水加热,二是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变成能

11.能量转化技术进步的历程 :三次能源革命(人工取火——蒸汽机——核能)

12.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不可逆性

内能只能自动地从物体转移到物体,不能相反。汽车制动时,能转化成地面和空气的能,不能相反。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不是什么能源都可以利用。

13.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1973年以来人类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水平计算,还可以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保证开采56年,这说明随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持续增长。

14.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给自己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麻烦,例如酸雨、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人类必须提高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篇2: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

第一节 能源家族

 教材分析 属于可再生资源。初步知道能源的分类和解本节教材是从能源知识的普及教育出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及主要出路。发写的,是同学们对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这一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获得初步的认识。由于各种能源的广泛利用,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伴随着这种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石油危机与能源的有效利用便成了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本章节通过举例引出能源的概念,介绍室友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以及能源的分类,由此,过度到能源问题引发的能源科学的崛起。其中对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等概念作了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生物质能的概念。知道哪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哪些 教师活动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课前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机下列资料: ①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能源。②世界能源的发展情况。

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知识。

进行新课

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在小组

 学生活动

课外利用各种工具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观看、思考。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把课前收集得到

 说明

布置安排学生收集信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校内校外想配合。

(用多媒体引入)播放开采

用心

爱心

专心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举例列举数据的方法,了解能源的种类及发展趋势。②阅读、讨论、讲授配合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的求职欲,使学生乐于探究,并初步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设计

煤炭石油三峡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以及日常生活中烧饭、取暖、照明等有关能量的多媒体课件

间巡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能源的概念。让学生弄清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提出问题。用图表方法进行比较,引出能源的供求矛盾后,从而使学生知道世界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人类必须节约能源。

概括归纳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概念。分析,知道学生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总结。批改、解答。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学生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分析、归纳、发言,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积极思考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 教案案例

学 校:常德市城北中学 主讲老师:朱荣华

授课班级:九年级(8)班 人 数:42人

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图表

看书,回顾本章节所学内容。

一、能源的概念

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能源的分类

从产生方式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化石能和生物质能。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三、学生阅读:石油危机和能源科学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①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②学出能源分类法。

时间的地质变迁形成的,所以称为化石能源。像化石能源一样,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核能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板书)

师: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电灯、电视机等都用电能,电能是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生:电厂把煤油、石油等燃料化为电能。师:我们使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饿消耗才能得到,所以称为二次能源。(板书)生:(纷纷取出)师:我们能不能将这些能源分类,请分组讨论。

生:(同学们参考资料及课本的分类方法讨论,归纳)

师:同学们请注意,化石能源和生物质能不属于这些分类(根据同学们的分类指出问题),只是它们的来源有些特殊。化石能源的形成像化石的形成那样需要千百万年。人类的生活中还广泛运用食物等生命物质中储存的化学能。这类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板书)师:现在我们大量使用二次能源—电能,但实际消耗的还是转化电能的一次能源。人类生活的日益现代化以及人口增长等,是能量消耗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我国目前利用能源中的90﹪是煤和石油。煤和石油是有限的,会不会出现“能源危机”呢?人类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煤和石油越来越少,人类可能要出课前活动:布置学生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收集下列信息:1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能源。2现阶段世界能源发展情况。教学过程

播放开采煤炭、石油,三峡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以及日常生活中烧饭、取暖、照明等有关能量的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呢?

生:煤气、煤、天然气„„

师:同学们说得对,把生米做成熟饭需要能量。煤气、天然气等燃烧时都提供能量,那么要开动汽车、火车交通工具需要需要消耗什么呢?

生:汽油柴油

师:对,汽车、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同学们再想想,江河里的水流能不能提供能量呢?

生:能,水流可以推动船前进。师:对,水流还可以推动水轮机转动。同样,流动的空气—风也有能量,风能推动风车做功。像煤、石油、天然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抢答)

师:地下这些东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古代的生物植物经过长久

用心

爱心

专心

现能源危机。

生:人们可以寻找新的能源。

师:同学们知道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古代生长的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而形成的,化石能源核能会越来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板书)师: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我国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新油田也不断被发现,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消耗巨大,能源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呢?请大家看课本STS“石油危机和能源科学”。生:(安静看书。)课堂小结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看完了,请大家讨论,本节你学到了什么?

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

布置作业

将“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做在书上。

用心

篇3: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

本次研讨会以“转型变革时代物流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探讨变革时代,行业客户需求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及物流作用的展望、当今物流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物流如何顺应变化,应构建的能力与应做哪些具体的变革等议题。本届研讨会聚集了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饮料行业、家电行业、服装电商行业、化工及危险品行业、汽车及零配件行业、钢铁行业高层管理者等100余位精英人士参加。IBM中国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方案部总监丁宏伟博士发表了题为“大数据与供应链管理”的演讲。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武表示,伴随着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及所带来的行业客户需求的变化,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如何转型和变革发展,将是今后宝供物流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篇4:第十七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一、概念

1.静脉输液

2.静脉输血

3.密闭式静脉输液

4.开放式静脉输液

5.、晶体溶液

6.胶体溶液

7.输液微粒

8.输液微粒污染

9.直接静脉输血

10.间接静脉输血

11.自体输血

12.成分输血

13.输液反应

14.静脉炎

15.发热反应

16.空气栓塞

17.溶血反应

18.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9.直接交叉试验

20.间接交叉试验

二、填空题

1.静脉输液的目的是()、()、()、()。2.常见的输液反应有()、()、()、()。3.静脉输血的目的是()、()、()、()、()。4.成分输血具有()、()、()、()、()、()和()的优点。5.成分血包括()、()、()、()、()等五种类型。6.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是()、()、()。7.溶血反应的原因有()、()、()。8.血液制品常有三大类,分别是()、()、()。

9.需要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穿刺时则先从()小静脉开始。10.血浆是全血经过分离后所得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为(),不含(),无()。11.大量输入保存期长的库存血易发生()和()。12.颈外静脉插管输液适用于()、()、()、()。13.锁骨下静脉插管输液适用于()或()、()、()、()。

14.颈外静脉的穿刺进针点为()和()联线之上()处,从颈外静脉()缘进针。15.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时,病人的体位是(),头(),()垫一薄枕。

16.颈外静脉的穿刺时,穿刺针与皮肤呈()角进针,入皮后呈()角沿静脉方向穿刺。

三、判断

1.输液排气时,应保证茂菲滴管内液体为1/3至1/2满。2.血液病病人最适合输入新鲜血。

3.开放式输液加药时,应使针头距离吊瓶口1cm处注入。

4.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点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所形成的夹角平分线上。5.AB血型的人,红细胞上既无A抗原也无B抗原。6.静脉输液发生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输入致热源。7.小儿输液常选用头皮静脉。

8.输血前后和两瓶血之间必须用少量肝素冲洗输血管道。9.输血反应可在输血后1~2小时内发生。

10.空气栓塞的致死原因是空气栓子堵塞主动脉入口。

11.Rh因子所致的溶血反应的原因是Rh阴性者再次输入Rh阳性者的血液。12.发生溶血反应时护士应首先通知医生,并测生命体征。

13.输液所致肺水肿病人应用乙醇湿化吸氧的目的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14.发生溶血反应时病人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的机理是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15.输血可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

16.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如出现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17.Rh阳性者,红细胞上有Rh抗原。18.婴幼儿少量输血可以用直接输血法。19.最严重的输血反应为溶血反应。20.血液呈碱性,每输入500ml血液,应静脉给予5%碳酸氢钠10~20ml。

四、简答题

1.静脉输液时,调节点滴速度的依据是什么? 2.简述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

3.简述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溶液不滴的原因及处理方法。4.发生静脉炎的原因、症状及防治原则。5.简述静脉输液时应注意的问题。

6.简述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7.简述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要点。8.微粒污染对患者有哪些危害?

9.护士在临床操作方面如何防止和消除微粒污染?

10.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塞时,应将患者置何种体位,为什么? 11.应如何做好输血前准备工作? 12.输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3.输血时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如何预防?

五、单项选择

1.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B.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 C.补充蛋白质

D.补充营养和水分 2.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

A.输入药物制品不纯

B.液体灭菌不彻底

C..药物刺激性强

D.输液器灭菌不彻底 3.造成莫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有

A.茂菲滴管上端输液管衔接不严密 B.输液管管径过粗 C.输液速度过快

D.输液压力过大 4.静脉输液引起空气栓塞的典型症状是

A.胸闷、紫绀、濒死感

B.心悸、烦躁不安 C.头痛、咳嗽

D.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5.直接输血时,每150ml血加3.8%枸橼酸钠

A.10m1 B.15m1 C.20m1 D.2 5m1 6.静脉输血前后,下列何项 不妥

A.做血型和交叉配血时禁止同时采集两个患者的血标本。B.发现血浆变红,血细胞呈暗紫色不能使用 C.两瓶血之间须输入少量无菌等渗生理盐水

D.在血中加入肾上腺素0.5ml,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7.大量输血防止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的措施是 A.输血前肌肉注射异丙肾25mg B.输血前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1 C.每输库血1000 m1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 m1 D.静脉输入4%的碳酸氢钠防止酸中毒 8.冰冻血浆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A.在室温中放置15~20分钟后使用 B.加入适当等渗盐水稀释后用 C.将血袋放在37℃温水中溶化后用 D.置热源上加温溶化后用

9.给低血钾患者静脉补钾,其浓度不应超过 A.0.1%

B.0.2% C.0.3% D.3%

10.在溶血反应的第二阶段,最典型的症状是 A.四肢麻木、腰背剧痛 B.黄疸血红蛋白尿 C.高热、呼吸困难

D.头部胀痛、面部潮红

11.溶血反应出现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剧痛的机理是 A.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 B.肾小管皮质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 C.血红蛋白变成结晶体阻塞小血管 D.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 12.溶血反应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的机理是 A.血红蛋白变成结晶体,阻塞肾血管 B.肾小管皮质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

C.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 D.红细胞破坏释放凝血物质引起 13.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是

A.过敏反应 B.肺水肿 C.细菌感染 D.溶血反应 14.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误入动脉,局部表现为

A.局部无变化

B.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

C.苍白、水肿

D.血管呈树枝状分布苍白 15.药物溢出静脉不会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是

A.甘露醇 B.山梨醇 C.多巴胺 D.去钾肾上腺素 16.供给水分和热量用

A.5%葡萄糖溶液 B.0.9%氯化钠溶液 C.水解蛋白液

D.低分子右旋糖酐 17.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

A.过敏反应 B.发热反应 C.肺水肿 D.空气栓塞 18.最严重的输液反应是

A.发热反应 B.肺水肿 C.空气栓塞 D.静脉炎 19.下列哪种溶液不属于胶体溶液

A.低分子右旋糖酐B.白蛋白 C.水解蛋白 D.20%甘露醇 20.输血致过敏反应的处理,错误的是

A.轻者只减慢滴速

B.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C.呼吸困难给予吸氧 D.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21.下列哪项不是大量输血后中毒反应的表现

A.伤口渗血 B.手足抽搐 C.血压下降 D.脉搏短绌 22.下列哪种病人不能接受输血

A.严重感染 B.乙型肝炎 C.过敏体质 D.急性肺水肿 23.下列哪项不是静脉输入脱水剂的目的

A.使组织间液大量转移到血管内 B.降低颅内压 C.减少尿量

D.减轻脑水肿 24.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红细胞被破坏的原因 A.血液储存过久

B.血液被剧烈震荡

C.血液内加入低渗溶液

D.血液在4℃的冰箱内保存 25.下列哪项不是溶血反应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A.少尿或无尿 B.尿素氮增高 C.高血钾 D.尿内有脓细胞 26.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最适宜输

A.全血

B.浓缩红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27.自体输血的方法不包括

A.术前自采备血法

B.术前血液稀释采血法 C.术中血液稀释采血法D.术中自身输血法 28.自体血回输的总量应限制在

A.1500ml之内 B.2500ml之内 C.3500ml之内D.4500ml之内

29.患者吴某,男,48岁,脑出血急诊入院,遵医嘱给予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要求40分钟滴完,护士应调节滴速为(1 m1=20滴)

A.100滴/分钟 B.125滴/分钟 C.115滴/分钟 D.110滴/分钟

30.患者黄某,女.48岁,患胰腺炎,于上午8时开始输液共1500m1,每分钟滴注60滴,预约下午做B超检查,大约何时完成输液?(1 m1=20滴)A.下午2时25分

B.下午4时20分 C.上午11时50分

D.下午1时30分

六、病例分析

1.李先生,68岁,阑尾炎术后补液,液体总量为1500ml,患者7:30AM开始输液,输液速度为50滴/分钟(20滴=1ml),患者在11:00AM突然出现气急、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请问:(1)如果按原定的输液速度,何时能结束输液?

(2)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了何种情况?护士应如何处理?

2.王先生,54岁,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呕血急诊入院。护理体检:血压70/50mmHg,心率120次/分钟,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皮肤湿冷,遵医嘱输血400ml。当输入20ml左右时,病人出现头部胀痛、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腰背剧痛。请问:(1)该患者可能发生了什么问题?

(2)护士应如何处理?

第十三章 试题答案

一、概念

1.静脉输液: 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2.静脉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是急救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3.密闭式静脉输液:是利用原装密封瓶或塑料袋,直接插入一次性输液器进行输液的方法。4.开放式静脉输液:将溶液放入开放式输液器内进行输液的方法。

5.晶体溶液:其性质是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短,有纠正体内电解质失衡的显著效果。

6.胶体溶液:其性质是分子量大,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以及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有显著效果。

7.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物质,直径一般为1~15µm,大的可达50~300µm,这种小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8.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9.直接静脉输血:将供血者的血液抽出后立即输入受血者体内的方法。10.间接静脉输血:将已备好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入。11.自体输血:是指收集患者自身血液,在需要时输还给本人

12.成分输血:将血液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加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高效能的血液制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需要输入相应的成分。13.输液反应: 由于长时间大量或输入的液体不纯,输液管不洁以及多次反复穿刺等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由于是输液本身造成的这些反应,称之为输液反应。

14.静脉炎 : 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15.发热反应: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表现为畏寒、寒战和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16.空气栓塞 : 输液时空气末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或加压输液、输血时护理不当,以致空气进入静脉.如空气量大,则气体栓子随血回流到右心室,阻塞肺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死亡。

17.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最严重的反应。

18.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大量输血使枸橼酸钠大量进入体内,如果患者肝功能不良,枸橼酸钠不能完全氧化和排除,而与血中游离钙结合使血钙降低,从而引起患者手足抽搐,血压下降,出血倾向和心率减慢甚至心跳骤停等反应。

19.直接交叉试验:用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的方法。20.间接交叉试验:用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的方法。

二、填空题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补充营养,供给热量;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2.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3.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纠正休克;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输入抗体、补体,增加免疫能力;增加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渗出和水肿。

4.一血多用、节约血源、针对性强、疗效好、副作用少、便于保存和运输。5.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浓缩悬液、血小板浓缩悬液、各种凝血制剂。6.肺水肿、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7.输入了异型血、输入了变质血、Rh因子所致溶血。8.全血、成分血、其他血液制品。9.四肢远端。

10.血浆蛋白、血细胞、凝集原。11.高血钾、酸中毒。

12.长期输液病员,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周围循环衰竭测量中心静脉压者;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刺激性强药物;静脉高营养治疗者。

13.长期不能进食、迅速补充大量液体者、长时间化疗者、测定中心静脉压者、紧急放置心内起博导管者。

14.下颌角、锁骨上缘中点、1/

3、外。15.去枕平卧、偏向对侧、肩下。、16.450、250

三、判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四、简答

1.静脉输液时,调节点滴速度的依据是什么?

⑴根据病人的年龄调节:一般成人每分钟40~60滴/分钟,儿童每分钟20~40滴/分钟,(按每毫升为15滴计算)。对年老、体弱、婴幼儿,输入速度宜慢。

⑵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心肺疾病患者,输入速度宜慢;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适当加快。

⑶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对高渗溶液、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输入速度宜慢;利尿脱水剂输入速度宜快。

2.简述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⑴静脉穿刺的目的和治疗时间。⑵药物的性质。⑶病人静脉的状况。

⑷病人年龄、安全、活动和舒适的需要

3.简述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溶液不滴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⑴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人皮下组织。处理方法为拔出针头,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⑵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造成不滴,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至点滴通畅。⑶压力过低:适当调高输液瓶或放低肢体位置即可点滴通畅。⑷针头阻塞:应拔出后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⑸静脉痉挛:可采用局部热敷以缓解静脉痉挛。4.发生静脉炎的原因、症状及防治原则。原因:(1)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2)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性炎症反应。(3)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全身发热症状。防治原则:(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宜慢,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同时注意保护静脉,需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

(2)停止在此静脉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

(3)超短波理疗。(4)中药治疗。

(5)如合并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5.简述静脉输液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⑵一般选择较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并且易于固定的部位。

⑶长期静脉给药,应注意选用和保护静脉。有计划地自远瑞到近端选用静脉。需24小时持续输液着应每日更换输液器。

⑷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注意观察静脉输液情况和病人主述等。

⑸移动病人、为病人更衣或执行其它护理活动时,要注意保护穿刺部位,以防过分的牵拉。⑹根据病情、用药原则、药物性质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⑺不可自静脉输液的肢体抽取血液化验或测量血压。

⑻对婴幼儿、小儿应选用头皮静脉;成人昏迷或其它不合作的病人,必要时可用绷带或夹板加以固定。⑼排净空气,严防空气进人血管形成空气栓塞及时更换输液瓶和拔针,严防造成空气栓塞。⑽如用静脉留置针时,发现留置管有回血,需立即用稀释肝素液冲注,以免堵塞血管。6.简述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⑴材料柔软,不会对所留置的血管造成伤害。

⑵保护血管,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⑶对长期输液,静脉穿刺困难者最为有利。7.简述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要点。⑴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

⑵合理选择血管,对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避免在下肢留置。⑶固定牢固,避免过松过紧,防止外套管滑出血管。

⑷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部位。有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下垂,防止血液回流阻塞针头。

⑸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留置针局部静脉和组织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⑹每次输液完毕,用稀释肝素溶液封管。8.微粒污染对患者有哪些危害?

⑴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⑵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⑶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形成肺内肉芽肿。⑷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⑸刺激组织而发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9.护士在临床操作方面如何防止和消除微粒污染? ⑴采用密闭式一次性医用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⑵输液前严格检查液体质量。⑶净化治疗室空气,有条件可采用超净工作台。

⑷输液器通气管末端必须放置空气滤膜;输液管末端使用终端滤器。⑸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药物现用现配,避免污染。

10.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塞时,应将患者置何种体位,为什么? ⑴应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⑵头低足高位可增加胸腔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口处于右心室的低处,气泡向上漂移,避开肺动脉口,由于心脏不断跳动,可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以免发生肺栓塞。11.应如何做好输血前准备工作?

⑴备血

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护士抽取血标本,送血库做血型鉴定和交叉相容试验。⑵取血

输血当日去血库取血,凭取血单与血库人员进行“三查”即血制品的有效期,血制品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九对”即受血者的床号、姓名、病区、住院号、血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量及采血日期。

⑶血液自血库取回后,勿振荡,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如为库血,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min后再输人。且勿加温。也不可加入任何药物。

⑷输血前,应备好无菌等渗生理盐水,与另一护士按上述要求再核对一遍,确定无误后方可输入。

12.输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时须由两名护士再次进行“三查”、“九对”无误后方可输入。⑵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技术操作规程。

⑶输血前后以及输入两瓶以上的血液时,两瓶血之间必须输入少量无菌等渗的生理盐水。⑷注意输血速度,开始15分钟内速度宜慢,成人不超过20滴/分钟,以后成人一般 ⑸40~60滴/分钟,儿童10~20滴/分钟,年老、体弱、心肺疾病宜慢。

⑹输血瓶(袋)中,血液内不得随意加入其它药品,以防止血液凝集或溶解。⑺观察病人输血部位有无异常,有无输血反应发生。

⑻输血完毕,输血瓶(袋)和输血器应保存,确定无输血反应时才可处理。13.输血时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如何预防?

原因(1)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易发生过敏反应。

(2)输入的血液含有对病人过敏的物质。

(3)多次输血的患者,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过敏反应。

(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预防(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供血员。

(2)供血员在采血前4小时内不宜食蛋白质食物,可用糖水或仅用少量清淡饮食。以免血中含有过敏物质。

(3)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

五、单项选择

1.B 2.C 3.A 4.A 5.B 6.D 7.C 8.C 9.C 10.B 11.D

12.C 13.D 14.D 15.C 16.A 17.B 18.C 19.D 20.A 21.D 22.D 23.C 24.D 25.D 26.B 27.C 28.C 29.B 30.B

六、病例分析

1.(1)1500×20=30000滴

30000÷50=600分钟

600÷60=10小时

如果按原定的输液速度,则该患者在下午5:30PM滴完。

(2)该患者发生了急性肺水肿。

(3)处理措施:

①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安慰病人。

②病情允许的病人可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③高流量吸氧,湿化瓶内注入20%—30%酒精,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

④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血管扩张药。⑤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⑥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良者,应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2.(1)该患者发生了溶血反应。(2)处理措施:

①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通知医生。并保留余血和病员血标本重作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

②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药物。

③ 保护肾脏。双侧腰封,肾区作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而保护肾脏。

④碱化尿液,可增加血红蛋白在尿中的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必要时行血液或腹膜透析。⑥换血疗法。

⑦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篇5: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

第十七章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第一节 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舆情”这一概念在中国被提出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在实践的丰富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今,网络舆情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研究吸取国外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亦有裨益。

一、美国:奥巴马竞选团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团队基于Web2.0模式建立了竞选门户网站,该网站包括当时先进的社交网络工具,具备充分交互功能的“奥巴马答复中心”,可以让网民向竞选团队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网站支持网络支付功能,为奥巴马筹集到超过4.4亿美元的竞选经费。此外,奥巴马团队通过“脸谱网”使奥巴马拥有200多万好友,在“My Space”网站拥有41.5万个朋友,并通过搜索引擎设置关键词广告扩展奥巴马的政治宣传,通过“YouTube”为奥巴马树立正面的政治形象。

奥巴马的互联网竞选团队拥有多达百余人,全方位关注和竞选相关的网上舆论并进行引导。团队中包括许多高素质精英,既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专家学者,也有“谷歌”、“脸谱网”、“eBay”的CEO或创始人等互联网企业高管,甚至还有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顶尖玩家。互联网竞选团队成功运用网站宣传、网络广告、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捐款、社交群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软件等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为奥巴马竞选创造了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竞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团队还建立了“反诽谤网站”,全面反击各种针对奥巴马的谣言,并提供相关“真相”视频,或呼吁网民现身说法进行辟谣。

2008年2月,一张奥巴马身着索马里传统服装的照片在网上出现,引起人们对奥巴马与穆斯林关系的猜测,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但其竞选团队事先已做好应急预案,开动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迅速应对,通过网络渠道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对竞选对手团队进行反击,树立起奥巴马受冤的形象,扭转了不利局面,支持率不降反升。

二、日本:政府对应急事务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日本在《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灾害救助法》、《建筑基准法》、《地震保险法》等;并通过修订《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自卫队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从立法角度对应急事务形成了制度性的总体设计,建立了完整的应急法律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在传统舆情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将网络舆情的发现与处置也归并其中:一是在传统机构内阁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设部门,24小时全天候工作,迅速搜集和分析包括网上来源在内的与灾害等应急事务相关的信息。二是日本各地都建立了都道府县的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对所属地区进行监控或进行救灾指挥,并通过信息网络与所属地区各类管理部门联系,保证信息通畅和救灾行动实施。三是多渠道发布预警性信息,如在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通过厚生劳动省网站、媒体网站、社交媒体等向民众发布相关信息及预防措施。四是政府各部门均有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在发生应急事务时负责与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媒体机构联络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并通过各部门所设立的“记者俱乐部”保持与各媒体的长期稳定沟通。

三、法国:政府对骚乱及袭击事件相关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15年1月7日,位于法国巴黎的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总部遭到武装分子袭击,造成12人死亡,多人受伤,成为近年来法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为了避免因事件涉及的宗教问题引发国内穆斯林民众骚乱,法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迅速主动引导舆论。袭击案发生不到一个小时,法国总统奥朗德就发表讲话,称该事件“无疑是一起恐怖袭击”。法国总理瓦尔斯随即宣布将巴黎大区反恐级别提升至最高级。在这一定性之下,包括网上舆论在内的主流舆论都将不满与指责集中指向了袭击者。二是不间断地发布信息。事件发生后,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不断地向外界发布包括事件信息、政府工作动态、领导人的表态等,平息舆论的猜测和恐慌。三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上的引导作用。由于法国媒体绝大多数都是法新社的新闻用户,因此政府选择了法新社作为重大事件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通过法新社及其网站的报道引导包括网上媒体在内的媒体报道导向。

第二节 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规律

互联网舆情从形成到结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此过程中,互联网舆情也会遵循某些规律来运行,我们在进行处置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律。如应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运行机制,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注重意见领袖、公众人物、传统媒体等的重要作用等。通过对近年来互联网舆情的考察,我们发现,像潮水涨落一样,互联网舆情也会出现涨落,涨落规律可以说是互联网舆情变化的最基本规律。在涨落的过程中,互联网舆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呈现出以下几种主要形态:

(一)倒V形或者单峰形

倒V形或单峰形可以说是互联网舆情发展变化过程中最简单的形态,即互联网舆情从形成至达到最高点后立即下落。倒V形的互联网舆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持续时间往往只有几天甚至一两天。门户网站的头版新闻大多属于此类型,网民对这些新闻的关注持续时间不长,很可能第二天就会转移关注焦点。

(二)圆形

互联网舆情事件发生后,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而壮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当上升到某一临界点,互联网舆情达到顶点。随后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举措对事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或者对网民情绪进行疏导。但由于网民对事件仍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这时候互联网舆情并不会呈现立即下落的趋势。社会矛盾的解决需要一段时间,人们的态度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在经历一段时期后,随着问题解决和民众情绪疏导的效果显现,舆情开始逐渐下落,构成类似圆形的形态。呈现这一形态的互联网舆情多由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引发。

(三)双峰形或者多峰形 与单峰形不同的是,双峰形或者多峰形的互联网舆情的最高点有两个或者多个。此类互联网舆情事件发生后,互联网舆情形成并逐步上升,达到第一个最高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舆论关注度开始下降,互联网舆情出现明显回落,但随着媒体对事件持续跟踪,如挖掘出更多相关信息或政府对事件进行处理,互联网舆论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又重新提升,舆情再次攀升,从而形成两个或多个最高点。

(四)波浪形

波浪形的互联网舆情往往是长期性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舆情反映。只要该现象或社会问题持续存在,网民就会对其给予长期关注。互联网舆情会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或涨或落,原本呈现回落趋势的舆情可能死灰复燃,原本剧烈上升的舆情也可能逐步消解。在我国,由股市问题、房价问题、贫富差距等问题所引发的互联网舆情往往呈现出波浪形态。

二、迅速反应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和公众参与方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的很多网络舆情事件,都是由网民爆料引发,继而发酵扩散,再由传统媒体跟进,从网络舆论热点逐渐变为整个社会的舆论热点。在网络传播“一秒传千里”的效果下,如果说迅速反应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线,那么就更是网络舆情工作者的重要原则。政府等部门必须及时对网上动态做出反应,才能牵引舆论走向,把握舆情处置话语权和主动权。

在“会理悬浮照事件”中,当地政府不仅未对照片进行删堵,反而在照片曝光一天后就迅速开通官方微博,承认“网友的质疑是对的”,并向公众道歉,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同时顺着网民心理自我调侃“感谢网友让县领导周游世界”,获得了多数网民的理解,不仅将汹涌的网络舆情化“危”为“机”,也意外地提高了会理县的知名度。

而反之如果一味躲闪,不予回应,不仅不会放慢消息在网上扩散传播的速度,反而容易引发公众焦虑,导致事态扩大。如2011年故宫博物院连续遭遇文物失窃事件和文物受损事件,但博物院院长持续不现身回应,且从文物损坏到被爆料其间近30天故宫未发布任何消息也未上报主管部门,引发网民对故宫管理的质疑。一系列事件反映出院方在民意沟通等方面长期存在缺陷,将一些本可“大事化小”的事件硬生生“拖”成了网络舆情事件,使公众对国家文物管理产生不信任的情绪。

三、依法科学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政策法规,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处置时,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在客观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用证据和法律得出令人信服的公正结论。依法科学处置是我们不受媒体和舆论裹挟的根本依凭,彰显法制和公平公正是我们不被少数人制造的网络舆论假象所迷惑,避免为网络暴力所影响的正确方法。只有处置方式合法合规,在实际操作中才能避免引发舆情的二次危机,避免后顾之忧。

比如,近年来发生河南王帅事件、甘肃王鹏事件 等多起网民发帖举报遭跨省拘捕事件,地方政府在面对群众网上举报和负面舆情时,未能根据网上信息传播的特点进行科学处置,反而是以“诽谤罪”、“危害社会秩序罪”等为名将举报者拘捕。由于公安部明确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或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因此这些事件中采取跨省拘捕的地方公安机关涉嫌越权和滥用职权,所提出的罪名也大多证据不足,在法律上不能成立。类似事件不仅使得公安机关公正执法的形象受损,也显示出部分地方政府依法办事的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不卑不亢

一方面,不慌不怕,不堵不纵。在舆情事件中,政府等部门往往处于“被围观”的境地,曝光于公众监督之下,此时如果慌张应对、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使舆论形势进一步恶化,给处置工作带来被动。坦然而镇静地面对现实,有助于理性把握舆情处置的主动权,合理化解舆情。同时,网络舆情往往“来势凶猛”,如果只以“灭火”心态一味封杀,可能引起舆论对真相的更积极追索,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引发舆论危机。但面对舆论压力一味妥协退让,进行“断腕切割”,也并非永远明智的做法。这样可能损害自身形象和切身利益,甚至成为众矢之的,激起舆论更多的 “拍砖”。

另一方面,敬畏民意,以人为本。网络舆情因人而产生,因人而传播,在网络舆论场里既要抱持尊重的态度加强与网民的平等交流,也要在舆情处置时考虑民意的认可度与承受力,化解社会不满。这也表现在对待舆论漩涡中的具体当事人权益,应注重给予保障。

如在“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媒体关于“宣布无生命体征后为何还能救出小女孩伊伊”的疑问时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言论引发舆论哗然,网民批评这一过于随意的发言“正反映了对生命的不尊重”,并改造出“高铁体”等语汇进行调侃和抨击。事后该发言人承认言语有些不当,并称“当时要是再冷静一点,再诚恳一点,也许就会让记者朋友们少些不满”。

2013年7月,有网民在贵州省某政府官员转发的有关美国枪击案的微博下评论称“中国也有城管伤害小贩事件”,被该官员回应“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在被网民反驳后又提出“这些人不爱国,让他们赶紧去美国,越快越好,败类!人渣!”引发舆论进一步质疑。有网民认为该官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网络公共平台以偏颇言语和粗口抨击他人,与其政府官员形象不符。该官员事后道歉。此事体现出保持不卑不亢、平等理性的态度是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的基本要求之一。

五、职责明确

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不但要快速,更要统一,以免造成民众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在进行舆情处置时,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领导关系和责任,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可能需要由不同层级、类型的指挥机构来统一指挥,因此应明确界定,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类型、影响范围、危害程度、表现形式等因素,确定指挥部门的级别层次和专业性能,规定需要动员的人员范围,制定处理原则和职责,在统一指挥下反应灵敏、协调有序、机动高效地开展处置工作。

如在2008年初的湖南冰冻灾害事件中,受灾初期,网上和社会上流传一些传言和有关政府管理的负面情绪,对此湖南省政府各部门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及时发布新闻,掌控信息源头,遏制谣言流传,成功引导舆论。具体来看,1月下旬湖南省抗冰救灾指挥部成立,省政府新闻办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及时介入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闻传播渠道,形成各部门协调统一的消息出口。11天时间内组织召开13场新闻发布会,向民众发布灾情、损失和救灾信息。在出行受阻、信息不畅的情况下,新闻发布会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信息来源,而新闻网站对发布会信息的报道,又成为网民的重要消息渠道。在救灾工作取得胜利后,当地又围绕灾后重建召开了一系列新闻发布会,内容既包括基层地方政府帮农民卖农产品等“接地气”活动,也包括省广电局、教育局、民政厅等部门围绕广电设施修复、教育基础设施重建、募捐款物管理使用等多方面政府实际工作,较好地回应了舆论关切。

第三节 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

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 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互联网舆情信息种类繁多、信息量大,更新快、传播迅速而广泛,仅仅依靠人工值守监测,劳力成本高,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及时有效搜集与监测舆情信息。这就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收集和分析。

网络舆情采集监测范围包括新闻网站、帖吧、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客、微信、音视频网站等。现有的网上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结合网站应用程序接口采集和网页采集的方式,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要滤除无关信息,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BBS,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通过上述方式做好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从而为下一步开展网络舆情评估做好准备。

二、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评估研判体系

通过对采集到的公开通道和非公开通道的舆情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指导网络舆情监控,通过指标的反馈明确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的来源、范围和方向;以舆情指标为基础建立态势分析模型模拟舆情发展趋势,对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进行态势分析。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定量指标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数值,能够较清楚地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网络舆情状态,如热点事件、敏感事件和事件发展态势等,但都只是客观反映网络舆情状况。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网民对待某一事件的态度和网上各类信息内容本身反映的情感信息还不能了解。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定量指标之外,还应建立定性指标,用于了解网民的情感态度和网上内容(文章、帖子)等的情感特征。如心理特征指标(通常对一篇文章持什么意见,包括不活跃、活跃、从众/中庸、情感强烈、反对、支持等);态度倾向性指标(态度是正面、负面还是中立)等。然后通过对网上内容中表示情感的特定词汇进行预先分析处理,对评论中涉及的情感词汇进行统计,从而得到评论的正负取向。还可以基于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对网上的内容进行语言学分析(语义分析),同时将分析结果与特定表达情感趋向的模板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语义的趋向。如目前一些舆情分析软件可在短时间内阅读数篇文章,自动分析新闻网站等媒介发表文章所持的基本观点倾向。

三、建设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和业务体系 无论是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还是对根据分析结果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评估,最终目的是要对网络舆情做出预警,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直接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为了及时、有效地发现苗头性、倾向性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有必要在网络舆情获取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网络舆情的预警,对不同通道、不同信息源上表现出来的网络舆情进行快速反应、科学预测和动态预警。

目前,实现网络预警主要是通过建立案例知识库、人物库、敏感词库等知识库,根据已往突发事件的发生态势,结合舆情指标体系及舆情态势分析结果,建立舆情预警业务模型。通过专家互动平台,对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突发事件、敏感事件进行预警,并提供给上级监控单位和地方相关部门。

四、制定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是针对需要进行处置的网络舆情事件制定的预案。通常预案应该是一个体系,不但有一般情况下的预案,还要有针对不同事件类型和发展模式的各类典型预案,如周期性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自然灾害类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等。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构建网络舆情事件应对处置的领导机构和专家咨询队伍。同时,还应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管理法制框架,使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

参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一般预案的内容包括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等。结合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的特点,一般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可包括六部分内容:概况、预测预警、处置响应、恢复观察、处置保障、培训评估。

(一)概况

本部分可通过分析相关网络舆情事件的特性,制定事件处置的方针、原则、目的、适用范围等,同时针对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事件的分级,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分级启动预案,确定相应的处置领导机构,落实领导责任,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和手段。

(二)预测预警

通过预测预警,可对潜在或可能事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或发布预警信息。预测预警体系应结合以往经验和事件特点进行,并建立预警专家咨询队伍。网络舆情事件的预测预警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绝不是一个计算机系统或者一套人马就能实现的。它既要求有严密的网上监测系统,也需组织、人员、制度等保障。

我国在国防、消防、卫生等领域已建立了预警组织体系,建立网络舆情事件预警组织体系要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横向体系,形成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同时,还应建立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纵向体系。

(三)处置响应

建立预案的分级响应机制,在预案启动时,保证各机构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哪些部门负责协调、哪些部门负责现场的哪些任务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明确预案实施的流程和步骤,快速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同时明确处置预案实施结束的标志。在处置响应中,要建立有力的协调机制,做到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并实现信息共通共用。更为重要的是,处置响应中使用的处置手段和方法应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结果,否则将给实践操作带来缺乏法律依据的不便。

(四)恢复观察

在实施处置后,舆情事件将逐渐衰退,但由于网络舆情存在随机性、传染性等不易预测的特性,在事件趋于平稳后不能立即终止预案,应经过一个相对更长时间的观察,以防事件出现突然激化或向其他方向转化。同时,应及时调查、总结舆情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力求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达到舆情事件处置的更高要求和最终目标。

(五)处置保障

虽然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场所主要是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但在处置中必然与现实空间发生关联,必须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包括物资、通信、基础设施、技术等多个方面,涉及多个部门的时候也要注意协调相关关系。同时,还应针对事件的发展,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予以评估并给予重视,建立互助保障机制。

(六)培训评估

预案制定后必须进行培训甚至演练,加强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学习贯彻,才能保障预案的快速有效实施。培训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绝不能是走过场。同时,处置预案应一直通过评估、修订,处在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在预案实施前对其进行评估,可从预案编制原则、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评价预案制定的科学性、内容的完备性等;在预案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估,可以根据实施情况了解预案编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评价预案实施的效果。预案的评估应建立综合、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同时根据评估应认真对预案进行修订,并加以培训。

五、构建联动应急机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数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与处置都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可以完成的。尤其在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和重大网络舆情保障任务中,更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包括监测发现、研判分析、技术管控、舆论引导在内的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才能妥善应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

在日常网络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宣传、工信、公安为主的协调处置机制。针对网上突发事件,各部门加强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将监测到的有害信息汇总,由相关部门进行研判分析。根据研判结果,对于网上有害信息,采取管理措施;对于屡屡大量传播有害信息的网站,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关闭。网信部门负责网上舆论的引导。上述协调处置机制已日趋常态化,成为处理日常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有效手段。

篇6:第十七章 临终病人的护理

临终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学习、掌握临终护理的知识与技术。

一、临终阶段

关于临终的时间范围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过程可长可短。

① 美国:将临终定于病人已无治疗意义,估计只能存活6个月以内。

② 日本:以病人只有2个月至6个月存活时间为终末阶段。

③ 英国:以预后2年或不到1年为临终期。

④ 其他:不少国家倾向于以垂危病人住院治疗至死亡、平均17.5天为标准。⑤ 我国不少学者提出:当病人处于疾病末期、死亡在短期内(估计存活时间为2至3个月)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时即属于临终阶段,并指出对晚期癌症病人,只要出现生命体征和代谢方面的紊乱即可开始实施临终护理。⑥ 从社会意义上讲,生命的预期寿命在6个月之内者即谓处于临终期的临终者。

二、临终关怀的由来与发展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又称安宁照顾、善终服务等,原意是指中世纪修道院等为朝圣者、旅游者提供休息、补充体力的一个中途驿站,并为病重濒死者提供照料,使其得到最后的安宁,现在则引申为对临终病人的关怀照顾服务。

现代临终关怀机构的创始人是英国的桑得斯博士(D.C.Saunders),她于1967年在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St.Christopher Hospice)此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挪威、以色列、南非等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工作。

国内现代临终关怀工作却是近20年里才开展起来。1988年我国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事业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

三、临终关怀的概念与原则

(一)概念

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又名安宁照顾、善终服务,由英文Hospice 转译而来。(由宗教团体管理的旅客之家),是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

(二)意义

现代的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1.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

2.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3.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

(三)原则

临终关怀的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姑息疗护为主的原则

2.全方位照护原则:

3.人道主义原则

(四)哲理

1.以照料中心

治愈为主—以护理照料为主,对症疗法为辅

2.维护人的尊严 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4.共同面对死亡

第二节

临终病人的护理

一、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一)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美国罗斯博士(Dr.Elisabeth Kubler-Ross)提出临终病人通常经历5个心理反应阶段。

1.震惊与否认期(shock and denial)

2.愤怒期(anger)

3.协议期(bargaining)

4.忧郁期(depression)

5.接受期(acceptance)

应当注意的是临终病人心理反应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五个阶段的发生顺序和时间并没有一定规律,可能同时发生,可能重复发生,或停留在某个阶段。

(二)护理

1.注意评估临终病人对临终的态度和反应,如对疾病的认识、是否愿意谈论临终话题、过去应对危机的方式、个人信仰、社会支持系统等,协助病人采取适当的对策应对危机。

2.在照顾临终病人时体现临终关怀的理念,用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给予病人身心支持,护理中应注意:

(1)不必过多地考虑价值观,对病人微小的愿望也应加以重视;

(2)理解病人,不要回避病人的目光,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并用;

(3)从始至终,都应使病人维持一定的希望;

(4)注意病人平时的习惯与嗜好,指导病人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作自我护理。

3.评估病人的心理反应阶段,根据各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1)震惊与否认期:护理人员应尊重病人的反应,不要急于揭穿其防御心理。

(2)愤怒期:工作中不能因病人的愤怒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不能采取任何个人攻击行为。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尽量满足其合理需要。

(3)协议期:护理人员此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加强护理,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减轻痛苦。

(4)忧郁期:护理人员应给予精神支持,允许病人有忧伤、哭泣等不同方式宣泄情感,并尽量让家人陪伴在病人身旁。

(5)接受期:护理人员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尊重病人,给予病人安静、舒适、单独的环境,减少干扰。不必强求有护患的互动行为,但继续关爱病人,加强生活护理,让其安详、平静地离开人世。

二、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和护理

(一)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

l.肌肉张力丧失

2.胃肠道蠕动逐渐减弱

3.循环功能衰退

4.呼吸功能减退

5.感知觉、意识改变

表现为视觉逐渐减退,最后视力消失。听觉常是人体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意识改变可表现为嗜睡、意 识模糊、昏睡、昏迷等。

(二)护理

1.加强生活护理,促进病人舒适

(1)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环境

(2)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压疮(3)重视口腔护理:

(4)注意眼部护理

2.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况

3.改善病人的血液循环

(1)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四肢皮肤的色泽和温度、湿度。

(2)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如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

4.促进病人呼吸功能

(1)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有无呼吸困难及缺氧等表现。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呼吸困难的病人给予氧气吸入。

(3)根据病情调整适当的卧位:神志清醒的病人可采用半卧位,昏迷的病人采用头偏向一侧的仰卧位或侧卧位。

(4)协助病人排痰,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吸出痰液。

5.减轻感、知觉改变的影响,缓解疼痛。

三、临终病人家属的反应及护理

临终病人家属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失落与悲哀,他们也可能出现和病人相类似的心理反应过程。护理人员有责任照顾病人的家属,关注病人家属的需要,鼓励家属与病人在一起,为病人和家属创造有利于交流和保护病人及家属隐私的环 4 境。

第三节

病人死亡护理

一、濒死与死亡

(一)濒死与死亡的定义

1.濒死(dying)

即指临终状态,病人已接受各种治疗后,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结束,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2.死亡(death):临床上,当病人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固定,所有反射消失,心电波平直,即可宣布病人死亡。

3.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是生命活动结束的象征。目前广为公认的脑死亡诊断标准是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提出 来的,其内容包括:

(1)无感受性及反应性(unreceptivity and unresponsiticity)

(2)无运动或无呼吸(no movements or breathing)

(3)无反射(no reflexes)

(4)脑电波平坦(flat E.E.G)

上述标准24小时反复复查无改变,并排除体温过低(低于32.2℃)及大量

服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的影响,即可做出脑死亡的诊断。

(二)死亡过程的分期

一般可分为三期:

1.濒死期

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2.临床死亡期

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l小时或更久。临床上对触电、溺水、大出血等致死病人,因此期重要器官的代谢过程尚未停止,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仍有复苏的可能。

3.生物学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整个机体已不可能复活。随着此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尸冷、尸斑、尸僵等)及晚期尸体现象(尸体腐败等)。

(1)尸冷:是最先发生的尸体现象。死亡后尸体温度的下降有一定的规律,大约24小时左右,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测量尸温常以直肠温度为标准。

(2)尸斑:死亡后血液循环停止,由于地心引力的缘故,血液向身体的最低部位坠积,该处皮肤呈现暗红色斑块或条纹称尸斑。尸斑的出现时间是死亡后2~4小时。若病人死亡时为侧卧,则应将其转为仰卧,头下垫枕,以防脸部颜色改变。

(3)尸僵:尸体肌肉僵硬,并使关节固定称为尸僵。尸僵多从小块肌肉首先开始,尸僵一般在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扩展到全身,12~16小时发展至高峰,24小时后尸僵开始减弱,肌肉逐渐变软,称为尸僵缓解。

(4)尸体腐败:一般在死亡24小时后出现。尸体腐败常见的表现有尸臭、尸绿等。

二、病人死亡后护理

尸体护理(postmortem care)是对病人整体护理的继续和最后步骤,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

意义:

1.对死者人格的尊重,2.对死者家属心灵上的安慰,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一)尸体护理

【目的】

l.使尸体整洁,维持良好外观,易于辨认。2.给家属以安慰,减轻悲痛。【评估】

1.死者的病情、治疗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等。2.死者身体清洁程度、体表有无伤口、引流管等。

3.死者亲属对死亡的态度,死者本人有无特殊的宗教信仰等。【操作前准备】 见书358页 【操作步骤】

见书359页

【注意事项】

1.尸休护理应在病人死亡后尽快进行,防止尸体僵硬。

2.操作中态度严肃,尊重死者,注意维护尸体的隐私权。

3.传染病患者的尸体应用消毒液擦洗,并用消毒液浸泡的棉花填塞各孔道。尸体用一次性裹尸单包裹,装入不透水的袋中,并作传染标志。

(二)死者家属的护理

亲人去世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直接影响死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帮助死者家属从哀痛中解脱出来,开始正常的生活,是病人死亡后的护理工作内容之一。

1.死者家属常见的心理反应

(1)震惊与不信任:(2)觉察:

(3)恢复:

(4)释怀:

2.死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1)做好死者的尸体护理

(2)心理疏导,鼓励家属的情感宣泄

上一篇:妈妈为我敲警钟作文下一篇:关于我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的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