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爱提问的习惯

2024-06-29

培养孩子爱提问的习惯(精选6篇)

篇1:培养孩子爱提问的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爱提问的好习惯

1、对待孩子的问题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来回答。父母可以适当利用一些故事或者比喻来给孩子解释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

2、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情绪也易变化。孩子在发问时,是因为当时对该事物有强烈的印象,如果不想办法保持孩子提问的.“热乎劲”,过一会儿,也许孩子会把问题忘得一干二净。

3、虽然孩子发问时,父母要以诚恳的态度回答,但也不要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比“有问必答”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使孩子养成心中有疑问先自己思考的习惯。

4、如果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父母要如实承认,不要误导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孩子就会逐渐养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5、父母不仅要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适当地启发孩子提问,也可对孩子提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发问,以引导孩子思考。当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他会很高兴,并会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6、父母应答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发展。孩子可从父母愉快、肯定的态度中感到安心,也会从厌烦、否定的态度中,感受到失去支持的不安感。

★ 怎样在幼儿园里培养好习惯

★ 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 怎样培养孩子数学兴趣

★ 怎么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 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好习惯作文

★ 怎样培养自主自强的孩子

★ 孩子的合群性格怎样培养

★ 怎么样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 培养婴儿的好习惯

★ 浅谈怎样培养优等生

篇2:培养孩子爱提问的习惯

不少家长把“兴趣”和“爱好”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发现孩子爱好某一事物时,就认为他对其产生了兴趣。其实不然,这两个概念有区别,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们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兴趣加以引导和培养。

在这两个概念中,“爱好”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高层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看电视,这只能说他爱好看电视,而非兴趣。所以,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多样化,但不能太滥,要让孩子专心致志地集中到一两门主要兴趣上,而把其他的兴趣作为一般爱好就行。

2、怎样发现孩子的兴趣

孩子有自己特殊的兴趣,没有谁比父母更能发掘他们的兴趣所在。例如刘嘉曾教过一名学生名叫胡劲,现已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他的父母就是有心人,看到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便重点培养。

扩展视野对发现兴趣很重要。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发生兴趣,父母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比如,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

3、兴趣培养注意

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小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家长则会显得不耐烦。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家长应该耐心面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解释。

篇3:培养孩子爱提问的习惯

一、善待教育教学中的“格格不入”

科学研究证明, 积极提问的学生比认真听讲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生的许多境界不在于跟随, 而在于自我探求。人总是在认识、提出、分析并解决林林总总的问题中成长发展的。幼儿若从小就着手问题的思考, 在问题中茁壮成长, 势必大大积淀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智能, 从而多方面地发展其蓬蓬勃勃的思维。

比如, 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建构式课程中, 《爱唱歌的大恐龙》是在小班幼儿园“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中的一个活动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围绕“为什么人人都讨厌这只大恐龙”“土豆为什么不能让大恐龙停止唱歌”“玻璃罩能让大恐龙的声音不传出来吗”来展开讨论, 但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大嗓门也有好处, 我奶奶耳背, 就需要大嗓门才能听见我们的说话。”显然这样的问题与本活动的主题“控制自己的声音”背道而驰, 但是, 你能说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吗?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导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的标准性和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所强调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事实上, 当我们尽力善待教育教学中的“格格不入”时, 孩子们思维的成果才会越丰硕, 孩子们才会变得敢问、善问, 教育教学的价值才会更可观。

二、珍视教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都是课程的组成部分。显然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理论支撑的。既然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活动等多项活动都有机整合, 那么教师很有必要创设情境。比如生活情境、音乐情境、实验情境……在情境中注重问题的生成、注重多元互动、注重交流沟通合作。纲要明确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 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并加以指导。”

仍然以《爱唱歌的大恐龙》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恐龙图像, 然后以神秘的语气引导孩子:“在一座城市里有一只大恐龙, 可人人都讨厌它, 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我再播放各种难听刺耳的声音 (包括恐龙的声音) , 提问:“面对如此刺耳的声音, 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孩子们可能会问出:“大恐龙发出的难听的声音是什么声音呢?”“小女孩对大恐龙说了什么话?”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提问的空间和机会。

可以开展“每周一问”的小游戏, 针对生活、习惯、学习、锻炼等方面每周提一个问题。竞猜游戏、商场购物、类比游戏、实验模拟、魔术表演等都可以“各显身手”, 使幼儿在趣味十足的游戏激励下, 在体验和感悟中产生有趣的问题, 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格局, 代之以和谐、人文、民主、开放的现代教学格局。

三、注重教育教学中的环境暗示

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和丰富多彩的现实剧烈“碰撞”, 进而自主探索、生成问题。现实生活中处处有问题, 处处有知识, 处处蕴涵着真理和真相。只要你是有心人, 就会从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中发现问题。

例如, “小狗为什么那么生气呀?”“老鼠为什么要打洞?”“猫为什么要抓耗子呀?”说实话, 正是在这样有些稚气的互相提问和互相解答中, 孩子们确立起对话式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 唤醒了学生审美的需要与体验, 激起了孩子们言说和表达的兴趣。还比如, “为什么有春夏秋冬?”“为什么会下雨?”“秋天来了, 树叶为什么掉了?”……只要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思考, 教师都该大力提倡, 并且行以成之。

篇4:改掉孩子爱打人的坏习惯

孩子打人的心理动因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性倾向。孩子打人的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缘于他们的探索欲、吸引他人注意的愿望,以及愤怒情绪的表达。

孩子越小,立即要满足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要求就越强烈,并表现出哭闹和尖叫等行为。随着他们长大,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家长处理不恰当会适得其反

虽然攻击性行为的起因不同,但后期家长的反应处理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加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削弱真正希望鼓励的行为。比如,你的孩子正在和小表哥吵架——她想要抢夺哥哥正在玩的玩具。哥哥不给,孩子的哭声更大了,而你气得不得了,命令哥哥把玩具递给“可怜的小妹妹”。这个时候,你的处理行为就已经强化了孩子的哭嚎,并且使得她以后可能更多地采用这样的强制行为。同时,这种安慰使得你以后对哭嚎让步的可能性变大了。因为如果孩子这次因为哭闹,而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下一次,他肯定还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改掉孩子打人坏习惯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家长认可,便会自动减少。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如果家长能正确加以引导,攻击倾向便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给孩子机会安静下来

如果在愤怒最激烈的时候进行责骂,则可能酿成失败——怨恨——攻击——反击的循环。所以,当孩子激烈地发脾气的时候,同他说理是无用的,转身不理会孩子持续发脾气的行为或者走开不听。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告诉他为什么这种行为不可接受。

减少孩子与攻击性行为的接触

如果孩子与一个“小霸王”玩在一起,应尽快叫孩子脱离这种“伙伴”关系。另外,家长自己也要避免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千万不要体罚孩子。研究证明,孩子不但模仿令人满意的行为,而且也模仿不恰当的行为。体罚只会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

帮助孩子变得自信

有时候,孩子采取攻击性行为以应对各种挫折和羞辱。如果能帮助孩子变得更舒适和自信,他就会更少攻击性。

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叫停

当孩子对别人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把他从攻击的环境中隔离开来,不让他继续吵闹。如把他送到自己的房间去。

严格而尽可能温和地约束

家长不能总是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置之不理,最好的做法就是伸出手臂紧紧抱住他,这样他就不会发作了。

当孩子在家里打人时,父母和长辈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纵容孩子,而应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攻击性行为是不被允许和赞扬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明白这种行为不被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让孩子看到好的榜样

你可让孩子接触行为表现温和的孩子,并给表现好的孩子奖励。当他看见因这种行为而获得奖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效仿效果。同时,要教会孩子新的行为方式,给他机会观察别人是如何实施要求做到的行为的。

父母也要静下来

在孩子大发脾气时,家长应该让自己也静下来,不要对孩子大吼。建议可以带着一本杂志到洗手间去,等一切平静下来再出来,这样有助于客观恰当地对待孩子的行为。

篇5: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作者姓名:徐锡斌

家庭住址:大场镇殷家庄村

联系电话:87148149

子女姓名:徐芳

所在学校及班级:大场镇大营小学六年级

劳动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产;能懂的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从小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谦虚谨慎的好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呢?

首先,应该教育孩子参加家庭劳动,当孩子稍大一点就应该教育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因为孩子在这个家庭里生活,每个成员都应该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只有小时候为家庭、为父母服务、为他人服务,长大才能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其次,应该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劳动,大扫除、拔草等都要积极参加,使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

再次,应该积极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引导孩子在更广更深内接触实际,手脑并用,既发展智力,又培养勤奋简朴的作风,如:让孩子到工厂、社区等地方去劳动,让孩子参加绿化祖国和保护园林的劳动,既可以开拓视野,又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并得到锻炼。

篇6:如何培养孩子爱学习的好习惯

不少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事实上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

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脑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开始,孩子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家长要指导他,该学时学,该玩儿时玩儿。可以教孩子上好闹钟,按定好的时间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家长及时给以鼓励。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有些家长,只要求学习,恨不得能让孩子老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没有休息与放松的时间。这样,反而容易形成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毛病。

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怎样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呢?

方法之一: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阅资料。

方法之二: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方法之三: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

方法之四:鼓励孩子一题多解。老师留的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上一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夫的故事下一篇:摘葡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