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师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2024-06-29

工艺师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共15篇)

篇1:工艺师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的国旗情结

**,江苏省如皋市丝毯厂总工艺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名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紧紧地联在了一起,并由此与神圣的国旗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1988年国庆的前一天,**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时的外籍任课老师、美籍华人罗斯•卡尔女士,带着她的3个美国籍子女重返故里如皋。罹患晚

期癌症的卡尔女士让**陪她上街买几面小国旗。结果,找了一家又一家商店,好不容易才买到3面小国旗。卡尔女士激动地一遍又一遍亲吻着国旗,并再三嘱咐孩子:“这就是我要送给你们的礼物,我要她永远飘扬在你们心里,我要你们记住,你们的根在伟大的中国。”

这感人的一幕深深地撼动了**的心。也就是在这一天,他才下意识地发现,从街头走到巷尾,竟然看不到一面五星红旗。他的心里骤然升腾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要大声疾呼,唤起人们的国家意识。是夜,他奋笔疾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在全国恢复升降国旗仪式,制定悬挂国旗的具体法规,从而成为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制定国旗法议案的第一人。1990年6月28日,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发第28号令,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并于当年国庆节实施。

从1988年起,**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他也始终把国旗装在心里,因为在他看来,鲜艳的五星红旗本身就是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尊严。**曾多次看望国旗班的战士们,当他得知为保护国旗的庄严神圣,天安门广场上每天都要换上一面崭新的国旗,便动起了脑筋:能不能用更优质的材料来制作国旗呢?1992年始,他又连续几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大力宣传〈国旗法〉,并指定有关部门研制牢固耐用、不易变色的国旗的建议》等。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对他的建议作了高度的评价,有关部门发布了《国旗》强制性国家标准及《国旗国家标准样品》等规定。

**心中时刻装着神圣的国旗,多年来,他也没忘用实际行动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作为我国艺术丝毯的开拓者,20多年来,他和同事们刻苦钻研,不懈追求,不断提升丝毯工艺,先后用这古老而青春的工艺制作了《和平的春天》、《桂林山水》、《流砂河》、《母爱》等“软浮雕”,成为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性组织的珍贵礼品,美国国家工艺博物馆等名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先后被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和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篇2:工艺师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重温一九四九年的历史篇章。

向你致敬——

血染的五星红旗,因为有你,中华大地永远充满情意;

向你致敬——那一世小说网 http://

火红的五星红旗,因为有你,中华大地永远充满暖意;

向你致敬——

鲜红的五星红旗,中华大地永远充满绿意;

向你致敬——

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因为有你,中华大地永远充满春意。

一九四九年的十月一日,在这开国大典沧海桑田的一瞬间,传出毛泽东用浓重湖南乡音发出最洪亮的呐喊,这一声有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拨开了几百年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层层迷雾,向全世界发出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纪宣言,亮出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旗帜。

从此,在这片圣土上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有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有了一位值得托付的掌舵人,有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血染的五星红旗,流光溢彩的十月,闪烁着信念的力量。

忆往昔,在那灾难重重的血腥风雨的漫漫长夜,是十月的晨曦驱散了华夏大地上的重重阴霾,将建立新中国道路的火种撒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让理想的火炬照彻建国之路,万里河山从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

历史的长河从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

火红的五星红旗,燃烧的十月,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开拓进取,用血与火的钢铁意志,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万里长征,从惊天动地的巨大变革中,迎来了新纪元的灿烂曙光,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气壮山河地奔向前方。

于是,历史的篇章上从此有了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大典”,在伟大的首都北京,用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决心——

书写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为了铺就强国之路,中华儿女披荆折刺,奋发图强,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科学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中不断延伸,不断拓展,国富民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

于是,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钻塔林立;

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磨茹云直冲云霄,在天际呤咏起东方红的中国最强音符。

虽然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踏过一切沟沟坑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一朵朵春蕾,殷殷热土上涌起了滚滚春潮;

“一国两制”的宏大心胸,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的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放出久违的笑脸。

鲜红的五星红旗,光辉的十月,多少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共和国红旗下,将十月的厚望转化成拳拳之风。

在困难面前,有锐志进取的中华儿女,抗洪抢险的英勇子弟兵。

在群众心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代伟人周恩来,力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献身边疆被藏族人民誉为“人民好儿子”的孔繁森;

甘当公仆,赤诚为民,被誉为“人民守护神”的漳州110;

司法公正,被誉为“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宋鱼水。

在鲜红的五星红旗下,十月的宣言汇聚了十三亿人民的共同斗志,托起了东方地平线上不落的红日。

在法院战线上,金溪法院由当年外出办案的步行变成今天的小车代步;

当年审判方式的自审自记、审记不分、刑民不分,变成今天的陪审、回避、辩护等公开审判制度;

当年刑事被告人的步行押解,变为今天囚车的押送;

当年办公的小院,变成今天气势恢弘的审判大楼;

当年审判法庭使用的简陋小桌方凳,变成了今天宽敞庄严的法台、法椅;

曾经佩戴的大檐帽、肩章换成今天更能体现法官职业特色的法袍、法徽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共和国的审判注入了源源动力,有力地推动着金溪法院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行,为共和国授予人民法院的崇高审判使命,描绘出一副气象万千的司法蓝图。

今天,为实现审判案件的良好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金溪

逆隋 异界太极眼 狐色生香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法官司法为民的情怀没有改变,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改变,崇法护法的理念没有改变,因为,金溪的法官时刻牢记十月的宣言,做到在为共和国的执法中,挺直做人的脊梁,坚守执法者的奋斗人生,永远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用和谐的审判,实现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牢那一世小说网 http://牢坚守住共和国司法公正的大门,把人民满意当作衡量司法成效的唯一标尺,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对共和国的无限忠诚与庄重的承诺,不管建设新中国前行的路上风有多大,雨有多狂,伴随新中国成长的金溪法官——

都将风雨兼程,为共和国的金溪快速发展保好驾、护好航。

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负重开拓的十月,宣告着一个有五千年压不倒、击不垮的中华民族,在全面建设强大祖国征途上突遇的大灾大难面前,危难时刻,中国人民共同应对,众志成诚筑起生命的围墙,抗击百年不遇的南方冰灾的黑暗;

在打响“汶川”大地震生死救援和灾后重建的人民战争中,中国人民再次以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负重兴国。

于是,多难兴国的动力推动着时代的列车——

开足马力滚滚向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凝聚起十三亿人心,吹散了南方冰灾的黑暗,点燃了新太阳的光芒,托起了更加美丽坚固的“汶川”灿烂的明天。

在五星红旗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伟大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在东方站起来了,不仅能撑起天崩地裂,还能承办好世界顶级的比赛的百年奥运。

常娥奔月的星空旅行,飘扬在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宇航员高举的五星红旗,展现了千年中国的梦想,中国的建国者以强富的国力和勇气,实现了世界伟人毛泽东“敢上九天揽月”的宏愿,架起了人类通往太空的星际桥梁,向遥远的月亮和星际传递着——

建国六十年中国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真诚的问候,强大的中国和十三亿人民,时刻欢迎全世界的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恭候星外来客光临华夏中国做客。

六十个金秋十月,六十座建国丰碑。

望将来,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尽管世界金融风暴来势凶猛,但始终动摇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坚强意志,因为十三亿中国人民始终牢记,十月即是一面壮丽的旗帜,但更是一篇世纪的宣言,人民永远汇集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地举起紧握的拳头,去感受那一份崇高,去接过那一份厚重,去书写那一份豪迈,去迎接那变幻莫测世纪风云的挑战。

篇3: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征稿启事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个别大城市的近郊农村就有了照明电。1949年, 全国解放时农村总用电能量只有2 000万kW·h。1963年, 我国制定了“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 以排灌用电为中心, 以电网供电为主, 电网和小型农村电站并举”的农电建设方针, 为以后的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80年代, 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了井灌和高原地区提灌站, 全国形成了大办农电的热潮, 农村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90年代后, 通过开展行业化管理, 电力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三为”服务, 乡镇电管站示范窗口建设,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等活动, 使农电企业的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98年以后, 全国实施了“两改一同价”工作, 为解决农电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促进农电事业快速发展, 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使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进入了历史性、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积极努力,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电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 为了全面总结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电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刊决定今年下半年起以“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为主题,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希望广大农电工作者积极参与, 踊跃赐稿, 为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文章着重从农网建设、农电安全、农电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 反映建国以来农村电力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农电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篇4:工艺师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韦亚玲

穿过贵定县盘江镇有“金海雪山”美称的音寨,车子终于驶入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三五三五厂第二分厂,去拜访102岁的百岁老人龙素珍。

厂区坐落在两座郁郁葱葱的山脉间的谷地中,转过一个似乎已废弃的仓库,一座门前盛开着石榴花和栀子花的小院落,给寂寞的厂区增添了些许活力。一进门,老人就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招呼我们落座,并热情地和我们摆谈起来。

平凡母亲不平凡的爱

龙素珍1907年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射洪县农村,18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当了媳妇。因为从小就接受母亲和祖母灌输的思想,龙素珍小心翼翼,恪守妇道,但嫁入夫家多年,未能添个一男半女,慢慢遭到公婆的冷遇。幸而丈夫并没有因此嫌弃她。

后来,夫妇俩渐渐步入中年,龙素珍知道丈夫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为日后担忧。

可能是他们求子的诚意感动了上天。1945年的一个早晨,龙素珍夫妇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远远就看到自家田边有一个小包裹,隐约还有微弱的哭声从包裹里传出。夫妻二人赶紧跑上去打开粗布包,他们惊喜地发现,里面裹着一个女婴。二人把孩子抱回家认真的清洗、喂食,从此,龙素珍夫妇把孩子精心养护起来。他们计划等孩子长大,就送去上学,不再像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日辛苦劳作。

1952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幸却再次降临在龙素珍身上,丈夫罹患重症不治而亡。她一个人顶着巨大的悲伤料理完丈夫后事,却没忘记和丈夫一起为孩子规划的未来。她坚持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日子再艰苦,都不曾想过放弃。女儿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文革”开始后,女儿没能继续学习,后来通过政策照顾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尽管如此,龙素珍还是觉得安心了,这也算对死去的丈夫有了交代。

从好母亲到好外婆

1970年,龙素珍女儿女婿所在的工厂整体从四川搬迁到贵定县盘江镇,老人跟着他们来到这里。还在四川老家时,老人常去田间干活,总劝不住。搬迁后,他们希望借此让老人好好安享晚年。

然而,龙素珍老人并没照他们安排的那样去安享晚年。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老人又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她在家属区房前屋后开地种上蔬菜瓜果,养些鸡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蔬菜瓜果和家禽成为孩子们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如今,三个外孙都已成家立业,对老人也很孝敬。

和他们一起搬迁过来的还有女婿的父母和兄妹。一大家20多口人,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哪个人的生日要到了,她会提前几天告诉家人。采访过程中,老人乐呵呵地指着身旁的女婿和女婿的五弟以及孙女,分别说出了他们的生日。我们开玩笑地问老人:“婆婆,您都记得大家的生日,那您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呢?”老人很快告诉我们:“阴历9月11日。”

孝道回报无私母爱

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但如果没有母亲,也许她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工厂几年前陆续搬迁到贵阳,他们夫妇也应到省城居住。但省城的房子在三楼,老人几年前摔断了尾椎骨,行动不太方便,考虑到老人喜欢到户外活动,为方便老人,也已年近古稀的夫妻二人便轮流在贵定和贵阳之间来回奔走。

龙素珍的女儿很感谢老天给予母亲长寿,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回报为子孙辛劳了一生的母亲,他们希望四世同堂的母亲健康快乐!

莫敬山:背井离乡躲抓丁

韦亚玲

迎着初夏的雨走进贵定县沿山镇香山村,莫敬山老人的家就在村口不远处。我们还没有走进院内,老人66岁的幺儿便迎了上来,歉意地告诉我们他父亲捡拾柴火刚回家,让我们稍稍等候。不多时,脚穿胶靴、衣服上还沾着泥浆的老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喝了满满一大杯凉水,让儿子给他点上一支烟后,开始和我们说起他的故事。

背井离乡当长工

1903年6月,莫敬山出生在贵定县盘江镇一户普通农家,上有兄长下有若干弟妹。自幼他便与兄长一起上山下地,照顾弟妹,成为父母最得力的帮手,兄弟二人的感情也颇为深厚。后来,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带离家乡,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失去手足兄弟,莫敬山心中除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外,还对当时的国民党多了一层深深的仇恨。

不久,国民党再次来到他们村子抓兵,莫敬山沿着山路逃到深山里的一个村子,又累又饿的他找到地主家请求收留他做工。地主看他人比较结实,就同意他留下来试试,并安排他做守磨房碾米的活。

秋收時节,每天收割的稻谷源源不断地送到磨房,他也就不分白天黑夜的碾米。刚开始,地主怕他偷米,故意试探他,在磨房的角落里藏了一块大洋,看他拾到大洋后的反应。莫敬山并不知道这一切,但他拾到大洋后,没把这当做意外之财,而是把大洋还给了地主。他的诚实,使得地主留下他长干。

当时他就想,在离家不太远的这些村里做工,多攒些钱,等世道太平些,就可以回家孝敬父母。一次,新到一个地主家吃饭时,他发现有一个老妈子专门给他们添饭,不免让他受宠若惊。一个知底的长工告诉他: “那个老妈子是在数你吃几碗饭。你吃得多,明天就不能在这里干活了。”为保住这份工,他没敢吃饱。莫敬山就这样在各村庄辗转做工,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帮地主跑马帮贩盐等。

解放后,莫敬山在沿山镇香山村分到田土,与妻子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抚养9个孩子,日子虽然贫苦,却让他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

舍小家顾大家

1953年,村里成立农会,莫敬山被乡亲们推选为主席。

自从当上农会主席后,他处处为乡亲着想,事事以乡亲们的利益为先。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那几年,他带领乡亲们进行自救,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填饱肚子。村里有位妇女,丈夫患重病,有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一次路过她家,看到几个孩子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莫敬山赶紧跑回家中,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送到那位妇女家里。而那几年,他却有两个孩子因为饥饿和重病死去。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面对家中的妻儿,虽然充满愧疚,但他知道是共产党让他不用再受地主的盘剥,不用再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莫敬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党,回报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

一直到农会被撤消,他这个农会主席才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和拥戴。虽然又做回普通农民,但是当地百姓心里记住了这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农会主席。

盼当铁路“保洁员”

刚刚开工的贵广高速铁路一段正好从香山村村头修过。说到这条铁路,老人说他自己除了年轻时驮马帮到过省城外,没有到过大城市,希望这条铁路修好后,他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说还要帮着打扫

铁路周边的卫生,让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看到他们的村庄美丽又干净!

帅先荣:地主儿媳获新生

韦亚玲

拜访帅先荣老人并不费周折,来到贵定县老城区中山东路一排临街老房子,老人就住在这里。门口摆放着几盆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门敞开着,我们走进去时,老人正在用电磁炉煎炸粽子,很难相信眼前这位麻利操持家务的老人已是103岁高龄。

嫁入豪门苦难言

帅先荣1906年3月出生在贵定县城关镇普通农民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日子过得十分贫寒。祖母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妇女,希望把她们调教得柔顺乖巧,日后嫁入夫家能得到赏识而过上有地位的日子。

也许在别人看来,嫁入“豪门”的帅先荣是幸运的。她18岁时,当地一大户人家遣媒人到家中说亲,父亲和祖母觉得能攀上这样的大户人家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于是毫不犹豫的应承了这门婚事。她也希望如父亲和祖母期望的那样:嫁入豪门衣食无忧,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人也从此沾上她的光。

然而,真正做起少爷太太后的她才知道,生活完全不像媒人所说的那样。丈夫是一个吸食鸦片多年的“老烟鬼”,整日在床榻上吸食鸦片。每天天微亮就被叫起来,由管家安排她每天要干的活计。大户人家的规矩繁多,家务沉重。吃饭的时候,她这个出身卑微的媳妇自然是不能上桌的,公公婆婆、丈夫和叔伯们吃饱,她收拾好碗筷后,才能到厨房吃些剩饭剩菜。这时的她只能一个人偷偷的流泪,却不能与家人诉说。

孩子们相继出生,让她没有太多时间去为自己的命运感伤。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加上生产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留下许多病痛,每天忙活完,躺在床上的她已累得浑身酸痛,而那个名存实亡的丈夫是不会懂得体衄她的。

全国解放获新生

解放后,这个在当地极有势力的封建地主家庭彻底地瓦解了。虽然财产被没收,做了近20年地主家儿媳妇的帅先荣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她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做好问题交代工作。她的命运得到工作人员深深的同情,没有把她与这个家庭同罪共处。考虑到她的情况特殊,负责妇女工作的同志推薦她到工厂、药店去做工,还帮助她丈夫戒除毒瘾,让他到建筑社学习一技之长。但丈夫因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孱弱,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到了她的身上。为补贴家用她还上山挖过草药,下洞挖过煤,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

“文革”期间,他们一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她因为过去的生活落下许多病根,没让她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给她安排了一些轻松的活儿。这些贴心照顾,让她深深的感受到是这个新政府给予她新生,使她摆脱过去那种因地位悬殊饱受凌辱的地主家儿媳妇的生活。另外,通过改造,她丈夫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了一些改变,她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新期待。

学会淡忘和享受

帅先荣老人现在还能自己做饭、洗衣。她说只要自己能做,绝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聊起过去的生活,老人脸上已看不出一点伤感和哀怨。老人说,过去她已经咬着牙挺过来了,现在生活这么好,老天爷让她比同时代的人多享受了很多,现在她会使用洗衣机、电磁炉,子孙都不在身边时候还有电视陪伴她……老人说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不仅子孙孝顺,政府对她的生活也十分关照。采访中,老人乐呵呵地反复说到: “现在的社会好啊,真好啊!”

韦陈氏:“女婿能顶半个儿”

佟文玲赵明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比,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家住平塘县白龙乡的百岁老人韦陈氏,笑呵呵地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她的言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的淡定和睿智。

没有儿子的痛苦

韦陈氏1909年出生在平塘县的打赖村,老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似乎只停留在一个“穷”字上。她说,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苦。

结婚后,韦陈氏随丈夫来到摆克村,此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日子虽然苦,但是勤劳的夫妻俩,凭借双手和智慧,还是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韦陈氏的心里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原来,老人曾生有三个儿子,可是都不幸夭折了,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的年代,她既要承受丧子的悲痛,又要忍受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出门就像做了错事,抬不起头来。”老人笑着说。

好在丈夫和公婆很是通情达理,不仅没有抱怨,给她增加任何压力,反而劝她想开点,丈夫安慰她说: “没有儿子是你的命,把5个女儿养大,也是一样的。”

家人的理解,使老人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抚养和对公婆的孝顺上。但内心深处,没有儿子的痛苦一直是老人忌讳的话题。

“女婿能顶半个儿”

上世纪40年代,韦陈氏的二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考虑再三,老人招家境同样贫穷的韦平高为上门女婿。对于做上门女婿,今年已经80多岁的韦平高很坦然,“家里弟兄多,吃不饱,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于这个热情、能干又很老实的女婿,韦陈氏自然很是喜欢。她经常对女儿说,虽然他是我们家的上门女婿,但也不要欺负人家,不管怎样,我们一家人要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老人说,女婿既要养家,又要照顾自己,还要有一些人情往来,很不容易。“我的衣服、鞋子,还有棉裤,都是他给我买的,比以前公社发的都好,穿着舒服。”只要是老人想做的事情,韦平高都会尽量满足,他说,让老人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是晚辈孝顺老人的最好方式。

几十年来,韦平高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即使在妻子去世后,他仍然和韦陈氏住在一起。如今,韦平高年事已高,他的儿子又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

韦陈氏有些感慨地说: “我这个女婿好啊,能顶半个儿子,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了。”

“男孩女孩都一样”

韦陈氏现在五代同堂,不管是男孩女孩,她都很喜欢。她说,现在生活好了,不应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了,男孩女孩都一样。

老人常常告诫子孙,应该多做好事。即使晚辈们犯了错误,她也只是说服教育,从来不大声呵斥和动手打人。据老人的侄孙韦福忠回忆,他小时候不懂事,去别人家的果园偷桃,被老人知道后,心里很害怕,但老人只是轻轻地告诉他:拿人家的东西要征得同意才可以。这句话给韦福忠的影响很大,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以后,我再也没有拿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可以颐养天年,但老人还是闲不住。衣服破了,她就自己缝上;子孙的衣服脏了,她就会拿过来洗;没事的时候,还端着菜篮去河边洗菜。更让人惊叹的是,她还能背着重孙在寨子里走动,一两个小时也丝毫不觉得累。

对此,韦陈氏说:“人得多走动、

多活动,身体才能好,才能活得长。”这时,有人在旁边插话: “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吧?”老人没有搭腔,但是笑着点了点头,脸上尽显一个世纪老人的睿智。

杨冉妹:带领妇女改观念

佟文玲赵明

解放初期,杨冉妹被群众选为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在这个官不大、事情却很繁杂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起当初热火朝天地和大家一起工作、劳动的情景,杨冉妹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把妇女从灶台旁解放出来

杨冉妹的丈夫当时在罗甸县城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生计。一次,他回家看望妻子孩子,正赶上村里如火如茶的进行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委员会叫他担任生产队的队长,带领乡亲们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与此同时,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杨冉妹,因为大家的信任,也当选为妇女主任。

杨冉妹说,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像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杨冉妹白天带领大家造田改地,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召开妇女群众会,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破除的。老人说: “有的妇女认为出去干活是男人的事,要么就有着严重的享受主义思想,劳动不参加,开会也不去。”

面对这种情况,杨冉妹和几位妇女干部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动员妇女要自食其力,宣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同时,她还要求妇女的工分和男劳动力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

渐渐地,在杨冉妹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劳动的妇女越来越多,最后没有一个偷懒,都争着去干活。老人笑着说,她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妇女从灶台旁、孩子的包围中解放出来。

风风火火的人生

29岁时,杨冉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嫂子想把她赶出家门,便放火烧了她的房子。杨冉妹回到娘家找来木头,请人帮忙,用双手一点一点的把房子重新造好。公公婆婆去世时,虽然她已经再嫁,但还是没有一句怨言地安葬了他们。她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大跃进时,杨冉妹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饱受着饥饿的威胁。老人的儿子杨培兴至今还记得父亲去世时的情景, “浑身浮肿,活活饿死的。”

杨冉妹坚强的个性,让她不肯向现实低头。她起早贪黑的带着两个儿子干活,争取多挣点工分,即使这样,依然是饥一顿饱一顿。“早晨睡醒,发现没有吃的,就向邻居借,等到秋收时再还。”杨培兴说。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稻子成熟了,自家根本看不到影。每当这时,杨冉妹总是对儿子说:“算了,都是被饿怕的,不计较了。”

每一次遇到人生中的困境,杨冉妹都是默默无语,用行动去改变。

不服老的个性

1999年,93岁的杨冉妹从外面回家,发现钥匙落在屋子里了。她既没等儿子回来,也没叫邻居帮忙,而是一个人爬到楼上,试图取出钥匙。

谈起此事,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成功,摔了下来,把手摔断了。”

或许是经历得太多,养成了杨冉妹火爆的性格。老人的大儿子杨培福介绍说,母亲年轻的时候对他们很严厉,要说就说,要打就打。对待他人,都是直言快语,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从来不计仇。

老人的性格有点急,她经常对儿子说,干活就得抓紧,要不就会被别人赶上。

老人患有风湿,双脚没有力气,行动不便。她说,多亏小儿子这么多年的照料,经常买鸡蛋和肉给她吃,喂她吃饭,背她走路,生病了就去镇上请大夫到家里给她诊治。老人觉得,“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

曾常英:相执百年幸福长

梁健赵明

她一生辗转南北,四个子女分别在四个省出生,她就是百岁老人曾常英……

辗转南北

1909年7月4日,曾常英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家庭,由于旧社会重男轻女,家里就没有让她上学。

1929年,曾常英嫁给本省隆回县的青年陈炳烨。结婚时,家里非常拮据。她嫁过来之后,丈夫便到外面务工养家糊口,常年奔波在外。她在家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操持家务。

抗战时,曾常英的丈夫考取驾驶兵,应征入伍参加抗日战争,退伍后返家跑运输。那时工作不好找,丈夫断断续续的工作,经常面临失业的危险。

曾常英随丈夫辗转于重庆、成都、广西等地,甚至到东北、西北等地区找工作,“哪里要驾驶员就往哪儿跑。”

解放前夕,曾常英的丈夫在柳州电厂当司机,负责货运,她随丈夫来到柳州。1949年,丈夫有一次给客户拉货,拉的是烟和糖,不小心翻车了,货主向他索赔200块大洋。她丈夫因拿不出这么多钱,被辞退了。

解放后,丈夫来到贵州省建二公司做建筑活,曾常英就带着子女到贵阳与丈夫一起生活。后来,贵阳市运输公司招人,她的丈夫被聘为公司司机。曾常英来到贵阳后,做过很多种工作,先是在一些小的合作社里帮忙,做过马肩垫。后来她加入由省二建公司职工家属组成的装卸社,做装卸工。

她要经常提着铲、扛着锹,从家里步行到花溪、二戈寨等远郊卸煤。“经常晚上半夜三更才从外面赶回家来。”老人说。贵阳市白云区修铝厂时,她去卸沙石,经常露宿于工地上。因为早出晚归,有时也会遇到危险。一次,她给一辆车卸完煤后,不小心从车上跌落下来,造成手臂关节脱臼错位。

“吃得亏,打得堆”

曾常英喜欢争强好胜,但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都是自己干得多。老人说:“我情愿自己吃亏,不会让人家吃亏。”“吃得亏,打得堆。”“只要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尽量为他人提供一点方便。”

老人非常客气,就是现在,家里有好吃的,都是对子女说“你吃,你吃”。“按理说应该是我们让她吃。就是母亲为人本分,诚实,待人热情大方,心态好,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可能是母亲长寿的一个原因。”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

老人从来不占便宜。一有客人来了,她就到处找东西招待客人。若是有朋友买鸡蛋、小点心、水果来看望她,她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一一打发给客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境况下,曾常英每月都要给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母亲分别寄去10多元钱。

老人说,她的这个习惯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虽然曾常英没有文化,但是父亲把他做人处事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她。所以,曾常英诚实、热情的性格至今未改。

相执百年幸福

老人一生艰辛,连四个子女都分别在湖南、四川、廣西、贵州出生。

老人退休后,一直未闲着,六七十岁时,还推磨做起了小生意,做卷粉、米皮去买,挣点小钱。直到她88岁,一次背水不小心滑倒把脚跌伤了,忙碌一生的她才歇下来。

篇5: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我的父亲出生在解放初期的**,那时候国家贫弱,生活物质匮泛,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而**作那一世小说网 http://为一个小乡,更是起步艰难,老百姓都过着食不裹腹,睡不闭户的日子,父亲的出生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快乐,因为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儿时的父亲从懂事起就开始捡狗粪为家庭分忧,爷爷奶奶小心翼翼的经营着全家的生活,为此我父亲还为喝碗五毛钱的羊汤而被打了一顿,也正因为此父亲看到了生活的不易,也养成了他后来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的品质,为了讨生活年少的父亲不得不离开家拜师学了门裁缝手艺,因为常年累月跟师傅走街穿巷做生意,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以至于后来他得的胃病一直没有好转,但父亲从来没有埋怨,他说在那个特殊时期,特殊年代,能有口饭吃就属不易,父亲就是这么朴实可爱。

三年学艺出师,父亲只身一人背起行禳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为富裕人家量体裁衣,先后展转无锡、北京、洛阳、郑州等地,一干就是三十载,直到2000年才无耐的放弃了他的老本行。

这么多年来,父亲在外面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受过多少委屈,我不知道,但从我记事起,**和我家每年都在变化,土房变平房,平房变楼房,楼房变大厦,电视黑白到彩色,平板到液晶,冰箱、洗衣机、电话、移动手机,都已成了我们老百姓的摆设,楼上楼下,电上电下已不是富有人的标志,富起来的农民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要,更追求精神文化需要,为此发展中的**也乐意为百姓搭建平台,推出月月映,周周演活动,丰富群众生活,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加快,农村老百姓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我问父亲为什么放弃老本行,选择现在回来,他说祖国在强盛,社会在进步,再靠一个一个量体裁衣讨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科技日新月异连衣服都是批量生产了,不仅款式多,样式好,而且价格便宜,我们个体户只能代表过去的历史了,最近几年我们**发展很快,泥路加了水,农村变了新,村村长江水,组组道路通,养老有政策,医疗有保障,你说这么好的地方谁不愿回来。

如今我已结婚育有女,生活工作在**,不必再像父亲一样背景离乡讨生活,聚少离多心难过,我要感谢祖国的强大,社会的进步,感谢活力**,绿色**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机会。

篇6: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这次阅军,中国海军在世界各国面前勇敢亮相,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自信。一个大国在他充分自信的时候,会敞开胸怀,自信的与各国交流,慷慨地拿出自己的好东西与人分享,更能虚怀若谷的接受别人的优秀成果,这就是一个真正强盛的大国的风度和气质。

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海上探险,但更多的是屈辱。早在明代中国就屡遭来自海上倭寇的骚扰,清代后期国门更是被来自海上的列强用铁舰轰的粉碎。没落的清王朝也曾拥有过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强大水师,但是,这支水师仍然不能捍卫自己的海疆,仍然不能免于被摧毁的命运。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如果没有真正强大的国家实力,没有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切仿佛建立在流沙之上。新中国建国60年,也走过许多弯路,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审时度势拨乱反正,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勇敢的打开国门,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自信的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给人们表达思想的自由,自信地接受人们的批评并改正之。只有自信的政党才能领导自信的人民,只有自信的人民才能建设自信的国家。过去的一年,中国经历了从自然到政治到经济的不小的困难和**,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中国人民以自己前所未有的信念和自信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信的中国,展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

值新中国诞生60年,世界会继续看到自信而且更负责任的和平正义之国!

篇7:诗刊编辑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其实,我和父亲并不是不喜欢穿鞋,而是那时我们

根本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偶尔有,父亲也很少穿,但每当父亲带我外出时,他便会再三嘱咐:走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不三不四”,更不要故意往水里走,以及对散落的鞋带视而不见,脚趾甲不可太长等等。其实,对于幼小的我,穿鞋走路要遵守那么多的“规矩”,还不如像父亲那样,光着脚板自由自在,我常常会这么想。

上学后,看多了穿鞋的人,渐渐地我觉得赤脚又土又难看,甚至有些粗野———也许是虚荣心作怪,看着许多同学经常性地变换脚上的鞋,我开始埋怨自己脚下的那双发黄发旧有补丁的老“解放鞋”,虽然还没有萌生出随心所欲穿自己喜欢的鞋的愿望,但对父亲的赤脚,我渐渐地不喜欢了……

每当父亲那双带着泥巴的脚出现在我和我的同学面前时,父亲那高大的形象和我见到他的喜悦都变成了我的烦恼,我常常在父亲离开后,闷闷不乐,似乎无数双的眼睛都在盯着我的脚“望穿秋水”。

那年,我因学习成绩特优,被选拔到镇上去参加数学竞赛,面对老师那倍加赞赏的目光,我心中仿佛吃了蜜一样甜,兴奋之余,我觉得我其实不该如此高兴,因为老师曾小声地对我说:“回家后,一定要换一双好一点的鞋去镇上。”离上镇里只有两天的时间了,而整个晚上我却没有找到老师说的好一点的鞋,我脚上穿的是大哥穿不上二哥穿、二哥穿不上我才“享用”的“三手鞋”,也就是那天晚上,我生气地把鞋踢得老远,第一次冲着父母大声吼起来:“我不喜欢赤脚,什么时候给我买一双自己的鞋”。我似乎受到莫大的委屈,一口气把话说完,再看看一脸无奈的父亲,只见他正一口一口地猛吸旱烟。

第三天,当我从朦胧中醒来,发现我的床前多了一双洁白无瑕的“运动鞋”,那雪白雪白的鞋当时最最流行,而且是我向往已久的啊!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父亲的脚恰巧在那天被碎玻璃轧破,缝了几针,母亲原本准备用仅有的一点积蓄给父亲买双鞋,而那天……

以后,我还是常常看到父亲光着脚板的情形,也许父亲是真的习惯了,但我还是难以掩饰心中的不快,每每看到父亲光脚上路,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是内疚……

篇8: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征稿启事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个别大城市的近郊农村就有了照明电。1949年, 全国解放时农村总用电能量只有2 000万k W·h。1963年, 我国制定了“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 以排灌用电为中心, 以电网供电为主, 电网和小型农村电站并举”的农电建设方针, 为以后的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80年代, 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了井灌和高原地区提灌站, 全国形成了大办农电的热潮, 农村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 通过开展行业化管理, 电力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三为”服务, 乡镇电管站示范窗口建设,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等活动, 使农电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98年以后, 全国实施了“两改一同价”工作, 为解决农电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促进农村电力事业快速发展, 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使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进入了历史性、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积极努力,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电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 为了全面总结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电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刊决定今年下半年起以“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为主题,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希望广大农电工作者积极参与, 踊跃赐稿, 为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文章着重从农网建设、农电安全、农电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 反映建国以来农村电力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农电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篇9:报社主编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回想起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清一色”的苍白年代,肚腹空空,饥肠漉漉,精神生活也处于单调、唯一的恐慌状态。除了八个“高大全”的样板戏,看电影就是最大的乐趣了。

电影不多,如数家珍,翻来覆去就是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而已,其中的几句精彩台词已是耳目能详,倒背如流,信手拈来诸如“高,高,实在是高……”、“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再拉兄弟一把吧!……”、“哟西,米西米西……”。后来,渐渐能看到一些“同志加兄弟”革命国家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以及少数欧美国家的影片,慢慢看的多了,被人们归纳出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阿巴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再后来,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一些极左电影如《红雨》、《春苗》、《决裂》等纷纷出笼,给人们思想带来了极大混乱。

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可真不容易,要排轮子,要掰指头猴年马月等,等到你所在生产队放电影的那一晚,家家就像过年一样。先是广播早早的通知,无异于一泓平静的池水丢下了一块大石头,溅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人们奔走相告。广大的贫下中农们提前歇晌收了工,每家每户早于往常升起了炊烟,个别殷实家庭甚至还飘出了久违的丝丝腊猪油香,令人馋涎欲滴。而我们这群孩童,更是前呼后拥,争先恐后栳板凳到生产队的晒坝抢前排位子。在烫起亮泡的晒坝里,一排排竹木凳椅异常整齐,前沿已经搭起了洁白的大银幕,放映员叔叔正在安机器、倒片子、试幻灯,忙个不亦乐乎。

夕阳落坡了,鸟儿归巢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来临了。人流愈来愈多,夹杂着泥土、汗味、和田野的气息。蜂拥而至的,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熟面孔,也有生人;有我的至亲亲人,也有我的大爷大娘、大伯大嫂、堂叔小姨。放映前,照例是大队干部一番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说教,然后是“抓革命、促生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口号,然后是幻灯片、新闻简报。有人趁换片的间隙,藏在暗处趁机卖弄技艺,以手在空屏上变幻出各种动物惟妙惟肖的形态,引起了一阵阵笑声和喝彩。到真正放映正片时,秩序却有点乱,后面挤前面,前面的人稳不住纷纷站了起来,又遮住了后面的视线。而吃亏的就是矮个子和我们这些小娃儿,拼命站在砖头和凳子上还是只能闻人们的臭屁。到了这个节骨眼,不知我的小叔哪来的一股劲,奋不顾身一举把我举到了他的肩头上,嘿!终于看到了:有好人,有坏人,好人英勇无比,坏人狼狈不堪,绝对分得清清楚楚。为了不给大人增添负担,到后来我们几个小娃儿就东钻西拱,突出重围,绕到了银幕后,坐在高高的树叉上看反电影,你别说,照样看得很清楚,津津有味,目不转睛。有几次,因为忘神,我差点从树上掉了下来。

看电影,坐等花开是不行的,要竖立双耳,随时捕捉电影信息,撵起撵起看。只要谁打听到了邻村或邻社今晚上要放电影,哪怕就是翻山越岭几十里也要过足这把“电影瘾”。话又说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大人小孩谁又没有这个“瘾”呢?所以,往往不等太阳下山,这群男女老幼组成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所向披靡。记得有一次看完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偏偏老天爷不争气又下起了毛毛细雨,一路上又泞又滑。我们一行人走在田坎上,完全像瞎子摸着石头过河,又像在扭秧歌。就着昏黄的电筒光,一脚高,一脚低,只听见两边的田埂上青蛙扑通、扑通往下跳,说不清我绊倒了好多次,总之是鼻青脸肿,像个泥猴。听见我可怜唏唏的哭出了声,我们队最漂亮的知青大姐红玉把我背在了她的背上,负荷前行。现在想起,我在她背上那股舒服劲就别提了。她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说不清是香水味,是野花味,还是她的体香。她的辫子散乱开来,亲到了我的脸上,痒酥酥的。她的身体非常丰满、柔软,尽管我童稚未脱,懵懵懂懂的,但仍感觉到了母性、女性的体贴和可爱。当时,我真想就这样一辈子趴在她的背上,那多温暖,多惬意,又是多么的幸福!(这位知青大姐后来回了城,其命运却延续了“红颜薄命”挣不脱的轨迹。)

八十年代,我读书进了县城。正而八经坐在正规电影院的翻板椅上看电影,又是另一番美好的感觉。人们可以悠然来去,可以吃冰糕、喝汽水、磕瓜子,可以携男女朋友、父母双亲、爱人小孩,享受爱情、亲情。入场前,还可以先在厅前观赏橱窗广告、影评简介、故事梗概。但一张好票依然难求,要托“关系”或排上半天轮子。

九十年代,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录象厅、小电影厅,放映的片子以香港、台湾的武打片、言情片为主,个别地下室在偷偷放映“三级片”或淫秽片,吸引一些少数青年男女、社会混儿和盲流、民工观看,败坏社会风气。而正直的、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大部分家庭都陆续购置了电视机、录象机、vcd,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一家老小共赏影剧,尽享天伦之乐。



当今的电影市场,已进入了群雄争霸、各领风骚、鱼龙混杂的局面,尽管“你方唱罢我登场”,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大片登陆抢滩,但遗憾的是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神话”不神,黯然失色。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已使人们各就各位,尽择其爱,不再凸显电影“一花独放”的昔日风光了。

不管怎么说,电影,一个曾经辉煌的名词,一段刻骨

篇10:优秀青年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的**桥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到十六日,**的民众都有“行**”的习俗。那万人空巷的场面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那一年,我刚毕业。满怀豪情,我来到了这座历史名城。在这之前,**给我的印象只有黄飞鸿和陶瓷;到了之后,这座城市跟我想象中的还是有点落差,并没有想象中珠三角城市的那种

繁华,反而似乎因为年代久远而有点老态龙钟,缺乏生气。

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500元,住在集体宿舍里,在扣除了吃住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钱剩余了,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的工作热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像一针兴奋剂,刺激着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不知疲倦地在办公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还要穿梭在**的大街小巷。

元宵节那天晚上,我约了同事们一起去行**,体验一下当地民俗的气氛。

一路上,人群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同济东路。有的是一家大小,扶老携幼,小孩太小了就骑在父亲的肩上;有的是呼朋友,有说有笑;有的是一对情侣,手拉手并肩而行……沿路有很多小摊,卖风车的,卖生菜,卖小吃,卖饮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人越来越多,我们随着人群逐渐靠**桥。快到桥头的时候,人多得你就算不走,也会被人群推着向前。终于挤到桥上,看到了“**”两个大字,又被人群推着从桥上走过。人群里开始有人往河里扔生菜,寄意“生财”。

过了桥,人群开始向各个方向散去。我和同事找了个小摊,买了个风车,也祈求明年顺顺利利。

生活平淡而充实,我们激情不减,日子一天天在忙碌的工作流逝。

工资升了,传呼机换成了移动电话,我也开始骑着佛斯弟牌摩托车在大街小巷里穿梭。

按**的风俗,“行**”要坚持三年,因此第二年的元宵节,我又和同事一起去“行**”。那一年,**市政府斥资修复**桥,因此人数比去年更多,不少道路都临时封闭,现场也有很多警察在维持秩序。我像去年一样,又买了一个风车。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离开了**,未能完成连续三年行**。但是在**行**的情景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一转眼,离开**已经好几年了。

又是一年元宵。我在广州刚吃完晚饭,我的同事突然给我电话,问我在哪里。我说我在广州,他说我来接你行**吧。说完就挂电话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就坐上了同事开的克莱斯勒汽车上。沿着一环路,我们快很就到了那条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汾江南路。华灯璀璨,人依然是那样多。

我们停好车后,顺着人群往**桥的方面走。

熟悉的场景,人群,小摊,风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喜庆的笑容。但又有点陌生,一栋栋崭新的建筑,一排排璀璨的霓虹,无处不显露出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繁荣。

挤过了**桥,我们还象以前一样,买了个风车。

上了车,同事说,我带你看看**的夜景吧。

车顺着东平河开着,“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行**的情景么?”同事忽然问起。“当然记得,不过变化太大了”“这两边的楼盘都是离开**这几年建成来的,那一座就是体育馆。一环通车了,地铁也正在建,我们以前经常去的那些旧工厂,现在是**最有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同事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着。

河两岸的楼盘,透出万家灯火。偶尔有烟花升起,照亮了东平河,也映衬得不远处的体育馆格外漂亮……

几年前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好像过去了许久,只有行**的风俗依旧。

篇11:党群办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三十年多前

年轻气盛的你

把一根根水泥杆

像种一株株鲜花那样地

种入山村深处

然后让电线编成的网络

网住山村的黑暗

让光明从此扎根在山乡四方

三十年多后

成竹在胸的你控制飞艇跨过

条条江河一道道峡谷

让超高压电缆从你这里

延伸到神州大地

需要大动力大能源的每一个地方

让年轻的共和国的血脉更加流畅

让更多的城市、乡村

新兴工业区、高新科技区充满

活力和希望

这么多年,你就这样

让一条条线路

把自己平凡的人生穿越

并铸就最后的辉煌

对一座绿色电厂的描述

如果说把电厂比作明珠

那么绿色电厂就是

其中最闪亮的一颗

从这里,不仅输出强大的电能

同时还输出洁净环保的理念

和绿色和谐的生活方式

查阅电力发展史可以发现

现在,共和国早已突破了

粗放型建设发展的思维

一条节能环保之路为

共和国工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而出现在这绿色发展之路前沿的就有我们的绿色电厂

如同一个成熟的歌手

送出纯正的歌声而把杂音过滤

绿色电厂也同样在输出电能的同时

自然地吸纳和控制了相关物质的排放

只是让少许水汽升腾从百余米高的烟囱排出

就像是给大自然的舞台

送去充满装饰效果的干冰

篇12:煤矿献礼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数十万年的森林

偌大的一个家

世纪的风铃啊

请您告诉我 它们躲藏在哪儿

地壳变了迁

岩浆开了花,大片大片的森林啊

却被长久地埋于地下

无日、无光、无声息

企盼那人类的开发

伟大的开拓

者们

有了你,我们又见天日

有了你,我们复苏融化

人类与我们一同欢呼

光明与温暖

是我寄给你们的信札

偌大的煤田

篇13:林业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京都是国家的首都。中国曾为国家首都的都城并不多,夏禹以降,区区三十八座也。

京都端坐于岁月之上,看惯了繁华热闹,看惯了刀光剑影,看惯了明君忠臣,看惯了昏帝奸党。别看京都纸醉金迷、穿金戴银,貌似纨绔子弟,其实它心明如镜。朝廷百官的一笑,一哭,一谄,一怒,它都清清楚楚。皇帝朝里朝外的一言,一行,一饮,一尿,也别想逃过它的眼睛。

京都不露声色,瞧着那些开国建都的帝王将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没有永远的帝王将相,也没有永远的国号。虽然一些皇帝附以“永平”“永兴”一类的年号,亦难葆其“永”也。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开国亡国,周而复始。京都仿佛是一个繁华温柔的陷阱,让一些帝王将相陷进去,让一些朝代陷进去,然后请历史这位猎人一一捕获,取出他们的心肝五脏来,细细品味。

假如搞一个历朝京都聚会,葡萄美酒夜光杯,它们一个个喝红了眼睛,吹起牛皮来,谁的嗓门最大?我想长安作为大唐京都,一定会洋洋得意,成为京都雷人。开元盛世,长安丝绸炫目,珠玑满市,酒香十里,歌舞升平,万国来贺,真是非一般京都可同日而语。

我想,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京都当数北京了。公子哥儿一样的京都,被洋枪洋炮打得七孔流血,园明园这件华丽的衣袍被强盗一把火烧了,露出了光腚和体毛。它小心翼翼珍藏的文物,至今还被强盗当战利品。北京被八个强盗羞辱得无地自容。

然而,最有幸的京都也是北京了。

一个农民儿子,把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农民的生存结合起来,含辛茹苦地劳动,终于收获了金色的稻穗。他带着农民组成的军队,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出了人民共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共和的京都,是历史上任何一座京都都不可企及的。那些京都,都是皇帝老儿当家作主的京都,私人天下,与人民无缘。人民共和的京都,人民当家作主,六亿人民舞蹁跹。其他三十七座京都,哪里看到这样的事?哪里经历过这样的事?

北京看到了人民共和,看到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看到了人民的江山有了坚实的基础。原子弹、氢弹,让强盗望而生畏,不敢再来京都抢劫了。用大寨精神强化农田基本建设,用铁人精神打出第一口油井……北京看到了三十年穷则思变,看到了卫星上天,听到了太空唱响东方红。

人民共和的开国总理,为中国的四化抱病而终。一个老人集三十年之大成,设计了改革开放蓝图。从深圳特区到埔东特区,路子越走越宽。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农业免税了,学生免费了,农民进城了。北京看到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看到了宇宙飘扬着五星红旗,听到了宇航员向世界人民问好。

幸哉,北京!幸哉,人民共和国首都!

当今世界的京都,大大小小已近二百。无论贫弱强富,京都作为一个国家的面子工程,都不会衣衫褴褛。想象一下,开一个世界京都峰会,近二百京都走在一起,或西装革履,或民族服装,一个个都会人模人样。但是,它们民族平等的意识里,一定还会以国家的强盛作为支撑。它们的脊骨里,仅有民族的骨气还是不够的,还得有核技术、太空技术、外汇储存作几节脊椎,腰杆子才能挺直。京都峰会上,有几座京都小视北京,有几座京都亲近北京,有几座京都佩服北京?北京不会言语,但它一定心中有数。

篇14:工艺师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新西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国际诗歌音乐协会会长黄乃强先生前不久在给我的散文集《灯下漫笔》所作的序言《文学的道德承载》中写道:“‘流浪的夜晚/我渴望/一杯耕耘之土/一锥立足的家/看一眼能涌出温情的清锅冷灶/尝一口能知命乐天的粗茶淡饭„„流浪的夜晚/我渴望/有句朴素的乡音/轻轻地将我的乳名呼唤/有张熟悉的笑脸/悄悄地把阳光洒满我的心田/有双温暖的大手/紧紧地与我的十指相握/有声亲切的方言/深深地向我问候„„’,这是李长空1993年底写在流浪途中的诗句„„我看了很受感动,特写信问他:‘你这样困苦的漂泊生活,没有让你像有些人那样,产生对社会的愤嫉及不满,是什么原因?你在漂泊过程中产生过这种愤嫉吗?’他这样回答道:‘我们所以能够有机会漂泊,应该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们是没有机会行万里路的,自然也难以写出这些有血有肉的作品;我虽然漂泊,但生活并不困苦,在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随便站一个姿势,都将是无可比拟的活力和希望!心中的追求是一种力量,在明朗的春天寻找成就的高地,什么梦想不能构建和完成呢?!而且,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绝对公正公平的事物,与其愤嫉社会,不如寻求进取!’在那样一个功利至上的社会,曾经处于社会最底层、挨饿、被人冷落、误解的一个青年人,能够有这样的胸怀,让我尊敬„„我能够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着的高尚的情怀。”其实,“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只是我多年来的心声,至于其中是否还包含着“高尚的情怀”,我是从来没有去想过的。1971年农历11月,我出生在四川三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四岁那年,我的父亲就病故了,留下四十刚出头的母亲和尚不懂事的我们兄弟四人(大姐那时已经外嫁他乡),从此母亲里里外外一个人挑起了“家”这付重担。好不容易熬过了十几年,兄长们都先后长大成家立业,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中学毕业时,由于家境贫寒,我只得含泪放弃升学的机会,尚未长大成人的我回到家里并成为了一家之主。当时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并受到张海迪自学成才事迹的鼓舞,自大、夜大、电大、函大、刊大等第二教育事业在全国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使得我有幸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名学员。那期间,我总是利用每一个劳动间隙或夜晚休息时间,抓紧时间刻苦自学,并系统地学完了《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学》专业课程。1993年10月,我揣着从亲友那里借来的钱南下广州闯世界。抵达的第二天,我就背着厚厚一捆发表有自己文章的样刊和《获奖证书》,按照自己从报纸上收集到或劳务中介公司有偿提供的招聘单位地址,一家一家单位去应聘,一家一家单位地出来。为了节省开销,我白天背着行李四处联系工作,晚上赶回火车站露宿,每天早晨喝一碗两角钱的稀粥,中午饿极了才吃一只僵硬的冷馒头,晚饭通常是在路边店买一碗面条或米饭就着汤水吃。后来钱终于用完了,工作仍然没有着落。万般无奈之下,我到血液中心去卖了200cc血液,后来又到建筑工地去做临时搬运工和杂工。1994年初,某报扩版,我被接纳进去。白天,我不停地奔波在珠三角采访;晚上,我躲在办公室里写作、编稿。一天下来,全身散了架似的。我虽然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但禁不住“下海”的诱惑,年底时我最终选择了辞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资金短缺,我找到老乡合伙注册成立了一家商贸公司。公司刚刚成立时,正赶上社会上的绣花热、房产热、边贸热、期货热等等,由于不懂市场操作,我们先后投资的几个项目都被市场无情地吞噬了,公司不得不关门。我不甘心就这样认输。1995年底,我进入另一家报社工作。当时,我的薪资构成是“基本底薪+业务提成”,到1996年底,我凭借自己的勤奋,又赚到了创业金。1997年初,我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后来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的业务每况愈下,当年底我再一次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关门。1998年初,我返回广州,先后在数家新闻单位打工,并去企业兼职担任策划专员,再后来与朋友合伙承包某报刊社广告部。1999年底,我花15万元在广州购买了一套二手住房,并再次投资文化传播事业,这一次不仅投资赔了个精光,还欠下了大笔债务。为了抵债,我8万元贱卖了自己的住房。经过几次创业失败和不断地反思、总结,我决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因为之前在企业兼任策划专员时担纲策划的案例受到行业的关注和好评,我决定选择企业策划作为自己新的职业起点,并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自修建立自己的知识机构。

篇15:工艺师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落败

——席慕容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我的青春的岁月,深深的车辙印迹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翻动。如今的我早已是淡出了飞速节奏社会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农,我时常会去那青油油的田垄里种些菜,亦或在家的小院里养些花花草草,陪伴我的也只有那些曾经在一起当知青的老友。现在很

难再和自己的晚辈们高谈阔论以前的凌云壮志,可能更多的是回忆一些难以忘却的我的成长往事。也许很久没有吹到新鲜的风了,所以很想让这股记忆的泉流来充盈我干瘪的思绪·······

岁月嬗变,多少历史的声音充斥在我的耳边,多少历史的影像呈现在的眼前,推开这记忆的大门,我看见了六十年前的我和这紧密相连的祖国的一切。感谢出生在美丽的江南,婉约柔美的水乡从小带给我细腻的心思,在孩提时就常常跟随在父母后面下地干农活。记得那是五岁时,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一家人都是巴望着能早一点脱离艰难的困境。在没有米下锅的日子里,爸妈只能去刨草根,勉强撑持,生活在饿殍遍野的方寸之地,尚小的我还不是很懂人情世故,妈妈每天都在祈求上苍能发发慈悲救救这贫瘠的大地。那时我似乎明白了有太多的东西是事与愿违的,刚刚成长起来的祖国被全中国的四万万人民寄予很大的希望,一阵强风把他吹的遍体鳞伤,在所有人的眼里,我想年轻的祖国也必须重新振作起来,来迎接接踵而来的挑战。

菁菁韶光,蛻去了稚嫩的外衣,我们的祖国在不断的成长,新的希望在你我的心中酝酿,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了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邓小平同志在那时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那时我的外公就受到了批斗,我和爸爸妈妈也被别人指指点点,我们的生活又陷入窘境,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至今我对那时人们疯狂的行径还记忆犹新。多少知识分子被迫下乡,我也自然失学了,红卫兵四处流窜,全国上下一片慌乱,政治,文化,经济都几近崩溃,老百姓深受其害。或许我不应该去责备领导者的失误,这只是一道坎,只是一个留给后人的深刻的教训。当谈及这些少年中国的一些不成熟,我也只能一笑置之······

当中国吹响外交的集结号,我们的祖国迎来了一个春天。敞开心扉去接纳外国伸出的橄榄枝,也正是这样,我们的中国逐步地走向国际。1977年,对于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年我参加了高考,我在当时已经算是大龄考生了,生活的磨砺让我的脸上多了额外的沧桑。最终我考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当我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步,我知道中国正在不断的跨过一条条历史性的鸿沟。

历经几度洗礼,坚强的中国终于盼到了历史性的转折—改革开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百废俱兴,一个个振兴中华的龙头在崛起,生活和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我想纯粹的文字已经不能够描述了,就算借助影像也难以展现。改革开放风雨三十载,改革开放的成果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谁,我想那就是全中国人民的团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给予祖国的只有最真挚的喝彩,掌声还有祝福。一路走来,从青涩的少年到日渐成熟的壮年,风雨兼程地长途跋涉完成了完美地蜕变。

上一篇:照顾我的好哥哥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细胞壁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