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路

2024-05-28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路(通用8篇)

篇1: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路

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经营管理思路

摘要: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有企业经过多次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出来,同时,随着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土地价值日益凸显,因此,积极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资产,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实现对土地资产的合理经营,避免土地资产大量闲置和浪费,成为国有企业提高其资产运营效益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的运营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深化改革,业务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国企;土地资产;盘活;经营管理

一、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经营管理现状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土地的供应都是根据企业需求而定的。这种需求会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的发展,相关政策的限制等各因素影响而变化,因此导致许多国有企业土地资产低效、无效利用,甚至处于闲置的状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此类问题更为凸显。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各方面体制的问题,其土地资产的价值没有真正得以体现。一方面,因土地使用权大都通过无偿划拨方式取得,不少国有企业一度忽视了土地资产存在的价值及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企业单纯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企业成本、增大营销投入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稀缺,许多国有企业逐渐意识到自己用巨资出让的土地,如果只是用于生产生活性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土地资产低效利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类土地流转受国家、地方政策限制较多,客观地造成了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经营体制存在许多障碍,发展缓慢。

二、如何有效进行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工作

(一)建立机制 1.建立土地资产经营责任机制。国有企业开展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工作,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不要再将土地只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要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产,一种资本进行经营。其次,要专设土地资产管理机构,长期研究土地政策、研究土地资产经营策略,进行多方市场调研,对符合土地性质的开发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分析和策划;第三,具体负责土地资产经营管理的人员要及时掌握国家土地房产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土地资产权属状况、土地性质、经营模式、经营效率进行分析,做好相关数据的采集,为土地资产管开发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土地资产经营决策机制。土地资产经营涉及企业重大事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决策机制,详细梳理资产开发、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审批流程,完善资产管理相关部门联动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对土地资产管理的近期目标、市场前景,长远规划等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选出最优经营方案,为企业获取最大的当前利润、长远利益提供有力保障。

3.建立土地资产经营评估机制。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定期对企业土地资产情况进行评估。这种评估,不仅是对土地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更关键的是对土地资产经营管理成效进行评估,分析企业土地资产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价值最大化,是否仍然存在闲置、低效利用的状况,根据土地资产评估结果认真分析及时进行调整。评估工作,可由企业相关部门自行进行评估,也可找一些比较成熟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为企业经营土地资产决策提供依据。

4.建立土地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大部分为国家所有,在进行土地资产处置过程中,必须主动接受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同时,国有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向政府报送土地资产处置方案,获取政府批准,同时与地方土地资产管理部门及时沟通,做好权属登记、经营策略等方面的事项;二是在土地资产经营中,要搞好监督管理,防止其他企业或个人利用土地资产经营处置,谋取不正当利益,防止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的流失。

(二)充分提高土地资产利用效率

企业要想做好土地资产的经营管理,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本企业土地资产现状,详细考察分析土地附属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空间布局、便捷程度及利用效率,在不影响整体规划及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土地建筑容积率,实现土地资产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上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资产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产冗余及土地资产的占用、运输、储藏成本。其次,要密切关注土地资产的使用年限,加强对建筑物的维护保养,使建筑物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中,增长其经济寿命。

(三)正确认识土地资产权属状况

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的经营管理,必须要充分了解并正确认识其土地资产的权属状 况及性质,具体涉及到土地资产使用权和土地性质的改变。

1.土地使用权的改变

企业土地资产的经营,不论是任何形式的转让、出租、投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将国家划拨土地使用权方式转变为出让土地使用权方式。通过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获取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进行土地的自主经营,也可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投资、转让、出租或抵押等。

2.土地性质的改变

在土地资产投资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土地性质的改变。土地性质的改变首先必须缴纳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其次,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的,应当征得出让方同意并经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依照有关规定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办理登记。土地附属建筑物如作他用,也必须通过规划、消防等多个部门审批并补交一定的土地出让金。

由于目前工业土地的价格远远不及商业、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价格,在进行企业土地资产经营过程中,根据土地资产实际情况,周边市场环境,可将部分原来的工业属性变成商业、住宅等属性,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土地价值。

(四)慎重选择土地资产经营模式

1.提升划拨土地利用价值

国有企业通过充分提升划拨土地的潜在价值,实现企业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资产容积率,可建设高层办公场所,可利用企业原有老厂房、旧仓库改造为员工食堂、培训中心、健身中心或企业文化展厅等相关配套设施,最大程度提高土地资产利用强度,使其尽量发挥效益,为企业土地资产的增值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相关政策对其划拨土地低价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利于土地资产价值显化。

2.土地资产出租

出租土地使用权,企业可以将自己拥有完整土地使用权一定年限租给其他企业和个人,从中获取租金,这种方式促使企业将自身闲置土地资产经过市场经营,获得价值效益,使得土地资产得到合理配置,通过出租土地使用权,一是不会失去土地,二是可以利用好闲置土地,三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改变。但在经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握好出租年限,企业出让取得的使用权,要在国家规定的出让年限内进行租赁;二是企业出租土地使用权时,要尽可能考虑企业土资产的整体规划,避免土地资产碎片化的产生;三是企业出租土地竟可能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资金实力或具有良好投资业绩的公司合作,确保土地资金价值的增值和保值。

3.土地资产抵押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经债权人和债务人约定,在不转移土地使用权所有者主体 及占有状态的前提下,债务人将其土地使用权抵押给债权人,从债权人获取融资或其他资产权;同时,债务人担保在逾期不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申请将该土地使用权变价并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的法律行为。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是一种不动产的抵押。抵押权的设置有一些明确的要求,一是土地使用权必须是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土地使用权抵押时,不发生土地使用权转移,土地使用者继续享有对土地的占有、收益的权利,但是处分权受到限制。但经过抵押权人同意,被抵押的土地使用也是可以转让的。对于债务人不可能履行债务的,须按法定程序,处分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才有可能发生转移。三是抵押土地使用权时,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建筑物等附着物抵押时,地上建筑物及其土地使用权也随之抵押。四是土地抵押权的设置不能超越土地出让合同规定,比如年期、用途的规定。

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主要适用一些急需现金流的企业,特别急需进行技术改造等项目的企业,并且有一定量的土地资产。通过对企业出让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以此在银行抵押,实现资金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企业以土地资产抵押后,取得的资金投入企业生产,企业亏损后,如果还不起银行贷款,这时,企业就面领着土地资产被银行处置的风险。

4.土地使用权投资

企业将所取得的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资金进行评估,明确资金价值后,以此作为资本按一定股份投入到新的企业中去,享受企业分红或成为新企业股权者的行为。一般来说,主要适用土地稍有富余并希望通过参股取得更多市场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企业自身由于经营范围的限制,难以独立投资经营项目,可积极与政府、第三方投资公司合作联合投资经营项目。根据近年来国家对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文化产业及民生工程政策的大量出台,企业可根据自身土地资产的现状、投资运营情况,合理规划,适当参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可利用土地使用权投资建立中高端零售业、打造城市休闲综合体、开发商住一体化住宅区、建立智能物流园区、建立种植及生态体验园、建立养老服务站等项目。这种模式可扩大企业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务,有利于企业在新形式下的业务转型,是一种较好的土地资产经营方式。

5.土地使用权转让

转让土地使用权是企业将已取得的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使用者,相当于企业资产的转让。转让土地资产方式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适用于企业闲置土地资产较多的情况。二是适用于企业改制。企业改制时,政府批准对企业员工进行安置时,需要转让土地资产的情况。随着城市化发展,国家要求一些企业按统一规划进入工业集中区、企业园区等,很多地方都实行了推城入园政策,经过政府批准,企业可将地处城市地价较高的土地资产转让,所获收入大部分返还用于企业在工业集中区或企业园区开发建设。随着近年来土地价格的高涨,转让土地资产并从中取得高额的增值收益,已成为不少存 在资金困境且有闲置土地资产的企业迅速解决经济问题的捷径。

以上土地资产经营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并且各种优缺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为企业类型、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的不同有所差异。在有些情况下,优点也可变为缺点,缺点也可能转换为优点。

(五)科学准确评估土地资产经营效率

在对企业土地资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以获取土地资产经营的最大效益。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效益指标情况。土地资产经营的效益情况,主要指企业土地资产进行经营管理而产生的效用。比如,每平方土地资产面积的经营收入情况,土地资产总费用占企业总资产比例,企业土地资产与其他资产经营效益分析,单位产品或单位服务中所体现的土地成本费用情况等。

2.土地政策债务情况。土地使用权在市场准确评估下,进行抵押贷款,这种土地资产效能就会产生土地资产债务。了解土地资产的贷款金额、还款期限、评估价格等,对于有效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3.土地资产总收益。把土地资产购置成本作为企业基期支出,将土地资产经营管理成本和土地使用保有产生的相关费用计入土地使用成本支出,按购置土地成本价格测算的土地租金或者按公平市场的土地资金作为每一时点的收入,可以计算出土地资产的净现值,就可计算出土地资产的总收益,以此可以判断土地资产的利益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如海主编.土地资产管理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大地出版社.2004.[2]刘俊.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6.

篇2: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路

思 路 之 我 见

作者:薛纪海

2012年11月12日

做企业好比在大海上行船,船长手握方向盘指挥船务人员,依靠水手,以最短的航线、最快的速度将大船驶向目的地。在行船过程中会偶遇风浪雷雨,船长会指示大家勇往直前与风雨斗争或是会临时改变航线避开风险,但最终的还会驶向目的地,并且会成功抵达。思路路线

战略目标→实施计划→高效执行→过程跟踪→效果验证→持续改进→成果确认→逐步提升 实施前提

1、最高管理者的决心;

2、有力的组织保障;

3、有效的运作机制;

4、一定的资源保障。思路分解

一、战略目标

要制定一个明确、清晰、切合实际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如:

1、公司规模目标;

2、销售市场目标;

3、产品种类目标;

4、产品质量目标;

5、人才战略目标。

二、实施计划

要有一个详细的、全面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并切合实际的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设计的实施计划。对应公司战略目标制定,如:

1、几年内公司将上什么样的规模,分哪些具体步骤去实现目标?

2、还要开发国内哪些销售市场,需要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渠道开发?

3、现有品种是否继续扩产,还要增加哪些品种或型号,如何实现扩产和增加哪些产品种类?

4、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公司质量目标,如:机加工检验合格率;产品出厂检验合格率;客户满意率等。以及通过什么手段实现这些目标?

5、制定公司的人才战略计划,如何建立起吸引、培养、晋升、留才、用才等人才的机制?

三、高效执行

按照计划高效执行,确保计划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尽可能早日实现预定的目标。在有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利用好公司制定的管理运作机制,组织带领各部门,并且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到人,各部门应尽全力相互协调配合完成,执行必须有效、到位。

四、过程跟踪

在每个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进行监督与跟踪,确保执行不会变味,流于形式,少走弯路。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场记录,作为效果验证的依据。

五、效果验证

对照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记录,以及执行的结果同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判定其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还相距多少?如超预期达成是最好,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更糟,就得走下一步了,就是持续改进。

六、持续改进

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差距,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如适当调低不切实际的目标指数,调整部分不合理的计划,完善为有效执行而制定的各项章程、制度,调整部分人员或其职责、分工。尽可能扫清一切阻碍目标完成的障碍。

七、成果确认

对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最终的确认,总结宝贵的经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为下一步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八、逐步提升

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主动地改变与提升自己,去适应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恶劣地市场竞争大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等有一天我们真正强大了就有力量去影响甚至改变自身所处的大环境。

篇3: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路

一、国有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

1. 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 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实际工作中, 企业成本管理常常被桎梏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的成本条例中, 局限于条规所限定的项目上, 只注意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 忽视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不断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常常会导致对原有方法很大程度上的放弃, 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管理上的需要, 恰恰忽略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 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 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意味着高效率, 但未必就是高效益。目前不少国有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 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 满足上级部门下达的要求, 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

3. 成本管理方法陈旧。

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改革, 企业会计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成本核算只是由完全成本法改为制造成本法, 其他变化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管理需要不断强化, 成本核算中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更无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相适应。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成本管理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被调查企业的情况看, 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 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 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但是, 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法在企业未得到推广。结合兴化集团公司, 目前拥有合成氨、硝酸铵、纯碱、氯化铵、硝基复合肥、羰基铁粉、浓硝酸、系列特气、塑料编织、“908”等30余种化工、化肥、军工产品。由于主导产品硝酸铵、纯碱、氯化铵为连续作业的化工生产链, 品种单一, 为此统一采用品种法。对有外销及特殊统计要求的中间产品合成氨、硝酸采用逐步结转法, 成本的考核管理主要采用计划成本法, 此种成本管理办法已沿用多年, 形成固有的传统模式。目前随着产品的多样化, 尤其是复合肥、系列特气等品种规格繁杂的产品, 粗放的成本管理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

4. 确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出现偏差。

长期以来, 人们思想上已存在一种思维偏差:将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 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 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虽然企业多年来不断提出任务分解, 考核兑现, 但由于方法陈旧、指标单一, 造成成本约束激励机制功效减弱。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 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过问, 也无力过问, 成本意识淡漠。职工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 感受不到市场压力, 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 浪费现象严重, 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诺大的管理群体当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

5. 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

目前的成本管理体系, 总体只能满足最终产品的成本统计及事后分析等要求, 核算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 仅在账务系统采用电子信息处理, 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无法控制, 成本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无法实时反映, 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 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 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6. 分工过细, 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 这就要求企业进行高度的协作管理, 由此导致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过高;另外由于过细的分工导致企业管理复杂化, 直接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导致一定的低效率成本。由于分工层次及协作环节的增加, 信息在企业中传递时间延长, 不必要的停留环节增多,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的损耗和失真, 同时造成信息反馈难度的增加。这就可能使企业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加, 导致企业管理的失误成本增加。

综上所述, 我国企业现有的成本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 这就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成本管理系统。

二、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 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和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强调整体与全局,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构建出适合本企业自身特点的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 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 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 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 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例如, 邯钢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 重视成本动因的控制, 采用“总成本领先”战略, 推行“成本否决”突出实效、落实责任, 制定了正确的竞争战略。

2. 不断学习和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 是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顾客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 以价值链为中心, 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外部顾客的关系, 从企业整体出发, 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 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 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 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 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 确立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对他们的产品、服务进行定价, 以便使他们收到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成本能够配比;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选择产品组合。

3. 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依据企业的现实基础, 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 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目前有传统的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等成本控制方法, 还有现代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等方法, 它们并不是必然的相互排斥关系, 相反, 在一定条件下常常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4. 增强成本观念,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加强成本管理, 首要的工作在于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增强成本观念, 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 培养全员成本意识, 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 实现自主管理, 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 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5. 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手段, 很难解决复杂的成本及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控制。虽然现在整个公司会计核算已使用计算机并联网运行, 但公司计算机使用仍停留在输入凭证、输出报表的简单核算阶段, 数据仍不能共享, 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未开发利用起来。直接影响了成本及预算的管理水平, 影响了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全面推行ERP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覆盖公司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供应、仓储、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 真正做到一点录入、多点使用、数据共享, 使成本及预算的编制、分析、下达、控制、考核实现一体化、规范化、系统化。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 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 收到良好的效果。

6. 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有效。

首先要特别强调把好成本开支范围这个关, 通过规章制度严格明确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其次要改革财会人员管理体制, 采用会计委派制和集中报账制, 解决目前体制下“权与责”的矛盾。再次,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方面是增强法制意识, 一方面是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增强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最后, 加强检查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才能弘扬正气, 打击邪气, 扭转社会不良风气。

7. 进行工作流程的整合, 减少不必要的分工。

必须认真研究原有的工作流程, 在此基础上, 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 确定企业的核心任务, 撤销与此不相关的环节, 减少不必要的层级。另外企业以此为基础可以科学地设计和建设企业的信息渠道, 使其在到达必要的环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停滞, 保证信息技术的通畅和有效。

8. 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 成本管理越来越复杂, 尤其是在现代成本管理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联, 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形势发展而提高, 经营能否顺利进行,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本的信息反馈水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为了及时了解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还应该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 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 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对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作出及时的预报, 使企业能够有充裕的时间作出反应。

篇4: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路

一、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技术手段低劣

新型的安全保卫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属于专业程度高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已经呈现出科技化与资讯化。安全保卫工作也步入了智能化时代,显然传统的安全保卫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较现代安保工作要求差距较大。

(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国有企业当中的安全保卫部门承担了一部分的社会治安工作。一般而言,大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员工人数众多,再算上职工家属,共计有10万人左右。安全保卫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仅仅凭借几个保安根本无法应付。目前阶段,国有企业当中的安全保卫部门存在严重的问题,保安仅仅属于国有企业当中的员工,根本没有执法权,如果保安充当警察的作用去参与刑事纠纷,则属于越权管理的行为,将会引起百姓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处于改革时期,面临各种矛盾,安全保卫部门往往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具体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

(三)安全保卫人员的素质低

国有企业当中的安全保卫人员大多数从军队当中选拔出来,不仅技术过硬,还具有对国家的忠诚度,但是对安全保卫的具体工作的理解则不充足。安全保卫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的人员素质。由于缺乏对安保工作的正确理解,有些做法可能引起人们的不满,显得缺乏从业素质。目前阶段,保安在群众当中的口碑不理想,在社会当中影响欠佳。

(四)安全保卫人员缺少团队合作

目前国有企业当中的安全保卫工作的队伍较为薄弱,人员数量配备不足,技术设备配备不足,具体的工作任务繁重。在重要的安全保卫岗位当中,没有充足的人员配备。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根本调配不出充足的人员。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当中的很多部门本来就设置了保安,不透明的管理让保安之间的关系疏离,不能够进行团队的协作。监督机制没有效果,让某些同志产生不良的念想,导致各种腐败情况的出现。

二、加强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与完善企业内部的领导体系

目前面临国际金融海啸,只有安全稳定的环境才能够有效抵制住金融风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已经充分认识到安全保卫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有效完善企业当中的体系,让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让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能。对于职能不清楚、职权不明确的情况有效避免。加强部门间的有效合作,让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群众路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时刻保持安全观念,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认清楚国有企业自身的现实,从自身情况入手,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制定与完善企业安全保卫规章制度

任何企业如果没有规矩,都会一片混乱。国有企业需要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当中的安全制度。对于职工的意见充分尊重,结合群众的共同意愿,对于优秀的企业管理要及时借鉴,并且在自身的基础上加以整合。需要提前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紧急预案,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能够有效处理,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经营能够顺利开展。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导致各种矛盾开始出现,一些的职工面临下岗,面临分流,面临薪资待遇的问题,各种不利于安全稳定的因素开始出现。作为一个安全保卫人员,需要定期对企业进行调研,把企业的内部,到企业的车间,到企业的小组进行调研,排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加强管理。

(三)严格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

安全保卫的制度比较完善,才能够有效执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将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应该明确具体的责任,出现问题直接联系责任人。只要将安全保卫的各种制度有效落实,各项工作才能够有效开展,最终体现安全保卫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切实提高安全保卫从业人员的素质

一是要严格进行安全保卫人员的选拨,在选拨安全保卫人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员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往往与人员的三观密不可分,与人员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够真正承担起国有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才能够为广大的职工保驾护航。对于这种精神高尚的人员可以优先录用。第二需要建立优秀保卫人员的长期储备,这样才能够保证国有企业当中的安全保卫人员不会出现缺失。各种方式共同管理,具体的安全保卫工作更为完善。与此同时,需要关注安全保卫人员的知识和素养的提升,让安全保卫人员熟悉各项制度和法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根据企业的具体特点有效开展保卫工作。第三,对于安全保卫人员的正常处事方式进行规范,让安全保卫人员建立良好的形象。安全保卫人员当中建立竞争机制,选拨安全监督员。通过各种各样的招聘方式,选拨出优秀的保卫人员。在用人的时候,严格按照人才机制进行,有效保证保卫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安全保障工作技术设施建设

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保卫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较为严重。这样国有企业不得不招聘大量的保卫人员来从事安全保卫工作,但是由于某些方面人力是不能够涉及的,在具体的开展过程当中存在一系列的盲区,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含量的安全保卫的监控设备,监控设备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对于安全保卫人员来说,在具体的安全保卫工作当中需要抛弃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改进安全保卫工作。充分借助高科技,可以采取电子监控,可以采用门禁系统,高科技设备的加入不仅能够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将人力资源与监控设备有效结合在一起,最终探索出适合目前形势的新型的安全保卫的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景云《浅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8/03.

[2]张理《对新时期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思考》《现代妇女(下旬)》2014/02.

[3]李野《对新时期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5.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物资供应处商检所)

篇5:探寻企业创新培训管理思路

时下提起“培训”,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上课。特别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培训主管,时常对如何调动员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所困惑。“为什么培训计划改进之后,员工的参与反应依然如故,症结在哪儿?”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尝试着从基层培训管理人员的视角浅说创新企业培训思路一二。

一、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难点

(一)培训的需求分析不够、培训方式单

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制订和实施企业培训计划时,不能很好地将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员工的技能差异与职业生涯设计链接起来明确员工的培训需求,尤其是没有全面了解企业领导层和企业内部骨干员工的培训意图、需求、意愿及设想。尽管我们在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满意度调查,但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是难以衡量的,尤其是针对倾向于关键问题无法对症下药。

(二)培训方式难以适应各层次员工需要。现有的培训大多以单一的授课方式为主,往往是授课者不停地讲,被培训者在台下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其效果往往受授课者的个人素质、授课水平、被培训者的心态和个人素质的影响,培训效果质量难以评估。

(三)培训评估体系不完善。一是在实施评估培训效果时方法单一,主要是以考试或培训后的评估为主。二是评估指标仍旧停留在培训人的次数、内容、培训者的整体评价。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由于存在着一些限制性条件,导致评估结果与客观实际有偏差。

二、创新企业培训管理思路

(一)创新培训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实施培训管理体系的配套制度,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设计与策划,建立对培训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及评价体系。从企业发展出发,在企业内部巩固和完善多种灵活的培训机制,基于企业发展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度超前性,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员工的培训考核管理制度,逐步纳入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以提高培训管理的有效性。

(二)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引导员工接受培训,使员工内心形成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树立起职业前景的风向标。在培训方式上采取情景互动式、案例研讨式来激发被培训者的想法,重视“练”的参与培训,从而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同时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灵活多样地培训形式,使培训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让企业培训更为活泼、更为全面。

(三)创新培训内容。根据企业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编制企业培训内容,将内容应从单一性转向一专多能的培训,将培训的重点从适应性转向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及创新能力的培训上来,从而进一步推动培训计划的有效开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创新培训评估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否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培训的评估应该更多地放在行为和结果层面。这就要求,培训组织者与部门领导良好沟通,同时从制度上部门领导培养下属的义务,强化他们对下属培训效果的责任。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培训日报、周报和季报的管理评估体系的同时,要保证培训考核的公开化、透明化,向员工传递培训中的不足,从而提

高培训质量。另外,还要将员工的培训效果与企业的激励、晋升与考核、反馈机制结合起来,激励员工学以致用。

篇6: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思路

“走近科技”课程结业小论文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

班级学号:

姓名:1004020126 张彦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就是为谋求企业资本均衡有效的流动,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因素对资本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本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现在,西方工业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都进入到了战略管理阶段,而我国的财务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经济同国际接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将会不断加强和提高。其具体目标如下:

(1)企业利润最大化

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企业财务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在上市公司,股东财富是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的。在股票数量一定时,股票价格达到最高,股东财富也就达到最大。

(3)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价值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或者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这一概念,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两个方面的因素。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包含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而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基础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得出的。

(4)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的前提下,要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就要考虑哪些利益关系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理财

主体更加细化和多元化。股东作为企业所有者,在企业中承担着最大的权力、义务、风险和报酬,但是债权人、员工、企业经营者、客户、供应商和政府也为企业承担着风险。

2、研究方法

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应属于管理研究的范畴,关于此类研究具体应用的方法应该是在运用抽象科学合理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具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在理论的支持下提出合理的问题,在切实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因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正确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与企业有切身关系的问题。

3、论述结构

(1)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概述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

财务战略管理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加强企业竞争优势,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确认企业的竞争地位,对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过程。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

(2)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分类

财务战略管理---资本结构优化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货币资金收支平衡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资本投资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稳定发展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低成本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利润优先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收益分配战略

(3)财务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

创业型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战略业务单位组织结构

矩阵组织结构、控股企业/控股集团组织结构等。

(4)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

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发现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思路和应对方法。

(5)分析企业的组织资源

了解组织资源结构,识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

(6)对整体市场包括国内外的财务战略环境进行了解和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的市场和政治环境的了解以及最新的财务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选择,可以找出真正适合自身的财务战略,同时也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综合评价企业组织的环境和宗旨,确定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战略原则的重要因素,要有合适的企业组织环境为依托,确定财务战略目标。

(8)制定具体的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战略计划

在确定财务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的财务战略计划,越是严格详细的财务战略计划,越是能够促进企业实现自身的财务目标。

(9)按照财务战略计划实施战略

详细的计划需要在认真的执行的过程中方能实现其效力,而执行力的强弱也是考核企业发展能力的关键。

(10)对最后的实施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选择的财务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对于企业也是极为有益的。

(11)总结研究经验提交研究报告

提交战略研究报告,在总结财务战略理论与企业实务的实施过程中,达到对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有效研究的目的。

篇7: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设计思路

1、明确薪酬战略定位,实行战略性的薪酬管理

将人员队伍的薪酬收入控制在市场中上水平,保证现有人员队伍的稳定,充分调动员工的热情,并且形成一定的外部吸引力。

2、实行有限度的薪酬制度公开。

企业在制定和执行薪酬方案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企业要有选择的公开部分薪酬信息,例如薪酬结构、薪酬平均水平、固定薪酬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同时可以保护机密。

3、调整薪酬挂钩原则。

建立基于岗位价值、人力资源价值、业绩的价值分配体系,使员工收入水平向岗位价值、人员素质、贡献方向倾斜;建立职位等级制度,开辟员工横向发展跑道,满足在职位晋升机会不足的情况下员工个体发展的需求。

4、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

薪酬福利能够吸引员工进入企业,要留住和激励人才可以调整薪酬体系中固定收入与浮动收入的比例,在设计上保证员工收入水平较大涨幅,但增加员工浮动收入的比例,增强薪酬的激励效应,促进薪酬制度与市场接轨。

5、引入多元化的激励模式,充分利用薪酬杠杆调节,充分

y1t2d 秃鹰 taiwantuying23.com

调动员工潜能与热情。

6、完善福利制度,调整福利制度的灵活性,建立在适度集中的基础上自助式福利体系,满足员工多元化的需要,将福利制度引导到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促进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来。

7、依据企业组织变革、中期经营效益以及市场薪资行情的变化等因素适时对薪酬体系进行调整,保持薪酬体系的动态涨跌,促使薪酬制度逐步实现市场化、企业化。

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薪酬管理原则,做到公平,适度,刺激等原则,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对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软肋”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能对民营企业识别和防范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产生现实的指导意义。

篇8:国有企业安全管理思路与对策

1 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形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逐步深入,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石油、煤炭、钢铁、交通运输等大型国有企业在快速增长中, 逐渐暴露出安全管理滞后于经济改革的逆差, 导致重 (特) 大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严重, 社会影响较大。

2 国有企业安全管理症结

从近年来所发生的几起重 (特) 大安全生产事故中认真反思, 结合对相关国有企业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影响国有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和症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管理层级复杂, 管控效率较低

一方面, 随着国有企业不断整合重组, 管理层级多, 由于受局部利益观、荣誉观、政绩观等本位主义思想的制约, 往往存在事故、事件乃至一些重大隐患不能及时反馈到企业高层, 导致决策和管理的针对性差。同时, 由于机构复杂, 管理制度在贯彻执行中往往逐级递减, 企业管理层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不能完全传递到生产作业一线。

2.2 用工机制多样, 培训不够系统

随着经济多元化, 企业用工机制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职工就业选择的路子宽了, 但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却下降了, 一旦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或者不能很好地施展自身才华, 实现自我价值, 就会炒企业鱿鱼, 致使企业用工缺少稳定性。尤其在民营企业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一些关键技术岗位资源的流逝, 往往使国有大型企业用工捉襟见肘。

2.3 管理资源匮乏, 管控能力不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安全管理没有及时调整和跟进, 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较弱, 导致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变革了, 但基础的操作规程无人去更新, 企业的安全管理往往靠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去影响。

2.4 安全保障不力, 事故隐患频发

为了改善国有企业劳动条件, 国务院曾规定“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更新中提取10%到2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 但新的会计制度取消了这个规定, 导致企业的劳动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经费投入逐年减少, 拼设备、拼人力现象较为普遍。从调查情况看, 大部分省市80%以上的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引进工程项目时, 没有按国家规定进行劳动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

3 国有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国有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不断强化组织保障, 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加强安全生产执行力建设,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规范:

3.1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首先, 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实现每一名企业员工的责、权、利对等, 其次, 是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体系, 将安全生产的目标和责任层层分解, 落实到操作一线。第三, 以“有感领导”带动责任落实, 尤其对各级管理层要坚持“谁管工作、谁管安全”, 领导者的“敢做敢为”、“勇于担当”会潜移默化中成为企业的执行文化。

3.2 健全安全规章制度

首先, 要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宣贯。其次, 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不断更新完善企业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管理规定、安全措施、管理办法、指导意见等, 形成完善的标准制度体系。

3.3 强化安全生产组织保障

首先, 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不断强化专职安全管理机构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其次, 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监督、安全培训三支队伍建设, 采取一些激励政策, 调动、激发专职安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确保安全资金投入

企业要在经营预算中充分考虑和保障隐患治理、技术革新、员工培训、安全科技、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不能急功近利。

3.5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要建立系统的员工培训机制, 对于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定期开展安全法律法规教育, 使其知法守法, 依法经营;对于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知识更新培训, 使其及时掌握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拓展安全管理思路;对于特种作业人员要及时组织开展持证上岗培训;对于一般操作人员要时时开展标准化操作培训, 强化基本功训练。

3.6 规范安全生产过程管理

安全生产过程管理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突出“重大危险源管理”, 二是规范“特种设备管理”, 三是规范“特种作业管理”, 四是按照“安全目视化管理”要求, 规范安全警示标志与安全色管理。

3.7 劳动保护用品管理

企业必须结合生产实际, 依法为劳动者提供满足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品, 同时要从劳动保护用品的采购、验收、发放、培训、检查、更换、报废等环节严抓细管。

3.8 强化安全监督检查

要分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岗位检查三个层面, 建立健全安全检查机制, 从检查检查时间、检查内容、合格标准等方面详细规定, 形成长效自主查纠机制, 提高企业自身的“免疫力”。

3.9 塑造优秀执行文化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执行力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 逐步培养和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关注细节、不讲借口、雷厉风行、奖惩科学”的工作机制和文化氛围。

3.9.1 科学决策、分级实施目标管理

企业应结合实际建立一套目标控制流程, 通过流程控制来实现企业业绩。在制定目标时不但要按时间段进行分解, 分别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也要对企业总目标按部门和岗位进行量化分解。目标制定要突出实效性, 要尽可能量化和数字化, 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且下一级目标要对上一级目标构成全面支撑。目标实施过程中要适时组织检查、考核和讲评, 一旦目标失控要及时做出调整, 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 不能抱着“破罐子破甩”的思想。

3.9.2 优化配置、打造优秀执行团队

建立一支机构合理、运行顺畅、精干高效的监管机构, 是提升安全生产执行力的重要条件,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 特别要注重安全管理、安全监督、安全培训这三支队伍建设。人员匹配要科学合理、满足需求, 人员培训要舍得花钱, 通过经常性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 不断为安全生产输入新鲜血液, 要有选择性的培养一批专家和骨干。同时, 要通过科学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共融、责任共担。

3.9.3 完善机制、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执行力, 就要求操作者按规程和程序操作、管理者按体系和制度管理、监督者按法律和标准监督。因此, 企业应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建立完善目标控制机制和责任考核机制, 做到事事有人管、工作有标准、过程有监督、落实有考核。分别从操作、管理、监督三个层面建立自我约束、自主控制机制,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3.9.4 完善制度、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综合安全管理要与专业安全管理有机结合, 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首先, 制度之间要互相支撑, 不能重复和矛盾, 尤其制度之间不能互相踢皮球。其次, 管理制度要随着生产工艺、设备和人员状况的改变及时更新, 旧制度要及时废除和清理。第三, 制度中的条款要简明扼要, 便于操作, 奖惩和处罚要科学合理, 符合企业实际, 做不到可以分步实施, 不拟定的太高, 不能用决心代替管理, 更不能将制度看作推卸管理责任的工具。第四, 管理制度的出台要充分酝酿、认真调研, 多听取基层的意见, 集思广益, 夯实群众基础。

3.9.5 文化先行、培养过硬工作作风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起来雄壮有力, 听起来简单明了, 它是部队的执行力, 是一种无形的战斗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执行文化就要积极研究和借鉴军队那种言出必行、雷励风行的作风。要通过选树典型、大力宣传、强化教育、政策激励、耐心引导等方式和途径, 逐步树立“不找借口、关注细节、照章办事、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 用文化去影响人、造就一批安全生产的忠实执行者。

3.9.6 以身作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执行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企业的领导力, 执行文化就是领导文化和一把手文化。各级领导首先要有一种执行的本能, 有一种必须把某事做好的意志, 决策要果断, 处事要公平、公正, 标准要高。同时, 领导积极参与到自己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中亲力亲为, 就会给员工带来工作的动力, 为员工树立一面旗帜, 增强其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坚定执行制度的决心。同时通过亲身实践, 也有助于决策层及时发现问题, 制定对策。

3.9.7 以人为本、激发员工参与意识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基层员工是安全生产的执行主体, 抓安全生产的执行力就要从广大现场作业人员抓起。首先, 要让职工积极参与管理。通过强化班组建设、搞好群众监督、完善分配机制等手段让职工广泛参与其中, 发挥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 抓好素质教育和安全培训。职工安全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事, 不能一蹴而就, 也非培训部门一家所能做到, 需要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要从“讲解、示范、演练、巩固”四个环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第三, 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 使职工自主接收和服从管理成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群的, 企业领导要率先垂范, 带头执行制度, 同时要通过和职工交心谈心;积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及时化解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冲突和矛盾;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 通过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从思想深处筑牢执行观。

3.9.8 强化监管、认真搞好过程控制

监督是通过现场查纠及时发现和纠正现场一些不合规做法, 只能解决安全生产中的个性问题, 工作往往是随机的、局部的。管理则是通过考核、评价、审核等手段深入查找管理系统内部缺陷, 工作是相对持久的、全面的。只有将两个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优势互补, 才能使企业安全生产全面受控。首先, 要积极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职责要明确, 监督不能代替管理、管理不能依靠监督。其次, 要强化安全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 统一思想、统一理念, 形成合力, 不能因为认识偏差造成工作标准不一, 尤其对于经常深入现场检查的安全监管人员要培训取证上岗, 定期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避免个别工作人员标准不清, 随意凭经验和想象提问题, 造成基层人员今天按照这个要求改过来, 明天又要按那个要求改过去, 满头雾水,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三, 积极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体系, 目标考核要分层次, 奖罚要公平合理, 责任追究要到位。

上一篇:《教师人格论》读后感下一篇: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