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

2024-05-28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共10篇)

篇1: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

猜猜他们是谁?

1、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

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

上倒竖。

2、他长得像猢狲一般丑陋: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

着,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宽阔,嘴唇厚而向

前,耳朵大大的。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

3、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他额头突起,宽大。头发乌黑,极为浓密,似乎梳子都从未能梳过,毛戗立着,似“墨杜萨头上的蛇”。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的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

4、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

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地吓人;嘴唇发抖;一幅被自己召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那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

李尔王。” 贝多芬(德国音乐家)

5、他中等身材,宽肩阔背,四肢发达,肌肉

结实。因劳苦过度,身体有些变形。走路时,昂着头,佝偻着背,腆着肚子。

6、他站立着,侧着身子,穿着一身黑衣服,肩披一件罗马式大衣;头上缠着一条布

巾,外戴一顶深黑色大呢帽。他脑袋滚圆,额头方方,突出,布满皱纹。头发呈

黑色,不很浓密,蓬乱着,微鬈着。又小又忧伤

但却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画家、雕塑家)他们的外貌给了你怎样的印象?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

和品格。――罗曼.罗兰中外名著 名人传 托

尔斯泰女儿塔基娅娜致罗曼.罗兰的信 亲爱的先生:我刚读完您的大

作:《托尔斯泰传》,我想要对您说,我非常赞赏它。我对它的最大赞赏之处就是,我深信,我父亲如果在天之灵,他会因书中对他的全面而透彻的理解而深为感动的,这种理解不仅在于对他的作品,而且是对他整个的人。我在阅读你的大作时,经常是边看边流泪的。„„请再次接受我的衷心感谢,先生„„塔基娜娅.苏克蒂娜1911年10月20日读故事,说品格,谈感受。

名人的痛苦和磨难相貌丑陋、体弱多病。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终身未婚;

托尔斯泰夫妻之间持续数十年互不理解。他们在社会上更是受到了最冷酷的对待。„„名人的品格心灵 贝多芬 贝多

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

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

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

性解放的新方向。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

叛真理。――贝多芬惟其痛苦,才有欢乐。――贝多芬谁也无

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

喉。――贝多芬米开朗基罗的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

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

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

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

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烦恼使我受着

极大的影响„„我一年多没有收到月俸,我和穷困挣扎;我在我的忧患中十分孤

独,而且我的忧患是多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米开朗琪罗 列夫??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是“俄

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

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

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

理。――托尔斯泰 科学与艺术

和面包与水同样重要,甚至更重

要。――托尔斯泰自古以

来,传记几乎都是记载名人的丰功伟绩。而《名人传》呢?罗曼??罗兰

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苦、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他痛感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

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所以,他创作了《名人传》。他

认为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因此伟人们的生涯往往就是长期地受难,他们的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折磨,然而正是忧患造就了他们的伟大。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你的阅读感受

1、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

2、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3、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作者简介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1915年,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

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作业

1、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读完《名人传》,请你谈谈你对生活中磨难的看法,并写成读后感。

2、推荐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 *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 《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米开朗琪罗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篇2: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

1. 2. 3. 4. 5. 6. 7. 8. 9.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鸭蛋 吆喝 春酒 俗世奇人 绝唱 雪

雷电颂 短文两篇: 日

10.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11.海燕 12.组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谈读书 16.不求甚解 17.怀疑与学问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与朱元思书 20.五柳先生传 21.马说

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23.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 24.小石潭记 25.岳阳楼记 26.醉翁亭记 27.满井游记 28.诗五首

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01.藤野先生 02.我的母亲 03.我的第一本书 04.三颗枸杞豆 05.列夫托尔斯泰 06.再塑生命 07.敬业与乐业 08.最后一次演讲

09.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0.悼念玛丽居里 11.傅雷家书两则 12.致女儿的信 13.故乡 14.孤独之旅 15.我的叔叔于勒 16.心声 17.白色鸟 18.同桌阿伦 19.陈涉世家 20.唐雎不辱使命 21.隆中对 22.出师表 23.词五首

┣望江南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

┣破阵子 24.公输 25.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3: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

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

1.鲁教版教材P41《活动天地2-5》利用图1装置点燃氢气,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氢气燃烧发出的火焰颜色,观察杯壁的现象,确认反应产物为水,通过触摸杯壁了解氢气燃烧的放热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

由于是在玻璃管口点燃氢气,玻璃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硅酸钠(Na2Si O3),在焰色反应中含钠元素的物质灼烧时火焰为黄色,所以实际看到的并不是淡蓝色火焰,而是黄色火焰,这样就干扰学生对火焰颜色的正确记忆,并对理论知识产生怀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演示实验时可以将玻璃管换成特大号注射用的针头,由于针头是不锈钢制成的(主要成分是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当点燃氢气燃烧时,针尖只是处于红热状态,观察到的是一个红点, 这样就会清楚看到氢气的淡蓝色火焰。

2.在《水的合成》教学中需要点燃氢气,而氢气不纯很容易引起爆炸,故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爆炸性气体点燃,对于“气体点燃可能爆炸”缺乏感性认识,在授课时,可以增加氢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性实验。为了让学生切实感知气体爆炸的威力与危险性,又确保实验的安全, 可以采用普通的矿泉水塑料软瓶(550m L),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会气体后拧紧带有小细孔的瓶盖, 然后用长木条在细孔处点燃。剧烈的爆炸声和炸开花的塑料瓶会让学生目瞪口呆、心有余悸(说明:实验时,要提前安排心脏承受能力差的同学,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使学生牢记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该实验既进行了安全教育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物质在溶于水时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鲁教版教材P65《实验探究3-11》,为了使实验更加直观, 同时又增加趣味性,可以与水结冰、蜡烛熔化等日常生活知识相联系,在测量温度变化的同时,增加如下实验。

1.硝酸铵溶解时的吸热现象

首先在小木板上滴10~15滴水,然后放上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50m L水,提起烧杯,烧杯不能把木板带起;再把烧杯放回到木板上,然后加入30g硝酸铵固体,并不断搅拌使其溶解。用手提起烧杯时, 木板与烧杯冻结在一起(与测量温度同时进行)。

2.浓硫酸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在小木板上滴几滴熔化的蜡烛,迅速放上烧杯,蜡烛凝固将烧杯与小木板粘结在一起。然后加入50m L水,再慢慢沿烧杯壁倒入20m L浓硫酸,边倒边搅拌。再提起烧杯时,木板自然下落(与测量温度同时进行)。

这样补充既有温度数据的定量变化表示,又有日常生活经验的辅助感知,强化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

鲁教版P93《实验探究4-2》的目的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反应速率的不同, 确定出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授课时,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将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并增加一组实验:在D试管中加入3~5m L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几块土豆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对于土豆, 学生都不陌生,但对于它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学生并无相关的知识储备,因此会感到新奇而惊讶,这一实验无疑会成为强化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

四、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

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时,教材设计的是木炭、 铁丝、蜡烛分别在空气与纯氧气中燃烧并进行现象对比,进而从微观上分析总结现象不同的原因。在授课时,可以增加硫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的对比演示实验:首先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燃烧匙中的硫粉点燃后放在空气中观察,再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纯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使学生发出惊讶的呼声“好漂亮的颜色,太美了”。刺激性的气味则会使学生发出感慨“好难闻的气味”。老师可以顺势点出其产物二氧化硫是酸雨的罪魁祸首,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该实验的增加又为以后“促进燃烧的方法”教学作了铺垫。

五、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

1.在讲授鲁教版教材P127燃烧的三个条件时,可以沿袭老教材中的图2实验,进行探究:

(1)改进该实验:将薄铜片中间折成如图3形状。

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两边从而被隔开,这样就可以避免白磷燃烧后又将红磷引燃,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结论: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都能燃烧。

(2)补充演示实验“水火相容”

(说明:实验时,在导管下端连接一个普通漏斗)

磷的燃烧学生已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过,有一定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但物质在水中的燃烧学生不可能见到,这也“有违”原有的生活经验。而白磷真的在水中剧烈燃烧起来,此实验情景真实、可感、新奇,给学生带来的震动将非常强烈,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有可燃物、氧气、 达到一定温度,就一定能燃烧。达到这三个条件,就是“水火也相容”!

2.在讲授燃烧的条件时,还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成如图5所示的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 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紧紧围绕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适时、适当的补充, 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而实验现象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会使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从而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改进或补充的实验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教学潜在的魅力,会平添化学的趣味性,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摘要: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教材中部分探究实验教学的改进与补充,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教学潜在的魅力,增强化学的趣味性,对于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催化剂”。

篇4: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

关键词: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典型事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4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宿迁地区使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已经五年了,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教材也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教材从内容的选取、知识的架构、目标的实现、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显著特点,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科学化。

一、教材精选身边的典型事例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新教材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例如,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物质(如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雨水、自来水、汽水、啤酒和洗涤剂等),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pH。

教材在落实核心知识过程中,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与防护、燃烧与灭火等;以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水的污染、大气的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农药和化肥的开发和使用等。在文字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贴近。老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钙是这样的“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新教材中这一句话改成了“氢氧化钙是熟石灰或消石灰的主要成分”,关于氧化钙老教材是这样说的“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新教材改成了“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按照老教材中的说法熟石灰应该是纯净物,而新教材的说法就应该是混合物。新教材中的说法应该更符合实际的状况,如果不去研究新教材,而只根据经验去教书,可能会犯错。

二、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新教材利用一些可读性强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述上多用启发性的语句,如“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为防止文字冗长、拖泥带水,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栏目,如“多识一点”、“活动天地”、“实验探究”、“长话短说”等。每一个栏目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体味化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给学生留下很多感悟。

如:讲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的图片“光合作用”就很唯美,“葡萄酿成酒”就很令人向往,教材中表达氯化钠的形成时的插图,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

三、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新教材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比如,化学的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时代变革都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从钻木取火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从钢铁、化石燃料得到广泛应用的工业时代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化学科学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更好地解决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疑难疾病救治等重大问题;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架设起从贫穷走向繁荣、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地球走向太空的桥梁。

再如: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是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里。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江河水、湖泊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仅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13%,占地球总水量的0.3%。

我们平时上课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素材,多给学生一些信息,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能从化学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能在实际生活中体味化学的无处不在。这也正是王祖浩先生所希冀的那样,能让学生在化学课上体会出化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四、教材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充分体现科学探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运用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等多种探究方式,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启迪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四个实验:

实验1. 点燃镁条。

实验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实验3. 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4 mL稀盐酸。

实验4. 取3~4 mL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内,再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

这四个实验就清晰而生动,神奇而富有感召力,如果第一节化学课上有这样的实验,学生一定会被神奇的化学反应现象吸引。

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比如单元3到实验室去“配制80g 10%的氯化钠溶液”等。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地去做实验,能演示的演示,能分组的分组,实验的效果远非语言的讲解可以比拟的,如果仅从考试的分数上衡量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从学生学习化学难度上来看,从学生的终身学习上来看,从对化学学科的发展来讲,还是实验效果好得多。比如说学习盐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让学生做一做生锈铁钉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自不必死记,还可以在不同小组的实验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实验室一般没有生锈的铁钉,铁钉一般由学生自带,不同的同学带来的铁钉锈蚀的情况不一样,在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后所看到的现象各有所不同,仔细分析下来收获颇丰。

五、教材注重体现科学方法的指导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在编写范式上改变以陈述方式为主的传统做法,有计划地介绍有关的科学方法。配合内容学习观察、测量、记录、分类、比较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逐步展示类比、假说、模型化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方法的应用。如:第一单元出现了观察、测量、记录等内容,第二单元出现了物质的简单分类内容,第二单元的单元练习中出现了简单的比较和实验设计的内容。以后各单元就逐步展开了科学方法的应用,如归纳、演绎等,有些方法并没有明确说出这些是什么方法,但都有体现。

第七单元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中,先较详细地讲述盐酸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稀硫酸时这样说: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镁条、碳酸钠粉末和生锈的铁钉反应,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在总结酸的通性时说: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那是因为它们在溶于水时,都解离出了共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正是由于氢离子的存在,导致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称作酸的通性。

在学习硫酸时,用到了类比的方法,在总结酸的通性时,应用了归纳的方法。在这样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非常容易地利用演绎的方法类推其他常见的非氧化性酸的化学性质。课本之所以进行归纳,其本意也正是想利用酸的通性来演绎出相关的内容,这在老版本中是没有的。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教材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指导语,如:请你探究、试一试、阅读以下内容,并回答问题等有针对性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在版面设计上,页面上留出一定的空白供学生写要点、提问题,记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以及分析和判断的结果。

一堂好的课,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生有了得当的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教起来的任务就轻松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大家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毕华林,卢巍.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7

篇5: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资料

1、我们为什么要热爱祖国?

答:(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2)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

(3)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①文字典籍;②艺术创造;③科技发明。

2、我们应该怎样热爱祖国?P18/P20(或: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爱?)

1)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被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领土和文化)

2)我们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就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任务。(民族)(在民族问题上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3)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心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更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应怎样与祖国共命运)

3、各民族间的交往与沟通有何重要作用?P19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之间多方面的相互交往,丰富了中华文化,开拓了祖国疆域,推动了社会发展。我国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不仅表现在和平时期,还表现在当祖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各民族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团结奋战,共御外侮,与侵略者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4、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什么?P21

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华腾飞,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心声。

5、你是如何看待台湾问题的?

答:(1)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心声。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基本方针。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6、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勤劳、勇敢、坚毅、智慧。

7、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什么?(p24)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8、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怎样的(P24)

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

9、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

3)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对祖国应尽的义务。

4)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0、我们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应怎样与祖国共命运)

篇6: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资料

1、为什么要合作?

⑴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必要性)

⑵合作的意义(重要性)

①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靠着群体的合作,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

②合作有助于个人健康成长。通过合作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有助于我们形成开朗、活泼、勇敢等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③善于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通过合作,借助别人的智力、能力和才干,可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同时,要想把事业坚持到底,仅仅依靠信念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有友情的滋润,这样才能在遭受挫折时得到鼓励,从中获得力量,进而有勇气迈向新的征程。

④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合作的内容更加广泛,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合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项任务的完成往往是大家通力合作的结果。可以说,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2、为什么要竞争?

⑴竞争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必要性)

⑵竞争的积极作用

①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②正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激励,人们才会不断进取,奋力向前。

③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人们更易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从而进步、发展得更快。

3、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①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合作又要竞争。

②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但是,那种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最终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③竞争不能忘记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称不上是积极向上的竞争。只有既竞争又合作,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经济才能繁荣,社会才能进步。

4、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或: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生活中既有正当竞争,也存在不正当竞争。那种置道德、法律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最终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在生活中,我们应做到正当竞争。

②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去进行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双方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大家都会有所收获,都能得到提高。

③在生活中,我们应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保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5、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是什么?

含义不同:正当竞争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进行的竞争,反之,就是不正当竞争。

篇7: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资料

一、关于生命健康权(联系七上)

1、生命健康权是什么?——(P97相关联接)

2、我国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因此,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是我国法律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我国法律为什么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了特殊的保护?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了特殊的保护。

4、应如何依法维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①依法维权。当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健康受到威胁和侵害时,一定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一要及时、如实地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能让侵害者逍遥法外;二要采用合法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不能以牙还牙、以恶对恶。

②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还要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多一份防范,多一份安全。

③我们应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决不做侵犯和危害别人生命和健康的事。同学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尊重,据闹要适度,避免因过失而给对方造成伤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5、我们青少年对生命健康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P100

我们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决不做侵犯和危害别人生命和健康的事。同学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尊重,嬉闹要适度,避免因过失而给对方造成伤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二、关于人格尊严

1、人格尊严是什么?(P102相关联接)

2.人格尊严的权利包括哪些?

答: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

3、人格尊严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人格尊严是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终身守护的权利。我国法律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4、应如何依法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①我们一定要做到自尊自爱,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②要提高维权意识,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回失去的尊严。

③同时,还要爱护、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三、关于隐私权

1、隐私权是什么?

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秘密(个人的私生活。日记、照相簿、生活习惯、通信秘密、身体缺陷等)的权利。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是如何规定的?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被侵害的现象有哪些?

未成年人同样享有隐私权,受法律的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现象:偷拆未成年人信件、偷看未成年人日记、在背后散布和议论未成年人的身体缺陷等等。

3、青少年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篇8: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

1. 封面“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苏”字是繁体字。

尽管“江苏教育出版社”七个字是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中可以保留繁体字或者不规范的汉字, 但用于教材就不太好了。况且书法作品中“社”字是错别字, “社”字的右边是“土”而不是“士”。

2.《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 而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屏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 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 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这段话有几处不妥。 (1) “而”应改为“但”; (2) “如果”冗余, 应去掉; (3) “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 (4)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 其实, 愚以为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3. 王愿坚的小说《草》表现了周总理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

其中有周总理尝草的情节, 非常感人。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 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 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 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 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 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阅读这段文字, 我们明白:周总理是在了解有毒野菜生长的地方及有毒生野菜的味道, 以便通报部队, 避免更多的红军战士误食中毒。“味道呢?还记得吗?”这句话是总理向杨光询问有毒生野菜的味道。杨光显然听明白了, 所以他“摇了摇头”, “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问题就出在“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这句话上。明明是“煮熟了吃的”, 又怎会“没有尝过”?岂不自相矛盾?所以, 应在“没有尝过”后面加上“生野菜的味道”。

4. 课本第85页节录了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文中的“段落”与“联络”用得令人费解。

原文如下:

读中国古代史, 知道战国时候, 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 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 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 又因地形, 制险塞, 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 延袤万余里。

“段落”的含义为: (文章、事情) 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从这个意思来看, “段落”用在文中似乎不太妥当, 可改为“陆续”。另外, “段落”的语法功能为名词, 不可修饰动词“筑”。

“联络”的含义是:彼此交接;接上关系。用在文中语境不太贴切, 可改为“联结”或“联接”。

另外, “我还没有到过长城!但是, 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这句话中的“终于”用得不太妥帖, 可改为“终究”或“终归”。

5. 第139页, 课文《美丽的西

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部分第二大题有这样一句话:“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 并列出五个标题。”这个概括不准确, 应该是“主要描写了树、楼、谷、水、庙等景物”, 这从第二个小标题“竹楼映蓝天”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6. 第141页倒数第六行:

“入夜, 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真是人间奇景。”“泛舟”:坐船游玩。“海滨”:海边;沿海地带。严格说来, 在“海滨”是无法“泛舟”的。可将“泛舟”改为“漫步”。

7.

第161页12行, “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从听筒里对他喊”这句话有语病, 可改为“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对着听筒喊”。

8. 第26课《从小就要爱科学》里, 苏步青先生这样写道: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研究这一段, 可以得出一个信息, 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但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吗?

请看下面一段资料:

1978年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 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 他说:“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 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 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民网)

可见, 课文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应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课文中把一位伟人的著名论断搞错, 实在不该。

9. 第217页倒数第9行:

“我见过其他宇航员在睡觉时到处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有歧义, 易给人以“宇航员睡觉时是在飞船外面”“绕着飞船漂浮”的误解, 属表达不当,

篇9: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

关键词 实验探究 改进补充 挖掘 魅力 趣味性 直观性 催化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大都可以设计相关的探究性实验,首先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总结归纳从而形成理性知识。所以说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正确利用化学教材中编排的实验探究辅助教学,合理的改进与补充,可以挖掘实验教学潜在的魅力。

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

1.鲁教版教材P41《活动天地2-5》利用图1装置点燃氢气,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氢气燃烧发出的火焰颜色,观察杯壁的现象,确认反应产物为水,通过触摸杯壁了解氢气燃烧的放热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

由于是在玻璃管口点燃氢气,玻璃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硅酸钠(Na2SiO3),在焰色反应中含钠元素的物质灼烧时火焰为黄色,所以实际看到的并不是淡蓝色火焰,而是黄色火焰,这样就干扰学生对火焰颜色的正确记忆,并对理论知识产生怀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演示实验时可以将玻璃管换成特大号注射用的针头,由于针头是不锈钢制成的(主要成分是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当点燃氢气燃烧时,针尖只是处于红热状态,观察到的是一个红点,这样就会清楚看到氢气的淡蓝色火焰。

2.在《水的合成》教学中需要点燃氢气,而氢气不纯很容易引起爆炸,故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爆炸性气体点燃,对于“气体点燃可能爆炸”缺乏感性认识,在授课时,可以增加氢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性实验。为了让学生切实感知气体爆炸的威力与危险性,又确保实验的安全,可以采用普通的矿泉水塑料软瓶(550mL),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会气体后拧紧带有小细孔的瓶盖,然后用长木条在细孔处点燃。剧烈的爆炸声和炸开花的塑料瓶会让学生目瞪口呆、心有余悸(说明:实验时,要提前安排心脏承受能力差的同学,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使学生牢记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该实验既进行了安全教育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物质在溶于水时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鲁教版教材P65《实验探究3-11》,为了使实验更加直观,同时又增加趣味性,可以与水结冰、蜡烛熔化等日常生活知识相联系,在测量温度变化的同时,增加如下实验。

1.硝酸铵溶解时的吸热现象

首先在小木板上滴10~15滴水,然后放上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50mL水,提起烧杯,烧杯不能把木板带起;再把烧杯放回到木板上,然后加入30g硝酸铵固体,并不断搅拌使其溶解。用手提起烧杯时,木板与烧杯冻结在一起(与测量温度同时进行)。

2.浓硫酸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在小木板上滴几滴熔化的蜡烛,迅速放上烧杯,蜡烛凝固将烧杯与小木板粘结在一起。然后加入50mL水,再慢慢沿烧杯壁倒入20mL浓硫酸,边倒边搅拌。再提起烧杯时,木板自然下落(与测量温度同时进行)。

这样补充既有温度数据的定量变化表示,又有日常生活经验的辅助感知,强化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

鲁教版P93《实验探究4-2》的目的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反应速率的不同,确定出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授课时,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将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并增加一组实验:在D试管中加入3~5mL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几块土豆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对于土豆,学生都不陌生,但对于它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学生并无相关的知识储备,因此会感到新奇而惊讶,这一实验无疑会成为强化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

四、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

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时,教材设计的是木炭、铁丝、蜡烛分别在空气与纯氧气中燃烧并进行现象对比,进而从微观上分析总结现象不同的原因。在授课时,可以增加硫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的对比演示实验:首先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燃烧匙中的硫粉点燃后放在空气中观察,再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纯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使学生发出惊讶的呼声“好漂亮的颜色,太美了”。刺激性的气味则会使学生发出感慨“好难闻的气味”。老师可以顺势点出其产物二氧化硫是酸雨的罪魁祸首,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该实验的增加又为以后“促进燃烧的方法”教学作了铺垫。

五、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

1.在讲授鲁教版教材P127燃烧的三个条件时,可以沿袭老教材中的图2实验,进行探究:

图2

(1)改进该实验:将薄铜片中间折成如图3形状。

图3

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两边从而被隔开,这样就可以避免白磷燃烧后又将红磷引燃,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结论: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都能燃烧。

(2)补充演示实验“水火相容”

图4

(说明:实验时,在导管下端连接一个普通漏斗)

磷的燃烧学生已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过,有一定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但物质在水中的燃烧学生不可能见到,这也“有违”原有的生活经验。而白磷真的在水中剧烈燃烧起来,此实验情景真实、可感、新奇,给学生带来的震动将非常强烈,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有可燃物、氧气、达到一定温度,就一定能燃烧。达到这三个条件,就是“水火也相容”!

2.在讲授燃烧的条件时,还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成如图5所示的分组实验:

图5

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紧紧围绕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适时、适当的补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而实验现象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会使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从而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改进或补充的实验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教学潜在的魅力,会平添化学的趣味性,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篇10:鲁教版八年级化学课件

22《马说》韩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3《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或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下基调的语句:余幼时即嗜学。(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刻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4)初步揭示学习勤奋态度的句子:手自笔录。(5)写作者幼时抄书原因的句子: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6)表明作者坚守信用,决不耽误还书日期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7)写作者求师心切的句子: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8)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9)表明叩问之师的确是德隆望尊的严师的句子: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0)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

(11)表明老师发怒,自己谦和的态度和请教的情节:或遇其比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合以复,俟其倾悦则又请焉。

(12)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而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或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若人也。(13)写跋涉之苦的句子: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行深山巨谷中。

(14)写冷冻之苦的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15)写衣食简陋的句子: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蔽衣外其间。

24《小石潭记》柳宗元(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岳阳楼记》范仲淹(1)概括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本文通过对洞庭湖景象的描绘,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写出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以物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以己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4)“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5)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6)《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7)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于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8)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9)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⑽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文中的成语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心旷神怡、气象万千、春和景明 26《醉翁亭记》欧阳修

⑴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⑵写出文中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簌、与民同乐 ⑶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⑷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⑸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其乐。

⑹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⑺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8《诗五首》

《饮酒》陶渊明(1)“晋陶渊明独爱菊”,写出《饮酒》中陶渊明的与菊相关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3)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入境无“喧嚣”之感。

《行路难》李白(1)诗中道出了作者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之气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诗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却又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2)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写到“雪”字的四句诗是:①胡天八月即飞雪②纷纷暮雪下辕门③去时雪满天山路④雪上空留马行处

(2)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3)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己亥杂诗》龚自珍(1)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上一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路下一篇:黄土高原矿业城区生态环境的退化与修复-以甘肃省白银市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