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名师课堂

2024-06-05

领略名师课堂(精选9篇)

篇1:领略名师课堂

领略名师课堂,领悟语文风采

王晓爽

上周教研活动时间听了高老师和刘老师去杭州听课回来的感受,让我也受益匪浅。

她们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说薛老师,一个开心的孩子王,一个俏皮的大男人。薛老师的课总是那样轻松、潇洒,举重若轻,尽显大师风范。讲故事悟道理,演故事知得失,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自主领悟了寓言里蕴藏的深刻哲理,同时,说话、写话、朗读、识字写字、讲故事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平实的语言,巧妙的点拨,催生灵动而充满生长力的课堂。薛老师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教语文,教语言,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简约的背后蕴藏着大智慧,所以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良言妙语连珠。的确,删繁就简才是真,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也许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生长的空间。

所以今后在我的课堂上,我也要始终把“让生字教学扎实有效、趣味”和“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读书”这两个问题落实到实处。她们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说孔子的课堂在广袤的大地,王老师的课堂在宽大的礼堂,其实最重要的是课堂在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从固有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出古今课堂的不同,感受到教育大师的教书育人之道,从而感受到孔子的教学魅力。这也正是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魅力之所在。

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学的智慧更是美丽的!

这次二次培训,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会慢慢咀嚼,消化吸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博采众长,积淀自己的教学素养。我可能成不了名师名家,但我会努力在教学生涯中做最好的自己,雕琢语文,雕琢自己美丽的人生!

篇2:领略名师课堂

在这秋高气爽的10月,我与同事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心情自是无比的激动与渴盼。因为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就在这里举行。

会场里座无虚席,台上,大师们展示着自己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和各具风格的教学技巧,台下,我竖起耳朵、目光逡巡,手不停笔,生怕错过了一句话,一个课堂细节。

两天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风,精神舒畅,目彻心明。感慨之余,赶快记下我的听课心得,以便吸取宝贵经验,有助自我提升。

这些年,教改如日中天,先进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专家们的课也在不断创新。例如褚向阳老师执教的《微课程.梅花三弄》,以我国古典诗词为载体,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做引,引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从本词的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学生的反复情感诵读中分别抓住一“笑”、一“愁”,结合当时各自写作背景,来体会这两首词不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然后,诸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微课程《梅花三弄》,分别为: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三个模块,带领学生一起深情地、忘我地吟诵这些流传千古美词佳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了解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让看似会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灵动亲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古典诗词文化嵌入了孩子们的心中。储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教学的魅力妙不可言。储老师还为我们做了讲座,鼓励我们要有课程意识,要敢于尝试从课文走向课程。

还有张祖庆老师带来的习作教学《微电影.微辩论.创意写作》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习作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却是很少有人愿意去上一节观摩课的。张老师却另辟蹊径,没有选材于课本,没有选材于小说,没有选材于游戏,而是选材于“电影”,课伊始,他让学生们观看一部电影里一段画面,是关于两个父亲怎样对待争执,看后让学生就两个父亲的表现进行正反方辩论,然后写出观点及原因。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赖玉莲的研究课《陪伴—温暖与需要》,给我带来了一个新的教学策略——群文阅读。二年级学生在一课时中学习了八篇短小精悍的童话,赖老师并没有拘泥于字词的学习,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她只是俯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亲情,温暖,朴实无华却扣人心弦。从她的报告里,我明白了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在群文阅读中,我们要摒弃按部就班的学习、面面俱到的学习、思想感情至上的学习,我们要真语文,真阅读。一组文章,就抓住那一个切入点学习。

国学经典吟诵也是如今阅读教学的热点。吟诵专家邓锦芸给我们带来一堂全新的国学经典吟诵课,她把文言文,古诗当做歌来诵读,吟唱,一节课不仅把所教的文言文《马说》传授给了学生,让学生会读、会意,甚至会背,而且还带着学生了解了韩愈的生平和文章,感谢这位“草根”又富有博学的邓老师。

孙双金、赵志祥、管建刚等老师的课毋庸置疑是经典课堂了,他们在自己的教学风格上又有突破,对于我来说同样是受益匪浅,望尘莫及的。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春联的特点,还通过讲故事对对联,让孩子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爱上了春联这一种语言形式。孙老师轻松幽默的课堂,真实展现了孩子的智慧力无穷,当然正是因为孙老师的文化底蕴丰厚,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管老师的《黄山奇松》是节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他使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准与巧妙,从而给以写作典范。我觉得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

赵志祥执教的是《赵州桥》一课,初观摩,觉得跟我们平时教学无异,一般的流程。但是我们越听越上瘾,他的课是由浅入深,平淡中见高潮。他的第一大高招是听写。小小的听写居然让学生喜爱上听写,当然他的听写可不是一般的听写,而是老师讲述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要根据意思写出这个词语。老师描述词语的意思并不简单地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而是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老师在解释这些词语的时候就相当于把课文的内容讲解了一遍。这个讲解学生还真得认真听,因为他们要听清楚了然后写出这个词语。“设置悬念”是赵老师教授课文的第二大高招。比如让学生猜猜老师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句话,于是,赵老师就水到渠成地跟学生讲了“中心句”和“过渡句”的知识。通过欣赏各种美丽而雄伟的现代大桥,对比古老朴素的赵州桥,及时出示一些名家对赵州桥的赞美之言辞。赵老师带着学生尽情地诵读这些诗文,甚至背诵。赵老师顺势把话题一转:“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的赵州桥,作家赞它,诗人诵它,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答案:因为赵州桥历史悠久,因为赵州桥坚固美观,因为赵州桥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最后,赵老师带给我们课后分享,他说:“我就这样,简简单单教语文。对课文的处理我更主张要有课程观而不是课文观,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语文。语文就该姓‘小’,比如要坚持积累字词,„„”

篇3:领略课堂生成之魅力

一、期待生成的出现

在富于变化的课堂上, 教师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呈现教学的精彩。教师要学会等待, 认真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 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 及时转换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投入地体验、探究、交流, 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补充同学的发言, 或互相启发, 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俯下身来, 走进学生的心灵, 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一员, 给学生充分表达与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走上黄金的舞台, 展现自己最亮丽的风采。

在《负荆请罪》一课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蔺相如、廉颇、韩勃的对话与动作。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 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 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他们把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 廉颇的趾高气扬、勇于改过, 韩勃的朴实忠诚等形象演得栩栩如生。

在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 学生有了互动的平台, 学生的思维、情感等得到唤醒和迸射;同时也大面积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 焕发出了语文课堂的韵味。

二、演绎生成的精彩

教师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 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 倾听文本的声音, 触摸作者的心灵, 体验文本的情感, 尽情地诵读, 自主地实践, 演绎生成的精彩。

《夹竹桃》中有这样一段话:“然而, 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教学时, 老师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 同学们有什么感触吗?”片刻的凝神思索后, 小手陆续举起来。有的说:“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 一点也不张扬。”有的说:“夹竹桃真是虚怀若谷啊!堪称花中的‘真君子’!”还有的说:“夹竹桃的花期如此长, 它有恒心、有毅力!”……

这样的课堂不仅是个性的挖掘, 更是对学生的关爱, 使他们能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让课堂变成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 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地呼吸, 自主地发现与创造!

三、涌动生成的智慧

课堂中或许会发生和教学无关的而又鲜活的东西, 或许稍纵即逝。教师要随机应变, 及时捕捉这些生成信息, 积极引导, 使课堂有效生成, 焕发出真实的精彩。

在《黄鹤楼送别》的教学过程中, 当师生共同沉醉在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中时, 学生朗读“岸上杨柳依依, 江上沙鸥点点”, 部分男生情不自禁地学起了沙鸥的叫声, 教师没有指责学生, 而是和学生默默地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琅琅的读书声和着点点的沙鸥的叫声相映成趣, 学生很多感想让人心动。有的说:“沙鸥你可知道?正是你伤感的叫声, 李白才吟出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呀!”有的说:“点点沙鸥、依依杨柳、一江春水……这动人的场景怎么不使人顿生愁绪呀?”有的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有缘你们还能再相聚!再举杯同饮, 共吟诗作词!”还有的说:“李白不要触物伤情了, 你看这点点沙鸥正在为你的朋友送行呢!这依依杨柳正在为你弹奏别离的乐曲呢!”……

转而教者又说:“如果我就是孟浩然, 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安慰我, 为我送别?”学生更是情绪高涨, 有的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说:“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有的说:“我想唱《朋友》这首诗为你送行。”……

课堂中学生没有束缚, 充满师生的互动, 洋溢着师生的亲密, 学生身心自由。在这样的场景中, 思维才能开阔, 智慧才能涌现;师生的交流变得通畅而自由, 学生的思维才能被充分地激发, 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四、尝试生成的延续

教师要善于从不断生成的资源中, 挖掘广阔的教学空间。生活的天地有多大, 语文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宽。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让学生走向社会, 服务社区, 走进自然。组织学生经常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 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生活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孩子的心灵只有浸润在生活的沃土中才能获得自由舒展的养料。

篇4:走进名师课堂 领略名家风采

记得有一位西方的哲人曾说,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字,二是数字,第三便是音符。可见,欣赏音乐对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中学特级教师李雅芬老师在每次教研活动时也经常提到:我们的音乐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歌唱家、表演家,而应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听众,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去聆听音乐,从而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3月30日 ,我有幸参加了华志鸿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与李雅芬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研讨交流活动。两位特级教师的讲座、四位名师的课堂展示,就像一场盛大的宴会,让我回味无穷。

音乐课堂教育中,欣赏课教学一直是个难题。因此在此次活动中安排了三节初中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开设研究课进行探讨与交流,让我们这些一线音乐教师对怎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有了一点思路。

一、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陈萍老师的课《鳟鱼》,这是一堂义务教育七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小鳟鱼被陈老师上得如此生动,如此有活力,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为之赞叹。《鳟鱼》是选自舒伯特的《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陈师从A1开始,让同学们初步感受了主旋律的魅力,对接下去的环节铺设了很好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还始终贯穿了音乐要素,通过师生问答式对乐曲进行更深透的了解。提示学生听乐曲主要有哪些乐器演奏?(小题琴、大提琴、中提琴-------),通过手的律动来体验音乐快乐的情绪。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同时掌握的效果也很好。

我们都知道,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我在讲课时,都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表现了……然后我就会非常高兴地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但是《鳟鱼》,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始终贯穿音乐的要素,通过聆听,律动,教师的启发,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对这首乐曲的感受,能够准确的说出乐曲中音乐的要素。

二、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中的关键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陈老师执教的《鳟鱼》,通过让学生感受音乐后,再让学生通过唱、说、律动等途径进一步体验音乐。当然体验音乐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音乐本身的要素。如:《鳟鱼》通过强大的钢琴伴奏下力度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特别强调让男同学低沉的声音来演唱bong;再通过女同学来学钢琴的伴奏旋律的起伏变化,让学生用手势图描述音乐的变化;还通过音乐情绪的变化,给学生创设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危机四伏的情境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来聆听体验音乐,学生一点都没有听腻的感觉,而且对音乐的表现欲望更加强烈了。

三、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升华。

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还是以《鳟鱼》为例吧:把这首舒伯特的音乐带进了咱们的音乐课堂中,不但让它富有活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分段欣赏完后,老师提出:完整欣赏乐曲,且当你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用肢体语言告诉老师。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情况,还创设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在音乐中表现音乐。果然,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时,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情不自禁地用身体语言进行表现,一会儿弹钢琴表现力度强劲的音乐,一会儿用手表现小鳟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着,听到沉闷的音乐时双手交叉环抱,听到音乐明亮时有张开双手,形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音乐要素,感受不同音乐情感。

篇5:领略名师课堂

2014年5月7日,在开平市西郊小学阶梯教室,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丁玉华老师的名师讲堂,并听了丁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公开课。

丁老师的课,我是第二次听,但两次的感觉也不一样。参加这次研讨活动再一次让我感受着名师名课的独特魅力,欣赏着名师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反思着自己日常教学的不足之处,真是受益匪浅。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洒脱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也感染、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课后,还听取了丁玉华老师作的《化茧为蝶》讲座。在她精彩的讲座中运用大量的、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为老师们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许多问题,阐述了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其幽默的话语,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分析,会场内不时传来老师们的赞许和阵阵掌声„„

篇6:走进“千课万人”领略名师风采

江西省南康市第一小学陈春英

2010年11月5~8日,在赖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一行8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了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秉承“千课万人”对教育教学价值理念的前沿追求,进一步深化“千课万人”活动的“生本课堂”主题,本次观摩研讨活动提出了“构筑生态,关爱生命”的研讨主题。本次活动阵容强大,名师云集,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吴正宪、华应龙、斯苗儿、刘坚、黄爱华、张天孝、吕玉英、柏继明、徐斌、朱乐平等。40多位专家、名师,演绎了30多堂精彩的示范课,做了10多场丰富的专题报告,并设立了6个互动评点环节,让所有参会的一线教师真正享受到了一次有营养的教育盛宴!真正是“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本次活动安排十分紧凑,从11月5日~8日4天时间,每天上午、下午各有5节课或专题报告,晚上有4场报告或互动点评,中间还会穿插一些听课老师的现场短信点评。我们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听课座位,早上6:30就起床,7点准时出发,在路边摊买包子和豆浆,带到会场吃。从8点上课,一直到12点下课,一坐就是4个小时,下午、晚上也一样,中间休息时间也可能只是课与之间的5分钟。可以说,一天下来,全身腰酸背疼。中午没有休息时间,匆匆吃完中饭就要准备1:30准时听课。每晚10点左右才能回到宾馆。尽管如此,我们的内心还是很满足,真的累,却快乐着。

短短4天的学习,让我们与大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走近名师,让我的心灵震憾着,感动着„„每一位名师特色各异,或儒雅、或风趣、或睿智、或沉稳,给了我不同的启示和引导,让我从中受益良多。每一位名师,都是一面旗帜!

首先出场的是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吴正宪老师。她做了《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专题报告,引用了她教育团队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建议老师们“直面学生现实,用心读懂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关注教学动态生成”。吴老师语言亲切、列举生动、观点鲜明等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30多节观摩课,如果一一回想,也许已经记不清老师的模样了,但是,那些精心的设计,那些经典的话语,却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退中数学》时,引导学生猜想: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出2009片吗?2010片呢?2011片呢?学生当然很茫然,徐老师适时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的话:知难而“退”。继而引导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也就是说遇到困难时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时,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这样富有哲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这其中传达的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习品质,更是教给学生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利用这个解题法宝,顺利解决了“100000004边形的内角和”这个令很多成人也咋舌的难题。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启迪孩子的智慧呢?

随着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北京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教授上场,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教学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有趣的兔子问题:假设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后就能长成大兔,再过一个月便能生下一对小兔,并且以后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一年内没有死亡,那么由一对刚出生的兔子开始,12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呢?面对这样的题目,刘老师采用了“个体探究,群体交流”的基本教学方式,渗透老子“天下难事做于易,天下大事做于细”的辨证思想,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刘老师语言亲切、娓娓道来,结合生活中斐波那契数列现象,大屏幕出示了海螺壳上的螺旋线,各种花朵的花瓣数量,一些树枝的枝桠数量,松果的排列规律等等,使大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刘老师的课,更像是一部电影,经典,让人回味无穷。

也许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玩中学”的教学设计,可是,如果一整节课都围绕这个游戏进行快乐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得不亦乐乎,是不是需要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呢?听了深圳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我感到由衷的佩服。黄老师在设计多位数大小比较时,将学习的内容设计成“抽数字组成四位数”的游戏活动,在开放的游戏活动中,黄老师精心设计游戏规则,同样的游戏形式,却有着不同的层次与目的:第一次游戏重在让学生体会,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千位上的数大的四位数大;第二次游戏修改了规则,即帮助学生巩固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还引发了学生的选择与思考:将抽取的数字放在哪个数位上呢?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策略意识。在黄老师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平等、民主、和谐,课堂上不时传出非常自然的笑声、掌声、欢呼声。这正是黄老师所追求的“课堂有三声”。同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精彩演绎,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响亮的名字——黄爱华。

在现场听课的老师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个被善意的尊称为“姥姥”级的来自北京的著名特级教师柏继明。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她的课了,却总被她饱含的激情和童心、和蔼亲切的笑容和朴实生动的语言而感动。柏老师这次执教的是一年级的《统计》,她精心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在菠菜、西红杮、茄子、花菜这四种菜中,你最喜欢吃什么菜?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喜欢吃哪种菜的人最多或最少?你有什么办法?同学们很快想出用站队的方法统计。让学生充分经历统计的过程,明确统计的步骤:分类、数数、填表。此外,柏老师不露痕迹的课堂调控(如:站队时“快、静、齐”的提醒,从坐姿能知道“缺不缺微量元素”等的暗示),保证了课堂教学在轻松活泼中不失纪律和秩序,很好地实现了教学民主与学生自律的和谐统一,更让我们领略了一位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所表达的,也只是我个人肤浅的感受吧!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构筑生态,关爱生命”,会场里也悬挂着“远离‘灌输’、回归原生态”、“亲近‘生本’,关注大课堂”的条幅。什么才是“生态课堂”?名师、大家们这样说:

生态课堂是师生的差异发展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梅玲)

来自厦门的李鹏认为:生态课堂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要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要关注师生的和谐交流;要关注课堂的生命源泉。

生态课堂应该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充分显现”,“师生间的互动和谐共振”三位一体的圆融统一。(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

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北京的刘劲苓说:所谓生态课堂,就是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改变“填鸭”模式,由“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课堂。

来自湖北的著名特级教师王海清这样说:生态课堂是珍爱生命,充满情趣,真情互动的智慧课堂;是“知”“情”交融、“知”“ 智”相通,全面发展的有效课堂;是求真务实,民主平等,尊重欣赏的和谐课堂。

„„

而名师们带给我们的展示课,正与这些观点不谋而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同学们在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孩子们被欣赏、被关爱、被认同,在真实、朴实、实效的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短短四天的学习,收获颇多,很有“听君几节课,胜读十年书”之感。回来之后,细细反思: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什么?怎么做?如何把自己的感受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名师们成功光环的背后,一定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艰辛。

我想首要学习的应该是大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大师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既然站在了这个三尺讲台,就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学得更好!

其次,要像这些名师一样:学习、学习,再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用最初的心(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做永远的事(一个平凡的教师工作)。

——刘凌芳

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优化。

——郑毓信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

——张梅玲

育人比方法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

——吴正宪

我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思考。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思考,所以工作很忙。

——华应龙

一节好的数学课,一定是兼顾了生动与深刻。

——斯苗儿

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书,做最好的自己。

——张梅玲

篇7: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

樟塘中心小学 林丽娇

数学文化是“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小学数学就不仅仅只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果,它更应该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狭义上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的数学文化除这些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数学文化系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小学阶段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渗透德育,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使他们具有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对传统数学教育深刻反思后的结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以下就数学文化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许多教师都会认为这些和我们的数学教学没有很大的关系,就算是一些教材中编列的数学家的故事也容易被一些教师多忽略。其实就我看来,这些数学家的故事或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故事都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在讲到相关内容时,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可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圆的历史》、《圆周率“π”的由来》、《祖冲之

对圆周率“π”的贡献》、《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扔出个π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知圆的文化属性,感受圆特有的美,也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希帕索斯因公开无理数的发现而被学派视为叛徒,阿基米德因沉迷于数学而被入侵士兵杀害,欧拉双目失明仍用心算创作,陈景润病魔缠身仍潜心“皇冠”摘宝,腿残的华罗庚与“优选法”,轮椅上的霍金与“黑洞理论”„„以这些优秀数学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升华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的思想境界。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

虽说新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一段不算太短的时间了,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而形成解决考试所需要的解题能力,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如何利用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来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其实,每一个重要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新知搭桥铺路降低新知的学习难度,增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其学法的迁移,引起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时,可用小组合作探究及多媒体演示多种切拼方法,让学生在探讨、切拼的时侯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比较、推导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个展现过程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特别是在教学数学概念时,重要的不是对于概念内涵、外延的正确呈现与讲解,而是应通过呈现适量符合概念特征的正反例证,组织学生进行观

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在学生头脑中摆脱相关数学对象的非本质属性,进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获得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与理解。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二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三、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更由于它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数学应用教学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契合点。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或者将教材中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如:在学习“统计”时,可结合奥运会上奖牌数、射击环数的统计,根据“中华风采”彩票抽奖中奖率引出概率的内容等。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及文化层面上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基础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彩票中的数学、生活中的黄金分割;数学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如利用概率统计的知识,推断作者的语言风格,解决红学界关注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如广告中的数学数据与可靠性,商标设计与几何图形等等,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无处不在的数学足迹,了解数学的应用,体验数学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之美。“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等都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文化,努力构建数学课堂文化。我们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情境,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四、数学课堂教学要尽量引导参与自主实践,体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文化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使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并非是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的,而是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数学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参与,体验数学,这也是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策略。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还可以利用历史上经典的名题,将知识点的训练与文化的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再比如教学完“认识人民币”,可以开展“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教学完“统计”,可开展社会调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锻炼活动能力,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自主参与,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篇8:领略语文魅力,精彩课堂教学

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如诗如画, 情趣盎然, 或哲理昭然。教师紧扣教材中心, 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抑扬缓急的合理处理,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入境入迷。如在朗读《智取生辰纲》这篇小说选段时, 我和学生分角色模仿文中人物, 用不同声调和语气, 读出了晁天王等人的机智, 表现了杨志的急躁与左右为难。读得入木三分, 妙趣横生, 学生听后对晁盖等人的智谋非常佩服。在阅读中让学生欣赏了中国古典名著中不朽的文学底蕴, 提升了文学修养。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课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步推进, 导入新课是创设情境, 分析课文便是情境的“升堂入室”。对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 每一个知识点, 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情境, 如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趣。如我在范读《春》一文时, 同时播放乐曲《春之歌》;范读《沁园春.雪》时,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这样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 那美妙悦耳的音乐将他们带入文章所描绘的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疑问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依我之见, 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问和鼓励学生多发问, 对所提的问题和发问要及时回答, 进行点拨。如教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时, 我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然后提出问题, 此后就有学生提问:“老师, 为何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在没有成为圣君贤臣时都要经历苦难?为什么现在有些‘官二代’不经历苦难, 年纪轻轻就能平步青云, 或大发横财呢?”我对这学生的大胆提问, 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适当地给学生分析了当今社会中有一些为官者, 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最终自食其果的下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对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2. 引用法

“引用”指在课前与学生分享与课文内容相关、类似的课外故事, 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课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我教《香菱学诗》一文时, 给学生补充了《红楼梦》中人物寓意:“英莲”自小命运多舛, 确实“应怜”;“霍起”出现, 果然“祸起”, 甄家先丢女儿, 后遭火灾, 一连串祸起;小乡宦之子冯渊, 平白“逢怨”, 被活活打死;甄家丫环“娇杏”, “侥幸”做了贾雨村的夫人……通过课外引申拓展, 学生的眼界开阔了, 知识得到延伸, 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诵读法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活动, 能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诵读。现代中学生喜欢体现自我, 在诵读活动中应采取灵活的方法,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如分小组朗读, 男女分组朗读, 还可以叫学生以个人表演的形式, 培养他们“读”的兴趣。多开展类似的朗读活动, 可以改变部分学生不爱动口读书的习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不就点明了多读的重要性吗?

4. 起名法

人们都想有一个响亮的、富有意义的、与众不同的名字。其实起名就属语文的范畴。台湾著名演员胡慧中, 父母肯定期望她“秀外慧中”, 外表漂亮, 内心聪颖, 并且更注重她的聪明。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成语吗?而香港作家梁凤仪, 寓意“有凤来仪”, 鸟中皇后——凤凰喜欢来这里嬉戏, 这里肯定是个风水宝地喽。除此之外, 店名、商标名, 要起得新颖别致, 不学好语文能行吗?学生这下明白了, 语文也有不少用处。

5. 广告分析法

成功的广告能让人过目不忘, 达到宣传自己的效果。美国的“Coca Cola”, 被译成“可口可乐”, 堪称翻译得最为成功的例子, 难怪现在涌现了“百事可乐”“非常可乐”等一系列可乐。日本的丰田汽车套用中国古代俗语, 宣传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样套用中国古语, 颇得中国人的信任和喜爱, 马上打开了中国市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他们从大街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谈到云南省的旅游广告“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之后, 师生还一起分析了许多不成功广告中的瑕疵。广告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影响如此之大, 不学好语文能做好工作吗?这样, 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篇9:领略名师课堂

一、引用哲理故事,在品读中体味思辨

中外经典故事中蕴含、凝练了人类复杂的智慧、思想,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融合,许多作品中的哲思妙语闪烁着思辨的光芒,这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基石。教师要善于截取适切的素材,引导学生善于用“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观点来分析故事,既看正面,又看反面,体味复杂的生活百态,理解深刻独到的立意。

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学会调控情绪”时,为让学生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情绪”,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65页相关链接中哭婆婆、笑婆婆的故事,并抛出问题:由“哭婆婆”到“笑婆婆”的转身,不变的是什么?变的又是什么?学生在品读故事中领悟到:不变的是事物本身,变的是思维方式。笔者进一步总结:其实,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人们自身如何去认识,在于思维的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善于辩证、超然、达观地看问题的人,不论遇到什么事,始终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快乐的心情;相反,习惯以消极、忧怨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人,遇事往往容易钻“牛角尖 ”,结果自寻烦恼和不快,为自己编织痛苦的人生。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追寻高雅生活”时,笔者则讲述了歌德的小故事: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批评家相遇了。“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傲慢地说。“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这一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思辨是一种生活智慧,是一种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二、建构知识体系,在整合中领悟思辨

构建知识体系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或图解工具,让学生在面对知识和问题时能将各种零散的信息、资源、智慧等融会贯通为一个系统,层次分明、清晰完整地展现知识间的各种逻辑架构,学生在这种整合中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有利于解决新的问题。构建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准确找出知识主线,通过知识主线把各知识点的隶属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让主题、关键词与符号、颜色等建立链接。这些系统的排列与组合以及全景图的形成,就让学生大脑经历了辩证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笔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图:

这一知识体系的建构,既让学生把握了知识的脉络,又体会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既有长处,又有弊端,我们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带来的乐趣。这有利于学生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改变定势的思维模型和僵化的操作程序。

三、创设两难情境,在冲突中体验思辨

创设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面临的情境发生冲突,在探索、争论、批判、选择中,能够对情境持分析鉴别的态度,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出结论,真正体验思辨的魅力。

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不言代价与回报”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体操选手斯特鲁格在跳马比赛中脚部扭伤。她在最后一跳之前,需要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不跳,美国将失去第一枚体操团体金牌;跳,她会遭受无法恢复的运动伤害,或将永远告别体操事业。她会……

探讨:你认为她应该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

问题抛出后,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1:不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伤好了,还有机会夺冠,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

生2:不跳,她已经受伤了,发挥肯定受影响,跳了也不知能不能夺冠呢!

生3:跳,这可是第一枚团体金牌,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应该拼一下……

播放斯特鲁格选择跳的视频后,笔者做了小结:我们看到了她最终的选择,这一跳让她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感动,也为自己、国家赢得了荣誉,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会遇到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刻,每到这样的时刻,我们应认识到,生命是珍贵的,保护自己无可厚非;但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则更伟大,更让人钦佩。

这一问题情境的设计唤醒了学生独特的经验、感受和体验,发挥了生成性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学生在跳与不跳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这一刻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的交锋状态,在激烈的碰撞中,对自身价值观与群体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点评,发挥了价值澄清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冲突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建构起主流价值观。

四、设置课堂辩论,在碰撞中演绎思辨

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事实理由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找出对方思维的漏洞,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达成共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课堂上,笔者结合学生实际,经常组织专题辩论,模仿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一旦被触发,就会激流奔涌。

上一篇:星级服务员考核方案下一篇:《调节情绪我快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