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2024-05-29

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精选10篇)

篇1: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八一小学 杨利民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近一点点。

愿望终于得偿,10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观摩活动,聆听了华应龙、钱守旺、刘松、张齐华等名家的课,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正在数学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此次活动的每一位名家他们的教学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理性睿智的语言如华应龙老师,有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如钱守旺老师,有幽默又有亲和力的语言如张齐华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刘松老师搞笑幽默的语言。他的那些“请用欣赏的目光看看她、专家级别的学生、你说了一句美丽的废话”等等教学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无论回答对错,优生差生都能开开心心的学习数学,都能在老师幽默评价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要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呈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

这次的观摩课有的教师激情澎湃,有的幽默风趣,有的驾驭自如,有的理性睿智……。“本色即特色”,名师们尽其所能,在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演绎中展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最让我欣赏的是钱守旺老师的课堂和他的二十个教学主张。他的课堂朴实而又不乏生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加上丰富的素材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轻松松的学到数学知识。他的二十个教学主张更让我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要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篇2: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每每坐在礼堂里或视频前,走进一位位名师的课堂,就会令人耳目一新,深感钦佩。一位位名师或幽默诙谐,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创新的专业素质。走进他们的课堂,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与光彩。

一、名师的课堂是求真求实的课堂。

鞋中进了一粒沙子,只是走不好路;饭里掺了一粒沙子,至多弄坏一颗牙;眼里进了一粒沙子,最坏被送上手术台;课堂里一旦掺进一粒沙子,受折磨最久的恐怕是孩子的灵魂。真,永远是立人的准则。

名师求实、求真,追求本色语文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这他们的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语文课,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这常常是令人比较头疼的问题。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家》这一课,用言语来哺育孩子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家》是上海版四年级教材。文章通过两个简洁的小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对于执教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文本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但在课堂教学中,虞老师始终如一地顺学而导,不急不躁,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情感,紧扣“情”字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表”走向“文里”,又通过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朗读来外化学生的感悟。如在教学两则小故事时,虞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说写练习。“当我带着奖状回家时,()。当我带着委屈回家时,()。当我病倒在床上时,()。当我()时,()。”又如在教学完这两则小故事后,虞老师通过一次又一次充满情感的引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的中心句。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语言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言语成为孩子们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做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阅读文本后,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上课开始时,虞老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三个学生介绍了差不多的内容,诸如我的家在什么,面积有多大,家里有多少人等。当学完文本后,虞老师再次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这时学生们介绍到:我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当我生病时,爸爸、妈妈陪在我身旁;当我有委屈时,爸爸、妈妈会安慰我。当爸爸、妈妈疲劳时,我会给他们倒茶、捶背等等。我们可喜地听到经过虞老师的引领,学生们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就是那份浓浓的亲情。相信,经过这样的引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

求实的课堂教学也在虞老师的课中得到了体现。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虞老师检查了学生字词掌握情况,不仅花时间让学生读词语,分组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还抓住字形比较复杂的“馨”字,边分析字形边范写,并让学生在练习纸上书写“馨”,扎扎实实地过了字词关。

追求本色语文,打造家常课中的精品课,这不仅是名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普通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目标。

二、名师的课堂是求善求美的课堂。

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看见名师们不光教给了孩子知识,教给了孩子学知识的方法,还向孩子们渗透着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们追求着善和美。于永正老师在《第一次抱母亲》的课上是这样做的:上课前,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对我了解吗?”孩子们说:“听老师说,您是语文教学的专家。”于老师让孩子们了解了再去评价,评价一个人要有根有据。这是于老师在教给学生学会评价,不权威,不自我,不道听途说,以事实为依据。“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找别人的长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母亲的胸怀”。这些都是于老师这节课自然渗透给学生的做人美德。在体会“重担”一词时,于老师引领学生体会出母亲的“重担”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重担,还有老人对子女抚养的重担,子女对老人孝敬的重担,对工作的责任感的重担,对国家的责任感的重担。在理解“翻山越岭“这个词时,于老师让学生去感悟,去往深处想,不只是让孩子们停留在母亲干农活的翻山越岭上,还让孩子们去思考人生的种种磨难,去感悟人生的道道沟坎,很自然地让孩子们领悟到“人生不易,从小努力”的生活态度。学完课文,于老师率先垂范,给学生读了他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读后感,“读了这篇课文,我掩卷深思,为文中的母亲骄傲,为文中的儿子自豪,为我自己惭愧,文中的母亲享受到了儿子抱的温暖,然而我

没有抱过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会像关爱自己的老人一样关爱别人,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课堂上流淌着一股悠悠人间至善至美之情。

三、名师的课堂是求新求异的课堂。

二00五年十一月,在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全场鸦雀无声,有学生和到会的老师都沉浸在悲切凄凉的音乐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试想,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外,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纵观王老师的这节课,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王自文老师这种敢于打破陈旧框框,大胆突破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窦桂梅在《窦桂梅主题教学》中,推敲预案时“要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如《朋友》的主题就是朋友,两肋插刀的是朋友。《秋天的怀念》的主题就是:好好儿活。围绕好好儿活来展开,娘儿俩怎么好好活。我俩怎么好好儿活,我们怎么好好儿活。《圆明园的毁灭》抓两字:毁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的毁灭的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晏子使楚》的主题就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尊重。”咀嚼推敲,深钻教材,善于发现常人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求新求异。我想,这就是我们聆听名师的课感到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吧。

篇3:从“品读”中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 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强化了“人文的感悟”, 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 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 抓住课文精妙之处, 引领学生悉心品味, 通过细嚼慢品, 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 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 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 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 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 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爱因斯坦为人谦虚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 抓住爱因斯坦的语言反复品读:“对不起小姑娘, 是我不小心。噢, 他只讲对了一半, 我是爱因斯坦, 但并不伟大。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 但愿你肯教我。小教授, 请你再教教我。我呢, 什么也帮不上她, 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学生通过这些生动的文字, 深刻感悟到爱因斯坦的品质。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 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二、潜心会文, 推敲揣摩

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 未必理解的透, 必须多揣摩。”由此可见,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 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 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如《争论的故事》一文中, 故事蕴含的道理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寥寥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哥哥和弟弟这两个人物, 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 说说哥哥弟弟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 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 揣摩哥哥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弟弟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 透过语言文字, 明白了兄弟俩互不相让, 最后没有抓住时机。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 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 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 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 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 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 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 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 然而, 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 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 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 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 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 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 并启迪自己的思想, 使之更深邃。

如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 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 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对海底的喜爱, 激活学生的思维, 积淀学生的语言。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 我采取的是以读代讲, 通过师生对读, 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段是围绕着“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句话具体来展开描写的。学生的每一次朗读, 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 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 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 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 品读语言文字, 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 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 受到语言的熏陶, 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 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 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摘要: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在《认识国文教学》中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智能;……就读的方面说, 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 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 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 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课文,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建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反思[J].华章, 2011 (2) .

篇4:感受课堂的魅力

一、预学

预学环节包括两大板块:一是能力性预学,即课前预习;二是知识性预学,即组内初学。

课前预习由学生课外独立完成,主要包括阅读教材和搜集相关资料两个基本步骤。

组内初学侧重于对本课时内容的初步学习,目的是根据学科要求,掌握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组内初学一般包括“细读教材、初知内容——组内学习、初步交流——整理思路、提出问题”三个基本步骤。

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中,组内初学的基本要求是三读课文、词语过关和初知内容。“三读课文”即自主读、检查读和欣赏读。自主读要求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大意;检查读由小组长指名组员分段朗读课文,朗读时,其他人要认真听,听完后要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欣赏读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指定组内读得好的同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一定的情感。“词语过关”由小组长牵头,检查组员认读、听写、理解词语的情况。词语理解要求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确实难以理解的,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初知内容”也由小组长牵头,重点是检查组员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一般按理解或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试说、中等学力的学生补充说、优等学力的学生完善说的顺序进行。这个步骤重在人人参与,大胆表述,目的是通过提示、补充、修正等手段,让所有学生感知文本大意。

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预学也以读为先。读教材时,尤其要注意相似(近)概念、性质及其他易错易混知识点的区别,并标出不懂的问题。在对预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学生还要做资料搜集、准备学具等方面的工作。

二、共学

共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的环节。共学包括自主初探、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三大板块。

自主初探指学生在预学之后,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一般包括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探究、得出初步结论三个基本步骤。自主初探环节,低年级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例如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自主探究方法。

小组讨论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初探后,就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小组内发表个人见解,并由其他组员补充或质疑的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一般包括组员逐一发表见解、其他组员更正补充、达成统一意见三个基本步骤。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兴趣最浓厚、最容易迸发出智慧火花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俯身倾听学生的思想,为接下来的全班交流找准方向,理清思路。

全班交流是全班学生合作学习和展示探究成果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分组展示、他组质疑评价、教师点拨小结三个基本步骤。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因学科而异,如数学课一般由学生代表小组讲解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科学课一般由学生代表演示实验的步骤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语文课一般交流对文本的感悟,等等。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三、拓展学

拓展学是课堂主体教学之后的延伸性学习,具体内容要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效果设定,如给学生推荐相关读物、组织英语课本剧排练、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等,目的是将课堂知识融入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魅力。

篇5:感受英语课堂的魅力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趣、情感、情景、情意,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地,健康成长的乐园。关键词:情趣

情感

情景

情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英语感兴趣。因此,我们要设法向学生展示英语学习本身的魅力,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喜欢英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和动力。

一、注重情趣,感受学习过程的生动活泼。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时,教师要多考虑活动的情趣性,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唱”。一首首节奏明快的优美的儿童歌曲能牢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对那些朗朗上口的歌词,学生更会久唱不忘。我们还可以用学过的单词按照歌曲结构进行改编,加入欢快的动作。在音乐的节律中,学生们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也能得到轻松的感悟,更好地掌握英语。“猜”。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喜欢一些智力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竞猜活动,如学食物时,让学生尝滋味,猜:“Is this a „?”学人物时,让学生蒙住眼睛摸对方,猜:“Is he /she „?”学职业时,做出代表性的动作,让学生猜:“Is this a doctor?”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通过反复运用所学句型,让学生更有印象。“画”。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相关内容,例如,学习“there is /are”的句型时,如果单纯地读、说,很容易索然无味,但如果让学生根据短文画画,或根据画来说话,既会活跃学生思维,努力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又能展示学生才华。“演”。为了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氛围,表演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同桌表演,小组表演,全体表演等,可以表演课文对话,也可以自由对话,即兴表演,通过不断变化的形式,避免机械背诵,将枯燥、抽象的课文语言融进生动形象的表演乐趣中,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记忆。课堂活动形式灵活多变,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再设计一些活动情节,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把教学过程变得情趣盎然,使学生体会到生动活泼的学习。

二、注重情感,感受学习氛围的和谐热情。

教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的反应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说过:“学习的认识活动不应当是枯燥的,毫无热情的和纯理性的,因为认识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对待现实的态度。这些态度中包含着个性的情感表现、内心感受及带有深刻个性的意向。”在小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感主要受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师的情感主要源于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首先,对学生满怀深情,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信任,就会增强学生的“向师性”。教师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把心里的热情和鼓励传递给学生,时时处处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甚至是一个宽容的安慰,都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对他的期望,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振奋精神,产生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潜能。另外,课堂教学的情感启动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一个满怀激情的教师才会教出一堂热情洋溢的课。教师在工作时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体会到学习的热情。师生之间在认识、情感和意志上得到了和谐的发展,课堂效率切实提高。

三、注重情景,感受语言学习的实际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语言运用环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用英语表达情感的动机,同时在语言的运用活动中,感受语言的交际功能,形成语言能力,从而以学习的实际效果更一步促进学习的动机。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英语要在情景中学,要在情景中教,没有情景的言语交际难以体现语言交流的本质和功能,为了使小学生在目前正规的课堂学习中更多地利用语言的习得机制,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英语活动课的特点,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语言环境。例如,在教“Shopping”这个话题时,我们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一个服装店,让学生根据教材表演,学生很感兴趣。然后我们又在教室内设置一个柜台,准备了文具、玩具、水果、图书等,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气氛活跃,效果好。其它如问路、探望、旅游等话题,都可以在活动情景中教学。如此把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情节变得具体可知,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氛围里轻松地掌握知识,学会在一定的情景中用符合环境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培养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交流信息的目的。认识到了语言学习的实用和实效,学生就更有动力去迎接新的学习。

四、注重情意,感受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不仅用来表达意思,也是表达情感意志的工具。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同时实现这两种功能。因此,我们的英语课不能上成机械的句型操练课,更应重视激励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协作互助等精神,感受语言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上“In the Park”时,我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大自然的美景,还顺势引出“We cannot get the flowers in the park.”培养学生爱护绿化,保护大自然的社会公德心;在学习自我介绍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学习功课的,明白成功如何而来,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态度;在平时的会话句型中,提倡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像“Excuse me.”、“Thank you.”、“Not at all.”等。

在这些运用英语表达情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也体会到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激励了学习的情意,促进个性的发展。

五、注重变通,感受语言学习的创造精神。

学习动力能导致创造的成功,而反过来,创造的成功又能带来无限的乐趣,更能激发学习动机。我们的教学要与创新相结合,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从一种新颖灵活的角度来展示英语课堂的魅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一听到“How are you ?”这个问句,马上就会想到“Fine , thank you.”太熟悉了,这似乎是种好现象,但遗憾的是当他们听到“Not bad.”或“Not so good.”等同类回答时,却可能反映不过来,长期统一的对话模式使原本灵活的日常会话僵化了。作为语言教师,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尽量使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用语来问候、赞扬、鼓励学生,给学生语言的变通起一个示范作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言语来进行对话;用灵活的方法来取代学生熟知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始终新鲜的感觉中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和变通性。即使在同一形式的练习中,也提倡求异创新,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在学习方位词后,教师用一棵树的贴纸放在不同地方,让学生按“The tree is „”说出不同句子。说“The tree is beside the house.”的学生当然是正确的,值得表扬,但是如果说出“The house is beside the tree.”的同学我觉得更要受到夸奖。尽管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同,但他们仔细观察,不受例句约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灵活起来,会发觉语言其实是一门聪明的学科,感受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篇6:学习名师,感受名师魅力

名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方法新颖,风格独特,他们或返璞归真,或激情满怀,或智慧盈润,或匠心独具„„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当然这需要我们去欣赏,去领悟,更需要我们耐心学习,刻苦钻研,这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一、积累,探究知识背后深藏的奥秘

学习名师,感觉他们善于积累,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到学习研究专业知识再到课堂教学艺术;从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到智慧课堂再到生命课堂;从关注考试成绩到关注学生成长再到学科使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总在从“课堂-读书-思索-实践-创新” 中不断地探索教学的真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于每一堂课都做到精雕细刻,精于求精。华应龙说过,课本只不过是例子,是原材料,是毛胚,教学的过程就是精加工的过程,要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北京教育学院王燕老师《追寻问题驱动的生命课堂》,认为成功的课堂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即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渐入佳境的层次,学生动手操作的成功,独特见解赢得的掌声,合作交流意外的收获„„

二、激情,赢得课堂上学生的精彩

学习名师,发现他们的讲解充满激情,妙趣横生。他们那丰富的表情,神采飞扬的眼神,潇洒自如的引导,举手投足间都流露着自信。倾听他们的讲课是一种享受,让听者入神,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使我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他们无悔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悔于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的激情永不枯竭,远望像一盏灯,近处是一团火,用激情和智慧演译着更加精彩亮丽的教育人生。北京第三寄宿中学名教师桂文通说:上课就是师生共同探险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会有新大陆的发现;每一节课师生都要带着好奇心,冲满激情的走进课堂。师生的智慧便在这探险与发现中,获得共同成长。成功的课堂,不能只凭表面的活泼、热闹,或只以学生爱“听”来衡量,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要不但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说理简洁、语言生动,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究知识背后“ 深藏的奥秘”。他们用诚心与爱心,激情与温暖,把信心带给孩子,把希望带给家长,把欢乐

带给家庭。如蔡小雄在《从一个案例谈数学探究的三重境界》中,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三句诗作为文章的三大部分的小标题,以此来比喻“困惑——顿悟——发现”的数学探究三重境界,堪称经典的诗词借用,令人拍案叫绝!桂文通老师在讲角的定义一节课时,为强调角的三要素的重要性,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像三口之家一样,谁也离不开谁,讲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把知识与做人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德育渗透水到渠成。可见,他们用智慧和激情让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燃烧的激情中尽情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三、质疑,在创新中超越自我

学习名师,感觉他们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就象桂老师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用教材而不能照搬教材。也确实是的,如果没有达尔文对“胜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质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模仿”似乎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陈祖华老师却认为“模仿”是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只有通过多次模仿,才能逐步熟悉、理解模型的特征及其解,才能为模型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陈祖华老师在执教《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从速算游戏开始,模仿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同时,他对变式教学是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变式教学是一种传统和典型的中国数学教学方式,把新课程理念与传统变式教学的整合,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弄清来龙去脉,体会所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从而追求“双基”与“创新”双赢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新课的导入,桂老师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这种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的做法,得不到对事物全面的认知,应有整体性教学的思考,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例如,在他执教《圆和圆位置关系》时,这样来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与圆相关的位置关系中,你认为还可以研究什么?你能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研究前两种位置关系的吗?你认为我们可

以怎样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正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突破课本,突破传统,突破自我。在教学中改革,在改革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有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才会不断超越自我,成其为名师。

四、勤奋,在潜心钻研中淡泊名利

篇7: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

——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听课有感

作为一名普通的年青教师,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3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保定冀英中学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有幸聆听了樊玉老师、刘松老师、仲广群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他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令我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听课教师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我久久难忘。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名师们都非常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课前的交流到课终,名师们那风趣、诙谐幽默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一步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听课老师与特级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发言也都无所顾忌,有什么疑问,发现都大胆说出来。

第一节课聆听了樊玉老师《角的度量》,樊老师非常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讲解丝丝入扣。课始设置让学生比身高的小游戏,启发孩子比较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标准,为后面学习角的度量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比较线段长短、面积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负数》,刘老师谈吐间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全场听课老师随着他的上课进度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笑声。孩子们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负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在生活中合理的应用。课堂中他总是给孩子们亲切的称呼女神、救世主、校长大人、专家„„刘松老师是“狡猾”的,确切地说应该是“狡黠”的,从他的课堂中不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随意而不失深意,风趣而不失风度,诙谐而不失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有用心。我想,这大概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了吧? 最后是仲广群老师带来的助学课堂,仲老师的“助学课堂”理论的核心是让学生的相异性先暴露再以学定教,从而达到“掌声、笑声、辩论声”充满课堂的理想课堂。在讲授“折线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一堂课就充分体现了其核心思想。仲老师让发言的学生学会邀请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发言,例如:发言完了之后,问一句,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这是我们组的意见,你们同意我们组的意见吗?这就让每个发言的学生得到别人的赞同和鼓励,并让补充的学生开动脑子思考。解决完问题之后,要以掌声来鼓励发言的同学和补充发言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肯定的回应。

篇8: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夸美纽斯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静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下面就以《走进圆的世界》一课为例, 来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感受。

一、课前谈话,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讲这节时, 借的是平顶山五条路小学的学生, 初次和学生见面, 相当陌生。于是, 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了即兴式谈话,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智慧课堂充满愉悦。

师:喜欢赵老师吗?说喜欢我那是“一见钟情”。 (生笑)

师:你们的数学老师姓什么? (生答“姓李”)

师:比一比看, 我和你们的李老师有啥不一样呢?

生:你胖一些, 我们李老师瘦一些。

师:“瘦”这个词李老师不一定喜欢, 叫“苗条”她就高兴了。

生:您是女的, 我们李老师是男的。 (生笑)

师:你还别笑, 这一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李老师戴眼镜, 您不戴眼镜。

生:您的性格比较幽默, 李老师比较温柔。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两个都喜欢。

师:你是一个都不得罪啊。 (生笑)

师:刚才说了不一样的地方, 大家再看看我和李老师哪些地方一样呢?

生:你们都是老师, 都有五官。

师:这话我听得怎么这么玄乎。 (生大笑)

生:你们的教学目的都一样, 就是培养好学生。

师:这话我听得好像吃了蜜似的。

师:还紧张吗? (生高兴地齐答“不紧张了”) 上课!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 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 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真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优美的语言, 引进数学的课堂

在教学时,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学生:认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

在学生回答时, 教师注意引导其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 (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后)

师:这样下去说的完整吗?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学生在感知体验后和教师同时说出了圆“无处不在”这一感悟。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 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中的圆。

师: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掉进一粒石子, 你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五颜六色的鲜花、美妙的光环……有人说, 因为有了圆,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又神奇。那么,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好吗?

图片、音乐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 更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教师优美的语言, 引领学生走进华美的数学殿堂。

三、鼓励的话语, 激发创造的情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剪得真好、真快、真漂亮”!“行、你真棒!”“他是这样想的, 你呢?”、、、、、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 而是用“你再猜一猜, 我相信你能行!”的方法,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信心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在引导小组研究时,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你们一定有新的发现!直接用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

对于学生的回答、精彩的讲述, 教师总是由衷地赞赏, 送上掌声。对于学生独特的发现, 教师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教师发自内心的赞美, 会在学生的心头荡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欲望。

四、俯身是爱, 无声语言的魅力

聆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课堂上, 不论学生的发言精炼或者罗嗦, 教师要认真倾听, 找出关键之处、启发点拨。

教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扑捉学生的视线, 让每个孩子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走进每一组学生中间, 俯下身子, 倾听发言, 参与研究, 成为小组成员。在看似不经意间, 教师以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俯身是爱, 无声的语言给课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五、动情的渲染, 波动探究的心弦

从欣赏阴阳太极的图案到相关的计算, 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 接着进行了动情的渲染:“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你们说, 是吗?”老师动情的话语,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 引起了继续探究的冲动。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圆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并成为美的使者与化身。”一段动情的语言, 一组生活中人类创造圆的组合照片, 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圆的魅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老师所期盼的那样, 从今天起, 真正的走进圆的世界.

篇9: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合理选取情境素材,创设生活课堂

数学教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体育课上,让体育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并记下每个同学的成绩。上数学课时,按小组来评出名次,前三组每组都是8人,第四组是7人。学生们开始提议,把每个同学的跳绳成绩加起来,哪个组的总数多,哪个组就胜利,这个提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第四组的反对,他们觉得这样对他们组不公平,他们组人少。问题就在情境中产生了,如何在人数不一样的时候,比较整体的水平呢?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探索出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整体的水平。学生体验了平均数的产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教师仅仅通过创设一个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情景,就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用这个方法解决生活中其它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重视开展操作活动,创设实践课堂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因此,操作活动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教学《分草莓》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体验除法竖式抽象过程的活动。老师说:“有15个草莓,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通过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可以放3盘;用3个5相加得15,可以放3盘;从15中减去3个5得0,可以放3盘;也有的同学列出除法算式,这时让学生用15个圆片摆一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讲出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要分的,分成了几份,哪些是分掉的,有没有剩余。整个过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思路就会非常清晰,最后教师再总结出竖式的写法。这样通过操作,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悬念课堂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好奇心与感兴趣开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制造悬念,诱发孩子的好奇心,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类比、猜想,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时,请学生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测出每个内角的度数,上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学生每次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的准确无误。学生吃惊了,好奇心和疑问由此产生了:“我们的三角形每个都不一样,老师没有见到,为什么每次都猜得这么准确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3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有的把3个角的度数都加了起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了这个结论,学生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悬念引领着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感受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

遵循儿童特点,创设游戏课堂

游戏是一项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活动,教学中引入游戏,能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性的活动之中,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感到非常的厌倦,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编青蛙儿歌游戏。先做了9个青蛙的头饰,戴在孩子的头上,让青蛙一只一只的上场,其他同学按青蛙的数目说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气氛立刻热烈起来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编儿歌的游戏中来,不知不觉地复习了乘法口诀。

数学处处充满美,但这种美是潜在的美,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作为数学教师,要真诚地牵着孩子的手,与他们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去体验数学的乐趣,去领略数学的美,升华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奥秘的兴趣。

篇10:感受名师风采 学习名师魅力

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很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在11月28和29日这两天,我们有幸参加了在赣州举办的小学数学著名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分别听了余颖、夏青峰、牛献礼、刘松四位名师的示范课及讲座。四位名师的精彩课堂,令我们耳目一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很新颖、恰当、合理、平实,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老师优美幽默的语言,更是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讲座更加的精彩,讲述的教学理念和数学思想相当的有启发性,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我当时就想着“什么样的是名师?什么样的可称作名师?更何况是特级教师。”听完他们的课和讲座,答案就出来了。

很抱歉没有把他们的理念方法全都记下来,我写下来的就只有一些皮毛。所以下面我就来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他们这几个名师的课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位老师的就进行了课前师生交谈,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实则利用课前短暂的两三分钟组织教学,采取玩游戏、聊天等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感。于是他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师生配合十分默契,甚至可以看出,老师把那个学校的学生都当成平时自己教的学生了。而从这一点,我就可以看出差距是多么的远啊。我就在反思自己。我上次准备上新常态课时,先在一1班试得课,那节课我还得跟我师傅说声抱歉,上了等于没上,孩子们根本没有学到什么,我师傅还得重新给她的学生上这节课。为什么呢?原来差一了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是那么的细小却又那么的至关重要,那就是跟一1班的学生课前交流了,我打了铃就直接上课了,导致课堂上,师生无默契,最终只能灰溜溜的失败收场。这足以让我看出课前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那么,我在这里提出一个疑问,是否只是在上其他班的课时才跟学生交流,而自己教的学生呢?也许是习惯使然,我回想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好想从来没有在课前的三分钟跟我的学生交流过。我把这课前的三分钟看得太渺小了,而这三分钟却是对我们上课是多么的重要啊。其实当时看到这几位老师的课前交流的做法时,心里在想“看看人家名师是怎么做,再看看自己是怎么做的,想想都失败啊!”

四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给我震撼很大的是特级教师南师附小的余颖老师的课——二年级《数学游戏》。当时我拿到课程安排表,看到这个课题时,我就说“有这节课吗?”因为我也上了二年级的课程,很清楚二年级的课程内容里没有这一课,但为什么她就上这个课呢?我想这就是余颖老师的魅力,这就是她倡导的教学理念啊。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她这节课其实可叫做“骰子游戏——乘法的秘密”,整节课都是孩子在借助骰子玩乘法的游戏,而在这个过程中来提高计算表内乘法的正确率和速度,并找出一些规律。余老师的儿童化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语言教学是她最大的特点。在游戏一前,先让学生明确要求,并请一组学生上台示范,再让学生同桌口算比赛得小旗,学生比得不亦说乎,最终选出了冠军,由此一来,不但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二,让两位学生当执行官,一个人掷骰子,另一个人负责黑板记录,其他学生先猜两个骰子的积是单数还是双数,猜对的自己得星,其实这个游戏加大了难度,猜了6次后,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猜得?你的想法是什么?有的学生就回答一次单一次双,有的说2次单2次双等等一些想法。老师适当启发学生:猜单还是双有什么玄机,或是有什么规律?接着又让学生猜了4次,在学生体验双数多的基础上,提问:有什么好办法验证呢?最后再猜了10次。其实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所含的知识点多了,学得不仅仅简单的二年级表内乘法的内容,而涉及到高年级学得有统计、有可能性的内容了。虽然内容是高年级学得,但在经过简单的游戏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概率,积累了经验,为以后奠定了基础。

那我为什么说这节课给我很大震撼呢?因为她的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在游戏,在游戏中总结出结论。我想我们没有哪个老师是有专门拿出课来上这样的游戏课,可能我们学校有这样的老师,只是我没有接触。但是我是没有的。我的课堂都是知识性课堂,只传授给学生要学的知识理论,这道题该怎么做,这个该怎么说,这个叫做什么。我想我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我的古板教学导致学生缺乏了探究的能力,就像余颖老师说得一样,数学太像“数学”了。

其实“游戏”在低年段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天性是玩,一节数学课一味的讲、算、听、写,枯燥无味,有了游戏的加入,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到起来了,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学习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带给他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从而让他们喜欢上数学。余颖老师提到她在香港学校的学习见闻,提到香港小学他们有数学游戏日,把一周的某一天叫数学游戏日,利用课间、午自习之前的时间进行数学游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这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我对平时的教学有着新的认识。仔细回味名师们精彩的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的内化。作为数学老师尽可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分享数学思考的乐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成长之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加油,踏踏实实的教学!

上一篇:安保日常训练教程下一篇:岁月无痕,漫漫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