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2024-06-01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精选十篇)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篇1

——夸美纽斯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静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下面就以《走进圆的世界》一课为例, 来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感受。

一、课前谈话,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讲这节时, 借的是平顶山五条路小学的学生, 初次和学生见面, 相当陌生。于是, 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了即兴式谈话,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智慧课堂充满愉悦。

师:喜欢赵老师吗?说喜欢我那是“一见钟情”。 (生笑)

师:你们的数学老师姓什么? (生答“姓李”)

师:比一比看, 我和你们的李老师有啥不一样呢?

生:你胖一些, 我们李老师瘦一些。

师:“瘦”这个词李老师不一定喜欢, 叫“苗条”她就高兴了。

生:您是女的, 我们李老师是男的。 (生笑)

师:你还别笑, 这一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李老师戴眼镜, 您不戴眼镜。

生:您的性格比较幽默, 李老师比较温柔。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两个都喜欢。

师:你是一个都不得罪啊。 (生笑)

师:刚才说了不一样的地方, 大家再看看我和李老师哪些地方一样呢?

生:你们都是老师, 都有五官。

师:这话我听得怎么这么玄乎。 (生大笑)

生:你们的教学目的都一样, 就是培养好学生。

师:这话我听得好像吃了蜜似的。

师:还紧张吗? (生高兴地齐答“不紧张了”) 上课!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 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 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真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优美的语言, 引进数学的课堂

在教学时,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学生:认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

在学生回答时, 教师注意引导其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 (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后)

师:这样下去说的完整吗?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学生在感知体验后和教师同时说出了圆“无处不在”这一感悟。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 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中的圆。

师: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掉进一粒石子, 你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五颜六色的鲜花、美妙的光环……有人说, 因为有了圆,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又神奇。那么,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好吗?

图片、音乐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 更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教师优美的语言, 引领学生走进华美的数学殿堂。

三、鼓励的话语, 激发创造的情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剪得真好、真快、真漂亮”!“行、你真棒!”“他是这样想的, 你呢?”、、、、、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 而是用“你再猜一猜, 我相信你能行!”的方法,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信心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在引导小组研究时,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你们一定有新的发现!直接用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

对于学生的回答、精彩的讲述, 教师总是由衷地赞赏, 送上掌声。对于学生独特的发现, 教师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教师发自内心的赞美, 会在学生的心头荡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欲望。

四、俯身是爱, 无声语言的魅力

聆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课堂上, 不论学生的发言精炼或者罗嗦, 教师要认真倾听, 找出关键之处、启发点拨。

教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扑捉学生的视线, 让每个孩子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走进每一组学生中间, 俯下身子, 倾听发言, 参与研究, 成为小组成员。在看似不经意间, 教师以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俯身是爱, 无声的语言给课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五、动情的渲染, 波动探究的心弦

从欣赏阴阳太极的图案到相关的计算, 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 接着进行了动情的渲染:“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你们说, 是吗?”老师动情的话语,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 引起了继续探究的冲动。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圆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并成为美的使者与化身。”一段动情的语言, 一组生活中人类创造圆的组合照片, 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圆的魅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老师所期盼的那样, 从今天起, 真正的走进圆的世界.

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 篇2

——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听课有感

作为一名普通的年青教师,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3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保定冀英中学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有幸聆听了樊玉老师、刘松老师、仲广群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他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令我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听课教师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我久久难忘。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名师们都非常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课前的交流到课终,名师们那风趣、诙谐幽默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一步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听课老师与特级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发言也都无所顾忌,有什么疑问,发现都大胆说出来。

第一节课聆听了樊玉老师《角的度量》,樊老师非常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讲解丝丝入扣。课始设置让学生比身高的小游戏,启发孩子比较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标准,为后面学习角的度量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比较线段长短、面积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负数》,刘老师谈吐间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全场听课老师随着他的上课进度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笑声。孩子们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负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在生活中合理的应用。课堂中他总是给孩子们亲切的称呼女神、救世主、校长大人、专家„„刘松老师是“狡猾”的,确切地说应该是“狡黠”的,从他的课堂中不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随意而不失深意,风趣而不失风度,诙谐而不失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有用心。我想,这大概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了吧? 最后是仲广群老师带来的助学课堂,仲老师的“助学课堂”理论的核心是让学生的相异性先暴露再以学定教,从而达到“掌声、笑声、辩论声”充满课堂的理想课堂。在讲授“折线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一堂课就充分体现了其核心思想。仲老师让发言的学生学会邀请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发言,例如:发言完了之后,问一句,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这是我们组的意见,你们同意我们组的意见吗?这就让每个发言的学生得到别人的赞同和鼓励,并让补充的学生开动脑子思考。解决完问题之后,要以掌声来鼓励发言的同学和补充发言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肯定的回应。

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篇3

合理选取情境素材,创设生活课堂

数学教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体育课上,让体育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并记下每个同学的成绩。上数学课时,按小组来评出名次,前三组每组都是8人,第四组是7人。学生们开始提议,把每个同学的跳绳成绩加起来,哪个组的总数多,哪个组就胜利,这个提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第四组的反对,他们觉得这样对他们组不公平,他们组人少。问题就在情境中产生了,如何在人数不一样的时候,比较整体的水平呢?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探索出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整体的水平。学生体验了平均数的产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教师仅仅通过创设一个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情景,就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用这个方法解决生活中其它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重视开展操作活动,创设实践课堂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因此,操作活动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教学《分草莓》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体验除法竖式抽象过程的活动。老师说:“有15个草莓,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通过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可以放3盘;用3个5相加得15,可以放3盘;从15中减去3个5得0,可以放3盘;也有的同学列出除法算式,这时让学生用15个圆片摆一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讲出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要分的,分成了几份,哪些是分掉的,有没有剩余。整个过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思路就会非常清晰,最后教师再总结出竖式的写法。这样通过操作,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悬念课堂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好奇心与感兴趣开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制造悬念,诱发孩子的好奇心,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类比、猜想,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时,请学生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测出每个内角的度数,上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学生每次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的准确无误。学生吃惊了,好奇心和疑问由此产生了:“我们的三角形每个都不一样,老师没有见到,为什么每次都猜得这么准确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3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有的把3个角的度数都加了起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了这个结论,学生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悬念引领着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感受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

遵循儿童特点,创设游戏课堂

游戏是一项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活动,教学中引入游戏,能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性的活动之中,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感到非常的厌倦,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编青蛙儿歌游戏。先做了9个青蛙的头饰,戴在孩子的头上,让青蛙一只一只的上场,其他同学按青蛙的数目说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气氛立刻热烈起来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编儿歌的游戏中来,不知不觉地复习了乘法口诀。

数学处处充满美,但这种美是潜在的美,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作为数学教师,要真诚地牵着孩子的手,与他们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去体验数学的乐趣,去领略数学的美,升华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奥秘的兴趣。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篇4

一、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恰当选择电脑软件

数学科与语文、英语等科目有着明显的差异, 它经常涉及各种公式、图形, 处处离不开各种符号, 因此不应提倡PPT的过多使用.事实上, PPT课件强调教师为中心, 比较封闭, 具有“流水”性, 不利于随时变化, 更不利于更改, 也不利于突出重点、难点, 一堂课下来, 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欣赏, 印象模糊, 根本谈不上主动参与.有些老师觉得PPT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抄题、板书的时间, 我认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个目的, 还不如将要抄的题目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效果远比使用课件好得多.基于上述理由, 数学教师应该多考虑使用Word和几何画板.

1.用Word展示问题

当我们需要向学生展示知识要点、概念、定理, 提出问题或作总结时, Word是个不错的选择.Word制作课件可以自如缩放页面大小, 可以自由控制页面上下移动, 最主要的是Word输入公式、表格极为方便, 且公式、文字、表格是同步缩放, 而不像PPT中公式的输入、修改那么麻烦, 且文字、公式、表格互不协调.另外Word的最大优势是利于随时增删、修改, 熟练掌握绘图工具的话可以像在黑板上写字一样方便 (颜色、字体、粗细任选) , 这样就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2.用几何画板绘制图形

高中数学许多知识内容都离不开图形, 当我们需要绘制图形时, 可以考虑首选几何画板.几何画板有着强大的绘图功能, 无论是函数图像、圆锥曲线还是立体几何图形, 几何画板不仅能简便快捷地绘制出令人满意的图形, 而且能实现点、线、体的运动, 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观察图形性质,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这一优点绝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整合信息技术, 灵动数学课堂

1.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抽象常常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感染力很强的人机互动方式, 这种方式能大大增加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机会,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及最佳的学习动机.例如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描点作图, 教师讲解后帮助学生得出做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由于作图的手段落后, 既麻烦又有较大误差, 学生对此问题总是很难理解, 教学十分被动.但有了信息技术就不同了, 以“求函数f (x) =-x2+2x在[0, 10]上的最值”为例, 用几何画板进行如下操作:

(1) 新建函数f (x) =-x2+2x;绘制出点 (10, 0) , 连接点 (10, 0) 与原点得到一条线段.

(2) 在线段上任取一点A, 显示出横坐标xA的值, 拖动点A, 观察发现xA∈[0, 10].

(3) 计算得出显示f (xA) 值的文本, 画出点 (xA, f (xA) ) .

(4) 选中点A和 (xA, f (xA) ) , 利用构造轨迹, 画出f (x) =-x2+2x在[0, 10]上的图像.

(5) 观察图像, 发现函数的最大值为f (1) =1, 最小值为f (10) =-80.

以上操作除了教师演示外,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既生动有趣又直观形象, 学生很容易理解区间上二次函数与定义域为R的二次函数之间的区别,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妙运用信息技术,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常常使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要求, 使得数学教师纯粹用语言解释具有一定局限性, 而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教版必修2立体几何“棱柱”的教学中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其余各面是平行四边形, 这样的多面体是棱柱吗?”空间想象能力的局限加上思维定式使得学生一致认为答案:“是”.这时教师的语言描述显得十分苍白, 于是我用几何画板绘制了一个多面体, 它由两个斜四棱柱叠在一起, 倾斜方向相反, 并可在画面上旋转变化, 无需任何语言, 学生马上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也领悟了棱柱定义的本质.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 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处理大信息量问题的工具和机会, 如果让学生自主运用电脑处理复杂的数据或运动图形, 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有着很大的整合空间, 只要我们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恰当合理地加以运用, 就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更加有活力, 更加灵动.

摘要: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了高中数学教学,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结合教学实践, 从恰当选择和恰当运用两个方面阐述了运用信息技术灵动高中数学课堂的想法和做法.

感受英语课堂魅力 篇5

-----Fun With English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趣、情感、情景、情意,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地,健康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情趣情感情景情意

孩子的心,教师的心!孩子的爱,教师的爱!孩子的感动,教师的感动!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来赢得孩子的心,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个爱你和你爱的学生有所感动„„,那么何不让我们走在阳光下,在充满着爱的阳光下享受英语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英语感兴趣。因此,我们要设法向学生展示英语学习本身的魅力,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喜欢英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和动力。

一、注重情趣,感受学习过程的生动活泼。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时,教师要多考虑活动的情趣性,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

“唱”。一首首节奏明快的优美的儿童歌曲能牢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对那些朗朗上口的歌词,学生更会久唱不忘。我们还可以用学过的单词按照歌曲结构进行改编,加入欢快的动作。在音乐的节律中,学生们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也能得到轻松的感悟,更好地掌握英语。

“猜”。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喜欢一些智力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竞猜活动,如学食物时,让学生尝滋味,猜:“Is this a „?”学人物时,让学生蒙住眼睛摸对方,猜:“Is he /she „?”学职业时,做出代表性的动作,让学生猜:“Is this a doctor?”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通过反复运用所学句型,让学生更有印象。“画”。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相关内容,例如,学习“there is /are”的句型时,如果单纯地读、说,很容易索然无味,但如果让学生根据短文画画,或根据画来说话,既会活跃学生思维,努力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又能展示学生才华。“演”。为了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氛围,表演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同桌表演,小组表演,全体表演等,可以表演课文对话,也可以自由对话,即兴表演,通过不断变化的形式,避免机械背诵,将枯燥、抽象的课文语

言融进生动形象的表演乐趣中,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记忆。

课堂活动形式灵活多变,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再设计一些活动情节,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把教学过程变得情趣盎然,使学生体会到生动活泼的学习。

二、注重情感,感受学习氛围的和谐热情。

教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的反应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说过:“学习的认识活动不应当是枯燥的,毫无热情的和纯理性的,因为认识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对待现实的态度。这些态度中包含着个性的情感表现、内心感受及带有深刻个性的意向。”在小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感主要受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师的情感主要源于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首先,对学生满怀深情,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信任,就会增强学生的“向师性”。教师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把心里的热情和鼓励传递给学生,时时处处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甚至是一个宽容的安慰,都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对他的期望,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振奋精神,产生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潜能。

另外,课堂教学的情感启动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一个满怀激情的教师才会教出一堂热情洋溢的课。教师在工作时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体会到学习的热情。师生之间在认识、情感和意志上得到了和谐的发展,课堂效率切实提高。

三、注重情景,感受语言学习的实际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语言运用环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用英语表达情感的动机,同时在语言的运用活动中,感受语言的交际功能,形成语言能力,从而以学习的实际效果更一步促进学习的动机。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英语要在情景中学,要在情景中教,没有情景的言语交际难以体现语言交流的本质和功能,为了使小学生在目前正规的课堂学习中更多地利用语言的习得机制,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英语活动课的特点,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创设一个恰当的语言环境。例如,在教“This is......”这个话题时,我先让学生分组做游戏,让学生传单词或句子,失败者就用红颔巾蒙上眼睛,摸到任何同学便猜如“This is Wang Shixue.(这是王思学。)”其它同学便会作“Yes, it is./ No, it isn’t.”的答语。直到猜对为止方可换人。这个游戏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气氛活跃,效果好,学生们

很感兴趣。之后,他们都已对“This is...”的句型朗朗上口。如此把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情节变得具体可知,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氛围里轻松地掌握知识,学会在一定的情景中用符合环境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培养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交流信息的目的。认识到了语言学习的实用和实效,学生就更有动力去迎接新的学习。

四、注重情意,感受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不仅用来表达意思,也是表达情感意志的工具。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同时实现这两种功能。因此,我们的英语课不能上成机械的句型操练课,更应重视激励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协作互助等精神,感受语言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上“Can you run fast?”时,我不仅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或背诵,还顺势引出“We cannot get the flowers in the park.”培养学生爱护绿化,保护大自然的社会公德心;在课文中学习“Be careful!”这种句子时,我设置各种情景,如看见一蜂子要蛰Ms Yang,你们怎么办?同学们便忍不住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Be careful!Ms Yang!”,我又假设在过马路时,看见一辆快速驶来的车,应对旁边的朋友怎么说?他们一样大声说道“Be careful!The car!”,我还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叫同学们设想在家里或同父母一起时,在何种场景使用Be careful!并鼓励要求学生使用它。有同学还当场起来告诉我说“妈妈切菜时就对她说Be careful!Mum!”......。在平时的会话句型中,提倡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像“Excuse me.”、“Thank you.”、“I’m sorry.”, “Don’t worry.”等。

在这些运用英语表达情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也体会到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激励了学习的情意,促进个性的发展。

五、注重变通,感受语言学习的创造精神。

学习动力能导致创造的成功,而反过来,创造的成功又能带来无限的乐趣,更能激发学习动机。我们的教学要与创新相结合,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从一种新颖灵活的角度来展示英语课堂的魅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一听到“How are you ?”这个问句,马上就会想到“Fine , thank you.”太熟悉了,这似乎是种好现象,但遗憾的是当他们听到“Not bad.”或“Not so good.”等同类回答时,却可能反映不过来,长期统一的对话模式使原本灵活的日常会话僵化了。作为语言教师,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尽量使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用语来问候、赞扬、鼓励学生,给学生语言的变通起一个示范作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言语来进行对话;用灵活的方法来取代学生熟知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始终新鲜的感觉中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和变通性。即使在同一形式的练习中,也提倡求异创新,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在学习方位词后,教师用一棵树的贴纸放在不同地方,让学生按“The tree is „”说出不同句子。说“The tree is beside the house.”的学生当然是正确的,值得表扬,但是如果说出“The house is beside the tree.”的同学我觉得更要受到夸奖。尽管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同,但他们仔细观察,不受例句约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灵活起来,会发觉语言其实是一门聪明的学科,感受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感受数学的魅力 篇6

一、提倡数学美育,培养赏美能力

就数学本身而言,从简单的数、图到数学的符号、语言乃至复杂的数学系统,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可以在定理和例题教学中赏美,例如:证明“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是定值”,可引导学生体会这万变中之不变,是那样清晰地表现出动中有静,形式对称,数和形高度协调,美感便会油然而生,无形中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

二、讲究处理的艺术,给学生回味的机会

在教学中,应讲究对教材的处理艺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从目的性、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作些努力。比如讲“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如果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则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听教师传教式地讲课。但换一种方式处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一线段长为1,如果按每一次增加前一次长的一半的方式来积累,设增加部分的和为[S=12+14+18+?+12n+?],那么,无论积到何年何月,S的值永远不超过1。同学们相信吗?”寥寥数语,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悬而未决的结论上来,这比站在讲台上拍一百下“惊堂木”更富有吸引力。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习惯于扮演“保姆”的角色,对问题唯恐没有讲深讲透,往往是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而学生就“生吞活剥”地“录”,其实这样反而有碍学生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重点分析数学思维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适当给学生留一点没有完全解决,或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让他们对有关知识再细嚼、联想,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索的乐趣。

三、培养良好的教态,创造愉悦的教学气氛

教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不良教态可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如表情过于严肃,学生会敬而远之;语言过于繁冗,会使学生产生不耐烦的感觉;对学生的提问,诸如“这样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自己翻书去”之类的回答,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是亲切自然,循循善诱的形象,要从表情、动作、语言甚至衣着上,带给学生自然的美,使学生在良好气氛中,得到视觉、听觉乃至心理上的享受。尤其在语言方面,教师应该用词严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抑扬顿挫,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维共鸣。

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做这个工作,就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独特的魅力,而那些“数学既难又枯燥”之说便会自行消失,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热爱数学的行列中来。

(作者单位:襄阳五中)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篇7

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能让每堂课都“闪亮”登场呢?以下是笔者作为一名低年级教师,在参加工作的这六年中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重视钻研教材,关键在于把握新知的生长点和重难点,关注教材的深、广度,对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都要深入研究。由于低年级的数学课本知识比较浅显,其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就已经接触过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拓展知识的外延,挖掘知识的内涵,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翻新,让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可以有“新”的知识和“新”的收获。

二、贴近生活,让数学内容更富有魅力

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可以看出,它十分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是什么后,再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的完美结合。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有学到的数学知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他们才会更有兴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知识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学有所用,用能得益。

三、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下五点要求:

1. 使学生学会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思考。

2. 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3. 使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

4. 使学生学会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5. 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想将这五点落实到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制造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思考,并不断取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丰富课堂,注重教师的非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做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也有人把非语言因素称为体态语或体势语。教学非语言艺术是相对于教学语言的,教学是师生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的非语言艺术伴随并辅助着教学语言,语言艺术在非语言艺术的辅助下,可以收到“言语不多道理深”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学常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具体的形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有机地把表情、动作、姿态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案例】《年、月、日》教学片断纪实:

师:怎样才能记住大、小月呢?你能想出好办法吗?

(评析:激励的表情、姿态与巧妙的设问有机结合。)

师:大家观察,前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数?

生:单数。

师:而7后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数

生:双数。

师:所以我们常说7前单月大,7后双月大。

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大、小月呢?同学们看课本第65页,握起左手拳头,像图中那样,在左拳头上从一月数到七月,再从八月数到十二月,拳头凸起来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2月外)表示小月。我找个小朋友带大家一起数。

此外,非语言艺术还存在于教师恰当的衣着、抑扬顿挫的语言、优美流畅的板书、富于鼓励的评价、不失恰当的幽默……

融入数学思想,感受三年级数学魅力 篇8

一、什么是数学思想?它的渗透有何意义?

什么是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规律本质的认识, 是分析, 处理, 解决问题的根本想法, 是隐藏在教材之外无“形”的知识系统。著名的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去用, 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铭记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可见数学思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

二、三年级数学教学中一般渗透哪些数学思想?

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 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应有选择地渗透数学思想。如: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转化思想、等量代换思想等[2]。

三、如何在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

1.新课教学例题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它在新授中属于“隐含、渗透”阶段。

数形结合思想在三年级数学的很多例题中都有体现。数形结合是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3]。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P92—93例1—例3, 分数的简单计算例1、例2、例3, 三年级下册年月日P53例3, 面积P77例2, 等等。例题教学中融入数形结合的思想, 使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便于掌握新知。

转化思想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例题中也有体现。如:三年级上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P100例3;三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P120.16, 解决问题P99例1、例2, 等等。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它能引导学生实现难与易、繁与简、未知与已知的转化, 找到解题方法[3]。

另外,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P108例1中体现了集合思想。分类思想体现在上册四边形P36例2中。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此外还有等量代换思想体现在数学广角P109例2中。

2.平常练习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练习中进入明确、系统的阶段, 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学生做练习, 不仅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会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而且会从中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题练习中渗透了这样的思想方法。一个电影院有30排, 每排32个, 如果每排增加5个增加5排, 一共增加多少个座位?很多学生在读完题后, 不假思索地列出算式5×5=25 (个) , 这时老师告诉学生画画图看看是不是这样。学生纷纷画起图来, 结果发现算式并不是5×5=25 (个) , 而是5×35+5×32=335 (个) 。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很重要, 画图能帮我们清晰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用心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 在练习教学中,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进而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3.复习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不是简单的记忆和重复, 复习固然要做一定量习题, 但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重要的是通过复习过程的训练, 从本质上认识知识体系, 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 使得知识点横成片、竖成线, 形成网络。在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中, 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学生复习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回顾二年级先学习的乘法口诀, 再学习乘法口诀求商, 可以将求商转化成乘法口诀来求, 接着学习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可将转化成已学过的乘法和除法来计算, 最后学习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乘法和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通过梳理除法计算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透过知识网络, 逐步明白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真正感悟到把要求的“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简单问题”解决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理解转化方法的数学思想精髓。

总之, 重视加强对三年级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但是,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 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有意渗透, 有意点拨,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美妙,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使其自然而然地形成系统、完整、准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摘要:重视加强三年级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不但有利于提高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顺利过渡, 逐渐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美妙, 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系统、完整、准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渗透,融入,数形结合,三年级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8.

重视文科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篇9

(1) 文科数学较理科数学, 无论从高考的深度还是范围都有明显区别。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好学, 容易得分。相反, 考试下来, 同个阶段的考试, 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差距就来了。寻根源, 找出路, 文科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 演练缺乏量变, 所以, 就没有质的变化。首先要打好基础, 对知识体系反复巩固。其次先降低难度, 让文科生很容易获得成就感。这样有了幸福感, 学习上吃一点苦也不打紧。消除了对数学的恐惧之后, 要从数学中找到适合学生的切入点, 不妨改变一下传统教学, 将公式由来讲解得生动点、有趣点。就像物理中公式I=Q/T, 爱=丘比特, 这样学生就一下记住了。在讲到基本不等式的时候, 一正, 二定, 三相等。其中的二定, 平常我们强调“和定积最大”, 可以简单地说“大和”,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增加了学习效果。

(2) 改变对文科生的一贯看法。在我们的印象中, 有的文科生有时可能对数学题理解得不够深, 解题困难多。可以换个角度想, 一母两子又有所不同, 每个人都有他的不同之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这样他们更懂得感激, 更知道珍惜。所以, 给文科学生一点关怀, 一点鼓励, 是很有用的。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编一些口诀。比如讲到集合与函数时, 我们可以说“内容子交并补集, 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 观察图像最明显。复合函数式出现, 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 还须将那定义抓。”记住口诀, 就掌握了知识。

(3) 将知识体系化直观化。文科生在语言能力、阅读能力、记忆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这就为其审题并提炼主题奠定了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 要注意发挥文科生这一方面的优势, 有目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解释题目、提出主干, 从自己的角度, 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解释新知识。

(4) 数学对于文科的重要性。文科学生分科以后除了数学以外, 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每一科无不是背字当头。徜徉于美文与野史之间, 学生自然很难冷静, 客观分析问题。所以, 数学给了文科一剂镇静剂, 使他们遇事更冷静。

(5) 运用好三一教学模式, 学校适应新课标的发展推出三一教学模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 要把整堂课“导”好“导”活, 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可以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程, 分成四个十分钟。第一个十分钟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 第二个十分钟教师讲解新知识, 第三个十分钟让学生演练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最后十分钟给学生导学案去自学下一节课的知识。虽然看上去教师只讲了十分钟, 但是课下备课却很重要。教师就像一个导演一样, 要导好学生, 把握好方向, 不能只流于形式, 内容效果更为重要。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篇10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应用, 可谓数学的第一要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应用于现实生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唯有此, 数学才会被孩子所接受, 数学才会受孩子们的欢迎。因此, 我们倡导数学教学的“应用”, 是从数学本身出发力求“返真归璞”, 使学生要把它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趣味数学, 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再现生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 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深入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 增长见识。促进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结合“百分数———利率的问题”的课堂教学, 教师可带领孩子到社会中去进行调查、收集, 自己去储蓄所存、取, 计算一下利息。体现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孩子活动化意识, 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感受数学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 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数学陪伴。

另外,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 现行教材中, 往往出现题目老化, 数据过时, 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 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 现用的教材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数学信息资料, 来处理教材, 整理教材, 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解求长方体表面积复习课时, 针对学生不了解教室围墙涂成绿漆是怎么回事的情况, 把教科书上题目改编成计算教室瓷片围墙的表面积, 不需过多讲解, 学生就很明白, 并且还很感兴趣, 因为他们可以用求表面积的方法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 我就趁热打铁, 让他们求贴教室的围墙要用多少块瓷砖?看到学生拿着米尺和格尺去量教室的长、宽和围墙的高以及瓷砖的长、宽, 我明白学生开始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了, 在学生测量和计算过程中,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慢慢地锻炼出来了。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应用数学意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与生机。

二、开展实践活动, 做到学以致用

多年以来, 我们的数学教学因为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僵化, 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可见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学习考试的工具, 更应该是运用能力的一种载体。因此, 在教学中, 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 我就要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注重开放题设计,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掌握多少数学知识已经不再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 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的生活现象, 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教育内容。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练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能够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转变为技能, 如果在练习过程中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开放题,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又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使学生在积极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创造性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合理地设计这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题, 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与其说学生是在学习数学, 还不如说是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数学正因为应用而精彩!

摘要: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课堂就能成为培养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数学一旦应用于现实, 形式自然就变得开放起来, 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 学习就变得有趣起来, 这更能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上一篇:道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下一篇:双排螺旋CT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