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领略演讲的艺术

2024-05-25

如何领略演讲的艺术(共10篇)

篇1:如何领略演讲的艺术

领略余世维的演讲风采

他,搏击商海几十年,足迹踏遍五大洲;他,阅历丰富,身兼数职,既能创业更会演讲。他叫余世维,现任中国管理培训咨询金业联盟主席,慧泉(中国)国际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近年来,余世维频频亮相于著名企业和知名高校,作企业管理演讲,一时风生水起,好评如潮。余世维的演讲,“寓观念于谈笑间,蕴哲理于诙谐中”,用鲜活的案例为主料,佐以新颖独到的见解、幽默诙谐的语言,烹企业管理大餐,滋补了无数的听众。

用新颖的观点警醒人

一篇演讲,演讲者新颖独到的见解无疑是打动听众、说服听众最重要的法宝。有着多年职业经理人的经验,使得余世维的视野更开阔,理念更前沿,观点更新颖。比如,对于中国传统企业管理的“人治”现象仍然盛行,余世维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讲个简单的道理。在中国一讲到海尔,你会想起谁?张瑞敏。在中国讲到中国联想,你会想起谁?杨元庆和柳传志。在中国讲到华为,你会想起谁?陈生培。所以这些总裁的名字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

大家都知道这种文化习惯,可这种习惯,在外国是没有的吧!你知道摩托罗中国总经理叫什么名字?你知道西门子的总裁叫什么名字?你知道麦当劳上海的老总叫什么名字?你大概不知道,柯达那个总经理去年在上海去世,他们公司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一切运转良好,马上换一个嘛!总经理是竞争上任,他们不是凡事都讲他的名字。如果大家统统都要把张瑞敏的名字挂起来,这个张瑞敏就最好不要离开海尔,他离开海尔,海尔就垮了。

余世维首先列举一连串有代表性的事例:海尔、联想、华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企业管理“人治理念”深得人心。接着,连用三个反问句:“你知道摩托罗中国总经理叫什么名字?你知道西门子的总裁叫什么名字?你知道麦当劳上海的老总叫什么名字?”顺理成章地引出这些世界知名企业管理的理念,并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总经理是竞争上任,他们不是凡事都讲他的名字。”也就是他在后面所讲的“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最后,他以一个假设句收束:“如果……他离开海尔,海尔就垮了。”这些观点,是对传统观点的挑战和反叛,振聋发聩,给听众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让人警醒!

用新鲜的事例说服人

演讲的材料如果都是听腻了的陈年旧事,听众谁还爱听?为了避免自己的企业管理演讲过于专业化,使听众感觉枯燥无味。余世维把耳闻目睹的一些新鲜事例,巧妙地穿插在自己的整个演讲中。比如,对于企业如何培养员工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他举出了这样的例子——

(上海)三得利刚成立的时候,从日本调过来十二名技师,每条生产线后面站一个日本人,专门监督员工的操作。哪个员工做错了,他们就会说,也、也!“也”的中文就是不是这样的意思。那些日本人站了三年,三年之后,这些日本人就慢慢调回日本。后来,我去浦东三得利啤酒厂,高总,还有他们陈副总,还有那个王科长,送我出来的时候,跟我鞠躬的样子都跟日本人一模一样。天呀!鞠躬的样子都像日本人了,看看他们被捏成了什么样子?至于鞠躬要不要像日本人一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酒的品质和严格的要求,已经做到与日本本土的三得利差不多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实并没有别的秘诀,就是不停地捏、捏,把他捏出来的。我将这个过程称为再结冻。所以一个行为,其实是这样出来的。讲一讲是没有用的,写在纸上是没有用的,挂在墙上是没有用的,行为要不停地规范,不停地塑造,不停地强化,最后变成一个圆的冰球。

思想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习惯。为了形象阐明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余世维运用了日本三得利如何管理的例子,把细节放大,把情景突出,绘声绘形,惟妙惟肖。在生动的阐述后,连用两组排比句:“讲一讲是没有用的……不停地强化”,三个“没有用的”与三个“不停”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良好的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要不停地做,才能“变成一个圆的冰球”,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他的这段演讲,事例新鲜,述说生动,细节逼真,对比鲜明,说理有力,让人信服。

用俏皮的语言吸引人

余世维的演讲之所以能打动人,吸引人,还在于他那幽默诙谐的语言。在《成功经理人》演讲的开始,余世维就反复强调自己演讲的一个背景:就是讲到别的国家,尽量讲人家的优点。他这样生动地开场——

我看过有人是这样的:腰上挂个松下手机,手上拿个佳能照相机,回家看索尼电视,出门开丰田汽车,然后一边开一边大骂日本人!这个不是本事,如果有本事,就把家里的松下手机砸烂,把佳能照相机丢进河里,拒绝购买索尼电视,坚决不开丰田的汽车。所以手上拿着人家的手机,用人家的照相机,欣赏人家的电视,开人家的汽车,就不要大骂日本。应该说我们海尔的电冰箱为什么没有卖到东京?为什么东京的三洋卖到我们中国上海?我们要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民族才会争气,这样的中华民族才会伟大。所以关起门来一讲到别人,尽量学人家的优点;讲到自己,尽量探讨缺点。 -

为了形象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余世维从反面入手,他巧妙地借鉴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杂取各种人,合为一个”,为听众细致勾描了一个漫画式的人物:“腰上挂个松下手机,手上拿个佳能照相机,回家看索尼电视,出门开丰田汽车,然后一边开一边大骂日本人!”形神兼备,言行不一的人物形象,让人忍俊不禁,笑完之后,似乎觉得这个形象也有自己的影子,不得不反思自己。接着,他明确表示“这个不是本事”的看法,用几个反问句来提示一个民族怎样做才会伟大:“关起门来一讲到别人,尽量学人家的优点,讲到自己,尽量探讨缺点”。余世维诙谐幽默的谈吐中,寓含着庄重严肃的话题,引人入胜。

余世维,这位驰骋商场的老将,誓将“企业管理”演讲进行到底,正在讲坛续写传奇和辉煌。他的演讲,用新颖的观点警醒人,用新鲜的事例说服人,用俏皮的语言吸引人,不仅向听众输送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还给我们演讲爱好者展示了演讲的风采,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发表精彩演讲的方法,相信一定会激励广大演讲爱好者练习演讲、练好演讲的决心!

奥巴马:演讲助他进白宫

在20xx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一举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成为第56届美国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精于演讲,只要他在台上振臂一呼,台下往往听众云集。演讲现场,许多民众忘情地跟着他高喊口号,甚至有人会因过度兴奋而昏倒。可以说,奥巴马能够竞选获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非凡的演讲能力。

那么,这匹“政坛黑马”的演讲,究竟魅力何在呢?

主题鲜明,注重现实性

成功的演讲,特别是竞选演讲,必须主题鲜明,切合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打动听众。美国民众痴迷于奥巴马的演讲,为了听他演讲,不少人天还没亮就去排队,等上好几个小时,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演讲突出现实主题,关注民生,唤起了大家强烈的认同感。

20xx年1月3日,在艾奥瓦州党团会议选举获胜之夜,奥巴马发表演讲——

人民此刻需要这样一位总统:他能诚实面对机遇和挑战;即使跟人民见解不同也会倾听和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不仅要说人民愿意听到的话,更要提供人民需要知道的信息。希望下一站——新罕布什尔州也给我像今晚这样在艾奥瓦竞选获胜的机会,我将会是这样一位总统!

我会是这样一位总统:让每个人都能看上病和看得起病——我在伊利诺斯州就通过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的携手合作实现了这一目标;

我会是这样一位总统:给美国最值得享受减税的中产阶级减税;

我会是这样一位总统:让农场主、科学家和企业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使我们国家彻底摆脱石油的主宰;

最后,我会是这样一位总统:我要结束伊拉克战争并让我们的士兵回家;我要恢复我们的道德地位;我知道9·11不是骗取选票的借口,而是使美国和世界联合起来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和核扩散,全球变暖和贫困,种族屠杀和疾病。

务实的奥巴马知道,要想赢得选民支持,必须了解他们的心愿,抓住他们的心。演讲中,他先粗线条勾勒出人民心目中未来总统的形象后,紧接着以四个“我会是这样一位总统”的排比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确保民众医疗服务、为中产阶级减税、摆脱石油主宰、结束伊拉克战争、恢复美国的道德地位、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等方面作出明确承诺,直面美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别是民生等现实性问题,对未来的美国进行规划。这些规划切中时弊、切合实际、切实可行,符合选民的意愿,反映选民的心声,自然就会激起选民的心理共鸣。奥巴马用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述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符合现实,鲜明地揭示出整篇演讲的主题——给我一个机会,就是给美国的未来一个机会!因此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

结构严谨,极具逻辑性

竞选演讲,在向公众宣传主张和作出承诺的同时,还要对竞选对手的政策进行质疑,攻击加以反驳。因此,必须充分借助逻辑的力量。奥巴马每次演讲时,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却非信口开河。他的演讲结构严谨,论证缜密,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

在一次演讲中,他这样讲道——

当过去一年麦凯恩在参议院95%的议题上选择与布什站在一起的时候,这并不是改革;当麦凯恩宣称将延续布什失败的经济政策时,这也不是改革;当麦凯恩承诺延续美国在伊拉克的政策时,这还不是改革。

所以,我认为,描述麦凯恩试图掩盖自己拥护布什政策的行为,可以有很多说法,比如“两党协作”或者“新颖”,但无论如何,肯定不是“改革”。

改革意味着我们的外交政策不能始于也不能终于一场不应该发动的战争;改革意味着我们要意识到解决当今的威胁不能只靠武力,还要靠外交,坚定而直接的外交;改革意味着我们的经济不能只奖励富人和他们的财富,还要奖励普通人和他们的辛苦工作,正是他们创造了那些财富……

在演讲结构和论证方式上,奥巴马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方法:以“这并不是改革”等语句组成的排比段落,对对手麦凯恩的施政纲领进行了否定和批评,此为“破”;以“改革意味着”等语句组成的排比段落,向公众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和改革措施,并作出承诺,此为“立”。在“破”的过程中,他又采取了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通过对麦凯恩一系列言行的描述,最终揭批了他所谓“两党协作”“新颖”等说法不过是掩人耳目,本质上还是小布什政策的延续,因此“肯定不是‘改革’”。奥巴马在演讲中采取这种先破后立、先分后总的结构和论证方式,使得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观点阐述精辟透彻,令听众由衷信服。

感情激昂,富有鼓动性

有句古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演讲若要感染听众,离不开演讲者澎湃的激情。奥巴马的演讲大多声情并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女儿凯洛琳·肯尼迪这样称赞奥巴马:“除了我的父亲外,从未有一位美国总统能如此鼓舞我——不仅是我,还有新一代的美国人。”奥巴马演讲的鼓动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获得民主党内的初选胜利后,奥巴马激情洋溢地讲道——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高尚、慷慨、富有同情心的民族,一个在挑战和希望面前团结一致的民族!

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才会逐渐变得强大;正因为这样,二百年前的爱国者才会在费城独立厅宣布“一个更好的联邦”的诞生;正因为这样,在葛底斯堡和安提坦的战场上,人们才会拼尽最后一份力气来保卫这个联邦;正因为这样,二战期间“最伟大的一代”美国人才会战胜恐惧,将欧洲大陆从独裁中解放出来,把美国变成了机遇与繁荣的乐园;正因为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才会努力应对各种巨大的挑战和各种不可思议的恶劣条件,努力为他们的孩子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现在到了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刻。美利坚,这是我们的时刻,这是我们的时代!是时候翻过旧的一页了,是时候使用新能源和新观念以应对挑战了,是时候为我们的祖国开辟新的方向了!

为了鼓舞民众在新的历史时期团结起来,“应对挑战”,奥巴马在演讲中连续使用了五个“正因为这样”和三个“是时候”,组成了多个排比句,气势磅礴,豪气冲天,充沛的感情宛如排山倒海;加上他声音抑扬顿挫,态势语言丰富,使这段演讲既像赞美诗一样热情,又像战斗宣言一般激昂,彻底感染并征服了现场的每一个人,使大家油然而生“为祖国开辟新的方向”的信心。难怪事后,《泰晤士报》专栏作家威廉这样评价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激情澎湃,让人联想起马丁·路德·金。”

48岁的奥巴马,以其高超的演讲艺术征服了选民的心,终于在总统大选中一“马”当先,入主白宫。难怪有评论家说:“演讲为奥巴马铺就了通往白宫之路!”

篇2:如何领略演讲的艺术

特级教师王崧舟是“诗意语文”的积极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1984年工作以来至今已30来年,共经历了六个超越自我的阶段,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艺术,创生出“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其具体的教学表现当中窥探其教学艺术。本文通过对王崧舟教学实录的归纳和整理,总结出王崧舟在教学语言、课堂对话、板书设计及评价方面的教学艺术,并由此引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分为三方面:教师和文本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透过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精准掌握教材、培养儿童语感、增强学生感悟、体味趣味课堂几方面论述。

这位32岁就成为语文特级教师的大侠,系杭州拱宸桥小学校长,上课激情澎湃,大气舒展,自成“杭派”风格,在中国的小学语文界扯起“诗意语文”的一面大旗。他表示,在教学技术策略上不必要纠缠,要不断解构自己超越自己,不被规则框架束缚。“人生即职业,职业即人生。人生就是课,课就是人生。”王菘舟这样点评语文教师的人生意境。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两小儿辩日》的示范课上得一波三折,在表演性的示范阅读中,师生的互动达到高潮,孩子们忘记了公开课的紧张,掌声喝彩声不绝。《两小儿辩日》用听写的方式的导入,真实在。大雪无痕,看来王大师已进入好课的第三种境界了——无招胜有招。

假如您没有亲身聆听过菘舟老师的课,是很难想象:到底一种什么境界?他的课亲切自然,没有任何的娇柔造作,摒弃了个别特级教师的“作秀”成分,还语文教学以为真实.他的声音是典型的男中音,充满磁性和吸引力;他的板书字迹清秀隽永;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决非一日之功!

篇3:如何领略演讲的艺术

园林是一门艺术,但它又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纯粹的视觉艺术形式,它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空间和环境紧密相关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同时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调动人的所有感觉器官全方位地感受和体验它所营造的意境和美。

1 总论

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意境之美是指能带给欣赏者意韵悠长、回味无穷、含蓄隽永、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而体验必须以人们的感觉器官的感知为基础。山河、寺庙、云霞、植物、虫鸣、鸟语、花香,这些风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时刻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多维协作、交叉聚合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园林艺术具有五官协同的多感觉的美学特征,通过刺激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甚至融入到意境之美的深刻而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去。

2 视觉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科学家研究,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经视觉获得。通过视觉,人能够辨别外界物体的形状、色彩、明暗等属性及物品所处的空间状态等各种信息。

2.1 形状

形状效果当中最容易受到关注的是轮廓。建筑、植物、水和山石的轮廓都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寺庙园林,一般都建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或险峻的山上,云遮雾绕,使人感觉到神秘莫测。皇家园林,宽广而开阔的湖面展现的是皇族特有的大气磅礴、辉煌宏壮。而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空间轮廓就自由多了,绝不会出现一线开阔的空旷和寂寥,或假山湖石,或栈桥铺道,婉转自由、灵活多变。

2.2 色彩

在影响视觉的所有因素中,色彩是最鲜明、最直观的元素。中国传统园林在色彩效果中最富代表性的当属皇家宫殿。紫禁城中三大殿均采用金色的瓦顶黄屋,红色的柱和墙,白色的大理石台基,整体色彩形成了蓝天、白云、黄瓦、红墙、白基的色彩关系;内部装饰雕梁画栋,鲜明悦目。整个建筑颜色简洁明朗而又辉煌灿烂,极为壮观。行走其间,你能感觉到古代皇帝的浩荡之威,不由自主鼎礼膜拜、心生畏惧。

2.3 明暗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明暗的应用,广泛表现在对物体对象空间属性及状态把握的效果巧妙设计。例如利用植物的叶色深浅及落叶和针叶的季相规律来安排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变化;利用深水来表现深邃、厚重、磅礴,利用浅水来表现欢欣、灵动、轻松的情绪;利用粉墙、黑瓦、幽竹的明暗对比来制造多变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利用明暗的规律来影响并创造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意境体验。

3 听觉

感官体验当中,听觉的重要性仅次于视觉。而且更容易与视觉产生联系形成感觉联动的效果。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意境的创造往往最重视这两者的关系,当代园林艺术设计把听觉感受的园林设计内容归纳为“声景”,并通过传统园林的各种成功的范例不断发掘和创新。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声音的产生一般分为自然发声和人工发声2种,自然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兽虫鱼等,人工发出的声音有晨钟暮鼓、管弦琴瑟、梵音禅唱、吟诗诵读等。个圆的“风音洞”,在东山后的岩石间开了24个空洞,风吹入孔洞呼呼作响;“雨打芭蕉”的场景在很多私家园林中有相表现,雨随屋檐跌落打在墙角的石板或者特意放置的水缸里,发出滴答或者叮咚的声音也颇能映衬惋惜惆怅、寂寥落寞的情绪。至于植桐种柳、培花护土、理水载荷、杂草竹石,自然是蝉鸣蛙叫、虫啁鸟啼的好去处了。

4 嗅觉

凭借自然界中具有幽香叶脉腺体的植物和应季相开花引蜂闹蝶的花卉,与园林景观中意境韵致联系起来创造独特的效果,这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即“香景”的设计范畴。三秋桂子、荷叶芭蕉、冬日腊梅、空谷幽兰、八月桂花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惯用的香味来源。

北京著名景点香山之名就源自于杏花之香,其中香雾窟、雨香馆、香岩室、香山寺等景点都因香而设。尤其是位于半山腰的香雾窟,乾隆根据其景周围绿树环绕、花香扑鼻的特点,把香味和朦朦胧胧的雾景联系起来而命名为香雾窟。

5 总结

作为人造艺术领域,园林也是有感情的,欣赏者身处其间,在利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与园林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情感。艺术审美的过程就是设计者、欣赏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设计者的意、园林的境、欣赏者的情,三者的高度融合,就是园林艺术审美意境价值的完美呈现。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人们的感觉器官影响,为园林景观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园林艺术设计和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提供启迪借鉴和推动。

关键词:感官体验,中国传统园林,魅力,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万艳华.论现代风景园林的美学特征[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12)

篇4:浅谈如何领略散文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散文;艺术魅力;鉴赏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是人类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日常心态、生活存在的观察与表达。它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天空。散文家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其中的真谛,将读者从平凡的处所带进飞扬的极乐世界。阅读散文能勾起我们的生活体验,激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令我们沉思。

佘树森曾经说过散文能给我们带来“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读散文时能产生引起共鸣的快感,散文能带给我们天籁之美,引人入胜,所以很多人将诗歌比作“抒情女神”,把散文美其名曰“抒情王子”。的确,散文以其灵活的笔法,浓烈的情味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的心。那么如何领略散文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鉴赏技巧。

一、整体把握作品

整体把握散文,要先辨其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做阐发,还是就现实做联想。然后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梳理思路,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对作品有整体的理解。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二、仔细揣摩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谓揣摩语言,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语句的含义。散文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迷人的笔调,也是散文的艺术魅力所在。

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我们需要博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海洋之中。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跋寓山注二则》中说,“文章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此话形容散文,最合适不过。散文自有一种淳朴之美,特别是作者袒露无隐,真情表白的文字,让读者有一种促膝交谈的自然亲切感。作者的真性、真情、真知、真见,作者朴素自然的表达和娴熟的文字功底,以及散文笔调所营造的情韵和气氛,散文的节奏,韵味,长短句子的配置和文风,笔墨的纯净也使散文独具艺术魅力。

三、深刻体会意境

我们写文章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总是偏向于选取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的景物,构成一个特定的抒情背景,以此为依托,来倾吐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寄予美好的希望和追求。

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又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它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散文无论是描述人间万象,还是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毫不隐蔽自己的观点和个性,并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热情。在散文作品中,可以感到作者的心灵为我们敞开,倾诉衷肠,我们可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作者的娓娓讲述。

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意”,情思也;“境”,形象也。即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关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例如:《绿》所表现的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灯》的希望永存、抗战必胜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战”思想,《故乡的榕树》的思乡之情等立意,都是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喷发而出的。这些经典佳作让人看了以后能引起很强烈的感

动和共鸣,读者发自内心的快感,都充分体现了散文的艺术魅力。

四、了解时代背景

注意对散文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弄清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尤其是主题较为深刻,情感较为含蓄或象征意味很深的作品,联系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就可能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乃至作品的主旨。

例如《灯》,只要抓住“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就能弄清为什么除了写眼前的“灯”之外,还要写回忆中的“灯”和联想(传说)中的“灯”;《荷塘月色》中抓住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能知道作者在重点处写了“荷塘月色”之后,还要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忆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的原因了。再如《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不仅是作者的“独白”和“自传”,更是作者思想心灵和大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思想需求紧密相连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最真实的情感,散文的这种率真和坦白,在引起读者的共鸣的同时,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篇5:演讲艺术的技巧如何学习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篇6:如何使自己演讲具有艺术魅力

如何使自己演讲具有艺术魅力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一、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

情变化而变化;

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2、分清词界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

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 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

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强。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

二、语调训练

1.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3、抑扬

4、缓急--弛缓结合

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

三、演讲语言的设计

承上启下

演讲,尤其是赛事演讲,一般来说,选手都对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太好做过多的临场更改。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选手的演讲话题,或是他们演讲中的观点、动作等进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这种临场性的引发会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一世范文网

少说客套话

良好的开头语言要新鲜,忌套话、空话、老话、大话、假话、官话。

演讲的结尾应该感情充沛,语气铿锵,像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的:“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无穷的思味与不尽的遐思。

从缓、平、稳开始

演讲者应利用好语言的变化把基调定好,以引起听众良好的思维定向。一般来说,开始处要做到缓、平、稳。基调确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进行,应该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前后照应,变化无穷。

起伏结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者要适度

地注意演讲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这主要是从语言、内容、情感几方面去体现,语调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缓,声音要宏大精细,音色要刚柔多变,情感要跌宕起伏。

事例亲切可信

篇7:巧用戏剧引导学生领略经典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现实生活。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戏剧, 教师要借助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联系现实生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展开话题, 专题讲座

教材虽然只编选了四篇文章, 但教师要以教材为例子, 把它作为话题, 进行专题讲座, 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戏剧知识。如戏剧的种类、分类;戏剧的综合性、舞台性、冲突的尖锐性和语言的特殊性等基本特点;通过台词的通俗易懂、简短明快进行人物形象刻画及戏剧基本的语言艺术特色;戏剧基本的结构组成和人物、矛盾、情节、场面的集中等突出特点, 引导学生对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综合性戏剧艺术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介绍必要的角色知识, 如生、旦、净、末、丑, 以及说、唱、念、打等基本动作, 帮助学生对戏剧有一个明晰的认知。借助教材, 介绍戏剧文学基本的舞台提示、舞台说明和人物自身的台词, 引导学生理解戏剧文学通过人物台词、说唱道白等语言艺术刻画人物形象的表演艺术, 品味剧本艺术特色, 深入领会戏剧表现的深刻主题。必要时, 通过介绍舞台表演时的主要乐器、布景道具、脸谱、服装等,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戏剧艺术。

二、引入生活, 激发兴趣

借助当地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认识戏剧表演中的场、折、幕等同剧本的段落层次关系。通过实地观看欣赏戏剧表演, 理解剧中人物说、唱、白等基本形式以及动作场景的虚拟性,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通过舞台表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综合性戏剧艺术。在了解地方戏曲的基础上, 由浅入深地讲解京剧艺术, 帮助学生认识国粹艺术, 以及国内主要的剧种, 如豫剧、川剧、黄梅戏、秦腔等主要特色。

三、整合课程, 渗透艺术

生活处处有语文。将语文和音乐课整合, 以教唱《唱脸谱》为契机, 从“蓝脸的窦尔敦, 红脸的关公,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歌词中了解各色脸谱所代表的意义;从“紫色的天王, 绿色的魔鬼, 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唱词中了解脸谱着色的鲜明、生动、勾描和夸大;通过收听、观看、学唱一些喜闻乐见的戏剧, 如《智取威虎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经典戏曲, 品味唱词的优美, 感受唱腔的风格, 感知表演的特色, 知晓舞台艺术的韵味。让学生在讲读品味、听看说唱中, 一石三鸟, 寓教于乐。

和美术课整合, 让学生通过画脸谱, 了解脸谱的画法, 知道脸谱色泽搭配、着色及象征意义, 在形象直观中了解人物的艺术形象。如红脸的忠义耿直, 黑脸的粗鲁豪爽, 白脸的奸诈多疑, 蓝脸的桀骜不驯, 紫脸的肃穆稳重, 金脸的威武庄严, 绿脸的勇猛莽撞, 等等。

四、读演结合, 提高能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 “读”。戏剧文学也一样, 只有多读,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剧本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揭示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 在读中理解品味舞台说明、人物台词、虚拟动作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揭示。在理解品读剧本的基础上, 戏剧文学更要突出“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完成某一戏剧作品的学习后, 进行必要的演练, 让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舞台表演中怎样通过人物的台词、动作、场景、服装、道具等表现人物的个性、内心以及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同时, 引导学生在演的过程中知道音乐、道具、服装等对人物形象、主题揭示的辅助作用,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和尾声的布局, 了解演练中人物的出场退场等, 培养学生基本的戏剧文学读、演、写的能力, 传承戏剧艺术。

五、学以致用, 加强实践

“戏剧是生活的镜子, 是浓缩的人生。”戏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活学活用, 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内品读、演练、学唱, 更要指导学生在校内外的实际生活中运用。如在学校活动中编写、改写课本剧, 自编自演话剧、小品、哑剧等, 参与乡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加强实践, 提高能力。

总之, 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戏剧,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 引导学生多读、演练、学唱, 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 走进戏剧新天地, 领略艺术, 传承文化。

摘要: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戏剧这一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教师要借助教材, 展开话题,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 通过专题讲座, 整合课程, 学演结合, 激发兴趣, 渗透艺术, 引领学生走进戏剧新天地。

篇8:领略唐卡艺术的布局和用色之美

孜东哇·平措多布杰就来自历史悠久的孜东村,8岁起拜师学艺,潜心苦练,将绘画唐卡作为终身的修行践行至今,终得入境。他是目前为止孜东唐卡绘画艺术唯一一位传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美术家协会理事,在孜东唐卡绘画艺术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1990年来到拉萨,继续唐卡创作,同时参加过不同规模和不同形式的唐卡展,包括全国最成功的大型唐卡展,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2012年举办的首届《见即愿满》勉唐派唐卡艺术精品展和2014年11月在加拿大举办的《灵感高原》中国画家美术作品展、2015年北京画院举办的《雪域神采》三人展等大型唐卡展。

6月10日,孜东哇·平措多布杰个人唐卡展在拉萨八廓街萨巴嘎藏画艺术展厅展出,展览由西藏自治区文联、西藏自治区美协、西藏自治区书画院主办,精选了画师10年创作的28幅唐卡精品,西藏文联名誉主席、美协主席韩书力说:“虽然展出的作品数量不多,但件件都称得上是精品”。其中《金刚喜像》为作者耗时7年绘制完成,整个画面呈暖色调,据策展人普穷介绍,即便不懂唐卡的人,一眼也会感到这幅唐卡的布局和用色之美。平措多布杰介绍,7年里他并非每日都画,而只在每周的两三天里的某一段时间,精神健旺,心平气和时动笔,而每次动笔之前,他要花费一点时间仔细回味前一天的此刻,不可过于兴奋,不可稍有颓靡,只有接续无碍,才是画唐卡的好状态。七年能够始终保持同一状态,一以贯之,使画作看起来一气呵成着实不易。

篇9:领略管理学家曾仕强的演讲风采

曾仕强,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被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和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近年来,曾教授应邀在海内外各地演讲,每到一处,好评如潮。那么,曾教授何以成为讲坛风云人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管理学家的演讲风采。

以史为鉴,借古明今

曾教授历史知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厚积薄发是其演讲风格之一。演讲时,他并不纯粹地引经据典,旧闻重提,而是根据演讲需要,将历史故事条分缕析,揪出要害,从而达到以古论今、借古讽今的目的。例如,在谈到核心团队的重要性时,曾教授讲—我们所有的成败,不是决定在领导,而是决定在核心团队。中国的竞争力不是在领导,而是在核心团队。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哪点比得过项羽呢?论出身,刘邦是平民,项羽是贵族;论武艺,刘邦的剑只杀得了蛇,项羽砍过的人头却是谁都数不清。但最后,在乌江边抹脖子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为什么?只为一样: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算起来,项羽还是个敢作敢当的伟男子,大敌当前,身先士卒,跃马扬枪,所向披靡,绝对的超级男模。但在任何社会,刘邦一定打赢项羽。因为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个。他很清楚,单打独斗不行,所以,一有事,就推给韩信,推给樊哙,推给萧何,推给陈平……叫上一帮人来,你项羽力能拔山又怎样?气能盖世又怎样?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又怎样?还不照样死无葬身之地!我想,在座的各位,在企业大小都是个头目,如何建立你的团队,是最实际的。

这是曾教授在谈“如何打造坚实的基层团队”演讲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一段话里,曾教授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引起听众注意;继而以刘项之争的典故加以论证,在出身、武艺方面,刘邦虽然远不及项羽,但“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一语中的,道出根由,“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人”,项羽不会团结人,到最后当然是四面楚歌,拔剑自刎;这时,再真诚呼吁身份是“头目”的听众要重视团队,也就颇得认同了。楚汉之争的故事,虽然不算新鲜,但“超级男模”、“团队”等时尚词汇的穿插,使话语风趣、有新意,一连串反问构成的排比,使句式有势、生动。并且,曾仕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去阐明现代管理之道,更使道理形象、易懂。这样的演讲,听众听起来能不兴致勃勃又受益匪浅吗?

标新立异,自成一说

听曾教授演讲,时常有新奇之声,不俗之见。且细听之后,更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例如,曾教授认为,君子也应注重交际技巧,提高竞争力,要善于自保,追求圆通。他是这样讲的——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样子,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的不同,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是圆通。而在任何环境下,与任何人相处,都喜欢玩心眼、耍计谋,就是圆滑。小人圆滑,因而我们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圆通和圆滑长得一模一样”,都是“推、拖、拉”这副“打太极拳”的样子,这个拟人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不动声色地道出了人们厌恶圆通和圆滑的原因。接着,曾教授开始为“圆通”喊冤、申冤,三组对比,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圆通是“面对现实”,圆滑是“逃避现实”;圆通是“负起责任”,圆滑是“推卸责任”;圆通是“审时度势”,圆滑是“投机取巧”。这样一来,听众对圆通和圆滑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不再盲目排斥“推、拖、拉”,不再把“圆通”视为可耻行为。相反,“要足够圆通”,才能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少吃亏。曾教授的演讲,观点新奇,论据充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怎能不让听众心服口服?

篇10:如何领略演讲的艺术

一、激情诵读,体味意境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诵读与体味是最重要的前提。而学生进行激情的诵读和细心的体悟是诗歌学习最为关键的环节。

1.有效引导,激情诵读

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诵读训练和诵读体验。教师也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诵读展示的机会,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讲授相应的诵读方法和技巧等。在进行杜甫的《登高》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节奏和情感。之后,让学生分组朗读。学生的声音都很洪亮,甚至是高昂,节奏划分也较准确。但是,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得不够。于是,笔者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再做示范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脸色低沉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还发出了感叹,听完范读之后,学生又自发地开始了讨论,纷纷表示对杜甫的遭遇感到痛心、同情,同时对其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博大的胸襟表示钦佩。所以说,在诗词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意,有效提升其情感体验。

2.音乐烘托,创设情境

在古代,诗词都是配乐进行演唱表演的。所以,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音乐来为诗词进行配乐,进而创设诵读情境,烘托气氛。很多学生都听过王菲版的《但愿人长久》。在复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就可以播放这首现代流行歌曲,或是利用这首歌曲来为《水调歌头》进行配乐,进而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深沉的思念之情。教师也可以用《春江花月夜》这首古典乐曲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配乐,这样能很好地呈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诗词的意境美。

二、寄情于景,感悟意境

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厘清情与景的关系,带领他们走进诗词的意境,实现心灵的净化,并且能学以致用,在练习和考试中有效地运用。

1.情景映衬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一词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概括特点,体悟情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十四个叠字传神地呈现了诗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悲凉的心绪。而乍暖还寒时分的大雁、黄花堆积、雨打梧桐的独特景物的选取强化了诗人的愁情,真可谓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本词用哀景写哀情的抒情方式,让学生学会在情景映衬中体会诗人的愁绪与凄苦。

2.触景生情所谓的触景生情,应该是诗人见到景象后才生发出来的独特的情感,在这里景和情相生相融,互为表里。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时,引导学生思考离别之情的抒发和所见之景的关系。诗人在这样一个清秋,看到了寒蝉凄鸣、骤雨、杨柳、残月等景象,激发了极力抑制的离愁别绪,那种离别之时的痛苦,与恋人的惜别之情又被强化,触景生情,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此外,还有一种抒情方式,也就是寄情于景。我们在学习中以及高三总复习中都会接触到这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如此。

三、联想想象,融入意境

1.联系诗人,知人论世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们必须结合诗人的数次出仕,不愿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之后选择归隐田园的人生经历。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归隐的渴盼,而诗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营造的和谐、美好的意境也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2.联想意象,同类比较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意象有独特的情感内涵。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月”就是闲适的,就是清幽雅致的象征。古典诗词中这样的意象很多,比如松、竹、菊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去寻找意象并进行同类比较,再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合理想象,就能很好地理解诗词所营造的意境。

总之,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让学生在古典诗词营造的意境中诗意地行走。

上一篇:我对粽子许下了心愿作文下一篇: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例分析: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