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2024-06-24

中国幼儿教育现状(共6篇)

篇1: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的现状

1什么是教育?

2中国教育的问题?

3未来教育者应该怎样做?

教育,顾名思义即教书育人。从字面意义理解来看便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将要教学的内容传授给被教育者的过程。所以,教育必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书”即教育的内容;“人”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还有教育方法。中国的教育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时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欧洲人还在用简陋的武器互相征战时,我们的孔夫子已经广收弟子,坐而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人也早早就用科举制取代世袭制选拔人才的方式。而西方人直到近代才中国学会这种考试制度。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近代以后,我们的教育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在我看来,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也是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从教育三个方面来看,那就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科学技术,即教育的内容上更加发达,它决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素质高低,教育方法上也更加注重实际,这样,被教育着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优秀的教育者继续教育出更好的被教育者,人和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教育向越来越高的水平发展。而在中国恰恰相反,教育体制已经僵化,即使新的内容进来,仍然发展缓慢,这就和人有莫大的关系。

但当下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的逻辑问题。我们可以随时获得与世界同步的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甚至有世界顶尖的教师群体,还有国外学来的先进的教育方法,但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只是差强人意。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缺的不是“人”“书”或者方法,而是正确的教育目标。我们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我们从小就知道衡量优等生和差等生的标准全在于卷面分数,这绝对是一种变态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的人才。一个只有纸上功夫的人大概也只会纸上谈兵罢了。

如果说中国僵化的教育体制不能培养高端社会人才还可以接受,那么中国的儿童教育简直令人痛心疾首。不断爆出的虐童事件反映的不只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问题。说白了,这也是中国教育长期恶性循环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要想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光盯着教育体制是远远不够的,与其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制度都必须一起改变。这对于中国来说将是一段艰难长期的过程。

显然中国已经在做一些努力,首当其冲的便是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随着社会体制各方面的深入改革,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必然能取得长足进步,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言,做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2: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摘要:当今社会问题比较多,其中教育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从学校,地区投入,师资资源分配,教育制度等进行分析。另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教育现状 师资资源 教育制度 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对学校进行排名,而排名依据就是学生的排名或升学率,而学校排名也与评优挂钩。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就对老师严格控制,其依据则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排名和升学率。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成了一门产业却已成事实,教育的收费问题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赞助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第二:只有奴才教育,没有人才教育。很简单,人才是有人格、思想和思维的,而奴才却简单的多,只教你如何来服从,却不准你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这就是王小波所说的要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猪的理由。

第三: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戕害最大的一种教育,一种失败的教育,从德国、日本的再度崛起,要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教育。

第四:只有专业教育,没有通才教育。学文科不知道理科,学理科不知道文科,现在学校里,只有学理科失败的才学文,导致了整个国家人文水准的不可逆转的滑坡,整个民族道德水准的堕落。一个本科大学生出来,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不懂,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第六:只有精英教育,没有平民教育。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屡见不鲜,很怀疑他们的专业水准,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学术剽窃、职称官本位的今天,这些精英能负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吗?大学办得像衙门,经费年年倾斜,而乡村中的草根教育却无人问津,投资不足。

第七:只有思想教育,没有伦理教育。教育不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反而中国传统中的伦理道德,一个人如何来承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如何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却成为文化断层,如何来处理与国家、民族、家庭、父子、夫妻、朋友却没有定位,造成人心的迷失,造成道德的沙漠。

第八、只有短视教育,没有战略教育。表现为教育被异化。“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事实上只有教条的、模式的、僵化的、断章取义、不合实际与生活脱节的一成不变的教育。

第九:只有阶级教育,没有和谐教育。这和教育的主导思想有关系,五四以来形成的西化教育,孔子成为过街老鼠,直到现在,整个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没有一个认真的、全盘的反思,对中国的沉沦、体制文化、国民性没有彻底的肃清遗毒。

今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许多的利益群体牵扯到里面去,用牵一发动全身可是相当确切啊啊。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纸堆之间,做题、做题、还是做题。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残害青少年的制度。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而科举的源头在哪里?在我们的儒家思想。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

现在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对我们来说都是废物,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也用不着的东西,教学方法又那么刻板,不能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我们学它只是为了拿到一块敲门砖。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是怎么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好像是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如果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怎么能出“帅才”呢?除了教出一大批亦步亦趋的蠢货之外,这样的教育还能干什么?这一切的根源有在哪里?

根源就是当代的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最荒唐的是他们把几千年的腐朽教育方式,当“传统的教育模式”延续着,什么应试教育,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如此封建的教育体制还夹着环环相扣的利润链,害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高考于八股文有什么不同?我看没有!都是在压制人性,束缚思想!中国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成这样,我们还熟视无睹,不去改革,长此以往,国家将无人才可讲!

那么,教育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

目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教育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追求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教育与个人生活状态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一个期盼,公平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教育的平等,是“中国大教育”的兴旺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公平教育”的观念,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和谐中生存与发展,否则不论在教育上投入多少,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无视甚至歧视某些群体和地区,并且不惜牺牲这些群体或地区的利益”这种严重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发生。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近几年,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仅是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以硬性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虚假投入;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目前,一方面要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主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上,还须将原来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补助部分转向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同时对外要继续争取国际援助(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内要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只有内外合力,全民同心,教育的物质储备才有保障,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力惩教育腐败

学校“普九”欠下的债务有政府承担,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松绑。切实推进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严格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学费和杂费的内容和收费标准,掐断根源,杜绝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依法处理教育腐败行为,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国家助学贷款应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多地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生存状况。

(四)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

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高考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录取分数线,其次要保证高考录取过程中的透明性,改革原有的志愿填报制度,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后在高考科目和内容改革中适当增加能力和素质测试的比重,维护教育的机会公平。改革现行的择校制度。只要考核方式合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主要能力,同时有能保证正确的教育导向。那么,以分择校就不失为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实际上,它是以教育系统内部暂时的不平等换取教育的整体效益和社会的整体公平。确保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部免费,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实现在城镇就近入学,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郑淮 《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 扬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胡安刚等《中国地区差异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篇3:中国教育目的与现状分析

中央电视台八套播放的一部电视剧----名校, 让我感触颇深。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考生在去参加一所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选拔的考试途中被汽车撞伤, 生命垂危。路过的送孩子参加考试的家长却没有一个停下来帮助他的, 哪怕只是打个急救电话。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想耽误自己孩子的考试时间, 不想让孩子考试时分散精力。相信看过这一幕的所有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到心痛: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大学可以倾家荡产, 可以四处求人, 甚至可以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 这是怎样的一种冷漠啊。他们难道没有想过, 自己这样的作法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孩子今后的做人有何影响。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教育的目的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用功利的目光看待教育。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家长们从小就对孩子说: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 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工作, 没有工作就只能讨饭。他们把孩子上大学看作自己毕生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不辞辛苦, 报辅导班, 请家教, 托关系;孩子们更辛苦, 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小小年纪就带着厚厚近视眼睛的小孩。他们没有童年, 没有自己的选择权, 只能走家长们为他们铺好的路。甚至连兴趣爱好都被剥夺。喜欢画画的孩子可能被逼着学钢琴, 只因为家长认为钢琴更有前途。家长们关心的只是让孩子考上大学, 却没有想过孩子的理想兴趣是什么, 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 道德是否高尚, 会不会为人处事, 将来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这些才是对孩子更重要的啊。钢琴家傅聪的父亲教育他要时时记住四句话:“第一, 做人;第二, 做艺术家;第三, 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里就涉及了教育的目的问题。傅聪的父亲认为他首先是做人, 最后才是做钢琴家。所以, 有必要首先对家长们的思想做深刻的教育, 转变他们大学就是目标的思想, 让他们明白培养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灵---做人才是更重要的。毕竟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

不仅家长们要正确理解教育的目的,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重新审视这一根本性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能力, 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教育在人类个体上的贯彻程度, 只是对教育效果的一种检测, 并选拔出符合教育要求的优秀个体, 使社会给予其发挥优势能力的条件。但现在社会和学校却完全变成了教育在迁就考试, 完全然有得、心醉神迷。

正因为书画在同一中国大文化背景上起源, 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演变, 而形成不止以上的诸多共性。正因为有以上共性, 书画遂结为近亲。但书就是书, 画就是画, 共性可以互补, 却不能阻挡二者分离、独立的趋势, 把握书画的艺术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书画则是最自由、最心灵化的艺术。书画艺术发展到现在, 人们对其表现的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大家评判一幅作品, 已不仅仅满足于其表象的美, 而更重于内在的神, 即所谓形神兼备, 方称佳作。如果仅仅停留在所谓美的层面之上, 那肯定是很不够的。所以应当肯定, 书画艺术美, 是情感美。书家通过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作品的视觉效果之所以不同, 正是书家不同的感情色彩使然。《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是因为王羲之在“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的特定环境氛围中, 有了“畅叙幽情”的情怀, 激发出卓绝的诗情画意和笔墨技艺, 从而能够把书法艺术的抒情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失去了这样的情绪氛围和感情因素, 这样的传世佳作也即不复存在。

中国画乃中华文化之精萃体现, 渗透着中国画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萃, 体现着东方的哲学智慧和一种文化抒情精神。人生之淡泊或平和、恣肆, 或张扬、厚重或雍容、潇洒或浪漫, 在画家则以笔墨纸素将自身精神得以表达彰显, 进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宽解。

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以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教育中所采取的活动、手段, 几乎无一不指向为考试作准备的方向。然而, 现在的考试并不能从合适的角度去检验受教育个体的能力。考试成绩不佳但有过人本领的人比比皆是, 而考试出色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力平庸甚至违法犯罪的也不少。现代快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 2008年7月, 南京33所高校834名大学生身陷特大传销案。诸多细节令人触目惊心。高考状元沦为传销头目, 直到落入法网仍执迷不悟。是什么令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走向犯罪, 是对金钱的欲望, 还是年少无知, 还是教育的问题呢?这些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 到头来连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 不仅没有为祖国做贡献, 反而走上违法道路。利文斯通说过:“知识是重要的, 使用它的力量更重要;但是, 最为重要的则是一个人的信念, 他的是非观, 他是否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标准, 并准备按这些价值观和标准去生活。”。所以, 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灌输知识, 尤其是书本知识, 而是养成人格。学生不仅是认知个体, 更是生命个体。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 使生命更有尊严, 而不能把生命当作知识的容器。学校教育不仅为升学、就业做准备, 更是为整个完满的人生做准备。

在我看来, 中国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 但那也没有必要使人人成为学者, 大学生。国家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因此应该鼓励每个人的独特性, 让他按自己喜欢的或适合的道路发展, 不要求统一的模式。让每个人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 使他切切实实的掌握一种技术或能力, 在某一特定领域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而不是空有一纸文凭。大家都去做学术和研究, 建设谁来做, 粮食谁来种呢。大多数中国人都崇尚名牌大学, 但对职业学校, 技术学校类却较轻视。我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一观点, 扭转人们这种不正确的观念。让人们觉得上职业学校和大学是一样光荣的, 它们是在不同的领域为国家做贡献。

子曰:“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就是说孔子说:“在道德上不加以修养, 在学问上不去讲习, 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 有过错不能改正, 这些都是我感到忧虑的呀。”刘备也说国家用人, 当以德为本。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教育是多么重视德育。孔子和刘备都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孟德斯鸠也说过, 一个人民的国家中只要还有有一种推动的枢纽, 这就是美德.中国发展了几千年, 却似乎正在把这个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是手段逐渐淡化。小学只有简单的思想品德课, 初中, 高中, 大学都不再设有这一学科。虽然刘海洋, 马加爵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 但是似乎社会和学校仍然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加强德育教育,

中国书画运笔的行、止, 疾、徐, 都体现了人的情感速度和大自然速度的千变万化。中国书画所表达的感情起伏、心绪抑扬、生离死别、慷慨激昂等等, 均含于行、止之间。民族英雄岳飞, 历史上他并不以书法而扬名, 但他集万千心绪、未酬壮志, 借诸葛亮《出师表》, 奋笔疾书以此发泄心中的郁闷, 留下了千古名帖。而中国绘画中也有“喜画兰蕙怒画竹’”之说。可以这样理解书画家在运笔过程中已赋予了笔墨感情色彩, 一个人修养和笔墨功力的高低, 往往决定了对笔墨运用的差距, 也反映出感情表露的粗浅与深厚, 单调和丰富。

中国画家们一直强调国画的创新, 笔墨等于零早已人尽皆知了, 但创新如果抛弃了传统的“旧”, 也就意味着斩断了自己与传统文化背景的联系, 把笔墨后面的蕴涵着的人文精神摒弃了。艺术创作最后显示的魅力还在于变化后的“新”。单纯追随传统, 再好也只是它的简单重复, 它失去艺术作为个性表现和存在的价值。画家对传统文化的钻研和对现代性的向往, 要坚实的走“牵着传统走向现代”的艺术道路。

中国画和书法就象两株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连理树, 枝干相通, 环抱相生, 生生不息。任何无视这个事实的所谓“创新”都背离了中国画和书法的本质。把书法入画、画入书法这件事做好、做活才是中国画和书法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途径。

浅析英语课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王静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摘要】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越来越多, 所用的课件多种多样, 随之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不可避免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 本文对使用的课件进行了分类, 并列举了在使用各种课件时遇到的典型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以便于对课堂课件的制作与应用进行规范,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课件;大学英语教学

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里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辅助教学设备, 从留声机到录音机、VCD播放机、语音室, 致使课堂教学模式不断革新。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一种被称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CALL) 全新语言教学模式走进了大学的英语教学课堂, 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成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中心所在, 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一、课件的种类

一般认为, 依靠计算机运行的教学软件在汉语中统称为课件。目前常见的课件有以下几种:

1. 演示课件 (presentation) , 早期的课件之一, 源于投

影或幻灯片的演示软件, 目前的演示课件一般是用Power Point制作, 可以将音频、图片、照片、动画及视频插入演示片中, 极大丰富了演示内容。目前不少教师制作的课件与此相仿,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会议发言或报告辅助演示片并不完全适合多媒体课堂教学。

2. 单机版教学课件 (Pc-based edu-ware) , 多以光盘为载

体, 在个人计算机上运行, 集文字、声音和影视为一身可以取代录像教学。此类教学软件中有的很好地实现了人机交互功能, 有的具备阶段评估设置, 供使用者自我评估学习成绩。虽然这类课件有不少优点, 但是它们是以个人或小组学习或培训为目的的, 为了使每屏容纳较多文字的, 所用字号一般较小, 不适合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播放。

3. 网络版课件 (Internet-based) , 该类软件在网络服务

器上运行, 面向所谓的虚拟课堂, 可以在国际互联网所能及的地点, 在任何需要的时间实施教学、培训任务。这类课件一般应尽量使文件最小化以加快传输、加载速度。由于受到网速限制, 如果有过多用户同时登陆同一服务器, 将会大大减低数据的传输速度, 甚至造成在指定时间不能完成下载任务。另外, 网络版课件的交互性也是有限的, 不便于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4. 课堂课件 (Classware) , 是直接面向多媒体课堂的英语

教学课件, 这样的课件在制作时遵循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正是这些要求和原则, 使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大学英语课堂课件在使用时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二、目前所用课件存在问题

1. 用Power Power所做的演示版看起来比较适用于课堂播放。

但是大都是以单元 (unit) 或课 (lesson) 单位, 并没有分课时, 按照教学环节来制作, 而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忽略按照内容分配课时。只有分课时, 分环节才能把教案和课件制作有机结合起来, 而使课件制作和使用不是教师的额外负担。

2. 单机版的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近年来, 有的出版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制作了单机版课件或演示版课件。这些课件设计周密, 制作技术高超, 单词让外籍专家配音, 同时也应有尽有地包括了包括科了各种影像资料。但是在教室试用过程中, 教师感到眼花缭乱, 在有限的课时内对于其中诸多的内容难以取舍。其中的多媒体资料有的不能剪切拷贝再利用, 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便成了摆设。

3. 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潜在资源, 重要的功能处于闲置状态, 如:

实时控制, 多界面, 多任务等。以时间控制为例, 文字和录音可以在指定时间播出, 读秒关停, 这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对于训练阅读速度和听力反映速度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实际起码没有起显著成果。此外, 我认为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远远不够。上至社会, 下至学校, 都应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今年的雪灾, 四川大地震, 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爱祖国, 就是爱祖国的山河, 帮助祖国的人民。

综上所述, 希望家长, 学校, 社会在迅速发展教育的进程中, 能够停下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以妨走弯了道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全面培教学中, 这种功能很少使用。

4. 课堂课件未能溶入常规课堂的教学原则。

讲课中除了体现课堂教学环节之外, 还要遵守由浅入深, 讲练结合, 及时复习、巩固, 评估等教学原则。但是一些软件仅仅停留在会议演示的类型上。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 教学原则是不能违背的。即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也应该传承教学原则。

三.多媒体课件的规范

课堂课件的规范化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是由其日益广泛的应用和影响所决定的。规范大学英语课堂课件设计制作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性:课件应该代表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教法, 即, 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法应该有不同的课件设计特点。教学法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教学法体现于课型设计、课时分配、教学活动分类、复习、练习及成绩评估内容的设计。课堂课件不能仅仅是课本的摘要, 也不能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多媒体版本, 对于这些教学理念和教法也要有所体现。

2.适用性:除了共有基本知识点之外, 从内容或形式上均能根据教师的需要进行修改, 删节或增补。因为无论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因此, 就有必要将课堂课件搞成一个开放系统, 以适应这些变化。

3.课堂课件的时间分配: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堂用时。就拿精读课来说, 能够承受多大的有效教学容量是课件设计时务必考虑的问题, 因为容量不足或过大都会直接影响授课效果。如果过多投影文字, 就会造成过多的笔记负担, 也会冲淡教学重点。

4.链接媒体适度:多媒体使用越多课堂效果越好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不同的是, 大学英语教学课件应该更多体现科学性和指导性, 而适当减少趣味性的比重。如果只是单一的文字, 就没有必要制作课件。如果不加选择地加入音像文件, 也只是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四.充分利用新技术,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的世纪, IT技术的发展正在给各个行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告别了粉笔、黑板, 教师们所面临着处理教材和课件制作的双重任务。但是, 对于课堂课件制作来说, IT专家+语言教学专家未必优于掌握课件制作技术的教学内行。如果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都能成为课堂课件制作的高手, 必然会带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养, 是形成人格的过程。真心希望中国的教育能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好人, 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教育近年来也飞速发展。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 现状又是如何呢。本文通过大量事实对教育目的及现状进行分析, 以期待引起人们的重视, 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现状,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篇4:中国教育目的与现状浅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近年来也飞速发展。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中国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现状又是如何呢?本文通过大量事实对教育目的及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待引起人们的重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目的 教育现状 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教育飞速发展。儿童入学时间越来越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研究生也极为普遍,各类专门辅导机构成为新兴企业,中国家长的教育意识也是普遍增强。人们醉心于教育的发展,但是却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中央电视台八套播放的一部电视剧——《名校》,让我感触颇深。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考生在去参加一所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选拔的考试途中被汽车撞伤,生命垂危。路过的送孩子参加考试的家长却没有一个停下来帮助他的,哪怕只是打个急救电话。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想耽误自己孩子的考试时间,不想分散孩子的精力。相信看过这一幕的所有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到心痛:中国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大学可以倾家荡产,可以四处求人,甚至可以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这是怎样的一种冷漠啊!他们难道没有想过,自己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孩子今后的做人有何影响?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教育的目的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用功利的目光看待教育。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家长们从小就对孩子说: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工作就只能讨饭。他们把孩子上大学看做自己毕生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不辞辛苦,报辅导班,请家教,托关系;孩子们更辛苦,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小小年纪就带着厚厚近视眼睛的小孩。他们没有童年,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只能走家长们为他们铺好的路,甚至连兴趣爱好都被剥夺。喜欢画画的孩子可能被逼着学钢琴,只因为家长认为学钢琴更有前途。家长们关心的只是让孩子考上大学,却没有想过孩子的理想兴趣是什么,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道德是否高尚,会不会为人处世,将来能否在社会上立足。殊不知这些对孩子来说才是更重要的啊。钢琴家傅聪的父亲教育他要时时记住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里就涉及了教育的目的问题。傅聪的父亲认为他首先是做人,最后才是做钢琴家。所以,有必要首先对家长们的思想进行深刻的教育,转变他们大学就是目标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才是更重要的。

不仅家长们要正确理解教育的目的,学校和社会也应该重新审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和把人类文明承传下去并发扬光大的能力,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教育在人类个体上的贯彻程度,只是对教育效果的一种检测,并选拔出符合教育要求的优秀个体,使社会给予其发挥优势能力的条件。然而,现在的考试并不能从最理想的角度去检验受教育个体的能力。考试成绩不佳但有过人本领的人比比皆是,而考试出色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力平庸甚至违法犯罪的也不少。《现代快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2008年7月,南京33所高校834名大学生身陷特大传销案,诸多细节令人触目惊心。高考状元沦为传销头目,直到落入法网仍执迷不悟。是什么令天之骄子走向犯罪?是对金钱的欲望,还是年少无知,还是教育的问题呢?这些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到头来连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没有,不仅没有为祖国作贡献,反而走上违法道路。利文斯通说过:“知识是重要的,使用它的力量更重要;但是,最为重要的则是一个人的信念,他的是非观,他是否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标准,并准备按这些价值观和标准去生活。”所以,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灌输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而是培养人格。学生不仅是认知个体,更是生命个体。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而不能把生命当做知识的容器。学校教育不仅为升学、就业做准备,更是为整个完满的人生做准备。

国家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因此应该鼓励每个人充分发挥他的独特性,让他按照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发展,不要求统一的模式。让每个人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使他切切实实地掌握一种技术或能力,在某一特定领域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是说:“在道德上不加以修养,在学问上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感到忧虑的呀。”刘备也说,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教育是多么重视德育。孔子和刘备都把德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孟德斯鸠也说过,一个人民的国家中只要还有一种推动的力量,那就是美德。

综上所述,希望家长,学校,社会在迅速发展教育的进程中,能够停下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以防走弯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是人格形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 著.邹进 译.《什么是教育》

[2]《关于中国教育的哲学反思》

作者简介

篇5:中国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关键词:中国舞蹈教育 现状分析 教学模式

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朝气蓬勃,中国舞蹈教育同样也呈现蒸蒸日上的前进趋势。各大院校都纷纷扩招,舞蹈专业人数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出现,例如:学生学习舞蹈目的不明确,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依靠老师和学校,忽略理论学习,只注重舞蹈身体训练等,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中国舞蹈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舞蹈教育需要培养出知识全面、技能多样的复合型人才。舞蹈本身能够将身体、情感和精神与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艺术教育科学,舞蹈理论和艺术修养同样重要。面对当前教育现状,必须改革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和就业需求,建立完整科学的舞蹈教育系统,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

一、中国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舞蹈教育担任着美育教育的功能,学习舞蹈能够增强学生体魄,塑造形体美。舞蹈对于形成健美、挺拔的体态和优雅的气质有着重要作用。重要的是舞蹈能够陶冶性情,培养优美情操,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极大地影响。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舞蹈发展的长河中,沉积了很多有价值的艺术思想,舞蹈教育发展,也能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掌握舞蹈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舞蹈学习也需要发挥发扬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准确掌握舞蹈的技能。学生学习舞蹈可以使身体器官灵活敏锐,改善身体素质,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特别是集体舞,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团结合作、友爱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本身就应该融合各个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系统,舞蹈正是集知识、情感和技能于一体,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舞蹈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提高了教育的能力。

二、中国舞蹈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舞蹈教育长期以来的价值被低估,只把舞蹈教育作为专业从事舞蹈事业的人的需要,而对其他学习舞蹈者,只是为了成为生活的点缀,从小学到大学教育,舞蹈只是少数选修课,或者活动的范围,并未加以重视。对于不发达地区,连艺术教育都缺乏,更何况舞蹈教育。即使有舞蹈学习,也只把肢体活动当成一种能力来学习,注重舞蹈的体能训练,远远超过智能发展,而舞蹈的智能和情感教育尤其重要,大部分人却忽略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一)对舞蹈的认识问题。舞蹈以肢体语言展现心灵,表达感情,很多人对于舞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舞蹈只是孩子特长学习的一部分,是属于音乐的范畴内。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没有把舞蹈作为独立的课程学习。除了幼儿园舞蹈作为活跃学生课余活动的训练外,都认为舞蹈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课余的舞蹈也认为是在学习累了的时候的一种放松行为,没有从舞蹈的感知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思考舞蹈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意识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教育和教学应试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中国特殊国情有关。幼儿和小学生进入舞蹈班培训,也是一些家庭环境较好,希望孩子能多有一份技能,学习过程中也只是简单的肢体模仿,缺少从艺术学和教育学角度去教育学生感知舞蹈。

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很大程度上对舞蹈教学的认识也是从动作的整齐性和标准性来教育学生。只要在音乐中,学生能完成相应动作,跟得上节奏,觉得开心快乐,就是舞蹈教师教育的成功,放弃了舞蹈教育的真正重要性。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问题。中国舞蹈教育的方式单一,没有系统性,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能够快速掌握舞蹈技能,只做基础动作学习,没有系统地教授形体,也没有注意舞蹈内在的联系,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在高等院校开设舞蹈课程的,都是反复的训练,长期训练为数不多几个剧目,只注重舞蹈表演效果,忽略舞蹈文化知识的学习。这种只注重技巧的程式化学习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学生没有了自己的学习思维,就很难感悟到舞蹈内在蕴含的情感气息,失去了舞蹈核心价值。舞蹈本身除了是一种形式艺术,更是一门理论艺术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理论加上实践教学,才能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舞蹈艺术人才。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注重素质培养的大背景环境下,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舞蹈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舞蹈的技巧技能、综合鉴赏、舞蹈参与等方面开始改革,挖掘舞蹈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例如:舞蹈与哲学、心理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的联系,拓宽学生舞蹈学习的视野。

(三)师资力量问题。优秀的高素质的舞蹈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舞蹈技能,然后我国舞蹈教师很多都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舞蹈专业技能水平,却对舞蹈知识和理论掌握较少。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艺术专业学生高考单独的理论考试和低门槛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传统教学思维有关,很大程度上利用形式上来考核舞蹈专业学生学习的效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和教师只在技能上下功夫的思想。课堂上的灌输、示范和模仿是教学的主体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出去后再教育下一代,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教育,单纯为了舞蹈而舞蹈,理论教育成了一张白纸。舞蹈教师是舞蹈教育发展的主导,在教学中是技能和文化传播者,只有加强教师整体素质培养,才能教育下一代舞蹈学员,使其成为优秀舞蹈人才。

三、中国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

中国舞蹈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专业院校和舞蹈培训班也如火如荼的创办,但是一些问题都需要加强和注意,这样才能促进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创新认识,教学目标明确。中国舞蹈艺术是将身体、精神、情感多方面融合在一起,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文化。发展舞蹈教育可以增进人们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传播礼仪文化。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要改变人们对舞蹈的认识,让学者了解舞蹈不单纯只是舞蹈技能,舞蹈内涵更具重要价值。要了解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内在的情感和文化底蕴。在知识的基础上领悟舞蹈净化心灵、表达情感的价值。在舞蹈教育中,首先要明确舞蹈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身体健康,更应该是促进学者心理健康,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二)更新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国舞蹈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通过灌输和简单的模仿来完成教学任务,更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方法。理论指导实践,时间更新理论,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者,也是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知识的积累,学生会逐步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创造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篇6:中国教育现状及对策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说起中国教育,就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 “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

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

而当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年,共产党通过革命时期的教育形式运用到建国时期时,才发现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统治遗留下的经济基础之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啥也根本没有概念。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触及人性个问题,我们的领导者,不仅仅是毛泽东,几乎所有执着的共产党人都会以为却有必要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进行一场大的变革。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只是结局总是出乎意料,一场思想革命迅速演化为一场“政治运动”,中国文化几乎就在那场运动中被彻底“革了命”。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1992年党的十四大做出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措施。

回顾这20年来的教育发展过程,尽管步履沉重、道路缓慢曲折,我们的教育体制基本恢复为传统的教育体制,实行科考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却显得单一和教条,缺乏创造和灵活,着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在乎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对于生命、对于人性、对于理想、对于信仰等等问题,则几乎不能或不敢涉足或

辩驳。

现代科举制度犹如一根令人着迷的指挥棒,使得教育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工具或方式。“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也由此成为权力腐败的深刻社会思想道德之源。教师们教,学生们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教师为了升学率,考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题库题海”,而考试也就在题海题库中抽选,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子“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学风。当这些人考上大学后,往往也是所选其人,而亦非其才。以至于这些人在上了大学后不知所从,而中国的研究生活博士生是如此稀少而且少有作为也不足为怪了。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僵化,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剧变;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发生变化,则会迎来新的社会变革。“法家”思想促使了“大秦帝国”的诞生,而“儒家”的确立,却使得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这“科考”、“吏政”却是这教育的精华。当强行嫁接西方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摧毁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统治,同时也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战的实验战场,中国本土文化最终但不是彻底地击败了西方文化势力,同时也在迷茫中摸索,终于“实事求是”地找到了中国自己应该要走的道路。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前方的道路和我们的方向依旧迷茫,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于生命的信仰迷失在“神圣”与“物化”的尖锐矛盾之中。

中国教育现状

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更是吏政腐败的根源!

请问当今的学者或官员,有几位有事业心或责任心?有的恐怕多是“名利心”吧!“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也!

于是乎各类高校应市场需要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一时间中国大地遍地皆是大学生,然而这些大学生却依旧难以寻找工作,甚至不如高中生。

这就是商业化中国的必然结果,对于道德的学习或认可基本是否定的,必然是唯利是图,寡情薄义。

现状之二:投入低,成本高。

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11工程”以来,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而那些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却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试问有几个校长没有名车?再看有几个教育官员没有高级住宅?更有举办所谓的“贵族学校”,这就使得中国基础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而中国要维持教育这个庞大的机构,需要的成本十分昂贵。表面上看教育没有被产业化,实际却被商业化了。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艰难结症所在。这和中国其它国有部门机构改革一样艰难和尾大不掉,因为涉及的范围和利益十分广泛而且里面猫腻甚多,这是中国政府无法正视的严重问题。因此“忽悠”的“改革”话题,早就烂在茅厕里面了。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教师是蜡烛,难道真要“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春蚕,难道真要“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孺子牛,难道就只能吃草,却必须挤出来奶来?在这样“为人师表”的光辉之下,出现教师为了虚名而出卖自己或是为了利益而出卖灵魂的现象,难道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为官当权不重视“教育”,这是为官者的耻辱,是当权者的罪恶,是历史的罪人。——口口声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悠”“精神文明”的建设,实际变成“追名逐利”或是出“政绩”的“官场作秀”罢了。

现状之三:“义务教育”的尴尬。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孩子们应当享受义务教育。可是这义务二字似乎只是落在孩子们家长身上的责任:为了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则必须缴纳借读费、捐资助校费或计划外招生等等费用。所谓就近入学,学校也可以推诿说学生已经收满了,想法帮忙是可以的,那得多交钱。对于普通百姓人家,这学校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学生们到底有多大的可选择性呢?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择校的问题,上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上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一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对而言,民办学校的收费较高,需要一个家庭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这个条件决定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高等学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现代科举制度之下,高校的招生意向仍在客观上影响或制约着义务教育的教学取向。从中考到高考,几乎都是盯着高校的培养人才目标而行动的。这也就是为何近年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的学生增多的原因了!

现状之四:高等学院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各地地方高校迅速猛增,而那些之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下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了,重乎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社会作用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当我们的经济改革发生巨大变革时,我们却缺少实际可用的人才。而学校依旧在传统的科举体制下实现“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子来“交钱”就读。而实际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而那些职业技术学校要么夭折,要么被地方政府收

编,成为教育“变相产业化”的工具。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实行校长承包向私有化看齐,实行自负盈亏,还要规定上缴利润。学校商业化“腐败”也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化的教育难道能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跟多的人才?相反,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高中生而已。

现状之五: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

中学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际这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我们并不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试点”来“救赎”那些可怜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可是这一“考”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考定终身”。孩子心中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

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那是可有可无的,至于考试要求,也不过是走过场罢了。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将会产生出怎样的结果,恐怕这才是“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吧!那么腐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有几个官员没有腐败?试问有几个百姓人家没有“贪心”?

这种教育下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很多,但我们缺人才;我们有一些人才,但却没有理想和责任心;我们有一部分得力干将,可是却不知道追求什么。那么,我们又要发展什么呢?

素质教育,只是忽悠世人的幌子,内骨子里依旧和20年前一样。中央一群老者,无论如何也是煞费苦心,只是一味地求得内内外外一片和暖的“和谐”气息,这能是改革吗?实际却是借改革的名,左右逢源地平衡权力矛盾和利益罢了。如此求得的短暂平和,却由此种下“道德沦丧”的祸根,那么“腐败”就是一种自然了!

现状之六:我们在教什么?

当年文革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之后,在后来的30年来,我们注重的是西方传进来的科技知识,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介绍或解读则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对于思想文化的教育,如同中国人对于“性”的教育一样,缺乏或无知。

先前媒体娱乐界的引导,直接从西方文化娱乐的层面对学生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对于热衷于“名利”的中国人来说,那个时期,很有些人都想成为“影视歌星”。而一度出现的各式“超男超女”更是方兴未艾,更多的已经颠覆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

于是一个猛然的警醒,才发现先前那些苦苦叫喊的余秋雨、贾平凹等是多么难得和可笑,而后又发现张爱玲居然那么有滋有味,发现易中天、于丹和钱文忠这样一批所谓的文化红人又是多么的可爱可亲。作为媒体转向这方面的报道,是值得高兴一下的,但这只不过是媒体的一种商业行为,“中国四大名著”可以被一群文化贩子翻来覆去反反复复地“拍戏”,能翻出传统的孔夫子、老子、庄子等,也不足为怪!

为怪的倒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中,这样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介绍或分析是

多么的可怜!这也就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迷失的根本原因吧!因为当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会反思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听话”地去走那条早就铺好的所谓“仕途经济”之路么?

现状之七:校长推荐,抱薪救火。

“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是中国高考制度的新视点。其实稍微一分析就知道,这种推荐仍旧有一些前提,只是可以降一定的分数优惠,仍需要参加高考。如此的结果,对于那些“偏才”仍旧是痛苦的事情,而对于那些有优惠条件的学生,相反就可能成为校长腐败的目标。校长腐败,并非个例,在现实中,校长是十分富有的属于权贵阶层的。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对于偏才,毕竟是少数,因此这个“校长实名推荐制”仅仅是想打破“唯分数论”而采取的“无用之举”,相反更是抱薪救火,成为中国教育问题欲盖弥彰的把柄。

现状之八:学生犯错,教师尴尬。

教育部下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本人以为这样的规定本身就是多余的。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更是教书育人,不然这个为人师表如何为?只是教知识,现在电子技术越来越发达,这样的教师是可以走人的。所谓“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鉴于现实社会风气的变化,一些教师或学生或都学坏了,因此生出许多问题来,学生欺负老师,老师欺辱学生,虽也常见,但还是少数的。相反,必要的思想情操教育和批评教育,这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必要过程。当然,作为教师,心理教育和思想和教育的素质能力也是必要的,否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现状之九:教育是不公平的。

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现实是不平等的。

我们的视角房源一些,进入偏远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除了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以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而且山里的孩子们有的衣着依旧褴褛,有的一天依旧保持着吃早晚两餐;再看看城市的近郊,那些农民工的孩子们借读的学校,那是昔年陈旧简陋的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最后回到城市里,学校被分成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还有职业中校,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升学或入学成绩分成竞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而学费就往往按此缴纳,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劣质教育。再看看地域差别,生长在北京、天津的孩子,与地方小县城的孩子,命运自是差别巨大;而生长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孩子与生长在内地山野的孩子,哪里有可比性?

这些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差别的越来越大,将会表现更加明显。当教育与官帽、职称、工资等等联系在一起时,教育总是躲在冷漠陈腐的黑板后面,不见一丝血痕。

综上所述,中国的教育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如下:教育商业化;师生金钱化;外语强制化;学习寒窗化;道德沦丧化;学校行政化;高考应试化;文凭

上一篇:计算机系统维护个人简历下一篇:电台记者的个人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