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困惑

2024-06-28

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困惑(精选9篇)

篇1: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困惑

时下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在有些地区呈现出了一种畸形发展态势。作为一名高中的普通一线教师,我认为这种现状应当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就以我所在的地区为例,我来说一说现存的有关问题。

首先,某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检查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内容。为了迎合上级的检查,个别地区的学校可谓是大费心思。拿出正常的上班时间,甚至停下课来,加班加点造假,只是为了搞出一些所谓的“特色”,吸引检查领导的眼球。而因为这频频的检查,全校师生停下正在进行的课去一编一遍的打扫卫生着实让学校的教育本末倒置,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让检查本身成了一些校领导表功绩的绝佳的好机会。除此之外,大家的费劲脑汁整理的一些材料换来的却是一些上级领导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没有一点实质意义。

其次,个别地区忽视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学的内在必然联系,对高中的期望值过高,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不重视,能换来高中学生学习质的飞跃吗?答案是很难。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最重要的阶段,切莫大意。过高的期望高中教育,忽略整个教育阶段的关联性势必得不偿失。

再次,学校是一个抓教育的地方,任何违背原则,给教学工作拖后腿的一律予以否决。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写到:任何学校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尊重教师,设身处地为教师们着想,要把自己放在服务员的地位,至少也放在平等的地位,而决不能以为自己是个负责任,就强迫人家接受自己的观点。单位领导一定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创设一个宽松的,积极向上,以教学为中心的好环境。切莫制造种种苛刻的条件,给教师增加额外的心里压力。

篇2: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困惑

(基础教育科 丁广荣)

日前,县委领导李荣锦书记、县纪委庄国波书记、王新明副县长对我县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庄书记、王县长还亲自到教育局召开局党委领导班子会议,会上,几位领导对我县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教育局一名科室负责人,一个教育战线上的老同志,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之大、压力之重,针对目前的形势,结合我科室具体实际,我想对今后的工作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务必要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局的工作目标就是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切为了人民,始终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作为基础教科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同志,几位领导的讲话,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基教科的工作就是为教育做好服务,为学校做好服务,为社会做好服务、为每个家庭做好服务。基础教育科作为教育局的窗口科室,与学校、家庭、社会打交道比较多,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务必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此,我们科室将通过学习领导讲话精神,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查找自身的不足,端正工作与服务态度,坚决杜绝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我们相信,只要心态端正了,办事效率也就高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自然就提高了。

二、务必要要树立全局的意识。

我县教育现代化创建成功,缘于我们全县每一名创建工作者工作不分你我,大家具有较高的全局意识。就拿我们科室来说,尽管大家分管工作不同,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关键时刻,每个人总能放弃自己的利益,一切服务于大局,为此我们很多同志,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甚至累出了病,但大家没有一点怨言,只要能把工作做好。由此可见,只要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全局意识,并把这种精神带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可以把每样工作出色的完成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号召全科室同志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每个人在工作中皆要有全局的意识,一切工作皆要为打造教育名县这个中心服务。

三、务必要要树立创新的意识。

县委几位领导的讲话,使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每个学校,让社会满意,让广大群众满意,为泗阳的教育发展助力,就必须开阔眼界,创新工作思路。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和科室的同事们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好的做法要保留,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坚决的予以摒弃。今后,我们还要组织科室的同志深入基层,广泛听取教育第一线的意见,对好的建议予以采纳,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育事业。为了避免“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现象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还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扩大与教育发达地区的交流,引进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努

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四、务必要克服畏难的情绪。

我们基础教育科主要负责全县幼教、特教、德育、科普、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以及今年刚调整过来的语言文字等工作,目前共有6名同志,其中我和戚科长皆已年过50,我们二人身体素质下降明显(我近期还做了手术),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可以说我们科室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作人员紧张。我们多次向领导请求增派人手,但由于客观原因至今没有到位。面多繁杂的事务,大家在工作中偶尔会有“但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想法。这次,学习了县委领导的讲话后,我们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虽然,基础教育科分管的事务很多,辛苦劳碌在所难免,偶尔的退缩抱怨也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应该时刻想到人民赋予的权利,想到自己的工作牵涉到泗阳百万人民的前途与未来,这样我们就会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工作,这样,我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克服困难,乐于奉献,因为我们的工作平凡而有意义。

篇3: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困惑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根据上述要求, 中国各个高校开始更改教材, 进行大学公共英语课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逐步穿插在大学英语公共课的教育中。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观察研究、个案分析发现了一些改革中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困惑

1.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大学生入学英语基础相差较大。例如笔者班级来自贵州的学生因为地方语言的口音以及高中没有专门的听力练习问题而惧怕上听力课, 他们中很多人干脆放弃听说部分的学习。而天津的生源, 在听说课中则体现了极大的热情。高中英语学习全面的同学通常关注语言文化的学习, 不全面的同学则更喜欢与四六级有关的学习。张尧学曾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复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体系不连贯, 存在脱节和重复教学的状况”。[2]

2. 忽视汉语的学习。

英语现在已经是国际交往中的最为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比汉语重要。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中, 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文内容微乎其微。笔者在所教学的三个班级94名学生中做过课堂调查, 结果78%的学生认为学习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加有用。很多学生熟悉感恩节, 而不知道重阳节的来历。汉语文化的缺失将导致学生对语言认识的误区。

3. 与专业教学脱节。

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一直是基于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 缺乏与各专业对应的分类指导, 不能适应不同经济与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提出了ESP的教学理念, 如我国英语语法家章振邦教授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 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关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分析

1. 强调英语教材连贯性。

应把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材设计, 做好教材在各个阶段的衔接。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加大英语听说课的投入。使得学生在大学入学的时候可以有相对平衡的听说基础。教学上区分对待, 开展有组织性地课外自主学习活动,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英语学习小组, 帮助那些对英语学习态度消极的同学建立学习兴趣。

2. 重视汉语教学。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汉语课程。尹兴圣指出“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已经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外语学习者来说, 其对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的影响。”[3]这样有助于二语习得者通过母语对照英语的学习, 也有利于大学生对英语文化内容的识别。

3. 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大学英语应直接服务于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等实际应用目的。“根据学校的条件逐步向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最终完全过渡到向双语教学方向发展。”[4]许多专业性院校, 比如医学类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部有许多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老师, 专门从事专业科技英语教学或基础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1999年开始, 华南农业大学与英国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中, 其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 如有学术写作, 英语与信息技术 (包括用Power Point展示完成的作业, 在网上完成查询的书面作业, 学习信息技术相关术语和基本知识等) 。此方法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用英语从事业务工作打下基础。[4]还有2000年以来, 上海大学等高校采用普通英语模式和学术用途英语 (EAP) 模式结合的方式, 开展了效果较好的教学试验, 即把现有的4学期缩成3学期的普通英语和1学期的实用英语 (专业英语入门、化的优秀人才。专业英语写作、专业口语作坊等) 。[5]

这样孤立的语言教学转向“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 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也是交际功能语法教学的体现。

4. 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是促进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重视内涵建设、增强科研意识。鼓励老师不断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力争做到创新, 不断学习, 敢于质疑。

结束语:大学英语教学一向是涉及学生最广, 消耗人员最多, 同时又是存在争议最多的教学部分。我们要利用好大学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培养国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8) :3-8.

[3]尹兴圣.从语言迁移论古代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J].考试周刊, 2008, (11) .

[4]萧好章, 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2) :26-29.

篇4: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困惑

关键词:信用管理;应用型

一、是“专业教育”还是“诚信教育”

信用管理以“信用”为起点,涵盖了社会道德层面和经济层面,经济层面的信用又是以社会道德层面的诚实守信作为基础的。于是作为信用管理专业一线教师的角度,无论是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还是《信用管理概论》课程讲授等环节都出现了强调、强化“诚信教育”的趋势,结果使得学生认为其空洞、甚至专业性不强。以信用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信用管理概论》的讲授为例,入门课程本来系专业“导游图”的定位,即对本专业、行业所囊括的所有基本理论、细分行业等作较为粗略、概括的描述和讲授,为后续细化的专业主干课程作铺垫、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作为“导游图”的《信用管理概论》课程讲授的内容要么是国外、主要是美国所谓完善的信用体系(尤其是信用法规)、信用相关理论(主要是信用经济学)等的介绍,要么就是辅以国内各种弄虚作假、失信失德的案例来强调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之严重、进而突显信用管理中“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从课程的受众——学生的角度看,确实显得空洞、苍白无力,使学生原本对专业所持的积极态度在第一门专业课堂上遭到打击,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笔者以为,应在“专业教育”中弱化“诚信教育”,即将涉及到国内信用建设中冗长、重复的“失信守信”减少到最低,夯实信用管理作为经济学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加大信用经济学等的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令学生认同并尊重信用管理的专业性。

二、如何厘清信用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全国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基本都将信用管理专业开设在金融系下,个别单列为信用管理系的也与金融学之间“纠缠不清”;其次,在课程开设上,信用管理与金融学的课程相似度极高,仅以3-5门所谓专业主干课相区别,而将信用管理仅作为方向开设的更是仅有不到3门的专业主干课,致使学生产生两者究竟区别在哪儿的疑问;再次,就业时信用管理与金融学成为了彼此直接的竞争对手,而金融学的知名度和更宽泛的适用度(涵盖所有金融细分行业的常识)又令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找不到信用管理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融入金融学而导致其竞争时处于弱势地位。当然,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赖于信用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强大,绝非易事。笔者以为,无论信用管理专业极力想突出自身的特色、强调其与金融学的区别所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谋求并找准与金融学之间恰当且适度的契合点、借助金融学在我国理论界和业界已有的无法超越的认同度和号召力、实现与金融学的和谐共生无疑才是明智之举。

三、市场对信用管理专业的需求真的旺盛吗

但凡提及信用管理专业开设的意义和必要性,信用管理教育领域普遍出现类似“市场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提高、需求旺盛”的论调、甚至通过全国或某些省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等估算出其对信用管理人才需求的“巨量”缺口,试图对信用管理美好的市场前景作出描述和展望。但是,真的如此吗?准确说来,在比较近的将来是这样的前景真的会出现吗?

笔者以为,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承认信用管理专业的“小众”才是发展信用管理的理性态度。即是说,承认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尤其的经济金融环境的日渐优化和进步,市场对信用管理专业的确是有需求的,且呈平稳增长态势,但距离“旺盛”的需求甚远。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大多数本科专业的大众性、普适性大背景,致使大多数专业深度不够、即“不够专业”;其次是信用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够;第三是为数不多所谓对口的信用管理、风险管理岗位往往又对人才的学历层次(硕士、甚至博士)、从业经验等有具体的要求,使得信用管理本科毕业生处于尴尬的境地。

承认信用管理系“小众”、而并非市场的热门专业,对信用管理专业的所有教育者形成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压力和动力,对于所有教育者自身、以及信用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应该都是一件好事。

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该如何对信用管理专业定位

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为例,地处西南地区的一所经管类独立学院始终践行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何对信用管理专业进行定位是我院开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关键,即在西方属于“高层次”的信用管理专业如何在我院找到切入点、如何“接地气”。

市场需求是我们定位的前提和基础。重庆作为最年轻的、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享有难得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我们着重考量了重庆建设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大背景,结合我院金融学专业自办学以来在重庆市金融界赢得的优势和口碑,将信用管理专业定位为与“金融信用管理”(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方向,强调为金融机构服务的信用管理,特别是为重庆发展较好的信用担保行业、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服务大金融的宗旨下找到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切入点,兼顾信用管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五、当前信用管理本科教育的难点及突破口

前述的四点困惑,即是否应弱化“诚信教育”、信用管理与金融学的关系如何、市场是否真的急需信用管理专业以及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如何定位等,笔者认为这是新兴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需要成长的时间和历练。当我们面对学生一遍一遍侃侃而谈国外信用管理行业的先进性和“高大上”、我国的信用管理很重要、虽然刚刚起步但一定会逐渐完善、有着光明前景的时候,很清楚自己说得底气不足,精明的学生们很清楚我们越是这样说越是表明信用管理专业在市场中的认可度、甚至认知度都是不够的,导致他们在毕业求职时几多尴尬,因为信用管理“光明的前景”对于最多四年后就要走向社会、面临激烈就业竞争的本科生而言太远了。因此,如何尽可能地在当前提高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中最大的难点,较为现实和可行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是在四年本科教育中以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信用管理师”执业资格等作为有效带动,也是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二选择。

而我国当前信用管理师教育恰恰处于极为尴尬、甚至暂停的状态,亟待解决。2005年3月31日,“信用管理师”作为国家新职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标志着信用管理行业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行列中的一员,并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自2006年到2008年共有1730人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成绩合格获得证书的有853人。其中,助理信用管理师277人,信用管理师539人,高级信用管理师37人。2008年11月因国家职业大典重新修订,信用管理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工作暂停,目前仅有天津市、湖南省等部分省市开通了地方信用管理师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信用管理教育显然需要重新启动信用管理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工作,恢复刚刚起步的信用管理职业培训,形成在校本科生通过积极投考“助理信用管理师”加强对专业和行业的认同和了解、信用管理相关从业人员则积极投考“信用管理师”、甚至“高级信用管理师”进而带动相关行业对信用管理各级职业资格相应需求的良性循环,为信用管理专业在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另外,鉴于当前金融行业系信用管理专业服务的主要对象这一现实,建议在“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中强化金融信用管理模块、或者细分出诸如“金融信用管理师”等资格提高信用管理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参考文献:

[1] 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J],征信,2012(01):P1-12;

篇5:对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几点看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0-10 15:34:00 ]作者:彭燕 杜学元

论文关键词: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性别文化仍牢牢的束缚和限制着人的发展,这对现代社会中的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对在幼儿园进行合理的、适宜的幼儿性别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次去一个幼儿园大班观摩游戏,主题是游戏材料与游戏的开展,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个关于“头巾”的细节。

在一个“餐馆”的区角游戏中,笔者注意到了老师为服务员准备的是可戴在头上的挺鲜艳的花头巾,为厨师准备的是白帽子。当三个幼儿(一女两男)走进这个区角后,三个人都拿起厨师帽戴在了头上。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想起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没服务员呢!”女孩没说话,两个男孩一起叫女孩:“你去当服务员!我们戴那个花头巾又不好看!”女孩嘟嘟嘴,也只好去了。

看到这个场景,笔者比较深刻的体会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开展的影响,更吃惊于5~6岁的幼儿对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的初步理解。这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幼儿社会经验的限制(到外面餐馆吃饭看到的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女性),更主要的是受到了我们传统性别教育的影响。

当人一出生,就有了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又赋予了他们社会性别(gender)上的不同期望。世界被鲜明的分为男性和女性。人们毫不动摇的坚信这一信念,并为维护这一区分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从家庭、幼儿园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熏陶。孩子从出生以后,他或她就被期望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男孩是吵吵闹闹,不守规矩,喜欢捣乱的小淘气,他们穿素色衣服,打扮应该像个男子汉;女孩温柔可爱,顺从听话,她们可穿五彩缤纷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他们的社会角色及其身份早已为他们自身永恒的特征——“性别”所决定好了。男孩子头脑冷静,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时常动脑筋,勇于创新,擅长推理,有领导能力,适合搞科研,当科学家,当管理者;而女孩情感丰富,多愁善感,逻辑思维能力差,不爱动脑筋,但做事细心谨慎,因此适合服务性行业,适合留在家里,应当做家务。

一直以来,我们都抱着“性别适合”、“定型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将其渗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在这种教育下,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他们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现在常常听到“妇女回家去,给男人让出位置”这话,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现象,这些问题其实早在女孩的童年就存在了。因为当孩子一出生,社会对男孩女孩提出不同期待时,这种不公平就开始了。并随着旧的传统的性别教育的渗入而加强。当男孩女孩长大时,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自我要求,再呼吁女性可以有能力和男性工作一样好,已经晚了。我们在上述游戏中看到的情景,就已经被烙上了传统性别观念的印子。

但是,男女之间某些天生的差异与优秀的男性和优秀的女性之间的差别及对其社会品质的不同期待有必然的联系吗?没有人能肯定这个事实。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走出了家门,从事于各行各业,甚至有许多的女性开始从事人们传统性别观念中只有男性才能做好的事。用传统的性别观念将男女分成的两个孤立的性别团体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开始频繁交集,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像两

条平行线,永远分开,没有交点。而我们的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大胆想象,让各种爱好和兴趣处于活跃状态。但是,我们传统的性别期待限制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限制了个人广泛丰富的经验的获得。比如上面提到的区角游戏,男孩认为服务员应当是女孩当的,他们就不能获得当服务员角色的经验体验,而女孩也就很少有机会体验当厨师的滋味了。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幼儿园从课本教材、童话故事、幼儿读物、游戏材料等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刻板化、固定化的传统性别文化。同时,我们的保教人员也在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隐性地向幼儿传递着她们守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对现代社会下的幼儿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怎样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呢?

一、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幼儿提供宽容的发展空间。

在审视传统的性别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然而,将男女性别角色固定化和定型化却是不合理的。不应该抱定成见认为他或她应当怎么样,而应转变观念,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特长,给男女幼儿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体验。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被划定在各自狭窄的发展空间中。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更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的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男性和女性均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让个体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二、慎选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

教材从来都被社会看作为权威的正面的文化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当然,“不仅是教材,还有其他性别文化来源,如父母教导,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同龄群体等都影响着儿童对性别的认知”。①但在幼儿园,相对幼儿来说,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现行的教材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优缺点,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如男性优点多表现为聪明能干,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多表现为勤劳,温顺,心地善良,听话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调皮,霸道,贪玩,马虎,吵闹,玩危险游戏等,女性缺点多表现为贪心,凶狠,爱哭,软弱,需要保护等,性别沟壑开始出现。“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男孩和女孩主人公都需要面对一些考验,克服一些困难。但对女孩常常是家务劳动的考验,对男孩则是要闯世界,要拯救别人。童话中与孩子相伴的永远是母亲(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需要被勇敢执着的男性拯救的永远是柔弱的女孩(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②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我们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师释文化”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而非某一性别职业单一化和固定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三、精心设计幼儿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而笔者在思考,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

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就如文章开始提及的关于“餐馆”的区角游戏,若“服务员”的标志不是这么性别化,不是做成戴在头上的鲜艳的花头巾,而是做成比较中性的挂在胸前的标志牌或其他什么的,发生在这个游戏中的情景会减少。至少,它不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性别意识上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强化。所以我们在设计和投放幼儿游戏材料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加强幼儿的性别意识分化和性别角色刻板化。

四、加强家园联合,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勿庸置疑,家庭中的性别教育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也许更甚于幼儿园的性别教育。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别教育,我们就必须使家园联合,实施共同一致的幼儿性别教育。在转变幼儿园工作者的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尽量使家长也能转变旧的性别观念,明白幼儿在早期受到良好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家庭里父母以自身为榜样,从观念到实际行动上都能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建立和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尝试不同性别角色的机会,使幼儿性别认知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优势发展。如果家庭性别教育和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不一致就很难使幼儿建立起良好健康的性别认知,甚至会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当然,要真正作好家园一致的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实际困难。首先,要使家长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绝非一日之功,特别是相对与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就更是如此。其次,从观念转变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还要有一定的过渡期;还有就是现代的大量传媒如电视,家庭亲子读物等等无一不在向着家长渗透和强化着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

事实上,在不经意中,我们的男孩女孩就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化。当幼儿说自己的爸爸在家里做家务窝囊,没有当老板,挣不着钱,不伟大时,传统性别观念已渗入了刚刚开始人生的五、六岁的孩子的脑子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担忧。幼儿需要新的性别教育,为此做出研究和探索已是刻不容缓。对于传统的性别文化,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挑战。

①赵萍《教材中的性别文化透析》,http://,2001/07/19。②卜卫《女孩读一读,男孩想一想》,http://,2001/07/19。参考文献:

篇6: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困惑

西关小学:张凯杰

近年来,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加大了学校常规管理力度,重视平安创建和环境卫生检查工作,为应对各种检查验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职工的精力,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影响了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六认真”的督查,并将督查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晋职、评优和竞聘的重要依据,这样可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管理中求生存,从管理中促发展。大兴学习之风,以学习促提高,以学习促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施打造名校、培养名师工程,做到校有特色、师有名气、生有特长,让学校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和谐和美。

2、沉下心来搞教育,一心一意抓教学。在抓好平安创建和环境卫生工作的同时,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坚持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育教学质量在各项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评价要求真务实,要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要严惩学校内部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严禁对工作敷衍塞责虚假应付,只有真抓实干,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消除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沉下心来搞教育,一心一意抓教学,学校的发展才有希望,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篇7: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困惑

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我对EEPO有以下几点思考,谨与大家交流。

一、EEPO图文备课方式大大减轻了教师的书写负担。作为思品教师,传统的备课教案往往一篇课文的教案多达十几页,所以即使自己熟记于心也要落实到书面上,那么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写教案上了。而EEPO备课方式只需要写自己实施教学的具体思路即可,而且 EEPO 课堂要求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夯实, 更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训练、潜能的开发、习惯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从课堂教学来看, EEPO 课堂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教学的实效。而没有了繁重的教案书写任务,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方面,从而更高效的实施教学。

二、EEPO有效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它有自己的课型方式,比如“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和“二元方式”等。在第一期的EEPO有效教育培训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要素组合方式” 它呈现的基本理念就是“ 看、听、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轮换着用”, 主体要互动,即根据人的生理特点, 适时组织学生的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 避免疲劳, 可迅速扭转课堂教学和活动中呆板僵化的状况,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保证,同时给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提供了方向标。

三、课堂的氛围明显活跃于传统课堂。EEPO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教学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在上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交出主动权,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单元组合作、团队合作的训练,约定、规则的制定, 表达呈现方式的运用, 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都是EEPO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的支撑下,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那么这就不同于传统教学只是或者是大多数只是展示教师的才能,而学生的个性却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正是因为学生掌握了课堂上的主动权,所以才更加积极参到于课堂中,那么课堂氛围也就因此而活跃起来了。

四、EEPO有效教育不同于传统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沟通、口才与演讲的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能动性的激励。EEPO有效教育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发言注意面向、重心及声控。要面向大多数,根据需要移动重心,在沟通中学会何时大声讲话、学会何时小声讲话,并学会充分利用时间、空间、距离、光线等资源充分展现自己。在别人发言时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并及时通过复述、笔记等形式来检测学生倾听的效果。而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能动性的激励无疑是给学生添了一对翅膀。孟照彬教授说:“每个人都有成为英才的潜在素质和实现它的优势特征,父母和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和激励他,并使之进入能动状况。”激励是使学生向前的不可估量的动力。困

在对EEPO有效教育实践的这半年里,不论是我们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喜悦之果,但是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生的生理心理也明显不同于小学、初中,在理论学习不深入的情况下还是会有很多的疑惑,或者说还有很多把握不准的因素。

一、如何约定更有效?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不同的约定来控制课堂,像“54321”数字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古诗式、击掌动作式等等,开始都是很有效的,可是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学生反而觉得这样的方式太小儿科了,开始厌倦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到底应该如何解决,这确实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另外,高中到底有没有必要像小学生那样用手来比划对错等等呢?因为很多学生反应说:“老师,如果比划,我觉得我们都是哑巴了。”本来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能有效的控制课堂方便我们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是却得到学生这样的反应,让我觉得有些哭笑不得。尽管我解释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可是还是不能避免学生倦怠不愿比划的情况发生。

二、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如何统计强化次数呢?针对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往往很难去统计强化次数,它不同于英语的单词,也不同于数学的公式。如《陈情表》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语文教学不可能把教学目标分得一是一二是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联系的。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更好的学习古汉语词语知识,只有掌握了古汉语词语知识才能更好的理清课文思路,无论少了哪个步骤都是不行的,它们都是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教学当中该按着哪一点来计算强化次数,如果是按着古汉语词语知识来计算是不是一个词语就算作一次强化呢?十几次的强化次数如何能达标呢?

三、关于评课,尤其是经典性评价中的“三性”、“三动”6个方面,是不是某个方面只要沾边就可以看作是体现了这一方面?比如:一堂课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做了自己的归纳整理,使整个知识点更加清晰,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却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只是被动的听讲,被动的翻书查找;互动上,有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但是互动得不够。那么在评课时是不是可以看做是个性与互动分别达到了0.5的指标?如果可以这样看的话,那么是不是两个0.5加起来就是1个指标了呢?在评课时是不是可以根据所体现的1到6个方面来评定这一节课的优良了呢?

篇8: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生源流失严重, 学生数急剧下降

农村小学生源总体趋于急剧下降的趋势, 无论是教学点、村校, 还是中心校, 生源流失非常严重, 究其原因,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定居是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许多外出农民工已经实现成功转型, 他们正在积极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努力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孩子们也跟随父母离开家乡, 在城市生活学习, 这些孩子们正在成为城市里崛起的新型个体。

从农村小学向县城小学转学成为学生流失的另一重要原因。近几年, 农民对教育的重视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 他们知道只有重视教育、重视知识, 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在今后这个充满着机遇和竞争的社会找到立足之地。正如一位农民所说:“我们不能再让孩子成为像我们一样的‘睁眼瞎’, 我们今天受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都是为了明天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朴实的话语中表露出了所有农村的家长纯朴的心声。我们看到, 家长们为了使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 将来能有出头之日, 会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县城小学读书, 甚至好多母亲在县城专门租房为孩子做饭、洗衣, “陪读现象”随之也愈演愈烈。甚至还有不少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家长也纷纷把孩子转入县城小学, 为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们省吃俭用、拮据度日, 只为“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为什么家长会不顾一切地将孩子送往县城, 恐怕是和农村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简陋依旧的教学设施以及落后的教学手段是分不开的。

二、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养普遍不高

近几年, 国家“三支一扶”惠及农村教育, 这批年轻的教师已逐渐成熟, 他们成为各校教育教学的骨干, 正在承担着学校工作的重担, 而这些骨干教师很少能够长久坚持于农村教育一线, 从而使县城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师资失衡的现象依然严重。我们清楚地看到, 尤其是距离县城较为偏远的农村小学, 学校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 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 但教学方式落后。这些老教师大多数不愿接受新的教育思想, 对于进一步进修学习也没有任何兴趣。再加上农村信息相对闭塞, 教学手段落后, 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教学能力不高, 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他们依然靠死啃书本、死背硬记去鞭策学生实现梦想。孩子们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三、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庞大, 却结构性短缺

目前, 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人数已趋于饱和, 而这些教师中, 真正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却寥寥无几, 能够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师少之又少, 学校虽然开设音、体、美等课程, 但实施则难以保证, 专业的英语教师更是匮乏, 而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也为数不多。尽管“支边支教”的大学生在不断为农村教育补充着新鲜的血液, 然而, 那些能够真正扎根艰苦的地方, 并愿意留下为农村教育献身的却为数不多, 所以, 农村的学生知识面狭窄, 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不到均衡的发展。

四、农村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 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农民工地位的不断提高, 农村家长为了摆脱贫困, 让家人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 大多走上打工之路, 从而, 造成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另外, 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低, 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 本应当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 家长全部推给学校。这些无疑加重了教师身心负担, 也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

我们看到, 在农村小学, 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偏少, 一线教师分担教学任务重、科目多、课时多, 因而, 教师们不能够充分备课、辅导、批改, 科研型教师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落实,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既然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就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落后的面貌, 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的高度, 才能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管理, 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提高基层教师待遇水平, 又要激励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既要加强教师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 又要鼓励教师为农村教育奉献青春。我们要让农村教师体验到教书育人这份职业的光荣, 要让农村的家长为留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而安心, 要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验到家的温馨。

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公平、科学、均衡、可持续, 使农村小学教育逐步走出困境, 让农村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总之, 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高度的重视, 需要教育从业者的不断探索, 更需要全民的有力支持。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始终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只有农村小学教育实施好, 才能保证整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 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脚步逐步加快, 农村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相对落后的教学设施、普遍不高的教师素养等诸多农村教育面对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如何在农村小学深入、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 积极结合民俗特色办好学、育好人、教好书, 使最基层的孩子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 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问题。

篇9:对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1973年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学历。现为上海市南汇区祝桥高级中学音乐教师。“上海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上海市南汇区兼职音乐教研员。工作后曾被区教育局记功奖励,并被有关部门推荐入“全国课外艺术活动骨干指导教师”人才库(教育部),2007年被上海市教委、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授予“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上海教育》杂志在“明日之星”栏目中以《陈璞:构筑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音乐课堂》为题进行了专题人物推介,《音乐生活报》、《中国教师报》等媒体也有相关推介。多次(借班)进行区、市级公开教学,并为上海市教师全员培训拍摄“二期课改”音乐示范课录像,主持上海市南汇区(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多项。曾先后获得“上海市南汇区音乐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第三届音乐教案评比”优秀奖、“上海市南汇区首届课例评比”一等奖、“上海市南汇区音乐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上海市课程资源开发案例评比”一等奖、“中央教科所新课程优秀教研成果评选”二等奖等数十项区级以上奖项。主编《中国音乐之路》获得“上海市南汇区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参编《上海市音乐教学案例与设计》一书(上海市教研室组织)。近年来在《南汇教育》杂志、《上海教育》杂志、《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艺术教育》杂志、《科学教育》杂志、《教育信息化》杂志、《音乐周报》等发表音乐教学论文近三十篇。

当前,各地的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音乐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先行学科之一,各种新理念、新教材也是层出不穷,让基层的音乐教师颇有应接不暇之感,笔者近年来在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新的思考,现抛砖引玉,希方家指正。

一、音乐教育给我们的学生会带来什么

美国早期有一位将军曾这样说过:“今天我们骑在马背上征战,是为了我们的子辈能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是为了我们的孙辈能从事艺术工作。”在这里,他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艺术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中的经历仅是人生的初始阶段,之后他们还将面临长长的人生路,那他们该带着怎样的状态走出学校呢?德国提倡的教育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认为美或艺术能使分裂的人变成自由、完整的人。我想,一个有着音乐等艺术爱好、有生活情趣的人,将会是受社会欢迎的那一类人吧,在家庭中,艺术将使业余生活不陷入低俗,在单位里,多才多艺者往往能够如鱼得水。

我曾给过学生一个选择命题“当你踏上社会后,你肯定会碰上各种令人喜怒哀乐的事,高兴时,你要抒发快乐,忧郁时,你要排解烦闷。这时候,你是做上10道数学题或物理难题来宣泄你的情绪呢?还是欣赏或唱上一首快乐或忧郁的歌曲来宣泄情绪?”当时,学生们都笑了。

是啊,音乐教育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益处将是终身的: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情趣的人!

二、音乐技能水平在课堂音乐教学能解决多少

新旧课程的最大对比处,可能就是在对音乐技能的态度上吧?上海的“二期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被排在了最后一位,重情感体验,重实践体验,轻技能训练。“听,动、演、赏、创”也是让学生能全面地去体验音乐。对于这些,我们有些音乐教师还是很有看法的:那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了“半瓶子醋”了吗?其实,这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从过去的“专业”观念上转变过来,由于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体系脱胎于专业音乐教育体系,所以我们的教师长期认同的是一种“音乐精英教育”。可这种“音乐精英教育”放在普通学校中,可能吗?

首先,就说唱歌吧,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共鸣啊、气息啊的讲了一大套,可效果能有多少?而唱通俗歌曲,我们音乐老师一般不教吧,可总有那么多的学生仅仅靠模仿唱片,就唱得不比所谓歌星差多少。而在“专业”的眼光下,郁钧剑算是挺有名的歌唱家了吧,可你去一些网上的音乐论坛看一看,照样被人批得一钱不值。所以,我们只要让学生能流畅而投入感情地演唱,这就够了!

还有唱谱,我一直希望学校音乐教学中能把五线谱与简谱共存,而不是放弃了易学的简谱,简单地与国际接轨,一方面,社会上简谱的运用依然是那么广泛,而五线谱可能只对那些学西洋乐器的特定人群有用。另一方面,普通学生一个星期一到两节的音乐课,而课后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巩固,能唱好五线谱吗?想想我们自己吧,算是半专业(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学习了吧,可我们的五线谱视唱是花了多大的精力才过关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也投入这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吧。

不要想着用我们的音乐课堂去培养音乐家,而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培养出更多热爱音乐的普通公民吧。

三、我们该给学生欣赏怎样的音乐

人体要营养均衡,需吃五谷杂粮,那么在音乐食粮上呢?自然也需要“杂”。“杂”体现的一种多极,只有“万类霜天”的世界才显得自由而精彩,生命的活力与耐力,不正是靠“杂”才得以加强和延续的吗?今年,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四中视察,在音乐教室观摩学校合唱团的排练时,温总理专心静听了40多位合唱团的同学合唱的《鼓浪屿之波》后,颇有感触地说:“我不太会唱歌,但是爱欣赏,这也和我上中学的音乐课有关。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音乐课老师上课只讲十分钟的课本,剩余35分钟有两件事情他要做,一件事情是放唱片,从世界名曲到京剧他都放,就让学生听;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弹钢琴,他弹的许多曲子至今仍很熟悉。他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不把音乐课当成只教唱歌,而是将音乐当成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的一种手段。”

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给学生的音乐就是挺“杂”的,既有杰克逊令人眼花缭乱的MTV,也有让人回味金庸笔下大侠风采的《铁血丹心》,既有缤纷的音乐剧《猫》,也有绚丽多姿的“女子十二乐坊”……

音乐如海,我们音乐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海中最美丽的浪花奉献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为之倾倒,并产生对大海的向往。所以,要进入音乐课堂的音乐也是有标准的:

1经典性

什么是音乐中的经典?贝多芬、莫扎特是经典,但经典不仅仅是贝多芬、莫扎特,真正的经典是那些能够经历时间的洗刷,依然熠熠生辉的音乐作品。流行可能成为经典,但不等于经典。曾经满大街都是:“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但时间才过去不久,城市KTV的包房中已经不闻《两只蝴蝶》的歌声了,吹尽狂沙始到金,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已经几十年了,却依然时时回响在城市的夜空,这才是经典。

2特色性

经典是不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中不妨也引入一些有特色的音乐,哪怕它们还称不上经典。像“急智歌王”张帝的唱功并不出色,但他即兴填词回答各种刁钻古怪问题的演出方式可为一绝,称得上有特色性的。另外像“破铜烂铁”把生活器具乐器化的打击乐演出,也是极具特色性的。

3时代性

“与时俱进”也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指导理论,我们要时时关心外面的音乐世界,不能碰着一本教材抱残守缺,应该把具有时代气息的健康作品引入课堂。像《吉祥三宝》这么清新而又可爱的时代新作,当然也应该介绍给我们的学生。

四、我们该做一个怎样的音乐教师

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会唱几嗓子美声、民族,会弹几首钢琴曲,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一定会有大量的唱片积累,还有对音乐内容有深刻的体验,对音乐的历史的全面了解,对音乐的发展趋势有所思考。同时,要多看书,加强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上的“翘脚”一定会带来音乐修养上的“瓶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爱心,这不仅仅是音乐教师,也是所有为师者的根本。

有这么一种说法:“教教材者死,用教材者生,创教材者强。”没有一本音乐教材是完全符合所有学生情况的,所以我们音乐教师一定要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这样就能走向音乐教学的“自由”境界。

当然,在“我的音乐课堂我做主”的同时,我还要借用好友赵洪啸老师的一段话,他研究“音乐自由教学法”课题多年,他的研究与我的课堂教学探索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他是这样阐述“做主”原则的:“音乐自由教学法的‘自由’是建立在严格的自我控制和对于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之上的,它需要音乐教师对于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以及教师自身永不停息的自我学习和思考,如果每个人‘自由’的出发点仅仅是来自于逃避上级的管理要求,而不把自己在‘自由’教学中的各种责任承担起来,那么一切自由都将消亡。”

上一篇:2022年春季初中部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我还记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