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农村学生比例

2024-07-04

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农村学生比例(精选3篇)

篇1: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农村学生比例

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农村学生比例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3日第16版,题目为《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希望》。

今年5月15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阶层实现正向流动,“让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的重要举措,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高校特别是高水平重点大学对此责无旁贷,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起到带头作用。

这项政策的实质,是通过政府强制力,在维持高考统一录取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定点定向突破,逐步扭转农村学生的不利地位,实现对农村学生的“教育补贴”。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根据人人平等的高考分数选拔优秀人才,效率与公平都是其追求的目标。然而,效率与公平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实际上,教育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制造着新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了更大的差异。追求差异是教育的内生驱动力。任何教育机构孜孜以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毕业生在社会中取得比其他机构的毕业生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教育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消灭着旧的不平等——原来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人力资本,从而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实现代际转换、社会阶层流动、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往往可以容忍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不公平,但就是不能容忍教育不公平。因为一旦教育不公平超出了人们的容忍限度,就断绝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呼声和期望更为强烈和迫切。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代际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像蒲松龄、曹雪芹这样的大文豪一次又一次无法通过科举的筛选,也曾出现过“范进中举”的悲剧,但总体而言,科举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据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的研究,自宋代以降至清末科举制废除,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中举者三代以前没有出现做官者。也就是说,大部分白丁阶层通过科举制改变了自身和家族的命运。在漫长的封建官僚社会中,如果没有科举制,如果仍然沿袭了世袭制,很难想象中国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生态和结构。

然而,即使在科举制中,也仍然存在着效率与平等之间的冲突。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之间差异巨大。由于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完全按照一个标准录取,即使实现了表面上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难免使教育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处于不利地位。明初著名的“南北榜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明史》记载,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南京会试发榜,由于中举的51名贡士皆为清一色的南方士子,大批北方士子聚集在礼部门前鸣冤闹事,认为考试不公,“科场舞弊”。为了平息事态,经过认真调查,皇帝朱元璋要求主考官刘三吾修改录取结果。但硕儒刘三吾坚持认为,阅卷公平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中举者皆凭真实才学录取,拒不执行皇帝命令。朱元璋因此大发雷霆,将刘三吾发配西北,有些官员甚至被凌迟处死。三个月后,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令人瞠目结舌地更改了录取结果,最终录取的全部是北方士子,而无一南方士子。自此之后,明代科举按照南方60%,北方40%的标准取士,遂成定例,并一直延续至清代。

“南北榜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基础教育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不仅是形式公平,而且是实质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延续性与传承性。古人说“诗书传家”,前代的教育资源会通过财产、书籍、基因和氛围等途径传递到下一代,并且形成累积性效应。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特别是南宋以降,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教育上的南北差异就此形成。19世纪中期之后,城市不断上升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城乡差距日趋扩大,特别在教育领域,农村学生开始处于不利地位。这种状况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得到相当大程度的缓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反右”、“文革”等一系列运动中,大批知识分子或自愿或被迫从城市进入农村,许多人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极大地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大批回城以及城市再度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心,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再度趋于恶化。特别是,在统一高考录取制度下高校完全按照分数进行录取,从表面上看似乎实现了“完全平等”,但实际上却可能恰恰强化甚至固化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效应——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超级中学”和家庭可以用高额薪酬雇佣更优秀的教师对城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且往往效果显著;它会激励更有经验的教师从农村中学流向城市的“超级中学”,从学校教育流向家庭教育,从而造成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下滑。可以说,没有农村中学的凋零,就没有城市“超级中学”的繁荣。因此,并不奇怪,城市学生由于占据了师资、资讯以及培训上的巨大优势,从而能够在高端分数段整体超越农村学生,使农村学生在进入顶端大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应当说,这可能是虽然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在提高但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却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大陆,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等——都曾面临类似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华人社会特别擅长于通过培训应对考试的原因。

这种由于城乡差异带来的矛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而且是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在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一系列利益冲突的深刻反映,因而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加以解决。“985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应当进一步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个好头。多年来,北京大学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不摆花架子,不搞虚套子,而是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努力增加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户籍学生入学比例。一是在自主选拔录取中加大对农村户籍考生的政策倾斜。北大在自主选拔录取的初审、笔试和面试的各个环节均对农村户籍考生执行特殊政策,单独划线,单独录取,连续两年确保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比例提高到30%以上。今年,在最终确定的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比例为20.7%。二是圆满完成贫困地区专项计划。2012年,北大在21个省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定点招收30名考生,为一批综合素质优秀、意志坚韧不拔的考生提供了圆梦北大的机会。这些学生入校之后,北大还组织了专业辅导团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今年,北大将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规模翻了一番,达到60名,并相应调整了专业结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所录取的考生均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中学,其中38名学生为农村户籍,比上年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三是将预留计划绝大部分投向农村户籍考生。在今年的高招实际录取中,北大尽了最大努力,将绝大部分预留计划投向了农村户籍考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扩招。四是进一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近年来,北大大幅增加了河南、湖南、贵州、陕西、宁夏、新疆、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并在实际录取时进行了大幅扩招。2012年北大在中西部地区共录取1236名考生,比上年增加95人,提高了3个百分点。今年,北大进一步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最终录取人数达到1343人,比去年增加107人,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为帮助更多寒门子弟圆梦燕园,2013年北京大学调整了新生奖学金的等级和发放对象。全额奖学金5万元,能够覆盖本科四年学费和生活费;半额奖学金2.5万元,可以覆盖本科四年学费。新生奖学金将发放给真正有需求、家庭有困难、无法负担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优秀学生。此外,北大还建立了日趋完善的“绿色通道”帮扶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已有十余项奖学金、助学金计划。2013年,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北大专门将考生赴京路费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寄送至考生家中,为他们顺利入校、安心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确保不让每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近年来,北大农村学生人数比例连年保持稳步增长。2013年,北大(校本部)农村学生占录取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4.2%,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为了尽快扭转农村生源比例偏低的情况,北大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且还将继续努力下去。

应当说,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对于切实提高农村学生比例具有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更为根本的也许在于,高校必须从自身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需求出发,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招生录取制度,使提高农村学生比例成为高校招生的内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政策目标。“让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这既是殷切期盼,也是号召与托付。用切实的行动点亮农村孩子心中的明灯,这是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篇2: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农村学生比例

公文是联系和处理工作的一种书面工具,在机关公务活动中发挥着及其重量作用。机关公文与其他公文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然而,由于受传统与习惯的影响,对公文质量的重量性普遍认识不高,机关文秘人员受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所限,缺乏必要训练,使得机关公文在质量上普遍偏低,影响了机关公文功效的正常发挥。

笔者仅就机关公文质量的现状等问题提出一些浅见,以便引起办公部门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文件使用不当,拟写公文常有文种使用不当的情况,常见“报告”与“请示”文种混为一谈。如拟写公文标题:《北安市人民法院购置档案装具的请示报告》,但文尾还写有:特此请示,请予批复,显而易见,这是一份请示文种公文,请求上级部门对文中的内容给予批复。诸如此类,标题用“报告”文种,内容是“请示”,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这就是请示与报告不分,给收文机关的登记办文者带来误导,公文拟写文种使用不当时,常会出现延误公文处理时限,推迟办理的情况。

2、联合行文不规范

时常会遇到在联合行文过程中,有些主办机关的办文者感情用事,提出文尾盖印章时,要尊重联合行文单位,我们客气一些,印章盖在最后。这种提法是错误的,两个以上的机关联合行文,主办机关应排列在前,应该说这里不存在尊重、客气的问题,谁主办谁在前。

3、成文日期模糊不清

常见机关打字员将公文的成文日期打成拟文日期,联合行文的公文成文日期误打成本机关的签发日期或拟文日期。成立日期,关系文件的生效或形成时间。因此,必须写得明确完整,一般的文件,以最后签发机关签发日期为准。

4、发文字号编写不规范

发文字号是由发文机关编排的文件代号,它的作用一是统计发文的数量便于管理;二是查找和利用文件时,可以作为文件的代号使用。

有的机关文秘人员调动频繁,工作出现断层现象,加之公文知识培训不够,拟写公文发文字号常出错误。例如:有的公文发文字号编写为×××字第1999(3)号,有的公文发文字号编写为(1999)×××字第024号,以上两例均不规范,机关代字后都多加“字”“第”两字,造成机关代字不简洁、明了、应删掉,发文字号应按机关代字、年份、顺序号依法排列,规范的发文字号如:北安市人民法院的发文字号是:北法发(1999)20号。

总之,提高公文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是立卷归档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档案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只要各级办公部门加以重视,并有计划地进行检查,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与保证公文质量是可以做到的。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文秘人员的思想素质。文秘人员要具备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精诚协作的精神,只要文秘人员具备了这四种精神,就一定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就能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任务。

2、提高文秘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文秘人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博览群书,加强各方面的修养,认真学习好《文书学》、《档案管理学》和《机关应用文》等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必要的文秘知识培训,使文秘人员练好基本功,适应工作需要。

3、文秘人员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熟悉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帮助领导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卓有成效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篇3: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农村学生比例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71-01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往往不够高,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导致做错题。

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是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

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要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灵活多样,必须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更要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除“凑十法”外,还可以运用数轴上的点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比数与数相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又如:2/7+3/7=5/7,先通过图解,使学生直观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实际上是若干个分数单位相加减,然后再引导学生抽象出法则等等。

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例如:把分数加减法与整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统一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建立起了完整的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的认知结构。再如:把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联系起来,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精心设计与安排好练习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不然,学生在计算时就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长期坚持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计算中,要养成看到题目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准确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教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还有,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注意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正确计算。

上一篇:共青团员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下一篇:指定课程复习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