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政务公开监督员

2024-05-10

教育局政务公开监督员(通用8篇)

篇1:教育局政务公开监督员

全市党务公开暨建立社区事 务监督委员会工作会议材料

积极开展党务公开工作 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xxx局党委

各位领导,同志们:

市委召开这次会议,对全市党务公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充分表明了市委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坚强决心,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系统有6个党委、50个党支部,1600名党员,加强党务公开工作尤为重要。我们一定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在原来党务、政务(校务)公开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完善机制、创新形式,努力把教育系统党务公开工作做的更好、更实,推动全xxx事业科学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机制,确保党务公开规范

一是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由党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教

式:一是在局机关显著位置设立党务公开专栏,公开教育局党委长期性、规范性、程序性工作内容,接受群众监督。二是通过文件、会议、简报等常规方式进行公开。三是通过局机关OA办公平台,及时公布局党委内部通知、工作计划、培训情况等内容。四是通过《诸城教育》、诸城教育信息网及其他主流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教育政策、法规、重大活动信息,例如工作要点、招生意见、教师招聘启示、教师交流情况等。下一步,我们还将不断创新公开方式,编发《党务公开简报》,交流党务公开工作动态,督促指导各学校党委(党支部)通过安装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出黑板报、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实现党务信息及时公开。

三、突出重点,增强党务公开实效

在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公开程序的同时,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公开:一是全局和中心工作的公开。主要包括局党委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决定,任期目标和阶段工作重点,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及进展情况,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等。二是做好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公开。继续执行公示制度,及时公开竞选岗位、竞聘条件、选拔程序、时间安排及竞聘过程、竞聘结果,从报名、笔试、面试,到考察、任前公示都及时进行公开,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党员创先争优承诺的公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

篇2:教育局政务公开监督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监督检查的通知

各学区中心校、市直属学校:

为进一步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深化校务政务公开工作,促进学校和谐发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把广大教职员工和社会大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保证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学校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目标,结合我市教育系统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监督检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的组织机构。调整充实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监督小组,明确各小组职责,且将职责上墙公开。9月10日前将调整结果及联系电话报教育局监察室。

二、各学校要正确把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的内涵。校务公开内容要包含决策公开,办事公开,用人公开,人事公开,财务、基建公开,收费公开和评优公开。校务公开工作必须接受学校教代会审议。今年重点做到:①决策公开:学校所有重大决策都应征求有关科室、教职工、学生的意见,由教代会表决,并进行公示。②用人公开:对辖管干部的选拔、任用、交流要公开政策、原则、范围、条件、程序、办法、结果、期限。③人事公开:对教师职称评审、工资挂钩、人事调配、交流要公开政策、条件、指标、程序、结果。④财务、基建公开:对财务预决算,基建、维修项目、招投标都要公开。⑤收费公开: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公开收费依据、项目、标准、办法和结果。⑥评优公开:校内各种评优和向上级推荐的评优都要公开评选条件、标准、名额、评选程序和结果。各学校公开方式要坚持长期工作上墙公开,阶段性工作栏目公开,重要工作会议公开,热点问题向社会公开。

三、各学校要大力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工作。各校要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实行教代会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民主测评新提拔学校领导干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今年重点做到:①学校对财务收支、公物采购、基建工作、重大决策等能通过校长办公会、校委会、教代会、教职工大会等多种会议形式定期公开,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经常将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招生、收费等问题及时公布。③春秋两季开学期间,重点检查学校收费行为。④涉及学校重大改革与发展的方案、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学校的重大财务收支、重大工程的招投标等都必须经校务委员会集体研究,提交教代会讨论,然后向教职工公布。⑤学校每学期必须向教职工通报一次校务公开情况,并在每学期末组织全体教职工对半年校务公开工作进行一次民主评议。

四、各学校要完善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的机制建设。各学校要严格规定校务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和公开的形式和时间,对每项内容的公开设定具体操作规程。

五、各学区中心校、市直属学校要实施自查自纠(9月1日至9月15日)。按照有关规定和本《通知》要求,在对本辖区(单位)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进行自查和登记,并将自查自纠情况向局监察室报告。

六、教育局要实施重点检查(9月16日至9月30日)。教育局在各学校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抽调专门人员组成检查小组,对各单位实施重点检查。

七、教育局要实施限期整改(10月1日至10月25日)。在检查中督促存在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建章立制,并向局监察室上报整改情况。检查和整改情况作为年终对学校工作评价、班子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电子邮箱:ajs_035@163.com

联系电话:0311—88165116

附件: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监督检查内容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附件:

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监督检查内容

(1)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的组建及运转情况;

(2)公开栏的建立情况;

(3)校务公开的制度建设情况;

(4)教代会在校务公开所起作用的情况;

(5)党政领导班子集体重大事项决策情况

(6)公开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7)公开的形式和程序是否规范;

(8)每次公开的时间是否及时;

(9)校务公开档案的收集保存情况;

(10)公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11)教职工群众和学生家长对公开结果是否满意;

(12)学校民主管理水平、民主监督气氛是否得到应有提高;

(13)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调动、学校各项工作是否圆满完成、教育教学质量有无明显提高;

(14)社会关注的中小学乱收费现象是否得到有效遏制;

篇3:电子政务与监督机制优化

行政监督是由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行政监督的这个定义中暗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行政监督是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即内部监督。另一方面,行政监督是公民个人、人民群众或非政府组织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监督,即外部监督。现阶段,腐败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挑战,加强行政监督任重而道远。另外,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加深,公众对获得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的诉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强化效能监督。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为行政监督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

2. 电子政务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

我国的行政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个方面,电子政务以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规范性等对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电子政务在外部监督中的作用

外部监督可以使一个非政府组织、广大群众或个人站在一个更为公正的角度来审视政府的所作所为,使政府更好地运作和为人民服务。

2.1.1 网上政务公开,让行政权力透明运行。

行政权力由于其运行完全与公民的生活所脱离,其行使完全被行政官员所垄断,与人民群众基本不相关;行政权力的行使依靠政策的制定,而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众几乎没有什么途径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去,这就造成了政策的制定只限于几个专家或领导的“闭门会议”;再加上我国民主制度的不健全,公众更是无法了解政府的行政权力实际是如何运行的。因此,造成了行政权力的“暗箱操作”。

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2005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交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以电子政务为载体,政府可以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设高效便民、公正公开、成本低廉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政府政务的网上公开,使权力运行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便于群众随时获取政府运行的相关信息,既加强了公众对于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又加强了公众对于行政权力运行的信任。

2.1.2 网上举报,为群众监督提供新途径。

据2007年9月24日的《检察日报》报道,目前检察机关侦破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的案件中,有60%的线索来源于举报。可见,公众举报已成为获取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主要方式。现阶段,公众仍然主要采用信件、电话、传真、上访等途径提供举报线索,这种举报方式会使信息传递受到层层阻碍,造成信息失真、传输时效性差或遗失等现象。而且,有时候迫于被举报对象的权力压力、打击报复等的风险,举报人也可能会放弃举报,这样会造成重要线索的丢失,对行政监督极为不利。因此,需要扩大举报途径,畅通公民的举报方式。

网络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报途径。网络的隐蔽性比较高,可以打消举报人怕被报复的顾虑。而且,政府利用网络的这种交互性和隐蔽性,在政府网站上开通“网上举报”栏目,可以畅通公众的举报途径。网络的自由性可以使得举报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举报,而不用局限在政府的办公时间。此外,如果举报人所举报的信息得到了受理,举报人也可以随时在政府网站上关注自己举报案件的进展情况,还可以与政府进行交互式的秘密交流,以便进一步提供重要线索。这样就改变了信件、电话、传真等的单向交流方式,克服了匿名举报无法得到举报人信息支持的弊端。

2.1.3 网上评论,拓宽社会舆论监督的言路。

公民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来反映群众的呼声,表达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甚至是不满。这可以作为监督政府工作的一种手段。社会舆论在西方被称为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并立的“第四种权力”。“第四种权力”通过对政府不公正行为进行曝光,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威慑力量,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行政权力的行使。但大众媒体有一个缺点:这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公众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媒体所报道的事件。如果媒体没有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来报道,而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地报道和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释,引导和控制公众舆论的焦点和走向,使人们按照大众媒体给每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次序来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那么这样有可能会对公众进行一种误导,将原本可能很小的矛盾激化。如果媒体被政府所控制,成了政府的“喉舌”,那么有些事件可能被政府所压制,而远离公众的视野。这就是单方面信息传递所带来的弊端。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成为了新的交流工具。1997年人民网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网络媒体的正式亮相。我国的一些新闻网站都开通了“网上评论”板块,众多网民都能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可以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进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发展之后,各地区政府也都在其门户网站上开通了“网上评论”板块,主动提出政府中存在的问题,向公众咨询意见。而且,公众也可以向公众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便于政府更好地提供服务。“网上评论”栏目以其所营造的平等的、无时空限制的舆论平台,促进公众对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的关注,为公众自由地发表言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评论的提供者,可以把自己知晓的信息或发表的意见传播给他人,或针对他人的信息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能够满足公民的发言权,而且能够增加社会舆论的力度,从而有效地监督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权力行使。

2.2 电子政务在内部监督中的作用

内部监督可以使政府在运作过程中克服自身的弊病,更好地运作,提高效率,为公众展现一个高效、廉政、对公众响应有力的政府。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公众的看法,正是政府的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这样的监督恰恰是政府现阶段所缺少的,因为政府的大多数监督都来自于外部,而忽略了内部监督的作用。

2.2.1 强化政府纵向控制。

在官僚制的管理组织中,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运作依靠两种方式:一种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逐级集中,即信息由社会的公众层面逐级地通过各个部门传递到行政首脑或政府的最高层。这样的传递方式所带有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信息的逐级向上传递过程中,各个层级可以“屏蔽”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不上报,这样就产生了“报喜不报忧”的控制不力。另一种是“决策指令信息”的传递,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逐级推行,即政府政策的实施由金字塔的最高层发出,逐级向下层层传递。这样的传递可能由于传递时间的缓慢而造成政策发布时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影响政策的实施,造成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损失。因此,这种单向信息沟通在政府内部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层层控制,是一种单向透明,即上级对下级透明或下级对上级透明。上下级之间交流不畅,控制效果差,信息收集不完全。

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使政府摆脱这样的境地。对于社会信息的收集,上级部门可以直接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与方式下来获取。这样便可以防止信息在传达过程中的人为有意“屏蔽”,使信息的收集更加公正,更能体现出公众的意图。尤其是前面所提到的外部监督手段的使用,使得信息可以更加真实、快速地传递到上级部门,提高政府对于公众的响应能力。对于决策信息的传递,政府可以再次利用信息服务设施进行发布。这样就缩短了政策信息在中间环节传递的环节,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这样,在电子政务的帮助下,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3. 结语

基于行政监督的两个方面:对内监督和对外监督,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政府与公务员工作的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还只是出于“平台建设者”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但电子政务在监督机制优化方面的独特优势作用已经凸显出来,这样的作用是其他监督工具所不具有的。因此,我们在政府建设中,应当加大电子政务的发展,尤其是要以对行政监督手段的创新为着眼点,分析电子政务在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中的作用,籍以推动政府改革,加强并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摘要:文章从如何对行政监督机制优化这个角度入手, 剖析了电子政务在对内监督和对外监督中的作用, 发现电子政务在监督机制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电子政务发展, 是优化监督机制的有效手段, 是我国政府改革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行政监督,电子政务,对内监督,对外监督

参考文献

[1]刘红波, 张锐昕.电子政务在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中的作用及运行策略[J].吉林大学, 2007.

[2]最高人民检察院正酝酿举报人保护计划[OL].http://news.sina.com.cn/c/2007-09-24/013513055229.shml.

[3]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72亿[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7.

篇4:网络监督引领政务公开步入新时代

网络为舆论监督开辟了广阔空间

网络媒体作为新型的媒体形式,其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集传统媒体的优点于一身,又能克服传统媒体的一些弊端。网络媒体独具的信息传播速度的高效性、信息容量的无限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加便捷的可获得性、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便利而迅捷的“发声”平台,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变身为传播者,充分满足了人们崇尚自由、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

根據中国权威机构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9年1月1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到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报告还显示,中国网民对网络的应用习惯已经由娱乐为主渐渐转变为以应用为主,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声音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受到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都在进行着某种程度的民主化政治构建,网络媒体的出现无疑加快了这种进程的步伐。舆论监督是网络民主化的重要体现。舆论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舆论表达民意,纾解心中所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关注舆论倾听民意,了解社会焦点问题所在,从而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回应。

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新闻舆论充分表达社会普遍性意见,并以此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网络无疑为舆论监督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让民众既可以提出议题引起社会关注,也可以将社会关注的话题引入网络,引起网民对该话题的热议,从而引发社会有关方面的注意,形成舆论压力,达到影响或改造现实状况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媒体以其全新的传播理念以及独具的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为舆论监督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网络监督热潮有效促进政务公开

网络监督的如火如荼,促使政府的行事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促进了政务公开。本文所指的政务公开是指政府所有非涉密的公共事务均要向社会公开,保证民众的知情权,从而使公众能够依法参与政府决策、执行过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目前,政务公开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子政务、新闻发布会、听证会等。而其中发展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无疑是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电子政务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从我国实施电子政务的情况来看,目前电子政务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是机关内部办公系统:行政首脑机关内部公文、会议、信息、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二是政府公文、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依托电子认证、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技术,逐步实现公文无纸化传输。三是办公决策与指挥调度系统:依托“三网一库”,共建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城市经济与发展动态管理系统、防灾信息服务系统、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等。四是多媒体应用系统:提供图像信息点播服务,提供桌面式电视会议、可视电话以及其他语音图像信息服务。五是政府电子商务系统:实现政府采购、招投标、拍卖等业务的网上运作。六是政府门户网站系统:包括政府机构目录,政府机构名称、职能、联系方式、办事流程;公众投诉受理,有条件的市可设立政府呼叫中心,与政府网站联通,受理公众投诉,提供疑问解答服务;电子公告系统,统一发布政府公告等等。七是公众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将电子税务、电子报关、社会保险电子政务系统、企业注册登记审批、工商管理、劳动就业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环境指标等各公众政务服务系统整合,为公众提供“一网式”电子政务服务。

网民了解政务公开,除了登录政府的门户网站这个主要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从其他方面体验到政务公开带来的变化。例如今年3月我国召开的两会,通过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向网民及时报道会议的最新情况,更新速度之快,涉及内容之广泛,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

近年来,网络媒体在政务公开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领导的重视,许多政府官员也开始利用网络公开政务,加强与民众的交流与沟通。其中,江苏省宿迁市近百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开设了个人博客,写作博文1700余篇,内容涉及招商引资、工业突破、全民创业、城市建设、高效外向农业、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访问量已经超过76万人次。宿迁的“政务博客”业已成为普通民众了解政府官员所思、所想、所为的重要平台,对于拓宽官民沟通交流渠道,体察民情民意,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无疑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受到社会舆论关注和好评。我们甚至可以说,如今,领导干部如果不重视网络、不会运用网络,就无法在新形势下体察民情民意,难以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也就难以成为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

面对来自于网络的舆论监督,领导干部不仅不应该回避,而且必须高度重视,把它当做提高政府工作满意度的手段。首先,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重要性,不仅要做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与更新,还可以将博客等手段作为官民沟通的渠道,加强与民众的联系,关注民生民意,多倾听广大老百姓的声音,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其次,领导干部在继续完善政务公开的制度化建设以外,还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分析能力,要能随时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筛选重要信息,提高政务效率。最后,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媒体监督反应机制,在发现问题之后,最重要的是对问题作出回应,提出解决方案,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这样,才能让舆论监督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篇5:党务公开监督员职责

党务公开监督员制度

2011年

灞桥区红十字会医院党支部

党务公开监督员制度

第一条 医院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第二条 党务公开监督员面向辖区聘请,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监督员是:灞桥社区主任牟安利、上桥村乡医王根宪、医院职工郝海燕。

第三条 党务公开监督员应具备的条件:

(一)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较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熟悉党务工作,关心了解医院发展。

(三)能够坚持原则,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保守秘密,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五)热心党务公开监督工作,能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第四条 党务公开监督员的主要职责:

(一)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限及工作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意见。

(二)及时收集和反馈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向党员、群众宣传党务公开的内容,监督群众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

(四)出席党务公开工作的有关会议,参加安排的各种监督检查、综合调研等活动。

(五)监督和帮助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各项工作。

第五条 党务公开监督员实行聘期制,聘期一般为两年,可连聘连任。聘任期满后,根据工作需要及履职情况可以续聘,如到期未续聘即自然解聘。

在聘期内,因故不能继续担任党务公开监督员的,本人可提出辞聘要求。无故不参加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活动、未完成交办的工作任务,由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请党总支批准予以解聘。

第六条 党务公开监督员可参加党务公开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监督检查等活动,也可采取书面信函、网络、电话等形式向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意见、建议。

党务公开监督员为义务监督员,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与医院党务公开工作。

第七条 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与党务公开监督员的联络工作,应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下发文件等形式,及时向监督员通报党务公开工作的有关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为监督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第八条 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定期组织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组织人员进行跟踪调查,督促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向监督员反馈。

第九条 医院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党务公开监督员开展工作,认真听取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有关规定认真办理和落实。

中共西安市灞桥区红十字会医院支部委员会

篇6: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制度

第一条 党组织要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条 党务公开监督员要面向社会各界聘请,应有广泛的代表性。主要范围是: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群团组织、离退休干部职工代表等。

第三条 党务公开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对镇、办事处、村三级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参谋助手,及时征求、收集和反馈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向党员、群众宣传本单位党务公开的内容,促进党员、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落实,监督和协助本单位党组织更好地做好党务公开工作。对党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及时进行整改。

第四条 党组织要定期召开党务公开监督员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情况时随时召开,互相及时通报党务公开工作有关情况。

篇7:括苍镇政务公开监督制度

第一条为确保政务公开工作长效机制正常运转,使其在一个良好约束环境下,充分发挥其在执政中的优势效能,特制定政务公开监督制度。

第二条实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1、内部监督,即由各部门纪检监察室负责实施监督政务公开工作,对行政过程中是否按照政务公开要求施政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纠正意见。

2、外部监督,即由各部门聘请行风建设义务监督员实行监督,定期听取他(她)们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并逐条逐项地梳理出来,向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呈报。

第三条实行上下级互相监督的网络约束机制。上级对职权所辖的政务公开工作真正负起职责,经常指导、帮助、教育、督促下级的政务公开工作;下级有权向上级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和观点。对政务公开工作过程中的不合理情况可向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提出。

第四条设立行风征求意见卡。向前来办事的人员分发征求意见卡,虚心接受外界的监督。

第五条设立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举报电话为85885408。举报邮箱为:zjz-600528@126.com。认真记录好群众来电,整理后向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汇报,进行妥善处理。

第六条违反政务公开制度责任的认定程序。对于群众举报的违反政务公开制度的行为,以及特邀监督员明查暗访、行风建设主管部门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政务公开制度的问题,要认真进行调查、核实、认定和处理。

(一)调查核实

对投诉举报本单位工作人员违反政务公开的问题,由办公室会同有关科室进行调查。被举报人所在科室(单位)要积极配合调查工作。

(二)责任认定

1、未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而作出的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行政行为,由直接承办人承担全部责任;

2、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或同意后作出的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行为由主管领导承担主要责任,直接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3、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作出的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由主要领导承担主要责任,直接承办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三)处理方式

经查证问题属实且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办公室会同有关科室拟定处理意见,报委党组研究决定。

第七条责任追究:

(一)情节轻微、影响较小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告诫或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二)影响正常工作或者给群众造成损失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奖资格。

(三)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对部门或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取消评优、评奖资格;对领导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奖资格,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将直接责任人调离原工作岗位,并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四)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申请复核,也可向有关部门申诉。

第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括苍镇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管理、考核和监督,认真执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保证政务公开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政务公开责任是指委各科室、委属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或产生严重后果所应担负的责任。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委机关各科室、委属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第四条委办公室负责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工作。

第五条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均属于违反政务公开制度的行为,应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该公开而未公开的;

(二)未按规定程序、时限公开的;

(三)公开的内容不真实,不详尽的;

(四)在社会公众申请信息公开服务时,违反规定收费或提供信息服务不倒位的;

(五)其它违反政务公开的行为应追究责任的。

第六条工作人员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发生下列行为之

一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工作时间脱岗、漏岗,延误正常公务,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办理正常公务的;

(二)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备的事项不予受理和批准的;

(三)不履行服务承诺的;

(四)擅自提出额外的办事条件和要求的;

(五)拒绝、干扰、阻挠政务公开主管部门的检查与监督,或者编造假情况、隐瞒问题的;

(六)对手续不齐的办事当事人不做具体说明,态度生、冷、硬的;

篇8:药品行政监督检查信息公开研究

1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意义及紧迫性

1.1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意义

其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公众安全用药。“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知道国家行政活动,了解行政事务的权利[2]。通过行政检查信息的公开,公众可以了解到药监部门在监督药品生产经营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做出的结论,实现公众在此方面的知情权。药品生产经营者的资质条件能否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其相应的质量管理系统是否正常、可控,产品的质量检验结果如何,这些行政检查信息将成为公众知晓或推断药品质量安全状况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行政检查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公众选择性购买和使用药品,促进公众安全用药。

其二,有利于科学监管的实施,提高药监部门的公信力。通过信息公开,把行政检查信息放在了公众的视线之内,有利于药监部门接受公众监督,进而促进药品科学监管的实施。一方面可增强执法人员行政检查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严谨细致的态度,促进执法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暗箱操作、执法腐败,提高药监部门的公信力。另外,还可以帮助执法机关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实现不同执法单位监管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其三,促进医药行业的自律,减少药品安全问题。行政检查信息公开后,无论检查结论如何,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商业信誉,从而引导企业趋利避害,促使其加强内部管理、依规办事、守法经营;尤其是能够督促不合格企业在公众的监督下不断完善与规范,对其他企业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或震慑作用[2]。行业自律性的增强,不合格企业的减少,药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将从根本上减少药品安全问题。

1.2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与之密切相关的药品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目前的药品监管制度还存在若干问题,如重事前行政审批和事后责任追究而轻过程监管,这间接地导致了近年来药品方面的危害事件频频曝光,一些消费者甚至开始质疑药监部门的工作。为了加强药品日常安全监管,提高药监部门的公信力,目前严峻的监管形势迫切要求药监部门借助行政检查信息公开这一措施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

2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根据《条例》的要求,各地药监部门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公开,制订本局的信息公开制度。就行政检查信息而言,目前只有浙江省药监局、上海市药监局等少数药监部门在公开目录中将其列出,国家局及其他省市药监部门都未制定相关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从已开展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现状来看,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公开机构权限不明确

虽然在《药品管理法》等法律中规定了“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信息由省级药监局对外公告,但对于那些属于省级以下药监部门权限内、公开受众范围不广、对行政相对人权益影响较小的行政检查结论等信息,没有明确规定当地药监局是否有权自主决定通过网站公布。这样,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或公开内容不一致,不但影响公开行政效率,也不符合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3]。

2.2 信息公开形式、范围不统一

由于各地方药监部门对行政检查信息认识不同,其公开的形式和公开范围不统一。如上海市药监局在药品监管信息公告发布平台中发布行政检查信息公告、质量抽验信息公告;深圳市药监局在其网站市场监管——“日常监管信息”栏目中对一些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公开;安徽省药监局在其网站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执法”栏目中对药品质量进行公告;而浙江省药监局则是在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检查”栏目中公开质量抽验信息。各地公开形式不统一,不便于公众从各药监部门网站上获取药品行政检查信息。

另外,研究发现多数药监部门对行政许可前检查和日常监管信息不重视,没有对日常检查结果进行公开。即便有公开,其公开的内容也只是一个合格或不合格结论,信息过于单薄,不利于公众监督药监部门的执法情况。

2.3 公开具体内容不合理,不同公开方式的范围不明确

就公开的具体内容而言,仍存在行政检查公开内容不合理的问题。如在公开药品质量抽验结果时,经常遇到一些因轻微的质量不合格项目(中药饮片的厚薄、药包材安瓿的折断力等)损害人体健康的可能性很小的情况[3]。若对这些信息不加区分、一律主动公开,公众可能会不区分“不合格”项的严重程度而直接认定企业在生产或销售不合格产品,进而可能导致全社会对被查单位的综合评价降低,被查单位会因为这一件事而导致其各方面都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中,被查单位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小于它所遭受的损失。另外,这些检查信息还可能成为商业竞争对手搞垮被检查、抽验企业的炮弹。竞争对手企业通过政府信息公开获得的其他企业的生产情况,对其轻微不合规的事项大事渲染,让其公司形象严重受损。因此,主动公开这类信息属不合理。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制度并不完善,亟待建立一个统一、全面、合理的公开制度,这就要求在全面、准确地理解行政检查信息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划分公开范围,实施合理的公开策略,保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公正、公平、便民。

3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的内容及分类

我国各级药监部门对药品行政检查大体分为3类。第1类为行政许可前检查,包括对企业申领《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行政许可前现场检查和申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简称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简称GSP)的认证检查。其相应检查信息有行政许可批准前的现场检查综合报告、现场检查不合格项目情况表、现场检查缺陷项目记录表等。第2类为日常监督检查,包括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也包括对通过GMP、GSP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和专项检查以及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分别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简称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简称GCP)的监督检查。其检查信息相应为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各类日常检查记录表,具体包括被检查企业单位名称、检查方法、检查类别、检查范围和内容、检查时间、检查后的评价和处理意见,可能还会有被检查单位基本情况(如生产地址、车间面积)、生产线数量、生产设施或人员变动情况等。第3类为药品质量抽验,包括为保证辖区用药安全、了解辖区内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而进行的计划抽验和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质量可疑药品所进行的日常监督抽验。其检查信息为质量抽验后形成的检验报告,具体内容有抽验药品的品名、检品来源、生产企业、生产批号、药品规格、检验机构、检验依据、检验结果、不合格项目等内容。

4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标准及范围

借鉴世界通行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即“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条例》中规定了我国不得公开的信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二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未经权利人或者行政机关同意,不得公开[4]。因此,药品行政检查信息中有关于此的信息也应免于公开。

对于需要公开的政府信息,其公开方式有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由于两种公开方式的受众范围不同,信息公开引起的社会效应也不同,因而有必要重点讨论各自的公开标准和范围。《条例》中体现公开的首要原则是利益平衡原则(《条例》第5、8条)。在药品行政检查中涉及的利益主体有公众(主要是消费者)、医药企业、药监部门。相应地,在确定公开标准时应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有3个。第一,与公众利益相关度,即公众的利益包括公众知情权的满足和身体健康不受损害等,公众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第二,与医药企业利益相关度,即企业利益涉及商业秘密和商业信誉等,在不严重影响公众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信息公开应该合理考虑企业的利益,尽量减少对企业利益的不必要损害。第三,药监部门的信息公开行政成本,即药监部门在已充分考虑前两者的利益后可以通过衡量主动公开成本和主动公开所带来的价值进行公开方式自由裁量。

4.1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不予公开的标准及范围

根据《条例》规定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包括因信息本身的性质不能公开的,如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机密等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其中,行政检查信息中的工作秘密是指可能会妨碍药监部门准确履行职责,影响检查、取证等执法活动的信息。据此,不予公开的检查信息主要有如下内容。

在质量抽验信息方面,由于药品流转的环节很多,药品质量不合格可能是由生产单位、经营单位或使用单位中任何一个主体造成的,在责任未调查清楚之前若进行公开就可能影响检查、取证等执法活动,因此,此类信息在原因调查清楚之前暂不公开。

现场检查报告内容中,被检查单位基本情况(如生产地址、车间面积、生产线数量、生产设施或人员变动情况等)、缺陷项目和存在问题项内涉及的设备名称、工艺名称等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应在公开的原始记录中予以遮掩。但若有特殊需要,在通知行政相对人后可以适当公开。

质量抽验报告中,若被抽样单位、被抽查单位未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不合格,以及若标示生产单位未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产品不合格非生产厂家责任的,主动公开中可以不予公布,依申请公开中也应进行保密遮掩,并给出不予公开的理由。

4.2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主动公开的标准及范围

主动公开主要是以普通公众为公开对象,公开的信息应是与公众利益相关度较大的信息。所以行政检查信息主动公开的标准可以确定为:(1)体现药监部门日常检查活动事项的;(2)涉及到药品质量问题、不主动公开就可能危害到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按此标准,行政检查主动公开的信息有两类。

质量抽验结论方面。质量抽验结论直接体现药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可以帮助公众做出消费选择,防止不合格药品危害公众健康。所以,药品质量抽验结论应作为行政检查信息主动公开的首要内容。虽然《药品管理法》已对药品质量抽验检查结论公告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从已产生的问题来看,有必要对公开的具体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按照已有规定,药品质量公告由国家和省(区、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发布,每期公告内容包括:(1)质量抽验的统计信息,具体有此期内所有被抽验单位名称、药品名称、批号、规格、检验机构、检验结论(分为药品合格、药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药品只存在轻微质量问题),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执法人员应根据其专业知识进行合理判断;(2)药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的检查报告,方便公众全面了解及持续关注监督药监部门。

日常监督检查结果方面。日常监督检查的各类现场检查记录表直接反映行政相对人在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的可信度,这也应是主动公开的内容之一。与质量抽验信息的公开办法类似,药监部门应定期主动公开日常监督检查的统计信息,具体包括所有被检查单位名称、许可证号、行政检查类别、检查结论(包括检查合格、限期整改、不合格)以及不合格企业的现场检查记录表。

4.3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依申请公开的标准及范围

依申请公开是以特定人为公开对象,满足的是特殊需要,这样可以减少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公开带来的不良社会效应,减少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行政成本,同时也保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所需要的各类政府信息。鉴于此,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那些与企业利益相关度较大的、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但经权利人或者行政机关同意的、主动公开信息的成本大于其主动公开价值的信息可以选择依申请公开。对于药品行政检查信息依申请公开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行政许可前检查记录方面。许可前检查现场记录主要是用于支持行政许可,对公众利益没有直接联系,且其内容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建议依申请公开。在依申请公开时需对其商业秘密进一步做好保密遮掩。

药品质量抽验方面。一是检验结论为合格的检查报告;二是当检验报告中的质量不合格项目属于显著轻微性质的,不涉及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没有直接影响的,其被查企业的抽验报告不予以主动公开,公众可以申请获取。

日常监督检查结果方面。同质量抽验类似,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依据质量规范性文件做出的行政检查结论为合格的,以及不合格结论属于限期整改的,其被查企业的检查报告不予主动公开,公众可以申请获取。

5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策略

5.1 信息公开依类别分部门处理

根据信息分类明确各级药监部门信息公开权限。质量抽验结论由省级以上监管部门负责公开;日常监督检查等信息由省和省以下监管部门按照“谁管理、谁公开”的原则,在各自许可的权限内承担相应的职责。省级以下监管部门可自主决定权限内的公开内容,但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报上级部门备案。其中监管部门对全市性专项整治活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信息的公开应慎重并全市统一发布,可以规定全市性专项整治活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信息应由区县分局统计报市局统一发布[3]。这样职责分明可以避免各级部门相互推诿或发布内容不一致,有助于信息地公开及时、准确、统一、规范的。

5.2 主动公开信息内容由简到繁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内容繁多,牵涉公众和企业多方利益,而我国多数药监部门的信息公开制度目前还较不完善,所以建议检查信息公开应该由简到繁、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全面公开。现阶段,药监部门可以根据“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结合药品监管工作实际情况,对检查信息进行梳理,以通报的形式简要、主动、重点公开那些显示药品质量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检查信息,避免发生药品安全事故。而对于检查记录的详细信息(如检查报告原件)列出索引,公众可以申请获取。

5.3 推行行政检查信息统一公开制度试点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不断深化,应鼓励更多的药监部门将行政检查列入信息公开目录,对行政检查信息进行统一、规范的公开,便于公众获取。建议先选取对行政检查信息已有所公开的省局(如浙江、上海)进行统一公开制度的试点。将行政检查列入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开范围要全面;省市局在其职责范围内公开行政检查信息,省局重点公开质量抽验报告、行政许可信息,市县及其分局重点公开日常监管信息。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套完善统一的信息公开制度。

5.4 信息公开与提高公众认知度相结合

药品行政检查信息,特别是质量抽验信息,含有很多药学专业词汇,多数公众缺乏相关的药学知识,不会区分药品及企业的“不合格”项的严重程度,主动公开容易产生问题。所以,药监部门可以在公开检查信息的同时普及相关药学知识,通过网站或者印发行政检查信息说明册,向公众解读各类检查信息,提升公众的认知度,避免产生误解。

5.5 丰富信息公开方式

除了政府部门公开网站,可以尝试在药品经营者店面设置行政检查信息平面公示牌、公告栏,对药品质量和药店质量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公告,便于群众获取。此外,可以通过与媒体合作来扩展监管信息公开覆盖面[5]。根据媒体的采访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科学依据为准绳,依法及时向媒体通报各类监管工作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鉴于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各药监部门有必要对日常监督检查信息公开工作做深入研究。在政府信息公开的整体架构下,制定药品行政检查信息公开的配套规范性文件,对公开工作做出统一规范和指导,提高公开工作的效能。

摘要:现有法规、规章对药品行政监督检查信息公开做了原则性规定,但如何深入开展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文章根据公众利益的相关度、与医药企业利益的相关度和药监部门的行政成本等标准,划分药品行政检查信息的具体范围,并建议政府实施信息公开依类别分部门处理、主动公开信息内容由简到繁、推行行政检查信息统一公开制度试点、信息公开与提高公众认知度相结合、丰富信息公开方式等药品行政监督检查公开策略。

关键词:药品行政检查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公开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法[EB/OL].http://www.sda.gov.cn/WS01/CL0467/44847.html,2009-12-27/2010-03-13.

[2]李青云.关于公告(公示)食品药品行政检查结论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杂志,2007;(86):4

[3]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处,等.关于完善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公告法律制度的研究[EB/OL].http://www.shfda.gov.cn/gb/node2/node3/node1602/node1604/node1647/userobject1ai18175/00000001.doc,2008-09-11/2010-03-15.

[4]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4/24/content_592937.htm,2007-04-24/2010-03-13.

上一篇:广西无线城市旅游频道合作运营项目2013年规划下一篇:奥美笔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