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2024-05-02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8篇)

篇1: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1

讲座中专家声情并茂地阐述了美好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生活的重要意义,令我感触良多。

当一家人能相亲相爱,相亲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时,孩子内心就有力量,眼中就有光芒。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他能有底线,有底气。父母的陪伴会缓解孩子的压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鼓励孩子正确面对遇到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面对社会带来的挑战。心中有爱的孩子,他的安全感阈值比较高,不会走极端。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多抽点时间跟孩子相处,高质量的陪伴有利于孩子终身的发展。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2

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是坏的教育。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长大,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否幸福决定孩子的良好成长环境。积极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要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二成长课堂,温暖而有力的家庭关系支撑会助力孩子成长中学会如何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另外生活实践有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孩子分配劳动任务让她从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养成有条理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习。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家务劳动的好习惯“力所能及”“持之以恒”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以父母为主长辈主动参与。好的教育要父母和孩子相互学习相互成长,与孩子一起创造美好生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3

在认真观看了家庭教育该公开课后两位专家深入的分析讲解,让我对家庭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和许多问题以下是我的感受:

对家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去为人处事这可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好的`家风可以让我们的家庭幸福好的家风不仅仅可以化解家庭矛盾更是对我们的孩子有着深深影响。

我们也要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孩子。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情绪上的共情。最后我们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的示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4

言传身教是最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最为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如何做人做事,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止,胜过反复无休止的简单说教。读书是一种高雅而有效的教育形式,认真领会书中的真谛,一方面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又能陶冶孩子的情操。错开读书时间,和孩子同时读一本书,交流彼此心得或感悟,既能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又能融合亲情,加深相互理解,把读书的好处可以发挥到极致。家庭必须有足够量的书可以供孩子和家长读,让家庭藏书丰富起来,要使家庭精神食粮充足,随时有书可读,而不是书籍匮乏;书香可以养颜,书香可以让人有一种别样的飘逸感觉,熏陶出别样的气质。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5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规矩无以成人,一个家既要有温暖,也要有规矩。爱孩子与立规矩,缺一不可,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才有立规矩的意义所在。立下规矩父母也应该遵守,立规矩不是为了禁锢,限制,而是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学习的榜样,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处罚孩子要适当,积极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营造孩子学习环境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6

今天观看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父母应该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作为家长不要怕麻烦,耐心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良好的生活教育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家庭教育,寓教于生活,孩子的教育与家庭息息相关,我们家长也应该不断地学习!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7

本期以“表达”为主题,得到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解,要懂得孩子日常生话中以各种方式向家长表达……的重要性,获益匪浅。

1、孩子的表达一定要看懂,走进他们的世界,听听他们的声音,能够看明他们的情绪、情感、行为、语言。‘到底传递什么,才有更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2、对孩子要尊重。理解。了解。再去关爱,不能强迫,一定要正确引导,让孩子逐渐逐渐对各方面……产生爱好,认真学习。

所以,上完这堂公开课,懂得孩子表达是很重要的,让我了解到懂得孩子的各种方式表达会使孩子对自己十分信任,遇到什么事情就能主动跟自己分享和交流,使孩子更健康快乐成长。

篇2: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规矩无以成人,一个家既要有温暖,也要有规矩。爱孩子与立规矩,缺一不可,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才有立规矩的意义所在。立下规矩父母也应该遵守,立规矩不是为了禁锢,限制,而是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学习的榜样,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处罚孩子要适当,积极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营造孩子学习环境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2

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是坏的教育。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长大,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否幸福决定孩子的良好成长环境。积极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要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二成长课堂,温暖而有力的家庭关系支撑会助力孩子成长中学会如何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另外生活实践有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孩子分配劳动任务让她从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养成有条理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习。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家务劳动的好习惯“力所能及”“持之以恒”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以父母为主长辈主动参与。好的教育要父母和孩子相互学习相互成长,与孩子一起创造美好生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3

言传身教是最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最为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如何做人做事,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止,胜过反复无休止的简单说教。读书是一种高雅而有效的教育形式,认真领会书中的真谛,一方面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又能陶冶孩子的情操。错开读书时间,和孩子同时读一本书,交流彼此心得或感悟,既能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又能融合亲情,加深相互理解,把读书的好处可以发挥到极致。家庭必须有足够量的书可以供孩子和家长读,让家庭藏书丰富起来,要使家庭精神食粮充足,随时有书可读,而不是书籍匮乏;书香可以养颜,书香可以让人有一种别样的飘逸感觉,熏陶出别样的气质。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4

今天观看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父母应该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作为家长不要怕麻烦,耐心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良好的生活教育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家庭教育,寓教于生活,孩子的教育与家庭息息相关,我们家长也应该不断地学习!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5

本期以“表达”为主题,得到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解,要懂得孩子日常生话中以各种方式向家长表达……的重要性,获益匪浅。

1、孩子的表达一定要看懂,走进他们的世界,听听他们的声音,能够看明他们的情绪、情感、行为、语言。‘到底传递什么,才有更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2、对孩子要尊重。理解。了解。再去关爱,不能强迫,一定要正确引导,让孩子逐渐逐渐对各方面……产生爱好,认真学习。

所以,上完这堂公开课,懂得孩子表达是很重要的,让我了解到懂得孩子的各种方式表达会使孩子对自己十分信任,遇到什么事情就能主动跟自己分享和交流,使孩子更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6

讲座中专家声情并茂地阐述了美好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生活的重要意义,令我感触良多。

当一家人能相亲相爱,相亲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时,孩子内心就有力量,眼中就有光芒。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他能有底线,有底气。父母的陪伴会缓解孩子的压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鼓励孩子正确面对遇到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面对社会带来的挑战。心中有爱的孩子,他的安全感阈值比较高,不会走极端。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多抽点时间跟孩子相处,高质量的陪伴有利于孩子终身的发展。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7

在认真观看了家庭教育该公开课后两位专家深入的分析讲解,让我对家庭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和许多问题以下是我的.感受:

对家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去为人处事这可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好的家风可以让我们的家庭幸福好的家风不仅仅可以化解家庭矛盾更是对我们的孩子有着深深影响。

我们也要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孩子。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情绪上的共情。最后我们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的示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8

今天听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勇,北京市西城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主任、教授王小慧给我们带来的“言传身教: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传承与运用”的公开课,受益匪浅,谈几点感想:

篇3: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在考察求职者的专业技术与水平外, 更要考察人才在专业之外的职业素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 培养一批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由于高职院校通常采用2+1的培养模式, 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分散在工作室或企业中锻炼专业技能, 无法参加统一安排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公开课的发展为职业素养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与途径。

一、公开课的发展

公开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 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传播的课程。目前世界各名校已开始面向世界范围推出他们的公开课, 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

2011年10月,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 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当前我国国内较大的公开课开设平台有:爱课程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公开课突破了时空的界限, 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为学习者提供便利同时也进一步扩展知识面。

二、公开课应用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开课资源丰富, 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要应用于职业素养教育还有不少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界面功能设计、分类标准不统一。从界面设计角度来看, 各公开课平台都按照课程所属的科目进行了分类, 但却不尽相同, 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分类标准。熟悉某一平台的学习者很难在另一平台找到所需的课程。

2) 课程内容大量重复。一些平台如新浪、网易, 原创性公开课并不多, 包含了国内和国外的课程, 内容出现了大量的重复, 浪费了网络资源。

3) 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分散。公开课中适用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类型中, 需要遴选提精后才能应用于教学活动。

4) 缺乏学习反馈机制。公开课主要面向于社会人员, 没有建立学习反馈机制。无法记录访问者的学习过程、时长, 考核学习效果, 不同的平台学习后, 无法将学习进度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 要将公开课能应用于职业素养教育, 必须将资源进行整合, 建立一个职业素养公开课内容汇聚平台, 并增加考核与反馈机制。

三、内容汇聚平台总体框架

平台建设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平台从各大公开课平台采集可用于职业素养的教育的课程, 建立索引, 根据需求进行分类汇总, 然后将内容发布给用户。

平台采集的是公开课平台的索引, 在用户学习时, 访问的内容存储还是在各大公开课平台中。

平台可集合各大公开课的所有适用于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 按教学内容分门别类, 最后通过统一平台的进行内容发布。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各大公开课平台的内容互补, 也大大扩充了高校的教学资源。

平台采用索引技术, 用户在访问公开课时实际访问的是源公开课平台的内容, 展现源网站的版权信息。这样既可以保证不侵犯课程的版权, 也可以让学校节省资源存储、公开课内容维护等方面的投入, 也进一步提高了公开课的利用率。

内容发布模块可以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累计在线时长。可以增加在线测试过程, 在视频播放过程的某个时间点或者播放结束以后考核学习效果。

四、内容汇聚平台技术方案

内容汇聚平台以低成本、高性能、可拓展性为立足点进行建设, 因此在设定技术方案时尽量采用开源、免费的平台。

1) 课程信息采集采用网络爬虫的原理进行, 采用广度优先方式进行采集。网络爬虫是通过网页的链接地址来寻找网页, 从网站某一个页面 (通常是首页) 开始, 读取网页的内容, 找到在网页中的其它链接地址, 然后通过这些链接地址寻找下一个网页, 这样一直循环下去, 直到把这个网站所有的网页都抓取完为止。信息采集完成后建立索引, 以备人工筛选, 分类。

2) 内容发布平台采用Linux+Nginx+My SQL+PHP的网站服务器架构。这四种软件均为免费开源软件, 相互组合可以构建一个免费、高效、扩展性强的网站服务系统, 尽可能地节约建设成本并保证性能。

3) 开发采用Think PHP的MVC框架。Think PHP是近年来国内评价最好的框架, 轻量、易用、稳定、性能卓越而且功能丰富, 与国外Zend Framework框架相比也毫不逊色。

4) 前端界面采用Jquery Easy UI设计, 相比于著名的Ext JS更为轻量, 对客户端的要求更低, 功能十分强大, 足以满足平台开发需要。

五、总结

篇4:安全教育公开课 

主要学习任务:帮助宝宝了解安全规则,学习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课:故事课

排排坐,听妈妈讲故事,增加安全意识

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宝宝来说,世界很有趣!不过有趣的世界也有危险暗藏,妈妈需要告诉宝宝在琳琅满目的诱惑中哪些可能会带来伤害?哪些是他们活动的禁区?增强宝宝的安全意识。

漂亮的图画书都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把需要宝宝了解的信息隐藏在简单的故事中,让宝宝更容易接受!妈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宝宝如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如果有几个宝宝一起听故事,不妨让他们交流一下自己的亲身经验,同龄小朋友的痛苦经历容易引起感同身受的共鸣。

第二课:讨论课

你一言我一语,说说安全小规则当宝宝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意识之后,现在可以开始为他们设定基本的安全规则了,内容包括饮食、交通、游戏、交往等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

让宝宝参与发言,请他们说说他们知道的YES和NO,比如:触摸家里的电源开关是NO、不随便跟陌生人走是YES、吃饭不大笑说话是YES,等等。当然越小的宝宝对于危险的认识也越少,需要父母指点。

安全规则的内容非常多,它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向宝宝讲述。为了便于宝宝掌握,每次讲述的内容不要太繁杂,简单、单一的内容宝宝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与所有的学习过程一样,安全规则的学习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同样需要复习,反复重复的过程可以加深宝宝的印象。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性格的宝宝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有区别,学习之前父母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性格特点寻找不同重点的学习内容,并以孩子的能力制订简单明确的规则。

第三课:游戏课

安全!我有我能力

这肯定是宝宝最喜欢的一堂课,将各种安全规则融合到游戏中,通过模拟情景让宝宝加强对安全规则的了解,增加自我保护能力,父母灵机一动设置的小障碍、意外事件不仅能增加游戏趣味指数,还将考验宝宝的应变能力,宝宝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有效的安全能力训练。

游戏的题材可以根据传统童话改编,也可以使用第一节课中的小故事。

第四课:体验课

安全不安全,试过就知道!

最好的训练来自实践,纸上谈兵不如亲自试试!宝宝的安全课不是美丽的空中花园,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宝宝每天都会有许多体验机会。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尽量让宝宝自己尝试,比如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或者乘车时系上安全带,等等。

对于一些特殊情景,父母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宝宝拥有实战体验。比如,邀请你的朋友扮演陌生人做诱惑测试,等等。

篇5: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爸爸这个陈教授讲得挺好,里面实例很多,而且他的思维观念也很新鲜,据他讲,好多方法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陈教授不是学院派,是个实干家。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三个事例:一是女生染头发,陈教授没有生硬地规定就是不行,染可以,考进前五名;二是游客总是到果园把里面弄得乱七八糟,主人想了个办法,弄个牌子写着如若被毒蛇咬伤,医院离此二十公里,这样再没游客敢进去了;三是陈教授讲他自己当年入伍超龄,他想办法做到了看似不可能的事。

我觉得这个陈教授不简单,首先他头脑活络,善于思考,特别是通过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其次陈教授是个敢想敢干有魄力的人,从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业,的确不简单,善于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成就自己,就是他说的要善于整合资源吧;还有就是陈教授把自己投资两个亿的学校捐给社会,也说明他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最后他说的话,虽然不是第一次听说,但也的确如此,成功的人总是在困难面前积极地想着对策,他们可能会一个困难想到三个解决办法,再从中选优,不善于动脑的人,可能一个办法都想不出来,或者总是寄希望于别人替自己解围,永远掌握不了生活的主动权,的确那些失败者总是在为自己找理由或者是抱怨上天不公,从没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我经商的弟弟常说的话,我觉得很有的道理。人生之中出现困难那是太正常的事了,关键是出现困难该怎么办。一个困难出现,我们起码要想到两至三条应对之策。而且也要培养自己孩子这方面的能力。陈教授提到孩子懂得爱父母,也就是感恩教育,也是大有必要。懂得爱别人,特别是父母的孩子,才会具有健全的人格,成功之后才会走上更高的境界。

篇6: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所以,教育,并不是从孩子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尤为重要的。非常庆幸在孩子降生的头几年,做到了认认真真地亲自养育,切切实实地亲身陪伴。帮助他把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规范植入其心。看到孩子现在一米八的个子,依然和孩童时一样淳实善良,谦和宽容,顾念他人,任劳任怨,让我很是欣慰。

无论有无立法,我始终认同家庭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的。朱永新会长提出:教育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我们希望孩子成功,更希望孩子幸福。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瞧,情绪的重要性显露无遗。李文道博士归纳道: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情绪问题;青少年的主要问题,也是情绪问题。

当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父母越发要意识到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有更健康的人格。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要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总拿别人家孩子来攀比、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都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当家长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不断传导至孩子,最后只能是适得其反,引发父母和孩子双方的情绪问题。要以平和平等的态度来与孩子交流,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呢?

平等和尊重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当孩子成为了同一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何从了解孩子,何以帮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成为更好的人,幸福的人呢?在第二讲《家庭建设与父母携手育儿》中,刘慧教授也引用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来让大家体会良好的亲子关系其重要性。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学会读懂孩子的表达,了解孩子用语言、情绪、行为等方式向父母传递的信息,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控制情绪最好的教练是父母。父母首先要放松心态,从焦虑中解脱出来,作发觉孩子情绪的第一人,正视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基于孩童期给到了长久稳定高质量的陪伴,至今孩子在家与我关系十分融洽。最开始意识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情绪,是他开始脸红脖子粗愤怒地高声对我抛来质问。这并没有让我生气,反而让我觉得他愤怒着勇敢着呼喊着,又窘迫着委屈着要流下眼泪的样子十分可爱。我只是请他想一想妈妈的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他很快冷静下来,当我表达出如果他可以……妈妈就会改变……之后,他嘟嘟囔囔地很快也就接受了。此后,他依然会对类似情况产生情绪,但他已能自己排解了。

初踏进中学的头两个月,我敏锐地嗅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流露,经过两个晚上的夜聊,终于挖出了他的困扰。依然庆幸我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亲子关系,让我能及时在孩子的情绪需要疏导帮助的时候,拉住他,给他力量,跨过去成长起来。

篇7: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可是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做好家庭教育,着实让不少家长困惑。2022年家庭教育公开课及时为大家提供全面的解答,第三期主题便是:寓教于生活,成就美好童年。

家庭教育本质是生活教育,那么家庭关系和积极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两大要素。

一、两位专家老师举例说明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1、家庭平和的关系能让孩子比较容易包容,大气;

2、溺爱则会导致孩子不会分享;

3、孩子在上学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家庭生活模式影响了孩子在学校的模式;

4、想要给孩子获得好的发展,需要给孩子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如全家相亲相爱、全家人共同成长,以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成长为优先考虑等;

5、陪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利用一切在一起的时间做好陪伴;

6、父母不挑选话题随意批判会干扰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避免出现5+2=0(在学校5天接受的教育及价值观,回家2天被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后等于0)的情况;

7、两位老师表示,父母消极的解释导致孩子悲观和绝望,积极的解释给孩子带来自信和乐观;父母不能只说发泄的话,最后要引导孩子到积极的方向。这里父母的解释可以理解为一切日常中的对话、表达等言论,包括家里大人们的日常聊天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肯定或多或少都有抱怨的时候,当抱怨及发泄完了之后记得要给孩子一个引导,比如自己最后是如何成功解决了问题的,而不能光让孩子听到了抱怨。

8、温暖而有力量的家庭关系会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提升核心素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本身是真实的也是复杂的,家庭劳动是积极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种体现:

1、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习是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

2、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有助于手、脑、眼协调发展,从小多做家务劳动能增强孩子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3、孩子的学习时间与家庭劳动时间并不矛盾,两者可以达到平衡;孩子在家庭劳动过程中养成有条理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调节家庭氛围和情趣;

4、关于家务劳动,家长只要有意识去培养,重点是一起参与,激发动机:比如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听着课坐在机场等延误了的飞机,转头看看在旁边看小说入神的儿子,脑中回想着刚才课中老师的话: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感谢家庭教育公开课和两位老师,及时答疑解惑,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

篇8:中小学公开课隐藏的教育价值危机

一、为什么要上“公开课”

陈桂生先生说, 到了学校能听到的大多是“公开课”, 想听“私密课”却是比较困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如此重视”公开课”的建设工作, 这自然是有诸多原因。参考陈先生在“漫话‘公开课’”中的精辟说法, “公开课”的火爆有两种原因, 可以将这两种原因概括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即“公开课”被纳入到“学校形象设计工程”, “公开课”甚至成了各级学校竞争教学资源、招生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 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公开课”也算与学校之间的“形象”评比相呼应, “公开课”便成了学校评比好坏的一个重要砝码, 基于此而使得“公开课”得到“重视”也不足为怪。内因是指“公开课”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一种是评价教学, 另一种是观摩教学。因此, 开展“公开课”活动既能帮助人们评估教师教学水平, 又能激发听课人士的观摩热情, 这自然合理也合情。关键在于如果这两种功能能统一于真实无妄的教学, 那就更佳了[1]。从“公开课”开设的价值, 也就是其存在的内外功能看, 开设有理。但问题是, 我们因为这样的理由开设了“公开课”, 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开设“公开课”以后的可持续关注, 即“公开课”是否符合最初的开设理由, “公开课”是否发挥了其内在功能。从目前“公开课”现状看, 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实:“公开课”固然开设了, 学校形象固然得到了相应建设, 但对于教育主体的评价功能, 对于旁听者的观摩意义其实并没有发挥出来。也就是说, 教师上了“公开课”实际的教育教学素质没有得到必要的提升, 听课者们听了“公开课”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实际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情况。在陈桂生先生看来, “公开课”的起码要求是不失“课”的本色, 如果失去了“课”的本色, “公开课”纵然有众多派生功能也无济于事。为了“公开”而使得“课”不成课, 这问题就大了, 出这么大问题是教师之过?教学之过?教育之过?想必, 都难逃斥责。问题是就算是有人站出来为“公开课”之过埋单, 也弥补不了过失本身带来的影响。

二、当“公开课”变成了“公演课”

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变成了“公演课”。本来是可供教学的讲台, 慢慢地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每个人 (教师与学生) 都在认认真真“演”。针对已经上过多次的课, 针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知识点, 老师和学生都像初次教学一样投入其中。有导语, 有提问, 有互动, 有评价, 外来者旁观惊叹“教师教学水平高超”、“学生反应能力超群”。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演”的主角们, 彼此“欣赏”各自的演技。有相当多的学生积极配合, 或是努力自我表现, 或是为博得老师课堂青睐而备感骄傲。有的学生沉默, 也有时是多数人沉默, 不清楚的是, 这种沉默是服从还是反抗。前者还好, 如果是后者会怎样?那些“演技”好的孩子们往往会赢得老师的信赖, 演技笨拙又不幸参与“演出”的人因为没有很好地表现自己的角色, 还要担心被“导演”训责。当然, 最不幸的是笨拙的“演员”碰上了笨拙的“观众”。当“公开课”结束, 旁观者问某生, “你们第一次学这个内容吗, 之前学过吗?” (看着如此认真提问的面孔, 孩子的童心被唤起。) “之前学过”, “不, 不是, 之前没学过, 这是第一次, 之前一点没学过……”一次不经意的提问引起了孩子的恐慌。就这样, 我们的学生, 第一次, 或许不止一次通过学校这种正规教育机构学会了和老师一起“撒谎”, 显然, 很多学校也公然“默认”了这种“谎”的正当性。

问题是, 好好的“公开课”为什么要演呢?据说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人物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 不是预演, 更没有彩排, 随时有人观摩, 随时有人听课, 尊重且禀行了真实的课堂教学, 收获了自然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真与学生的真共同铸造了教学的真。只是可惜, 曾经“轻而易举”的真实, 而今成了“奢侈品”, 到底是谁动了教学纯真的“奶酪”?课堂教学不是复读活动, 教育事业也绝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更不是复读机。既然如此, 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要“演”, 甚至因为“演”而丧失了“课”的本色, 也使得教师和学生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体力劳动者。究其缘由, 演的理由之一或许在于人的“表现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有一种受到外界关注的需求。如果自己的能力能在公众面前得到展示, 这也算是教学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了。但关键在于表现一次也就罢了, 为什么一次次参与“公演”之中, 是教师和学生乐此不疲, 还是另有隐由?我以为, 这种隐由可能是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的。那就是, 很久以来, 中国的教师在教学观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什么课是好课?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 但“课堂上老师讲完, 学生没有问题”这就是好课标准之一, 这个标准已经是中国各级学校尤其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机构教师评价好课的共识性标准之一。正因此, 不止一位甚至是不止少数教师因为学生课堂上的“质疑”与“提问”而要么自觉教学失败愧对学生, 要么觉得教师权威受到挑衅打击报复学生。而无论哪一种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 即对于课堂上教学完毕后学生的疑问甚至是质疑很多教师不能以平常心对待, 很多教师将这种事情视为教育教学不成功的标志。时至今日, 当各种价值观念冲击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多元文化开始对不同的教学个性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再次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课是成功的课?”“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吗?”“学生没有问题, 教师没有被学生‘难住’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很久以来, 各界人士, 包括外国媒体, 包括国内各门机构在评价中国学生的时候, 常常用缺少实践能力、缺少创新思维来说明中国学生的“软肋”, 然而为什么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就成了中国学生的“软肋”呢?我们就拿创新思维的形成来分析其成为中国学生“软肋”的原因吧。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适合的思维环境。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一种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发挥想象, 提出各种问题, 也能发现任何问题, 而且这种对问题的发现不会得到老师的批评, 反而是嘉奖和鼓励, 那么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很成问题。学生只有有了问题意识才有可能将这种意识发展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中国的教育恰恰缺少这种“问题环境”, 所以, 我们的学生思想上“因袭守旧”没有突破, 当这批“因袭守旧”的学生成为老师的时候他们也就更加变本加厉, 继续“因袭守旧”地培养他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当了老师同样不能应对学生的问题, 不但不会认可学生的提问做法, 反而会把经常提问的孩子当做“问题儿童”, 甚至有所敌视。这是一种循环的悲剧, 也是一种无奈的循环。因为害怕课堂出现问题, 所以要将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因为课堂没有问题上的教学互动, 所以教学相长成了虚幻的教学理念, 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当教学相长失去了生成的土壤和空间, 教师和学生也就失去了更好发展的氧气。最遗憾的莫过于我们失去“氧气”的地方不是其他, 正是课堂。

三、学生不介意“公演课”, 是真正的教育危机

学生是否介意在“公开课”上的公开“表演”?陈桂生先生分析的结论是未必。这种未必介意的理由是, 学生可以借着“公开课”表现自己, 也会因为与老师的配合使得老师的课博得“观众”青睐而觉得自豪。但进一步分析, 笔者以为对“公演”毫不介意或许符合那些主动地、积极地、非常踊跃参与其中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沉默的、低头不语的、从来不举手的学生来说, 对于这种公演未必就是不介意。笔者所真正担心的不是学生们主动或被动参与“公演”的主观体验和态度如何, 而是这种既成的态度是否会干扰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当“造假”由私下发展到“公然”, 当“戏剧”从电视发展到三尺讲台, 让人担忧。担忧那些介意公开课变成“公演课”的学生, 担忧他们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 担忧他们失望于教师在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的包围下依然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 担忧他们不再信赖教育的真谛, 担忧真实和自然因为不能在课堂上展示而使得它们放弃自己或是放弃学习。比较对介意“公演课”学生的担忧, 更担忧那些不介意“公演课”的学生。介意至少来自内心既有的价值判断, 对教育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估后, 当外界与内心的理解不一致时发生了价值冲突, 这种冲突后的结果可能更差, 也可能更好。而对“公演课”毫不介意的学生显然省略了来自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冲突, 或者说他们能自然地接受“公演课”, 潜移默化地将“公演课”看作无关是非的事情。真的对“公演课”无所谓倒还好, 怕就怕这种无所谓其实是一种内化, 对“谎话”、“造假”、“虚假热闹”的一种默许、赞同、认可。一旦是这种结果, 我们的教育很可能是将这样一些学生培养成一群“公演”精英, 或者才华横溢, 或者圆滑世故, 或许拥有高超的技艺, 或许拥有丰富的知识, 却很可能没有端正的品格与真实的自我。至于我们的教师们, 在成长的道路上, 公开课对其的意义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这种促进或阻碍其成长的教学对其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是好是坏?类似这样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或许只有每个上过公开课, 确切说是上过“公演课”的老师们内心自知了。即便如此, 我依然相信, 必定有这样一个教师群体, 面对一次次“公演”, 他们是“疲劳”的, 是“被动”的, 或许也是“无奈”的。进步是每个人的内心所向, 以何种方式去进步, 众目睽睽之下的“展现”就是进步了?所以, 在这里诚挚建议各级学校教育机构, 在安排“公开课”的时候, 务必考虑到安排的初衷, 到底是为了教师的进步还是为了其他?如果为了其他利益, 或许还需考量一件事, 有什么利益比教师自身的教学发展更重要?如果“公开课”演变成“公演课”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负担, 而不是一个积极的催化剂, 那么“公开课”, 确切地说是“公演课”可休矣。学校的教育质量口碑不是“演”出来的, 是一步一个脚印积淀出来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是专业演员, 时刻有演砸的时候, 如果因为演砸而背负巨大心理压力, 这种损失是巨大的。而我们的“客人”或是“观众”, 一旦发现他们所惊叹的精彩教学有着“背后十年功, 台上一分钟”的表演练习, 定会十分失望。对一节“公演课”失望是小, 对整个教学、教育事业失望是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恋爱时代求婚台词下一篇:取绰号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