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2024-05-27

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精选8篇)

篇1: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六年级五班 宋依玲家长

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组织了一次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有幸聆听了市教体局教研室孙凤武主任的关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主题报告会。孙主任不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数十年,为胶州的数学教学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将自己的两个儿女培养成才,也堪称学生家长的楷模。在报告会上,孙主任高屋建瓴般指出小学数学六年的编排顺序及指导目标,并从一名孩子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家长应该在六年中怎样注重孩子的品质培养。

孙主任在报告会上指出,做一名合格的家长不仅要了解孩子关注什么,更重要的是善于和孩子沟通,读懂孩子。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通过这次报告会我深刻领悟到了言传身教,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家长所承载的责任与重要意义。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养成好习惯、与孩子更好的沟通、增加阅读方法等几个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的和睦、浓郁的亲情氛围等都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从小让就孩子树立独立的人格,其次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虽然很小,但却有着强烈地自尊心,大人的言行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特别是当着外人的面不留情面的指责或是埋怨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伤害。通过收听这次讲座,还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要有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在思维上习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不能管太死,否则精神上就会有叛逆,我们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孩子生活中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成为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的陪伴下学习、生活。

二、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易。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您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家长如果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再者要有耐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

三,要培养孩子大量的阅读。读书是开阔孩子的视野,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所以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认为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在家里,每天晚上总是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看书,不管是何种书籍,给他带一个头,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慢慢地,孩子也就喜欢了上阅读,阅读不仅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而且它也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通过聆听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深刻领会到了教育孩子这个大课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孩子性格上的培养,做的很不到位,在家里,控制孩子的行为,每做一件事都要经过我的同意或认可才敢放心去做,严重地阻了他思维的想像力。再者就是脾气的急躁,因为脾气的急躁、没有足够的耐心,不仅一次又一次对孩子训斥,更甚是动手打,当看到孩子那双无助委屈的眼神时,才回过神来,她也只是,仅仅只是一个孩子。所以: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从此刻起,从自身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让孩子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一个良好的习惯,与孩子公平地交流,让她快乐、健康的成长,让她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2: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观看《守望和谐》主题晚会学习讨论情况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政法委举办了《守望和谐》主题晚会,并在全体政法干警中结合“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学习,着力解决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为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优秀典型,提高干警政治水平、业务能力、以优良的作风和公正的执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法机关的新变化、新气象。

9月28日上午XXX区人民法院组织全院干警集中观看了《守望和谐》主题晚会光盘,事后院党组要求结合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同志在全国政法系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各庭室为部门分组进行座谈交流。要通过认真座谈、深入讨论,教育、引导全院干警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晚会上,有“打拐英雄”——广东省东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李灼华,有18年来不间断写“民情日记”却牺牲在工作岗位的河南省通许县司法局邸阁司法所原所长王运宏,有兢兢业业的“乡村检察官”、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科长张章宝,还有“多事”法官、1

北京市丰台区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副庭长张勇,还有无数默默奉献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无名英雄……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向我们阐述了新时代人民公仆的真正内涵,英模们的先进事迹令人感动,催人奋进,深深地激励、教育着每一位聆听报告的干警,让我院观看报告会的每位同志备受感动、深受教育。

理想信念是法院干警的精神支柱,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法院全体干警要深刻认识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提高法院队伍建设水平、实现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观看《守望和谐》主题晚会光盘,在干警中大力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XXX法院党组要求全院干警要把法院系统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纳入中央政法委开展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来。通过两个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引导法院全体干警发扬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同时,院党组要求要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 “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改进司法作风,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努力彰显新时期人民法官良好形象。

全体干警通过观看光盘和认真学习讨论,纷纷表示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努力增强司法为民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篇3:总理报告直面教育公平

回顾2011年工作, 温家宝指出, 2011年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 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提高幼儿入园率。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温家宝提出, 2012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 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 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 加强薄弱环节, 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校车安全管理, 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 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代表委员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杨志波告诉记者, 他十分认同报告中有关“完善助学制度”方面的内容, “这对于教育水平落后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江苏省东海县温泉中学校长苗蔚林则建议, 国家应当将4%的费用多向农村倾斜, 解决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

篇4:家庭教育中激励教育的研究报告

[摘要]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 父母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来教育孩子,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本文采用访谈的方式,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选取了30位访谈对象就这一现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常采用“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且“别人家的孩子”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被教育者对这种做法多持反感的态度,但并没有表示以后自己会放弃这种教育方式。鉴于此,笔者从激励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父母热衷于这种看似有效,实则南辕北辙做法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激励教育 别人家的孩子

·【中图分类号】G78

作者简介 杨梦萍(1990—),女,安徽安庆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助教;张少良(1989—),男,山西河津人,西安石油大学,助教。

一、问题的提出

继2011年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爆红网络后,2013年,一幅同名的漫画也迅速走红网络,从中小学生到成年人,似乎都对“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有很多苦要诉。有杂志曾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一项调查,在给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在3671个孩子的回答中,有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1] 从这一数据也可以看出,这样的比较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但是从网络热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被孩子们认同,轻则引起孩子的反感、叛逆,重则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迄今为止尚没有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与分析。鉴于此,笔者尝试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家庭教育相关领域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实际调查与理论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收集

(一)研究方法

为深入了解“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一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采取目的性取样的方式,选取自己从中学到研究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同学作为访谈对象,以获得更多的访谈资料。

(二)访谈工具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在实施访谈之前设计了六个基本的访谈问题:(1)你的父母经常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方式来教育你吗?(2)“别人家的孩子”一般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的?(3)你对你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持什么态度?你是怎么做的?(4)能简要向我们描述下你印象比较深的父母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的例子吗?(5)你觉得父母这种做法对你有什么影响?(6)如果你是家长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三)资料的收集

访谈对象是笔者从中学到研究生各个阶段的同学,共计30名。之所以选择对成年人进行访谈,就是考虑到父母的这种做法一般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比较普遍,他们在经历了这个阶段并且到成年之后应该会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者通过网络以及电话访谈的方式,在向受访者表明研究意图之后,根据预先准备的问题对其进行访谈。通过对受访者的回答进行分析,试图从体验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现象的现实情况。

三、有关“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调查结果

(一)“别人家的孩子”多以正面形象出现,个别作为反面教材

在访谈中,受访者们的反映和网络上大多数人的反映相似,均对“别人家的孩子”记忆犹新。既然“别人家的孩子”是在家庭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呢?从访谈结果来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是以正面形象出现,“他”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学习成绩好,二是听话懂事,三是生活习惯好,总之是集中了所有的优点。正如一位受访者的回答那样:“他们一律都是非常优秀,哪方面都值得钦佩,是永远的学习榜样。”除了这些千篇一律的正面形象之外,“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个别是以负面典型出现的,一位受访者回答:“由于我小时候表现一直比较优秀,家长经常告诫我少跟别人家的谁谁谁接近,怕我跟他们学坏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没想象的那么严重了。”从受访者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别人家的孩子”要么就是高不可攀的形象,要么就是被父母打入冷宫的不可接触者。

(二)父母的比较方式不合理

家长在使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时,其实是在做比较。通过调查发现,家长的比较方式不合理,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将“别人家的孩子”完美化;二是比较过于片面化;家长会拿“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家孩子的短处比。三是选取比较对象的随意性;家长可能认为优秀的孩子都可以拿来当作榜样激励孩子,而常常忽视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从调查结果看,这类比较典型的就是拿电视节目中优秀的同龄的孩子来作为“别人家的孩子”。

(三)父母希望借“别人家的孩子”达到激励的目的

在访谈的过程中多数受访者表示,父母借助“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教育的做法一般都是在自己年纪比较小的时候,随着慢慢长大父母虽然还会这样做,但毕竟少多了。那么父母在求助“别人家的孩子”时出于何种动机?通过访谈发现,父母一般会在两种情况下求助于“别人家的孩子”,即自己家的孩子表现令他们失望时或者别人家的孩子表现令他们羡慕时。而父母惯用的话语总结起来无非就是 “别人家的某某表现那么优秀,你怎么就不向人家学习”。对父母这种做法的动机,一位受访者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我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自己那時比较小可能没有自我激励的意识,父母这样做也就是为了激励我上进,因此就采用了这种激将法。”因此可以说父母求助“别人家的孩子”目的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激励教育。

(四)受访者大多反感“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

父母求助“别人家的孩子”以期达到激励自己家孩子的目的,那么实际结果如何?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可将受访者的态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虚心聆听,认可父母的用心,;第二类是无所谓,对父母的这种做法不予理会,依旧我行我素;第三类是反感,有些反抗情绪。其中一位受访者对父母的这种做法反应比较激烈,他回答:“自己的个性较强,在父母这样说的时候我就一个劲地顶撞,最后大家都很不开心。”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人都是采取第二种和第三种态度。由此可见,父母虽然都是抱着激励孩子的良好心愿,但是孩子往往并不领情,有时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endprint

(五)受访者将会审慎使用“别人家的孩子”

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都有类似的被比较的经历,且都不能很好地接受这种教育方式,那么将为人父人母的他(她)们在将来的家庭教育中会怎样做呢?受访者们对“如果你是家长会这样做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趋于两类:第一类是不会比较,原因是认为自己曾经深受其害,不想再让孩子吃这方面的苦,有的受访者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入,提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还有的受访者提出只要孩子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就好。第二类则依旧进行比较,一位受访者回答道:“既然在这种比较的环境中,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就是没办法的事情”,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适应环境的做法。也有人认为只有跟别人比较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差距,但是比较时会注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持哪种观点,这些受访者在对孩子进行比较的态度上都表现得更为理性和谨慎,更加注意比较的艺术性及其对孩子的促进作用。

四、关于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父母为什么会热衷于这种做法?它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路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教育实质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从这一话语本身不难看出,其发起者是父母,而发起对象则是自己家的孩子,其发生环境则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而其目的则是为了激励孩子。激励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教育,就构成了教育激励。“教育中的激励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加以强化,使其不断巩固成为习惯;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进行批评,培养其羞耻心与忧患意识,从而使其发展步入良性轨道”[2]。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常常对孩子说的“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倾向于一种“激励式的比较”,目的是让孩子感到羞耻进而激发其上进心。对此,许多受访者也明确认识到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要激励自己上进,父母求助“别人家孩子” 的动机是为了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这也是本文从家庭激励教育的角度分析“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

(二)父母热衷于这种教育方式的原因分析

在认识到“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实质是一种激励教育之后,我们可能会疑惑: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激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对孩子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或者也可以通过赏识教育的方式激励孩子,但为什么很多家长单单热衷于采取“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激励方式呢?这首先是与我们国家的整个文化氛围相关的,翟学伟曾对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进行过实证研究,他认为:“面子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或接触过中国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3]在这种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很容易催生家长的攀比心理,孩子优秀在家长看来是会很有面子的事情,反之则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也是与我们的主导教育思路相关联的。刘云杉教授指出:“因材施教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落实到教育中应该是‘扬长避短,然而在我们的学校甚至家庭教育中却成了‘改短,‘扬长则近乎成为奢想。”[4]这种“改短”教育的盛行必然会导致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看不到其优点,从而一味要求孩子向那些更优秀者看齐。

(三)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更多的却是带给孩子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5]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社会比较,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比较对象进行比较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在孩子还没有很好建立起完整自我概念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多来源于大人的看法。此时,如果父母一味地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激将孩子,很容易给孩子传递一些负面信息,孩子会认为我不如别人,我能力不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信心。二是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利影响。父母采取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会让孩子学会争强好胜,要比别人强,激励孩子积极进取,但因为做法不当却往往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轻则带来孩子的自卑和孤僻性格,重则造成孩子的叛逆甚至仇恨嫉妒心理。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也表达了对“别人家的孩子”讨厌、憎恨、无奈、厌烦等负面的情绪。

(四)建议

1.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结合使用

在家庭教育中的比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纵向比较,即以孩子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一是横向比较,“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这种比较方式。而我国自古就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警言,可见与他人比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家长在运用这种激励法时要注意科学性。要学会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使用,通过纵向比较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在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孩子的对象进行科学客观地比较。

2.从个体需要出发实施针对性的激励教育

激励的针对性原则指的是针对实际进行激励的原则,只有对激励的对象和激励的环境有较彻底的了解,并据此进行激励,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6]首先,激励指的是激发某种内在的动机,而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按照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依次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任何一种需要的浮现的可能性,取决于更具优势需要的满足状况与否。[7]家长在采取激励方式的时候,应当了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也不同。

篇5: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学习《中央政法机关光荣传统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为隆重庆祝建党90周年,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一支过硬的政法队伍,根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的要求,中央政法委在全国政法系统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11年5月24日下午,我院组织全体干警观看、学习了4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央政法机关光荣传统教育报告会》。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董占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戚发轫、江苏省信访局原巡视员张云泉,福建省龙岩市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郭韶翔,分别讲述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的光荣传统,讲述了政法机关继承光荣传统、坚持执法为民的生动实践。四位英模、四段人生、岗位不同、经历不同、但相同的却是一种信念—— “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深怀爱民之心以及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报告会内容深刻,深入人心,通过观看学习光荣传统教育报告会,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要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坚持维持正义,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联系实际,把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报告会上,88岁的老英雄、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董占林将军结合他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传奇经历,讲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光荣传统。董占林将军生于1923年,河北省涞水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和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一生参加并指挥上百次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衡宝战役以及广西平而关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军教导大队大队长。1954年军事学院毕业。后历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副军长、军长,1986年起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华侨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董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奉献的一生,是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一生。董老讲述了当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候,尽管当时条件差,生活那么苦,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锻炼了他们不怕牺牲、无私无畏、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从这位88岁的老英雄、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董占林将军身上,感受了他崇高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从78岁的老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戚发轫身上,体会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科技工作者坚定“爱祖国、跟党走”,攻克科技难关、实现航天梦想的感人事迹。在工作最艰辛的时候,他也吃过亏、受过委屈,但就像他所说,总有一天,祖国会记得我的。戚发轫1933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1957年毕业于原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

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2010年6月聘为北航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信访局原巡视员张云泉结合他26年坚守信访工作岗位,其中一家上访户,他用了整正25年才把问题解决。一次在甚至在群众激动的时候,他亲身给准备上访老人的洗脚情节,感动了上访者,也感动周围的围观着,让一些想趁机煽动闹事的人没有把柄可抓。老人最后想明白了,他认为共产党的干部能帮百姓洗脚,这样的政府靠得住。沉着冷静,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解决化解矛盾,心系群众的人民好公仆。从张云泉的事迹中,坚定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了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的社会责任感;从全国公安一级英模郭韶翔。福建省龙岩市公安局局长身上,我们看出作为军人出身的他,作事雷厉风行,狠抓队伍建设,树立为人民管治安,真正为为老百姓服务的新形象。他讲到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激励我奋斗进取的不竭动力。自创建漳洲110起,打造了服务群众的警务工作新模式,使“保一方平安”的口号,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收看后,我深受感动,精神上备受鼓舞,决心要以英模为学习榜样,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学习英模,就要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是一个人道德水准

和精神境界的体现,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事业的责任感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是对事业忠诚的具体表现,责任是动力,责任也是压力,有了责任心,动力大,活力足,就会自我加压,责任心强,什么问题都不会放过。只有抱着高度的责任心,时刻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事业第一工作第一的思想,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才能提高工作的整体效果,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学习英模,就要扎实工作,做出一流业绩。要学会处理疑难问题,学会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在工作指导上要有争上流的意识,创一流的措施,出一流的效果。要认认真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做一次锻炼的机会,学会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学习英模,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中要主动热情,态度诚恳,行为文明,服务周到,要耐心倾听,全面细致地解答清楚,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依法办事,严格办事程序,优质服务,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篇6: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根据市政法委统一部署,5月21日,我们调处中心组织全体人员观看了《中央政法委光荣传统教育报告会》的光碟,分别听取了四位英雄人物的讲话,针对市政法委组织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发扬传统,树立调解为民,公平正义的调解理念。报告会上,88岁的老英雄、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董占林将军结合他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传奇经历,讲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不用再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为了建立强大祖国,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但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调处人就应当像他们那样坚定调解为民,公平正义理念。我们崇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更要弘扬他们革命精神,从中汲取力量、激发干劲,在矛盾调处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事业,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维护者;学习他们立足本职、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学习他们情系百姓、为民爱民的伟大情怀。我们更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埋头苦干,甘于奉献,求实创新,努力在矛盾调处的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

二、坚定信念,就是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

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戚发轫,讲述了建设时期科技工作者“爱祖国、跟党走”,靠着坚定的信念,攻坚克难的感人事迹。坚定信念,就是坚持正确政治理想信念、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的事业紧紧相连,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同人民幸福安康相结合,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紧相随,作为一名调处人,从走上调处岗位开始,不管我是在调解办案还是调查取证,不管面对当事人还是材料,我都以一颗公平正义的心面对这些,以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来回报人民的信任。

三、执法为民,恪守政法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篇7: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昨天下午,通过收看网络直播的方式,我聆听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听完三位院士的报告后,我谨记在心的就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创新和学术诚信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品格。

报告会的一开始,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先做了一个简短的报告。他提出,科技使我们强国的引擎,而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而科研则是创新的源头。希望全体科研工作者不为浮华所扰,不为名利所惑,对学术做到严谨认真,道德诚信,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晓红院士则是引用了多个国内外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例子和多个学术诚信的典范,来告诫我们要严守学术道德,弘扬科学精神。他对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遵守一条“红线”,加强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学者的清醒与自律;坚定一颗“红心”,心怀爱国之情和科学报国之志,任何时候都要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做一代“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成为勇于追求真理的矢志不渝者。

邱勇院士则结合自己的有机光学领域的经历,深刻阐释了做学问要有执着的创新精神,做自己有兴趣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重视学科交叉,敢于在陌生领域探索;要不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高尚人格,追求高深学问。

周琪院士以自己和科研团队从事干细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成长经历为重点,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鼓励同学们要克服浮躁、攻坚克难、加强自律,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牢固树立家国情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拼搏奋斗。

在这些院士们的报告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对于学术不端的零容忍,这也是对我们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中国的科研未来和科学形象将会由年青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代表,所以在学术道德上,我们也必须成为诚信典范。我们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用敬畏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学术成果,成为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科学道德的捍卫者。

篇8:家庭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文化资源等综合为学生社会经济背景。而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析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能有效找出学生学业问题症结,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当前,崇明农村的家庭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崇明北部偏远地区和长兴岛涌入大量来上海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另一方面崇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为此,我校设计了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组织了调查,收集了家庭教育指导个案,开展了座谈访问,以了解崇明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并认真分析问题,为寻找对策提供依据。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学生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主要监护人等;二是基本生活节奏,如作息时间、课余生活等;三是家庭教育情况,如家庭学习条件、父母的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情况等;四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户籍、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三是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教师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家庭类型、学生在班级中完成作业的情况、家长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在样本选择中,我校充分考虑地域分布的密度,抽取20所学校,在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选取一个普通班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3份。我校对三套问卷全部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变换、合并计算、差异性比较和多维频数交叉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普遍扩大

目前,在崇明县农村学校非本市户籍子女占到学生总数的30.4%,年级越低。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越高,一年级非本市户籍学生的比例平均约为40%,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有不少母亲甚至是文盲,他们中把教育孩子作为家庭发展首要大事的少之又少。

2. 家长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学校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父亲的学历略高于母亲的学历,54.5%为初中学历者,18.4%为小学学历者,3.2%为无学历者,达到高中学历的只有17.6%,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只有3.0%和1.5%。而母亲的学历更低,48.4%为初中学历者,21.9%为小学学历者,6.7%为无学历者,达到高中学历的只有14.3%。

3. 各种特殊家庭所占比例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学校学生家庭中,离婚、再婚、单亲、留守、残疾、困难、准孤儿、孤儿等各种特殊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6%。其中,留守儿童家庭数占到了特殊家庭总数的53%,离异和再婚家庭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1%,低保家庭约为19%,有部分家庭同时存在以上多种特殊类型。

离婚、再婚、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在农村,父母离婚的孩子的监护权基本由父亲承担,日常生活往往主要由隔代照顾,父亲在教育时往往忽视亲子沟通。离婚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父母再婚所给孩子带来的再次伤害:一是父母的再婚会分去孩子仅有的一份父爱或者母爱,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担心和敌视的;二是继父、继母的“教育”一般很难被接受,会加剧其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于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叛逆打架、无心向学、逃夜离家、沉溺电子游戏、早恋、逃课等。

在崇明农村,困难家庭之所以困难,主要原因有三:家庭成员受文化、身体、智商等制约,致使其各项能力薄弱;家庭成员长期疾病或者遇到某种变故;家庭成员游手好闲或沉溺赌博。家庭教育中最重要因素是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成员的行为示范。然而,这些家庭的孩子生存环境较差,家长行为示范往往也不好,因而他们的家庭教育往往处于无能、无力、无心的状态。

4. 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尽管有约96%的农村家长非常认同家长应该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他们还是有所缺失的。

首先,家长不十分明确“份内应做之事”有哪些,具体表现有四。第一,许多农村家长在与教师交谈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文化水平低,孩子不听我的话,我的孩子全拜托你了,要打、要骂任由你。”这表明他们对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角色的任务和责任并不明白。第二,主动联系教师的家长不多,上个学期一次也没有联系过教师的家长约有35%。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学校教师的事。第三,对孩子的课余生活缺乏必要、及时、正确的指导,任由孩子整天与电脑、电视为伴,或者到街上闲逛。第四,家长对孩子触犯道德底线的萌芽行为缺乏教育的敏感,如对孩子模仿成人赌博行为视而不见,逢年过节对男孩吸烟、喝酒行为视为成长,把用拳头解决伙伴纠纷行为视为男孩的天性等。

其次,农村大多数家长至今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应当履行或承担如此责任”。因此,他们一般不会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听他们的话,也不会思考“我应该怎样教育才能让孩子接受我的教育”之类的问题,更不会有“为没有做到份内之事而承担教育过失”的自觉认识。

5. 父亲在平时家庭教育中明显缺位

调查显示:在生活上,平日照顾孩子的情况是母亲占到了61.9%,父亲仅占14.3%,隔代照顾占到了18.1%,其中,祖父母照顾占到了15.9%,大于父亲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还有0.4%的孩子没有人照顾。在学习上,主要关心孩子的家长依然是母亲,占到了51.2%,父亲为30.8%,隔代为9.0%,其中祖父母为7.9%,但还有1.1%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人关心。这两项调查都显示出了父亲在平时家庭教育中的明显缺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外出打工、忙于赚钱,父亲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在农村,父亲的主要任务是外出赚钱养家,近半数的母亲无业或者承担少量农活,因而教育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父亲很少参与教育孩子。第二,家教责任,推给隔代,教育成为隔靴搔痒。即使父亲是本地工作或者在家种田,孩子的日常生活也由母亲或者祖辈承担。但是,大多数祖辈只是孩子生活上的关心者,“好好学习”的唠叨者,孩子犯错时的告状者、庇护者,长期的隔靴搔痒式的祖辈教育容易使孩子耳朵生茧,口是心非。第三,面对困境,自甘委靡,教育成为奢望。在农村,还有这样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年老多病、家庭条件差,儿子只能娶云南等贫困地区的女子为妻。然而,当孩子出世后,有些母亲便丢下孩子不知去向。这些父亲便整日借酒浇愁,毫无责任、毫无希望、毫无生气地生活,而孩子则只能与年迈的、贫病交加的祖辈相依为命。

6. 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空洞简单

家庭教育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但是,农村极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四不”——不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不注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愿意反思家长教育行为、不善于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第一,重口头说教,轻榜样示范。这主要表现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农村家长粗鲁的语言行为,影响着孩子文明举止、谈吐的养成。不少学校的班主任反映:学生间打架是存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的一个突出问题。事实上,这些家长也反对孩子打架,也叮嘱孩子在学校不能打架,但是那些孩子就是改不了。原因何在?据我校调查,这些家长自己在处理日常事务关系时就常常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们忽视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重自我感受,轻耐心倾听。有些家长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上教师向家长所反映的孩子在校的表现或是存在的某些缺点,便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批评、挖苦甚至打骂孩子。这样,非但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恶化师生、父(母)子关系,让孩子害怕家长会。

第三,重口头唠叨,轻督促导行。调查显示,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父母是唠叨的。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离家上学前,总要叮嘱:“上课好好听老师的话,不要做小动作。”但是,孩子到底今天上课是否认真听课了呢?几乎没有家长主动联系教师询问孩子在校的近期表现,也从来不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交友情况和课余生活,只是反复、无效地唠叨,让孩子反感。

第四,重批评指责,轻有效鼓励。在农村,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重指责批评,轻适时有效的鼓励。他们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不理想,便反复指责、消极预言,甚至对孩子打骂、惩罚。

7. 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偏缺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的把握上存在较大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学习成绩,轻做人教育。我校根据影响孩子成长比较主要的家庭教育中七个负面的内容,如交友和处事、承担家务、读书和学习、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青春期知识、性道德和性知识教育等,调查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我们发现,家长经常讲的还是读书和学习,占到了90.4%;其次是诚实守信,占到了86%;第三是社会公德,占到了70.7%;第四是交友和处事,为59.4%。而经常讲青春期知识,开展性道德和性知识教育的家长只有16.5%和12.8%,一点也没有讲过的家长分别达到17.6%和25.1%。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内容非常狭窄,且存在较大的偏颇。家长在回答“孩子学习成绩最重要,其次是身心健康”的判断选择中,完全同意的占到了33.3%,不同意的只占到了39.4%,有点同意的占到了26.4%,也就是说,约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有近26.4%的家长把极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二是重赚钱养家,轻身心关怀。农村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成长主要靠的是物质保障,因此,他们拼命赚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不重视了解孩子的课余生活、交友情况和思想动态。我校从“作为家长,你对孩子的下列情况是否了解”的调查汇总中得到了证明。首先,在课余生活、交友情况、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的了解中,家长了解得比较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家长约为40.4%和48.2%。而家长“不太了解”的是孩子的课余生活和交友情况,约为30%。其次,在了解孩子方面,上海的家长优于外省市的家长,两者相比较,上海的家长在“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两项分别高出约4%和12%,在“不太了解”和“不了解”两项分别低了13%和3%。第三,当孩子向家长叙述事情时,能认真聆听的家长只有83.8%,还有约15%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对孩子不予理睬。第四,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家长交流学校的情况。当问到“你与家长或者临时监护人交流你在学校的情况是怎样的”问题时,竟只有49.7%的学生回答“经常如实回答”,有34.4%的学生回答“只讲好的,不讲不好的”。这样,即使当家长很想了解孩子,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最后,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十四种感受的提问,我校在合并计算分析后发现,约有12.3%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8. 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意识不强

农村家长普遍忽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创设,普遍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软环境的营造意识缺乏。家长缺乏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的意识,当问到“日常生活中,大人之间有了矛盾或者争吵,你们是否考虑应该回避孩子”的问题时,有88%的家长选择“会考虑,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还有10%的家长选择“从来不考虑”。对于“当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做什么”的选择,家长选择与人聊天、看电视、打麻将的共约28.4%,选择忙于生计的约有29.4%,只有35.1%家长能在家里为孩子创造没有噪音不干扰孩子学习的环境,其中,约9.8%的家长能静静地自己看报,约14%的家长陪伴孩子做功课,11.3%的家长能辅导孩子做功课,合计约有35.1%的家长为孩子的作业和学习提供较好的环境氛围,但是,近三分之一的家长不能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安静的学习环境。

上一篇:《功夫熊猫》引发的感想下一篇:2015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拟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