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2024-05-31

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共8篇)

篇1: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科学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精神,近年来,我市围绕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7.47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97元,增加168元。今年1-6月,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达5.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1元。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超过6%,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四个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统筹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立足市场化导向、产业化经营和项目化运作,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关键,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农业,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二是统筹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积极转移农村人口,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推进农民市民化,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鼓励城镇居民和下岗职工到农村创业、置业。三是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农产

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在制定城乡政策时,力求逐步实现一致性,在农村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医疗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无地失业农民实行农转非,推行基本养老保险等,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对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城镇企业一样,享受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在农村推行奶牛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市、区县两级财政对参加奶牛保险的业主、奶农分别按50元/头.年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增加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城乡经济互融。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向民间资金全面开放;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民间资金进入。二是拓展投资渠道。以项目建设引导民间资金,以园区建设聚集民间资金,以开放投资领域吸引民间资金。2003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67700户,注册资金4.6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3%、42.8%;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1866 户,注册资本13.79 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1%、51%。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7.7%。三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规范市场服务体系,组织民营投资项目招商会、洽谈会,实行民营企业恳谈

会、领导接待日或现场办公等制度,为民营投资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培训服务。建立和完善市、区县投诉中心,对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坚决严肃查处。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投入,依托劳动、农业、教育等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工22万多人,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就业的综合素质。二是扩大有序输出规模,大幅度减少盲目流动数量。全市各级在劳动就业市场和农民之间架起信息网,适时公布就业信息,指导农民合理流动,扩大成建制输出规模,逐步开辟跨区县、省内、国内和国外输出新渠道。2003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达62万人,全年实现工资性收入44.9亿元。三是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利,建立健全维权体系。清理和取消农民在市内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和风险。鼓励农民进城经商、购房,让农民工在择业、同工同酬、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四是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创业、置业。对下岗人员到农村再创业和自我组织起来就业的,享受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所有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依法有偿转让,鼓励城镇人员和企业下岗职工到农村承租土地、承包企业、发展种养业。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一是科学规

划,稳步推进。在城镇规划上,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和支撑小城镇发展的骨干产业,科学合理制定每个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个集镇一个集镇地制定阶段建设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如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进产业化的发展,并使之良性互动。通过土地开发的收入和相关的税费收入,用于小城镇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资源开发。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银行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2003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3.4个百分点,达到22.1%。三是大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近几年来,我市将加大农村交通建设作为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办农村交通,促进了全市农村交通的大发展。到2004年7月,全市公路总长度达3642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1公里,有80%的乡镇和56%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或油路,眉山中心城区到各县城只需半小时路程,这在全国、全省居前列。农村城镇和道路的建设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加快了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融互动,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们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行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农业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就业受到刚性约束,阻塞了农民通过向城市迁徙就业来增加收入的途径。二是城镇化水平低。200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2.1%,比全国的40.53%低18.43个百分点,比全省的30.1%低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弱化了城镇对农村和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影响了农村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城镇建设相对滞后。我市城镇发展仍滞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建设水平较低,规划之间相互脱节、整体协调性差,建设用地管理粗放,城镇功能弱。四是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以城乡居民收入为例,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4∶1,全市尚有21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增收的渠道和方式还不多,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还不强,外出务工收入也很不稳定。五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农村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仅限于“五保户”、军烈属和伤残军人、农村特困群体及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农民;农村低保尚未起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才开始起步,且政策不完善;农村因病返贫、致贫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处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有相当一些特困群体缺乏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的社

会保障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很低。六是“两无”农民问题影响城乡经济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两无”农民逐渐增多,部分无地失业农民因对补偿安置政策不理解,自身又不容易就业,少部分人出现生活困难,成为处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他们不仅影响自己的富裕进程,而且对政府心存抵触情绪,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城乡经济发展。

三、措施建议

(一)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我们党几十年来处理城乡关系的宝贵经验,科学分析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这是新时期我们党指导城乡关系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各级各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始终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和大循环中,把农村的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三个转变”,进一步“放活农民、放活农业、放活农村”,努力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二)大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一方面,坚持“内转外输”并举方针,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对内,要树立统筹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观念,着力建设中心城镇和农村重点场镇,培育优势产业,提升人员聚集度,提高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大力发展

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业就业领域,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外,要把劳务输出当作产业来抓、项目来做、实事来办,在政策导向、技能培训、中介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建立管理和运作规范,创立劳务输出品牌,形成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要从政策上鼓励城镇劳动力到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发展种养业。

(三)大力发展城乡民营经济。落实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工商登记、征地审批、水电供应、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努力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劳力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外向型农业和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努力培养一批懂市场、善管理、会经营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进程,降低农业人口比例,减少农村土地承载力,刺激社会有效需求,活跃农村劳动力、农产品等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兴镇先兴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城镇的聚集和吸纳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城镇,城镇建设档次要高,具有对周边的农村承载经济和社会的辐射功能,体现城镇现代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改造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全市50个重点工业乡镇和部分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重要集

镇。加大投入,推进“眉山小康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

(五)统一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待遇政策。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加快农业人口向市民转变。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建立新的人口登记与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就业条件差别的壁垒,取消各种违反宪法赋予公民权利的歧视性政策和人为规定。

(六)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近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就如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一样。特别是对“两无”农民要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对凡符合条件的“两无”农民,都应按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二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彭山合作医疗试点经验,建立以农民个人缴费、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致贫返贫问题。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篇2: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延庆县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 马健壮

同志们:

根据上级要求,今天,我们文委党委及领导班子成员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邀请县委第五指导检查组、组织部、宣传部和纪检部门的领导参加我们的会议,予以指导和监督,在此,我们表示欢迎和感谢。

今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我们提高水平、促进工作的良好契机,也是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下,文委不断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查摆问题、谈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按照县委确定的“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富裕、宜居、文明、和谐新延庆”活动主题,结合文委的“坚持科学发展、弘扬生态文明、加强文化服务、促进文化繁荣”活动主题,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进行汇报:一是汇报本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取得的一点体会;二是总结当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三是对于今后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四是针对当前存在问题所制定的整改措施。希望大家对我个人及文委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以帮助我不断完善与提高,促进文化工作开展。不仅如此,更希望我们每位同志发言之后,大家都要结合汇报人的实际表现予以中肯评价,并提出具体意见,帮助发言的同志更快、更好地进步。同志 们,这是一次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一次会议,希望大家开诚布公,积极发言。发言者要剖析深入具体,认识要深刻到位,对大家的意见能够虚心接受,认真改正;聆听者要以诚相待,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同志们共同提高。希望参加我们会议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批评指正,提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帮助文委干部不断进步,帮助文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开展。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团结,提高水平,把今天的会议开成一个团结的会议、进步的会议、交心的会议。下面,我首先进行汇报。

一、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点体会

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了文委党委的高度重视。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制定了科学发展观活动意见与方案,健全了组织,进行了分工,建立了党委主要领导、文委主管领导、基层党支部书记、广大党员干部四级推进体系,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学习培训、党员电教播放、妫川大讲堂、解放思想大讨论、基层调研、“我为延庆文化大繁荣出一招”、征求意见、交流谈心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各位领导、各个支部、各位党员均积极踊跃参加活动,在全委上下形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通过这些活动,特别是通过不断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提高了我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进行基层调研、征求意见、交流谈心活动,我发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通过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提高了自己从多角度进行科学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继承中国共产党前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革命、改革 2 发展的基本构想,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现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立足点是“发展”,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大胆改革创新,转变发展理念,突破发展难题,造福人民,造福社会。这里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普遍发展,它囊括了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教育发展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均得到长足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人”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人们的聪明才智,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保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每一位党员的能动性,注重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注重把科学发展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相联系。另外,在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我们也必须不断按照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努力在创新工作方式、打破原有发展格局的同时,保障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协同发展,使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有序开展。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本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对于促进本单位的建设和个人成长,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是我们今后提高自我、推进工作的理论武器。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按照县委“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富裕、宜居、文明、和谐新延庆”的任务目标要求,结合文化工作实际情况,我对于当前文化工作推进方面及个人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㈠在文化工作的整体推进方面,存在四点不足:

1、本地区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文化延庆的品牌效应亟待提升。延庆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当前,延庆拥有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拥有长城170余公里,古建筑110余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188项,其中县级15项、市级2项、国家级1项,在时间上从六、七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在空间上涵盖全县15个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虽然如此,延庆只能算是文化资源大县,而不是文化强县。我县的文化发展水平与其他区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无论在设施上、队伍上、投入上,还是在创作上、品牌上,均有待提升。因此,文化延庆的建设历程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文化工作机制需要改善,文化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如尽管我县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也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一套政策来支撑生态文化建设,也没有相关的规划与专项资金作为保障,使生态文化建设很难以系统工程的方式推进,总是停留在研讨与论证阶段。还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文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予以推进,但由于各乡镇的发展状况、经济实力、重视程度的不同,这些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落实上还需要各乡镇、各行政村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还 4 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需求加大,培训水平需要提高。目前,我县拥有文化爱好者1万余人,其中骨干分子1000余人,但是有专业学历、职称和相关从业经历的寥寥无几。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文化事业发展,都需要有过硬的人才支撑,而目前的人才队伍现状显然不能满足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因此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文化人才的成长、培育、交流与激励机制,已经成为提高我县文化队伍水平、促进文化工作不断取得成果的关键。

4、文化管理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与水平需要提升。近年来,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量急剧上升,标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品位也不断上涨。虽然我们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加强业务培训,但文化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达不到文化工作的标准,使文化管理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问题提上了日程。

㈡在个人思想素质及工作能力方面,主要有三点不足:

1、政治理论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是:一是学习的意识不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市、县领导等决策层的事情,自己只要忠实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对于科学发展观与本职工作、个人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不够。二是缺乏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工作一忙,就放松了学习,使有时学习出现中断。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自己缺少学习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三是学习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内涵;只走马观花,不深入理解。四是学习结合实际不够,只是满足于知道其本身意义,而不能够把它的深刻内涵与自己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习领会。

2、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学习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5 因此科学发展观更重在实践。通过自我剖析,感觉自己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意识不强,对于自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有待加强,在工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工作的意识不强,特别是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工作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个人素质发展的思想。三是主观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的意识不强,灵活性不够,没有养成时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对眼前工作考虑得多,对长远工作考虑得少。

3、对于学习与生活的细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严格。如在节约方面、办公成本的控制方面等,还有继续压缩的空间。另外,作为一名党委书记,仅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还是不够的,对同志、对下属、对身边人的要求与教育还有待加强。

三、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本职工作的总体思路 今后一定时期,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政策、文件与上级精神,在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完备、管理到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挖掘富有底蕴、特色突出的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文化品牌,通过文化改善我县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文化促文明、促和谐、促发展,使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立足于我县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围绕文化工作实际,根据在调研、谈心、征求意见等环节中梳理出的问题,重点解决影响文化工作开展的实际问题,解决自身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之中,落实到每一个行动之中,并以工 6 作实际检验落实成果,通过不断的学习、落实;再学习、再落实,使自身水平与素质不断提升,使文化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正确看待与分析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整改问题、推进工作是学习调研、查摆问题的目的,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克服一切困难与不足,才能实现延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经认真思考,制定整改措施如下:

㈠深入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人文延庆。

延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处,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按照县委“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富裕、宜居、文明、和谐新延庆”的要求,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提高我县优秀文化文物资源的研究、传承与利用水平,把我县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休闲产业之中,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融入到地区发展的整体环境之中,不断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事业发展,转换为文化生产力。一是全力推进“三朝御路”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学术研究与项目实施,尽快形成成果,带动沿线民俗旅游事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继续做好岔道城和八达岭长城东沟段抢险修缮工程,努力推进应梦寺、缙阳寺等县级文物古建的修复工程,不断增强我县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使我县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对我县各类文化遗产进行收集、研究与传承,围绕八达岭长城传说、旱船、竹马等优秀非遗项目,进行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提升其艺术化、学术化的水平,扩大本地区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四是建设一流水准的非遗展厅,与延庆博物馆相互呼应,全面展示我 7 县传统文化精髓。五是深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地上、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建立健全县文物档案,加强学术研究,使我县文物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阶。六是开展延庆文化地标建设工程,对我县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行政村,根据其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地标,不断挖掘他们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区域文化魅力。要在此基础上,吸收百家之长,通过融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加工,使其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打造地区文化精神。要围绕县委和文委的活动主题,利用好现有的城乡文化设施,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充分利用演出、戏曲、文学、书画、摄影、图书等各类文化载体,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要打造端午文化节等大型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全面展示延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进本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㈡转变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机制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要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准。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上级政策法规要求,以群众需求为中心,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为切入点,对于各项重点工作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管理办法、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农村电影放映及数字影厅建设管理办法、广播电视“村村通”管理办法、星火等公益文化演出管理办法、基层优秀文艺团队管理办法、文物单位保护使用办法等,要涵盖当前公共文化建设的所有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了确保文化工作的全面开展与落实,在我县将文化工作纳入全县二级班子单位和乡镇考核的基础之上,8 还要对文化站、文化大院、基层优秀文艺团队、数字影厅建设等专项工作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估办法,确保服务到位、效果良好。要通过严密的管理体系,提高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保证各项文化工作扎实、深入开展。要多深入基层,征求群众的意见,使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㈢加强基层文化培训,建设群众文化人才队伍。

人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也是我县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群众文化骨干带动周围的文化爱好者,通过典型带动推进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要抓住北京市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有利时机,一方面争取引入高水平的专业志愿人才,为我县群众文化工作注入活力;另一方面鼓励县内文化人才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同时加强对基层图书借阅管理员、共享工程管理员、电影放映员、文化市场监督员、文物保护员队伍的建设管理,不断壮大我县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力量。要根据我县文化人才实际,按照县、镇、村等不同层次需要,大力培训专业文化骨干力量,并以此为核心,带动、培养更多的文化积极分子。我们每位文化工作者,都要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以普及性的群众文化为重点,延伸公益文化服务的触角,巩固阵地服务,加强流动服务,深入基层开展广场舞蹈、秧歌、摄影、书画、乐器、文化设备使用等文化培训活动,同时通过文艺演出、竞赛、作品征集等多种途径,通过完善的交流与竞争机制,鼓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展示才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县内基层优秀文艺团队加强指导扶持,对各乡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支持,培育舞龙、舞狮、合唱等文化艺术之乡,促进我县民俗旅游开展,营造更有特色、更具魅力的人文环境。

㈣从内部建设入手,建设素质过硬、服务一流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

文化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化工作效果的好坏,也关系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胜任本职工作,能挑担子,能打硬仗。一是要加强学习,通过自学、集体学习、部门培训、轮岗、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以妫川大讲堂等学习活动为依托,以“学习型机关”建设为契机,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二是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管理,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提高对重点工作和折子工程的推进水平,按照各项重点工作的责任人员、目标任务、工作方案、阶段安排、保障措施等进行督查督办,以工作成效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果。三是通过文委内部协同办公平台(即文委办公OA系统)提高文委内部的办公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对各项工作加强督查督办,全面提升文委办公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

㈤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力度。要继续探索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要特别注重把学习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放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上,放在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上。要周密考虑,提高毅力,切实达到学习效果。特别是要深入思考、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把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学习的持久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发挥党委书记作用,建立科学系统的学习机制,带动全委开展学习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前进。

㈥切实转变观念,纠正偏差,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在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与发展并重,是可持续发展,不科学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要在工作中切实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对于科学发展观认识上的偏差,不折不扣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周密考虑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工作效率。要大胆创新,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力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突破,保障各项工作准时高效完成。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出改进的新办法、新思路,努力推进分管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要把自己的成败得失与党的事业联系起来,灵活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突破原有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定式,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放开手脚,消除顾虑,只要是对延庆文化工作发展有利的事就大胆去做,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时刻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为满足延庆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而不懈努力。

㈦从细节入手,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要带头遵守各项廉政规定,自觉把个人置于群众、组织、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克服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和以权谋私等思想,锻炼自己的人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还要对班子成员、本人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高度负责,对大家严格要求,养成勤政为民的良好风气。

以上是我在此次民主生活会上的剖析汇报,我本人可能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查找到,真诚希望同志们推心置腹,畅所欲言,给予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解决。

谢谢!

篇3:发展“三大合作”促进农村繁荣

1. 强化行政推动, 构建强势推进的组织领导体

系我市把推进“三大合作”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和相关部门“一把手”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领导小组工作协调制度、镇区目标责任制度, 并把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纳入镇区目标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 强化责任分解、压力传递, 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召开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 强化督查考核, 定期考评通报, 促进了“三大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 加大“三大合作”的宣传力度, 强化舆论导向, 进一步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使更多的农户能自觉、自愿地参与“三大合作”。

2. 强化政策扶持, 构建有序推进的政策支撑体

系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在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政策的基础上, 新增并加大对“三大合作”的奖励补贴力度, 对新建的“三大合作”组织一次性奖励2万元, 对当年新增入股土地面积6.67 hm2以上的村奖励2万元;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投资建设1 000 m2以上的自有产权标准化厂房, 市、镇两级财政分别给予75元/m2的补助。二是实行税费优惠。对“三大合作”组织免费办理注册登记, 并简化注册登记程序和手续;生产销售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技术培训、农技推广等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优先安排用地计划, 用电按农业生产电价收费。三是加大信贷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农民创业担保基金优先、优惠为“三大合作”组织提供借贷资金担保服务;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符合授信条件的列为优先支持对象, 确定授信额度, 适度简化贷款手续, 增加贷款投入, 并优惠贷款利率。四是优先安排涉农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加大对“三大合作”组织的引导、培训和扶持力度, 扶持他们开展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和推广。在各级涉农项目和资金安排上, 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3. 强化探索创新, 构建全面推进的市场运作体

系重点做到4个结合:一是与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相结合。一方面, 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 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规模用地保证;另一方面, 通过秧草、马兰、苦瓜等高效农业项目建设, 带动农户结构调整, 促进规模经营, 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做大做强。二是与培育规模龙头企业相结合。既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也鼓励“三大合作”组织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有效整合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 联结为利益整体, 有效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与增加村集体收入相结合。引导各村以村集体牵头入股等形式, 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 有效整合属于村集体的土地资源和房产资源, 变零散土地为规模土地, 引进和发展农业项目、工业项目及服务业项目, 增加经营收入和租赁性收入, 从而不断壮大各村集体经济实力。四是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鼓励更多的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社, 获取土地入股分红收益, 同时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非农产业, 获得工资性收入, 建立长期稳固的农民增收机制。

4. 强化科学指导, 构建协调推进的配套服务体

篇4:繁荣农村文化 促进和谐发展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硬指标”、文化“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农村文化机构形同虚设,有的地方甚至瘫痪。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难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些偏远贫困自然村,农村文化土壤荒漠化,主要原因是农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和配套设施不到位。农民群众没有场所可以开展文化活动,没有文化活动可以休闲参与,缺少获知信息的平台,他们的精神生活显得十分匮乏。物质生活的丰富亟须精神生活的跟进。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开展,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同时,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引,某些农村也成了赌博、迷信等不良陋习的温床,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污染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二、培育农村文化土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依然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很多地区的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怎样让文化的清泉流进农村,如何使农村这片文化荒漠尽快向文化绿洲转变?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首先要认识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与时俱进、适合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科学的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2.加大投入,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毋庸置疑,政府保证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仍是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的投入机制,才能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厦门市在“十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区、镇、村也相继规划、兴建、启用了一批功能全、设施强的文化设施。厦门市体育局投入引导资金200万元,在全市农村实施了“村村篮球场计划”,新建篮球场96个。湖里区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区文化活动中心及6幢镇、村级文化中心大楼,10座老人俱乐部,40个篮球场。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农村文化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农村文化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设和稳定、充实这支队伍。乡镇要建立健全的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文化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协管员(文化义工)队伍。另外,还要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如厦门市建立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位农村文化协管员,制定文化协管员管理办法。厦门市文化馆专门下基层举办农村文化协管员培训班,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发挥作用。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证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健康发展。

4.文化部门下乡“种文化”,培育农村文化生长点

每年新年前后,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热潮不断。送演出、送电影、送书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为使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应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

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农村的文化活动应由农民唱主角,应培养更多的农民艺术家,把农村本土艺术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使农村文化永葆活力。要充分发挥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本土艺术家”的积极性,这些活跃在农村民间的文艺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修养直接来源于农村,在地缘上和情感上与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培养和激励“本土艺术家”,不仅可以保护大量的民间文化,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还可以活跃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如厦门市同安区有一批地地道道的农民,执著地爱着农民画。于是,同安区文化馆美术干部经常下乡对他们进行辅导,培育出梁金城、柯朝汀、王其仁等一大批农民画家,同安区也因此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同安农民画不仅培育了农村文艺骨干,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同时丰富了农村文化内涵。

培育农村文艺队伍。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既需要上面送文化下乡,更需求培育农村本土的文艺队伍。如厦门市文化馆每年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虽然起到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但没有根本解决农村艺术活力与生机问题。从今年开始,侧重对贫困农村业余文艺团体进行扶持以及对文艺骨干的培养,激发农民群众的艺术天赋和潜力,提高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在“文化下乡”慰问演出中,采取了与当地农民联合演出的形式进行,演出以当地农民准备的节目为主,文化馆派人进行指导并组织示范节目参演,提高当地农民的艺术水平。又如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的农民喜爱民间舞蹈,厦门市文化馆舞蹈干部下农村对当地农民进行舞蹈培训,帮助他们组建拍胸舞表演队伍。文化馆还拿出资金为表演队制作音乐、服装、道具,使这支由农民组成的民俗表演队伍扎根在农村,活跃在农村,在农村土壤里发展壮大。

开展文化艺术扶贫。各种文化扶贫活动对于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如果能把文化扶贫工作与农民自发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更有益于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如福建省艺术馆倡导开展“艺术扶贫实施工程”,厦门市文化馆作为“艺术扶贫实施单位”,将“艺术扶贫实施工程”作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到偏远农村对贫困学校师生和普通农民进行艺术培训:派出专业老师到钟宅村小学进行音乐、舞蹈培训;到前场村进行曲艺艺术指导;对翔安区新圩镇民俗表演队、农民管乐队、新圩中心学区的音乐、舞蹈老师及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帮助组建农村民俗表演、曲艺表演等队伍,为农村培训了一批批文艺骨干,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5.营造农村文化氛围,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运用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在农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以下两点:一是继承传统优秀的民俗文化,如民间艺术、传说故事等。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文化艺术,却能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人、影响人、塑造人,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二是用先进的文化破除人们生活中残存的封建文化和陈规陋习,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强先进文化在农民生活中的渗透力。

用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农民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活动才有凝聚农民的吸引力。通过文艺调演、文艺大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活动搞得热热闹闹,把农民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来。如第三届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举办了“农民歌手大奖赛”,在全市农村掀起“村村有歌声”的热潮。厦门市海沧区举办“温馨海沧”农民唱好歌活动,参赛歌手都是自愿报名的农民,歌手赛在全区15个行政村(居)轮流举行,走遍全区各个村落,所到之处深受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前所未有。由此可见,这种活动对接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给农民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使农民成为文艺活动的主角,提高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还可以将先进文化“常驻”于农村。

农村文化的土壤在农村,根基在农村。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

篇5: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民间文艺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大众艺术。它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等。它根植于生活,流传于民间,繁衍与口耳相传之中,是一切文艺的根须。在知识经济时代,民间文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对经济发展的能动效值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民间文艺的特征决定着其能动效值。

民间文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存的基本特征。

(一)群众性。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特性,这是民间文艺最显著的特点。民间文艺的创作者与欣赏者是人民大众,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都是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反映,对经济生活、最直接、最生动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立体性。民间文艺的存在形式是立体的,并且在立体的环境中活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多种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是一种实用艺术。在表现方式上又有综合性的一面,并且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流派。

(三)集体性。民间文艺产生于生产劳动之中,以口耳相传为承传载体,无论其产生的源头,还是流传形式,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无数代的完善而形成的艺术形式。

(四)直接人民性。这是民间文艺在内容上的特点。直接人民性的含义主要是: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创作和欣赏的人民自己的文艺,它直接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表现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民间文艺的人民性比作家艺术家创作中所表现的人民性更加直接。

(五)传统性。民间文艺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传统特征。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包括艺人)在生活中创造、流传、发展而成的。民间文艺的传统艺术特点和它的口头性有密切的关系。口头性决定了民间文艺的一系列艺术特点。① 语言风格的口语化,通俗易懂,明白晓畅。② 深入浅出。③ 结构是活而单纯,好听好记。④ 语言琅琅上口,富于音乐性。⑤ 民间文学的风格,富于地方性的民族特色。

二、繁荣民间文艺的时代价值。

(一)实用价值: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劳动斗争的工具与武器,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从远古开始,民间文艺就在劳动中起重大的作用。在最原始的采集经济时代,劳动呼号成为人类劳动的一种重要号角,咒语和神话产生的精神力量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的重要帮手。

(二)科学价值:从哲学上来看,民间文艺反映了人民群众各个时代的世界观,要了解人类的原始思维,不了解原始歌谣与神话是不行的,关于原始思维的专著就大量引用神话资料作为主要依据。从政治学方面来看,民间文艺表现人民的生活情绪最及时,最真切。古代就有采风官,广泛采集各地民间文学以了解会动态。从心理学方面看,民间文艺反映了人民的心理活动,同时,民间文艺的创作和流传也是研究文艺心理学的记忆、遗忘、想象等心理现象的重要资料。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上看,民间文艺的科学价值更加突出。马克思说过:“古代歌谣是远古日尔曼人的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此外,民间文艺对研究语言学、音韵学、方言学、修辞学都是很重要的活材料,对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也十分有用。

(三)艺术价值。民间文艺最具群众性,民族性,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广大的不识字的劳动群众不但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也是文的欣赏者,体现出民间文艺最朴质的艺术价值性。在群众性、普及性上,民间文艺超过一切其他文艺。从艺术质量上看,尽管大多数民间文艺作品是比较粗糙的,但也有不少玉润珠圆的珍品,像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其艺术概括力和艺术感挚力,一直被人民推崇,故事流传两千多年,始终受到人民的喜爱。所以高尔基说:“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是民间创作,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所创造的”,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四)借鉴价值。人民音乐家聂耳,自觉地学习与借鉴民间文艺的,创造性地运用民歌素材去表现强烈的激情,反映伟大的时代。冼星海对此更有很深刻的认识,抗战前期他在延安所写的《为什么要研究民歌》一文中说:“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民歌是一个民族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所以,“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在舞蹈艺术上,民间舞蹈的艺术借鉴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开始也是学芭蕾舞的,为了舞蹈的民谣化,很注意学习民间舞蹈。他曾说:“民间传统舞蹈保存了朴素单纯的特点,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愿望,抒发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这对创造民族化的新舞蹈是不可缺少的。

篇6: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要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就要求农机部门要认真考虑如何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献策献计。

1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力量

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作物产量、质量等方式直接增效,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农业机械可以节省人力、种子、化肥等成本,从而达到增效的目的;二是农业机械化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机械,打破了人、畜体力的限制,可以大规模生产,同时也能够避免人为操作的误差,提高作业质量,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农艺的要求,因此,农业机械化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保证了作业质量,大大的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营造了更和谐的劳动条件;三是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力量。农业机械化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促使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四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大批农机新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如深松整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深松整地技术达到了对土壤和水分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的,秸秆还田技术则可以避免秸秆大量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又使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

2 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措施

2.1 提高认识。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机化的发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机化的有序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发展农机化的认识,大力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为农机化发展做好保障。

2.2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由于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具备大型先进的.农机具和技术,因此,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联系周围的农户,为其提供农机作业及产后加工服务,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的收入,同时也为其他散户提供了农机服务,从而提高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政府部门应该鼓励这些做法,同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2.3 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大力推进机械化连片作业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在零散种植的条件下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成本较高,也无法发挥出农用机械的最大效率。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调控、政策引导等方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区域性特色产业,鼓励农民统一种植,这样既可以达到规模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也利于农业机械化连片作业,以促进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2.4 加大创新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不同作物品种、不同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进行研发,努力将农业机械覆盖全品种、全过程,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对于相关的关键农艺技术也要配套研发,以达到农机农艺结合发展的目的。另外,要积极吸取国外农业机械化先进经验,采用引进与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性能及多功能性。

2.5 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加大对农民,尤其是农机手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农机基本工作原理、农机操作、保养维修及一些农机技术,使他们在正确操作农机的基础上,能够正确使用、保养、简单维修农机,从而保证农机发挥出最大作用。通过培训,也可以向广大农民推广新技术、新机型,因此,培训不仅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机推广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6 农机与农艺融合发展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提高机械适应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二是根据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大需求,推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旱作农业、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农业。

3 结语

篇7: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一、我市农村规划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相比,整体滞后,差距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规划建设观念淡薄。目前,我市乡村对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淡薄,有的认为“规划规划,还不如用手比划”。乡镇无机构、无权、无职责去规划、指导、监督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和经济林木发证权的政策因素制约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缺位。受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制约,我市乡村建设规划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农村建设基本上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农民建房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整体水平低。农村建房基本上只对是否占用基本农田进行了管理。而村庄建设没有人去管理,也没有编制规划。部分小城镇和乡镇集镇建设无规划,也没有组织规划论证,多数中心镇、村的中心作用并不突出,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

(三)农村建设分散零乱。目前,以桂东县为例,桂东县有156个村(居)委会2000多个自然村庄,农民住房大多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布点,很多的村民小组又分为几块,布局较为分散、零乱,呈小、散、乱状态。有些自然村庄仅几户人家。我市许多村庄外大内空,有的新屋建成后不拆旧房,形成大量老屋没人住的“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不少集镇违规乱建,建筑依路而建、沿河而建,水平低,档次差,整治更改非常困难,与自然环境极不和谐。

(四)农村设施投资分散。目前,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我市农村路、桥、水、电、通讯等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受资金、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通村公路偏窄,大多数通村公路有效路面仅3.5米宽;农村水资源环境恶化,导致农民饮水质量下降;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大部分农村没有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

二、推进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规划建设,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未来,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接关系着我市“两城”建设步伐,要按“新规划、新建设、新产业、新生活、新素质”目标进行定位,把农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以城镇促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

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搞好新农村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一)适度超前,科学编制建设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逐步到位”为原则,制定新一轮农村建设规划。一是搞好农村规划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着眼长远,编制农村规划。乡、村规划建设应当起点高,适度超前,力求做到几十年不落后。二是推出农村建设规划多种模式。力求做到结合实际、形式多样、各有特色。既要有生态庄园式,也要有农村社区式,以满足不同收入、不同要求的农民自由选择。三是提高农民住宅设计水平。规划建设部门要按照建设部的用户住宅建设标准,设计出多种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结构合理、经济实用的住宅模式供农民建房时挑选。四是按照农村居住的人口数量,逐步规划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每个农民集聚区,要有文化娱乐设施、卫生保健站、社区服务中心,农民可以享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五是重视解决传统的人与畜、禽混居,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分的问题。要合理规划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散居方式,引导农民树立“居住进小区”的新理念。六是农村的排水系统、垃圾处理设施应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同时要建造农村公厕,大力推广卫生厕所进村入户。

(二)制定政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建议市委、政府尽早研究制定村镇规划建设的政策文件,明确具体要求。一是开展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试行试点工作。结合乡镇七站八所现状,整合规划、建设、国土等管理人员,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建立健全乡村建规划管理网络,配好专职管理人员,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二是出台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相关政策。确定乡村建设规划后,就要严格实施。各乡(镇)政府是农村规划建设的管理主体,要严格履行规划建设的审批监督等职能。三是出台鼓励引导农民服从建设规划的优惠政策。县、乡两级政府每年可以从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调整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设立村镇建设规划专项资金,用于对支持和奖励农村规划建设。四是把规划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卫生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整治。

(三)积极引导,形成规划建设合力。要积极搞好规划配套,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村民集中居住,激发农民建设活力。一是搞好功能完备的配套设施,提供社会保障服务。要按照村镇布局规划调整要求,加强农村道路、桥梁、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网络、有线电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以完善的设施配套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引导村民集中居住,引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按照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种田向规模

经营集中的三集中目标,推进农民住宅布局集中,节约土地资源。要按照市县整体规划要求,规划城乡居住的集聚区,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和集聚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农民公寓,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大推进自然村庄的撤并力度。三是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农民规划建设活力。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制定村庄规划建设、科学管理等方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农民合理负担。对实施农村规划建设节约的宅基地和道路建设用地,允许镇一级集中依法批租出让,出让所得返还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村级规划建设的步伐。

篇8: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设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 促进农村发展的目标不相适应。农村社会和谐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艺术文化建设, 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一、农村艺术文化对构建谐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艺术文化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要求。艺术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重要方面。其次, 艺术文化具有审美和教育功能, 能够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当前农村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 因此艺术与审美的水平也相当有限。艺术文化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震撼力可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 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拓展艺术鉴赏视野, 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全面培养人, 提高人的素质上面, 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艺术文化拥有强大的教化规范的约束力, 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身心的和谐, 而个体行为的规范和谐就可以形成整个社会领域的和谐, 为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牢固的基石。

二、目前农村艺术文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为国民经济提供物质资料保证, 农村的发展关乎经济的巩固和加强。因此繁荣农村艺术文化,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构建和谐健康新农村, 已逐步成为发展农村, 富裕农民的重要工作。但是, 由于历史及社会体制改革等诸多原因, 农村艺术文化特别是一些民间的富有历史价值民族色彩的艺术发展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 农村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艺术文化屡步维艰。

由于文化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 各种民间文化生存环境出现危机, 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和传承性受到严重威胁, 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已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 祖祖辈辈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的生存土壤逐渐丧失。如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戏剧、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木偶等民间传统文化, 以及传统的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 传统的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等均出现了危机, 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众多农村的民间艺术文化如地方戏, 快板, 说书等被现代的电影、电视所取代, 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 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

(二) 城市“建设性”破坏和旅游“开发性”对农村艺术资源破坏严重。

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 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民间艺术资源陷入经济越发展、破坏越严重的沼泽之中。一些部门看到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纷纷举着民间艺术的旗号进行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 这种开发行为, 要么是不懂艺术的“拍脑袋工程”, 要么是把民间艺术当成摇钱树的唯利是图之举, 往往成为变相破坏和摧残。

(三) 大量农村中一些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

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 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 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到域外甚至境外。同时因为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民间艺术保护经费不足, 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 无法开展紧急抢救而带来湮灭的危险。缺乏研究人员, 民间艺术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 也难以形成精品, 直接影响民间艺术的后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整体来看, 我国农村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

三、农村艺术文化发展滞后的根源和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 现实文化与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和发生了偏差。同时, 受体制、财力和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村基层文化呈现出一些负面新动向, 这些变化是造成农村基层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促进农村艺术文化繁荣, 构建和谐社会具体措施是加强农村艺术文化的抢救和保护, 是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 政府要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

要着眼长远, 立足实际, 按照“保护为主, 合理利用, 继承发展”的思路, 加紧制订农村文化艺术保护规划, 真正把农村文化艺术资源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文化艺术, 建立健全资料档案, 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 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 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此外要切实加强领导, 为农村文化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 设立农村艺术文化保护专项资金, 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主要用于农村文化艺术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比如举办农村文化艺术节, 农村民俗文物展览等, 组织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艺术活动, 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条件的可以组建广播影视播放、文艺演出等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 无条件的可以充分协调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大礼堂定时就近向村民开放。在开展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培养农村文化艺术带头人和发展文化艺术志愿者, 有意识地培育农村文化艺术, 培养民间艺人, 充分利用农闲、节墟日、村民喜庆, 组织花会、赛山歌会、编排相声小品等, 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改变村民原来那种无所事事、无事生非、无事黄毒赌的不良状况。

(三) 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培育文化艺术品牌产品.

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时候, 还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助, 发掘雕刻雕塑、书画剪纸、纺织编织、刺绣布艺、等民间文化艺术, 将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包装成招商项目, 形成文化产业, 打出文化品牌。挖掘、承扬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如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工艺项目, 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节目。挖掘、承扬深厚的历史人文痕迹。挖掘、整理具有地方性名胜古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王海玲

(梅州市蕉岭县镇平中学广东蕉岭514100)

学校图书馆是传承文明、启智求真的阵地, 是学生开阔视野、增进知识、陶冶心灵的精神家园。学校图书馆的活动成为中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图书馆员必须尽职尽责,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配合学校教师, 充分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 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以上问题, 笔者浅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如下:

一、图书馆员要敬业爱岗、增强素质

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实施主要是靠图书馆工作人员去完成的, 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其工作成效。图书馆员要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必须充分认识到, 图书馆资料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 服务育人是学校整个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本职工作当成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来追求, 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 精一行。坚持“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 “想读者所想, 急读者所急”和“甘为人梯”的服务思想, 忠于职守, 主动热情, 文明礼让, 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通的业务水平服务师生, 象天使那样把爱洒向每位学生的心中!

二、当好“导航员”, 服务育人

为使学生获取终身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应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 能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厦门, 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鉴别, 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 而要做好这一切, 没有图书馆的勇于和指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图书馆员要热心做学生借书的“导航员”, 加强对学生选择图书资料的指导。要帮助学生辨别精华糟粕, 正确选择读物。由此, 在学生借书前, 应向学生介绍图书馆书目的使用方法、藏书情况、借阅制度和有关注意事项。要抓好“书目推荐”这一工作, 主动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 把最新最优秀最有代表的图书推荐给学生。还可以举办书刊展览和多种形式的立刻辅导活动, 为学生选择图书提供方便。通过以上的指导, 宣传、推荐工作, 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形成经常借阅图书的习惯, 在阅读课中, 不定期要结合课堂教学的情况, 给学生选择图书资料阅读, 以课外促课内, 为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雪中送炭”,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每二课堂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寓读书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以书育人

中学图书馆拥有丰富教育资源, 对于占领中学生课外阅读阵

迹, 古代名村、名人、名寺庙、名品。

综上所述, 农村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对于社会的改革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我国农村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农村艺术文化建设在为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至关重要。因此, 农村文化作为进行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贯彻国家的方针策略, 紧跟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为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和谐农村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厦增砖添瓦。

地, 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来, 我校图书馆积极配合学校各部门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与学校团委联合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兴趣小组, 成立“蓓蕾文学社”, 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还通过出版刊物和黑板报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吸引了一大批的文学爱好者。还与学校语文教研组配合, 创建校园特色, 有声有色开展“走进古文学, 做书香少年”的活动, 课余时间, 全校上下掀起了“读古文、背古诗、讲古典故事, 寻找古代名人”的热潮。学校图书馆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书籍被学生一借而空。通过如火如荼的读书活动, 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精彩, 使学生变得更加精神。各年级的学生中不少“秀才”脱颖而出,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素养。

四、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环境育人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得好。图书馆要营造舒适明亮、优雅静谧、端庄美观、催人奋发的读书氛围。故此, 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应该是规范、严谨、高雅、精致。比如:在图书馆走廊悬挂古今中外名人画像及座右铭, 在阅览室、藏书室张帖名言警语和温馨提示, 有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黄金未是宝, 学问胜珍珠”, “读一本好书, 犹如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等, 激励读者勤学苦读、立志成才、崇尚科学、向往末来。

五、建章立制, 管理育人

图书馆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品格, 营造和谐的馆风校风。如借助学校的多种会议在各种场合反复向学生进行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 在图书馆显眼的地方张帖规章制度条文, 要求学生做文明读者, 养成讲文明、守纪律的阅读习惯。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约束每位学生在图书馆的行为, 并将学生在图书馆的表现作为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评比条件之一。对违反制度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损害公物者还要经济处罚, 及时纠正学生在图书馆的偏差行为, 做到管理育人。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只要大家思想重视, 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定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三农问题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村和谐是基础,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是根本, 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艺术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的一种, 其所具有的功能与特点对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艺术文化,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2].张岳:《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经济日报

[3].王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江南论坛

上一篇:运用体育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抗挫能力论文下一篇:研究计划写法日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