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

2024-06-19

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精选8篇)

篇1: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

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济南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纪实

8月30日凌晨1时28分,山东济南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白朝果望着29大类、129项验收资料装订成册,满意地将小红旗贴在“三集五大”攻坚进度控制表上,这标志着济南供电公司“大规划”体系建设验收准备工作已经提前完成。

自2月8日全面打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攻坚战以来,济南供电公司干部员工奋战200多个日夜,“五大”业务运转更加规范顺畅,人财物管控更加集约高效,实现了管理效率、经济效益、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思想引领 顶层设计 高起点谋划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自我加压、苦练内功,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一条中国特色电网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我们必须要让全体干部员工真正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实现效率、效益双提升。”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济南供电公司总经理李锡成认为,要顺利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员工正确认识改革。

发挥“思想引领、作风引领、目标引领、方法引领、典型引领”五个引领作用,济南供电公司做足了动员准备的功课,先后开展23场次市县形势任务宣讲,印发宣传手册4650余份。济南供电公司创新采用“月末大讲堂”“我为大家讲一堂”“员工上讲堂”等“三堂培训法”,加强思想教育和岗前培训,促进广大干部员工思想观念转变,适应公司发展方式转变。济南供电公司层层签订安全维稳责任书164份,重心下沉,扎实开展“三走进”活动(走进基层、走进现场、走进员工),领导班子走进基层一线68次,解决问题29类532项。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电网安全、队伍稳定、优质服务带来新的考验。在方案制定阶段,济南供电公司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着眼长远,科学统筹,先后召开5次领导班子集中评审会、23次工作协调会,对全部129个方案进行集中审核、修改完善、互联专业对接、集中审核,通过闭环管控、4道关卡把关,进行桌面推演,梳理解决专业问题934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方案编制,并率先通过山东公司审核批复。

安全至上 严格管控 高标准建设

“改革就要彻底,就要不怕问题、不出问题、不留问题,达到高标准建设要求,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济南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杜军说。

改革期间,济南供电公司建立安全稳定零报告,日协调、周汇报、月考核,专业对接,日清日毕等四项工作机制。在队伍稳定方面,突出“四心”换“一心”,即“诚心、热心、耐心、细心”开展工作,确保广大干部员工安心工作。成立维稳领导小组、维稳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开通专线和网上领导信箱,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为广大员工答疑释惑,确保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与迎峰度夏、电网建设、增供扩销等工作的同步推进。坚持审计监督全过程参与,济南供电公司建立三线审计机制,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梳理标准、制度等1587项。

6月8日,济南供电公司顺利完成新模式导入,进入磨合改进阶段,机构设置全面到位,信息系统实现同步调整,用工效率提升29.7%。“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办公室实施24小时工作制,制定36份甘特图,建立112个工作节点,形成102份日简报,召开15次周例会,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创新突破 持续改进 高质量提升

新模式导入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迈出的一小步,要取得成功,关键要在磨合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按照对、查、立、破等十字原则,济南供电公司下发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磨合改进阶段工作计划》,明确202项工作任务、质量目标和时间节点要求,全面优化流程,梳理专业界面。

为全面检验磨合改进工作成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办公室分组采取集中座谈和现场调研的方式,对各专业组、保障组,以及各基层单位进行了全面调研,汇总五大类22项公司层面问题,上报“三集五大”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制定实施方案。8月23日,济南供电公司印发理论提升工作方案,明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善提升方向,不断巩固建设成果,夯实管理基础。

济南供电公司扩大基建项目管理范围,试点将县公司35千伏输变电工程纳入市公司统一专业化管理;推行跨县区的工程建设项目联合管理,构建大区域建设管理格局,实现县域基建工程资源优化调配。将35千伏输变电运检管理由县公司集约到市公司,实现运检业务更专业、更集约……截至8月25日,济南供电公司已提炼26条特色亮点,新的亮点正在不断涌现。

核心业务运作更加专业的同时,核心资源管控更加集约,济南供电公司注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公开竞聘,出台了基层专工、班组长管理指导意见及市县公司员工挂职挂岗锻炼管理办法,努力建设与创建“两个一流”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

济南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全面验收已经进入倒计时,济南供电公司干部员工正奋力前行,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篇2: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

提升查办案件的工作水平

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纪委认真履行派驻机构职能,积极落实市纪委的总体部署,坚持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的反腐方针,不断加大办案力度,拓宽办案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推动办案理念、思路、措施的创新,提升查办案件工作水平。

一、全年查办案件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纪委共收到信访投诉19件,其中市纪委举报中心转来8件,市检察院举报中心转来1件,市直机关纪工委转来1件,受理个人信访举报9件,其中5件系不同时间的重复件。这些案件中重复举报涉案人员5人,涉案处室(单位)10个,除2名投诉人自己申请撤诉外,其余12件全部结案。所有案件到结案时至均未达到立案条件,未立案。

其中有4个信访举报件反映的是相同内容,即仲裁院工作人员尚辉举报仲裁院院长史立强在办理案件中循私舞弊,枉法;滥用职权,对干部进行打击报复;在仲裁院搬迁装修中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我局党委于今年1月初收到尚辉的实名举报信,收到信后,局领导立即进行了批示,由局纪委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对案件进行了初核。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核实,共计找人进行问讯谈话次,查看案件卷宗本;完成了 页共计 字的初核报告,经局纪委委员讨论后,报局党委 1

会进行了讨论研究。

今年查办案件工作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涉案单位明显集中。19个信访件中,其中5件是同一单位,3件反应同一单位,2件反应是一个单位,2件反应的是同一处室;二是反应工作纪律件明显上升。案件中共有7件反应工作人员工作纪律问题。

二、查办案件工作的几点经验

通过今年的查办案件工作,我们感觉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党委领导,纪委组织,是查办案件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 我局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查办案件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运行。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查办案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局纪委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大局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与严肃党纪政纪的关系,做到了既严惩腐败,又克服就案办案、单纯办案的倾向。

(三)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查办案件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在查办案件工作中,我局纪委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查办案件与教育干部有机结合起来,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

(四)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是查办案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健全办案工作制度,是规范查办案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局纪委建立了规范的案件登记、办理及反馈制度,加强对办案过程的监督

和管理,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责任追究,使办案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今年来,我们在查办案件工作中,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其他委办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市纪委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政治、业务学习抓的不够紧,缺乏主动性的学习,讨论的不够深入,对一些理论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对重大案件还缺乏较系统的总结和剖析;

二是部分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对信访举报和案件查办工作重视不够,自觉性不强,处室(单位)自查案件的质量出现下降。

三是一部分举报件反映问题线索模糊,事实不清,甚至有个别举报人凭想象反映问题,与事实不符,给初核调查造成难度;

四、明年的工作打算

2012年,我局纪委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纪委和局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广拓案源、狠抓要案、重提质量、从严处分,切实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办案数量、案件质量和综合效果“三提高”。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科学规划,完善机制,提高办案工作效能

1.建立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成立案件查办协调工作小组,由局党委统一组织,明确协作内容、形式、程序,提高案件查办的效率。

2.健全办案队伍培训机制。积极组织办案人员参加市纪委组织的《纪检干部培训班》和《查办案件培训》,学习办案经验丰富的同志的办案经验和方法。

3.推行全员办案机制。局纪委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办案制,让所有纪检监察干部在办案一线得到锤炼,促进了纪检干部办案能力的提高。

(二)科学统筹,创新思路,提升办案工作效果

1.强化领导,落实案件督办制度。局纪委领导对重点案件要加强领导,提出合理的办案方向,并适时进行督办。

2.拓宽思路,广辟线索来源。通过网络、群众投诉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党务公开网等接收和发现群众有价值的举报信访线索。

3.强化管理,提高办案质量。从办案人员工作作风入手,积极探索案件科学管理新模式,规范办案程序,完善了“一员、两化、三落实”整套的科学办案流程。(明确一名领办监察员,实现人员配备科学化和办案程序规范化,做到办案措施、处分和定期回访三落实)

(三)科学把握,突出重点,提高办案工作水平

1.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查办案件和我局重点工作相结合,把查办案件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执行情况和专项资金落实上,深化社保基金监督检查,加大对“小金库”和“公车”的专项治理。二是将查办案件和“保民生、促和谐”相结合,严厉查处损害广大老百姓利益、破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环境案件。三是将查办案件和干部教育相结合,达到惩处少数,教育大多数的目的。

2.做好“三个把握”。一是要把握好查办时机。有的放矢的对案件进行查办,得到突破。二是要把握好工作方法。探索实施信访找案源、检查抓全案、审理先介入的“三级连锁责任制”,确保案件查处快查快结。三是要把握好治本功能。认真落实了“一案双报告”制度,把一些典型案件进行深入剖析,对案发单位提出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篇3:制定科学方案提升管理水平

观点:实施设施农业装备补贴要制定科学的原则和方案, 并重视提升管理者水平, 以确保此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近期, 本刊就广东省拟实施的设施农业装备补贴政策的相关问题请教熊元芳, 他从补贴体现惠民政策、补贴方案如何制定及相关管理如何跟上等方面畅谈了他的观点。

对设施农业装备实施补贴是惠民之举

为了实现广东省农机《议案》提出的“特色创一流”发展战略目标, 省政府准备在购机补贴政策上扶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此, 熊元芳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 广东从1 9 9 8年开始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 补贴农机具主要是水稻生产机械。至今为止, 购机补贴给农民带来了许多实惠, 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对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按《议案》要求, 广东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是要分两步走, 建设四大工程。《议案》实施前三年是着力建设水稻生产机械化工程, 目前已初见成效;《议案》实施后五年要大力建设园艺生产机械化、畜禽和水产养殖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三大工程, 促进特色农产品先进生产技术与加工机械化推广应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多样化, 广东自有的特色农产品极为丰富, 在全省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非常大, 原有的购机补贴范围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 因此, 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是必然之举, 是发展广东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 符合市场需求和民意。

“另外, 补贴将使设施农业先进技术与装备在全省迅速推广, 有利于加快推进广东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民肯定增收!”现代农业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利用最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化的高产、丰收。设施农业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节能增效”的现代农业理念, 对发展广东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而追本溯源实现了农民增收。

渐进扩大范围科学进行补贴

“补什么、补多少、如何补?涉及到用于补贴的资金总量, 应量力而行。”由于资金等客观因素, 扩展购机补贴的范围将是个渐进的过程, 由几类机具扩大到最终实现农民所需的农机具都能得到相应的补贴。拟实施的设施农业装备补贴是针对园艺生产机械化中的设施大棚和节水灌溉设施设备这两大类。就对全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熊元芳认为先增补这两类是非常切合实际之举。因为设施大棚、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在广东的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是农民迫切需求的。

就大家极为关注的如何制定补贴方案等问题, 熊元芳从农机推广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节水灌溉技术中有微喷灌、滴灌、渗灌, 设施大棚一般又分为简易 (经济型) 大棚、塑料钢架大棚及智能化温室等, 不同类型的设施有不同的投入成本和各自适宜种植的作物。而同类的设备也有不同的档次, 最常见的香蕉种植, 一般采用管带喷淋式灌溉, 低成本设备建设3 0 0-4 0 0元/亩, 高投入的可达6 0 0元/亩, 这需要细化区别对待。因此, 制定补贴政策前一定要根据建设节水灌溉或设施大棚装备的技术水平、建设类型、建设规模、资金投入等条件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分级, 制定相应的各类技术标准, 按不同的类别、级别等设置不同的补贴比例, 还要设定一个最高的补贴额度。他强调, 一要解放思想, 二要因地制宜, 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才能真正使补贴补到实处, 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对于扩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的发展趋势, 熊元芳个人认为, 在实施了设施农业装备补贴的基础上, 接下来应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购置补贴纳入议事日程, 使购机补贴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随着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许多量大、面广种植的农产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农民迫切需要运用先进的加工机械对这些农产品进行加工, 提高其附加值, 实现发家致富的目的。如果实行了农产品加工机械的补贴政策, 广东农业机械化将迈上一个更高台阶, “特色创一流”才真正实至名归。

需重视管理者素质提升

篇4: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

学校是以人为要素的组织,如何发挥这个组织内每个人的智慧,增强每个人的才干,以最佳组合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是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管理学家托马斯·斯图尔特在《知识资本》一书中说:在知识资本时代,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以人为本的。因此,团队打造人本化是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的根本。

一、以人为本,打造优秀团队

1. 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我国教育家陶行之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种“灵魂”效应,集中体现在校长的形象与行为之中。它是无形的命令,是校长治校育人的信誉,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第一,把办好一所学校,带出一支队伍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并且坚持不懈,始终保持乐观,激发热情,全身心投入。第二,保持自信、果断、创造性的工作作风。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问题,都努力保持镇定、清醒,给教师以信心、信念和心理支持,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并时刻饱含生活的朝气,饱蘸工作的热情。同时,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求自己做到“三性”:即站位高瞻性、思路长远性、实施创造性,在“实”的基础上推出“新”。第三,本着可靠、诚信的待人原则。为此,努力做到真情沟通和热情关注。通过真情的沟通,使双方心灵交流、彼此认可,产生心理认同;通过热情的关注,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发展的条件,搭设成长的平台,让教师在对领导的信任与信赖中找到归属,成就自己的人生追求。

2. 发挥团队的凝聚力。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团队的描述是这样的:组织内成员得以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全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景,既有和谐的氛围,又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精神,形成一种浓厚的组织文化。作为校长,要把构建团队,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实现2+2大于4的管理效能作为管理目标,矢志追求。彼此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点挑剔。“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及教师群体的战斗力取决于素质最低的教师这个“木桶原理”等观点,让教师在彼此发现中提高,在相互激励中凝聚,在共同协作中进步。

3. 发挥激励的感召力。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就是管理人员或管理组织根据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选择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发人积极实施系统所希望的行为的过程。学校文化管理中的激励就是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激励的基本原则是:(1)学校文化管理中的激励,必须以解读人为过程,以尊重人为手段,以发展人为目标。(2)实行“内激励”和精神激励——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和实现个人成长目标为主。(3)靠优秀的组织文化和良好的组织氛围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4)采取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办法。(5)激励要把握度。

二、制度建立与实施人情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制度管理,形成铁的纪律,是学校管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校长“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但“只有规矩难真成方圆”。从制度的制定、制度的内容,到制度的执行,应始终以教职工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人情味,使制度人情化,教职工才会自觉遵守,才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并在严格的制度下自觉弘扬人文精神,自觉完善自己的价值观,自主发展,主动超越。

1. 制度的制定体现人情。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不是校长或领导班子成员闭门造车,为了“治”教师而制定。应从教师的立场出发,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体现以教师为本,以学校为本。

2. 制度的内容凸显人情。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字面上看制度本身是理性的,是具有强制性的,似乎与“人情”格格不入。如何使制度人情化?关键在于制度内容应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做到“目中有人”。浸透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融注学校对教师的关注和爱护。

3. 制度的执行融入人情。坚决照章办事,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毋庸置疑,要体现严要求、轻责罚的原则。即态度严肃,要求严格,纪律严明,但责罚要适度,达到目的即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注意做到:一是把握时机,不寡断;二是尊重对方人格,不怠慢;三是严正指出问题所在,不姑息;四是换位思考,不独断;五是给足面子,不留患。

篇5: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特别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的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愈加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企业发展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中铁十二局集团一公司党委积极探索推进“五化”管理,改进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干部素质,使党建工作步入新常态,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党群干部任用严格化

公司严把党群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工委书记入口关,制定了《项目党工委书记选拔任用办法》,将其作为选拔任用党工委书记的硬性标准。严格执行组织考察、民主推荐、集体研究、公开公示等选人用人程序,最大限度的避免人为因素。2014年初,公司按项目编制序列,对65个基层党组织及专(兼)职党工委书记进行重新任命,近两年,补充调整了8名项目书记,选配了4名专职副书记,坚持培养成熟一名任命一名,不勉强提拔,不带病上岗,把书记岗位留给真正热爱政工工作,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保持了党工委书记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党员教育学习目标化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公司把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作为党员教育学习的终极目标,扎实开展了党员教育学习活动。首先,明确目标,专题专项落实。公司根据上级安排,和企业不同时期各阶段的工作重心,确立主题、内容、目标,稳步逐项推进。近两年一公司先后组织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础业务提升”活动、《管理就要敢于较真》文章学习、“三严三实”等专题。公司党政主管不仅带头学习,还认真撰写学习体会,在《建筑》、《铁道建筑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给普通党员做了表率,促进了企业实干、“较真”之风的形成。其次,制定制度,确保学习效果。为达到学习效果,公司建立健全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培训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通过考勤、考试、抽查学习笔记等举措,确保了党员学习时间、内容的落实。再次,注重激励,夯实学习成果。为鼓励党员干部勤于思考,总结提高,公司在电子刊物《企业资讯》中开辟了政工论文板块,被刊登的优秀论文,每篇奖励500元。政工干部当年发表论文达30篇,促进了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党建基础工作信息化

公司建立了包括党员信息系统、党组织书记QQ群、公司网站、广讯通等在内的信息平台,使公司党委对党员个人信息、组织归属、流动去向了如指掌,保证了组织工作的全覆盖。在实践中,公司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了信息平台的三个优势:一是,即时性,仅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即实现“面对面”交流,实现了信息即时沟通。二是,开放性,职工可在公司网站“开诚布公”板块,对党建工作效果提出意见建议,建立了对党建工作全新的监督机制。三是,互动性,借助“员工论坛”,使党组织更好的贴近职工群众,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盼,利用线上互动推动线下服务,做到了群众有所呼、党组织有所应,群众有所需、党组织有所为。党的工作制度标准化

致力于建立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50余项党建工作制度流程,包括《党委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四项制度实施细则”等,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法”,保证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有依据。将《工程项目部党的建设实施细则》、《基层党组织工作考评办法》等,以《文件制度汇编》、《管理规范汇编》形式下发项目部,实现党建工作有制度可查、有标准可依、有措施可循、有目标可追、有指标可考,保证了党建工作的高效运行。按照工作流程化要求,编发了《基层党建日常工作需知》。包括由组织建设标准、日常工作标准、活动组织标准、资料整理标准等十部分组成,内容涵盖基层党建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各级党组织有了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简单问题遵程序、复杂问题循流程的工作模式,而且有效促进组织生活的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党组织考评具体化

根据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变化,公司在修订《项目年终考核评比办法》、《项目党工委书记选拔任用办法》等文件时,对基层党组织工作考评项目部的年终考核同期进行,把党建工作考核、生产经营考核、干部业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了考核工作的效果。细化了项目党建和党工委书记考核评分标准,使考核更加量化具体,操作性更强。对党工委书记考核分项目民主测评、职代会民主测评、公司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工作考评三个部分,群众评议权重达到60%,较好的维护了职工的民主权力。同时加大了奖罚力度,公司对优秀党工委书记奖励标准从5000元升到10000元;对连续两年考核居后的书记进行诫勉谈话,对工作能力不强,群众不满意的书记实行退出机制,明确规定5年内不得担任项目书记。

“五化”管理,着力“强基础”,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保证了党建工作的高效运行,推动发展的执行力明显提高。“提素质”,党组织的职能意识和政工干部的职业意识不断加强,助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引领力不断提升。“重管理”,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和生产经营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确保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措施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推动发展的战斗力得到提升。近几年,公司年完成施工产值和收益率连年攀升。企业高质量的发展为广大员工分享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薪酬改革、基地二期住房建设等一项项务实举措让广大员工得到了实惠,诸多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凝聚起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强大保障力。

篇6:以党建科学化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科学化体制机制,让党建工作为社会管理服务,永康市从2010年4月份开始,在古山镇开展了以“一统五化”为载体的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试点工作(“一统”即构建一个区域统筹、城乡共建的区域化平台,“五化”:推进组织设置科学化、管理服务网格化、城乡党建统筹化、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基层组织建设管理考核规范化),并在全市进行推广,着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推动社区管理、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治理等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案例实践

永康市古山镇辖区面积49.6平方公里,下辖古山、胡库等5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4.1万,外来人口近4万。

1、构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实现由“单位党建”向“区域党建”转变。实现区域党建统筹,是乡镇党建科学化建设的关键。为打破乡镇党建“条块分割、封闭运行”局面,改变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我们从构建“区域统筹、城乡共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入手,整合原条条管理各驻镇单位的资源力量,形成以镇党委为核心、辖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问题共解、实事共办”。一是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组织框架。建立由古山镇党委和23个驻镇单位组成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镇党委书记为召集人,驻镇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身份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与党政综合办合署办公),由党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担任副主任,组织员、党政综合办副主任、组织干事为成员,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形成镇党委—“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区域化党建”办公室的运行机构。二是明确区域化党建各方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区域化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学习贯彻上级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提出并确定全镇区域化党建工作思路,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化党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联席会议的常设机构,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建立与各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和群众之间的经常性、稳定性的联系渠道和方式,掌握区域化党建工作基本情况,提出加强区域化党建的意见、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三是健全区域化党建保障机制,确保正常运行。联席会议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般每年召开两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各成员单位及时向镇党委通报本单位重要工作、重大事件和上级部门有关重要信息。同时,镇党委也要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信息,通过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形成合力,推进联席会议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推进组织设置科学化,实现由“相对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乡镇党建科学化建设的基础。根 2 据农村党员流动性增强,组织活动、党员教育难度加大,“一村一支部”的传统组织设置格局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现状,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组织升格”等模式,灵活设置村级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设置更符合农村工作实际,加强党员管理,促进了农村党员作用发挥,同时通过“强村带弱村”、“村企结对”等模式,形成了抱团发展、互利共赢的组织设置新格局。一是探索“村村联建”。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在自愿基础上合并建立党组织,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实行村村联建,建立党委或党总支,以经济强村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党委(党总支)书记,或镇党委下派镇机关干部担任书记,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二是探索“村企联建”。针对党员人数少于3名(主要指外来建设者),不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条件的小企业,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将“有党员无组织”的小企业与周边村联合建立党组织,通过“村企联建”的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外来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三是探索“组织升格”。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将党员人数50名以上、党建基础好、经济发展快的行政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升格后的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对经济发达、党员从业结构多元化的行政村,根据党员的年龄、住所、工作行业、特长和爱好等进行分类设置党支部。打破传统“一村一支部”的设置模式,有利于活动组织、有利于党员管理、有利于弱化“家族权利”,但真正打破“行政村”束缚,建立中心村党组织、联合支部,却由于思想观念、局部利益、家族势力等因素的影响,真正落实多样化党组织模式,还须创造更多条件。

3、推进服务管理网格化,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乡镇党建科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破解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服务渠道难畅通、服务活力难激发等问题,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我们从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入手,建立了信息收集平台、信访接待平台、办事服务平台“三大”平台,构建“信息收集全覆盖、服务工作全方位”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推动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建立信息收集平台。以乡镇各职能科室、村为单位,建立数字信息平台,由服务团队负责进行信息收集,录入信息平台。通过对网格内所有对象一年4轮以上的全面走访,准确掌握基础信息、服务需求信息、重点人群信息。二是建立信访接待平台。在365服务中心设立信访接待平台。由信访员和365值班人员对上访人员进行接待、登记、交办与调处。在365服务中心设立全镇统一的举报投诉平台。接受群众对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土地“两违”、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税务征管、卫生防疫、干部作风等方面来信来访。三是建立办事服务平台。建立镇村两级服务平台。村级层面,成立为民(企)服务受理室,具体负责村民和企业办理镇一级事务的代理;镇级层面,进一步加强365服务中心的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相关职能科室在365设立窗口,负责村民(或企业)有关市一级的审批事务代理。

4、推进城乡资源统筹化,实现由“城乡分割”为“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镇党建科学化建设的有效抓手。从我市情况看,造成集体经济薄弱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土地征用费缺乏长期规划,未合理利用“分光用光”现象普遍;二是缺少土地资源支撑,集体留用地大多是荒 4 地、废地;三是村里对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缺乏主动权;四是留有闲散土地的村,缺少土地指标无法加以利用;五是因地理位置制约,有些村的学校、祠堂、大会堂等集体物业难以利用。结合我市实际,帮扶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实施“强村计划”,应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外输内造”,激发薄弱村转化的内在动力。市镇两级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外部输血”力度。市级层面,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补足3万元。镇级层面,对资源匮乏村通过给予有保值增值的资源(如市场用地、工业用地),以镇管村用方法,保障该类村相对较为固定的年度收入。同时,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干部的教育引导,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和意识,增强“内部造血”能力。并总结梳理符合永康实际的市场开发、旅游开发、物业经济、物流开发、土地流转、下山脱贫等6种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模式,形成《富村二十例》资料汇编,作为借鉴参考。二是开源节流,加快薄弱村的经济积聚。积极挖掘各村潜力,盘活村原有存量资产,大力整合开发“四荒”(荒山、荒水、荒地、荒滩)、果园、经济林、水面、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广告位等现有资源,探索经济薄弱村获得稳定经济来源的多种途径。同时,积极实行村账镇管、村支镇批等财务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建设和开支,确保薄弱村有一定的积累用于转化发展。三是创新机制,探索薄弱村转化的发展方式。探索建立村级重大项目招投标平台,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改水工程等超过村级自主招投标限额的项目纳入镇级管理,着力解决现有村级财产流失现象普遍、保值增值受限、缺乏规范管理、村级项目发“人情包”等现状,以节支达到增收,确保现有村级集体财产的持续增值。

5、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党建工作信息化,是推进乡镇党建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为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趋势,我们以科学的手段、现代的方法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一是建立市镇村三级视频会议系统。为充分发挥远教平台快速传播信息的功用、方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丰富直观视频对话功能,按照“整合资源、发挥作用、提供便利、有利管理”的原则,整合国土、水务、林业、气象等远程视频会议会商系统建设,利用远程教育视频会议分会场、ECP系统和摄像头等设备,在镇级建立1个高清视频会场,在村级设置55个分会场,对接市级主会场完成市、镇、村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实现镇村实时直播全覆盖、双向互动、学用监督。二是建立网上服务信息平台。为便于集中宣传推广和使用,会同市信息化办公室、市农业局、市电信局开展“时代先锋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远程教育、农民信箱、文化共享工程、网格化管理等平台,在古山镇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古山镇及镇属55个村的基本情况纳入平台进行公布,提高信息化水平。三是建立乡镇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古山镇LED信息发布平台,将党员教育、政策资讯、上级精神等信息及时进行发布,滚动播出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信息、公共事件信息等,畅通基层信息渠道,作为服务三农、服务企业的信息交流窗口。

6、推进管理考核规范化,实现由“单独考核”向“系统考核”转变。建立系统规范的管理考核体系,是乡镇党建科学化建设的制度保证。针对当前基层党建管理考核不系统、不规范问题,重点从健全完善镇村两级干部队伍管理考核体系入手。一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化领 6 导班子联系重点村和重点企业制度、健全组团式服务制度、推进联村干部“1+N”下村便民服务制度等,进一步增强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实施乡镇机关干部考核“三三法”,即:对工作片及各职能办公室实施年度创业承诺目标工作实绩、日常工作实绩、临时重要工作实绩的“三绩综考”;对机关干部实施结合个人岗位规定的职责履职情况、所在片(办)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群众集体评价情况的“三情综评”;建立黄色提醒书、橙色警示书和红色限期改正书的“三色预警书”制度,对干部违反廉洁自律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按情形分别予以不同层次的警诫,并将结果列入当年干部个人和所在片、办年度考核。二是加强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建设。推行“五议三公开”(“五议”即村民建议、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三公开”即决议事项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制度,明确18类村级事项决策内容,进一步规范村级议事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6+X”考核办法,灵活设置考核分值比重,实施平时考核、年终考核和村级评议、片(办)评议和镇班子评议的“二考三评”考核机制。全面实施村干部辞职承诺制度,加强村干部创业承诺制监督,对于少数履职情况差、工作作风差、群众反映差的村干部,启动辞职承诺工作。试点期间,对5名因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无起色、无进展的村两委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三是拓宽村党组织书记任职渠道。积极探索村党组织书记选任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变“封闭式村内选人”为“开放式面向全社会选人”。坚持“村内选优”为主,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创业致富能人、复员退伍军人、7 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选拔支部书记,多选拔王根红式创业致富能人,胡济深、吕其新式复退军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真正把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探索“跨村任职”新路子,选择有条件又没有合适人选的村,以地域相邻、习俗相近、优势互补、群众自愿为前提,通过组建党总支、联合党支部等方式,尝试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工作;加大“下派任职”力度,坚持乡镇机关干部下派任职的基础上,探索选派胡冬生式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退二线领导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加大注重基层一线锻炼的导向,积极选派市管后备干部、优秀中层干部以挂职锻炼形式到村任职,下派从村干部中招考的乡镇公务员以兼职的方式到重点村、难点村任支部书记或第一书记,不断挖掘村党组织书记的“源头活水”。

二、初步成效

1、构建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推进了镇域党建资源统筹的科学化。通过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了镇域党建工作存在的四类矛盾,即:驻镇单位上级党组织“管得着看不着”与镇党委“看得着管不着”的“体制矛盾”;驻镇单位精于部门业务而疏于党建业务培训的“技术矛盾”;镇党委、驻镇单位党组织管理体系不统一与统筹城乡党建要求的“格局矛盾”;驻镇单位管理服务专业性、单一性与群众生活需求综合性广泛性的“错位矛盾”。充分了发挥镇党委在抓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加强了对驻镇单位党建业务的指导,增进了镇党委与驻镇单位之间的综合业务交流,进一步深化了驻镇单位参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管理服务机制,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问题共解、实事共办”。

2、健全便民服务机制,推进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通过打造三大服务平台,建立“三色预警书”制度,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畅通了群众信访诉求,使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有效破解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三难”(即:服务渠道畅通难,服务监管反馈难,服务活力激发难)。同时大力实施“强村计划”,为集体经济薄弱村提供了获得稳定经济来源、规范村级资产管理的政策支持,为村级党组织创业干事提供保障。

3、健全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推进了村级民主管理的科学化。通过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及村干部培育选任及辞职承诺等制度,有效转变了“组织活动不积极、决策程序不规范、管理职责不清晰、监督工作不到位、优秀分子上不去、违诺干部下不来”局面。通过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充分发挥村级民主监督组织的监督作用,进一步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4、健全了镇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了镇村干部日常管理的科学化。通过推行片办综合考核、综合评价、二考三评等考核考评制度,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年终考评、选人用人相挂钩,改变过去“重个人轻集体、重年终轻平时、重考评轻运用、重结果轻导向”的做法,形成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良好的考评导向,增强了镇机关干部团结协作的集体荣辱观和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增强镇了机关干部了统筹承诺工作和日常工作的意识,进一步营造了机关党员干部自觉服务群众、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

5、健全了党建信息工作平台,推进了基层党建方式方法的 9 科学化。通过建立“三级会议视频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平台,实现了行政村村情民情数字化覆盖、市镇村实时会议“三级联动”,整合了农民信箱、远程法律援助进农家、文化共享工程、森林防火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三农、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远教影院你点我播”、“ 远程法律援助进农家”等活动,进一步发挥了远程教育双向互动、学用监督等功能,提高党员群众的参与度,打破了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单靠“一支笔、一张嘴、一张报”的模式,解决了党建工作“学习内容单

一、流动渠道单向、信息宣传封闭、流动管理滞后”等问题,实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双向互动”。

三、几点启示

1、要围绕服务中心、促进社会发展来提高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服务中心工作、推动科学发展,是乡镇党委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也是提高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主要目的。提高乡镇党建科学化水平,既是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创新实践,也是围绕市镇中心工作、共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创新履职。只有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思想,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抓党建促发展、抓党建促和谐,才能找准方向、体现价值,真正地实现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

2、要统筹党建资源、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来提高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区域化党建是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其实质是乡镇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有效整合驻镇单位的各类资源,动员各单位力量,共同参与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工作。乡镇党委只有立足于党员群众现实需求,10 着力突破“小而全”的传统党建资源分散配置方式,构建以乡镇党委为核心,驻镇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统筹资源一起用、围绕党建一起抓、整合力量一起推,实现“区域统筹、集约共享”的工作模式,才能真正地实现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

3、要立足服务群众、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来提高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乡镇党委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基础,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组织形式、群众生活方式、从业方式日趋多样,特别是私营企业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不断夯实党在社会建设中的领导基础。只有立足于服务群众,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优化党的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才能不断夯实党的领导基础、群众基础,真正地实现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

4、要紧贴基层实际、创新党建工作举措来提高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当前基层党组织的新问题、新矛盾逐渐不断凸显,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乡镇党委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本地实际,合理谋划,认真解决。只有紧贴基层实际,在加强党员教育、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规范党员干部管理考核等方面加以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地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

5、要运用科技手段、推进信息化建设来提高乡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其开放性、交互性、爆炸性信息的快速传输,促成了当今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基层党建工作也必须充分运用最新科技成果,运用高效的科 11 技手段,在加强党建工作的硬件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方法创新上下功夫,提升现代化水平,确保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具备先进的科技含量,提高乡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

四、思考题

1、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建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篇7: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

——兴国县洪门小学2011学校工作综合考评自查报告

桂英初级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刘桂英烈士英名命名的省级示范初中。学校占地面积54264㎡,在校生1293人,25个班,多媒体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教职工143人,其中在职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本科)的比例达83.5%。现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学一级教师89人,区级教学能手6人。

五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学校先后授予“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市安全文明校园”、“市德育先进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十五’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市三级教工之家”、“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示范学校”、“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区十佳初中校”、“区教育工作综合先进集体”、“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银奖”等荣誉称号。《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江苏人才报》、《盐阜大众报》、《新语文学习》、《亭湖快讯》等多家报刊杂志对学校的办学成绩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学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具体做法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依法治校,坚决执行“五严规定”不走样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教育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依法治校,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根据实施绩效工资的实际,修订了《亭湖区桂英初中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完善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坚持民主管理学校,推行校务公开。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法规,坚持“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加强民主管理,定期召开班子会、校务会和教代会。教师无赌博及工作日午间饮酒行为,学生无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抓实常技科的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正常上好体育课,认真做好“三操”检查,抓好活动课程建设。严格执行“五严禁令”,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无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和加重学生负担现象,无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乱收费,无以权谋私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无违规举办重点班、快慢班情况,我校被区政府、区教育局授予 “民主法治学校”称号。

二、德育为先,课堂为本,稳步推进特色建设

全校上下积极落实区局“学校特色建设推进年”活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将已具雏形的德育特色和课堂教学特色扎实推进,将刚立项的“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特色项目予以启动。

(一)学校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桂中特色的德育之路。

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是:“明确一条主线,建好两支队伍,坚持三个结合”。“明确一条主线”,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每学期开展一项主题教育,并把活动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建好两支队伍”:一是建好德育工作管理队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从党支部、校长室、政教处到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管理网络;二是建好班主任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召开班主任例会以及组织外出取经等形式,组织班主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严格规范班级常规管理,与此同时,依据《班主任考核条例》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从而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促进了班集体建设。“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功能;二是坚持德育教育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及参观等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

动之中。三是坚持德育教育与环境课程相结合。以规范为抓手,强化量化管理,变无形教育为有形影响;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动手动脑结合,寓教于乐,使教育入脑入心;以市级德育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依托,提升学校德育品味;挖掘本校丰富德育内涵,依托德育优势,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年初,还制定了《学校特色建设推进年活动方案》,扎实开展“学校特色建设推进年”活动。

(二)积极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我校课堂教学特色引向深入。

学校积极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牢固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注重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观,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观,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基本模式是实施“四步教学法”,基本教学程序: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 讨论点拨 — 拓展迁移。主要做法是:

1、转变观念。我校大力宣传观念更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全力营造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培训学习、专题研讨、外出参观等途径,帮助教师充分认识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走出办学的功利性误区,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课堂出效益”的观念。

2、强化管理。加强检查督导,抓实过程管理。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对照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及考核细则,坚持三巡五查,实行“三个一”制度。即校长班子每天听一节课,查一个班学生作业,看一个班教师备课笔记。教务处每周听一个班课,查一个备课组的学生作业,看一个教研组的集体备课笔记。教研组每周开一次会,上一节公开课,搞一次集体备课。扎实抓好月度、学期、年度检查评比,规范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大胆摸索“创设情境——质疑探究——讨论点拨——拓展迁移”四步教学法。理科大胆尝试教学案合一,教案即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抢答或质疑,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勇气。课堂上抓实“随堂检测”,对相对滞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人人达标。

3、执行法规。课堂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渗透教育新理念。先由各处室组织人员草拟补充,交教研组讨论、修改,经教代会审议通过,最后确定实施。教师严格执行《亭湖区桂英中学章程》、《亭湖区桂英中学综合考评条例》、《亭湖区桂英中学教学常规要求》、《亭湖区桂英中学课堂教学评估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全力营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氛围,让全体教师工作有准则,行动有制约,发展有空间,表演有舞台,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上台阶。

4、加强研究。围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研究专题,继续举办“青蓝杯”课堂教学竞赛,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课堂教学,人人参与课堂教学,人人研究课堂教学,人人评价课堂教学”的浓厚氛围。学校向各教研组下达课堂教学研究任务,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举办成果展览会,学校教科室每学年汇编教学研究成果集,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启迪教师去努力实现教学者角色和研究者角色的完美统一,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狠抓考核。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工作的考评,平时抓好该项工作的检查记载,为考评提供依据。在考评方法上,坚持“两个结合”,即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提高透明度,增强考评的客观公正性。考核结果与聘任、评优、晋级直接挂钩。每年教师节,学校表彰课堂教学研究先进集体与个人。力争通过这样的举措,调动教师搞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

辛勤耕耘结硕果。经过努力,2010年,我校中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达四星级高中线以上153人,绝对数列全区同类学校第一。中考人平分超区镇平52.47分,超区评10.53分,合格率达71%,高于镇平合格率18个百分点,高于区平合格率9个百分点,名列全区第二名。近期,在我校召开的全区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校获“亭湖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银奖”。

一年来,学校以鲜明的办学特色、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赞誉,是全镇及周边乡镇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

(三)、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形成环境育人的特色。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桂英初中创建“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特色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徐志山同志任组长,学校党支部书记胥文生、副校长仓文华、严学兵、唐浩同志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同志、各班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仓文华同志任主任,李银国、陈以军、薛凤彪同志为成员,具体负责特色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2、搞好宣传发动。

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我校“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的特色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性,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建设活动中来,推荐乡土植物品种,种植、管理、爱护苗木,编写“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建设校本教材,宣传报道学校”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建设办学特色。

3、落实建设方案。

(1)召开领导班子会、中层以上教干会、班主任会、学生大会宣传我校“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建设的办学特色,让特色建设深入人心,争取在2月底前报局基教科批准立项。(2)利用学校文化长廊,布置宣传标语,宣传植物知识,形成浓烈的宣传氛围。

(3)新种一批苗木,建好示范园,学校将从盐城市苗圃选择一批适宜的品种,在画廊东侧、图书室北侧、道路旁、河堤岸边,栽种、移植乡土植物。

(4)进一步做好植物园物种立牌文字介绍和校园绿化的养护工作,做好花草种植和养护,利用盆景点缀绿化校园,利用校园内边角地添置绿色。

(5)发动全校师生在校园内外选择植物,查找它的特点,特征,编写校本教材。

(6)教好用好校本教材,利用班会课、团队会、升旗讲话等大力宣传各类乡土植物知识,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3—5种乡土植物的基本常识。对各种常见花卉苗木的名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7)技术指导保证及时。与我校邻近的盐城市苗圃、盐城市农业试验站,是我校多年的友好协作单位,根据需要,可以随时请市苗圃和试验站的技术专家来校作技术指导,担任技术顾问。

该项目在积极实施中,最终通过“生态文明乡土植物园”建设,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师生环境意识;通过特色建设,激发师生热爱家乡和自然的情感;通过师生动手实践,引导师生编写和利用好有关“乡土植物”的校本教材,彰显我校校本教研的特色,进而将我校打造成全区、全市的环境育人特色校。

另外,我校学生硬笔书法校本教程已成体系,不断创新,效果明显。

三、以师为魂,改革创新,打造一流教师团队

经济发展,教育优先,教育发展,教师优先。要想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锻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我校非常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培训。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达40%,在职校长参加岗位培训率为100%。专业培训更是一着不让,今年教育局结合“教师本领提升年”这一活动主题,在景山中学举办的“第五届名师论坛”活动,学校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参加,让教师走进名师的课堂,聆听名师的讲解,了解名师的成长历程。像诸如此类的活动,学校从不吝啬钱财,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最好的福利。为落实区局“有效教学攻坚年”活动要求,学年初,特制定了《学校有效教学攻坚年活动方案》,从校内、组内教研和校本培训抓起。校内教研扎扎实实,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校本培训制度健全,有培训计划,培养目标明确。教务处、教科室每月对教师进行五认真检查,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建有教师业务发展档案。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校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通过课改,一批教育理念先进、视野开阔、实验操作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正在快速成长。学校在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青蓝杯”教学大比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成绩喜人,已有蔡杰、陈以军、张卫海、丁福安等26人次在市、区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积极启动新课程试验工作,学习课改新理念。教科室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推进新课改。要求每位教师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积极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今年教师累计在市级及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近期,仓文华副校长被市教育局表彰为市“基础教育先进个人”。严长江主任的《行走在精品课和常态课之间》一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2期上。我校施夕冲老师的《巧用废弃品进行生物实验的尝试》一文,在“第三届全国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与小学科学教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由于我校尊重教师,坚持以师为本,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科研工作富有成效,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研兼长的教师群体逐渐形成。

四、以生为本,关爱留守儿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始终把关爱留守儿童和控流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对留守儿童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为了使控辍工作卓有成效,学校把新学期的第一周和第一个月作为“控流、关爱突击周”和“控流、关爱突击月”,把寒假和暑假作为控流巩固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关键时段。学校与各任课老师签订了控流责任状,明确责任,落实措施。针对流生的具体原因采取对策,对经济困难导致的流生,我校采取了扶贫“控流”,不让每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对学有困难而辍学的学生,让学生、让老师对其进行帮教,学校要求老师对这些学困生适当降低学习上的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不致因人为原因使学生流失,更不允许歧视、排斥、讽刺、挖苦后进生,用“爱心”真诚留住每一位学生。学校还注重构建全社会的关爱和控流网络,形成关爱合力。2010年秋初一新生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针对我校留守儿童比较多的特点,经常带领他们参加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较好。9月23日至24日,组织七年级学生来到盐城市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参加了“亲近自然,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了自理自立的能力,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内涵,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员参与,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开齐开足体育课,认真抓好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开好校春季运动会的基础上,10月28日至29日,我校成功举办了第52届秋季田径运动会(10个项目),师生用言行践行“我阳光,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阳光体育活动主题。11月6日,我校组队参加了盐城市中小学“阳光伙伴”集体绑腿跑比赛,荣获市初中男子组一等奖。我校组队参加区教职工运动会,在45支代表队中,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根据“自愿报名,全员参与,统筹安排”的原则,学校先后成立了文学欣赏、书法、舞蹈、摄影、篮球、羽毛球、棋类、音乐、美术、英语会话、趣味物理等许多兴趣小组,按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效果。09年元旦,我校开展了师生庆“元旦”文娱汇演活动,今年6月,又开展了庆“六一”文娱汇演,丰富了师生生活。我校参加区文娱汇演,成绩也十分喜人。在2010年亭湖区第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我校马莉花老师指导的独唱《醉美天下》、《火苗》分获歌曲类一、二等奖,严万琴老师指导的《校园安全三句半》获语言类一等奖。我校还被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表彰为“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示范学校”。

五、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学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发生群体性传染病、食物中毒应急制度,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制订食堂卫生制度和采购验收制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建立宿舍管理制度,坚持夜间值班、巡查;建立校园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组织人员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滋扰、防中毒、防意外伤害等措施落实到位。加强门卫管理,禁止校外人员和机动车辆进入校园。

学校按《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配备相应器材设备。学校食堂设施符合要求无安全隐患,卫生许可证、健康证齐全、有效,抓实五道关口,保证师生就餐安全;不购进出售霉变不卫生和“三无”食品;学校定期对校园商店和面食店进行检查,校园商店无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食品,积极推进学生奶饮用计划,按上级要求向学生推荐,不违规让没有资质的牛奶进入校园;严格执行学生体检制度;预防各种传染病,发现传染病及时报告,控制措施严格规范。

严格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认真做好网上公文收发工作,严格执行保密工作和宣传工作制度,按时、按规定组织学习及参加局会议和有关活动,确保通讯信息畅通;校园环境整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窗明几净,环境清新宜人,为师生营造舒适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各类台账资料、校产教具,有专人管理,及时归档和回收进库,做到台账清楚明白,校产不遗漏,不散失。按照局要求,及时上报各类数据,准确无误。校园安全时刻不放松,安装有校园电子监控系统,有效防范、遏制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并逐层落实安全责任制,一岗双责,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实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将安全情况纳入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这样,从制度上和措施上保证了校园安全。一年来,我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

六、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台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认真落实局下达的勤工俭学指标任务,拓宽渠道,开源节流,确保勤工俭学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监督职能,实行校园阳光财务。大宗物品和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杜绝人情,从根源上确保了进货关和工程质量关。学校政教处、总务处、安保处联合定期对校园安全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基本达到省二类标准,学生有劳动实践场所,有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学校负重奋进,在争取上级领导支持的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被区教育局、人保局联合表彰为“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

七、群团、老干部及其他工作正常化,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红会、关工委等组织健全,有活动阵地,有工作计划,活动正常开展,并有特色。工会在职工业余生活和学校行政的监督和建议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共青团、少先队在学生组织和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追求方面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关工委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心血。我校及时足额缴纳工会费、红会费,使用规范。学校对红会工作十分重视,在上级领导对学校工作的检查中得到了充分肯定,我校教工之家被市总工会授予“市三星级教工之家”荣誉称号。群团及其他工作的正常化,为桂中健康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我校还被区教育局党委表彰为“2009年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

篇8:科学统筹 提升管理水平

关键词: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逐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 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 对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关系进行科学判断和客观评价, 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乡融合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生产力发展促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变化, 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 逐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2011年,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武威已经迈入这个新阶段, 如果不能及时提升统筹水平, 加速城乡融合, 有效解决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问题, 必然会加深城乡分离与对立, 影响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要求, 改革体制, 创新机制,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一、推进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武威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年来, 虽然我市GDP总量、工业增加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都有大幅增加, 但与全省、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相比, 不仅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越拉越大, 而且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也很突出。只有及早谋划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 积极跟进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才能逐步缩小我市同全省、全国的发展差距,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武威“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 我市发展相对落后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业农村经济比重大, 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要破解这些难题, 必须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 以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 以城镇化的方式来发展农村。因此, 对我市来讲,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带动战略是实现城乡资源均等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协调推进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必然要求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约束, 是武威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配置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转、生态移民, 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模式, 实现节水和增收的目的。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样要求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重点治理的目标任务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 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二、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㈠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但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仍然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全市GDP增加74倍,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 年均增长1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9亿元, 年均增长16.7%;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96亿元, 年均增长20.31%;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43亿元, 年均增长20.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96元, 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50元, 年均增长9.7%。“十一五”末金昌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2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2元。虽然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与金昌相比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仍然薄弱。

㈡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强2009年我市总人口197.6万, 城镇人口66.3万, 中心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 各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的服务和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工业化国家普遍城镇化超过70%, 我国目前城镇化的水平为46%, 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4.1% (依据非农人口比重测算) , 凉州区达到41.54%, 民勤县达到25%, 古浪县达到24.05%, 天祝县达到25.8%。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我市除县城和武南镇、黄羊镇等个别小城镇外, 我市的城镇化水平总体比较低, 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能力还不强。

㈢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很突出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 较“十五”末增长7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96元, 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50元, 年均增长9.7%。分县区看:增速最高的为民勤县人均纯收入达到4666元, 增长12.1%, 依次为天祝县人均纯收入达到2396元, 增长12%, 古浪县人均纯收入达到2380元, 增长11.8%, 凉州区人均纯收入达到4823元, 增长10.1%。我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市, 近70%的人口在农村, 城镇化水平低,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这是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但地方政府支持农村基础建设财力有限2010年, 全市农村公路网总里程达到突破10000公里。全市93个乡镇中, 通班车乡镇92个;1131个行政村中, 通公路行政村1085个, 通油路行政村244个, 行政村100%通汽车, 通班车行政村905个。100%的乡镇通班车, 全市90%的乡镇通油路, 100%行政村通公路, 市、区50公里范围内已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 全市农村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14处, 铺设供水管网7300公里, 自来水普及率37.48%。尽管如此, 但有不少因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而造成的历史欠账,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还是依靠国家项目, 地方财政投入有限,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任务还很艰巨。全市尚有10个乡镇和60.8%的行政村未通油路, 尚有76.16万人、62.53%的地方没有普及自来水, 在村民聚居点水、电、路、林、气等设施也没有集中配套。

㈤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但保障体系不完善、满足水平较低2010年, 全市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5945人, 困难人员再就业2780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1万人。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16.7%, 低保对象分别扩大到5.01万人和20.2万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五年来, 新建扩建敬老院19所, 集中供养率达到17.9%。改扩建中小学校舍80万平方米, 新建改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17.6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万多户。解决了43.1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51%。建成城市廉租房6651套、43.3万平方米, 改造农村危旧房3.6万户, 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就业和保障体系仍不完善, 水平较低。培训、信息等服务工作滞后, 输转人员层次低、效益差。目前除省里认定的“两县两片”外, 全市还有符合条件的18321户、72197人未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城乡公共服务还不够均等。

三、推进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城乡融合发展, 要牢牢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立足点一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 整体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 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由注重农业一产向注重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发挥中心城市、重点小城镇、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要注重特色化发展, 着眼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提升集约经营水平。大力提升农村经济集约经营水平, 努力实现农村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要加快园区化步伐, 推进农村各类产业园区建设, 引导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培育农村块状经济。三是提升生态发展水平。全面推广生态发展方式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㈡城乡融合发展, 要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协调推进这个着眼点一是科学规划促合理布局。一方面, 要体现城乡互促互进的要求, 促进“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的梯度有序发展, 构建新型的城乡格局。另一方面, 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 打破行政区划分割, 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 使镇村人口更加集聚、公共功能更加完善, 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利用。二是做大城镇促农民就业。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企业吸收本地农村劳动力, 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渠道和空间, 又能解决企业劳动力问题。三是完善功能促民生改善。当前, 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公共服务不完善。从我市情况看, 当前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着力点是扩面、提升、并轨。也就是要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加快各项改善民生举措向所有人群覆盖, 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㈢城乡融合发展, 要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切入点城乡发展不平衡, 根本的原因在于城乡体制二元分割, 造成农村发展滞后。统筹城乡发展, 根本的途径在于构建城乡统一的体制机制,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逐步建立有利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有利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的城乡一元体制格局。一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 对城乡一体化改革进行系统谋划, 目前来看, 土地制度, 住房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户籍制度, 金融制度等, 是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 也是城乡统筹的关键与核心, 各级各单位要加强研究, 出台措施, 努力取得更大的突破。二是积极探索与规范有序相结合。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结合当地实际, 逐步摸索, 渐次推进, 不断完善。三是激发要素活力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要让农村各类要素在市场化流动中得到最佳配置, 实现物尽所用、人尽其才, 根本的方向就是明晰产权、有序流转, 让农村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市场中实现价值。

上一篇:深圳龙华新区小升初积分入学办法下一篇:企业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