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开文本“技巧之源”

2024-05-15

在阅读教学中开文本“技巧之源”(共5篇)

篇1:在阅读教学中开文本“技巧之源”

在阅读教学中开文本“技巧之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9-02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作者对材料选择、详略安排、技法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也在第三学段提出了“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要求。这里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等都不能最终归结为程式化的抽象表述,而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感受、思考、揣摩中获得对这些技巧的认识。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让学生走进去“见得亲切”,走出来“想得明白”,就能提升认识,学会运用。

一、文本对接,学得材料选择

引契诃夫的一句话“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选择材料的技巧。

【案例】五上《落花生》

1.出示“谈到深夜才散”,联系课文发现了什么?

2.启发:“谈到深夜才散”,说明当晚一家人谈的话很多。课文中的对话很简要,花不了多少笔墨,为什么作者不把当天谈话其他内容写下来呢?再读读课后的资料袋,画出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3.揭示选材规律: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写父亲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孩子,因此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材料就略去了。

上述片段,教师以教材为依托,从文本出发,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选择应围绕需说明的道理来进行。此设计无空洞和泛泛而谈,而与文本紧密对接在一起,自然无痕。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学到了作者慧眼识珠的本领,知道了“捡到篮里就是菜”是材料选择之大忌。

二、读写互动,懂得详略安排

让学生读懂作者的详略安排,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何其难也!下面的案例,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中转过来又兜回去,扎扎实实地走了一遭。

【案例】五上《圆明园的毁灭》

作者详尽描绘了建筑的辉煌,珍贵的文物则一笔略过。如何让学生懂得这一详一略的建构,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呢?

步骤一:课前预习。搜集文物资料,填写表格。

附一学生预习作业:

步骤二:课中扩写。

1.抓住“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理清建筑段的行文线索,以朗读为载体展开一幅幅辉煌夺目的建筑画卷。

2.交流并整合学生搜集的文物资料,用第三段的句式把该段扩写具体。

3.将学生的扩写内容替换文中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一句,对比思考,学生发现,写法重复了,读起来显拖沓,重点反而不突出了。

步骤三:课后延伸。在本册课文或课外的选文中寻找处理详略得当的段落。

上述片段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为了让学生读懂作者为何进行这样的详略安排,教师大费周章,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中的段落扩写,对比思考,再到课后的学习延伸。理解作者详略安排的巧构经营,就在这样的读写结合中很有“语文味”地解决了。

三、简图绘制,悟得创作技法

阅读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轻松悟得作者的创作技巧。只有生动形象,摒弃细碎的讲解,学生阅读的目光才能在作者的创作技法上停留。

【案例】六上《刷子李》

“一波三折”是《刷子李》这篇文章情节设计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带“然”的关键词语后进行排序,黑板上形成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简图:

师:看这幅图的线条走势,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天下来,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很大,从原来的“半信半疑”到对师傅的无比佩服,又有形象的轰然倒塌,到最后的发怔发傻。

生:曹小三的心情就像我们坐过山车一样,有高有低,有急有缓,有起有伏。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这种写法叫“一波三折”。作者这样一波三折地讲故事,就是为了让一个身怀绝技的奇人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此番设计比纯粹的讲授更显无痕和高明。那直观的简图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那过山车的回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此时的学生们也是恍然大悟,这 “一波三折”技法的运用对于揭示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四、名家引路,习得文章语言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家语言表达的技巧,习得作品的语言。怎样引导才能更好习得呢?

【案例】五上《珍珠鸟》

冯骥才的《珍珠鸟》语言的亮点纷呈,开头与结尾,小珍珠鸟动作的细腻、逼真的描写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例。

首先,学生朗读珍珠鸟的头尾片段。

接着,教师呈现冰心奶奶对《珍珠鸟》的评价:

“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文章,‘头’起的‘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刻的哲理――。”

然后,教师呈现自己对这两段的简短批注:

“开头‘真好!’独词成句,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如此开头,别出心裁。结尾,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唤,给人深刻的启迪。”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富有情趣的句子呢?也像这样写写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吧。

附一学生评价语:

1.“小家伙”这个词语多么亲切,珍珠鸟在作者眼中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2.小珍珠鸟的动作“逃”多么有意思,小鸟本没有意识,可这一个字让人觉得就是一个小精灵。

上述片段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感,教师别具匠心地出示了名家对头尾两段的评价,又进行了“下水”点评,这颗语言的珍珠被教师放大了呈现在学生面前,作品之美由此打开了一个缺口。教师又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用批注的方式对文中的语言继续进行评述。一路走过来,整个语言的风景在学生的视野里尽显,语言的学习由消极变成了积极!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阅读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学会表达,在阅读中学会写作,所以必须涉及语言形式的学习问题。从阅读理解的层次来讲,第三学段的目标更高,是在弄懂“写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样写”。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材料选择、详略安排、技法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技巧,才不会造成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局面。毋庸置疑,也只有在课堂上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开启他们的“技巧之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2:在阅读文本中探索写作技巧

一、在阅读文本中总结写作技巧

这种方式最简洁。例如, 笔者在教学《三峡》这篇文章时, 请学生们各自朗读课文, 找出认为写得美, 写得妙的地方 (语句或段落) , 读出来, 并用“《三峡》真妙, 妙在 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合作、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以下内容。

1.《三峡》真妙, 妙在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你看:全文按总分安排内容, 先述三峡总体概貌, 后分季节重点描绘三峡风光。

2.《三峡》真妙, 妙在抓住事物特征, 形象描写, 你看:“素湍绿潭”是静景, “回清倒影”这是动景,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这是动景。作者描写景物, 不但有形有色, 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 以“素”、“绿”绘色, 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 则重在绘声, “长啸”、“凄异”、“哀转”, 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 因景而异, 显得变化多端, 摇曳生姿。

3.《三峡》真妙, 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你看:“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4.《三峡》真妙, 妙在情景交融。你看:一个“趣”字, 确切地表达了愉悦之情, 而末段的“凄”字, 既是对猿声的描述, 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5.《三峡》真妙, 妙在文章整体是先写山, 后写水, 作者思路清晰。

……

通过引领学生品味郦道元优美的语言, 从而总结出写景散文的技巧:

1.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2.抓住事物特征, 形象描写 (运用修辞、绘色、绘形、绘声、动静结合等) 。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4.情景交融。

5.对事物细致地观察。

二、借阅读文本拓展写作技巧

一个文本的写作技巧毕竟有限, 不全面。这时, 我们可以将纯粹的同类的写作技巧融入其中, 此时的文本就是写作技巧的跳板。例如, 笔者在教学《8分23秒的震撼》一文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道理的基础上, 品味文本语言。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 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源于作者的细节描写。多媒体展示细节描写的含义。你认为本文围绕团结这一中心的典型情节是什么?那么, 作者是怎样生动细致地描绘的?下面, 我们通过鉴赏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揣摩细节描写的相关方法。

学生讨论、点评。说出了“如风而至、团团包围、狂追、吼声如雷、结成战阵、疾冲、一挑、怒吼”等, 这些动词都表现了野牛的勇猛和力量。

1.教师点拨:细化动作, 精炼词语

“如风而至”、“吼声如雷”、“威武的战将”、“勇猛的战士”。写出了野牛的勇敢, 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同仇敌忾、紧密团结而勇敢获胜的精神的赞美。

2.教师点拨:妙用修辞, 画其神韵

有学生赏析有关狮子的内容时, 教师问:写狮子的战斗状态与写野牛有什么关系?

学生反馈:对比, 侧面烘托, 使野牛形象更鲜明, 突出野牛勇猛团结、共同对敌的精神。

3.总结:对比展示, 侧面烘托

在总结文本写作技巧之后, 补充——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多个角度塑造人物也是细节描写常用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中的相应例子。如《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外貌、神态描写, 《背影》中的动作描写,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买来《山海经》时的神态、语言描写等。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我们描写细节要学会观察, 学会感受, 学会思考, 学做生活有心人!但要强调的是, 在进行细节描写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其一, 细不同于繁, 细节描写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或独具特色之处进行细腻地雕琢, 且点到为止。其二, 细不等于全。细节描写的对象应抓住最能体现文章情感思想的典型人事物来进行细致的刻画, 这样文章的情感中心才能得以突出。

笔者强调, 不论在教学中运用哪一种方式进行写作教学, 之后一定要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技巧练几次笔, 直至掌握。

篇3:在莫言文本里,探寻阅读技巧

散文情感含蓄空灵,寓意寄怀、托物言志是其主要手法。阅读散文,语言品味又是最基本的途径。所以命题者常常从“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角度设置题点,命题形式为主观题。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3题。

说说福克纳老头莫言

十几年前,我买了一本《喧哗与骚动》,认识了这个叼着烟斗的美国老头。

我首先读了该书译者李文俊先生长达两万字的前言。读完了前言,我感到读不读《喧哗和骚动》已经无所谓了。李先生在前言里说,福克纳不断地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块自己的天地。我立刻感到受了巨大的鼓舞,跳起来,在房子里转圈,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即也去创造一块属于我自己的新天地。

为了尊重福克纳,我还是翻开了他的书,读到第四页的最末两行:“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得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看到这里,我把书合上了,好像福克纳老头拍着我的肩膀说:行了,小伙子,不用再读了!

我立即明白了我应该高举起“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把那里的土地、河流、树木、庄稼、花鸟虫鱼、痴男浪女、地痞流氓、刁民泼妇、英雄好汉……统统写进我的小说,创建一个文学的共和国。当然我就是这个共和国开国的皇帝,这里的一切都由我来主宰。创建这样的文学共和国当然是用笔,用语言,用超人的智慧,当然还要靠运气。好运气甚至比天才更重要。

福克纳让他小说中的人物闻到了“耀眼的冷的气味”,冷不但有了气味而且还耀眼,一种对世界的奇妙感觉方式诞生了。然而仔细一想,又感到世界原本如此,我在多年前,在那些路上结满了白冰的早晨,不是也闻到过耀眼的冰的气味吗?未读福克纳之前,我已经写出了《透明的红萝卜》,其中有一个小男孩,能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我正为这种打破常规的描写而忐忑不安时,仿佛听到福克纳鼓励我:小伙子,就这样干。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让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从此后,我忙于“建国”的工作,把福克纳暂时冷落了。但我与这个美国老头建立了一种相当亲密的私人关系。我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想起他。我还用见到他的书就买这种方式来表示我对他的敬意。

每隔上一段时间,我就翻翻福克纳的书。我看他的书时,就像跟我们村子里的一个老大爷聊天一样,东一句西一句,天南地北,漫无边际。但我总是能从与他的交流中得到教益。

当我一度被眼前那些走红的小说闹得眼花缭乱时,福克纳对我说:伙计,要永远定出比你的能力更高的目标,不要只是为想超越你的同时代人或是前人而伤脑筋,要尽力超越你自己。

当我看到别人的成功发财心中酸溜溜时,福克纳对我说:伙计,好的作家从来也不去申请什么创作基金之类的东西,他忙于写作,无暇顾及。如果他不是一流作家,那他就说:没有时间或经济自由,以此来自欺欺人。其实,好的艺术可以来自小偷、私酒贩子、或者马夫。仅是发现他们能够承受多少艰辛和贫困,就实在令人惧怕。我告诉你,什么也不能毁灭好的作家,唯一能够毁灭好的作家的事情就是死亡。好的作家没有时间去为成功和发财操心。

前几年,我曾去北京大学参加了一个福克纳国际讨论会,结识了来自福克纳故乡大学的两位教授。他们回国后寄给我_本有关福克纳生活的画册。其中有一幅福克纳穿着破胶鞋、披着破外套、蓬乱着头发。手拄着铁锹、站在一个牛栏前的照片。我多次注视着这幅照片,感到自己与福克纳息息相通。

(选自《会唱歌的墙》有删节)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含意应该如何理解?请你结合全文,给予合理的解释。

2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3诺贝尔奖评委会给莫言的评价是:“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结合文章探究福克纳对莫言有哪些影响?

【思路分析】

1本题是对体会散文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的考查。这些句子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它体现文章的主旨,启人深思;二是意蕴丰富,内涵深刻,耐人咀嚼;三是表达上富有特色,具有警策性。答题的原则是句不离篇。参考答案:(1)福克纳不断地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块自己的天地。这使“我”非常兴奋,要立即创造一块属于我自己的“高密东北乡”的新天地。(2)发现不幸的人承受了多少艰辛和贫困的生活能够带给作家创作的灵感,优秀的作家总有一颗关注生活、直面苦难、悲天悯人的心。

2本题考查的是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我们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辞格运用等角度入手赏析。从主旨生成、情感表达、结构脉络界定其作用。参考答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描写了福克纳的生活细节、性格特点和“我”的感受。衬托手法。以“我”的感受衬托出福克纳作为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而表现了“我”和福克纳心灵相通。

3这是一道综合分析评价的题目,可以从文章出发,进行多角度思考。诸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地域风貌,作品表现手法、写作视角,作品的形成的风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等。

参考答案:(1)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为自己的作品服务,进而嬗变成自己挥斥八极的世界。(2)福克纳创造的“全能视角”跟“有限视角”相结合叙事范例影响着莫言。(3)作家应超越自己、悲天悯人、超尘脱俗,在作品中熔铸自己的思想和魂灵。

小说类作品阅读技巧

小说的形象鲜明可感,提倡创造圆形人物,描写是其重要的手段。阅读小说必须从环境、情节、人物人手,感受其思想,品味其艺术。所以命题者常常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概括作品的主题”“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等角度,甚至从探究阅读设置题目。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4-7题。

孤石聂鑫森

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形态。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朱庆觉得很岑寂,很孤独。

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才有的。

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住上十几天。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

他自小就不爱多说话,也许是由于说话的机会太少。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

窗外有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

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

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

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象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

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

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

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

是的,他的魂丢了。

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选自《短小说》2010年12期)

4小说中画线部分通过主人公朱庆的眼睛描写了山石,请你分析其表现特色及表达的情感。

5“你真不懂事”是小说中师傅黄子正说的一句话,请简要说明这句话在小说的作用。

6小说中的朱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7小说的题目为“孤石”,请你探究“孤石”在小说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思路分析】

4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及其句子表的情感。语言艺术宏观角度可以是风格的感知,但考试中常常是微观的欣赏,例如辞格运用、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情感的界定应从文字叙述中的情感色彩去揣摩体味。例如文字中的“图画”“歌谣”等。

参考答案:①小说画线部分运用联想(或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外在形态运用比喻,在联想中又运用了排比,将孤石写得灵动可感。②小说通过主人公朱庆的眼睛描绘孤石形态,并由此生发联想,形象地表达对朱庆对孤石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这道试题是对文章中句段作用的考查。句段作用,一般都是从意义的作用、结构的作用两方面来回答。意义即是背景交代、主旨生成、情感表达、矛盾冲突等;结构即是伏笔、铺垫、照应、承启等等。参考答案:①意义上凸显师傅和朱庆两代人在观点和处理问题方式上的矛盾关系;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朱庆找厂长理论和辞职作伏笔或铺垫。

6这道题设计的是欣赏人物形象的考查。欣赏任务形象必须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设置来把握,反复品味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并结合情节的展开,来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最后联系文本的背景文字来推敲。参考答案:朱庆是一个孤独寂寞、性格倔强,却渴望理解、向往美好生活的年轻人。他的性格特征:①热爱生活,勇于改变现状:②沉默寡言,内心情感却丰富;③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与关爱:④果敢而执拗,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

7这是一道探究题。它考查的是考生的开放、多维思维以及阅读小说以后的哲学思考。答题时,可以从表现手法、情感界定、生命伦理、人生意义、社会价值等角度来把握。

参考答案:“孤石”在小说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有:①以物喻人,借“孤石”形象地表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寄寓作者对朱庆们生存境遇的关注;②小中见大,借助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提出青年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普遍忽视的情感需求问题。③针砭积弊,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的错位现象。④引发思考,通过对不同层面人们不同处事方式的叙写,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膜。

传记类作品阅读技巧

传记作品在创作时就已经有了作者的加工,因此许多传记其实是一种评传。因此考题设计时,第一是考查我们的筛选概括能力,要求我们能够理清传记中基本事实。例如2012课标卷的“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第二是考查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例如2102辽宁卷“‘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它就是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最后,传记作品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科普类作品阅读技巧

科普作品阅读考查命题设计重点有+考点。一是筛选整合信息,例如2012福建卷的“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二是语言特点的分析,例如2012山东卷的“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三是对题目作用的探究。命题形式同样以主观题为主。辅以一道客观多选题。

访谈类作品阅读技巧

篇4:在阅读教学中开文本“技巧之源”

一、着眼全篇, 解析阅读文本的篇章大意

很多时候阅读教学是逐句逐段地进行翻译, 在讲解词汇、语法、词法中完成的, 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停留在只言片语层面上, 而没有形成对于文本的整体认知, 这一点犯了英语阅读的大忌。因此,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要从整篇文本着手, 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结构、体裁、特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比如, 在教学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的模块一时, 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英国中学校园生活的实况, 让学生通过观看和倾听, 形成了英国中学生活的初步的认知, 使学生更加顺利地进入阅读学习, 了解阅读文本的大体意思。然后, 指导学生Skimming reading, 出示几个重点问题, 让学生通过整体快速地阅读文本, 了解文本的大意、核心内容等, 完成对于老师问题的回答, 使学生在兴趣和问题的驱使下, 迅速地阅读全篇, 整体上初步了解文本的大意, 把握文本的结构, 锻炼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

由此看来, 通过设计、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略读, 训练学生的略读技巧, 可以培养学生整体了解文本内容, 把握文本的大意、主题等, 获得有利用价值信息,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抓住关键, 解析阅读文本的内容细节

每篇文章都有细节内容, 抓住这些核心要素, 可以深入地把握文本的细节, 获得有用的信息, 实现阅读的目标。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大多数老师都懂得设计一些问题, 利用关键语句的解析, 帮助学生完成对于文本的细节的把握。学会寻找关键语句的技巧, 正确地理解, 着眼于细节内容,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比如, 在教学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的模块一时, 通过前面的略读, 学生们对于整篇文本的内容、主题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知, 在这个基础上, 老师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细节, 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寻找问题的答案, 就可以掌握文本的细节。学生找出关键句子, 没有对文本全篇逐句逐段的阅读, 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对于文本的关键内容和细节问题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为了获得对于阅读文本的一些关键信息, 训练学生掌握文本细节内容的技巧, 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迅速地扫描, 有针对性地获得文本的主要信息, 达到阅读的目的, 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深入挖掘, 解析阅读文本的思想情感

阅读不但要了解文章的语篇结构, 获得细节信息, 还要对于文本的思想情感、观点等形成自己的理解, 才可以说真正读懂了文章, 也才能体现阅读的价值。因此,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老师需要通过对于文本信息的深入挖掘, 通过各种阅读技巧的应用, 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内容, 经过分析和思考,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获得文本的思想、感情、文化等信息。

比如, 在教学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的模块一时, 在通过略读、解析文本的整体与细节之后, 老师再次让学生精读文本, 按照School hours、Attending assembly、Teachers and classmates、Homework and subjects、British food and her activities等几个部分, 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内容, 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文本的这些重要信息, 加深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 了解其深层的文化信息、观点、情感等。

通过对文本整体的感知、细节内容的把握, 以及重点内容的强调, 层层深入, 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篇5:在阅读教学中开文本“技巧之源”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技巧

文本解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何种方式、怎样的技巧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解读文本,关系到整个课堂对于阅读教学的定位,也关系到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生成。现阶段很多学生面对一篇英语新课文,常常抱怨其篇幅长,生难字词多,不易理解。很多教师一时也难以把握解读的诀窍。毕竟从知识体系构成的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拥有不同的知识和阅读基础。因此,探究如何从学生的视角掌握文本解读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脉络解读技巧

文本并不是简单词语的罗列,而是诸多语句富有逻辑性的陈述。学生能否深入理解一段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本质上取决于对文本脉络以及逻辑性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脉络的解读。从行文结构的角度来说,一篇文本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表层字、词以及语句段落之间的联系上,还表现在作者行文目的和主旨的深层次联系上。教师可以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结构,尤其是对那些具有一定潜在线索和网状结构的文章内容,教师可以将对文章的脉络、线索以及表格或图标的类型,以阅读任务的形式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断对表格或图标进行填充,以此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把握文本所折射出的信息内容,也可以借由这样一个过程去感知作者如何行文,文本的语言如何贯联和相辅相成。

二、标题解读技巧

文本的标题是文本的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之窗”,标题是探究文本主旨和内容的重要窗口,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为了进一步发挥标题对文本的解读和指向作用,很多作者在构建文本时,通常会将标题处理得简明扼要,力求用最短的文字表达最全面的信息,让读者通过题目就能对文章的主题了然于心。

以八年级上册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为例,文本所提供的标题与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从标题人手引导学生推测文本的情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固有的知识储备来展开有关文本题目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有关运动和周末活动的探讨,使之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为今后的阅读和对话活动奠定基础,作铺垫。

三、关键字词解读技巧

所谓关键字词,是指能够反映文章主题和中心的词语。教师从文章当中挖掘出一两个能够直击文本中心、表达作者行文意图的关键字词,并引导学生以关键字词为切入点进行多角度思考。进入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很多文章在每段的开头都会出现中心句或点题句。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进而分析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析其对于诠释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帮助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比如九年级Unit 9中的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这一文本,生词量大,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抓住“basketball”这个关键词,就能展开有关篮球的发展、篮球比赛规则等内容的讨论;此外,借由单元渗透的“mind-mapping”来导人教学,会让整个教学效果出现质的提升。

四、文化背景解读技巧

文化是语言生成的基础,又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渠道。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还应对文本的文化背景进行解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阅读文本。

以九年级Unit 3中的Receiving morley makes uncomfortable为例,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有关中西方送礼观念异同的讨论。再如Uint 13的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f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这句话的中文释义类似于“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表示送礼不在乎贵重,而在乎心意。)这样的语句在文本中经常出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文化基础方能更好地理解。再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其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他能够做得好的机会(人人皆有得意日)”。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些英语文化内容,以免因为文化背景的缺失而造成阅读理解的误会,闹出笑话。

上一篇:如何培养幼儿午睡良好习惯下一篇:三年级作文: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