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设疑技巧探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审视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固然有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景象,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而这“特点”,也被称之为“语文味”,但语文课程的“语文味”似乎正在流失,与其他课的“串味”现象也比较严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阅读教学设疑技巧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阅读教学设疑技巧探究论文 篇1:

“品韵·悟神·探美”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文言文 品韵 悟神

探美 教学模式

0018-02

诗人流沙河曾经说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内心的一根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拨动这根弦,就要立足于吟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搭建互动探究平台,加强鉴赏创造和拓展迁移的思维训练。作为有20余年教龄的语文学科一线教师,笔者总结了一套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即“立足吟读,初步感知——说读写画,互动感悟——探究亮点,局部突破——设疑质疑,鉴赏创造——精炼主题,拓展迁移”的“品韵·悟神·探美”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套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立足吟读,初步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文言文讲究音韵,读来韵味无穷。只有吟读方可通晓其义,也只有通晓其义方可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吟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饶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并在吟读的过程中醉心于其中的韵律以及这些韵律带来的快乐。吟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背景音乐伴读,有教师范读,有结伴对读,有团队创意诵读,有音频导读,有多媒体视频范读,还有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齐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走近作者成为了可能,走进文本成为一种需要。《岳阳楼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通过骈散结合营造的长短错落、抑扬变化的音韵美会让学生陶醉;《与妻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绵长情意中的慷慨悲愤会使学生感同身受。

二、说读写画,互动感悟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两端一边站着的是作者,一边站着的是读者。只有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经得起反复推敲。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摆脱呆板的说教和灌输性的解读,教师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细细读一读、互相说一说、尝试写一写、动手画一画的方式解读文章,构建读、说、写、画的互动平台,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文言文版游记,说一说游览小石潭的导游词,写一写文言文版的家乡胜景游记,循着作者的足迹画一画小石潭导游图。在互动的教学中,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都得到了落实。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言辞酣畅、气势恢宏的论说文,说一说其他历史名人经过磨砺终有成就的事例,写一写现代版的运用事实说理的论说文,画一画课文的逻辑思维结构图。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感受很深。

三、探究亮点,局部突破

善教者启思导疑,强调思维的引导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析文中的亮点,力图突破局部,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爱莲说》(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托物言志和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是其亮点,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味其语言的音韵美,还要引导学生精析文中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的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状物的,那些描写为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引导学生体会将莲与菊花、牡丹作对比的好处。此外,笔者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花语入手,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抒发自己爱花的情感,并让学生撰写与之相关的广告语,或者制作贺卡。又如,《强项令》(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故事脉络清晰,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看着连环画讲故事,而后分析人物形象,是增强阅读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果教师再让学生组建团队演一演这个故事,体会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也会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四、设疑质疑,鉴赏创造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质疑能力是创造性鉴赏的基础,也是完成拓展迁移的必要条件。一位在课堂上能以巧问点拨引领学生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同样一名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相信,只要把设疑、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學生也一定会有奇思妙想。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课时,在鉴赏了作者用白描手法点染的雪笼西湖的景色后,笔者设计了设疑、质疑创造性鉴赏的环节。有学生提出:“这段雪景的描写与《周庄水韵》(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周庄仲春雨景的描写一样尽显朦胧之美,但一处是冬景,一处是春景,一处写旷达和痴迷,一处写欢喜和优雅,虽有差异,却都尽显作者用笔之妙。那么,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如何把握情景交融的技巧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提出这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在难能可贵。至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一个生生互动的高潮。教学《三峡》(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学生还将今天的三峡和课文中的三峡作对比,表达了对新三峡生态环境的忧虑。文中彩笔描绘的三峡奇景让学生啧啧称奇,也让学生为其奇景无法再现而遗憾不已。学生走出文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五、精炼主题,拓展迁移

我们知道:理想的课堂,教学主题简洁明了,教学语言醒豁到位,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并能由主题引申到现实生活,进行拓展迁移。古今贯通是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教师应让学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学会类比设喻的规劝说理方法,学会精辟地说理;从《愚公移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故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家乡的景区开发出谋划策;从《曹刿论战》(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学会从国家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的重要性和礼贤下士的必要性,评价当前的社会热点;从《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学会如何进行针锋相对的驳论,并试着评价当前一系列改革的利与弊,对新一届政府领导实施中国梦想将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能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穿越”,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他们乐意为之。

总之,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言文教学中品味作品的韵,感悟作品的神,探寻作品的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忌说教,也不要一味地翻译解读,而要将古与今无缝对接起来,将读与写巧妙衔接起来,将虚与实有效链接起来,将教与学有机融合起来,这样一定可以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当然,笔者在此提出的教学模式仅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学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

(责编 秦越霞)

作者:李杏燕

语文阅读教学设疑技巧探究论文 篇2:

让课堂浸润在语文味中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审视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固然有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景象,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而这“特点”,也被称之为“语文味”,但语文课程的“语文味”似乎正在流失,与其他课的“串味”现象也比较严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什么是语文味?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富有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语文味

众所周知,我们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既然是“母语”,那就应该是有“根”的,应该是最为朴素的,应该有很多最为基本的元素,应该有很多值得我们永远光扬的传统积淀。语文教学,我以为要特别注意一点,即要“把语文的根留住”,要“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语文课堂要自始至终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是什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受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潮的冲击,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的教师不再以机械化、模式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是开始带着更多的思考正面审视自己或是他人的教育教学,以期得到更多的完善,这或许可以算是本次改革所带来的一大效能吧。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引思:审视课堂现状

且看以下几则课例:

例一:《山市》教学

(一)文前“引言”导入,出示各种“蜃景”图片(十多幅)激趣设疑: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科学原理图”解说“蜃景”的概念及原理。(9分钟)

(二)出示作者、作品简介,学生读。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生齐读课文。

3.课件演示教学生字词。

(四)精读课文:

1.四人组合作,讨论译注全文。

2.一位学生口译全文,其余学生补充或纠正。

3.投影强调重点注释,学生摘记。

例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看电影《城南旧事》片段认识小英子。

(二)看小英子和老北京的图片。

(三)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看出小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讨论:如果你碰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思考:《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开辟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语文教学显示了从未有过的创新与繁荣——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然而面对着各种课程改革的经验,面对着各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展示观摩活动……我们似乎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育太过于强调个性,追求前卫,追逐新颖,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比如,过于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排斥必要的科学的语文实践,使语文教学流于空疏,导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在学科综合的大旗下,进行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导致语文学科“红杏出墙”,不务正业,“为他人作嫁”;课堂上用大量的师生对话讨论代替了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没有文本言语支撑的情况下,大谈形象、情感、主旨,让人不知其是在教语文还是在教政治、艺术、哲学。

一句话,语文学科的语文气质在淡化、在缺失,没有语文气质的语文课,更无特色可谈。因为特色孕育于本色之中,本色越重,特色才有可能越明。否则语文课就难免会沦为“观光课、旅游课、音乐课、美术课、政治课”等四不象的课。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让学生感受语文课的独特魅力,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来营造这个“语文味”呢?

一、教师语言:要有艺术美感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特色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要形象生动。所谓形象生动,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感去吸引学生。语言要有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

(二)要抑扬顿挫。所谓抑扬顿挫,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错落,语速适中,快慢得体,语感优美,富有节奏。也就是说要避免平淡而无谓的滔滔不绝、没完没了的絮絮叨叨,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与课本内容相一致,切忌言语平平淡淡,节奏平平缓缓,让人昏昏欲睡。语调该高的时候一定“高耸入云”,该低的时候一定要“跌如低谷”,错落有致,起伏不平,纵横跌宕。

(三)要发人深省。所谓发人深省,就是说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要注意含蓄,耐人寻味,循循善诱,切忌“直、白、露”;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启发性教学落到实处。

(四)要逻辑严密。所谓逻辑严密,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言简意赅,逻辑性强,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专家学者精选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体系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解,一丝不苟地传授,切忌随心所欲,东拉西扯,“说话千言,离题万里”。

(五)要诗意雅韵。所谓诗意雅韵,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它追求的就是:让我们的课堂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执教的国语是诗的筋骨。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应该充满诗意。充满诗意说的不是一种教学操作,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

二、教学过程:以语文的方式支撑语文味

(一)美美的读

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读”占鳌头,绝对是我国语文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是汉语学习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得让学生多读。比如课文《狼》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就能设计出很多种读法。

(教案一)教学角度:诵读——朗读课文,背读课文。

(教案二)教学角度:辨读——对词义进行体会、辨析。

(教案三)教学角度:说读——用“说”的方式带动课文的阅读。

(教案四)教学角度:析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评析。

(教案五)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妙处。

(教案六)教学角度:写读——就课文内容写课本剧。

这样来读,不仅仅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还让学生学到了不少方法和技能。以读为主的课堂,不仅能够积累丰富,活动充分,也是高效的。

(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语文教学是借助一篇篇文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其思想认识、思想境界,充实其精神灵魂的。这是语文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文本,依托文本来实施。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融入文本之中,和文本(作者)对话交流,产生感情,产生共鸣,甚至感同身受,悲喜相和,心灵受到触动和冲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内涵,才能真正得到感悟和收获。这个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的过程,也即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素养、人文情感以及审美价值内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文学习就会落空,而这个过程是语文教师和其他任何高科技手段所不能代替和无法代替的。

张志公先生说:“任何的延伸与拓展都应以更好地理解赏析文本为基点,不能喧宾夺主。”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因此,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近、触摸文本,感受文本的无穷魅力。当前,语文教学主要的问题是普遍轻视或忽略文本的阅读,“非语文化和泛语文化”倾向比较严重。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能很好的接触文本,对文本的内容还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深挖细究”,随意拓展与延伸,甚至“天马行空式”地自由发挥。这种忽视文本而四处联缀、多方求索的做法,固然有其触发思维、拓展知识的作用,但那只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义。

学生所学习的文本每一篇都是一个缤纷绚丽、多姿多彩的世界,或有朦胧素淡的清幽,或有峥嵘崔嵬的奇特,或有云蒸霞蔚的壮丽,或有闲云野鹤的恬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性和理性的世界,去感知语言文字,赏析写作技巧,探求言外之义;去贴近作者,和作者对话交流,了解所思所想,体悟人生哲理。学生读懂了文意,获得了知识,触动了心灵,明白了道理,享受了愉悦,才能“走出教材”,实现知识的延伸,能力的迁移。

总之,语文教师就是要运用各种策略和智慧把学生拉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欣赏美景,演绎故事,分享体验,这既是语文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三)以“语言”为支点实施语文教学

语文所负载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因此通过语文而进行德育、美育、思维训练等是无法抛却语言这个载体的,必须寓教于语言之中。实际上,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就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接受了语言中所承载的思想教育、审美陶冶和思维训练。如学习“江山如此多娇”一句诗,弄懂含义:祖国的江山是这样的美丽,她就像一个娇美的少女那样动人!学习中自然接受了热爱祖国江山的观念,是为思想教育;引起丰富的联想,她红装素裹,分外娇娆,是为思维训练;理解贴切的比喻,得到审美享受,是为审美教育。反过来,在受到这些教育的同时,我们也领略到了诗歌语言运用的高妙和独到,从而又促进了我们自身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研习文本语言特性,品评语言的魅力。教师要选择那些“关情”的字句标点,抓住那些点睛传神之笔,指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比较,通过“删、改、换、添”和联想、想象等方法,探究炼字择句的贴切和得体、语言组合的连贯与和谐以及语言的情韵和理趣,把握语言的个性化特征,领悟语言的精妙和神奇,进而窥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悟到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鉴赏评价,迁移延伸。这样做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色,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和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舍“语言”学语文,无异于买椟还珠,缘木求鱼。语言学习永远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和支点,任何忽略和轻视语言学习的语文课,必然失去语文的真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更不可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其他目标和任务。

总之,“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原则、一种特色、一种美感,也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一种高境界。只有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才能让学生沉醉其中,才可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7、16.

2.姜国忠.《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02.

3.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11.

作者:徐春燕

语文阅读教学设疑技巧探究论文 篇3: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阅读教学策略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自主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是针对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提出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新型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学生不管,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独学,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的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1]。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应抓住课堂45分钟,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沉入课文中,回归阅读本位,“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策略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导入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1.激趣导入。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2]。兴趣或趣味是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最可靠的、永恒的动机。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知趣识趣的心,而且要具备引趣说趣的能力,围绕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找准切入角度,或以情感激趣,或以表演激趣,或讲故事激趣,或说笑话激趣,或设置悬念激趣……激趣的角度有很多,激趣的方式也可以千变万化,关键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备课环节下足工夫。

2.情境导入。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环境状况、情绪状态和情感氛围,其中也包含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不仅肯定了启发的作用,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课文内容学习之前,就创设出一种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精力充沛、学习兴趣浓厚、充满学习期待的教学情境,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就可想而知了。

3.设疑导入。设疑导入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善于追根究底的心理特点,围绕课题或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抛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之产生急于想知道的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设疑有两个层次:一是低层次设疑,通常使用“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好不好”等疑问词,学生不用多动脑,就能随口回答上来;二是高层次设疑,通常使用“怎么样”、“如何”、“什么”、“为什么”等疑问词,学生需要经过深入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回答上来。设疑导入要避免使用低层次提问,要尽量使用高层次的提问。另外,提问要避免停留在学生“已知区”,一定要使所设之疑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或指向“未知区”,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4.矛盾导入。制造矛盾导入是一种很少人使用的导入方法,它是指教师针对课题或课文内容的特点,故意制造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或说法,达到刺激和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笔者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刘禹锡在《陋室铭》这篇文章里,先把他的住处称为‘陋室’,而作者最后又说‘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有些课文,其题目本身或文章开头就充满了矛盾,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强调,就能以矛盾导入刺激学生的思维,如:《死海不死》。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导入方法的研究,综合的加以运用,就能让导入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同时,应避免导入环节占时过长,以免占用到阅读课文、进行训练的时间,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策略二:设计科学简明的学习环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语文活动,构建活动型语文课堂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成字词教学、文本教学、课堂训练等基本的、科学简明的学习环节,同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语文活动,从而构建起活动型的语文课堂。

1.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且重要的环节。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传统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读一遍、记一遍”的识记读音的做法上,用时之短,方法之简,目标之低,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反思传统字词教学低效的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师重视程度还不够和缺乏方法策略。字词教学高效化的前提是把它上升到“积累”的层面,“积累”就不是读一遍、记一遍那么简单了。字词积累应讲积累方法,既要动口朗读,又要动手摘抄,达到识记词语读音、字形,识记词语本义的目标;还应把词语还原到文本中,回归语境,去领会词语的语境义。笔者研究过一些名师的字词教学,无不闪烁着方法传授的教学智慧。如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进行字词教学,把字词划分为识记读音、二字词语、四字短语、叠音词、雅词等,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不仅有一种清新之感,而且把积累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而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则立足文本语境,用同义词替代法让学生探究替代的同义词与原词的差异,引领学生品味原词在文中的妙处。

2.文本教学。文本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包括文本内容理解、语言品读、章法赏析等学习内容。文本教学至今仍存在一个误区:为教懂文本而教。尽管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已经熟知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仍不知不觉地走入这个误区。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二是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教学能力脱节。文本教学固然需要教文本内容,但这并不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的目标是用课文作为例子来教,通过读、说、品、思、写等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的听说、理解、品味、感悟、欣赏、写作等能力。听说读写相结合是开展文本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策略。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应减少讲授的时间,从文本的整体出发,精心布置听说结合、说读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深入文本,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尽量减少或避免非语文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出现。

3.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训练主要以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做书面作业为主,形式单一,缺乏趣味。天天如此,就会令人生厌,收效微小,培养不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课堂训练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训练内容围绕听说读写展开,主要有听说训练、朗读训练、品读训练、写方面的训练和思维训练。常态化的课堂训练不应该单独进行,而应与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融课堂训练于文本教学之中,以语文活动的形式进行。

策略三:创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的评价具有多种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3]。课堂学习评价是学生整个学习评价的基本单元,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时间限定,形式上以口头评价为主,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等级或分数,也不是其他书面材料,而是口头语言。课堂评价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的个性化表现、学习的进步性与创造性等方面进行。应在充分尊重评价主体——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鼓励性评价、建议性评价等积极评价的策略,从正面加以引导,避免消极性评价。

课堂评价应注意贯穿于语文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随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回应,用评价激励学生继续主动学习。

课堂评价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课堂评价还应注意开展面对整个班集体或某个学习小组的评价,营造整个集体向上的学习氛围。

结语:教学策略只是一种教学构想,一种预设的教学手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变化多端、灵动多彩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全新的课程理念,用策略但又不被策略所囿,把课堂变为灵动活泼的学堂,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是广西桂林市规划办立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福祺、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卢开连,教师,现居广西永福。

作者:卢开连

上一篇: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论文下一篇:低冲击开发技术下城市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