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疑提问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巧妙的提问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堂设疑提问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设疑提问教学论文 篇1: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摘要: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努力掌握提问的艺术,做到“会问”——问到点上、问有所值、灵活发问、适时发问;“会答”——反问为答、非答却答。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 设疑提问 反问为答 非答却答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就是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提出问题,二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设疑提问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思考,而学生提出问题是学习思考结果的反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设疑提问是具有目的性、艺术性的。

一、如何设疑提问

(一)问到点上

所谓问到“点”,一是指以课文内容为重点,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设疑提问。二是指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问题既不能太难,要照顾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也不能太简单,使学生觉得没有思考的必要。实践证明,问题的难度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为最佳,这样难度的问题,学生动一下脑筋就能思考出正确答案。三是要清楚地认识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紧紧抓住这一关系进行提问,丝丝入扣,不蔓不枝。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果支离破碎,学生就不能根据问题把课文内容串联起来,就达不到学习知识的目的。笔者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孔乙己有名字吗?”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有。”笔者接着问:“真的有吗?”学生思索片刻后回答:“不对,他没有名字。”教师紧接着问:“那孔乙己不是名字吗?”“不是,是绰号。”“那孔乙己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个名字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开始讲述课文,学生有疑要解,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二)问有所值

提问要有目的性,要合乎教学的内容。设疑提问如果只图课堂表面的热闹,那教师可以提一些简单又带有暗示性的“是非问”或是学生毫不思索就能不费力气回答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只是形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设疑提问的目的应该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在教学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灵活发问

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师设疑提问也应灵活多样。相同的问题,学生的素质水平不同,提问的方式就应该随之变化,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是否具有艺术性,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问方式也应不同,要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明问与暗问相结合。笔者曾听到过一个关于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这位教师在教文言文《愚公移山》时,想知道学生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一句是否理解,特别是对句中的“孀妻”“遗男”是否理解。大多数教师都会直接提问:“孀妻指的是什么人?遗男指的是什么人?”而这位教师却没有直接这样问,而是问:“有个孩子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会同意他去吗?”学生读过课文说:“他没有爸爸,怎么能同意呢!”这位教师又问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寡妇,他是遗男——孤儿呀!”这样的“曲问”要求学生多动脑筋才能解答,因此可以大大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就要多进行这样方式的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日益增长。

(四)发问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以达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课堂教学设疑提问时机的把握,是答问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它不仅决定着提问的作用和结果,也体现了提问艺术的程度。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做到准确把握提问时机这一点。

二、如何回答学生的提问

(一)反问为答

学生有问题提问,教师就该回答,但如何回答是个艺术问题。直接、正面地回答,固然简单,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的实质,遇到此类问题是不是能够自我解答,还有待商榷。教师与其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不如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不应一味作出正面的回答,而应反问为答,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使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开动脑筋的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比单纯接受教师的答案更有价值。例如,笔者在进行《故乡》一文教学时,有学生问:别人为什么叫杨二嫂豆腐西施呢?笔者反问学生:是啊,为什么呢?学生答:西施是个美人,杨二嫂漂亮。笔者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杨二嫂打扮得漂亮!笔者接着问:杨二嫂漂亮,大家都去看,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这样写带有什么意味呢?学生答:讽刺意味。在这个答问的过程中,笔者不答反问,引导学生步步接近答案。

(二)非答却答

非答却答是指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答非所问”,但这样的答案是在为回答问题做补充、利用知识做铺垫。在讲授《故乡》一文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笔者问:香炉是做什么用的?烛台是做什么用的?学生答:香炉是插香用的,烛台是插蜡烛用的。笔者接着问:插上香和蜡烛做什么?学生答:求神拜佛。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香炉和烛台的实际用途——求神拜佛。当然这样的答案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由“求神拜佛”想到 “崇拜偶象”,进而说到相信迷信、宿命论,说到银项圈、取名闰土,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实质,如上说到的东西,其内质都是跟“香炉烛台”一样的,都是“精神麻木”支配的结果。这样的答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解答问题的繁复过程肢解得通俗自然,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丰富深刻的回答。

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努力掌握提问的艺术,做到“会问会答”。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带给教师的是无尽的教学兴味,带给学生的是思考上的快乐。我们要在设疑提问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一片快乐学生的自由空间。

作者:贾国君

课堂设疑提问教学论文 篇2:

注重设疑提问 优化课堂教学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巧妙的提问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疑提问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一、设疑提问的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可将设疑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贯穿于旧课的复习回顾、新课的引入讲解、授课期间以及课程小结中。设疑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逐步导入,激发兴趣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研究设计一节新课,精心组织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新颖有趣,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提问与本节新课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利用知识的连续性导入新课的讲授,既能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奠定基础,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顺利地进入主动学习新课的进程。

2.讲中设疑,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及教师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鼓励每个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并且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掌握勤于思考的方法,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机会,恰当布局,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其探求知识的心弦,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设疑提问的六原则

1.目标明确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不可随意,要全面分析教材,认真发掘本次教学内容的重、难、疑点,研究教材中潜在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使所设计的问题准确地反映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所提问题恰在学生有疑点之处,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难易适度原则

所谓难易适度是指设疑提问恰好让学生感到有“压力”但更有“动力”。问题虽“深”,但学生思考起来有章有法,一路探求下来,颇有成就感。太难,可能导致“启而不发”,使教学过程无法正常进行;过易,则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3.知识渐进性原则

设疑提问应因教学阶段的一步步发展而循序渐进,课堂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尽量包含并且概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并能辐射到讲授的“新知”上。设疑提问总的趋势应是难度不断升级,以保证学生的不断进步。

4.思维开放性原则

设疑提问应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置,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问题求解上,思路以灵活、开放为本,不拘泥于书本探求答案,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索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胆质疑、大胆构思的同时体会到“知识是发展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设计新颖性原则

设疑提问要力求新鲜、独特,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收获,更要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6.解求互动性原则

设疑提问尽可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问题求解上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教师鼓励、引导、指导,师生互动。期间师生可进一步互相提问以深入探索,将设疑提问演化成“问题科研”,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三、设疑提问的形式

设疑提问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其根本宗旨是“全面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普遍式提问

普遍式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答案并且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既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状态,同时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信息反馈,以指导和控制教学。

2.分层式提问

依据课程需要,将问题分难易层次提出,提问对象也按学习能力分层次对应回答。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树立信心。

3.个别式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听课的神态表情,判断学生对问题的接受程度,及时设疑提问,恰当选择的提问对象。在保证正常教学进程的前提下,利用个别式提问,强化学生的课堂理解、消化程度,提示上课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保证课堂听课效果。

四、设疑提问的针对性

1.旧知回顾,重点针对后进生

为强化学生记忆已学知识并为接受新知做准备,教师在每堂课的初始都安排旧知回顾环节。旧知回顾环节重点针对后进生,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尽可能多地留给他们。这有利于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愉快、积极的情绪下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向优等生转化。

2.新知传授,重点针对“活跃生”

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涉及新旧知识的联系,有一定难度,需要动脑思考过后才能回答。这一类问题重点针对听课认真、思维活跃的学生,让师生思路一致,并且带动其他学生的思路。

3.易错的知识点,重点针对全体学生

对于不难但易错的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往往疏忽大意。教师在这些知识点处的设疑提问要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提出。以警醒学生要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点,从而强化理解与课堂消化。

五、设疑提问的处理

1.处理态度

教师要态度和蔼,面带笑容,语言亲切。教师的态度要从情感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问”,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饱满的情绪、活跃的思维,从而主动地学习。

2.处理技巧

适时点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处理学生回答时,要以肯定、表扬、鼓励为根本,适时点拨引导,更可以是师生共同探讨回答,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满足其补偿心理,增强师生的亲密度。

六、设疑提问的环境

在课堂提问中,必须要创设良好的情景。

1.设置场景,身临其境

教师在讲课前事先设置一个“小情景剧”。通过情景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稳而有序,掌控场景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教师随着“情景剧”剧情的发展,吸引学生思绪,学生全神贯注倾听教师指导。教师要设立层层问题,与学生共同突破。对于学生的提问,要充分尊重和肯定学生,对学生所做的诚恳回答,教师都表示鼓励,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友好合作的良好气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回答,不要敷衍或嘲笑讽刺。

3.机智应对,巧妙设疑

从语言的语法上来说,疑问、设问、反问等等都是提问的方式,对于所达到的效果和作用也是不同的。要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时要多用提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其次,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回答或提问题时不能保证全部正确,而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答非所问,有的答不出来,所以教师应机智面对,不能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必须要做到灵活应对。

七、小结

设疑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既体现了学问又增加了艺术感,它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提问能恰到好处地揭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差距,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渴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才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祖光,孙琳.新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蔡睿贤.坚持创新,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0).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济宁技师学院)

作者:吉参

课堂设疑提问教学论文 篇3:

“慢语文”理念下小语课堂体验性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慢语文” 小语课堂 体验性教学

一、“慢语文”与体验性教学方法的关系

目前有关体验性教学的含义众说纷纭。例如,有人认为:“体验性教学是一种教学价值、教学方法和基于经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种说法显然是从多个角度来阐述体验性教学方法的:从宏观上将体验性教学方法看作是一种教学价值观念;从中间的角度来看,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指导着教师的实践教学形式;从微观上将其看作是一种能够使教师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的策略与方法。还有人认为,体验性教学方法蕴含着生命意义,其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育的主体。

而“慢语文”理念所提倡的是改变原有传统的课堂节奏和教育教学方式,将整个课堂的核心转移到学生的反应水平,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技能。并且这里的“慢”不仅仅指速度,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心态,让学生从小就能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细嚼慢咽”的文学魅力。原来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安排的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往往出现语速较快、省略问答环节等情况,但是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又不得不加大课业量,课上就变成了“满堂灌”式的理论教育和内容展示课程,而课下则安排大量的抄写句子、阅读训练来弥补学生课上的缺陷。

为了能够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将“慢语文”和体验性教学方法相结合,减慢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增加学生课堂体验时间,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师要提高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实际体验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对语文知识魅力的体验,充分实现素质培养从青少年抓起的教育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方法力求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给学生自学的力量和自由想象的空间,改变原来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并将教学模式向学生转移,让学生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学习节奏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的体验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就积极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教师为导向帮助学生在探索语文魅力的世界里不断超越自己,增强自身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l生。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体验性教学方法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的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体验性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这些新鲜的元素运用到写作之中,展现出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独特作品。

小学语文课堂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主动体验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主导课堂转换为引导课堂,学生则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体验并主动协调教师的教学进度,积极回答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换个角度来说,体验性教学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改之前的传统方式,也就是积极推行“慢语文”理念的融入。“慢语文”意味着简化课堂内容,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节奏上有所减缓,更要求学生在心态上随着教师教学内容放慢,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从而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该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脱离课本,从課本束缚的知识范围内解放儿童应有的天性,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方法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能够良好进行并产生较好的效果是需要双方主体积极配合的,也就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尤为重要。在进行体验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通过设定特殊的情境结构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与教师更好地合作,以激发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和对文学的热爱。以较好的互动形式、良好的课堂氛围打破原来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模式,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符合当代新型的教育理念。在体验性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兴趣爱好,使得教师的优越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在互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亮点而为学生的成长制定专属计划,也可以通过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从小培养学生纸质阅读的习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的精彩。

新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是对教育的热爱,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发现学生的亮点,并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形成了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师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体验到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慢语文”理念的重要一步,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体制的施行规划,而且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三)有利于加强教育理论实践性

一方面,将体验性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方式积极讲授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的情境模式,能够带领学生积极体验参与该方法,力求以新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理解课堂内容。除此之外,体验性教学方式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做好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语言的分析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从小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慢语文”与体验性教学的良好结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妥善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调动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小学语文课堂高质量发展。语文这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中的一节必修课,更是人生发展的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读写能力。“慢语文”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运用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达到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学校积极提升学生文学理论,提高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基础和关键。体验性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加上“慢语文”理念中将课堂速度和学习心态放慢的特点,使得原有传统语文课堂形式更加完美,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释放学生的本性,使得学生将自由天真的情感运用到学习之中。

三、“慢语文”体验性教学基本方向

(一)加强小学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小学教育内容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关键。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数是以生字词的读写为基础,教师往往让学生对生字词、好词好句进行大量抄写和背诵,以至于能够应对考试以及机械化的掌握。本文内容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基础,如四年级上册的《望洞庭》一诗的教学,首先向学生介绍整首诗的写作角度。从月光下的夜晚,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比喻,在月光之夜看洞庭湖的生动。当看到这一场景时学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当古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看到这一精美绝伦的“工艺精品”会有什么感受呢?诗人看到的美景跃然纸上,在带给读者莫大艺术感受的同时又想要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和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诗人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共同体验洞庭湖的魅力。

在“慢语文”与体验性教学方式的指引下,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是向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生字词的方向展开,同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并大声朗读课文。而原有传统课堂往往为了节约时间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将这部分内容削减甚至直接略过,这样一来就容易使诗歌本身因缺乏探索难以讓学生学习和理解。小学作为基础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加强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增加书本以外知识的获取量。如《望洞庭》一诗,就要将诗人刘禹锡的个人资料以及履历进行介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此篇诗歌在讲解时也应该将诗中所描写的地点洞庭湖加以介绍,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绵延八百里、水天相接、气象万千之宏伟景象。在“慢语文”理念指引下,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的同时观看插图,从中体验洞庭湖整体的壮观景象,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洞庭湖美景的看法并进行歌颂。全班研讨交流找出诗歌中比喻句的恰当运用,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什么时间能够在月光照映下看到湖面迷迷蒙蒙的景象,充分理解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感。

(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的萌芽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加强小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学素养。“慢语文”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是说简单地规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放慢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放得越慢越好,而是要合理把握住“慢语文”理念中的“慢”的程度。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慢”更多的是将原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想象和品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积极思考能力的提高。我们以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示儿》一文为例,这首诗是著名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前所写,既是一首绝笔诗又是诗人留下的遗嘱。这篇诗歌放在六年级的课本中进行教学,也是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技巧,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进一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以《示儿》为例,很多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是从哪方面体现出来的?甚至在你的理解中它是不是遗嘱呢?若是遗嘱,为什么作者年过八十最后叮嘱自己儿孙的遗言也只有一件事呢?这一类似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考答案,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其中“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之意,也就说明这首诗是作者临终前的绝笔,也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向儿孙交代后事。但“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句又表现出诗人所想要交代的后事中也只有一件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诗文的理解,那么相信学生将会想出更为贴切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从中发现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不足之处,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文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之前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了紧跟课堂进度就急于解决问题的状况,可以说传统教学成了自问自答,学生回答的时间被省略掉,教师没能通过课堂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没有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但体验性教学方式就把握住了这一点,通过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并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和学生自主思考的作用,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的。

(三)加大学生知识深度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将书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简单讲述,将大量的时间和功夫都用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拓宽知识层面、加深知识了解度上下足功夫。“慢语文”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际运用,需要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这不仅要把教学速度放慢,更要求教师在课本知识层面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阶段能够储备更多的课外知识,为之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如教师在讲解《望洞庭》一诗时,可以在课文本身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以延伸,使得整体的课堂效果得以提升。我们可以在最后设置一个拓展环节,从《洞庭湖》联想到《题君山》。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自古以来,君山的起源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许多美丽的传说已经传播开来。教师可以将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将两首诗对比阅读,分别找出其中的精妙之处,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更容易掌握诗中的重点之处,可以让学生对实现高效的课堂印象深刻。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学习内容,使学生掌握了通过使用古诗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诗歌。美丽神秘的传说容易唤起学生的幻想,加之精彩生动的朗读构成了一个完美教学内容的延伸,实现了学生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了高效率的教学目标。

将“慢语文”理念与体验性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找到了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那个点,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确保了课堂氛围的和谐,在课堂中发挥了有效作用。“慢”对于教师来说,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形式,运用教学环节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能力,保障学生能够有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表达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更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符合客观实际的理念。将“慢语文”理念与体验性教学方法相结合并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当中,既符合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特点又与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相呼应。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在传授好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有重点有条理地拓宽知识领域,并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课程进度而削减了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岁月里犹如赶路一般,只顾着早日到达终点却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教师也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没有体验到应有的快乐和价值,这样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化教学过程,让学习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乐趣,让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潘胜

上一篇: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论文下一篇:农村电网技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