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2024-05-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2 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阅读教学要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

1.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语文各模块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阅读内容的特殊任务。

1.4 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实效,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实践练笔――阅读之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

2.1 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2 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2.3 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符合新课标理念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运用阅读教学新模式,当然,这只是初步实施阶段,还是一个大体框架,在不同的课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真正使其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余刚.口未发声先明义,文未出口先有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0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10.[2] 巫晓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篇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开展农村小学区域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我有幸参与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语文精读课“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读”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核心,注重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构建小学生自主阅读体系,扩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达到提升习作技能的本质和意义,使学生真正品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实施“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意义。

1、通过“诵读——品味——积累”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教师诱导、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目的,力求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进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过程

第一步: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问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学生对课文题目产生疑问,就是对题目的揣摩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我最常用的方法。

如讲授《鸟的天堂》,我引导学生提问:看见这个题目,你头脑中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提出:‚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都有什么?这些问题也正是文本内容的重点,我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顺学而导,由学定教‛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这种方式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一个平台。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特强的年龄,他们不仅小脑袋中充满问号,而且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我们正好可以运用这一点引导他们“扣题”进而“探读”。

如教学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题,看看我们能在课题中发现哪些‚送‛的内容?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回答:黄鹤楼是送的地点,孟浩然是被送的人,广陵是孟浩然要去的地方。这些发现正是文本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在课题中发现,为深入理解文本起到了‚催化剂‛作用。读书学习,发现问题,再继续探究,这样就成了‚源头活水‛,学生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以上两种“扣题探读”形式,是我在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步:初读感知,提炼主旨。

初读感知:就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疑问和看法。阅读是基础,而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之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储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由此看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把阅读材料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无论是对材料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还是部分的分析或是总体把握,都离不开材料整体。

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在什么地方?具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完全文,基本理清内容后,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达到掌握课文框架和大意的目的。接着欣赏一段白杨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白杨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引导学生用他们读写白杨的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为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但是初读感知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只有让每个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学生才能在读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2、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采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并注意采用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那么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第三步:研读文本,深情感悟。

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初读情况进行梳理,找到研读的“支架”。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

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密码,和关键所在。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深情感悟”。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扣住‚还‛字导读全诗,‚靠家近——应该还‛。一‚还‛而动全文,整体的功效让人颇感痛快淋漓。

再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4个方面:出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齐读

你们小组最想研读哪一方面的美?

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①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②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③小组交流补充。

④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练读。

3、汇报交流。

第四步:精读理解,品味感悟

所谓精读即是选取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精华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品味情感,揣摩写法等。而精读的主线应以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主,所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质疑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很有必要:

1、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

鉴于对探究问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探究问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是设定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学生质疑提炼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问题,实为最佳策略。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重点精读四、五自然段,是这样教学的:

(1)提出自读要求。

自学第四自然段,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如抓词语谈体会、朗读、画图表等,展示你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学习体会。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相机指导。

①朗读展示方式。主要以读代讲,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评读中,学生将词句的理解也融于其中了。读中想象,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②图表展示方式。有选择地展示图表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设计与思考,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

(3)播放船夫驾驶小艇在水上穿梭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感受读书所得。

(4)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填写表格,并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感受小艇维系着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可以两个人分读,在对比中感受。)

(6)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第五步: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好词佳句、重点语段及精美篇章,背诵积累,并从中领略体味作者谋篇布局,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第六步: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有读到写的迁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而写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1、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随笔,主要针对情感比较浓厚的课文。

如指导学生阅读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我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写一则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出了‚文中的母亲对儿子小事的关爱不正是伟大的母爱的体现吗?读完课文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在他母亲去世时的心情,因为我也知道‘没妈的孩子是根草’作者的母亲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作者和我们大家分享——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感人文字。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是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延伸。仿写的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如针对《第一场雪》的随文练笔,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同学们读了,也欣赏了这篇课文,有什么特殊的感受需要表达吗?当然也包括你的疑问,请同学们都提出来。(这样在交流中升华,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吸取更多营养。)

②同学们,你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吗?怎样背?

③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练笔‛训练,既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观,也可以描述一处景物。要真心体会、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去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

第七步: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材本身,应该深化文本,跳出文本,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语文营养。所以在语文课

堂上,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课文进行恰当而适时的拓展延伸,并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由课内向课外有机渗透,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拓展,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获得的感悟也更深刻。

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有许多其他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比如拓展延伸的时机,我们要认识到,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的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向名师学习,博览群书,认真思索,总结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拓展延伸。当然,语文教师要防止自己陷入拓展延伸的误区,一味的拓展站而脱离了文本,淡化了语言,刻意追求拓展的形式,为拓展而拓展,最终却达不到拓展的效果,在运用中要注意植根于文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经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符合课堂实际。

总之,“拓展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如果能够把握好课文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三、研究的效果

篇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一、教师深入研读文本, 与文本对话

教材中呈现的文本, 语言文字的表达、人文因素的熏陶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 应仔细品读文本, 把握准文本的表达特点和思想感情进行深入体验, 整体感悟, 体验文中的韵味, 领略文中的情趣,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文本或提问、或肯定、或赞叹、或补充、或延续等, 与文本直接对话, 而不是依赖, 照搬教参。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 通过阅读文本, 感悟出“棒打狍子飘舀鱼”一句既是作者搜集的民间俗语, 又是表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内容, 是语文形式和内容学习的统一体, 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如阅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这个句子, 感受到草塘色彩的美、动态的美, 是作者对草塘赞美的流露, 是作者高兴心情的流露。而“啊, 一条清澈的小河……显得更美了”一句, 体会到作者惊喜的心情和对草塘静态美的欣赏。教师有了这样的与文本对话过程, 就有了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基础, 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 组织好多重对话

现行语文课程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况, 准确估计文本哪些点、线、面最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同时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尊重学生, 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 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 尊重学生的体验, 找准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如教学《鸬鹚》一课, 教师抓住“抹”字, 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反馈的情况可谓五彩缤纷:一抹, 抹出了无限风光, 抹出了喜悦心情, 抹出了忙碌工作, 抹出了热闹丰收, 抹出了幸福生活……。我说是抹出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抹出了人文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又如执教《落花生》时, 学生就“父亲”希望孩子们做怎样的人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有的说做人要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它虽然外表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有的却认为做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不但有用, 而且外表好看, 理由是现代社会人光有用不行, 还要会包装自己, 宣传自己, 像落花生那样不会包装自己, 不会传自己, 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学生与本文对话后, 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 首先, 肯定后一种意见很有挑战性, 超越文本, 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观点。其次老师强调:落花生果实多且藏而不露,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呀!如果人人都像落花生那样, 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不是更美好吗?这样老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 也给学生热情帮助、引导, 提示学生感受误差, 给学生以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让学生揣摩词句, 感悟文本内涵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语言入手, 让学生学习语言, 揣摩与品味语言, 强化语感训练, 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心田, 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 又学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和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 (1) 对文本的一些独具匠心的动词的揣摩, 像“熬” (《穷人》) 、“喷” (《粟米》) 、“飞” (《飞夺泸定桥》) 等, 既可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又可体会到其中包含的丰富感情; (2) 对文本中一些画龙点睛的重复词语的揣摩, 像《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两个“才”, 《穷人》中的三次“沉默”等, 虽然是同一个词, 但在不同的语境里, 却表达不同的感情; (3) 对文本中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词语的揣摩, 像《草地夜行》中表示死的词语, “不能再革命了”、“丧命”、“牺牲”、“被可恶的草地夺走生命”;《穷人》中桑娜三次敲门的描写, 第一次是“一边想, 一边敲门”, 第二次是“一次又一次地敲门”, 第三次是“猛烈地推开门”等。这些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但在文本中不同的语言情景里却具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特色, 相互之间不能替换。认真揣摩这些词语, 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得体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另外, 对一些关键词、特殊的标点、重点的句子、精彩的题目、巧妙的构思等进行揣摩, 我们可以发现无处不凝结着作者特别的爱、特别的情, 无处不体现着言语技能的巧妙运用和人文思想的高度统一。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揣摩中既可以激活言语意识, 提高语言技能, 又可以增强人文素养, 提高审美情趣。日积月累, 达到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四、美读成诵, 积累文本, 感悟情感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都是作者把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感受而重新组成的。作者的感受迸发出的情感不是浅薄的, 而是渗透思想内涵, 经过提炼的情感。这情感还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爱, 因此学生只有在美读中才能把作者描绘的“物”与“情”表达出来。并在美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文本, 将文本的无声言语还原成有声言语, 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悟和领会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五、借鉴文本, 内化运用

篇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要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要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要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二、在读中感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感悟,即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

三、多种方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老师进行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品味。如何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自主地思考和体会,学生的自主阅读固然重要,然而,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这样学生可以互动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沟通进行解决,而教师仅仅体现引导、组织、启发、参与的功能。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地阅读和思考,这样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体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气概的一些句子,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学习的印象,从而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当然,教师也能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提问和共同探讨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进行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教学要点,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要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286-01

引言

随着新课标不断推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部分,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刻不容缓,使小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并且形成良好的语感,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有些教师面对一份新的阅读材料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将以前教授过的类似的材料联系起来,沿袭以前用过的教学方法,设计一成不变的阅读问题,或者直接参考教参,很少进行创造性的材料解读。有些语文教师身兼数职,日常教学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再去进行文学作品的研读,导致自身的阅读素养停滞不前,难以体会到文本材料的特殊性,也不善于创新教法方法,难以跟上现代教学的步伐。

1.2 忽略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小?W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环节过于频繁,教师善于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强加给学生,学生习惯只是听老师讲解,导致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恰当的培养。

1.3 不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不少语文教师陷入一种思维误区,认为“理解”二字就是语文学习和教学的关键,以为只要保证学生理解了词汇、句子、选段和文章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会应用了,所以教师在学以致用环节设计的课时很少或者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过,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会的词汇和句子写一段话,之后也不再进行评价反馈。这样的教学习惯使得“语言运用”和“语言理解”的时间分配失衡,让学生只会输入信息,却不会很好地输出信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点

2.1 针对性教学

每个年级都会有基于教育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理所处的阶段不同,对阅读的理解能力不同,需要选择合适各年级、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与自己知识储量符合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当首先熟悉吃透所选内容,就课本阅读材料能够选择轻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 阶梯性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将校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从课内延续到课外,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水平。在教学方面,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衔接,妥善安排,内容相呼应。在课内外阅读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阶梯性的安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收获。

2.3 适量性教学

语文教学提倡适度阅读,主要是阅读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语文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所以老师就要适量选择必读文章的数量,把更多的选择交给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3.1 激发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教师可首先阅读此类课外书,然后讲给学生听,讲时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学生自己能读书。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师则应将学生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从有关的知识、事件、人物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结合语文课的学习,有机推荐适合高年级学生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例如,在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学生对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找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进行阅读,并且能讲其中的故事。

3.2 努力创设适合阅读的情境氛围

采用猜读法,教师可以出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学生纷纷开始猜想,教师及时追问学生进行猜想的理由,还可以从文字入手展开猜想;模拟情,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等,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

3.3 教授有效的阅读方法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小学生在作读书笔记前要告诉他们读书笔记的形式:书上作眉批、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增加词语的积累量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理解生词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这是阅读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或者联系生活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

3.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会做笔记等。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年级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热爱阅读的愿望和动机,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让学生觉察到自己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也要注意到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只有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时,才有价值。我在课堂上一般采用以下做法:

1.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课堂上,对有一些难度的问题,我会有意转变话题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是不是由我来解答呢?你们愿意自己再读读课文,解答行吗?”这样的激励学生乐于接受,他们便会以积极的态度,深入阅读、思考,解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全正确或答错时,我会给予激励性评价。

2.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学生因不受划一的教学方法的束缚,他们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阅读,不断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去感受、去积累。同样学习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有的学生会采用自问自答法深入阅读,尝试解决疑问;有的学生则是边读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会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的中心思想,再围绕中心细读全文,理解中心是怎样体现在文中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所创造的阅读方法。

同样的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他们之间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同学间、小组间的学习便能互补。教师要及时肯定小组中所采用的新方法和独特的体验。

五、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上一篇:保健食品申报中遇到的问题下一篇:学习的滋味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