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法探究

2024-05-16

小学语文教学法探究(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法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2 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阅读教学要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

1.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语文各模块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阅读内容的特殊任务。

1.4 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实效,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实践练笔――阅读之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

2.1 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2 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2.3 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符合新课标理念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运用阅读教学新模式,当然,这只是初步实施阶段,还是一个大体框架,在不同的课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真正使其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余刚.口未发声先明义,文未出口先有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0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10.[2] 巫晓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篇2:小学语文教学法探究

在人教版教材中,收编了一部分古诗词教学内容,这是我国悠久而灿烂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典的写作、凝练的词句、优美深邃的意境,都是学生丰富自己文化积累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古诗的学习,了解历史、了解我国的文化,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写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导入阶段要富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动力主要是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活动开展的原始动力。所以在古诗学习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导入阶段,这是一节高效语文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后,可以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导入环节对于一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阶段的设计和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料,给学生呈现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文学知识积累。

二、重视诗词情感的领悟

教材中搜集的古诗,多数都是作者的抒发情感之作,诗词中包含许多情感,有的学生可以理解,有的学生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的内容就要由教师帮助理解,通过一定的讲解,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入文本中,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这种情感的根源和外延,都是学生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内容。理解文本情感的途径有许多,朗诵是一条,熟读成诵,熟读得悟;另一种就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古人的写作讲究的是用词准确凝练,一个词就是一段话,一句话即一幅图或者是一篇小文章。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就得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底。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强,理解是第二位的,背诵是第一位的。学生掌握得多了,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行反刍式的理解和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篇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一、教师深入研读文本, 与文本对话

教材中呈现的文本, 语言文字的表达、人文因素的熏陶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 应仔细品读文本, 把握准文本的表达特点和思想感情进行深入体验, 整体感悟, 体验文中的韵味, 领略文中的情趣,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文本或提问、或肯定、或赞叹、或补充、或延续等, 与文本直接对话, 而不是依赖, 照搬教参。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 通过阅读文本, 感悟出“棒打狍子飘舀鱼”一句既是作者搜集的民间俗语, 又是表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内容, 是语文形式和内容学习的统一体, 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如阅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这个句子, 感受到草塘色彩的美、动态的美, 是作者对草塘赞美的流露, 是作者高兴心情的流露。而“啊, 一条清澈的小河……显得更美了”一句, 体会到作者惊喜的心情和对草塘静态美的欣赏。教师有了这样的与文本对话过程, 就有了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基础, 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 组织好多重对话

现行语文课程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况, 准确估计文本哪些点、线、面最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同时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尊重学生, 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 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 尊重学生的体验, 找准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如教学《鸬鹚》一课, 教师抓住“抹”字, 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反馈的情况可谓五彩缤纷:一抹, 抹出了无限风光, 抹出了喜悦心情, 抹出了忙碌工作, 抹出了热闹丰收, 抹出了幸福生活……。我说是抹出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抹出了人文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又如执教《落花生》时, 学生就“父亲”希望孩子们做怎样的人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有的说做人要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它虽然外表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有的却认为做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不但有用, 而且外表好看, 理由是现代社会人光有用不行, 还要会包装自己, 宣传自己, 像落花生那样不会包装自己, 不会传自己, 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学生与本文对话后, 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 首先, 肯定后一种意见很有挑战性, 超越文本, 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观点。其次老师强调:落花生果实多且藏而不露,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呀!如果人人都像落花生那样, 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不是更美好吗?这样老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 也给学生热情帮助、引导, 提示学生感受误差, 给学生以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让学生揣摩词句, 感悟文本内涵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语言入手, 让学生学习语言, 揣摩与品味语言, 强化语感训练, 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心田, 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 又学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和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 (1) 对文本的一些独具匠心的动词的揣摩, 像“熬” (《穷人》) 、“喷” (《粟米》) 、“飞” (《飞夺泸定桥》) 等, 既可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又可体会到其中包含的丰富感情; (2) 对文本中一些画龙点睛的重复词语的揣摩, 像《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两个“才”, 《穷人》中的三次“沉默”等, 虽然是同一个词, 但在不同的语境里, 却表达不同的感情; (3) 对文本中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词语的揣摩, 像《草地夜行》中表示死的词语, “不能再革命了”、“丧命”、“牺牲”、“被可恶的草地夺走生命”;《穷人》中桑娜三次敲门的描写, 第一次是“一边想, 一边敲门”, 第二次是“一次又一次地敲门”, 第三次是“猛烈地推开门”等。这些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但在文本中不同的语言情景里却具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特色, 相互之间不能替换。认真揣摩这些词语, 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得体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另外, 对一些关键词、特殊的标点、重点的句子、精彩的题目、巧妙的构思等进行揣摩, 我们可以发现无处不凝结着作者特别的爱、特别的情, 无处不体现着言语技能的巧妙运用和人文思想的高度统一。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揣摩中既可以激活言语意识, 提高语言技能, 又可以增强人文素养, 提高审美情趣。日积月累, 达到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四、美读成诵, 积累文本, 感悟情感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都是作者把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感受而重新组成的。作者的感受迸发出的情感不是浅薄的, 而是渗透思想内涵, 经过提炼的情感。这情感还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爱, 因此学生只有在美读中才能把作者描绘的“物”与“情”表达出来。并在美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文本, 将文本的无声言语还原成有声言语, 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悟和领会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五、借鉴文本, 内化运用

篇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要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要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要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二、在读中感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感悟,即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

三、多种方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老师进行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品味。如何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自主地思考和体会,学生的自主阅读固然重要,然而,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这样学生可以互动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沟通进行解决,而教师仅仅体现引导、组织、启发、参与的功能。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地阅读和思考,这样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体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气概的一些句子,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学习的印象,从而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当然,教师也能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提问和共同探讨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5: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

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1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想必就是现时所谓的“语感”吧。其实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2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3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3页。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3《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及语文素养”,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2.问题与思考

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4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但很长时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谈什么语感的培养。我认为使其望而却步的原因有两点: 2.1.是由于语感定义的不确定

“语感为何物?”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 5后来又有人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认识语感。对于什么是“语感”,人们众说纷纭,这使从事语文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片茫然。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我个人则认为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 6[8] 45卞安宇,《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11期。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6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这就涵盖了输出性(说写)语感和输入性(听读)语感两个方面,不同于以往哪些只侧重于从输入性语感一个方面来对语感的界定。

2.2.是因为广大教师认为高品质语感的目标是那么地遥不可及,难以实现

比如有人描述高品质的语感是会“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文气的畅滞,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7又有人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8 很多老师认为达到这种语感境界谈何容易呢?“如源泉之水”“一说就顺,一写就通”,只怕是作家也难以做到吧!他们不是也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时候吗?更何况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如阳春白雪难以企及。其实,语感的培养如同乐感、美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针对少数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而言的。而且由于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样它比乐感、美感的培养就更具有了优势。即使是很难达到,如果越来越接近不也是成功的吗?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不断的发挥学生的潜能,高品质语感的达成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但是我们现在还欠缺这样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论述语感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数文章停留在对语感性质、特征的探讨上,只有少部分才论及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有“语感分析”法。一些论者认为“语感分析”“是一条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9 “它是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语言意义的生 78陈仲圻,《培养语感》,无锡新传媒.教育频道,2002年1月29日。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9曹有国,《“语感中心说”献疑》,《语文学习》1995年,第一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10并强调应以语感分析为辅,以言语实践为主。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却用繁琐的分析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作法” 11使一篇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变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号。过分偏重“语感分析”,不但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失却了吧。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在课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资料、新闻,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种作法在一味地的强调培养搜集、检索信息能力同时,又失去了更多。还有不少研究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释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但是“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重要媒体,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12语文教学在脱离文本这个重要的语言环境之后,又何谓语文教学呢?就更不必谈语感的培养了吧。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寻求语感培养的途径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论点如下: 3.培养途径

3.1.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 1011赵乔翔 张文海,《试论语感和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八、九期。杨再隋,《语文课又怎么啦!》,《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十期。12杨再隋,《语文课又怎么啦!》,《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十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13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14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131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儿地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战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连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学生在启动生活体验后作为读者的一次发现,一次情感激荡。这种发现和激荡是用老师的告诉代替不了的。

3.2.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

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15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16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 1516朱熹,《朱子语录》。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7 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做批注的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

速读使语感敏锐。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 1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我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3.3.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感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3.3.1.熟读成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学生记忆力强。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3.3.2.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春雨》这首诗后,我引导学生读《春夜喜雨》整首诗;学习了《沉香救母》后,我就介绍学生读《宝莲灯》等。现在学校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如每天回家读《亲近母语》,在校教师指导阅读校本课程《笋芽儿》(这是学生的优秀习作选集),单周四队活动课上师生一起阅读由本校教师和专家一起合编的《走进五彩的阅读世界》(分低、中、高年段),双周五下午学生自由到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在这些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也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4.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以读代析,读中求悟。4.1.增加读的机会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把“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地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又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增强语感。4.2.丰富读的方式

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可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可采用“选择读”,便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此外,还可采用“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的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则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4.3.加强范读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语感的熏陶、协调,注意重音、停顿,把握节奏、语气等,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如《雨点》是一篇韵律感强、层次分明的诗歌。范读本文首先让学生把握全文,弄清感情波浪的层次,感受“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动作的不同。在声调的处理上,要注意声音由低到高,读出四种动作的差别,开始定调子不要太高,高低声调要处理得当。5.揣摩推敲,析中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交流,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5.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换作“过、入、到、拂”等,让学生细细品味,最后终于明白了“绿”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用词的精确。通过调换词语,培养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5.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因而,要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身临其境的境地,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培养语感。如对《莫泊桑拜师》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道“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福楼拜一连提了6个问题,我在教学时在句子后面添了“„„”,我让学生想象省略部分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福楼拜还会指导莫泊桑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感悟到福楼拜的循循善诱。

篇6: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从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语文老师都只注重课文 篇章、字词的`理解,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内容分析上,却忽略了心灵沟通。事实上,只有将自身情感放在故事情节中,才可能和文本产生共鸣的效果,从而真正领会文本内涵。在朗读教学中,因为老师不明白朗读教学的要求与目的,所以学生对朗读方式的掌握少之又少。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朗读教学,学生完全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只会漫无目的地阅读,很难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朗读仅限于表层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兴趣,对辅助学生理解课本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中,多媒体包含各种声音、文字与图像,以满足学生试听需求。在学生朗读与背景音乐整合的过程中,课文录音替代了传统的范读,多媒体课件成了教学主体,这也是当前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意识淡化的根本原因。甚至在小学语文朗读时,还出现了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状况,在朗读时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和心情,这也是朗读盲目性出现的主要原因。

3.朗读教学缺乏针对性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评价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常见形式。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了廉价的评价方式,甚至还有老师将读得不够熟练作为评价语。在朗读评价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朗读产生兴趣,用心聆听,最后让朗读兴趣逐渐降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1.使用多种朗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为了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将美读、熟读、诵读整合起来。例如,在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进行朗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学生带到桂林实地游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在启发式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或者通过布置题型,让学生思索,以完成简单的解答,体验成功乐趣。在讨论式阅读中,通过鼓励个性体验,以增强学生见解。在叙事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体验课本真情实感,在朗读中带领学生想象、联想,这样就能激发创造力,收到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每篇课文学习中,老师必须带着情感引导学生朗读,通过为学生做榜样,以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最后达到提高精神文化和语文素养的要求。

2.增强学生想象力,让个性与共性相整合

听、说、读、写是积累语言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语文知识的应用和积累。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朗读,围绕教材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教学设施,大胆创新、想象。例如,在朗读《赏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荷花形态,让学生领略荷花的美丽,再整合课文内容,在感受荷花的美丽的同时,让学生表述对荷花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和感悟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后,语文学习才更具有人文特性与文学魅力。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来看:他们的心理与思维都处在成长时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情感领域。对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多元理解和感受有机整合起来,这样才能让朗读教学更加多元、有趣。

从教学经验得到的信息来看: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更有益于学生学习。例如,在《家》这篇文章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帮助学生拓展个性;可以从朗读着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扮演与模拟中提高学习成果。通过设置“谁是白云的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学生很快就知道马儿、熊猫、文具盒、小朋友的家分别是草原、竹林、书包、教室。在这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融合,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开始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它在语言学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还必须遵循新课改要求,将以人为本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及时发现朗读教学的缺陷,改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推动学生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黄金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98-99.

★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

★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方法

★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朗读

★ 小学朗读活动总结

★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用好朗读和背诵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范文朗读

★ 三字经全文朗读

上一篇:学习策划书格式下一篇:第一次走夜路500字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