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

2024-06-26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精选8篇)

篇1: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

诗意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追寻

[摘要] 诗意语文是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以王崧舟等语文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人性、情感和个性三个方面,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

[关键词] 诗意语文 课堂教学 口头评价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王崧舟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虽未见戴,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

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于是,当我读着王老师这充满诗意的语文论著,倘徉在大师那满怀睿智的,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堂中仰视着大师的灵魂,面对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热闹但却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苍白的师生课堂问答时,总会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在哪里?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

[课堂片段一] 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 小男孩:嗯。(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

(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众鼓掌,笑)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靳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时,他自己已将“信赖”在课堂上演绎。老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透着对学生深深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流淌着人性美的暖流,其美如诗啊!

一、风般清朗——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人性的追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应该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人性美。

1.幽默评价——意味深长。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语言的首选。

[课堂片段二] 一次语文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李白诗《望庐山瀑布》。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待静下来以后,我说道:“这

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

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我并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2.形象评价——意境深远。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课堂教学评价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

[课堂片段三] 一次在我执教的《五彩池》一课上,男女生分组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很好。我评价说:“男生声音宏亮、整齐、奔放;女生声音甜美、圆润、绵密。男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男导游,气宇轩昂;女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女导游,袅袅婷婷;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我还未把话说完,学生们说:“知道了,您别说。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女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的小溪,淙淙流淌。”原来他们想起了一篇课外读物描述海洋与小溪的句子。孩子们的情绪被鼓舞起来了,练了一遍又一遍。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的联想,以往学过的语言被激活,融汇到新的语言图式中,意会了阳刚与阴柔这非他们的年龄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比、排比与对偶这几种修辞手法。

3.适时评价——春风化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课堂片段四] 一次,在二年级何老师执教的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个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这样他们就不会捕杀小动物了。”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该生也觉得这样的办法太欠妥当,给老师制造了麻烦,自觉理亏,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这可是事先没有意料到的答案啊。只见老师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不好,大家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陈词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这些村民捕杀动物的行为固然令人痛心、令人痛恨,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应该通过教育批评或通过经济制裁等法律手段来使他们悔改。在肯定学生的认识之后,何老师说:“大家能够多学这些知识,要感谢谁?”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刚才“犯傻”的孩子„„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上的一次意外,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采: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一箭多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

二、树般韵致——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情感的追寻 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马卡连柯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而只顾展示教案。要关注课堂动态,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1.巧语“花”言——片言只语显真情。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与责备都更有力量。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提醒学生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当学生组织语言有困难的时候,教

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课堂片段五] 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站起来却不知说什么。我走过去,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说:“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了不起!可能还没有想好吧,但就这样坐下了,会失去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顺利回答了问题。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为帮了他一把,而感到高兴。一句简单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了她的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一名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

为此,我深受启发,课堂上常常使用如下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很行。”

“谁能用你的聪明才智,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知道得真多。”“你的知识真丰富。” “再试一试,我对你有信心。”“我觉得你能行。”“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儿?要我帮忙吗?”“只要你有决心,我会帮助你。”“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

„„

“xx同学你很认真地参加了讨论,你来说说你的观点,声音响亮些!”

“xx同学老师已听到你的意见,很好!请你有条理把你的观点向大家说一说。”

投以赞许的目光,请全班学生鼓掌欢迎这位同学发言,发言后:“今天我非常高兴xx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你经常让大家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

“你又进步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继续努力噢。”

“没关系,只要去做了,就是一个胜利。”老师走近其身边,悄悄地说:“你知道吗,你很聪明。你的想法也很棒,把你的金点子与同学们分享,好吗?”“我觉得你能行。”

“噢,别害怕,大胆说,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很自信的孩子,大胆说。”

„„

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像她那样自由和谐地发展。

2.举手投足——一眉一眼传真情。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因此,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个

善意的微笑可能会使一颗悲伤的心变得兴奋起来;教师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化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过程充满韵味。当居里夫人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在一堂法语课上,女教师欧班请小朋友背一背法国民歌《小燕子》。12岁的玛丽(幼时的居里夫人)感受到了教师善意的目光,她读懂了,那目光中蕴含的是鼓励、信任和肯定。教师分明在说:你能行!于是,在教师充满肯定性评定的目光中,玛丽差涩地背起了民歌„„几十年后,居里夫人的名字传遍全球,但她忘不了欧班老师,忘不了老师那次鼓励的目光。她从繁忙中抽暇去拜访老师,当她和老师相见,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为老师再一次背诵起《小燕子》那首民歌。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景象!教师的目光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充分显示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因此,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摸摸他的头,给予激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信任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怜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怜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鱼般从容——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个性的追寻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充满诗意的个性化评价指的是容纳学生不同的、然而却是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个性化评价适应了多元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视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和独创精神。学生的发展由于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就个体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最近区问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

1.鱼跃鸢飞——因人而异

(1)因人的个性差别而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如对外向型的学生可以说“你敢于大胆发言,很勇敢”;对

敢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说“你的想法别具一格,很有新意”;对于胆子很小,难得一次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说“你讲得很好,再响亮地讲给大家听一遍好吗”等。

(2)因人的学习水平而异。不论哪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智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有余力,有的发展滞后,如果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会造成优等生发展提高迟缓、学困生感觉永远跟不上的现象。

①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主要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②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探索欲,而优秀学生最容易处于这种状态。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其创新。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与点拨、引导等技巧融会贯通,使学习水平本身发展较前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让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如“我想你应该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一些”等;对学习暂时滞后的孩子,教师要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

醒、批评的同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如“你考虑的思路正确,只不过马虎了一点。”“声音响亮是你的优点”等,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只有教师灵活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2.芝麻开花——因时而异

即在评价时应考察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个体退步或进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性自身的发展状况,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事实上,班级里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语文学习是生成性的,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一种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

个性化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但在开展个性化评价、尊重个性化理解体验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有学生评价说:

狐狸很“聪明”。在想象《凡卡》未来的生活时,有学生把“穷人”变成大富豪,将“学徒”变成“大老板”,这都是不切合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教师可以以评促思,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些意见更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反思、批判性解读中,完成对文本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 教育研究,2001,(2).[2]周一贯,张伯阳.全国小学名师最新课堂实录与点评.西泠印社出版社.[3]王崧舟.诗意语文.小学语文教师网.

篇2: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

微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价值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我试图从构建学生精神家园、发掘和把握文本诗意、创造语文课的诗境、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等角度,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化,探索有效的方法以“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其意义在于,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原,从而更能实现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中的教学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通过诗意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共同成长。在我心中,学生是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要用诗情去唤醒学生沉睡的诗心,用诗思去叩击学生的心扉。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民主平等、和谐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以往的侧重认知目标和侧重结果改为体现三个维度,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强调过程,真正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诗意美,并运用自己诗意的饱含着情感色彩的语言与姿态作某种提示与引导,从而构成语文课堂的诗意场。学生浸润其中,自然不乏精彩表现。

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总之,若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日益会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3.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认识语文课的神圣职责——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正因为稚幼,才具有潜在性、可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垫底。垫什么样的底呢?当然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丽的底色。这就是说,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视为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增长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诸如生成智慧、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们知、情、意、行的发展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善的独立的人。这些论述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孩子,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脚下是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每一个孩子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么这段人生中的岁月,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因此我们提出课题“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的策略与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呈现出来的。

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语文课堂必将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通过诗意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且让课堂焕发诗意魅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课堂,追求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体验式教学,用诗意的情怀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共同成长。研究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研究分析本校及本班的研究经验成果出发;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水平出发;从我校师资现状和学生学情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充满诗意的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1.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渠领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2.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热切如火,温婉似水,鲜活生动,诗意浓厚。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和学生情感交融,与学生心心相印,让学生真正懂得、理解并被语言文字所感染。

3.促进学生之情,培养诗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渲染语言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音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如同身临其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课堂诗趣横生,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诗意的课堂——诗心飞扬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通过对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等一系列语文活动,发展才干,提高素质,张扬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心都飞扬起来。

1.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课程导入时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2.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反复让学生随着文本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使学生逐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诵读时能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朗读时要学会倾注情感,读出诗意,读出灵气,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会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3.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有了学生冥思苦想的顿悟,我们似乎听到了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听到了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诗意地教学,让学生有创造

语文教材是对生活的再现和提炼,语文的学习是对生活的还原和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教师应当推开窗户,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请孩子和家长在周末共同出游。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共度亲子时光,让孩子在观察,玩耍中学习,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如果说“教育是一首诗”,那么语文教学就更是一首优美的诗。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总之,若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情愫,以情感人,教学中与学生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探讨,并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充满诗意!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主要参加者简介:

王燕:41岁,虽然只是新近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仅有三年,但语文功底扎实深厚,善于学习,在教学中积极进行实践研究,所教学生语文素养高,成绩优异。曾撰写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在各级评选中获奖。

惠新莲:35岁,区级教学能手,教学风格鲜明,善于创新,积极钻研,深受学生喜爱。

2.完成课题保障条件:

我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注重校本研究工作,学校有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在研究资金、研究时间及教学理论指导上会给予大力支持,在名师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比较便利地了解教学现状,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与一系列的阅读、采风及习作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

比较研究法:通过课题活动前后学生课堂是反应、习作水平的对比,总结学生在诗意教学后的收获。

成果展示法:通过学生搜集的素材汇报及阶段性总结性的习作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

诗意课堂,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用审美的情怀与文本、与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对话的课堂。简而言之,即课堂的审美化、生活化。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确立了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观。教师更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意识和潜能的唤醒,关注学生终身需要的语文素养的获得。

(3)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态度的主动化。

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语文学习。

(4)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六、本课题特点与创新之处:

1.用诗意的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让学生生活在典雅的、富有生活情趣的诗意氛围里,从而进入角色,同作者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悲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热爱语文,热爱生活。

2.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3.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重视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赏读,以点带面,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发芽并开出绚烂的花。

4.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提高自身体验感悟生活中的诗意。请孩子和家长在周末共同出游,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共度亲子时光,让孩子在玩中观察,在玩中学习,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让学生在快乐的诗意课堂体验中激发了写作的兴趣,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得到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七、研究方法与途径 :

1.寓课题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名师工作室导师、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本课题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八、预期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15.9—2015.10)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教师探讨研究实验对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收集整理好课题申报材料。第二阶段(2015.10—2016.2)实验阶段。

(1)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新课标等基础理论,并深入实践研究。

(2)各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展具体研究,重视个案积累。根据各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及时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3)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及时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6.2—2016.4)阶段评估总结阶段。

(1)设计诗意教学教学方案,初步构建诗意课堂教学模式(2)课题阶段小结及心得体会(3)诗意教学示范课(4)教学设计汇编

第四阶段(2016.2—2016.4)总结阶段。

篇3: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意的死”,教学方法

本学期教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其中有一课《项羽之死》, 每次读都会被深深吸引, 不能不叹服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描写手法, 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深深刻入读者的脑海, 让我们忍不住掩卷而思、扼腕叹息。

课后有两道练习题: (1) 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 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2) 项羽在江边拒渡、赐马、赠头, 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不用说, 涌到嘴边的是“悲壮”, 悲剧是人物的必然命运了, 那么, 项羽身上有美好的东西吗?自从公元前202年的某一天, 项羽自刎乌江边, 至今已过去了2212年, 项羽之死震撼我们心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非常奇怪, 想到这里, 我的大脑里却闪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死, 最美?

让我们一起漫步于文学作品之中, 感受那些消失于历史长河、闪耀在艺术天地中的优美身影吧。

先看看文学作品中, 动物是怎么死的。

斑羚。沈石溪《斑羚飞渡》, 镰刀头羊指挥老斑羚, 甘为“羊”梯, 慷慨赴死, 坠落深涧之中。

旅鼠。位梦华《旅鼠之谜》, 写到了北极“旅鼠死亡大迁移”:“它们……一直奔到大海, 纷纷跳将下去, 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它们……明白无误地都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旅鼠一方面繁殖力强, 另一方面又以极端的方式减少数量, 目的仍是种群的长远延续发展。

鹰。唐敏《心中的鹰》:“大自然允许鹰活得庄严并且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深得羽毛也无法浮起来。”鹰不让人类看到自己死后的模样, 因此, 鹰给人以不死不灭的印象。生时威猛, 死时无迹, 活得庄严, 死得更有尊严。

再来看看人物的死。

话题就又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项羽之死》:遭遇四面楚歌的项羽, 逃到乌江边, 面对亭长的劝渡。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那“咔嚓”的一挥, 很美, 却使后来读者的心战栗不止。楚霸王, 何谓“霸”?就是在生命即将终结时, 也要表现出大无畏。低贱地生不如高贵地死, “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之后, 再拒渡、赐马、赠头, 痛痛快快地死去, 把项羽既知耻重义, 又仁善多情, 最终视死如归的性格展示无遗。

虞姬自刎, 美不美?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 泣数行下。虞姬做歌和之:“汉兵已略地, 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从墙上拔出项羽佩剑, 向颈中一横, 顿时血溅朱喉, 一道香魂归于渺渺天际。

在文学作品中, 英雄末路自杀, 悲壮使我心激荡;美人绝路香消, 优雅令人冰彻骨。

刀下之死, 壮则壮亦, 血腥太浓。那么, 诗意的死, 究竟是怎样的呢?

《非诚勿扰》中的女主人公韩笑笑, 一定要到日本北海道那个爱情开始的地方, 在一个黎明, 迎着朝阳, 张开双臂, 投入冰凉的海水之中, 来结束旧的一切, 脱胎换骨, 获得新生。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刘心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认为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不符合曹雪芹原意, 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 应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月下沉湖自溺。

证据1:第七十六回, 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边对对联。湘云:寒塘渡鹤影。黛玉:冷月葬花魂。

“花魂”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 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很多, 花魂就是林黛玉的象征。暗示在一个凄清的中秋夜, 湖面上倒映着圆月, 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

证据2:第三十七回, 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得知舜死后, 痛哭, 泪水洒到竹子上, 出现斑痕, 此竹得名斑竹。两人找不到舜, 眼泪哭干了, 就在水中死去。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 因此, “潇湘妃子”别号本身, 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刘心武猜测, 如果是曹雪芹, 会把黛玉之死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 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 一步一步地走进湖底, 借仙遁复归天界。

结论:诗意的死应是逝于水。

写过《猛回头》和《警世钟》的近代革命先驱陈天华, 怎么死的?

1905年12月, 陈天华写下万言书, 剪掉满清长辫, 披发垂肩, 在日本蹈海而死, 踩着浪挥舞着双臂大吼着奔进海里。为什么?陈天华大森海湾蹈海后12年, 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 临行前写下著名的《七绝》:“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最后一句是说, 如果理想无法实现, 投海殉国也是英雄。陈天华是用自己的死来蔑视那些自私者的龌龊灵魂, 唤醒国人的团结意识。他的目的实现了, 毛泽东和周恩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再回到诗人当中去。

屈原。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面对渔父的劝解, 曰:“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 遂自投汨罗以死。

“怀石”是怀里装着石头, 而非“抱石”, 这是浪漫诗人的死法, 永沉江底, 不留痕迹。

在《史记》112篇人物传记中, 以悲剧人物为主人公的名篇不少于57篇, 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多达120个。伯夷绝食的激愤, 屈原投江的孤忠, 项羽自刎的刚强, 李广自尽的委屈, 廉颇客死的凄凉……这些悲剧人物都具备了一种英雄的气质:豪迈奋发、勇于进取, 不怕挫折, 不怕牺牲, 为自己的追求而爆发出全身的力量, 使得生命彰显出光彩来。司马迁从自身遭遇及生死观出发, 给予这些悲剧人物以最热烈的歌颂, 最大力的渲染, 赋予极强的爱恨情愁, 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积极的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李白。一生嗜酒、爱月的他, 死也极富浪漫色彩, 在当涂采石这个地方的江上饮酒, 因醉泛舟于江, 见月影俯而取之, 遂溺死。李白的狂、醉、爱月, 都包含着对强权阶层的戏谑与反抗, 但引起闻一多兴趣的是李白身上的另外一个东西:孤独。他的诗《李白之死》说, 从以酒浇愁的醉, 到盼月望月的怨, 到怀才不遇的愤, 再到升天入地的飘, 最后是精神痴迷的献身, 都是他摆脱孤独、自我挣扎的种种努力。

有爱就有恨, 恨之深是因为爱之切, 大爱必有大恨, 死是爱恨的极端表现形式。

他们热切地向往生, 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太尖锐, 死, 是无奈的选择。当诗意地活着已不可能, 那就诗意地离开。“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他们不轻生, 相反, 太热爱生命了, 太留恋生活了, 所以不愿苟且地活着, 此时, 只有死才能捍卫个人的尊严, 而水似乎能使心灵更加洁净。

本文开端于《项羽之死》, 实际源出于讲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所触发的感受:奇特、诡异。

李凭是晚唐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 他的精湛技艺, 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他演奏的《箜篌引》, 虽有悲伤, 乐曲应以优美流畅为主, 为什么到了李贺诗里, 变得频繁游走于两个极端、不和谐、甚至恐怖呢?

这让我联想起教过的一篇课文: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说, 自己在清华上学时, 听了梁启超的一次演讲, 记得他开头讲的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所以, “箜篌引”音乐必定与这个“箜篌引”的传说有关。

李贺天生忧虑, 不喜欢他所处的世界, 所以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 在他的诗中, 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当听到李凭弹的“箜篌引”中那突如其来、毫无理由的死亡, 也应该使他心动不已。诗中自然就有了“昆山玉碎”的恶意破坏, “凤凰叫”的粗俗刺耳, “芙蓉泣露”的妖异忌惮, “香兰笑”的突兀不安, “石破天惊”的末世破灭感, “逗”的轻浮快意, 还有梦中的“神妪”, 跳着的“老鱼”, 舞着的“瘦蛟”, 无不充满一种神秘、古怪、拙陋甚至狰狞的意味。

假如这首诗真的如实描摹了李凭的演奏, 只能说, 这是一首诡异甚至恐怖的乐曲。但中国传统音乐是不可能有这种音乐风格的。多愁善感的李贺所表现的不再是李凭的音乐, 而是他自己的音乐。这才有了那些难以理解的意象组合。诗中, 优美词句的背后是李贺焦虑的心灵和破碎的世界。世俗的美感全都失去了, 来自一个虚幻世界的召唤, 更加突出了现实生活的凌乱、不和谐。

李贺不是一个凡人, 他以对死亡的渴望表达了对世界的反抗, 他27岁就死了。他是怎么死的?

高一新课程配套教材《古诗文注析与检测》中, 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将死时, 忽昼见一绯衣人, 驾赤虬, 持一版, 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召长吉。少之, 气绝。所居窗中, 勃勃有烟气, 闻行车嘒管之声。”

唐代的两个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和“诗鬼”李贺, 带着对自由、光明的仙境和纯净、多情的月亮的向往, 同归于永恒。不同的是, “诗鬼”李贺仙召烟飘, 升天成仙了;“诗仙”李白波荡月摇, 入水成鬼了。

正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引起了我对死亡话题的思考;“诗意的死”这一提法, 来自刘心武讲的“黛玉之死”;后来要讲《项羽之死》, 一下子触动我, 牵牵连连写下以上的文字, 作为讲这一课的时候, 课外拓展的教案, 以此激发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我觉得,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与必修课不同, 不是每课必讲, 应注重兴趣和探究, 有所侧重。抓住一课, 由点带面, 复习巩固、思考提升。由老师的探究引发学生探究的意愿。不求多深、多新、多么独到, 只要学生动起来, 教材就变得有趣了, 容易了, 因为探究必须要钻进去, 必须细读, 漂浮含糊是不行的。

探究当然要教给学生方法, 一是“追问”, 多问“为什么”, 然后寻求答案, 不懂之处、疑问之处, 都是宝藏,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例如, 不论诗歌还是散文, 基本上跑不出这四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抒了什么情?怎么抒的?如:《长恨歌》写了什么内容?李杨的爱情悲剧;怎么写的?先写乐极, 再写恨长;抒了什么情?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怎么抒的?寓情于景于事。这四个问题只是把握了作品的大方向, 要想钻进去, 就应提出更多更细的问题。李、杨祸国的罪大还是爱的情长?该批评还是该同情?白居易这样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诗人, 为什么对葬送大唐的罪魁祸首充满同情?这样一路追问, 就发现, 白居易歌颂李杨爱情, 有多方面原因, 而根本原因是自身爱情悲剧的触发, 他实际上借李杨之事, 抒的是自己心中之情, 所以诗中才会有如此饱满浓烈流畅的情感波涛。在追问中, 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直观感觉, 不盲从书本、老师, 有一得就是收获。

二是“牵连”, 学选修的内容, 一定要回顾联系初中及高中必修阶段的内容, 每学到一个知识点, 养成纵向横向、多角度多层次牵扯联想的习惯, 越多越好。就把以前所学的点点滴滴的死知识盘活了, 衔接联通, 形成一个系统。例如学到《项羽之死》, 就牵连出了一大批别的文学形象的命运。本文只是探究的一个例子。

那么, 与学生探讨“死亡”这个话题, 好不好呢?

英国作家杰妮·唐纳姆的小说《我死之前》, 写十六岁的泰莎患了白血病, 生命只剩下寥寥数月, 她列了一个清单———死之前想要完成的事情。这和美国电影《遗愿清单》里两个老头的故事有些类似。电影里两个老头坐在金字塔边上聊天, 说人死后, 当灵魂飘到天堂门口, 会被问到两个问题, 而灵魂的回答决定了它们的去留: (1) 你的生命获得了快乐吗? (2) 别人是不是因为你而快乐?

这样两个问题, 足以让我们每个人时时自省。实际上, 我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忽略别人的快乐, 也常常只顾及别人的快乐而忽略自己的快乐。有时候, 这是一个难以两全的事。所以, 人生总是有遗憾的。

2011年4月9日, 在我校“安全活动月”启动仪式上, 校长决定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 以此来引导师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

篇4:小学语文的诗意教学体会

关键词:教学氛围;语言艺术;感悟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和诗歌,富有诗意和美感。这也是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而确定的。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比如,低年级的字词学习。语文是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阅读和理解,都需要语文素养做基础。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何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教学氛围呢?

一、教师要具备诗意的情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情绪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所以,教师要先把自己的心情营造好,然后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具有诗意的心态,可以给学生带来诗意的学习生活。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根本是教师有一颗诗心,有了诗心才可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并能够将这种美恰当地引用到生活中,在教学时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时刻都沐浴在美好的情感中、美好的语言中。一棵草、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美,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教师美好的语言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磁石,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感悟诗意

利用语言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教师采用多媒体,将一些优美的图片作为一些课文的辅助教学内容,让学生边欣赏影音资

料,边听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将学生引领到文字创造的美中,教师语言创造的美中。尤其是针对诗歌散文的课文教学,最适合诗情画意的氛围。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的诗歌,教师在进行这节课教学时,要用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悟到诗意的教学内容。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的植物,他们和人类为主的动物一起构成了神奇的自然。你们都知道哪些植物繁殖后代的方法?早春中最先报告春天信息的蒲公英是怎样繁制后代的?还有那在风中摇着风铃的豆荚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然后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开始新课的教学。

诗意的学习是情操和情调的体现,诗意的教学是教师诗心的体现。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是诗意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热爱生活的品质。

篇5: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是和“美”、“美感”、“意境”连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着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是依照情感和想象等来营造的一种情调,一种浪漫,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

诗意语文: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这儿的“诗”喻指一种美的高雅的境界。很显然,诗意语文不是语文中的诗歌教学,也不是把语文当作诗来教,也不是教师的语言像诗一样美,当然更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它是一种文化和文学气息特别浓厚的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语言和人栖居的世界两者关系美学追求的状态。其主旨就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诗意语文的特质离不开语文的性质和一些共性,它不是另一种语文,而是基于语文本质认识的,在语文共性中的个性凸显。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小学生的审美天性出发,以小学生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境交融互渗为表现,引领学生自由对话,实现自我,优化诗教环境,探索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诗意化,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研究概况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伟大民族。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的陶行知先生办学,也提出要办成诗的学校,办成真善美的学校,让学生享受诗意的生活。李吉林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中这样说:“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除了中国传统的“诗者天地之心”,西方文化从一诞生起也一直未曾停止对诗意的追寻。19世纪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写了一首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上……”范罗诺萨说:“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池田大作说:“诗是联系人、社会、宇宙的心。”此外,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到“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都一脉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所以滋养诗意语文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探索的原点应是世界文化背景。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诗意语文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展开的。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把语文学习放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视野下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于是诗意语文的研究则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积极探索诗意语文的内涵,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研究的落脚点更多的往往从教师自身的视界出发寻求课程理念的转化,还没有能够形成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

2、研究的价值

(1)首先,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成熟。纵观新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它的人文底蕴流失,非人文的倾向并非“一日之寒”。建国以来,语文教育受到的戕害最深,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和研究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的呈现的最大价值。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儿童学习语言规律和育人规律,同时也为诗意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长期以来,语文中的“人”被遮蔽了,而诗意语文总是把教学的逻辑起点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从儿童出发,以最高的眷注去指向儿童世界的灵性召唤、诗意栖居、内在体验和全面生成,并注意吸纳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髓,从而体现了与语文课程的自然和谐,其价值对今天的整个教育改革,越来越显示出生命力,越来越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3)通过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进一步锤炼着教师的精神品格和教学的精神气质,促进教师冲破功利主义束缚,从新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4)通过实践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深化孔子、陶行知等诗意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不断深化诗意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利于我们做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之作。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目标:

(1)在充分发挥语文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和独特魅力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特性、风格,不断探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探索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建设性地丰富“诗意语文”的内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在对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等方面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转变,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最新化。

(3)通过对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内容:

(1)关于“诗意语文”的文献研究:当前中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诗意语文研究综述;当前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2)“诗意语文”的理解与把握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需求研究;诗意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3)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诗意语文特性、教学手段的诗意化以及实施、评价、反馈的改进思路研究;诗意语文教学方法与途径研究;基于“诗意语文”的教师个性化教学行为个案研究;诗意语文课例研究。

3、重点:(1)“诗意语文”的理解与把握研究(2)“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思路:

从我校诗意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教学问题,结合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的分析,确立本课题的生长点,寻找研究的切入口,然后以教材建设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案例、经验总结等为载体,通过上研究课、交流心得体会,讨论座谈等形式,探索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理论。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

2、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围绕课题深入学习,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学术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教学案例,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同时采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组织推广。

第三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论文、案例、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筛选和研究来自诗意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2)调查法。一是调查小学语文诗教的现状,去粗取精,确立新的生长点,二是通过调查总结筛选诗意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于指导实践。

(3)文献研究法。多学科、多角度地开展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4)案例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对比来调整研究的思路,测试研究的成效等。

(5)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诗意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这一新的角度出发,反思教学行为,探索语文教学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2)诗意语文教学研究的依据应是儿童,服务于学生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理念。

(3)诗意语文教学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校本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效率提高的过程。

(4)诗意语文研究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张扬教师的个性,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2、发展与创新(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通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和探索,体现了教师的研究品质和精神气质,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

(2)诗意语文是现代化进程中人对精神的一种皈依。它力图从审美角度引领学生提升生活的意义,健全学生人格,满足了师生共同的自主发展的需要,让语文找到了回家的路,同时也建构了一种新的语文教育文化。

篇6: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

诗意: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注释: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稿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注释:

安仁:县名。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诗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言。

篇7:诗意的生活小学六年级作文

只要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美,那就是寓有诗意的生活。

——题记

我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待诗意的生活,我认为站在阳台上看月亮是诗意的生活,提到这儿,你们可能不屑一顾,在我看却是优雅的享受。

天空,夜晚的天空是那么宁静,只有调皮的小星星在闪烁。天黑黑的,可以让人的心情平静,还可以让人受益非浅。

月亮,月亮有时像一个圆盘,有时像一艘小船,有时候像缺了一点的.烧饼。我喜欢月亮,它可以给人一种酸、甜、苦、辣的味道。我喜欢月亮,它可以给人一种令我回忆无穷的味道。我喜欢月亮,它可以给人一种被亲人牵挂的味道。

栏杆,当我站在阳台上,栏杆是我唯一的伴侣,也是唯一的依靠,站在栏杆旁,手轻轻地搭在栏杆上,那种冰凉,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慰。

我,我对月亮有着情有独衷的热爱,每当我走向阳台,仰望天空,看见一轮明月,此时的我心中都会想到:月亮是明亮的,我也要让自己的生命闪亮发光。我再次看到它时,希望我也可以自豪地散发出成功的光辉。

篇8: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

一、展开诗意的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美的文章贯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展开诗意的阅读, 让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诗意的阅读, 例如:学习“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时, 教师应该这样构建诗意的课堂。我们知道母爱是非常伟大的, 母爱也能感染每个人的心, 而从古至今关于写母亲的文章与诗歌也是非常多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阐述了唐朝诗人孟郊与母亲分离的情景, 其中文章中有“游子吟”这首诗, 而这首诗则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目前来说也是赞颂母爱的经典, 将诗人对母亲无限感恩充分表达出来, 更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尊敬。“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学生若要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这篇课文, 教师应该将诗中的精妙比喻提炼出来, 然后在黑板上展现给学生:母亲对儿女的爱——三春晖;儿女对母亲的爱——寸草心。将诗意展现给学生之后, 此时可以利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与交流, 主题是“母爱”。作者因为心理时时刻刻都铭刻了母亲的恩情, 因此, 最终创作了这首著名的“游子吟”, 其实诗人虽然找到了这么美妙的诗句来表达母爱, 但是我们能不能效仿诗人这样来歌颂自己的母亲呢?在这个主题的促使下, 小学生开始跟着诗人的感觉来读着:“母爱就是在下雨时, 在学校门口等候我的花折伞”、“母爱就是热乎乎的早餐, 每天都在为我摆上餐桌”等等, 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诗意, 小学生虽然操着稚嫩的声音朗诵着这些简单的诗句, 但是无疑不是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挚爱。当学生们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意之时, 整堂课就充满诗意, 学生也转化为了诗意的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 有助于小学生语言的交流, 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诗意, 在学习中引导孩子们的心灵感受到母爱的真谛, 也有效训练了学生思维。

二、激发诗意的情感

人有情感才能创造文学, 文学作品都是情感的结晶品, 从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来看, 很多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每一篇文章就想心灵的窗户, 一旦打开这个窗户, 就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而作为教学工作者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教师要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 首先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进行一次感悟, 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与作者一起去经历、思考。唯有这样的教学模式, 才能通过准确的表情、生动语言, 来将作者在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并以此作为与学生共鸣的基点, 构建出一种与课文意境相符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诗意的情感。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融入诗意

小学语文课堂诗意化, 应该使学生真正获得语文教育的价值,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受到精神的滋润。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多媒体技术被逐渐应用于教学当中, 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包含了音乐、动画等等内容, 不仅能对很多事物进行有效的模拟, 而且还能仿真, 能将抽线的事物变得非常直观。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能打开学生的眼界, 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为激发学生诗意潜能提供前提条件。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所带来的诗意课堂, 是多么的真实。

例如:我们在学习“白鹫”这篇课文时,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 而且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诗意, 属于一篇清新简约的文章。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 能制作出不同姿态的白鹫, 进而通过画面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 会逐渐喜欢上形象美好的白鹫, 配合优雅的音乐, 教师需要设计诗意很浓的语言来进行导入:美丽的无与伦比的大自然, 在它的世界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并且孕育了无数的生灵, 大自然的一棵小草、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以及一只小鸟, 在诗人的眼里都是美轮美奂的素材, 都充满了无限的诗意。白鹫就像是一首简约精巧的诗, 并且韵味无穷, 同学们面对画面里的白鹫, 请你们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总之, 当代教学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无论是小学语文, 还是其他学科。小学语文打造诗意的课堂, 孩子们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学习、无拘无束, 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卫琴.创设情境,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0.

上一篇:2011年景区营销中心终总结与2012年工作计划下一篇:2011广西公务员6月18日面试真题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