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2024-04-15

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共10篇)

篇1: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商所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归纳起来,工商所整体执法仍存在三种现象:一是“重罚轻纠”现象。执法检查发现一些办案单位在执法办案时,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在市场监管中推行了“预警警示”制度,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没能被很好的贯彻,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具体表现形式有:

1、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只罚款,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

2、只打不追。一些工商所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

3、手段单一。我们在日常执法检查中发现部分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领会不深,处罚决定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不会运用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管罚款,不管纠正。二是“重实体、轻程序”现象。这类现象通常表现为:

1、随意简化程序。其一,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简易程序只适用于罚款和警告两类,而且罚款的幅度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基层执法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将罚款几千元的案件也以简易程序处理,一味图简单省事。其二,任意简化某个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有的执法人员往往就只给当事人开一张罚款收据,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告知等现象。

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其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变通处理来规避法定程序。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声誉,要求工商部门不要下处罚决定,自己以变通的方法交罚没款,如交赞助费或交管理费等。其二,执法人员主动与当事人协商来规避法律。少数工商所鉴于当地执法环境,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就主动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就凭当事人的认识材料处罚。但这种行政处罚只要当事人提起复议或诉讼,工商部门将必败无疑。三是“重证据、轻规范”现象。

1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大量案卷文书中,一些工商所法律文书的制作在实践中不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

1、有的文书没有执法人员的签名;

2、有的案件当事人在文书上不签字,只按手印;

3、有的询问笔录修改过后不要求当事人签章认可;

4、收集的证据没有提供人签字,证据来源不清;

5、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不反映违法事实和违法现场涉案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状态等。

上述三种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所的执法工作,虽然基层工商所在执法办案的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案要案很少,万元以上的案件比率低。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商所缺少综合执法人员。现有的不少执法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执法知识,这就导致他们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因此,这一部分人在办案过程中往往问题不断。二是少数办案单位和执法人员思想偏差,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对已经流向市场、存在隐患的涉案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而且存在怕麻烦、怕费事、怕人情、怕出错的消极畏难情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究不放。三是综合执法手段不强,工商执法依据不足。在众多工商执法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而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硬,难以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

(二)基层执法体制不尽完善。

1、两个认识不统一。一是对执法办案工作的观念认识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出于职责本位考虑,公平交易机构侧重于执法办案,法制股侧重于执法监督和案件质量,办公室或财务股侧重于收支和财务纪律,各业务科室则偏重于各自业务范围内的事。这本十分正常,但涉及执法办案工作时,往往出现各持各的态度,各出各的力,各支各的招,很难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二是机关股室对基层所具体执法办案的指导意见不统一,基层难以执行。由于职责不同,各有侧重,各股室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发出指导意见。意见的不统一,甚至相左,让基层无所适从,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和执法效力。

2、二个方面不完善。一是机构设置方面,仍然存在着职责交叉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统分结合的矛盾。二是人员培训方面。上级对基层工商所系统培训少,没有很好解决执法指导的问题。基层所精通法律、懂业务、善执法的业务骨干非常少,能办案、有经验的经检人员不成比例,现行的培训工作明显存在不足:培训内容滞后,新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出台,上级机关不能及时进行培训,如何运用,只能由基层去摸索;培训方式落后,所举办的执法培训多是从规范角度讲述不能怎样做,禁止怎样做,至于可以怎样做,应对问题可以怎样变通适用,无这方面的培训指导。这就使得执法培训在指导性、实用性上大打折扣。

3、两个矛盾较为突出。一是高标准要求与低素质状况的矛盾。机关股室顺应依法行政和监管方式改革的需要,对于指导、规范基层单位执法办案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其实际执行能力与预期要求相距甚远,有了案源全部是办案人员一手包办,制作法律文书。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根本矛盾。同时,具有执法资格人员严重不足也是制约基层工商执法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实行刚性标准与谋求弹性空间的矛盾。不管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还是各种办法、规定、制度及考评标准等,均体现了对基层执法工作的刚性约束。而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希望在操作上给予尽可能大的弹性空间。就是说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度难以掌握执行,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所制宜、因案制宜。基层埋怨机关箍得过死,机关指责基层随心所欲。

三是指导不力与落实不够的矛盾。站在基层工商所的立场上,现实队伍素质状况,使得基层执法办案需要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希望上级局各职能部门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参谋、协助、支援等作用。

(三)基层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多头执法的问题突出。如与质监、卫生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

二是孤立执法。具体表现:许可审批部门发放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吊销、撤销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并不主动通知工商部门,完全靠主体当事人自觉行

为来沟通。反过来,即使工商部门对主体当事人作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也仅仅只公告而已,各行政许可部门仍然按照本部门的规定作出行政许可行为。孤立执法,缺乏有效的行政执法链接,必然影响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效力。

三是协作困难。当出现暴力抗法事件时,工商部门只能依靠公安部门来处理;当事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书规定的义务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此时的工作主动权已不在工商部门手中,公安、法院的办事效率如何,提出怎样的要求或条件,工商部门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高门槛、高成本的执法协作,使工商部门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是执法“死角”较多。工商所管辖的区域一般在农村,随着农村购买力的旺盛,在城区监管较严的情况下,违法分子往往认为,广大农村是消费的“金矿”,也是有关管理部门不设防的空档、薄弱处,他们纷纷将大批假冒伪劣产品从城市向农村“进军”,发生在农村的违法案件逐渐增多。而根据目前工商所的职权,许多案件不能处理或处理的力度明显不足。相对于城区来讲,农村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差,各种违法行为相对较多,对抗检查的心理较强,过激行为也较多,查处难度较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举报违法行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普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为了那么点吃亏,何必去较真”的思想,既让违法者有机可乘,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又影响了工商机关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查处。

五是执法(或处罚)难。现在,在工商行政执法过程中,说情太多、干预太重、执行太难等问题较为突出。现代通信联络的发达,使得案件的说情越来越多,原则在人情的攻势下往往会作出让步;行政干预过重的问题还一时得不到很好解决。处理好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基层工商所执法更是两头为难。综合分析影响基层执法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我县经济水平总体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下岗再就业人员不断增多;同时做生意难,无照经营者也不断增加,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等等,给基层执法带来很大阻力。二是消费者自我维权法律意识不强,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各

种违法经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消费者缺乏举报违法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影响了工商机关对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及时查处。

二、几点建议

(一)配强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目前的执法队伍现状,较难适应日益复杂的行政执法重任,应结合机构改革将人员力量合理地向执法岗位倾斜,配齐配强各类执法业务人员,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尽快把那些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执法岗位,并通过循环考评淘汰制度,优化执法队伍。

(二)优化环境,为基层创造相对宽松的执法条件。特别是市、县局机关,要重点解决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解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链接、解决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为具体执法办案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重视,谋求执法工作得到理解和支持。工商所的各项工作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基层工商所要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多请示多汇报,加强理解和沟通,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和优质服务的关系,使地方党委、政府作为我们行政执法的坚强后盾。

延长县城关工商所

篇2: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一、当前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工商所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归纳起来,工商所整体执法仍存在三种现象:一是“重罚轻纠”现象。一些工商所在执法办案时,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在市场中推行了“警示预警”制度,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没能被很好的贯彻,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具体表现形式有:

1、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只罚款,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

2、只打不追。一些工商所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

3、手段单一。基层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领会不深,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很少运用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二是“重实体、轻程序”现象。这类现象通常表现为:

1、随意简化程序。其一,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简易程序只适用于罚款和警告两类,而且罚款的幅度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基层执法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将没收财物、停业整顿的案件作为简易程序案件,有的将罚款几千元的案件也以简易程序处理,一味图简单省事。其二,任意简化某个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有的执法人员往往就只给当事人开一张处罚决定书,省略了亮证、告知等现象。

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其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变通处理来规避法定程序。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声誉,要求工商部门不要下处罚决定,自己以变通的方法交罚没款,如交赞助费或交管理费等,这样既可以将不计入成本的罚款变为计入成本的各项费用逃避税收,又可以抓住工商部门的把柄,牵制工商部门以后对自己的查处。其二,执法人员主

动与当事人协商来规避法律。少数工商所鉴于当地执法环境,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就主动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就凭当事人的认识材料处罚。但这种行政处罚只要当事人提起复议或诉讼,工商部门将必败无疑。

3、故意违反法定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回避程序、调查程序、告知程序、时效程序等。有利害关系的不回避、进行调查时不亮证、勘验后不请鉴证人签名、符合听证条件的不告知听证权、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扣押强制措施超时限,这些问题许多执法人员觉得无关紧要,但在诉讼中往往就是这些小细节成为工商部门的死穴,只要当事人诉诸法律,工商部门极有可能“吃官司”。三是“重证据、轻规范”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大量案卷文书中,一些工商所法律文书的制作在实践中不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1.有的文书没有执法人员的签名;2.有的案件当事人在文书上不签字,只按手印; 3.有的询问笔录修改过后不要求当事人签名; 4.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5.收集的证据没有提供人签字,证据来源不清;6.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不反映违法事实和违法现场涉案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状态;7.复议期间和复议机关交代不准确等。

上述三种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所的执法工作。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商所缺少综合执法人员。现有的不少执法人员以前从事的是个体或企业专管工作,大多没有系统涉猎过执法知识,这就导致他们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因此,这一部分人在办案过程中往往问题不断。

2、少数办案单位和执法人员思想偏差,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对已经流向市场、存在隐患的涉案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而且存在怕麻烦、怕费事、怕人情、怕出错的消极畏难情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究不放。

3、是综合执法手段不强,工商执法依据不足。在众多工商执法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而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硬,难以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

(二)基层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多头执法的问题突出。如与质监、卫生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

二是孤立执法。具体表现:许可审批部门发放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吊销、撤销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并不主动通知工商部门,完全靠主体当事人自觉行为来沟通。反过来,即使工商部门对主体当事人作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也仅仅只公告而已,各行政许可部门仍然按照本部门的规定作出行政许可行为。孤立执法,缺乏有效的行政执法链接,必然影响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效力。

三是协作困难。当出现暴力抗法事件时,工商部门只能依靠公安部门来处理;当事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书规定的义务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此时的工作主动权已不在工商部门手中,公安、法院的办事效率如何,提出怎样的要求或条件,工商部门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高门槛、高成本的执法协作,使基层工商部门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是执法“死角”较多。基层工商所管辖的区域一般在农村,随着农村购买力的旺盛,在城区监管较严的情况下,违法分子往往认为,广大农村是消费的金矿,也是有关管理部门不设防的空档、薄弱处,他们纷纷将大批假冒伪劣产品从城市向农村进军,发生在农村的违法案件逐渐增多。而根据目前工商所的职权,许多案件不能处理或处理的力度明显不足。相对于城区来讲,农村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差,各种违法行为相对较多,对抗检查的心理较强,过激行为也较多,查处难度较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举报违法行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普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为了那么点吃亏,何必去较真的思想,既让违法者有机可乘,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又影响了工商机关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查处。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执法人员在检查经销假烟的商店时,围观的农民就说,假烟便宜,又不会吃死人,查它干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执法,难度是可以想象的。五是执法(或处罚)难。现在,在基层工商行政执法过程中,说情太多、干预太重、执行太难等问题较这突出。现代通信联络的发达,使得案件的说情越来越多,原则在人情的攻势下往往会作出让步;行政干预过重的问题还一时得不到很好解决。处理好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

三、强化基层工商所执法的几点建议

1、配强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目前的执法队伍现状,较难适应日益复杂的行政执法重任,理应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将人员力量合理地向执法岗位倾斜,配齐配强各类执法业务人员,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尽快把那些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执法岗位,并通过循环考评淘汰制度,优化执法队伍。同时,由于胜任执法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尽可能稳定这部分人员,不能“走马灯”似的调换,以保证执法稳定性、连续性。

2、优化环境,为基层创造相对宽松的执法条件。特别是县局机关,要重点解决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解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链接、解决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为具体执法办案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改善装备,解决基层办案交通、通讯、经费支出等困难。必要的执法装备是提高执法效力的有力保证。

4、把握原则,科学处理好严格执法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没有执法办案的规范是空洞无物的依法行政,基层的执法工作,走“发展-规范-再发展”的路子。在指导执法办案方面,坚持循序渐进、松驰有度的原则,既不能一味强调案件的高质量而箍得过死,也不能一味强调加强案件办理而放松质量要求。在这一问题上,统一发展观念、统一执法思路、统一操作原则、统一考评标准,十分必要。

5、基层工商所要积极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作为改善执法环境,树立工商形象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其它工作的开展。例如,可结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查处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违法经营行为(例如欺诈消费、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树立起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良好执法形象。同时,要善于抓住执法机遇,营造执法声势。如对电子、电脑游戏、网吧和各类娱乐场所的整顿,基层工商所要在辖区开展有力的执法行动,坚决取缔无照经营电子、电脑游戏场所和各类无照经营美容院茶室、舞厅,对娱乐业中存在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进而树立工商执法威信,获得群众的好评。

6、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重视,谋求执法工作得到理解支持。工商所的各项工作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基层工商所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多请示多汇报,加强理解和沟通,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优质服务的关系,使地方党委、政府作为我们行政执法的坚强后盾。

垦利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张华林 李雪兵 ***

篇3: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一名车主在高速路上私自载客被运管部门发现,被处以罚款1万元。车主不服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投诉,相关部门介入后,运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做出了罚款3万元的处罚决定,并送达了处罚决定通知书。车主不服,继续投诉称:“某某通知我到运管处接受处罚,去了后,他说, ‘你还去投诉我,按规定要罚款3万元。’其他人2到3千元或是请吃饭就可以了,就因为我投诉他们要罚我3万。”相关部门介入后,车主与运管随即达成共识,缴纳了5千元罚款后了事。

此案中,当事人在接受处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我按照法律规定应该罚多少,而是在思考其他人被罚了多少。执法者考虑的不是按规定他该罚多少,而是我准备用哪些条款上的罚则,这些罚则如同A、B、C选项。当事人投诉不是为了获得公平的处罚,而只是想比现在处罚更少些。于是乎,谈判、和解就成了执法的主要方式。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相脱节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对权利义务的认识是法律意识核心,也是构建法治政府的基础。

结合上面的案例来看,车主在接受行政处罚时应该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权利和义务,即他应该依照什么程序哪条法律取得哪些权利承担哪些责任,而不是与行政机关讨价还价、和其他被处罚者相比较。行政机关应该依照法律告知车主其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和救济程序,而不是关心车主有没有投诉。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针对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自由选择而做出行政决定的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自由”属性为其被滥用提供了可能。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伪装性,即使出现执法人员显失公平的行政处理时,由于所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仍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造成执法行为表面上仍然“合法”的假象,行政相对人和上级机关不易发现其滥用职权的情形。

再结合上面案例来看,运管在给予车主行政处罚的时候,相继做出处罚1万元、处罚3万元以及最后处罚5千元这三种选择,这种选择幅度就是自由裁量滥用的缩影,我们先来看下运管处罚的依据: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某市公路运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不包含货运、公交),初次违法或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200元以下或非法营运载客人数2人以下,且如实陈述违法行为或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适用特别程序,减轻处罚,处5000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2次违法或违法所得超过200元,1000元以下或非法营运载客人数超过2人, 5人以下或使用小型轿车从事非法营运;且如实陈述违法行为或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的,没收违法所得,适用特别程序, 减轻处罚,处1万元罚款。

从法律依据来看,处罚1万元、3万元、5千元都有相应的法律条款,但是对于车主的行为的认知却没有明确的定性。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的原因在法条本身,更在于事实认定。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落实行政裁量基准,注重事实认定

目前,各部门均制定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这是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基础。在实践中,用好基准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开展执法项目、依据清理,建立执法单位执法项目、依据档案目录,结合实际,与行政裁量基准一并向社会进行公布,在公布方式的选择上,要便民。二是加大行政裁量基准运用监督,畅通案件投诉举报渠道,对不按基准处罚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三是严格事实认定制度,重证据、讲事实、依法办事是基层执法的基本要求。要注重事实认定,避免事实认定模糊化和用法条套用事实的不当行为,要鼓励和加强事实认定投诉,,确保事实认定合理合法。

(二)强化法律意识培养,狠抓人员培训

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健全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与执法人员学习档案制度。二是规范培训质量。三是要规范培训内容,要结合各行业、各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实际。

摘要:近几年, 规范基层执法逐渐上升到政府重点工作层面。为进一步规范基层执法, 从一个常见案例入手, 针对当前基层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基层执法,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陈柏峰.无理上访与基层法治[J].中外法学, 2011, (2)

篇4: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一、当前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执法意识滞后跟不上形势要求

虽然国家工商总局、省局相继提出了“四个理念更新”、树立监管执法“四个理念”等。而且,随着电视、电脑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广大经营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对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有关信息的知悉了解进一步深入透彻,人大、纪委、检察院等法律法监督部门也有逐步介入工商行政执法的迹象,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实现“阳光执法”。但在日常监管执法实践中,一些执法人员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分析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任务型”向“履职型”的转变,往往仅凭经验办事,一味敷衍或应付,甚至无视法律的权威和大局利益,乱作为、乱执法。

(二)重罚轻纠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日常执法实践中,有时只注重对违法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由此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权商品等进行罚款,而对已售出存在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究、追查。二是罚款放行。对查获的不合格产品或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违禁物品,不能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而是采取罚款放行的错误做法。三是只打不追。只对当时查到的违法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追查,致使许多违法分子因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逍遥法外。四是手段单一。部分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领会、不使用,处罚决定书的处罚内容往往只使用罚款一项,不能很好地运用警告、通报批评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等等。

(三)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执法人员时常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只重实体而忽视程序问题。许多行政处罚案件被诉后,却多是因为程序不合法而被判变更行政处罚、撤销或部分撤销行政处罚。具体表现在:

随意简化程序。一是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将没收财物、停业整顿等处罚作为简易程序案件处理,也有的将罚款几千元的案件也以简易程序处理或当作几个简易程序案件处理,一味图省事。二是任意简化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扣留、封存财物时,不经领导批准擅自作出扣留封存决定,自行解除行政强制措施,甚至随意处理罚没财物等。三是随意简化法定程序中的某些手续,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往往就只给当事人开一张处罚决定书了事,而省略了亮证件、制作现场笔录和询问笔录、告知等基本手续。

有意规避法定程序。一是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变通处理来规避法定程序。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声誉,往往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要下达处罚决定书,而是以变通的方式缴纳罚款等。二是执法人员主动与当事人协商来规避法律。由于目前执法环境不是很好,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情压力很大,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有时仅凭当事人的认知材料进行处罚,而不注意对违法行为当事人违法证据的提取和调查。

故意违反法定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家工商总局28号令规定了回避程序、调查程序、告知程序、时效程序等执法程序。但在日常的行政执法实践中,有些行政执法人员却因种种因素的影响或出于种种考虑,故意违反法定程序,如不按规定的时限处结案件、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等。

(四)依然存在重材料、轻规范的问题

现场笔录草率马虎,过于简单。有些执法人员在制作现场检查时候,表述不准,记录不全,并使用“大概”、“估计”、“左右”等模糊用语或“擅自”、“非法”等主观用语,最终造成现场检查笔录内容与处罚决定内容联系不大,从而造成现场检查笔录证据效力降低或无效。

询问笔录制作不规范,表述不清。询问笔录制作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调查处理,在案件的查处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制作询问笔录时却存在以下问题:(1)询问时不能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调查询问,漫无边际,抓不住重点。(2)案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拟好询问调查提纲,询问的前言不搭后语,缺乏目的性,不注意对提取的相关证据进行质证、质询和调查。(3)询问当事人时不表明身份。(4)询问笔录相互矛盾,不统一。

调查过程中不注意调取证据。证据是一个案件定性、处罚的依据。许多执法人员在实际办案中只重视询问笔录、现场笔录,不注意调取其他相关证据或者根本没有调查相关证据,尤其是关键性证据。

定案、处罚时不讨论,滥用自由裁量权。许多单位在实施行政处罚时,不管当事人的违法情节如何,违法性质怎样,危害程度大小,往往在处罚幅度上就高不就低,总是从最高限处罚。或不管情况如何,一律作出同一幅度的处罚,由此造成执法权威的失位、错位、执行力减弱,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随意减免或从轻处罚。有些单位下达的处罚告知和处罚处罚金额不一致,更甚者还存在擅自撤销案件的问题,这些不但严重损害了法律法规的权威,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思路

(一)有法可依,服务至上

树立“六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二是程序意识。三是效果意识。这是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初衷。四是效率意识。五是质量意识。六是形象意识。

坚持“四项制度”:一是坚持行政指导制。二是坚持合理裁量制。三是坚持统一掌控制。四是坚持案后回访制。

把握“七项原则”: 一是法律至上原则。二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原则。三是执法与服务并重原则。四是兼顾效率和保护原则。五是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六是按程序办事原则。程序是依法行政的保障。行政执法只有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才能使执法活动增加一份合法保证。七是接受监督原则。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一是加强行政缺位的监督。行政缺位实质上就是一种执法不到位的表现,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明确的执法责任制,如《重大事项备案制》、《案件核审制度》等,将不同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目标明确下来,按照要求检验行政执法的绩效,加强监督,对渎职行为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二是做好内部横向监督。在执法监督工作中,应当以行政处罚为重点,构建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纪委、纪检监察室、法制科、基层法制员组成的内部法制监督网络,通过加强廉政警示教育、规范自由裁量权、严格执法办案流程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执法办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严防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和自由裁量权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推动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制定相应的执法办案约束机制。对行政处罚案件中扣留、罚没的财物要进行全程的监督,可以制定《行政处罚案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规定》等,对执法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其他事项作出详细、明确、操作性强的规定,对执法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地规范,防止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发生。

(三)健全制度、完善办案机制

深入推行“办、审、定”三权分离的行政执法模式,全面推行“说理式处罚文书”,不断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

试行法制员实行相对独立监督权制度。法制员相对独立行使执法监督权,及时掌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各执法办案机构的行政执法安全。

试行案件线索统一掌控机制。对案件线索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分流,从源头上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监督管理,避免行政执法中交叉执法、重复执法以及有案不立、有案不查、瞒案不报等问题的发生。

施行行政处罚文书统一编号管理制度。对各办案机构查办的所有一般程序案件适用的处罚文书施行统一编号,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文书的使用和行政处罚案件归口统计,不断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全面推行“说理式处罚文书”。

推行统一定案管理制度。对各办案机构查办的所有一般程序案件实行统一定案管理,严格实行行政处罚案件定、办分离,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案件监督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自由裁量权的适用,保障行政执法安全,积极推进行政处罚机制改革,杜绝滥用自由裁量权以及不廉洁执法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实行罚没财物统一管理制度。财务部门为罚没物品统一管理、保管机构,建立健全罚没物品出入库登记,确保罚没物品安全;罚没物品处置由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法制部门联合执行,防止随意处置罚没物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行政执法安全。

篇5: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工商所拓宽案源的十种常用方法

吴川市工商局 经检股

基层工商所作为执法前沿阵地,如何在实际监管巡查中,做到拓展案源、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案件是基层办案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平常的办案经验,总结出以下十中方法,供作参考和交流。

一是在日常监管中发现。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在巡查监管中要求我们多留心,多观察、勤注意周边环境,对辖区内经营活动特别是易发案区域进行动态监管。要做到“一看二问三暗访”。查清经营主体是否存在较为隐蔽的违法行为,如证照是否齐全,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存在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熟悉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知悉商品性能,还要在巡查中运用自如。哪怕普通的闲聊,一带而过的信息,对我们都可能是一个线索。切忌走马观花,巡而不查。

二是在专项检查工作中发现。

在特定时间,市局会根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项检查,在这些专项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不能轻

易放过,违法行为轻微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加以行政告诫,依法应当立案的应当立即立案查处。

三是通过接待群众的投诉举报发现。

我们要积极受理消费者投诉和群众举报,对每项投诉记录都应认真核查、了解,对有线索价值的投诉,要实地核实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查处。我们时刻要保护高度的敏锐性,不是仅仅通过调解解决投诉的问题,还要从群众的投诉举报中及时发现线索,并将其与办案相联系。不让大案化小,小案化无,防止案件线索的人为丢失。

四是发展“情报员”。

“情报员”是执法中出奇制胜的法宝。我们要在各大小市场、基层办公场所普遍设立举报箱,设立接诉员,完善举报制度,建立社会监督。或者巧妙利用不法经营户的内部矛盾,采取心理战术,使部分轻微违法经营户成为我们的信息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各方面的社会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员,以把握更多、更全面、更有价值的线索。

五是通过查阅信息发现。

我们可以在报刊、广播或电视上发现,挺多广告涉嫌虚假宣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最新的信息动态,同时,我们也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查阅市局、省局乃至国家局的网站,浏览执法办案的专栏及新近查办的案件等信息,以此帮助启发思考、拓宽视野、发现案源。

六是通过对已办结的案件进行整理、盘点、复核、分析,从中挖掘案源。

例如:某些无照经营案件,原本处理的只是存在于表面的无照经营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但是,我们经过仔细分析,顺藤摸瓜,可以发现明知是进行无照经营而为其提供经营场所或者其他便利条件的,都可以立案处罚。

七是通过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获取案源。

质监、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在其曰常监管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属于工商部门查处范围的案件线索。这些线索对他们而言,有些不属于其管辖范围,有些达不到处罚条件或相对而言没有查处价值,但对于工商部门则很可能具有价值。为此,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与相关职能部门搞好沟通,向他们询问并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案件移交等方式获得有价值的案件线索。

八是通过社会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和其他人办理的成功案例。

我们只需简单对照,深入分析辖区实际,即可发现是否有相同或类似问题,一一进行排查处理。

九是利用个协的服务联系工作发现案源。

利用个协与经营户的日常沟通和联系,我们可以找到有用的案源。

十是通过普法宣传获得案源。

篇6: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注册窗口工作是基层工商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监督市场经营主体及其行为的重要一步,是展开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注册窗口工作效率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能。

现阶段,关于基层工商所注册窗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申请登记时填写的表格过于繁琐。基层工商所受理的大多数是个体户,并且申请者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目不识丁。对于他们而言,填写内容复杂的申请表格完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另外,我觉得申请表格的内容设置上并不十分合理和人性化,有些内容重复。例如,个体户开业申请表需要提交申请者的身份证复印件,但表格上仍然需要填写出生日期、住所、身份证号码等内容,这些信息在身份证复印件上完全是一览无疑的。如此重复的信息填写,不仅使申请者填写负担加重,也给窗口工作人员增加了无谓的工作量,劳民又伤财。

第二,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沟通交流不够。对于经营者来说,办理营业执照只是开业过程中的一步,另外还会涉及其他部门的审批,例如税务登记证、餐饮服务许可证等,那么如何让人民群众在办事过程中少走冤枉路是深思的。在我们工商部门办理完手续后,能够让办事者知道下一步该去干什么,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去乱撞,节约办事者的时间,这是我们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

第三,咨询范围不够广泛,方式不够多样。在我们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群众为领取一张表格而千里迢迢跑一趟注册窗口,而有的是为了咨询一些手续上的问题。每每碰到这样的事情,我总是会反省自己的工作,为什么我们不好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服务群众,要让群众如此辛苦。咨询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渠道也应该更加宽阔。办事过程中涉及到的表格应在红盾网上都有下载,各个部门的电话要广阔地深入人心,疑难咨询的询问途径除直接口头以外,电话、网络也要加大力度。我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个关于营业执照办理的热线电话,像96315那样人人皆知。

第四,“闹钟”功能要加强。这里所谓的“闹钟”是指我们要做好提醒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无论企业还是个体户,每年都需要年检,我们日常工作中,常常有经营户忘记年检而导致吊销执照的,其他还会出现到期忘记换照的,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到期等情况。由于以上情况的不断出现,因此要求我们做好提醒工作,督促经营者规范行为。

第五,对突发情况的把握调度加强。一般而言,注册窗口人员都会觉得上半年的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3月份到6月份,简直会忙到手脚朝天。那么如何调配工作就显得犹为重要,不但可以缩短办事者漫长的等待时间,还可以减轻工作强度。在类似情况出现的时候,做到细水长流。

篇7:基层工商所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

缺乏社会效益为重的眼光。行政执法最终目标的价值体现就是社会效益而不是部门利益和眼前利益,尤其是现在工商管理事业的发展、在政府和社会的地位,关键就看能创造多大的社会效益。通过我们的管理是否保护了消费者、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是否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没有社会效益,我们的工作就不会得到群众、政府、社会的认可,就会逐渐的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连存在的价值都没了,那么说什么都没用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干部都应有一个共同的主导思想,带着这种思想去执法,才能会取得一个好结果。

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国家、政府赋予工商部门的基本职能是监督管理市场经济秩序,首要的任务就是执法监管,加强执法监督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合法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权益,就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如果面对假冒伪劣、短尺少称、虚假宣传、无照经营、不正当竞争等违章违法行为不严加管理甚至是视而不见,而去搞其他的一些服务,那就是本末倒置,不会取得好效果。过于注重执法办案和经济收益,轻视了日常的监管规范工作,多罚款多收益,为了罚款而监管。执法监管是搞好服务的基础,我们最本质最高层次的服务就是执法监管,做不好监督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不会做好。

二、干部的综合素质低

干部文化偏低,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干部之间的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大,有的文化基础很差,文化知识的不足势必形成业务水平的低下,即使是边干边学也达不到工作要求,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工作。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懂经济管理、法律、计数机、会计等专业人才和一些复合型人才,对一些行业根本不懂,不知道从何入手。尤其是如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兴产业在监管时更是无所适从,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不知道管什么、一部分人知道管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管。

三、力量薄弱、装备落后

(一)执法力量薄弱。基层工商分局(所)执法工作存在着点多、面广的特点,监管任务十分繁重。又普遍存在执法人员短缺,特别是高素质的执法人员短缺的问题,一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年轻同志,往往又不能安心长期留在基层工作;而长期坚持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许多又缺乏机会参加高质量的培训,外出考察和学习的机会更少,造成基层工商部门执法人员观念陈旧,执法水平提高缓慢,从而反映出基层工商部门人少事多,监管执法力量薄弱,对偏远的地方监管感到边长莫及,对一些领域和一些经营行为的监管感到无能为力。

(二)执法成本较高、经费不足。一是商品质量案件,检测费用成本较高。特别是农村基层工商所查办的不少商品质量案件,检测费远远超过案值,导致商品质量监管挤占了基层工商部门大量的工作经

费,影响了其他业务的正常开展。二是在开展一些专项整治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比较重,基层工商部门财力上难也承受。三是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存在点多面广的特点,基层工商所为完成监管任务,在差旅费差旅费、办公用品费等方面往往要付出很大的执法成本。

(三)执法装备落后。一是基层工商部门普遍缺乏检测设备,直属局、派出分局也没有设立检测室,配备检测车,有些工作无法开展,影响了基层工商部门商品质量监管。二是基层工商部门计算机网络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还不高,没有实现人手一台微机;市场巡查时,不能实行网络监管,巡查时使用书式记录,回来后再进行信息录入,浪费人力物力,不适应现代监管要求。

四、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问题

就各直属局、派出分局来看,各局执法办案机构的设置各不相同,稽查一科二科、执法一队二队、稽查分局、公平交易一科二科、经检一队二队等等,其他业务科室地叫法和分管工作也是不尽相同,这样给干部有一种感觉,工商部门不正规,不像公安、税务等部门统一的机构部门、统一的名称。影响着干部的自信心

基层分局(所)的人员配备管辖区域存在问题,大所二十多人、而小所有的只有六七人,人均管辖的户数、面积相差悬殊,所领导的配备不合理,大所小所一个样,六七个人的小所也是三个领导。存在着大机关小基层、上层强下层弱的问题,由其是近几年基层的年青干部,业务骨干都调到机关执法办案,基层的力量明显减弱。

五、工作积极性不高

重执法办案轻监管规范,拿来罚款就是高素质“大手”,拿不来罚款就是无能的片面看法人为的将干部分成两个极端,使一部分干部包括那些在登记注册、监管规范等基础工作上有特长的干部,都有一种干好干坏一个样,要想干好多挣钱你就去办案罚款的想法。不同工同酬、工资差别大的不合理现象严重的影响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主动性,甚至对工作有抵触情绪,推一下动一步,能拖则拖,得过且过。

六、非强制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是要把此项工作准确的定位,不能超越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弱化正常的监督管理工作。

篇8: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关键词:基层动物卫生执法,官方兽医,实用对策,建议

1 果洛州基层动物卫生执法现状分析

(1)执法监管队伍基本建立和稳定,县级具备核定编制内的依法持证执法监管人员(官方兽医),但乡镇派驻人员由于种种历史遗留原因,多数存在专业不对口、身份不确定、多条线分管和兼职不专职等现象,导致这项工作难以履职到位。

(2)基础性办公设施设备较为简陋,多数乡镇无专门办公场所、无专业化实验室、无交通工具和无信息化办公设备等,产地检疫、同步检疫和进出口运输检疫等重点监管工作多采用初级的视诊检查作出鉴定,导致检出率和准确率低下,总体执法监管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法制化进程推进缓慢。

(3)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多数基层乡镇派驻人员目前处于“无执法证、无统一执法着装、无地方标准化操作规范、无硬性法律及政策规定支持”的“四无”现状,导致依法治县、依法治乡推进滞缓,行业职工执法底气不足。

(4)动物卫生监管执法专项工作亟需信息化助力执法办案,但果洛州信息化办公能力建设推进滞缓,导致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案例警示教育和成功经验做法等不能及时在辖区内(业内)扩大宣传和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调配合、群访群控的良性社会氛围,总体执法水平及效能不高。

2 基层动物卫生监管执法实用对策

(1)加强基层动物卫生执法队伍建设。重点配齐乡镇级执法监管人员,按责任片区划分,定员、定岗、定责,确保各乡镇人手配置合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基层职工的培训和监管,并建立健全和直接管理村社级末梢监管网络,抓实辖区内牧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户)的监管工作,实施全覆盖的源头监管,提高基层人员福利待遇,完善相关责任考核与奖惩机制,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能,最大化减少监管盲区。

(2)尽力改善基层办公设施设备。建议业务主管部门尽量协调专用资金,用于建设重点区域的办公场所(产地检疫报检点、兽医实验室),完善必要的交通、通讯和日常办公用品等,加快运输检疫电子出证能力建设,提高重大高危病种检出率和准确率,加强操作人员培训,发挥设施设备作用,快速适应当前动物卫生违法犯罪手段不断转化升级的新形势。

(3)加强基层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建议尽快办理基层执法人员(官方兽医)执法证,统一执法着装,制定地方适用的“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条例”及“规范化操作程序”,快速适应“依法治县”的新要求,增强从业人员的执法底气,全面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基层监管实效。

(4)理顺基层组织领导及监管机制。培养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双过硬的基层派驻监管人员,负责指导和管理好村社级末梢监管与监测报告责任人(一般是村级防疫员、村级主要干部),以利于实施从上至下的无缝全覆盖监管,有力促进产地检疫报检和规模场(户)监管等工作顺利开展。地方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动物卫生监管工作计划,把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各项开支纳入财政预算。

(5)加强行业信息化办公能力建设。主要是加强基层行业人员电脑办公能力建设,职工除了能胜任一般性电子文案办公之外,还要增设农口系统内部互联共享网络平台,加强职工新媒体应用能力培训,将各乡镇、村社的办案及监管实况、案例警示教育、成功经验做法、政务信息及新闻等及时整理上报,促进业内交流提升,加强广泛性社会舆论监督,加快适应新常态、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3 建议

(1)加强行业专职人才培训、一对一培训和针对性培训,在各片区确定责任人,负责落实好相关“痕迹化”管理工作。

(2)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树立职工的职业危机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建议每年度开展一次业内总结与表彰会,树立起行业先进典型,交流成功经验和方法,营造行业“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工作业绩与绩效考核、评职评优相挂钩,杜绝业内“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不良作风,以利于树立起良好的行风和学风,切实转变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从而提高监管实效。

篇9: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一、当前基层工商执法办案现状

(一)案件构成情况

一是从案件数量与规模上看,主要来源是通过转变监督管理模式,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市场巡查、建立“12315”申诉举报网络、增强部门协作、相关信息共享等,有效促进基层工商案件查处工作,办案数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从每年的案件评查中可以看到,基层工商执法办案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二是从案件的类型上看,当前基层工商执法办案的层次不够高,领域不够宽,执法办案还只是停留在查处无照经营、和厂家联合打假等简单的案件上,对于其他的诸如反不正当竞争案件、三虚一逃案件、商标广告案件查处较少,案件呈现类型单一的特点。三是从案件查处的领域上看,基层工商执法办案大部分都是无照经营案件、简单的商标广告案件,很少涉及到合同、产品质量法、不正当竞争等其他领域,对建材、汽车、房地产、投资担保等市场更是缺乏调查调研,案件呈现领域狭窄的特点。

(二)案件质量情况

一是调查取证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事实调查不清,没有抓住当事人违法问题要害,有的执法办案人员对情况调查不够深入细致,存在孤证和少证的现象,除了现场检查笔录外,多以当事人陈述作为处罚依据,缺少对当事人生产经营、非法获利、给第三方造成损害情况的调查,事实认定不够清楚、证据不够扎实。二是漠视告知、送达等法律程序,法定文书的自然时间顺序先后颠倒,进行调查时未亮证、勘验后未请当事人签名、符合听证条件的未告知、采取先行登记的超时限等问题在基层工商执法办案中也时有发生。三是由于对事实认定不够清楚,执法程序不够规范,缺乏有力证据的表述,不善于灵活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在适用法律及处罚额度上就难以达到准确而合理,造成查证的违法事实与办案人员引用的法律法规条文不相吻合。

(三)执法人员情况

一是基层工商缺少复合型执法人员,部分执法人员不熟悉有关法律法规,通常是遇到什么样的案情现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办案技巧、办案文书填写及有关专业知识,在执法办案中被动接受案件,工作消极应付。二是少数办案单位和执法人员思想偏差,存在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个人利益考虑得多,行政执法工作考虑得少。三是综合执法手段不强,在众多工商执法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而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硬,执法办案领域不好突破、局面不好拓展。四是执法办案人员结构老化、装备落后、经费不足、重视不够。

二、执法办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程序不够规范

一是有的发现了案源,未办理立案审批手续就着手调查取证,甚至有的实际已进入案件调查终结阶段才立案。二是漠视告知、送达等法律程序,办案文书法定自然时间顺序颠倒。三是在具体办案中,有的先采取强制措施,后办理立案审批手续,有的先收取罚款,后办理立案审批手续,有的在特殊情况下未经批准,就采取了行政强制措施,但未按照有关规定补办批准手续。四是未给或漏给当事人出具扣留(封存)财物通知书、物品清单,物品清单上未将物品的品名、数量、特征等填写清楚,清单上也未经当事人签字确认。五是有的询问笔录不经被询问人确认,个别案件除被调查人签字外,所有材料都是一个人的笔迹。

(二)违法事实调查不清

一是有的执法办案人员在询问中不作思考,不加分析,盲目地问,糊涂地记,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未能问得清,说得明,定得准。二是在询问笔录中对当事人有无建账、账簿是否齐全以及利润、营业额、生产销售成本没问明、记清。三是做询问笔录时存在办案人员说得多,当事人说得少,办案人员直接指出问题的多,当事人主动陈述问题的少,直接定性的多,用证据证明违法事实的少,提取的证据与案件的关联性差,没有查清违法所得的具体数额。

(三)少数案件定性不准

一是有的办案人员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将自己的感觉、与当事人的关系、当事人的态度,当作重要因素考虑,乱用法律法规。二是不注意法律法规的格次及普通法与个别法的关系,随意降低法定处罚标准,三是调查取证的违法事实与办案人员引用的法律法规条文不相吻合,造成定性不准,处罚不当,个别案件处罚金额超出了法规法定最高限额的现象。

(四)文书制作不够规范

一是询问笔录中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填写不全,执法办案人员在笔录上有错签、代签和不签名的现象,笔录中有开始时间,无终结时间。二是调查终结报告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已查明的违法事实、案件性质、处罚依据及建议未能表述清楚,不能达到明了,准确。三是处罚决定书叙述的违法事实文字不精练,用词不当,语言不通,表述不精,作为处罚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写全称,相应的条款没有全文引,错字、别字、格式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四是在询问时不告知被询问人执法人员的身份情况,不记录出示执法证件情况,不询问被询问人的身份情况。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调查人员不按规定签字确认。

(五)执法难题难以解决

基层执法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缺少激情和上进心,目前的执法体制又没有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或即使有措施也难以实施、凑效;执法过程中行政干预现象比较严重,办案人员又摆脱不了这种现状,从思想上影响了执法职能到位;经费不足也严重困扰着执法办案;法律法规赋予的强制手段不足,调查难、取证难、执行难的现状一时还难以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办案人员的羁绊。

三、提高基层工商办案质量的建议

(一)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端正办案指导思想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政、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必然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人员必须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端正办案指导思想,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同时,也要纠正有案必罚、有罚必重、办案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传统习惯;要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办案,履行法定义务,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树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的办案工作作风。

(二)加强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办案人员素质

要从根本上解决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除全面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勤政廉政教育外,还要建立对执法人员的定期轮训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办案技能,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模拟办案和岗位练兵竞赛活动,并在网上有针对性地开办一些执法办案知识问答、执法办案注意事项等栏目,充分调动执法人员学法、用法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整体执法水平,同时,对办案人员要优化组合,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使之能安下心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三)严肃执法办案纪律,加强监督检查机制

要严格按照法律授权依法办案,坚决纠正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和越权行为;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增强执法的透明度,保证公正执法,公平执法,遏制执法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尽量减少或避免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要加强对行政处罚案件的监督检查,办案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监督职责,强化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机制,努力通过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处罚文书报备审查等途径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使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利用科技手段制约、防止不规范行为发生

高度重视系统行政执法软件上线工作,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实施,使案源管理、立案审批、案卷制作、核审、审批、结案、数据统计报表等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管理”,确保执法办案中的每个执法人员、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受到程序化、规范化的制约,促进公正、公平执法办案。

(五)尽快落实“大经检”体制,实行一支队伍办案

要加大“大经检”体制推进力度,营造统一集中的执法环境,要充分认识建立“大经检”体制、“一支队伍”办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整合经检力量,按照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指导、统一协调的原则,使执法拳头一打到底,能伸展自由,才能使出力能,打出声威。没有宽松的环境,就难以见大成效,因此,就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权、责、利”协调一致,“人、财、物”相对集中,“查、审、处”无缝衔接,实现经检体制内部的“干部上下交流”,确保优秀经检干部脱颖而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大经检”体制下的各项工作制度,抓紧推进大经检格局,盘活经检人员,形成良性循环体制。“大经检”体制的推行对执法职能到位必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六)推进两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合理规避执法风险

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突出“两法”衔接工作的适时性和有效性,加强与司法部门平时的联系与沟通,除联合办案外,不定期召开案件协作联席会议,对一些大要案及时与检察机关沟通,共同探讨、研究一些疑难案件。特别是对一些是否需要移交有疑问的案件,请他们提前介入替我们把关,在为我们促进职能到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使我们在办案中少走弯路,合理减少或规避执法办案风险。

篇10:基层工商所执法现状分析

----在全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会议上的发言

寻甸工商局金所工商所刘绍洪

两费停收后,加强服务职能,强化执法办案作为新时期工商工作改革的方向,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近年来,金所工商所在局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县局公平科、法制科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执法办案工作有所突破。因此,当局党组要求我将过去一段时期以来金所工商所执法办案的心得体会借今天这个机会跟大家作一个交流时,我回顾了一下近年来金所工商所的执法办案历程,对认为有用的思路和方法作了大概的梳理。最先想到的是,如果说金所的执法办案工作确有值得总结方面的话,毫无疑问,这必定是包含着局领导、机关有关科室及金所工商所全体干部集体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最突出的感受是,只要去做,总会有收获,只要去努力,工商所也可以成为执法办案的生力军。以下就基层执法办案的思路和方法从“硬、钻、联、和、巧、效”六个字上谈点个人的体会,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要硬。

一是干部基本素质要过得硬。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基本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办案技巧因人而异,但绝对需要在 1

具体实践中逐步提高。而基础知识是每一个人不需要多长时间都能够掌握的。这里所说的掌握,不是要能背诵出具体的法律条文,这一点极少有人能做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在接触一个案件时,对案件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由于对法律法规有印象,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案子是否违法、可能违反了某个法规的规定或者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根据这些联想,再根据定案需要调查取证,一个案件就基本成型。至于最后定案,肯定是要翻出书本,逐字逐句的核对、适用法律条文的。要做到过得硬,还是要靠实践。有了基础理论知识,再多参加办几个案子,多思考、勤锻炼,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二是腰杆要硬。执法办案必然会影响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得罪人是免不了的。我也不愿得罪人,但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尽管你认为已经很原谅当事人、很照顾相关人员的面子了。但期望对方能对你感恩戴德,那几乎是妄想,对方只是在背后骂你,就应该很庆幸了。只要想想自己背靠的是党和政府,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执行的是正义的事业,我们还怕什么呢?对于那些必须惩处的违法乱纪者,你只有多管他,他才会理你。工商权威怎样树立?要学习浙江工商精神,要敢管,敢于碰硬。我们的每一名工商干部走在外面,都能得到大多数群众的尊重,都能让极少数违法乱纪者闻风而逃,工商权威就树立起来了。

二要钻。

这里的钻主要指找案源。钻的核心是用心观察。当今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全,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公民素质亟待提高。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必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弊端。走进绝大多数的商铺、企业,只要用心观察,必定难免违法情形,不过有轻有重,有多有少罢了。所以,用心观察是找案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另外,接待一起投诉;偶然听到路人的议论;媒体上听到、看到的信息;有意安排的线人等等,都是找案源的重要渠道。钻的关键是主动。如果坐等案件上门,那就只有靠天吃饭了。

三要联。

一是内联。加强与县局相关科室的联系,组成强强联合,对基层办案是有很大帮助的。提请法制科的提前介入,有利于避免发生不该发生的疏忽甚至错误。我们近年来的好几桩案件,就是在县局公平科、法制科的提前介入,大力支持下完成的。

二是外联。多与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公安、安监、土地等相关部门联系,既能在需要的时候,取得他们的支持,同时也是一个案件来源渠道。我们办的案件中,有公安移交的、根据安监部门提供的信息查获的,甚至有从政府领导处掌握的。去年的十万元大案,就是在乡党委、政府及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办结的。

四要和。

金所的工作气氛几年来一直是非常和谐的。因个人情况不同,体现在执法办案方面,就形成了以年轻人为办案核心,其他干部自觉辅助的全员办案的工作格局。段应州、李唐良基本上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案件具体处理事务,但他们二人没有因此居功自傲,也没有牢骚抱怨。其他同志根据安排和需要,自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人推让,更没有人退缩。

五要巧。

就是要总结、探索并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案技巧。现场或主要事实不易搞清的,宜先从旁证入手。旁证确凿,不容当事人否认,就只有配合一条路;现场或主要事实清楚的,宜单刀直入,快刀斩乱麻,防止违法现场或事实发生变化,不利于取证定案;当事人性格吃软不服硬,就要多做工作,顺势而为;当事人性格服硬不吃软,就要针锋相对,势压一头,坚决拿下。做询问笔录时,若直问直答,碰到当事人做虚假陈述时,极易造成我们被动难行。若先暂不露主要目的,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先从远处、小处、看似无关处说起,仿佛唠嗑说闲,逐步建立问题的逻辑联系,缩小包围,待其明白时,为时已晚。

我们在多年的执法办案中,经常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瓦解当事人的心理防线,收到了良好效果。有一些案件,由于需要取得当事人的积极配合才能掌握关键证据,或者是

必须当事人对已取得的证据进行印证,此时,与当事人谈话,突破当事人的心理防线至关重要。不急不燥,察言观色,往往能掌握当事人的底线,有的放矢,再攻即破。06年,我们在处理昆明某磷化工有限公司销售不合格化肥案中的消费者赔偿问题时,经与该公司老总多次电话交谈,又经过两天的面对面长谈,虽然他一直在狡辩,拒不承认责任在其自身,但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出他心理上实际存在认为责任难逃,愿意赔偿的最低底线。掌握了这个底线,就便于与投诉的村民沟通调解。而调解的最终胜利,又为处罚当事人打下了伏笔。当事人一再否认其产品有问题,辩称我们的检验报告不具有代表性。我质问当事人,既然你的产品没问题,你为什么要赔付农民呢?当事人无言以对,只有接受了处罚。

六要效。

就是要社会效益。我们不能单纯为罚而罚。否则便极有可能成为妨碍经济发展的阻力。要社会效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此,不该罚的轻微违法行为,要加强引导、指导、疏导、教导,使其知错而改。再三交代还要犯,处罚了他,至少他会脸红。因其轻微,该管不管也不对,小错铸大错,你罚了他,他还是不服你,处处抵触你。该罚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要罚。罚完不完,还要注意宣传。加强宣传,惩罚了当事人,震慑了行走在违法边缘的人,教育了一大批不懂法的人。宣传不到位,人民群众不理解,本来你依法扣留假

劣食品,群众看见说:看,工商干部又在收东西自己回去享用了。本来你处罚了一个实在该罚的人,群众看见说:看,工商干部要过年了,在准备奖金了。我们通过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让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拉近了人民群众与工商机关之间的距离,取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反过来能减少不少执法阻力。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一边执法,一边向围观群众解释,群众往往拍手称快。违法者孤立了,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他低头也就快了。

总之,行政执法办案是很考验人的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其涵盖面较广,内涵较深,虽有基本规律可循,但个案之间往往又各有不同。横看成林侧成峰,各单位、个人所站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必然有所不同。正因为其复杂性,再加之水平有限,以上看法只是冰山一角,不可能说明多少问题,也难免错漏之处。因此,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谅解。

上一篇:胡佩彬:网络部推广总结下一篇:微信文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