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规范

2024-05-30

工商局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规范(共5篇)

篇1:工商局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规范

工商局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规范

第一条为在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机制,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工商企字〔2003〕第131号2003年10月31日)的要求和《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试行办法》(鄂工商

注〔2004〕204号2004年11月3日)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的基层,包括城区工商分局所属的工商所和各县市区工商局所属的基层分局,以及具有经济户口监管职能的其他单位。(以下简称:各基层单位。)

第三条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的基本原则是依据对企业的信用分类和行业风险分级,实施有差异的距离监管。

第四条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认领经济户口;

(二)制订监管计划;

(三)监管计划的执行;

(四)录入巡查结果;

(五)反馈监管信息。

第五条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工作以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技术支撑。

第二章经济户口的认领

第六条企业经济户口是企业注册登记完成后形成的企业电子档案,由各级注册登记的主管机构负责在营业执照发放的当日登录到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层监管”子系统。

各级注册登记的主管机构应将核准企业按照所居行业的风险等级予以分级,并原则上将其列为企业信用的A类。

第七条各基层单位应每日在“基层监管”子系统查询新登记的企业,并通过“监管助手”项中的“户口认领”模块,在3日内认领属于自己管辖的企业。

第八条各基层单位对认领错误的企业,通过档案移交模块移转。对有认领争议的企业,由注册登记的主管机构裁决。

第九条各基层单位应在30日内对所认领的企业进行一次回访,并以巡查结果的形式登录。

第三章监管计划的制订与执行

第十条监管计划是各基层单位根据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基准的规定,结合监管任务和辖区监管责任制所制订的阶段性的企业巡查工作安排。

第十一条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基准是按照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的差异,确定当年内进企业巡查的次数,具体规定如下:

(一)A类守信主体:

1、Ⅰ级低风险企业年检免于审查;除开业回访、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全年免于巡查。

2、Ⅱ级中等风险企业除有前置审批项目的企业外,年检免于审查;除开业回访、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半年巡查1次。

3、Ⅲ级高风险企业在办理行政许可和年检时,重点审查前置审批项目;除开业回访、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每季度巡查1次。

(二)B类警示企业:

1、Ⅰ级低风险企业除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半年巡查1次。

2、Ⅱ级中等风险企业除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每季度巡查1次。

3、Ⅲ级高风险企业除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每月巡查1次。

(三)C类失信企业:

1、Ⅰ级低风险企业应在结案后1个月内回访一次,以后除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每季度巡查1次。

2、Ⅱ级中等风险企业应在结案后1个月内回访一次,以后除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每月巡查1次。

3、Ⅲ级高风险企业应在结案后1个月内回访一次,以后除专项整治、投诉举报、上级交办而外,每月巡查1次,并适时安排抽查。

(四)对D类严重失信企业,属于责令关闭的应及时督促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属于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及时发布吊销公告,同时采取案后回查,实施后延监管:

1、对未停止经营活动的予以取缔,并将未进行清算的投资人纳入警示系统。

2、对吊销企业的分支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并督促其办理注销登记;对投资企业限期办理变更登记,否则依法予以查处。

3、对吊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依法予以限制,对负有清算义务的投资人在未履行义务时限制其投资。

第十二条监管计划的制订应该在认真分析辖区企业经营活动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应该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注重执行效果,其基本内容包括巡查人员、巡查目的、巡查时限。

第十三条巡查人员必须按照监管计划所要求的目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巡查任务。对于所发现的其他问题,应该如实记录,认真核实,及时分析,迅速汇报。

第四章巡查结果的录入和反馈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十四条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应在巡查结束的次日内核对巡查结果,并将其录入到“基层监管”子系统的规定模块,同时保存书

式资料备查。

第十五条巡查结果的录入要求表达准确,用语简明,作为经济户口的动态信息由“基层监管”子系统所规定的程序上传,并直接影响企业信用分类状态。

第十六条各基层单位可以符合管辖企业的实际情况,以《行政执法建议书》等形式向企业反馈阶段性的巡查情况,通报信用评价,提出执法建议。

对于企业信用评价

一般不得向其他企业和外部门提供。如果因特殊需要必须提供的,应按照规定报县市区工商局批准。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各县市区工商局可以按照本规范制定实施办法。

城区各工商所的实施办法按本规范统一执行。

第十八条本规范自签发之日起实行。

篇2:工商局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规范

工商企字[2003]第131号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

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建立征信国家的基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交易安全,维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提高执法效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

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由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三方面的信用指标构成,同时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指标作为参照。

(一)市场准入指标

该指标所反映的是在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过程中企业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设立登记和变更登记情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

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名称;

2.投资人的身份;

3.股东会、董事会决议;

4.章程或合伙协议;

5.法定代表人(合伙事务执行人)、董事、监事、经理的身份证明、任职资格和任职文件;

6.出资情况及验资报告;

7.前置审批文件;

8.经营范围及经营方式;

9.住所使用证明;

10.经营期限;

11.变更登记情况;

12.分支机构情况;

13.企业分立、合并及减少注册资本时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

14.年检申报材料;

15.法定备案情况;

16.法定公告情况。

(二)经营行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年检、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举报、投诉,以及违反工商行政管理规定处罚情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守法经营,在交易活动中是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登记事项遵守情况;

2.对外投资情况;

3.合同签订和履约情况;

4.公平交易情况;

5.广告行为;

6.商标使用情况;

7.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

8.动产抵押情况;

9.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

10.其他经营行为。

(三)市场退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退出市场过程中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注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情况,核心在于退出市场是否依法进行清算。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破产宣告、解散或吊销事由;

2.清算人;

3.清算公告情况;

4.清理债权债务情况;

5.清算报告。

(四)参照指标

该指标是除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指标,在制定企业信用监

管等级标准和实施企业分类时作为参考。

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资产状况;

2.银行信用等级、金融债务情况;

3.行政许可和资质管理情况;

4.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检验情况;

5.财产担保情况;

6.有关行政处罚情况;

7.司法判决、股权冻结情况;

8.其他与信用相关的企业情况。

二、企业信用分类标准

企业信用标准包括道德和法律两个范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所设定的信用指标反映了企业遵守法律和法律行为规范的情况,标准应属于法律范畴。结合企业行为本身与信用关系的密切程度,依据企业信用指标所反映的信用状况,将企业信用标准分为守信标准、警示标准、失信标准和严重失信标准。

(一)守信标准

遵守法律法规和诚实信用原则,具有良好商业信用。具体认

定标准是:

1.具备法定条件;

2.投资人的出资已到位;

3.年检为A级(当年设立的企业不涉及);

4.除不可抗力、对方当事人违约以及依法变更、解除的合同外,合同履约率达100%;

5.一年内无任何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记录;

6.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作为参考:

(1)资产状况良好;

(2)一年内在有关行政部门无行政处罚记录、司法机关无违法记录;

(3)获得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信用类荣誉称号;

(4)银行信用良好。

(二)警示标准

有一定的失信行为。具体认定标准是:

1.具备法定条件;

2.以非货币出资在企业设立后法定期限内尚未办理过户手续;

3.除不可抗力、对方当事人违约以及依法变更、解除的合同外,合同履约率虽未达100%,但无合同欺诈行为;

4.有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给予警告和3万元以下(含3万元)罚款记录;

5.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作为参考:

(1)经营上出现较大亏损;

(2)在有关部门有降低资质等级记录;

(3)持有其他企业的股权被司法机关冻结且尚未解除;

(4)银行信用等级较低。

(三)失信标准

有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具体认定标准是:

1.具备法定条件;

2.年检为B级;

3.利用合同进行欺诈;

4.有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给予3万元以上罚款或责令停业整顿记录;

5.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作为参考:

(1)已出现严重资不抵债;

(2)在有关部门有3万元以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或有违反专项规定被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行政许可、取消资质但不构成吊销营业执照处罚记录;

(3)法定代表人有因违法经营被追究刑事责任记录;

(4)有严重骗贷行为记录。

(四)严重失信标准

有严重违法行为,被责令关闭或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三、企业分类管理的措施

分类管理是以企业登记和各类监管信息为基础,根据企业信用标准将企业相应地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别,即A、B、C、D四级。A级为守信企业,用绿牌表示;B级为警示企业,用蓝牌表示;C级为失信企业,用黄牌表示;D级为严重失信企业,用黑牌表示。这种分类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工作职能出发,就企业信用行为本身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信用分类标准认真做好企业信用的分类监管工作,不搞评比,不搞评估,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切实防止利用企业信用分类管理谋取不正当利益。

实施分类管理是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环节,关键是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一)建立企业信用激励机制。对A级企业要重点予以扶持,并享受以下待遇:

1.符合年检免审条件的,随到随检;

2.除专项检查和举报外免于日常检查;

3.在服务方面可以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

4.公开良好信用记录。

(二)建立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对B级企业实行警示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提示,并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1.采取案后回查;

2.办理登记和年检时进行重点审查;

3.公开违法记录。

(三)建立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对C级企业要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并采取以下强制性监管措施:

1.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并采取案后回查;

2.办理登记时进行重点审查;

3.年检时列为B级,并依法进行限制;

4.加强日常检查,不受一年一次检查规定的限制,随时检查;

5.公开违法记录。

(四)建立企业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对D级企业,属于责令关闭的,要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属于吊销营业执照的,要发布吊销公告,并实施以下措施加强后延监管工作:

1.采取案后回查,重点检查其是否已停止经营活动并进行清算。回查中发现未停止经营活动的,要予以取缔,未进行清算的,要注明未经清算和负有清算责任的投资人,待清算完结后,再消除未经清算的提示;

2.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要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对其投资的相关企业,要责令限期办理变更登记,以此督促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进行清算,否则对分支机构和相关企业要依法予以查处;

3.对吊销营业执照负有清算义务的投资人在未履行清算义务的情况下,可限制其对外投资;

4.对被吊销营业执照负有个人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限制的原法定代表人或有关人员依法进行限制;

5.公开违法记录并选择典型予以公示。

四、实行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制度

企业信用记录,既是建立“经济户口”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信用信息收集的过程,是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企业信用信息主要包括登记信息、各类监管信息,以及与信用密切相关的其他信息。一方面,要抓好自身业务中生成的企业信用信息的记录。工商行政管理各职能机构以及派出机构要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企业的各种信用信息。另一方面,要重视整合相关部门产生的企业信用信息。加强与税务、银行、海关、质检、外汇管理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换,及时采集有关部门对企业实施许可证和资质管理的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以及与信用有关的其他信息,进一步充实企业信用信息。

五、实行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一)公开企业身份记录

企业登记事项是企业最基本的信息,属于社会公共信息,是了解企业信用的原始数据,要依法予以公告或提供社会查询服务。

(二)公开违法行为记录

对涉及企业信用的重大信息要进行披露,对所有行政处罚要按照结果公开的原则,作为企业信用信息予以记录并可提供社会查询;对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要依法发布吊销公告。

(三)公示典型违法企业

对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并将该企业予以公示。

六、加快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简称“金信工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落实。搞好企业信用监管,必须切实加强基础性建设,重点是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网络建设,为实施有效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遵循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要切实加强信息机构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金信工程”的顺利实施。要按照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和实施分类管理的要求,统一指标体系,统一技术标准,抓紧开发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监管软件,软件开发既要立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将来,有前瞻性。要在开发统一软件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通过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为有效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整体优势,建立上下联动、密切配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打下良好基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大中城市等发达地区要在2004年底实现联网,较发达地区要在2005年底实现联网,2007年底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全国联网。

此外,承担地方政府交办的区域性企业信用管理建设任务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实现与“金信工程”的对接,并为此不断积累经验。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切实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着力制度创新,推进职能整合,实现全程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监管机制,使企业准入“优生”、存续“优育”、退出“善终”,为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篇3:基层信用分类监管现状分析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监管任务不断增加与人员不足、手段不强的矛盾, 是工商部门现阶段面临的基本矛盾之一, 信用分类监管对于我局改变现有的监管模式, 提高行政效率, 实现科学监管有很大的作用。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基层, 作为科学监管的手段最终也应用于基层。但是实施两年多以来, 基层对于信用分类监管的理解和执行, 仍停留在应付考核任务的层面, 信用分类监管的思想无法落实到实践中。

(一) 对于信用分类监管理解不够, 没有统一的标准。基层工商所的日常监管仍然依靠监管干部个人的主动性和对于监管的理解, 对于需要重点监管和巡查的对象的确定仍然凭借监管干部的印象和经验, 往往不同的人对于重点监管对象的确定不一致, 没有科学的判断标准。

(二) 对于日常监管和处罚的企业、需要上警示和黑名单的不能及时上警示、黑名单, 使监管人员无法及时调整监管对象的信用等级, 监管结果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 影响了信用分类监管的准确性, 使主管领导无法掌握准确地情况, 及时调整监管工作计划和人员分工, 无法做到“因信施治”, 合理调整行政资源, 提高行政效率。

(三) 仅仅满足于完成分类任务, 且信用分类、划分监管等级和重热点行业等工作多由协管员完成, 监管干部很少有人思考如何将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更好的开展科学监管, 这样就使得信用分类监管流于形式, 无法与实际相结合, 无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二、信用分类监管欠缺的成因

(一) 信用分类监管作为科学监管的手段尚未被大家普遍接受。对工商部门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认识有疑惑, 担心工商部门给企业分类会引起企业不理解, 公开披露企业信用信息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少数同志认为这项工作烦琐、复杂, 出力不讨好, 有畏难情绪和等靠思想,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进行。

(二) 信用分类信息采集分析不够。企业信用数据指标体系是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 信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对市场主体进行科学监管必须的基础工作。有了全面客观的信用数据指标体系和准确有效的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 才能保证基于这些数据制定出的监管方案和计划是科学的, 没有准确有效的信息就无法准确得划分不同性质企业的界限, 也就无法有效得按层次落实监管任务, 做到分类监管到位;

(三) 信用分类监管软件仍然需要改进。现有二版软件中的信用分类监管功能分散在监督管理、监督检查等多个业务功能模块中, 没有有效的整合, 如查询一家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这家企业属于哪个重热点行业需要分开查两次;再比如要对信用分类为失信的企业进行分类汇总也很困难。这样就不利于分类数据的利用和考核。

三、对策与措施

(一) 结合日常监管工作, 科学划分重点热点行业企业, 通过检查掌握企业动态经营信息, 健全完善动态的企业信用档案。首先从基础工作开始, 按照信用分类监管要求, 统一标准, 按照经营范围对辖区内企业划分重热点行业, 然后针对信用等级为B、C、D等级以及已划入重热点行业的市场主体的不同监管要求分别制定检查计划, 对于信用等级为A类的非重热点行业企业免于日常检查, 并结合片区监管责任制, 将检查任务落实到各片区实施检查, 每个片区监管干部都能明确片区中需要监管任务和监管要求。其次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数据库, 建立动态的企业信用档案。通过检查掌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后, 对监管过程中获得的企业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 及时录入, 为企业的“经济户口”补充动态信息资料。要按照“谁登记, 谁录入;谁检查, 谁录入;谁处罚, 谁录入”的原则, 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信用分类监管数据库, 同时经常按照数据质量检查的要求对数据进行检查, 不断修正、完善企业信用数据, 不断健全完善动态的企业信用档案, 为今后因信施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积极开展信用公示, 培养守信经营的良好环境就是通过将企业信用情况向社会公示、曝光失信企业的途径, 增强市场秩序管理的震慑力。同时, 信用公示也可发挥事前预防的作用。对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出现比较集中问题的,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披露公示, 及时揭示潜在风险, 增强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和经营者的诚信意识。由于市场是交易集中的地方, 市场内经营者众多, 购买者对市场内经营者的信用情况也有需求, 因此在市场设置新用公示栏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信用公示树立良好的诚信风气, 逐步在全市场成诚信为本、守信经营的良好风尚。

(三) 积极组织“通过信用分类监管实现科学监管”的研讨, 通过研讨让每个监管干部都了解信用分类监管的目的和作用, 掌握信用分类监管的方法, 并结合到实际工作中汇总大家对于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提高大家的认识和积极性。

(四) 通过综合意见和建议, 为修改信用分类监管软件提出建议和软件需求为更好的开展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服务。科学监管需要科学的工具, 信用分类监管软件就是有效实现科学监管的工具。信用分类监管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 因此信用分类监管的软件没有成熟的范例, 必须要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完善, 使之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而软件的需求来源与实际工作, 通过总结实际工作归纳出更加有效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指标, 形成科学的企业信用评估模型, 并将这些形成准确的软件需求, 完善现有的监管软件, 使软件作为工具能更好的为工作服务, 进一步推进科学监管。

摘要: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是国家工商总局于2003年根据创新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全面监管的需要, 在全系统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对于从源头上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用分类,监管

参考文献

[1]、张维迎; 产权、政府与信誉[J];读书;2001年06期

篇4:工商局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规范

【文件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和联网应用进行检查验收的通知

(工商企字〔2007〕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工商总局自2003 年推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改革以来,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联网应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效能的提高。但目前整体数据质量和联网应用水平不容乐观,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监管工作的要求。今年是五年工作目标的最后一年,加强数据质量建设,夯实信用监管联网数据基础,推进联网应用,对扎实有效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深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十分关键和重要。为此,总局决定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和联网应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验收。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检查验收时间

检查验收时间拟定于11 月 5 日至 11 月 30 日,为期 25 天。

二、检查验收内容

检查验收内容包括数据质量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数据管理制度建设、联网数据上传更新、联网数据、本地数据建设、联网数据应用等六个方面的情况。具体验收内容、依据、标准见《二○○七年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及联网应用检查验收标准》(附件1)。

三、检查验收方式

此次检查验收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方式包括:总局直接检查工商行政管理网联网数据、听取被检查验收单位汇报、座谈、现场抽查、督促整改、评分验收等。

四、检查验收结果公示

检查结束后,各检查验收组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集体评议打分。对集体打分评定合格的单位通过验收。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不予通过验收并要求其限期整改。检查验收组择期再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经总局领导批复后,在工商行政管理网和中国工商报予以公布。

五、被检查验收单位的准备工作

(一)积极采取措施,按照总局新修订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GS1-2007)(附件 2)清理补录数据,解决本地数据及联网数据中的错数据、漏数据、冗余数据等质量问题;要建立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黑牌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为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机关提供网络查询手段;要在企业登记软件中对黑牌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进行警示或限制,确保联网应用成效的发挥。

(二)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网联网机器设备正常运转,确保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及下属工商局能够正常访问工商行政管理网;按照总局相关文件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向工商行政管理网上传更新数据。各地信息系统的编码字典与总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不一致的,在上传更新数据时应进行转换。尤其是要将本地企业的信用等级转换为总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要求的A、B、C、D 四个等级。

(三)请于10 月 15 日前向总局信息中心提供本地信息系统的编码字典并明确该字典与总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相应代码、编码的对应关系。上述内容是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检查验收期间,被检查验收单位需准备与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及联网应用相关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书面文件和材料,按照总局检查验收的要求,提供所需检查验收的档案,提供检查验收企业数据的查询结果或电子文档,要按照检查验收内容演示相关的软件功能。

(五)为加强各地区的互查互学,拟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抽调人员参加检查验收工作。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从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或信息化工作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1 名,于 10 月 15 日前报总局企业注册局和信息中心。推荐的人员要求熟悉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业务和计算机操作。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企业注册局:付宏伟 电话:88650413 ;传真: 88650419 ;

电子邮件:fuhw@saic.gov.cn。

信息中心:韦宏成 电话:88651671 ;传真: 68035737 ;

电子邮件:weihc@saic.gov.cn。

附件:1.二○○七年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及联网应用检查验收标准

2.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二○○七年九月三十日

篇5:工商局企业信用分类分级基层监管规范

加入时间:2009-8-9 9:59:47来源:tcgs 访问量:29

3达州市通川区工商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统一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营造良好的食品流通市场信用环境作为学习实践的具体内容来抓,近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印发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指导意见》和达州市工商局《关于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并实施了《通川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实现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长效监管的工作模式。

——分类细化,制定信用标准。根据主体准入、违法记录等方面的信用信息,把食品经营主体信用情况具体划分为守信、一般守信、失信3大类,分别用绿色标牌、黄色标牌、红色标牌标示在食品经营分类监管示意图上。一是绿牌为守信经营者。指近两年内无任何违反工商法规的不良行为记录,按时通过验照合格者评定为守信经营者,以绿色标牌进行公示。二是黄牌为一般守信经营者。指近两年内有特别轻微、轻微或一般违法行为记录者评定为一般守信经营者,以黄色标牌进行公示。三是红牌为失信经营者。指近两年内有严重或特别严重违法行为记录者评定为失信经营者,以红色标牌进行公示。同时,对特别轻微违法行为、轻微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特别严重违法行为作了以下具体的界定:特别轻微违法行为是指违反食品经营管理规定,但没有造成明显的不良后果,且在被工商部门处以书面警告、责令改正、限期变更等处理后,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纠正违章违法行为,采取积极措施消除不良影响,积极配合工商部门监督检查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可以不予处罚的行为。轻微违法行为是指食品批发经营者和食品总代理、超市及食品连锁店,被工商部门罚款1000元以下,或者没收违法所得3000元以下的违法行为;食品零售经营者被工商部门罚款500元以下,或者没收违法所得1000元以下的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是指食品批发经营者和食品生产企业、区域总代理、超市及食品连锁店,被工商部门罚款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或者没收违法所得3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违法行为;食品零售经营者被工商部门罚款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或者没收违法所得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是指食品批发经营者和食品总代理、超市及食品连锁店,被工商部门罚款30000元以下,或者没收违法所得50000元以上的违法行为;食品零售经营者被工商部门罚款10000元以上,或者没收违法所得10000元以上并责令经营者停止营业的违法行为。特别严重违法行为是指食品经营者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撤销登记的违法行为。

——分类监管,强化市场巡查。对评出的不同信用等级的食品经营主体,以不同的监管频率和措施进行分类监管。一是对绿牌经营主体除专项市场巡查和消费者投诉、举报外,4个月至少巡查一次,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鼓励食品经营者做大做强,优先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二是对黄牌经营主体两个月至少巡查一次,有一般违法行为的进行案后回查,有特别轻微或轻微违法行为的提出警示、限期整改。三是对红牌经营主体每个月至少巡查一次以上,在一定范围内曝光,重点跟踪巡查,密切监控其是否停止违法经营活动。对因特别严重违法行为被工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食品经营者,发布营业执照吊销公告,曝光其违法行为。

——加强领导,纳入目标考核。完善健全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制度,实现食品安全分类监管工作的日常化、长效化。首先,区局成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将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列为区局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形成局所上下联动、合力协作的工作格局。其次,辖区工商所成立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机构,食品分类监管示意图上墙,建立食品经营者一户一档资料,将食品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实行微机录入管理。再次,食品经营主体有违法行为被立案查处者,工商所应在处罚决定书下发

上一篇:草莓作文300字下一篇:九年级课堂教学要求